对于写景类的文章,我们在欣赏其写作特点时,应该从那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hui第一声)下炙(zhì),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译文)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在醉酒之中,我挑亮油灯,端详宝剑,梦醒时,扎在一起连接的军营都吹响了号角。
在军营里,分赏给部下大块烤熟的牛肉,各种乐器演奏着边塞雄壮的军歌。
秋高气爽,战场上正在检阅军队。
战马像的卢一样飞快的奔驰,利箭射出,弓弦像震雷一样惊响。
本想完成君王恢复中原的统一大业,赢得生前死后的美名声。
可惜现在满头白发已经丛生
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描述,表现了七八层情意。
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手的潜台词,去想象人手所处的环境。
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
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却睡觉,而要挑灯
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
这一连串总是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
此时无声胜有声。
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手的内心世界呢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
那位壮士在更深人静、万簌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
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
看来看去,总算睡着了。
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吻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
这号角声,多富有鼓舞人们投入战斗的魅力。
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弦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
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
两个对仗权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饮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就热电厂成整齐的队伍。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
这个秋字下得多好
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找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
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
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进贯后片。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风驰电掣般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
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入云,欢声动地,旌旗招展。
这是一场院反击战。
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好名的。
一战获胜,恢复功成,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
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土壤,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的理想而已。
词人驰骋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
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始终无法实现,想到自己空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
~~这外境,的确是可怜的。
然而又有谁可怜他呢
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同甫是陈亮的字。
学者为龙川先生。
为人才气超迈,议论纵横。
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
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往覆唱和。
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几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宏大抱负。
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悲愤。
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从这对照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朽,想到人民的苦难,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
《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徐的声音。
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
和谐与拗怒,舒徐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
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切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必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
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集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一洒同情之泪。
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戛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李白有一首《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沈德潜指出:三句说盛,一句说衰,其格独创。
其命意与辛词迥展异,但布局却有相通之处,可以参看。
参考资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醉你有什么体会
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
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
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
“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
……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
“此时无声胜有声”。
用什么样的“说明”也难以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
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
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
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
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
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
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
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
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
这个“秋”字下得好。
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
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
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
“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
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这是一场反击战。
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
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当为“壮”也。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
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
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
”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
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
……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
然而没有谁“可怜”他。
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同甫是陈亮的字。
学者称为龙川先生。
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
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
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
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
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
《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
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
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
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
“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
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
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
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
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
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绝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1作品原文 破阵子⑴·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⑵ 醉里挑灯看剑⑶,梦回吹角连营⑷。
八百里分麾下炙⑸,五十弦翻塞外声⑹。
沙场秋点兵⑺。
马作的卢飞快⑻,弓如霹雳弦惊⑼。
了却君王天下事⑽,赢得生前身后名⑾。
可怜白发生⑿
[1] 2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破阵子: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出自《破阵乐》,后用为词牌。
⑵陈同甫:陈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县)人。
与辛弃疾志同道合,结为挚友。
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
⑶挑灯:把灯芯挑亮。
看剑:抽出宝剑来细看。
⑷梦回:梦里遇见,说明下面描写的战场场景,不过是作者旧梦重温。
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角:军中乐器,长五尺,形如竹筒,用竹、木、皮、铜制成,外加彩绘.名目画角。
始仅直吹,后用以横吹。
其声哀厉高亢,闻之使人振奋。
⑸八百里:牛名。
《世说新语·汰侈》载,晋代王恺有一头珍贵的牛,叫八百里驳。
分麾(huī)下炙(zhì):把烤牛肉分赏给部下。
麾下:部下。
麾:军中大旗。
炙:切碎的熟肉 ⑹五十弦:原指瑟,此处泛指各种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 ⑺沙场:战场。
秋:古代点兵用武,多在秋天。
点兵:检阅军队。
⑻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
作:像……一样。
的卢:良马名,一种烈性快马。
相传刘备在荆州遇险,前临檀溪,后有追兵,幸亏骑的卢马,一跃三丈,而脱离险境。
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⑼霹雳:本是疾雷声,此处比喻弓弦响声之大。
⑽了却:了结,把事情做完。
君王天下事:统一国家的大业,此特指恢复中原事。
⑾赢得:博得。
身后:死后。
⑿可怜:可惜。
描写古代男子的句子或段落
《三国演义》,描述关羽的外貌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眉卧蚕,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武松,绰号“行者”,出场外貌描写:“身躯凛凛,相貌堂堂。
一双眼睛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
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
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
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
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pí xiū)临座上。
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浑身上下有千百万斤神力。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求讲解方法挂急
要什么方法呢 这是百度百科上的分析 希望对你有用 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
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
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
“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
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
“此时无声胜有声”。
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
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
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
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
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
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
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
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
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
这个“秋”字下得多好
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
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
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虞美人。
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
“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
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这是一场反击战。
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
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
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
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
”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
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
……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
然而又有谁“可怜”他呢
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回答者: 飞离墨海 | 二级 | 2011-4-1 19:54 作品译文 醉中把灯挑亮,看着我的宝剑,睡梦里仿佛听到军营里号角声不断响起。
官兵在军营里分食煮熟的牛肉,各种军乐奏出悲壮粗犷的战歌,深秋在战场检阅兵队。
战马像的卢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声像惊雷那样令人心惊。
完成君王收复中原的宏图大业,才能赢得生前身后的不朽美名。
可惜壮志未酬白发已生。
创作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1188年。
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
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辛、陈(陈同甫,名亮)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
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
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
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
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1] 作品鉴赏 编辑本段作品讲解 这是诗人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一首词。
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和辛派词人,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曾上书孝宗,力主抗战,为权臣所嫉,诬陷下狱,也称龙川先生。
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陈亮到上饶带湖访辛弃疾,一对志同道合的战友,促膝畅谈,共商抗金北伐大计。
两人分别后又互相赠和,以抒抗金壮志。
这首词分为前后两部分,前9句描写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建立功名的壮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在更深人静、万籁俱寂的夜里,诗人醉后仍然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还拨亮灯火,拿出宝剑仔细端详,在迷离恍惚的醉态中酣然入梦,在梦境中又回到了当年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
那是二十多年前,诗人才22岁,组织了两千义军投到耿京的帐下,任“掌书记”。
当时义军声势浩大,军容整齐,不断地袭击着金兵后方。
“吹角连营”,即连营吹角,各个营房都吹起了号角,写出了军号嘹亮,军容壮观的情景。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八百里,牛的代称。
《世说新语·汰侈》载:有牛名八百里马交。
麾下,指军营中,炙,烤熟的肉。
五十弦,瑟有五十弦,这里泛指军中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这里战斗乐曲。
这两句写犒师奏乐的场面,将士们分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演奏起激昂的战斗乐曲。
“沙场秋点兵”点明了事件,秋高气爽,正是用兵杀敌的好时节,这支部队正在点兵出征,奔赴刀光血影的杀敌战场。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是说诗人骑着快如“的卢”的良马,拉开很有力量的硬弓,飞驰在沙场上,英勇杀敌。
的卢,良马名,据《世说新语》记载,刘备遇危难,在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他骑着的卢马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后来常用“的卢”形容善战的良马。
霹雳,惊雷,这里比喻弓弦的响声如雷。
这里连用了两个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诗人一马当先、奋勇杀敌的形象,是诗人早年战斗生活的反映。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了却,完成的意思。
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
“赢得生前身后名”,意谓生前死后都留下个为祖国、为民族建立不朽功勋的美名。
这两句道出了诗人的理想,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使词的感情升到最高点。
结句“可怜白发生”是第二部分,写理想不能实现的愤慨。
岁月蹉跎,白发已生,而收复中原的理想始终无法实现,不觉悲从中来。
这一句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跌落下来,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
它和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呼应,都是写现实生活,而与中间的梦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愤。
这首“壮词”,基调雄壮高昂,大气磅礴,正是诗人理想抱负豪情意气的写照。
然而由于南宋朝廷偏安江左,诗人空怀爱国热忱,因此这壮中有悲,壮中有愤,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从结构上看,构思奇特,富有创造性。
一般词分片时,大抵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下片开始转入新意,使上下片之间有一个明显的界限。
这首词却打破了一般填词规则,前九句一气贯注,酣畅淋漓,极写雄姿英发的快意生活,英风豪气跃然纸上;末句写理想破灭,一声悲叹,催人泪下。
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的独创精神。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鉴赏之一 满怀家国之愁,壮志未酬的词人在友人纵谈离去之后,借酒浇愁愁更愁,他拨亮油灯,抽出宝剑,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当年战斗的情境。
嘹亮的号角吹遍了“连营”,广阔的土地上,战士们正在分食大块的烤肉。
此时鼓瑟齐鸣,反映边塞生活的军乐雄壮震天。
原来战士们正在沙场点兵
在词人的笔下,看似信手拈来的点兵场面,火热的战斗激情却自然喷涌而出。
一个“连”字,透出声势之豪壮,军容之整肃。
“八百里”、“五十弦”佳对天成,与“吹角连营”相辅相成,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下片以两个特写镜头开始:骏马飞快,箭如霹雳,惊心动魄。
马与箭两个具典型意义的事物,以色彩鲜明的词语,写得历历如画。
这一切都是为了“了却”洗雪国耻,恢复中原的“天下事”,是为了施展雄才大略,赢得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生前身后名”
读到此,有声有色,酣畅淋漓的点兵场面,斩将擎旗的英雄战士,“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赤胆忠心,无一不跃然纸上,然而一个陡转——“可怜白发生”。
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
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
更令人感慨与寻思。
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
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
吃“醉”之后 ,仍然不能平静 ,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
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
而刚一入睡 ,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
“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
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
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 。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 ”、“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 ,词人也用了偶句。
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
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
牛肉一吃完 ,就排成整齐的队伍。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
一个“秋”字,既点明了季节,又为壮士的出征营造了一种肃杀的气氛,极其壮美。
按谱式 ,《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
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 :既要和前片有联系 ,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
“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
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 ,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
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 壮志难酬”的悲愤。
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 ,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 。
《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
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
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
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 。
“醉里挑灯看剑”一句 ,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
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
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上阕以“壮”为核心,描写了军旅生活的壮美,描述了五件事。
全诗“壮”分为四点1军旅生活的壮美2战斗人本领高强3词的感情由雄壮到悲壮4词的语言豪迈,雄壮。
[2] 鉴赏之二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遭当权者忌恨,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
好友陈亮(字同甫)到带湖拜访辛弃疾,他们促膝畅谈,共商抗金北伐大计。
分手后又相互赠和,言志抒怀。
《破阵子》便是辛弃疾寄给陈亮的一首以抒壮怀的词。
词中追忆了昔日起义军豪迈壮阔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也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首句“醉里挑灯看剑”是现实醉态的写照。
辛弃疾遭贬闲居,胸中郁闷,唯有借酒消愁,不觉酩酊大醉。
然而酒醉之后也不忘收复大业,于是,拨亮灯光,深情的注视曾经伴他驰骋杀场的宝剑.“挑灯”意为将油灯拨亮,用词十分精当,既点明“看剑”的时间是夜晚,又极其细致的勾勒出词人仔细端详宝剑的神态,从而显示出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杀敌报国的迫切愿望。
开篇一句虽是“醉态”描写,但醉意朦胧中抽剑在手,蕴含杀机,为全篇定下了雄浑的基调。
从“梦回吹角连营”到“ 赢得生前身后名”描写的是梦境。
“梦回”二字点明此事。
梦境中又回到了当年的军营生活,耳边传荡着阵阵响亮的号角。
词人21岁时曾组织2000人马参加农民领袖耿京的抗金义军,不断袭击金兵后方,声势浩大。
失败后率万人渡淮,奔赴南宋.南渡近三十年,词人梦寐以求就是能重新指挥千万雄师驰骋疆场,建功立业。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是写战前的充分准备。
“八百里”指牛名,“五十弦”指军中的各种乐器。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出兵开战之前,战士们兴高采烈的分食烤熟的牛肉,军营里奏响了雄壮的战歌。
充足的给养保证了将士们旺盛的士气,雄壮的塞外之音鼓舞了将士们必胜的斗志。
虽未开战,但词人已表达出了胸有成竹、战无不胜的信心。
“沙场秋点兵”预示着激战即将开始。
仅仅五个字,就把雄壮威武的阵容描绘的栩栩如生。
那一面面飘飞的战旗,一阵阵点兵出征的号角,一队队冲锋陷阵的人马,一把把寒光闪亮的刀枪,所有这一切构成一幅庄严、肃杀的画面,显示了将士们无坚不摧的决心。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写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它如特写镜头,使我们好像看到了的卢马在战场上风驰电掣般飞奔,义军与敌人展开激战,开弓放箭之声如霹雳轰响。
“的卢”为良马名,后来常指英勇善战的良马。
“弓”“马”代指武艺高强、杀敌报国的义军将士。
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生动的描绘了战斗场面的激烈,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英勇无比的英雄形象,是词人早年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抒发英雄的理想.这两句的意思是生前要报效祖国、收复中原,死后要留下建功立业的美名。
字里行间洋溢着忠君报国的理想,使词的感情上升到了极点。
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词的感情突然从高亢跌落下来,转为低沉。
词人的理想是收复中原,现实却是当权者偏安江南。
词人只能一声悲愤的长叹,尽吐壮志难酬的感慨。
此句和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照应,都是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更有利的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
其一,构思层层递进。
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
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
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的特色。
其二,结构奇特巧妙。
双调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
这首词打破了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梦境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
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
[3]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
历城(在今山东省济南市)人。
辛弃疾是文 辛弃疾 [4]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词人,与苏东坡并称“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他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在各地上任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
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著有《稼轩长短句》。
后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5] 编辑本段相关人物简介 陈同甫(1143~1194),南宋思想家、文学家。
字同甫,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人称龙川先生。
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
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
淳熙五年(1178)诣阙上书论国事。
后曾两次被诬入狱。
光宗绍熙四年(1193)策进士,擢为第一,授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未到任而卒。
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政重事功,思想出入王霸之间,具有积极的用世精神。
生平主张抗金最力;在他的作品中,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
著有《龙川文集》、《龙川词》。
[6 这首词通过对军旅生活的几个场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想力挽狂澜、希望恢复祖国河山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愤慨。
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
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似之处。
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
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
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
“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
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
“此时无声胜有声”。
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
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
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
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
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
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
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 作品注释 1.挑(tiǎo)灯:把油灯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2.吹角连营:.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
这是作者梦醒后的想象。
梦回:梦醒。
吹角:军队中吹号角的声音。
连营:扎在一起的众多军营。
3.八百里分麾下炙:分牛肉给部下享用。
八百里:牛名,亦兼指连营之广。
据《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bó)”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麾(huī)下:部下。
麾,军帜。
炙(zhì):烧烤。
4.五十弦翻塞外声:乐器演奏北疆歌曲。
五十弦(xián):原指瑟,古代有一种瑟有五十根弦。
词中泛指军乐合奏的各种乐器。
翻:弹奏。
塞外声,以边塞作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指悲壮粗犷的战歌。
5.沙场:战场。
6.点兵:检阅部队。
7.作:像……一样。
8.的(dí)卢:马名,一种性子很烈,跑得很快的马。
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得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
9.霹雳(pī lì):特别响的雷声,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10.了(liǎo)却:了结,把事情做完。
11.天下事:这里指恢复中原的国家大事。
12.身后:死后。
13.名:英名。
14.可怜:可惜。
求古诗词默写.要有空格给我填.
初中古诗默写 初中文言文古诗词默写(1――6册) 根据要求写出课文原句。
1、杜甫的《望岳》中,诗人想象登上泰山之顶抒发豪情的句子是: 、 。
2、陆游的《游山西村》景物描写中富含哲理的句子是 、 。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写奇特壮美沙漠景象的句子是 、 。
4、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抒写到极至的句子是 、 。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能表现诗人宽阔胸襟的千古名句是 、 。
6、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中运用比喻、融入议论、表明心志的句子是 、 。
7、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句子是 、 。
8、《过零丁洋》中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千古名句是 、 。
9、《行路难》最能表现诗人积极的追求、乐观自信和顽强坚持理想品格的诗句是 、 。
10、陶渊明的《饮酒》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句子是 、 。
11、《醉花阴》中,表达想思之苦,并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义蕴含其中的句子是 12、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能体现作者忧国忧民情思的句子是 、 。
13、《浣溪沙》中“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构成“新”与“旧”的对比,下片构成“来”与“去”的句子是 、 。
14、《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表达诗人追求请静隐逸思想的句子是: 、 。
15、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比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品格的句子是 。
16、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表达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自己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 。
17、《木兰诗》中表现木兰轻视富贵、情重故乡的诗句是 、 。
18、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对人生哲理感悟的句子是 、 、 。
19、由“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两句诗是 、 。
20、《木兰诗》中概括写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两句是: , 。
21、《黄鹤楼》一诗中表达诗人浓浓的乡愁的句子是: , 。
22、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 。
2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 。
24、汉乐府《陌上桑》中直接写罗敷外貌的诗句是: 、 、 、 。
25、曹操的《龟虽寿》中的核心句是: 、 、 、 。
26、曹操的《观沧海》中实写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 。
、 。
、 。
27、“扑朔迷离”这个成语出自《木兰诗》中的诗句是: 、 。
28、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中表明作者不辞劳作的句子是: 、 。
29、陶渊明的《饮酒》中受世人推崇的诗句是: 、 。
30、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中最能表现洞庭湖宏伟气势的诗句是: 、 。
31、《使至塞上》写景的名句是: 、 。
32、《白雪歌》中以花喻雪的名句是: 、 。
33、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最脍炙人口的句子是: 、 。
34、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的对偶句是: , 。
, 。
35、《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李云》中流传最广的句子是: , 。
36、《黄鹤楼》中点名主旨的句子是: ? 。
37、《黄鹤楼》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是: , 。
38、《望岳》中最负盛名的是: , 。
3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美好理想的句子是: , , 。
40、《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最富哲理的句子是: , 。
41、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用象征手法暗示自己艰难处境的句子是: , 。
42、《秋词》中形成鲜明对比的句子是: , 。
43、《观刈麦》中写炙热天气的句子是: , 。
44、杜牧的《泊秦淮》中抨击上层社会不理朝政的句子是: , 。
45、人们用《无题》中的诗句“ , 。
”来形容教师的敬业精神。
46、《相见欢》中通过写景点明时令的句子是: , , 。
47、《浣溪沙》中最脍炙人口的句子是: , 。
48、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最富哲理的句子是: , 。
49、《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中的“此”指代的: , 。
50、《天净沙 秋思》中表现游子无限悲愁的句子是: , 。
51、《山坡羊 潼关怀古》的主旨句是: , 。
52、《论诗》中最盛名的句子是: , 。
53、古诗词中有很多实写“风”“雪”的句子,请各写一句。
(课内外均可) 风: 雪: 54、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惜时或劝学内容的名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 。
55、“月亮”是文人笔下常见的景物,请写出古诗词中含“月”字的上下句: , 。
56、古诗词中有不少含“草”的句子,请写出一句。
。
57、古诗词中表达惜别之情的名句很多,请写出一句: 。
58、有许多表达作者理想抱负的名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 。
59、写出一句含“雨”名句: 。
60、从苏轼的词中,写出一句寄托作者美好愿望或抒发其政治理想的名句。
。
61、古诗文中不少句子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思,请写出其中两句。
, 。
62、古诗词中不少含“云”的诗句,请写出一个完整的句子。
, 。
63、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佳句,虽只字未提送别,却包含悠悠不尽的情思,达到“无声胜有声”效果。
请写出一个这样的诗句。
, 。
64、古诗文中描写夏季景物的很多,请写出一句。
, 。
65、写出古诗文中含有“绿”的两句。
, 。
66、现在人们赞美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时常常引用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 , ”。
67、中秋佳节,几个朋友相聚小酌。
此时,月上中天,清冷的光辉洒向大地。
家在外地的小李不禁触景生情,说道:“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古人的两句诗‘ , ’我也只能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感了。
” 68、由《三峡》中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我们会联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的句子: , 。
69、今日“三峡”,“高峡出平湖”的设想变成了现实,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 , 。
”的三峡秋日的奇异景象一去不复返。
70、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 , 。
”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71、如何对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孔子说过:“ , 。
” 72、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觉得其他同学的想法对她很有启发,这是他对孔子所说的: , 。
这句话体会更深了。
73、由“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这副对联,你会想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 , 。
7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发不可不均。
“这与《出师表》中的 , 。
意思一致。
75、 ,刚起头,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写作文时,有时无从下笔,经过苦思冥想,忽然间文思泉涌,真可谓: 。
77、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 , 。
表明远大的志向。
78、《秋词》中写秋高气爽景象的句子是: , 。
79、《送杜少府》中,表达朋友虽然相聚遥远却如在身边的句子是: , 。
80、《桃花源记》中反映老老少少都十分愉快的句是: , 。
81、《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 , ,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2、《论语》中感叹时光流逝的句子是 , 。
83、“无人问津”这一成语出自《桃花源记》中的句子是 。
8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认为只要对“贞良死节之臣”“亲之信之”就将带来一个好的结果,文中表明这一结果的句子是 , 。
85、陈毅的“取义成仁今日是,人间遍种自有花”诗中的“取义”出自《鱼我所欲也》中的 。
86、《五柳先生》中表现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人格的两句赞语是 , 。
87、《醉翁亭记》中描写春夏景色的句子是 , 。
88、《口技》中描写艺人表演失火时宾客的神态动作的句子是 , , 。
89、《陋室铭》中拿“陋室”与古贤名室相类比的句是 , 。
90、《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91、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采取的态度是 , 。
92、请写出两个出自古诗文的成语及出处: , 。
93、李白是我国古代的浪漫主义诗人,请写出两句能体现大浪漫主义风格的句子 , 。
94、《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95、沙尘肆虐之下,人们对蓝天碧水、茂林秀竹的珍爱更加强烈。
你心中理想的自然环境是什么样的?请用《岳阳楼记》中名句来表达,写出连续的两句。
。
96、请选择古诗词中的名句来表达自己对崇高人生理想的追求,并写出作者和出处。
。
97、《醉翁亭记》中写众宾客饮酒欢乐场面的成语是 。
98、《浣溪沙》中被誉为“天然奇偶”两句是 , 。
99、《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写莲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 。
100、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个与“鸟”有关的完整句子 , 。
101、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个与“春风”有关的完整句子 , 。
102、写出一个与“沙漠”有关的完整句子 , 。
103、写出一个与“春雨”有关的完整句子 , 。
104、写出一个与“登山”有关的完整句子 , 。
105、写出一个与“友谊”有关的完整句子 , 。
106、写出一个与“祝愿”有关的完整句子 , 。
107、写出一个与“学习”有关的完整句子 , 。
108、 写出一个与“柳” 有关的完整句子 , 。
109、写出一个与“长江”有关的完整句子 , 。
110、写出一个与“黄河”有关的完整句子 , 。
111、写出一个与“云”有关的完整句子 , 。
112、写出一个与“月”有关的完整句子 , 。
113、写出一个与“瀑布”有关的完整句子 , 。
114、写出一个与“花”有关的完整句子 , 。
115、写出一个富含哲理的完整句子 , 。
《破阵子》辛弃疾 其一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破阵子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上下阙分界)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2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破阵子: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出自《破阵乐》,后用为词牌。
⑵陈同甫:陈亮(1143—1194),字同甫,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县)人。
与辛弃疾志同道合,结为挚友。
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
⑶挑灯:把灯芯挑亮。
看剑:抽出宝剑来细看。
⑷梦回:梦里回到,说明下面描写的战场场景,不过是作者旧梦重温。
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角:军中乐器,长五尺,形如竹筒,用竹、木、皮、铜制成,外加彩绘.名目画角。
始仅直吹,后用以横吹。
其声哀厉高亢,闻之使人振奋。
⑸八百里:牛名。
《世俗新语·汰侈》载,晋代王恺有一头珍贵的牛,叫八百里驳。
分麾(huī)下炙(zhì):把烤牛肉分赏给部下。
麾下:部下。
麾:军中大旗。
炙:指烤熟的肉,这里指烤肉吃。
⑹五十弦:原指瑟,此处泛指各种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以边塞作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⑺沙场:战场。
秋:古代点兵用武,多在秋天。
点兵:检阅军队。
⑻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
作:像……一样。
的卢:良马名,一种烈性快马。
相传刘备在荆州遇险,前临檀溪,后有追兵,幸亏骑的卢马,一跃三丈,而脱离险境。
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⑼霹雳:本是疾雷声,此处比喻弓弦响声之大。
⑽了却:完结,完成。
君王天下事:统一国家的大业,此特指恢复中原事。
⑾赢得:博得。
身后:死后。
⑿可怜:可惜。
白话译文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
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
3作品鉴赏文学赏析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
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
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
“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
……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
“此时无声胜有声”。
用什么样的“说明”也难以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
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
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
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
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
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
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
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
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
这个“秋”字下得好。
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
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
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
“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
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这是一场反击战。
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
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当为“壮”也。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
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
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
”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
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
……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
然而没有谁“可怜”他。
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同甫是陈亮的字。
学者称为龙川先生。
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
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
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
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
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
《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
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
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
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
“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
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
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
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
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
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绝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
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通之处,可以参看。
名家点评陈廷焯:字字跳掷而出,“沙场”五字,起一片秋声,沉雄悲壮,凌轹千古。
(《云韶集》)梁启超:无限感慨,哀同甫亦自哀也。
(《艺蘅馆词选》)4词牌格律词牌说明破阵子,一名“十拍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陈旸《乐书》:“唐《破阵乐》属龟兹部,秦王(李世民)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
外藩镇春衣犒军设乐,亦舞此曲,兼马军引入场,尤壮观也。
”《秦王破阵乐》为唐开国时所创大型武舞曲,震惊一世。
玄奘往印度取经时,有一国王曾询及之。
见所著《大唐西域记》。
此双调小令,当是截取舞曲中之一段为之,犹可想见激壮声容。
六十二字,上下片皆三平韵。
格律对照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沙场秋点兵。
中平中仄平。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可怜白发生
中平中仄平。
(说明: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中,可平可仄;加粗体字为韵脚所在。
)5创作背景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
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
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
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
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
6作者简介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辛弃疾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现存词600多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公元1207年秋,辛弃疾逝世,年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