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是否歌颂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生死不渝的爱情
是的下俩句就是其中最经典的语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此恨绵绵无绝期。
关于,这里我只简单讲一下它的主题及这个主题产生的思想基础。
我认为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的歌赞和向往,对李杨爱情悲剧结局的同情、惋惜和感伤,流露了对一去不复返的及的缔造者唐玄宗的怀念之情。
至于为什么主张诗歌讽渝现实的能写出怀念历史上一度昏庸的玄宗、同情事实上不一定值得赞美的李杨爱情的诗,一些研究者认为,主要有两点思想基础,一是在中唐时期流传着谈论开元遗事的风气,其中渗透着人们对玄宗的怀念之情;二是与个人感情经历有关。
先谈第一点。
后的中唐,藩镇割据于内,吐蕃(又读作bo,音“播”)侵扰于外,宦官专权于朝,人民生活每况愈下。
人们不满于现实的分裂和动乱,向往着太平盛世,希望一个有能力的皇帝改变这种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免产生对盛唐之世的怀念。
杜甫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玄宗在位45年,虽然他后期昏愦,但他毕竟是一个曾经有作为的皇帝,杜甫诗中所说的前所未有的盛唐之世正是产生在唐玄宗“旰食霄衣”()励精图治的开元时期。
人们怀念盛世,就必然想到玄宗。
即使他后期骄纵淫乐,导致了,但人们大都认为他是一个受奸臣蒙蔽的“英主”,而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
玄宗一生前后期的所作所为,给人们提供了王朝兴盛衰乱的历史教训,也留下了大量值得怀念的东西。
各种原因促使当时社会上形成一股谈论开天遗事的风气:“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乡村年少生离乱,见话先朝如梦中”(韦应物),“问事爱知天宝里,识人皆是武皇前”(王建)。
而杨妃又是和后期的玄宗、和盛唐历史密切相联的人物。
玄宗对她的无比宠爱,她和玄宗的关系,是构成玄宗形象的一个重要部分。
她被当作的“祸根”而处死,确实给玄宗带来了巨大痛苦。
晚年的玄宗,被尊为太上皇,受肃宗的猜忌和监督,身居西内,身边“无一旧人”。
在人们对盛世、进而对玄宗怀念的基础上,不能不对玄宗这种凄凉孤寂的晚景表示同情;对于玄宗对杨妃的深情--在封建帝王说来极为罕见的“钟情”和“专一”,表示赞叹:对他们的悲剧结局表示同情、惋惜和感伤。
而在事变过后,痛定思痛,在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中,“堂上有兵天不用,幄中无策印空多”,“未必蛾眉能破国,千秋休恨马嵬坡”(徐夤《开元即事》)等为杨妃鸣不平,对杨妃抱有同情之心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于是民间产生了大量关于杨妃、玄宗的爱情传说。
从《长恨歌传》言“……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
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看,《长恨歌》是根据民间传说加工润色而成的。
即《长恨歌》所流露的感情,是那个时代许多人所共有的感情。
《长恨歌》写作的基础之二,是白居易个人的恋爱经历和爱情理想。
白居易36岁结婚。
据一些专家考证,白晚婚的原因是他青年时代在徐州符离有一个情投意合的姑娘,由于姑娘的家庭地位不高,社会上等级门第观念的阻隔,使他们终究没有能正式结婚而为社会承认,这给诗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直到诗人后来离开符离与这位女友永别后,还一直眷恋着她。
白居易的《长相思》、《寄湘灵》、《感情》、《花非花》等诗都对此有所流露。
诗人曾这样沉痛地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 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潜别离》)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时35岁,即已经离开了这位女友还未与后来的杨氏夫人结婚之时。
诗人饱尝了相思的苦痛,渴望着真挚的、永不分离的爱情。
因此,在对李杨爱情的民间传说为基础的创作中,他融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出世之才对这些“希代之事”进行了加工润色,按照自己的爱情理想塑造了李杨形象。
在对李杨的无休无止、绵绵不绝的刻骨相思的刻画中,倾注了自己的愿望与苦痛;希冀与追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赋予主人公以坚守信义和生死不渝的品质。
在朝朝暮暮的思念、上天入地的寻找中,把李杨爱情升华到理想的高度,使之符合于自己的观念。
这就是白居易写作歌颂李杨爱情的《长恨歌》并且写的如此感人的思想基础
为何梧桐代表悲伤?
梧桐”为何常跟悲伤相伴
感情基调大多是悲伤的梧桐不止是凄苦的象征哦,主要是古诗词里用多之后,就自然而然形成了典故:)梧桐在古诗词中常有以下几种意像及寓意。
1、高洁品格的意象及寓意 梧桐在古诗中有象征高洁美好品格之意。
如“凤凰鸣矣,于彼高岗。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大雅·卷阿》),诗人在这里用凤凰和鸣,歌声飘飞山岗;梧桐疯长,身披灿烂朝阳来象征品格的高洁美好。
再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以高大挺拔,绿叶疏朗的梧桐为蝉的栖身之处,写出了蝉的高洁,暗喻自己品格的美好。
庄子在《秋水》中也说:“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
” 鹓鶵是古书上说的凤凰一类的鸟。
它生在南海,而要飞到北海,只有梧桐才是它的栖身之处。
这里的梧桐也是高洁的象征。
因此,古代有“栽桐引凤”之说。
2、 忠贞爱情的意象及寓意 梧桐枝干挺拔,根深叶茂,在诗人的笔下,它又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
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诗中用松柏梧桐的枝叶覆盖相交,象征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这双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对封建礼教的抗争的夫妻,生前被迫分离,死后合葬九泉,能不震撼人心
3、 孤独忧愁的意象及寓意 风吹落叶,雨滴梧桐,凄清景象,梧桐又成了文人笔下孤独忧愁的意象。
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位亡国之君幽居在一座寂寞深院里的落魄相。
重门深锁,顾影徘徊,只有清冷的月光从梧桐枝叶的缝隙中洒下来,好不凄凉
过去是居万民之上的君主,而今已成阶下囚,万千愁绪,满腔幽愤,尽在其中。
亡国之恨何时了
又如“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水仙子·夜雨》),深秋孤夜,夜雨滴打着梧桐和芭蕉,每一声都引起相思之人的阵阵秋思和缕缕愁绪。
这既是一首雨夜相思曲,又是一幅凄风苦雨的秋夜图
面对此景,相思之苦便从词人心底涌起。
作者对雨打梧桐和芭蕉的描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凄婉惶惑,意境深远。
4、 离情别绪的意象及寓意 在唐宋诗词中,梧桐作离情别恨的意象和寓意是最多的。
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诗人以昔日的盛况和眼前的凄凉作对比,描写了唐明皇因安史之乱失去了杨贵妃后的凄凉境况。
唐明皇回宫后,目睹旧物,触景生情,昔日的美人何在
诗人以春秋两季景物相对比,暗讽了这位重色轻国的君主与美人儿缠绵缱绻带来的终生悔恨。
如“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秋夜三更,冷雨滴在梧桐叶上,一位独处秋闺的女子,脆弱敏感的心已无法承载离情别绪的痛苦,缠绵悱恻,幽怨伤怀,彻夜不眠。
其意蕴深厚,令人回味无穷。
再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丈夫去世,独守空房的李清照,遭受国破家亡的痛苦。
此时,女词人独立窗前,雨打梧桐,声声凄凉,孤独无助的她,在深切地怀念着自己的丈夫。
这哀痛欲绝的词句,催人泪下,堪称写愁之绝唱。
我国古代诗词中,以梧桐树为主要景物的作品真是不少。
例如: 凤凰鸣兮,于彼高冈。
梧桐生兮,于彼朝阳。
(节选自《诗经·大雅·卷阿》)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节选自汉诗《孔雀东南飞》) 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
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学画蛾眉独出群,当时人道便承恩。
经年不见君王面,花落黄昏空掩门。
(刘媛《长门怨》)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或作[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 心长焰短, 向人垂泪。
(晏殊[撼庭秋])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
思量便合双飞去。
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
红笺小字凭谁附
高楼目尽欲黄昏, 梧桐叶上萧萧雨。
(晏殊[踏莎行])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鹧鸪天])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这当中,不少作品的感情基调是悲伤的。
尤其是梧桐、夜雨两种事物一起出现的时候,不是表现生离的感情,便是表现死别的感情,无不哀婉动人。
中国古代诗人为什么喜欢用梧桐树去表现生离死别的悲伤情感呢
多年前,我曾经半开玩笑地用这个问题考问韩国一位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大学中文系教授。
这位教授坦承自己没有研究过这个问题,但是她猜测说,可能跟“梧桐”的读音有关——梧桐谐音“吾同”,意思是“跟我一样”。
她的这个猜测相当有趣,但是,没有任何依据。
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首先是,古代人们喜欢种植梧桐树。
有必要说明一点:古代诗词中的梧桐树,跟今天的法国梧桐不是一种东西。
前者科属为“梧桐”,拉丁文学名Firmiana platanifolia (Linn. f.) Marsili,后者科属为“悬铃木”,拉丁文学名为Platanus acerifolia;前者树皮呈青绿色,后者树皮呈灰褐色或灰白色;前者果实可炒而食之,味道香甜,后者苦涩,不堪入口。
唐宋时期,南北各地人们都喜欢种植梧桐。
因为梧桐树比较干净,而且枝繁叶茂,夏天可以在下边乘荫凉,因此,庭院里、水井边,常有梧桐树。
有诗为证,“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梧桐杨柳拂金井,来醉扶风豪士家”(李白《扶风豪士歌》),“蟋蟀鸣洞房,梧桐落金井”(张祜《墙头花二首》)。
不像今天,政府官员为了速成“政绩”,到处种植古人喜欢在墓地种植的白杨——只是因为白杨生长速度快。
其次是,古代有“梧”是雄树、“桐”是雌树的说法。
因此,梧桐可用于比喻男女情爱。
例如,孟郊《列女操》诗有“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的句子。
汉枚乘《七发》有“龙门之桐……其根半死半生”的说法,后代又有拿梧桐半死比喻丧偶的。
例如,白居易《为薛台悼亡》诗有“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的句子。
再次是,跟梧桐树的一些特点有关。
梧桐树是一种阔叶植物,雨点打在叶片上,声音容易被人听见。
姚合《杭州官舍即事》:“苔藓疏尘色,梧桐出雨声。
”这有点像荷叶,李商隐有“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句。
梧桐树是落叶植物,秋天一来,叶片纷纷坠落,容易给人萧瑟、凄凉之感。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梧桐树干是制作琴瑟的上佳材料,雨声、琴声可以相通,如泣如诉,有助于表现伤感之情。
晏殊《梧桐》:“可以为琴,春秋和声。
”梧桐树是乔木,且有味道香甜的果实,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品质高洁的树木,是传说中凤凰的栖止之所、食物来源(梧桐子)。
《庄子》中,已经有“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秋水篇》)的说法。
唐诗中,凤凰栖止于梧桐树的诗句,有很多。
例如:“游鳞戏沧浪,鸣凤栖梧桐”(高适《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杨柳黄金穗,梧桐碧玉枝”(令狐楚《远别离二首》)。
八字取名
睿轩 俊宁 雨彤 韵琳
赞美菊花不怕寒冷的诗句 古诗
秋菊诗 (陈毅) 秋菊能傲霜,风霜恶重重。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赏菊 (朱德) 奇花独立树枝头,玉骨冰肌眼底收。
且聆和平共处日,愿将菊酒解前仇。
《咏白菊》(罗隐)虽被风霜竞欲催,皎然颜色不低摧。
《菊花》(元稹)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菊》(郑谷)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菊》(郑谷)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赋得残菊》(李世民)阶兰凝曙霜,岸菊照晨光。
《重忆白菊》(陆龟蒙)我怜贞白重寒芳,前后丛生夹小堂。
元曲四大家有那四位?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是怎么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
白居易写歌的初衷是要骂人,骂唐玄宗迷恋杨而祸国,骂杨玉环迷王,要痛骂尤物。
但是的创作后期作者的观点有所改变,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结局同情之至,于是在他的笔下便出现了一对痴情的男女于乱世中的不幸。
将二人描写成两个政治婚姻的受害者,被命运捉弄的恩爱夫妻。
诗的确写的好,不是因为他说了什么实话,而是因为他太有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