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句子有哪些
1 一本《于丹〈论语〉心让我爱不释手。
一直,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真那么神奇吗
果然,“书中自有黄金在”,读过以后,我的心灵算是得到了一次洗礼,我明白了很多名言的真正内涵,第一次觉得我自己身上存在着太多太多的缺点和不足,虽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但我也深感惭愧。
对于《论语》的原文,我有些懵懂,然而却从于丹的心得体会中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伟大。
于丹的每一篇文章,一个故事,哪怕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贴切的词语都会让我到自己的经历,常常会有同感,有时也会借鉴一下人家的做法。
简单的说,《论语》的真谛是教人们如何得到真正的快乐;它的精华则在于教我们做人的心态。
这本书从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等七个方面阐述了《论语》中所蕴藏的智慧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细细品味过这七个方面,也同时折射出了我自己的影子。
孝敬之道:“百善孝为先”,于丹用一个大树和孩子的故事把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形容的淋漓尽致,我们从父母身上索取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父母付出的是人间最宝贵的爱,平时经常说&uot;不养儿不知父母恩&uot;,真到自己当了父母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不容易。
也许因为我还没有为人母,对于孝敬父母上,一直不知道如何做起。
从毕业到现在好多年了,每次回家都是空着手回的,看到同事朋友常常大包小包的拿着东西时,总觉得没有必要,都是一家人,何必那么见外呢
回到家中,也从来是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就在去年暑假读了这本书后,从心里上感觉到了对父母的亏欠,那年我25岁,我开始回报,尽管我们能做到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小到帮忙洗衣、做饭,一些吃喝用品,但我能深深感受到他们的喜悦。
都说25岁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我也的确长大了,懂事了。
智慧之道:我一直很崇拜古人的智慧,它们条件没有当今社会的优越,却能留下惊人的文化和遗产,比如秦始皇修建陵墓、长城;历史上的草船借箭、完璧归赵;唐诗宋词等等这些无不流露出古代人们超人的智慧,都令我们现代人敬仰崇拜。
于丹说:《论语》里面,自始至终充满着智慧。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人生的真正成功不在于你凭运气抓了一手好牌,而在于你抓了一手坏牌,但是你能把它打好。
人生交往的真正成功不在于你侥幸一路走来遇到的全是君子,而在于你遇到有些不能成为君子的人,当然不一定就是小人,能不能因为从跟你的交往中看到人性中的温暖、善良,看到你对他的体谅、包容,而让他美好的一面更多地表现出来。
在于智慧方面,我自己还是非常欠佳的,常常只是羡慕这方面做的好的人,以后需要不断学习。
学习之道:每个人从哇哇坠地起就开始学习语言,学习走路,到长大以后学习知识、学习做人,一直到老,都有学不完的事情,真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说到学习,就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孔子是一位很好的老师,他的学生桃李满天下,然而他之所以流传到现在两千多年,自然有它独到的教书之道。
读到书中有一个例子时我觉得很有趣,“年,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过一次盛大的聚会,有很多媒体来采访。
其中一个问到这些获奖者的问题是:你们这些杰出的人物,到底是在哪一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的
结果大家认为最有价值的答案是什么呢
是幼儿园。
有一个科学家说,我是在幼儿园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要善于跟他人分享,要遵守制度和规则,饭前要洗手,对人要谦逊礼让,如果自己不小心做了错事要学会道歉,这些道理都是我在幼儿园学到的。
”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因此就深有体会。
到此,我想起另一句话“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长大以后,常常发现我在遇到很多事情的时候,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或处理问题的方式其实都是妈妈教我的,于是,脑子里就会浮现出一些话语“要...要...不要...不要...”小时候认为是唠叨的话语,那一刻就觉得如此重要。
当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这不仅体现了他的谦虚,而且说明他的好学。
在我们生活中,也应该有这样的精神。
诚信之道:孔子说:&uot;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uot;可见诚信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所占的分量。
如今社会中,很多企业品牌靠的都是诚信和信用,比如一个新的产品,必须有特别好的口碑才能够立足;一个单位的领导也要讲信用,才能赢得员工和下属的信任,假如作为上司整天不讲信用了,可想而知结果会怎样了;集体是这样,而小到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体,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想,应该在工作上一丝不苟,认真对待;在家庭对父母、爱人、孩子要坦诚相待;对同事朋友说到做到,不能有欺骗行为,总之,从《论语》出发,结合今天的现实,以《论语》中的诚信来引导今天的生活,走好我们人生的路。
治事之道:刚看到这个题目,我不太懂,可以说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于是,我细细的品味这个陌生的话题,于丹说孔子一生做了两件事——教育和治世,教育是成功的,然而治世他是失败的,因为他的理想不行于天下。
她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孔子和她的去蒲县看他的学生子路,还没见到人的时候他就夸了他三次,当他的问他为什么的时候,他说只看田地道路屋都是整整齐齐的,府衙里很清静没人告状,就能看出子路在这儿是做的是很不错的,这虽是一个小小的故事,却能看到孔子的治世思想,真正的政绩不一定要表现在奏折上,不一定是一个人说我做了哪些事,会了哪些事,推行了哪些措施,真正的措施会落实在效果上,你去看效果,当然就知道他是怎么样来做的。
说到此,我联想到口说无凭,眼见为实,也许我理解的不是太对,但总的来说,还是说只要踏踏实实做事,成绩是显而易见的。
忠恕之道:俗话说做事先做人。
孔子这一生做人做事的出发点就是忠恕二字,万事由心生,我认为首先要知道我们的心在哪里。
在看了于丹讲了三个花女孩子的故事以后,我突然想起前两天看过的今日说法,一个两岁的孩子在幼儿园由于和同伴发生争执,而被老师打,看过以后我的心痛了,为那个老师的行为,为那个孩子的心,更为站在家长的那个角度,深深的理解。
我也是一个幼儿园教师,在我的生活中,我不敢说我是完美的,但我是善良的,宽容的,有爱的,对父母,对学生,对朋友都是一样的。
在后来的工作中,我换了一种教育方式,孩子们犯了错误我再也不对孩子们大喊大叫,而以很亲切的口吻教育孩子,从下面教育孩子。
其实作为一个幼儿园教师没有了爱心,就算有再高的文凭,再多的知识,都是徒劳。
有一颗宽容的心,有一颗理解的心,是我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
仁爱之道:仁爱是在孔子的论语中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我们常常说让世界充满爱,然而这个简单的爱字说起来简单,其中却蕴含的太多太多的道理。
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他不仅是仁爱的一个宣传者,也是一个仁爱的实践者;于丹认为仁爱不仅是一种人格情怀,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具体的行为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补足来不断的提升和完善自己。
而我认为仁爱其实贯穿整个人生,正所谓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人世间的爱情、亲情、友情无不充满爱,爱情中,我宽容,彼此珍惜,对爱人和自己的亲人一样;亲情中,首先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因为他们同样是我们最亲的人;友情中,友爱、友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人的面容永远是我们表情的一面镜子,因为你对别人怎么样,别人就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你。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被仁爱充满,我们自己跟这个世界都会变得更好。
今天,从论语中,我学会了改进自己,读书中我在反省--我以为自己做到了最好,却不懂别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我以为自己很善良、很宽容,但是孔子所谓的那种心境和胸怀,我真的没有。
细细品味,生活中要做到这些的确很难,但要努力。
“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看到这句话,我深感愧疚,因为我常常把原本简单的事情想的复杂,把别人的无心当作有心,心里就会胡思乱想。
其实真理告诉我们的道理永远是最简单的,个人的许多点点滴滴,片片断断,有好的,也有坏的,就让我们在这简单的道理中一点一点改进吧
文言文中“而”和“之”的用法(举例)有哪些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 2、名之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
(《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
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 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 宋何罪之有
(《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9-01 09:14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
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二十几个。
下面我把古汉语首选的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
一并打给你。
而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
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
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译]:“凡是捕杀他物持物而咬这一类的,一定深雕它的爪,突出它的眼睛,振起它的鳞与颊毛。
” 二代词。
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
可译为“你(的)”、“你们(的)”。
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译]:“这儿,你的母亲曾经站立过”。
三连词。
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
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
”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
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
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译]:“学了知识而且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译]:“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
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后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
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⒎ 因而、所以。
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 [译]:“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润泽,深水潭生长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 ⒏ 如果。
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 [译]:“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
”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
例如:《图画》:“故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 [译]:“所以中国的画,在肖像画以外,多半用想象构成图画的内容”。
⒈相当于“之”。
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君子以说的多做的少为耻。
”注:“言而”即“言之”。
⒉表语气。
略近于“兮”。
例如:《论语·微子》:“已而
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译]:“算了吧,算了吧
现在党政的那些人危险极了
” 五 通“如”、如同、好像。
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
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译]:“那些都城的人士,衣带下垂飘左右,那些贵族的女儿,发如蝎尾翅在首。
”
形容母女感情好的成语有哪些
母慈子孝、骨肉情深、情深似海、无私奉献、养育之恩1、母慈子孝,读音是mǔ cí zǐ xiào,是指母亲慈祥爱子,子女孝顺父母。
出处:唐·苏安恒《请则天皇后复位于皇子疏》:“陛下蔽太子之元良,枉太子之神器,何以教天下母慈子孝焉。
”翻译:陛下隐太子的元良,枉太子的神器,如何教天下母慈子孝呢。
2、骨肉情深,拼音gǔ ròu qíng shēn,释义:骨肉:比喻至亲。
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比亲人还要深厚。
亦作“情逾骨肉”、“情愈骨肉”。
用法:野兽也有舔犊之情,万圭不顾夫妻情份对戚芳下手,也不念骨肉情深,对女儿下手。
3、情深似海,拼音qíng shēn sì hǎi。
形容情爱深厚,像大海的深度一样。
这里主要强调感情的深度和厚度,而不是强调像大海那样的海纳百川的博大情怀。
用法:世间不是没有情深似海的男人,而是你没本事遇到。
4、无私奉献,拼音wú sī fèng xiàn,意思是形容不求回报的付出 。
用法:这部影片赞美了钢铁工人为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5、养育之恩,养即培养成人包括生活物质以及教导培养,养育之恩即将一个人带到这个世上并养育长大的恩情多指父母对孩子的恩情。
用法:战士用青春和生命报答祖国和人民的养育之恩。
关于父母的四字词语
[椿萱并茂] 椿:多年生落叶乔木;萱: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萱草。
椿萱:喻父母,古称父为“椿庭”,母为“萱堂”。
比喻父母健在。
[老牛舐犊] 老牛舔小牛。
比喻父母疼爱子女。
[顾复之恩] 顾:回头看;复:反复。
比喻父母养育的恩德。
[昊天罔极] 原指天空广大无边,后比喻父母的恩德极大。
[施衿结褵] 本指古代女子出嫁,母亲将五彩丝绳和佩巾结于其身。
后比喻父母对子女的教训。
[寸草春晖] 寸草:小草;春晖:春天的阳光。
小草微薄的心意报答不了春日阳光的深情。
比喻父母的恩情,难报万一。
[分形同气] 形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十分密切。
[倚门倚闾] 闾:古代里巷的门。
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
[风木之思] 比喻父母亡故,不及孝养而生的思念之情。
[骨肉团圆] 骨肉:比喻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
指亲人离而复聚。
[分形连气] 形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十分密切。
后亦用于兄弟间。
[分形共气] 形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十分密切。
后亦用于兄弟间。
[春晖寸草] 春晖:春天的阳光;比喻父母对儿女的慈爱抚养。
寸草:一寸长的小草;比喻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无限感戴心情。
[左提右挈] 挈:带领。
比喻共相扶持。
也形容父母对子女的照顾。
[扇枕温被] 形容对父母十分尽心。
[扇枕温席] 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风木含悲] 比喻因父母亡故,孝子不能奉养的悲伤。
[扇枕温衾] 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同“扇枕温席”。
[扇席温枕] 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同“扇枕温席”。
[鸡骨支床] 原意是因亲丧悲痛过度而消瘦疲惫在床席之上。
后用来比喻在父母丧中能尽孝道。
也形容十分消瘦。
[风木之悲] 风木:同“风树”,比喻因父母亡故,不能奉养。
指丧父母的悲伤。
[哀毁瘠立] 旧时形容在父母丧中因过度悲伤而瘦得只剩一把骨头。
[戏彩娱亲] 比喻孝养父母。
[望断白云] 形容想念父母。
[白云亲舍] 亲:指父母;舍:居住。
比喻思念父母的话。
[望云之情] 比喻思念父母的心情。
[掌上明珠] 比喻接受父母疼爱的儿女,特指女儿。
[柴毁骨立] 形容因居父母丧过度哀痛,身体受到摧残,消瘦憔悴的样子。
[钻穴逾墙] 穴:洞。
逾:越过。
钻洞爬墙。
旧时常比喻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青年男女自由相恋的行为。
后也指男女偷情或小偷行窃。
[属毛离里] 比喻子女与父母关系的密切。
[王祥卧冰] 王祥卧冰求鱼以奉母。
比喻子女孝顺父母。
[慈乌返哺] 慈:奉养。
返哺:乌雏长大,衔食哺其母。
比喻子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慈乌反哺] 慈:奉养;慈乌:乌鸦的一种,相传能反哺其母;返哺:乌雏长大,衔食哺其母。
比喻子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金枷玉锁] 枷:套在脖子上的刑具;锁:用铁环连接而成的刑具。
比喻儿女既是父母的宝贝,又是负担和包袱。
[反哺之情] 比喻子女长大奉养父母,报答恩情。
[反哺之私] 反哺:幼鸟长大后,衔食喂其母。
比喻子女长大奉养父母,报答养育之恩。
[白云孤飞] 比喻客居他乡,思念父母。
[好女不穿嫁时衣] 比喻自食其力,不依靠父母或祖上遗产生活。
[椿庭萱室] 指父母。
[爱非其道] 道:方法。
对某人很亲爱,方法不对头。
指父母对子女的溺爱[霜露之辰] 指父母先人的生日。
[门闾之望] 指父母对子女的想望。
[劬劳之恩] 指父母辛劳养育子女之恩。
[萱花椿树] 指父母。
萱花指母,椿树指父。
[父母恩勤] 指父母养育子女的恩惠和辛劳。
[父慈子孝] 父:指父母;子:子女。
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
[霜露之思] 指对父母或祖先的怀念。
[霜露之感] 指对父母或祖先的怀念。
[爷饭娘羹] 指在父母的庇荫下生活。
[孝思不匮] 匮:缺乏。
指对父母行孝道的心思时刻不忘。
[爷羹娘饭] 指在父母的庇荫下生活。
同“爷饭娘羹”。
[抱恨终天] 恨:悔恨;终天:终身。
旧指因父母去世而一辈子感到悲痛。
现指因做错某事而后悔一辈子。
[温枕扇席] 指侍奉父母无微不至。
[孝悌力田] 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
[孝子顺孙] 指孝顺父母的儿子,有德行的孙子。
[温席扇枕] 指侍奉父母无微不至。
同“温枕扇席”。
[温衾扇枕] 指侍奉父母无微不至。
同“温枕扇席”。
[柴毁灭性] 柴毁:因极度哀痛而骨瘦如柴。
旧指因居父母丧过度悲痛而身体消瘦衰弱,危及生命。
[寝苫枕干] 指古时父母被人所杀,子女卧草枕盾,表示时刻不忘报仇。
[承欢膝下] 承欢:旧指侍奉父母;膝下:子女幼时依于父母膝下,故表示幼年。
旧指侍奉父母。
[先意承旨] 先意:超先想到;承旨:遵从意旨。
原指不等父母开口就能迎合父母的心意去做。
后指揣摸上级意图,极力奉承。
[孝悌忠信] 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的封建社会的应具备的道德标准。
[孝子爱日] 指珍惜与父母共处的岁月,能及时行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