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写村子的句子
1. 村子里,鸡啼声、狗犬声、马嘶声、牛叫声.再加上人们的欢声笑语,汇成了一曲生气勃勃的晨光曲。
2. 九十多户的山村整个都笼罩在绿色的葡萄架下。
3. 青枝绿叶覆盖下的十几幢吊脚楼,像块珊瑚礁,浸在深蓝深蓝的海里。
4. 月光下,树木、房屋、土堆,像罩了一层薄纱。
村外的一片片土地好像睡着了似的,显得多么静谧。
又多么神秘啊。
5. 隆冬季节乌克兰农民的村舍就隐没在雪地的皱褶里,像一群群小船隐没在惊涛骇浪的波谷里。
6. 灰黄的天底下。
远近躺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7. 一个在花岗岩上的孤零零的小村,像一个真正的鸟巢似地悬贴在那里。
8. 刚来到乡村时,一片迷人的景色就映入我的眼帘,我不禁叫了起来:啊,多么美的景色呀
一棵棵郁郁葱葱的树木高高地站立着,一座座山蜿蜒起伏。
田野里,农民伯伯忙着插秧,那一刻,他们变成了伟大的画家,田野就是他们的画卷。
他们拿着大自然这只画笔在画卷上画出自己的心灵。
他们的画,虽然不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艺术品,但却是最美的艺术杰作。
9. 白墙绿瓦,绿树成荫,小河环绕村子而过,村里朴实的老人坐在树荫下摇着蒲扇乘凉。
小孩子们跑来跑去的玩耍。
田地里,庄稼绿油油的惹人喜爱,除草的人们,挥汗如雨。
10. 村庄历史比较悠久,传说我们这村的一颗很大的槐树就过一个八路军。
树的底部有一个很大的窟窿可躲进四人,当初正是这窟窿让一八路军躲进了去。
躲过了一劫,活了下来。
从此我们村的名字就叫槐树底。
11. 山谷中,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
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12. 村庄的夜晚,静谧空旷。
偶尔路上细碎的脚步声和隐约的谈论,引得四邻的狗儿叫成一片。
狗儿的叫声在村庄的上空荡漾。
月亮一会儿躲进云里,一会儿躲在水里。
月光下,村庄的睡眠,踏实而酣畅。
所有月光下发生的都是秘密,不要说。
13. 村里那条小路,两边种满了稻米以及各种蔬菜,略微还有果树立在路旁,摇曳着枝叶。
微风悄悄而入,吹落一地清香,这清香也把正在劳作的村民,闻着欣慰的微笑了起来。
14. 村子的四周是各种各样的庄稼,有沉甸甸的红高粱,有弯弯的谷穗和大豆,有撑破肚皮的玉米,有白花花的棉花。
地底下的有花生,地瓜,萝卜,被勤劳的人们挖掘出来。
收获的喜悦在大人的脸上绽开。
15. 村里村外,只有些小小的莜麦秸垛,盖着飞雪。
16. 村子升起了淡青色的炊烟。
随风飘来米饭与油菜的香味。
17. 金字塔似的草垛,疏疏朗朗的一堆堆排列在土地之上,太阳照射在上边,闪着耀眼的金光。
18. 果树林中村舍点缀,炊烟袅袅.飘渺莫测,绿树、红墙、黑瓦,一幅田园诗画般的南国农村景色。
19. 田野在望.森林在听,田野的另一头,波尼科夫村像老太太似地坐着,把田野上出现的一切、森林中可听见的、可感觉到的一切。
都收进口袋里。
20. 大田里的麦苗像一片海,星罗棋布的村庄是不沉的舟。
21. 敏捷的小孩在盖满了赤脚印迹的干了的路上奔跑,可以听见在池旁洗衣的农妇们的快活的闲谈和农民们在院子里修理犁耙的斧声。
22. 屯子里。
家家户户的窗户跟前,房檐底下,挂着一串一串的红辣椒,一嘟噜一嘟噜的山丁子,一挂一挂的红茹莨,一穗一穗煮熟了留到冬天吃的嫩苞米干子。
23. 转过山头,隐隐露出一带黄泥墙,墙上皆用稻茎掩护。
24. 村庄上头的山坡上竖立着一座旧风车,四面八方的风都可以吹动这座风车。
25. 溪谷深处,湖水周围,座落着村庄,阳光映照着村里果树园中斑斓的秋色。
26. 村庄处绵亘着一长条一长条的耕地。
一片又一片的灰色的田圃。
田圃之间是网丝一样的小径,小径上长着梨树和李树。
27. 这山坳里虽看不见人家,但沿途柿树上红灯似的果子和袅袅上升的炊烟.平添几分生气。
28. 农场上大大小小的一堆堆高梁杆、豆秸,寂寞地蹲伏在那里。
29. 一串串的玉米和用绳子穿好了的干苹果、干桃子,像结彩似地沿墙挂着,其中还夹杂着许多像是装饰品似的红辣椒。
30. 夜真的深了,鸟雀已无声,只有田畦蛙声,奏响一片欢乐的音乐,如果你还没有睡着,还能听到蟋蟀与田蛙,还有蛐蛐,一起演奏出来的田园景色的交响曲。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小村庄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如今上海也在变化,除了发达的物资商贸方面她仍然是中国的领头羊外,许多意识也在悄悄变化。
变得叫人认同,不那么高高在上;变得包容,不那么促喀地拒绝着外地人,去掉了鄙视乡下人式的眼光,让人易于接近感到些许温暖。
改变了做作的做派,让人感到亲切。
上海变得更现代美丽了,也变得更有人情味了,开始有了海纳百川的气度,让人高兴亲近和认同。
上海的浦东最能代表上海的变化,以前的农田和破旧房屋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摩登大楼高档豪华的公寓住宅和漂亮的街心花园。
南京路是上海的商业中心,入晚,满街流淌着五彩的令人眩目的灯光,晚风轻吹,真愿在步行街的椅子上坐到天明,好象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成千上万的人每天还在向上海涌来,坐着车行驶在高架路上,内环外环,杨浦卢浦徐浦地绕,看着窗外拔地而起的栋栋高楼,那样式,那色彩,那高度,那气派。
夜晚,乘船在黄浦江漫游,满江的流光溢彩和着半月型江岸边的异国建筑的灯光,不禁让人要说一句:这就是上海拉。
上海的磁悬浮,上海的博物馆,上海的科技馆,上海的张江高科技,上海的国际电影节。
嗨
有那么多国际的中国的明星露脸,看把那些个年轻人激动的
当然还有老外喜欢转悠老半天的热闹、拥挤不堪但有着浓郁的东方味道的城隍庙,还有众多的上海美味小吃,时刻提醒着人们这就是上海
独一无二中评社香港12月13日电/新加坡《联合早报》今天发表题为“中国急剧变化的五年”的社论,指出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中国和外部世界都有一种期盼与怀疑交织的复杂心情。
既有向往和憧憬,又有焦虑和不安。
在所有世贸成员当中,恐怕只有中国的入世才使得这种矛盾心理显得格外强烈。
社论指出,五年时间瞬间即逝,中国与世贸之间的关系早已跨越了当初的起点。
回首既往,目睹当下,相信所有人都会有这样的基本认识:从任何一个角度看,中国入世都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性事件。
这不只是因为全球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突然加入了汹涌澎湃的13亿人口,而且更因为中国和世界都因此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
而这种变化将贯穿于整个二十一世纪。
作为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后来者”,中国加入世贸之后却迅速地后来居上。
在短短五年时间里,中国经济和市场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不仅使世界为之瞩目和震惊,而且还对当今和未来的全球秩序发挥着重要影响。
社论表示,就在入世后的几年时间里,中国的经济规模接连超越了多个老牌工业国,包括意大利、加拿大、法国和英国。
目前中国仅居德国、日本和美国之后,其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目标,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由此开始,由七大工业国一直唱主角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这是人们在五年前所没有料到的。
社论指出,当然还远远不止于此。
在入世之初,中国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贸易国,但今天却已经变成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体之一;当初,其外汇储备只相当于新加坡或台湾,但今天却超越了曾经一直名列前茅的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当初,其货币还不受重视,甚至受到歧视,但今天人民币却在国际贸易和外汇市场上变得炙手可热。
所有这些,似乎都在瞬间发生。
然而,中国入世五年来最深刻的变化,还在于整个社会的变迁。
社论称,在主观上,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积极参与乌拉圭回合的谈判进程,到后来决意“叩关”和入世,其初衷都是为了发展经济,尽快与世界接轨,以便与先进国家分享发展经验和机会。
但从中国社会的变化和趋势来看,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大大促进了它在价值观上与外部世界相融合的进程。
不论在政治、外交上,还是在公民的权利意识上,中国社会内部的变迁也是有目共睹。
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中国看待外部世界的新思维和新角度,中国公民对自身以及对外部世界的重新发现,就是最具根本意义的变化。
虽然幷非在一夜之间发生,但入世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激发因素。
无论对中国自身还是世界,其积极意义都比经济发展更为深远。
因此,五年之后再看当初的入世,特别是中国几代领导人为把国家带入世界先进潮流所作出的巨大努力,人们自然会心生感慨。
从更高的层次来说,对过去五年的回顾,应该能促使中国社会以更加客观和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未来,看待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包括以何种形态来对待世界上的先进思想和社会形态。
社论表示,就外部世界而言,从中国入世五年来的变迁中,可以更深入地看出中国崛起的意义和影响,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正确的对应措施。
新加坡作为东亚地区的一员,就更有必要这么做。
而前天在南大成立的中资研究中心,就是朝这个方向迈出的最新步骤。
参考资料:<\\\/span>伤心男人2008,酷仔游侠
《小村庄的故事》这个小村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早先是个美丽的小村庄。
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的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环境优美宜人。
可后来人开始用斧头随意地砍伐树木,盖房子做家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最后在一个雨水其多的大雨天,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什么都没有了。
发生这个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人们过度砍伐树木,是环境遭到极大破坏造成;深层原因是人们没有环保意识,贪图眼前利益使小村庄最后消失。
赞美村庄的句子有哪些
里外台,里外台。
出去大门就是崖,拌死麻雀儿摔死蛇,姑娘媳妇请不来。
——当地民谣 这里是青海东部的一个小山村,山是典型的大山,绵延数十里而不绝;村是纯粹的小村,里里外外,台上台下,零零散散住了几十户人家。
这个小山村,就是互助土族自治县哈拉直沟乡里外台村。
因为地处山区,这里交通不便,信息十分闭塞; 因为地处山区,这里十年九旱,农民靠天吃饭; 因为地处山区,这里的人们生活困难,经济窘迫。
这里,被外界称为“山上”,光秃秃的山上拉羊皮都不粘草。
这里的人,被称作“山上人”,意味着落后。
然而,当历史的车轮驶进崭新的二十一世纪,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自2001年起,在相继沐浴退耕还林工程、澳援项目、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及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春风之后,这个昔日贫困的小山村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巨变。
退耕还林:靠天吃饭变为靠政府吃饭 里外台村,共5个生产合作社,99户人家,421口人,其中劳动力215名。
位于互助县哈拉直沟乡西北部,与东山乡接壤,属浅山地区,耕地全是山地。
这里十年九旱,老百姓纯粹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
2001年,对于里外台这个干旱山村里那些靠天吃饭的人们来说,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忘怀的年份。
这一年,出于对西部生态环境的考虑,国家决定在西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让当地山区的老百姓把一些连年谦收的山地退下来,栽树种草,以达到保护生态的目的。
对退下来的土地,国家实行补贴,每亩耕地国家给农民生活补助粮食200斤,折合人民币160元。
起初,这里的人们不理解,“好端端的土地,不种庄稼种什么
”“政府只管8年,往后的日子咋办
”人们议论着,不知所措。
其实,他们不知道,正是这些贫瘠的土地,在养活他们的同时,又深深地把他们拉向贫穷的边缘。
有人曾算过这样一笔帐:如果遇上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每亩耕地可收400斤小麦,按市场价0.70元算,每亩地收入现金280元,除去肥料钱、种子钱、人工劳力等各种投入,结果所剩无几。
如遇旱灾、雹灾,结果更是格外惨淡。
据村干部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2001年,全村126户人家,在乡信用社的贷款总额达28.6万元,外帐累计14万元。
这些贷款和欠款基本都是用在化肥、籽种等农业投入上,由于土地收成不好,形成了逐年贷、逐年多的恶性循环。
当年,村里有27户农民到海西等地另谋生路,撂荒地达868亩。
因此,乡、村干部讲政策、比效益,经过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当年总共退耕520亩。
到了年底,仔细一划账,老百姓这才恍然大悟:靠天吃饭靠不住,靠了政府才稳妥。
到2007年,全村退耕3760亩。
对此,村支部书记陈得宝仔细算了一下账:退耕地3760亩,每亩国家给生活补助160元,全村421口人平均就有1428元。
在哈拉直沟乡政府的统计报表上,我们见到,里外台村2006年的人均收入是2590元。
时值农历六月,站在里外台村高高的山岗上,漫山遍野一片翠绿,已退耕的耕地里很有规则地布满了竹节状、漏斗状的各种雨水集流坑,山杏、柠条、沙棘、紫花苜蓿等作物在里面欣然成长。
寂静的山谷中,不时传来山鸡一两声欢快的鸣叫。
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这里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得到了有效地改善。
澳援项目,让脱贫之路走上快车道 2004年,沿着泥泞的山路,村里来了几个“老外”。
他们一路走,一路看,山里的野草,地里的庄稼,学校里的娃娃,村里的巷道,甚至连水窖里的窖水也要仔细看一下。
他们,就是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专家。
他们将要在这里实施一个让当地老百姓受益无穷的项目——旨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治理生态环境、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一项国际援助项目。
为了使该项目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确保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双丰收,使项目区的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哈拉直沟乡党委政府从农科、畜牧、林业、水利等部门抽调业务精、能力强的干部成立了示范区领导小组。
同时,组织群众以提议表决的方式,选出了热心于群众工作且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10名群众代表组成项目示范区管理委员会。
于是,在省、县项目办及中外专家的直接指导下,澳援项目的各项工作在里外台村顺利实施: 2004年,投资10余万元,修建17.36公里的田间道路; 2005年,投资29万元,从东山乡大泉村引来自来水; 2006年,项目队长罗兰先生从新西兰争取资金5.6万元,用于村小学危房改造。
同年,修筑全长60多米的防洪坝两处; 2004年-2006年,对全村劳动力进行科技及法律培训860余人(次),对56名村民进行电焊、汽车及挖掘机驾驶、烹饪等职业培训。
对管委会成员专门培训19次,组织管委会及乡项目办成员150余人(次)赴北京、内蒙等地考察、参观。
购置了脱粒机、粉碎机、条播机、翻转犁、机动喷雾器等农机具及磨面机、榨油机、压面机等,安装91个太阳灶; 购置桌椅20套,购置跳棋、象棋、篮球等文体器材和文化科技书籍若干…… 从2004年到2007年,项目办先后投入资金200多万元,用于治理生态和改善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于是,里外台村变了: ——山路全部实现“社社通”。
田间道路路况得到彻底好转,农业机械化水平得以提高。
——自来水进村入户。
全村82户375人、400多头牲畜的饮水难问题得到解决,祖祖辈辈驮水吃、吃窖水的事情变成了永远的历史。
——山民身怀技能闯天下。
40多名青年农民经过培训掌握了一技之能,或在餐馆当厨师,或驾着汽车跑运输,或在工地搞水暖,昔日一身土气的“山里娃”成了能挣钱的大师傅。
——校园里书声朗朗显气象,荒山荒坡披绿装。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让脱贫之路越走越宽 2007年,里外台村又被列入互助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示范村。
考虑到退耕还林还草后苜蓿等饲草非常丰富的实际状况,同时也为了有效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互助县扶贫办决定为全村96户人家每户投资3500元,用来修建30平米的羊圈1个,投放小尾寒羊等品种羊4只。
还将投入资金19.7万元,用来维修学校围墙、教室、村文化活动室等公共基础设施。
随便走进一户人家,都会看到一幅忙忙碌碌的景象,村民们在技术员的指导下,砌砖抹水泥,精心修建占地30平米的新式羊圈,在他们心中,这些新式羊圈,就是政府帮助他们走上脱贫之路的一个个“金窝子”。
如果说,退耕还林工程、澳援项目、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是政府提供给里外台村脱贫致富的三大有效载体的话,那么,两免一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等一项项惠民利民政策又为这里的群众加足了油,鼓足了劲。
作为一个贫困山村,里外台村在脱贫之路上艰难地摸索着。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澳援项目、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的顺利实施,里外台村的面貌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昔日拉羊皮都不粘草的荒山荒坡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绿装,生态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三大项目工程,让里外台村的老百姓过上了较为宽裕的生活。
据统计,到2007年7月,全村共有夏利等用于出租的小轿车5辆,农用车、手扶拖拉机87辆,摩托车85辆,彩电、洗衣机等普通家电基本普及。
值得一提是许多山里人用上了移动电话,全村100多部手机和30多部无线固定电话将“山上人”与外面的世界息息相连。
2006年,在哈拉直沟乡综合考核中,里外台村名列第一,同年,里外台村被互助县信用联社等金融部门评为“信用村”,86户农户被评为“信用农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