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前期困难后期成果的句子

形容前期困难后期成果的句子

时间:2020-08-02 15:44

“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

—拿破仑”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教育我们不要畏惧困难。

要勇敢面对困难的。

我们所以遇到苦难,只是因为我们在向成功迈进。

就像我们远地不动就不能载到一样。

因为历经了所有的磨难后,人们才会成长。

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日本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经济史上最震憾人心的事件莫日本经济速崛起。

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后,却出人意料地在短短不到三十年时间内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当时继美苏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和经济强国。

是什么促成了日本经济的辉煌

要研究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史。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大致分成四个阶段:战后复兴期、高速成长期、过渡期和稳步成长期。

1.战后复兴期 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 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于1941年时的七分之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

当时支配日本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散少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

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后,美国开始将重点转向帮助日本重建经济。

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日美军的“特需”大大激发了日本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活动,日本工业的潜在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2.高速成长期(1955~1973年) 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由战后复兴期进入高速成长期。

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约二十年的高速成长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

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 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贸总协定的要求,逐步放宽了贸易和外汇管制。

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第八位条约国,即对贸易活动原则上不实行外汇管制。

随后,日本又开始着手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企业开始相互兼并。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消费品物价持续上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始困扰日本经济和日本国民生活。

在70年代初,日本经济的国际环境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3.过渡期(1973~1985年) 1971年末,日元在维持了约20年的固定汇率之后第一次上调了16.8%, 从1美元兑360 日元升至1美元兑308日元。

1973年2月,美元贬值又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兑260日元。

同年末,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原油价格爆涨了4倍, 各种初级产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扬。

日元升值和国际商品价格上涨二重因素对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经济是个沉重打击。

1978年秋,日本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征兆。

虽然在1979年又发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经济滑坡、物价上涨的情况又有所发生,但由于较好地总结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的教训,不到一年就基本消除了石油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经济没有出现大的滑坡。

80年代前半期,在经济低速增长的前提下,日本开始建立健全财政制度、扩充社会资本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经济政策的导向也由追求高速发展转向追求经济活动质量的提高。

到1985年底,日本的经常项目收支达492亿美元。

4.稳步成长期(1985~) 在日本经济实力稳步增长的同时,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实力则在相对下降。

西方其它工业国要求日本分担其国际义务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1985年9月,西方7国财长作出了协调外汇市场的决定,日元因此而急速上升;1986年4月,“前川报告”(前川为当时的日本银行总裁,又任产业结构审议会委员长,该委员会向内阁提交的关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报告一般称为“前川报告”) 出台,指出:为了适应全球经济和发展的需要,日本自身必须调整结构,以缩小贸易顺差。

“前川报告”的要点有:①扩大内需;②改变经济结构,扩大对外直接投资;③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④推进日元的稳定化和国际化;⑤促进对外技术和经济合作。

“前川报告”对80年代后半期的日本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居于对日本战后发展史的了解,我们下一步就可以探讨促成日本经济辉煌因素了。

各国诸多致力于企业经营管理研究的学者在考察研究了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后一致认为: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企业经营的成功无不与他们建设了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息息相关它推动日本企业实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经营,使企业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旺盛的技术消化能力、局部的改善和调整生产关系的能力以及适应市场的能力,激励着企业全体成员同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奋斗。

另外,日本在二战之后,由于美国首先提出了针对日本的“政治活动禁止法”,实际上就是解散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日本军队提供武器和补给的财团与消除日本人心中皇国神民与军国主义思想,但是他们又以企业集团的形式重新复活起来,所以日本在战后在经济上得到迅速的发展,1980年,日经指数首次突破一万点大关,但是在1989年的时候,泡沫经济出现,裕仁天皇去世,平成天皇继位,史称“平成不景气”,90年代,美国又在经济市场上率先推出了抵制日本的政策,就是日元的货率上升,由原来的1USD:160YEN,到现在的1USD:80YEN,就是限制了日本经济的发展,经过亚洲金融危机与石油危机之后,日本的经济似乎没有受到多大的动摇,但是现在亚洲邻国的产品已经在国际市场上追赶他了,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化,小批量生产优质产品的时代,所以现在日本的经济受到很大的威胁。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战后近五年内就投资668亿美元来对日本自卫队进行武装,日本的自卫队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世界第三强大的军队。

这对于想控制亚洲主导权的日本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条件。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有什么成就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是我国发展的第一个三十年。

这三十年虽有曲折,但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均取得了重要成就,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首先,国民经济总量大幅度增长。

  我国从1949年到1978年的社会总产值从557亿元增加到6846亿元,即29年间增长11.29倍,年均增长9%。

1958-1962年的“二五”时期前两年是大跃进,后三年是困难时期,生产一度下滑,以致年均负增长0.4%,除此之外,其余各个时期我国社会总产值都保持了很高的增长速度。

即在1953-1957年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1.3%;1963-1965年在克服严重困难之后的恢复时期年均增长15.5%;在文革前期1966-1970年的“三五”时期年均增长9.3%;文革后期即1971-1975年的“四五”时期也达到了年均增长7.3%的水平。

整体经济实力是变强了,而且是大大变强了。

  其次,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建国后,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1952-1980年,工业投资累计达3955.19亿元。

各种工业产品产量的迅速增长并大大超过了其他各国的增长速度。

我国工业建设的伟大成就还突出表现在一大批重点工程陆续建成投产。

首先是从“一五”时期开始的以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由限额694个项目组成的大规模建设工程陆续建成投产;一大批举世闻名的项目,如大庆油田、万吨水压机、万吨级远洋货轮及5万吨级远洋油轮、10万吨水力发电机组、百万伏高压标准电容器、武汉和南京长江大桥、三门峡等水利工程都是在那时问世的。

  第三,农业战线成就巨大,解决了大量人民,尤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

  农产品产量的增长情况可以说明我国在那几十年中农业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

从种植业看,改革前30年间各主要农产品产量都是成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

如粮食从1949年的11,320万吨到1979年33,212吨,即增长1.93倍以上,年均增长3.78%。

各类经济作物增长也均在2%上下。

畜牧业也恢复很快,到1952年牲畜总头数已恢复到解放前最高水平,达到2.28亿头;到1978年牲畜存栏数增至56,511.9万头。

  最后,其他生产建设也有巨大成就。

  只以科技领域为例,我国第一次核实验成功,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第一次地下核试验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第一台集成电路计算机研制成功,第一次回收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成功,以及籼型杂交水稻试验培育成功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已经是世界领先水平,如果不是由于当时特殊的集体科研体制,没有突出带队攻关的个人,这一成果是可以冲击诺贝尔奖的。

表示一番艰辛之后取得丰硕成果的成语

磨杵成针、拨云见日、金石为开、来之不易、百炼成钢。

1、磨杵成针【解释】:把铁棒磨成了针。

比喻做任何艰难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够克服困难,做出成绩。

【出自】:明·陈仁锡《潜确类书》卷六十:“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

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

曰:‘欲作针。

’白感其言,遂卒业。

”【翻译】:李白小时不爱读书,没什么成就就放弃了。

一天,他遇到一位老妇人拿一根很粗的铁杵在石头上磨,便好奇的问老妇人干嘛,老妇人说想磨一根绣花针,李白被感动了,以后发奋读书。

【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含褒义。

2、拨云见日【解释】:拨开乌云见到太阳。

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

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乐广传》:“此人之水镜,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

”【翻译】:这个人是人中的清水明镜,见到他会感到他的如玉石的光彩,像是云雾散开看见了青天。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用于冲破黑暗,见到光明。

3、金石为开【解释】:金石:金属和石头,比喻最坚硬的东西。

连金石都被打开了。

形容一个人心诚志坚,力量无穷。

【出自】:汉·刘向《新序·杂事四》:“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况人心乎

”【翻译】:熊渠子被他的诚心打动,金石为他打开,何况人的心呢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常与“精诚所至”连用。

4、来之不易【解释】:来之:使之来。

得到它不容易。

表示财物的取得或事物的成功是不容易的。

【出自】:明·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翻译】: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饭时,应该想想这粥饭里有多少人的付出,多少能源的消耗,真的是来之不易;我们生活所需的每半根丝、每半缕线,都要常常想想其中包含几多物质能源和几多人的心血,应该好好珍惜。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补语;形容成功来得不容易。

5、百炼成钢【解释】:比喻经过长期锻炼,变得非常坚强。

【出自】:汉·陈琳《武军赋》:“铠则东胡阙巩,百炼精刚。

”【翻译】:要说铠甲,首推的是东胡和阙巩国所产的,那是用百炼精钢打造的。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比喻不怕失败,意志坚强。

开国大典中,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服装色调和样式上有什么不同

军 ~~~~~~~百度知道上不能贴图片认真的找,给分建国前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初期,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时部队穿的是国民革命军的服装,系红领巾以示区别。

同年9月,同志领导的湖南秋收起义,穿的是各式服装,佩带红布袖章,以此象征是一支红色部队。

这个时期,一部分军服是靠打土豪或从战场上缴获来的,另外一部分则依靠当地群众义务缝制,没有统一的样式。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的军服,八路军为土黄色,新四军为灰色,布料有粗布,也有细布,号码不分大小,上衣长度一律为“二尺五”。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服装样式与抗日战争时期相同。

1946年10月,我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取消“八路”、“新四军”臂章,各部队分别佩带标有番号的臂章或胸章。

解放战争后期,我军接管了一批国民党军队的军需工厂,从而初步具备了统一生产和供应服装的条件。

1949年1月,军委后勤部规定了全军统一的服装样式。

军服为草绿色棉平布中山装,胸前佩带长方形布胸章,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头戴解放帽,帽徽为“八一”红五角星。

1949年10月参加开国典礼阅兵式的部队穿的就是这种军服。

建国后,人民解放军自从1950年统一军服制式,经历了1955年军衔服装、1962年定型生产的“六二”式军装。

此后,解放军军服几经更新换代,先后进行了12次军服改革调整。

“五五”式军服图文“六五”式军装 1965年6月1日取消军衔制后,改装“六五”式军装,全体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缀红五角星帽徽和红领章。

“七一”式军装 1969年,随着我国化纤工业的发展,研制了涤锦棉三元混纺单衣,1973年装备部队,称“七一”式服装。

应用合成纤维纺织品作军需服装和装具,这在我军服装发展史上,是一次划时代的改革。

“七八”式军装 “七八”式服装是“七一”式的改进型,它以减重为目的,全面应用合成纤维纺织品的新成果。

“八五”式军装 “八五”式军装基本沿用1955年样式,与“七八”式服装相比,其明显区别在于布料和样式的彻底更新换代。

“八七”式军装 “八七”式军服是1987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定型的。

1988年10月1日起陆续装备部队。

这套服装除分礼服、常服、作训服外,还特别设置了文工团员用的演出服和军乐团、仪仗队的礼宾服。

另外,还有地勤服、迷彩服、防化服、坦克服、航空服等近10种特种服装。

1990年开始配发了87式制式衬衣。

1992年,中央军委决定:文职干部配发制式服装,戴文职肩章、领花。

用“八七”式系列军服装备部队,是我军军服史上一个突破。

“九七”式军装 1993年初,我军开始研制面向21世纪的新一代军服。

新一代军服保留了“八七”式服装的优点,吸取了国际上先进国家军服的长处,与87式军服相比,在结构、用料、颜色、服饰及配套方面均有较大的改善。

尤其是样式、颜色更为美观、大方和协调,形成了陆军以棕绿色为主色调、海军以白色和藏青色为主色调、空军以蔚蓝色为主色调的三军颜色体系。

97式军服共分礼服、常服、作训服和工作服四大系列,与87式服装相比,主要增加了礼服、夹克常服、毛衣、体能训练服、战士皮鞋、作战靴及国际通用的贝雷帽等品种,新增了绶带、军种胸标、姓名牌、臂章等服饰标志。

97式军服于1997年5月1日起首先在驻港部队试穿,1999年装备驻澳门部队,驻国外武官配发了97式礼服,全军其他单位未装备2000年5月1日起,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开始统一配发99式长、短袖制式衬衣和贝雷帽,同时取消已装备部队多年的87式长、短袖制式衬衣。

99式制式衬衣采用了先进的纺织和原液染色等技术,与87式制式衬衣相比,在样式结构、用料、颜色和加工工艺等方面均有较大改善,提高了穿着舒适性。

长袖制式衬衣官兵均为束腰式;短袖制式衬衣军官、文职干部为夹克式,士兵为束腰式。

陆海空三军衬衣颜色为各军种基本色,陆军为浅绿色,海军为本白色,空军为浅蔚蓝色,体现了三军特色,形成了系列。

这次向全军官兵配发的贝雷帽为我军首次装备。

贝雷帽采用国际通用样式,用料为细羊毛,颜色为陆军深棕绿色、海军深藏青色、空军深蔚蓝色。

贝雷帽的配发,较好地解决了过去官兵在夏季戴大檐帽太重、太热和不便携带的问题。

2004年12月12月1日,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士兵和部分军校学员统一换发用仿毛面料制成的04式冬常服。

2005年5月,士兵换发用同一材料制成的04式夏常服。

我军士兵现行着穿的87式夏常服用俗称“的确良”的涤棉平布制成,冬常服用俗称“涤卡”的涤棉卡其布制成。

04式士兵常服使用“多重多异复合化纤长丝织物”为服装面料,外观、质感与毛料无异,保暖性、防风性、透气性和密度都达到毛料的指标,而且有更好的抗皱保型性,能抗静电,可水洗,易干,耐磨。

04式士兵常服样式与87式常服相同,服装板型有一定改进,腰身比较明显,共有04式士兵夏常服、士兵冬常服、水兵服、士兵大檐帽、水兵帽、士兵冬帽等6个品种。

04式士兵大檐帽、空军士兵冬帽和陆军士兵夏常服、冬帽、冬常服由草绿色改为棕绿色,04式海军士兵夏常服、水兵服、冬帽、冬常服由藏蓝色改为藏青色,04式空军士兵夏常服、冬常服由上草绿下藏蓝改为上棕绿下藏蓝。

为配合04式士兵常服着穿,我军首次为除海军海勤和驻香港、澳门部队以外的士兵配发02式士兵皮鞋。

02式士兵男皮鞋颜色为黑色,样式为素头外耳系带式,用料为超细纤维合成革;02式士兵女皮鞋颜色为黑色,样式为素头外耳系带式,用料为黄牛正面革。

200511月11日,空军开始统一换发05式常服。

空军新常服颜色为蓝灰色。

新常服的正式换发,标志着空军从此拥有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与使命任务相配套的常服,结束了50多年来空军常服采用陆军土黄色上衣和海军藏蓝色裤子上下颜色不统一的历史,实现了与空军工作、训练、作战环境相一致。

07式陆海空男军官礼服07式军服 经党中央、中央军委批准,全军从2007年起换发07式服装。

这次是我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换装,涉及礼服、常服、作训服和标志服饰4个系列共644个品种。

陆军军服颜色调整为松枝绿,海军军服调整为深藏青色和白色,空军军服在深蓝灰色基础上作了适当加深。

大檐帽调整了翘度,军官增加了帽檐(墙)花;夏常服为束腰式,陆、空军和海军白色春秋常服为猎装式,使体型更显修长;增加了级别资历章、国防服役章、臂章等,海军首次增加袖章,重新设计了三军统一的帽徽、领花,体现了军人荣誉,强化了军服美感。

国旗、军旗、长城、天安门等中国军队的传统重要标识,简洁地融入到了臂章、领花、胸标等标志服饰上。

07式军装全军从2007年7月1日起由驻京、驻港和驻澳部队先行装备,8月1日起全军军官开始穿着,预计在09年前完成全军换装现在,世界上的军装大多数是绿色的(草绿、深绿或黄中偏绿)。

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朝绿色发展呢

这是从实战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

19世纪末,英帝国主义发动了对南非的侵略战争。

当时,南非有一个叫“布尔”的倔强民族,他们不甘心自己的国土受到外来侵略者的蹂躏,组织起来进行武装反抗。

布尔族参战的兵力少,英军人多,双方兵力对比为1:5。

布尔人在战争初期失利。

英军自恃人多势壮,骄横前进。

布尔人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英军有一个很大特点,都穿红色军装,在南非森林的绿色背景中,格外显眼,因而行动极易暴露,布尔人从这里得到启发,立即把自己的服装改为草绿色,松炮也涂成绿色。

这样一来,布尔人便利用密草丛林的绿色背景作掩护,英军不容易发现布尔人,而布尔人很容易发现英军,他们常常神不知鬼不觉地接近英军,突然发起攻击,打得英军措手不及,英军却找不到目标。

这场战争,英军死伤9万多人,损失惨重。

“前车覆,后车诫”,英国人在南非受到的教训,很快被许多国家的军队所汲取。

为了在野战条件下较好地隐蔽军队的行动,人们首先从服装上着手,不断改进军装的颜色,尽量使之与自然背景的颜色接近。

这样,世界上的军队虽然服装形式差别很大,但在颜色上却逐渐在绿色基调上统一起来。

当然,一切事物都不是绝对的。

从隐蔽伪装的角度来看,军服的颜色也不能局限于绿色。

在许多情况下,自然背景并非绿色,这就要求根据当时当地的背景条件、灵活合理选择服装颜色。

如在雪地,则只有白色才能与背景协调一致;在海上,则只有蓝色才能与之融为一体;在沙漠地,则只有黄褐色与背景比较接近。

服装分类[编辑本段]按陆、海、空三军干部、战士区分。

陆海空三军干部夏服均用棉平布制作,以服装颜色、大檐帽帽徽图饰区分军种。

全军干部、战士夏季均戴大檐帽。

陆军干部夏服有两个上挖袋,裤子为西式裤,设有后枪袋。

海空军干部夏服有四个挖袋。

海军干部设有上白下蓝和全蓝服两种。

陆军战士夏服上衣为套头式,半开口,紧袖口,两个上挖袋,扎线腰带。

为便于着穿、训练和作战,1952年改为前开襟,散袖口,戴解放帽。

海军战士夏服为上白下蓝和全蓝水兵服,用料均为棉平布。

空军战士的夏服与空军干部夏服基本相同。

女军人夏服有连衣裙和列宁服两种。

帽子、服装颜色与所在军种男军人相同。

三军干部、战士的冬服样式、用料与夏服相同。

1950年8月中央军委批准陆军团以上干部和海空军营以上干部、空军伞兵、海军舰艇部队及海校学员着呢服。

改善了部分军人的军容仪表。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同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赴朝参战。

志愿军干部夏服与解放军干部夏服相同,战士夏服在肘、肩、臀、膝部位加扎一层布,提高了军服的耐磨程度。

志愿军干部冬服,考虑到服装的调节作用,从结构上做了改进,上衣袖口加了绊带,配穿马裤,增强了保暖性,以适应朝鲜严寒的冬天。

1953年朝鲜停战以后,志愿军干部战士佩戴中国人民志愿军布胸章。

五五式55式军衔服装分礼服和常服两类,首次突破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单一制式军服的历史。

礼服配发校以上军官,在重大礼仪场合和出国访问时着穿,同时还设有海军舰艇尉官礼服和水兵礼服,以及军乐团、仪仗队、文工团、体工队礼服。

军官礼了配白衬衣,系藏青色领带。

礼服颜色按军种区分。

礼服用料为纯毛华达呢,礼服领边、袖头、裤中缝按不同衔级配有不同饰物。

校以上女军官的礼服为裙服。

装饰、用料与男军官礼服相。

55式军衔礼服较大地改善了校以上军官的军容仪表,较好地展示了国威和军威。

55式常服是供军人平时着穿的服装,分夏常服和冬常服两种。

军官着穿常服时佩戴军衔肩章、军种领章;大檐帽配圆形八一红五星帽徽,校、尉官扎武装带。

常服颜色按不同军种区分。

军官夏常服用料按衔级区分。

(元帅、将军夏常服用料为纯毛哔叽。

校官夏常服为榨蚕丝织物,尉官冬夏常服为棉斜纹.1965年,我军取消军衔制,随即废止55式军衔服装,全军干部、战士一律戴解放帽,佩带红五星帽徽和全红领章。

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干扰,部队在1965年6月1日取消了军衔制。

军衔服装随即废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缀红五星帽徽和红领章。

样式与55式常服相同。

全军干部和战士、男军人和女军人服装和式样基本相同,人们只能从衣服口袋来区分干部和士兵。

1978年,我军服装又在71式军服的基础上,以减轻重量为主要目的,进一步扩大合纤材料的使用。

主要将冬服罩衣、棉衣和大衣面料改为涤卡布料,棉衣里子布改为改维棉布,对皮帽和毛皮大衣采用新工艺生产,并对罩衣减轻了重量。

改进后的服装定名为78式军服。

1984年1月,中央军委批准了军服改革方案,并于1985年装备部队,定名为85式军服。

85式军服仍然沿用55式军服样式。

仅解放帽改为大檐帽,佩带圆形“八一”红五星帽徽和军种肩领章。

干部、战士增发了制式衬衣。

团以上干部夏服为凡尔丁毛料,冬服为马裤呢毛料,大衣为大衣呢毛料;且军以上干部为纯毛料,师团干部为毛涤混纺,营以下干部和战斗服装用料为涤锦棉三元混纺布料。

八七”式系列服装分礼服、常服、作训服三类。

礼服是军官在重大庆典和重要外事活动时着穿的制式服装。

分夏礼服和冬礼服两种。

礼服为西服式。

配白衬衣,系藏青色领带,按不同颜色和裤中缝牙线的颜色区分军种。

礼服用料按衔级区别。

女军官礼服样式、用料、颜色与所在军种男军官相同,系玫瑰红领带。

87式军服还设有文工团演出服和军乐团、仪仗队礼宾服。

常服是军人在平时和一般性礼仪场合着穿的服装。

分夏常服、制式衬衣和冬常服三种。

军官夏常服为翻领,两个上贴袋,两个下挖袋,配白衬衣,系藏青色领带,按不同颜色区分军种。

夏常服用料按不同衔级区别。

1997年7月1日,我军驻港部队官兵穿着的新一代军服,正是我军研制的新一代军服的雏形。

我军新一代军服吸取了世界其它国家军服的长处,与现行军服相比,在结构、用料、颜色、服饰及配套方面均有较大改善。

尤其是样式、颜色更加美观大方,形成了陆军以棕绿色为主色调、海军以白色和藏青色为主色调,空军以蔚蓝色为主色调的三军军服颜色系列。

此外,新一代军服还采用了国际流行军服的分类,按功能分为礼服、常服、作训服和工作服四大系列,共包括礼服、春秋常服、夏常服、毛绒衣、大衣、作训服、体能训练服及其配套的军鞋(靴)和服饰九个部分。

99式服装是1999年预先装备部队的新一代军服的一部分。

主要包括陆、海、空军男女长、短袖夏服上衣,男女茄克夏服上衣和92-1男女夏裤,以及贝雷帽。

设计标准[编辑本段]军装每次设计、更新时都要进行大量的测量、实验工作。

设计“84”式军装时,就曾经收集了27个国家的军服样品,对海陆空三军的83个团、15000名不同体型战士进行了实地测量。

“07”式军服同样也进行了大量的测量、实验。

据介绍,新军装是在驻港部队军装基础上改装而来,“这主要是考虑到与国际接轨”。

据介绍,这次换装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加了礼服这一类别。

据悉,解放军曾在1955年第一次授衔时设有礼服装,参照苏联样式设计,主要是供校级以上军官使用,后来被取消。

这是时隔40多年以后第一次增设礼服。

这次换装,该院将负责参与部分标准制定。

据该院军需系负责人介绍,军装标准是指服装颜色、图案、样式、用料、工艺、加工流程等。

服装发展[编辑本段]第一代军装:中山装八角帽我军建军始自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当时这支部队穿的是国民革命军的服装,只是加系红领巾予以区别;湘赣边区的秋收起义部队多着工农服装,佩戴红布袖章。

由于不断有人加入红军部队,而当时红军服装主要依靠打土豪和战场上缴获而来,因此,新入伍的战士,往往是遇上什么穿什么,颜色和式样都很杂乱。

1928年红军利用战场缴获的几架缝纫机在江西宁冈挑寮村的一座破庙里建立起自己的第一所被装厂,也就是说,这时起红军才开始有了自己的制式服装。

这一时期红军的服装样式是用粗布做成的灰色中山装、八角帽,缀以布质的红五星帽徽和红领章。

当总司令朱德看到部队官兵换上被装厂生产的第一批统一制式军服时十分高兴,他意味深长地说:“它虽然没有外国军装那么漂亮,但对我们来说,可真是其好无比了。

”当时服装厂的生产条件很艰苦,做衣服的白土布是用灰靛染色,有时连灰靛也没有,只好用茶籽壳(稻草灰等土办法来着色,缝衣线也是工人自制的萱麻线)。

现在中年以上的中国人都还会记得那张头戴八角帽的半身照片。

那份英气给多少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八角帽和中山装军服又使多少人心中的红军形象更加清晰

在艰难岁月里——自己动手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共产党与国民党再度合作,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和南方红军游击队分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服装与国民党军队的服装相同,仅以左臂佩戴“八路军”、“新四军”臂章以示区别。

1941年“皖南事变”后,八路军和新四军部队取消了帽子上的青天白日徽。

国民党对领导的部队所在地实行经济封锁,数万部队官兵衣食处于极度匮乏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号召“咱己动手,丰衣足食”,全军掀起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战士们自己纺线、织布、染布、做军鞋。

根据地的广大妇女也大张旗鼓地做衣、做鞋支援红军。

前方、后方团结一致,依靠坚忍不拔的意志克服了种种困难,基本上保证了军服的供给。

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军服的变化不大。

多在小的标识上做些改动。

40年代后期,我军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统一把草绿色确定为军服的颜色,帽子改为有一个小帽檐的解放帽,左胸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

这是我军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服装样式和色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由原来的单一军种发展为陆、海、空三大军种。

从这时开始,中国军队的军服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第一次出现了大檐帽、士兵套头衫和女军人连衣裙,以及“列宁装”(胸前双排扣)。

海军则采用世界通行的海魂衫和套头军服,无檐帽上缀有两根辨风向的飘带,等等。

空军、海军、装甲兵等技术兵种也都有了自己的专业特种服装。

从这时起,中国军服离开中山装的单一模式,吸收了外国军服的某些特点。

军服中的极品——元帅服1955年我军实行军衔制,服装开始分出礼服、常服等等,首次突破了单一制式军服的历史。

这时期元帅服成为军服中的极品。

解放军十大元帅礼服虽然成为当时群众心目中无比尊贵的形象,但却始终拒穿大元帅服。

军衔制实行时,曾计划设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

就这样,制作大元帅服成为解放军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一项重要任务。

对于这项任务,领导高度重视,专门从上海抽调刺绣技工参加大元帅服、元帅服的试制工作。

制成的大元帅礼服采用海蓝色纯毛华达呢面料、西服式样,上衣为大驳头翻领,双排六粒金黄色国徽图案纽扣;下身为散腿裤;领边、袖头、裤中缝镶正红牙边,领边、 袖口绣金钱一道和松技叶,领头和袖头各绣一颗五角星;大元帅礼帽为大檐帽,帽瓦边镶红色牙线、金属丝带,并配金黄色国徽图案帽扣等。

后来,在彭德怀、罗荣桓向汇报授衔、授勋工作时,在表扬他们的工作成绩后说:“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制服,多不舒服啊。

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多不方便。

”因此,为精心制作的大元帅礼服从未穿过,一直珍藏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如今已成为一件有历史意义的文物。

风靡全国的“65式”1965年,我军取消军衔,全军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级红五星帽徽和红领章,服装面料是纯棉布。

值得一提的是这时期军服与中国当时的政治发生了很多的关联。

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果引进方面面临哪些困难问题

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果引进方面面临的困难问题:1、缺乏调研盲目引进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本土企业为了占领市场先机,凡是有利润空间的行业不经深入的技术调研,就迅速引进技术设备投入生产,其结果往往是引进了发达国家即将淘汰的生产技术。

而利润的驱使又使得其他厂商跃跃欲试,但由于得不到先进企业的技术帮助,后进厂商不得不再次引进同样的生产设备。

各个地方政府为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各自为政,忽视行业总体的发展状况,不断引进其他地区早己引进的技术设备。

企业与地方政府技术引进的条块分割使得我国技术引进的重复性体现出三种特征:一是低水平的一般加工性项目重复引进多;二是地方性重复引进多;三是在个别行业集中性重复引进多。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VCD产业从零到世界产量第一仅用了三到四年的时间,VCD的生产企业最多时达到上百家,VCD机的销售价格从初期的三千多元迅速降到后来的区区两、三百元,大批生产企业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经历了从诞生到破产的全过程,而VCD生产技术在进入我国之初就早己被发达国家所淘汰。

2、技术引进难以获得核心技术 我国多年的技术引进并没有带来大量的核心技术和创新技术,我国引进的更多的是成熟或标准化的技术。

目前,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主要是通过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的。

实践证明,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示范和模仿效应、联系效应与人力资本流动等方式带动本国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但本国企业从中取得的技术进步仅仅限于与跨国公司有密切联系的某些加工制造环节,不但未从根本上提高本国企业的核心技术开发力,仅限于为跨国公司作配套型生产服务,而且使得本国企业为获得跨国公司的订单与合作又大量地引进为满足跨国公司对合作方生产设备提出的要求所需的生产设备。

当今世界,经济竞争已转向标准与品牌的竞争,占有核心技术与专有技术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必备条件。

因此,从长远看,仅仅是某些加工制造环节取得技术进步己不能满足我国经济进一步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需要由本国企业掌握主要产品的核心技术与专有技术。

以汽车工业为例,我国汽车工业引进的技术达到80年代水平的占30%;开发的换代产品达到80年代技术水平的占30%;技术落后的产品占40%。

轿车的关键生产技术始终控制在外方手中。

本国汽车企业只能占领部分附加值较低的中低档轿车市场,而附加值较高的中高档轿车市场皆为国外品牌的轿车所占有。

在汽车行业研发方面,上海大众汽车虽与通用汽车合资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但至今为止,尚难有效运作,技术溢出效果也不明显。

3、技术引进主要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行业 当今的发达国家技术研发重点已由提高生产效率与工艺水平的技术向研发新产品的技术转变。

从近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技术引进的重点仍然是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生产型技术,主要用于提高制造业的工艺水平。

2011年的统计资料显示,从合同金额上看,技术引进主要集中于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领域,分别占合同总金额的15.02%, 13.47%, 10.06%。

从合同数量上看,技术引进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其他制造业等,其合同数量占全部合同数量的比例分别为15.02%, 13.47%, 10.06%。

由于我国工业化阶段的任务并没完成,整个国家的基础加工制造能力还比较落后,使得我国企业不得不继续引进用于提高传统基础加工制造业水平的技术和工艺。

而在发达国家,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电子及通信设备的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和交通运输设备的制造早已进入技术成熟和标准化阶段。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阶段性的差异。

4、消化吸收资金投入低 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二次创新是技术引进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

引进技术的目的在于促进本国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包括外资企业的技术进步。

技术引进后是否能够及时有效地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从而形成有本国特色的技术成果,是决定技术引进是否能有效推动本国技术水平迅速提高的唯一途径。

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在我国技术引进中,普遍存在对技术引进有余,而消化吸收严重不足的问题,用于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资金投入仅为技术引进资金投入的1\\\/3,而日本的这一比例为3:1到5:1之间。

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主要看国家对研发的投入程度如何。

2011年,全国研发经费总支出为6842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54%,而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约为2%左右。

企业科技投入的总量近几年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但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科技活动经费和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分别仅为1.5%左右和0.8%左右,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

技术引进后只有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才能逐渐形成具有适合本国发展要求的技术成果,推动国内技术水平的提高。

技术消化进度不够则无法有效地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那么技术引进也只是停留在原来技术水平上的引进,造成重复引进和资源的浪费。

5、技术中介机构的服务不力 首先是规范技术中介服务的法律制度缺乏。

我国涉及中介机构的法律制度包括《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管理办法》、《留学人员创业园管理办法》、《民法》、《合同法》等,但是总体上仍缺乏一部完整的法律全面协调规范科技中介的各项权利和义务,对于中介市场中拉关系、给回扣、虚假广告、无序竞争等现象打击的力度不够。

其次是技术中介机构对于技术引进企业的需求了解不足。

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路线是将科研成果转化到下游高新技术需求企业,以改善下游企业的运行质量和竞争力,但是忽略了与下游企业就发展中的技术需求状况以及技术引进后是否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状况进行沟通,科技信息仅仅由技术供方、技术中介方、技术受方作单项流动,技术引进无法再最大程度上满足技术市场上的有效需求。

再次是金融机构对于中介的支持不力。

我国的科技中介机构大多依赖政府的贷款,金融机构的服务和支持较少,投资主体的单一使得中介机活动的规模受到限制。

6、 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主要表现为教育水平不足,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0一2011年的国际竞争力报告,我国教育体系的质量世界排名53位,职工的再教育水平世界排名57。

教育水平不仅影响到当地子公司技术转让的进程,而且影响到对当地经济的扩散。

昆虫记 法布尔 精彩片段赏析

[片段] 但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点儿也不留情地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的把它压紧。

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

接下来,这个残暴的恶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

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

就这样,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

[赏析]在作者朴素的笔下,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如优美的散文,读者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阅读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着重于对螳螂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的为读者展现了微小的昆虫世界中的一幕,不仅体现了螳螂的英勇凶猛,表达了作者对螳螂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还巧妙地借用昆虫折射了人类的一些特性。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