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艺术家的句子
形容艺术家的句子艺术是发扬生命的,死神所在的地方就没有艺术。
——罗曼·罗兰除了艺术之外,没有更妥善的逃世之方;而要与世界联系,也没有一种方法比艺术更好。
——歌 德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
——罗曼·罗兰
海明威冰山理论的意义
1932年,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提出著名的“冰则”。
他以“”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冰山理论”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简约的艺术。
即删掉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象中国水墨画技巧,计白当黑,不要铺陈,不要八分之八,而只要八分之一。
英国学者贝茨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文中认为,这种简约在语言上表现为删掉了小说中几乎所有的解释、探讨,甚至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剥下了亨利·詹姆斯时代句子长、形容词多得要命的华丽外衣:“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
”这些英语文学的乱毛中被海明威收拾得最利索的是形容词。
形容词过多是十九世纪末以亨利·詹姆斯为代表的小说家带给英语文学的一大灾难。
譬如詹姆斯的代表作《贵妇人的画像》充斥了长句子和多重修饰,“你不憋足一口长气是读不完一个句子的,好比一长列货车,站在它面前望不到尽头”(董衡巽语)。
这绝对是学者型的文风。
而海明威18岁就去打仗,根本没有机会进行科班训练,打过仗当了美国一家报纸驻欧洲的记者,写文章和报道要用电报发回国,语言必须简明,于是形成了一种所谓的“电报体风格”,极少用修饰语,极少用形容词。
可以说文学史上有一类作家是敌视形容词的。
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就有句名言:“形容词是名词的敌人。
”他似乎在说只有名词是直抵事物本身,是直面、直接呈示事物,形容词多了反而遮蔽事物和内质,所以是名词的敌人。
其二,小说家马原认为“冰山理论”的更内在的质素可以概括为“经验省略”。
他指出开始许多评论家把海明威的省略与传统的留空白理论等同起来,以为这是一种含蓄手法的运用,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一个大的失误。
传统的省略方法很类似于删节号的作用,它省略的是情味和韵致;而海明威省略的则是完全不同质的东西——实体经验。
马原以《永别了武器》中曾被海明威改写了三十九遍(在另一处海明威又说是四十遍)的结尾为例:我往房门走去。
“你现在不可以进来。
”一个护士说。
“不,我可以的。
”我说。
“目前你还不可以进来。
”“你出去。
”我说。
“那位也出去。
”“在此之前作者没告诉我们房间里有几位护士,这段文字也没交代,可是我们马上知道了这间停着‘我’情人(卡萨玲)尸体的房子里有两位护士。
‘我’的对话没有丝毫失态之处,可是我们也从这段文字里知道了‘我’的失常变态。
”“这些语调上的变化其实在上边文本中全无提示,作者也没有用叙述的方式告诉我们关于主人公‘我’的任何情绪变化,然而我们都知道了。
作者利用了人所共有的感知方式及其规律,他知道大家都知道的东西你不说大家也会知道这个道理,他就不说大家都知道的东西,结果大家还是都知道了。
这样做除了因省略掉一些东西而缩短了篇幅外,由这种省略还产生了完全出人意料的新的审美方法,以作用于(阅读)对象心理为根本目标的方法。
”(马原《小说》)海明威省略的其实是我们凭经验可以填充想象的部分,因此,这种省略技巧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经验参与,使读者觉得作家很信任自己的理解力和经验能力。
在这个意义上,海明威等于把冰山的八分之七空在那里让读者自己凭经验去填充。
而以往的小说家如果是现实主义者就把什么都告诉你,喋喋不休,不厌其烦,不留空白;如果是浪漫主义者就拼命调动读者的情绪,拼命煽情。
海明威也在调动,他调动的则象马原所说,是经验。
这肯定是一种新的小说美学。
怎样深入阐发它的美学层次的内容还需要继续思考。
但我们起码可以说,这种“经验省略”涉及的决不仅仅是个“简洁”的问题,它还关涉着对世界的认知与呈示问题,关涉着小说家对生活中的情境和境遇的传达方式问题,从中有可能生成一种小说的情境美学。
1984是谁写的
丑小鸭是安徒生写的。
作者:安徒生安徒生用他那富于想像的活泼文体写下安徒生,丹麦的童话 安徒生 安徒生 在1984年写的 丑小鸭是
关于语言魅力的名言
1.真正的写作高追求的恰“常字见奇”的艺术境界,最能打动读者的语言,往往也是一个普通常见的词语被高手运用得出神入化,妙不可言。
——张华2.语言的魅力就在于修辞艺术,语言的实力也在于修辞艺术。
那些以为用大脑和理性就能改变世界的人,其实不过是一种肤浅的一厢情愿而已,真正改变这个世界,是修辞,确切地说,是语言。
——张华3.语言是太阳,它的魅力在热烈;文字是月亮,它的魅力在宁静。
热烈以传情,宁静以达理。
——应永春《爱迷途经》4.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风格的基础。
——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 亚里士多德5.语言既可以掩饰思想,也可以暴露思想。
——罗马共和国散文作家 加图6.语言是历史的档案……语言是诗歌的化石。
——美国作家 爱默生7.真正的语言艺术总是朴素的,很生动,几乎是可以感触到的。
——前苏联作家 高尔基8.谚语就是那些人们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精炼的语言。
——西班牙小说家 塞万提斯9.说出烙有所处时代印记的语言,这一点历来合法而且永远合法。
——古罗马诗人 贺拉斯10.语言是一块琥珀,许多珍贵和绝妙的思想一直安全地保存在里面。
—— 理·特伦奇
上联和下联分别是什么意思
区分对联的上下联般有以下四种方法: 1音调平。
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
(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
) 2、按因果关系分。
“因”为上联,“果”为下联。
(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策英明衣食丰”,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
) 3、按时间先后分。
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
(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
) 4、按空间范围分。
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
(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
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