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三字经形容取得很大进步的句子

三字经形容取得很大进步的句子

时间:2013-08-29 23:30

三字经的内容如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

那些句子体现了这些教育思想

古人很早就重视对儿童的启蒙教育。

那种启蒙、养正、入圣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始终。

《三字经》自南宋末年诞生后,就成为中国传统蒙学的翘楚,是一部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极具代表性的蒙学教材。

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和时代局限性,但是其内容却含纳了中国文化的精要,对现代教育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字经》中列举了大量典故、故事,向我们阐述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导尊敬师长、宽厚待人的,有颂扬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的,有劝诫谨慎持身、悔过改错的,有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的,有激励立志勤学、发愤图强的这些内容包含了我们学习生活的诸多方面,体现出了巨大的现代教育价值。

这里我着重讲一下《三字经》对现代教育方法提供的借鉴和启发。

  《三字经》里说:“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现今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字经》重视教育,强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1、“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  “教之道,德为先”。

《三字经》尤其注重“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人格。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强调教育以“德”为先导的教育理念在现代仍然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在当今,一个人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如何,以及如何做人和做事,都已成为人的事业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

如今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并不尽如人意。

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化、应试化,造成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大滑坡。

在西方思潮侵蚀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走向异化。

具体表现为早恋与网恋日益加剧、超前消费和浪费现象严重,打架、偷盗、自杀、扔垃圾、撒谎等失德行为经常发生。

这些都最终导致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行为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的泛滥。

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如今教育方式的正确性。

  2、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人们常说,“起小看大,三岁知老”,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三字经》开篇就有“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三字经》中孟母三迁和窦燕山教育五子的典故可见重视家庭教育,古已有之。

对于现代的家庭来说,我们则更应该赋予家庭教育更多的内涵,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家庭教育环境。

这是古人对现代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我们应该予以借鉴学习。

  3、强调科学的教育方法  《三字经》提出“凡训蒙,必讲究,详训诂,名句读”,强调作为引导刚入学儿童的教师实施启蒙教育,必须要讲究方法、注重规律。

儿童学习要应该从易到难,由浅入深。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指出做学问,读书求学,必须打好基础。

只有在学好了基础知识的《小学》以后,才能学习较为深入的《四书》。

只有通晓《孝经》,熟知《四书》之后,才能开始学习更为深奥的《六经》。

学习需要循序渐进,教育改革需要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极强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4、强调素质教育的必然性  “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所言就是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

在今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科技的门类越来越多,对于学生来说,要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就更得掌握多种知识。

简言之,古人尚且知道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就更应该建立健全更广泛、更科学的教育教学机制,提高素质教育,培养更多的学生全面发展,才能使之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由于时代久远,作为蒙学教材的《三字经》中有许多理念虽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的要求,但其内在巨大的文化教育价值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希望我的一些见解能对我们之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三字经》中的教育思想  《三字经》是我国元、明、清时期广泛流传的蒙学识字课本,是古代蒙学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关于《三字经》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宋末元初的大学者王应麟。

夏之翰在为王应麟所著《小学绀珠》作的序中说:“吾就塾时读三言之文(按指《三字经》),不知谁氏作,迨年十七,始知其作自先生(按指王应麟),因取文熟复焉,而叹其要而赅也。

”夏之翰为清初雍正时人,这是关于王为《三字经》作者的最早文字记载。

明末人屈大均则有不同说法。

他在《广东新语》中说:“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撰。

适子,顺德登州人,字正叔,入元抗节不仕。

《三字经》为隐居后作。

”清代也有人提出《三字经》的作者不该是王应麟。

有的是根据《三字经》里有“魏蜀吴,争汉鼎”的话,同王应麟所著《困学纪闻》中尊蜀抑魏立场不符。

也有人根据《三字经》里叙述史实有几处错误,少数地方行文不严密,同王应麟博学而严谨的情形不合。

这样,《三字经》的作者就发生了问题,一说王应麟作,一说区适子作,还有明人黎贞作之说等。

然而有清以来至今,多数人坚持王作之说,坊间出版的《三字经》也都署名王应麟著。

  或称王应麟为大学者,知名度高,因此后人传说王为《三字经》作者。

其实,我国有大学者为儿童写作蒙学教材的好传统。

李斯撰有《苍颉》,司马相如著《凡将篇》,扬雄、班固作《训纂篇》及其续篇,蔡邕作《劝学》,周兴嗣次韵《千宇文》,朱熹编《小学》,可谓代不乏人。

考察王应麟著作,可知他对蒙学教材的注释和研究是下过大功夫的,著有《蒙训》70卷,《小学讽咏》4卷,为《急就篇》作过补注。

他还亲自编写了《姓氏急就篇》、《小学绀珠》等蒙学教材。

在他编的著名类书《玉海》中,也辑有蒙学方面的内容。

王应麟字伯厚,举进士后发愤读书,誓为通儒,又以博学宏辞科自见,官至吏部尚书兼给事中。

然而生于南宋末年,朝政混乱,受贾似道排挤,政治上难有建树,学术方面却有很高成就。

王应麟曾担任过扬州教授、沂靖惠王府教授和皇帝侍讲,有过教书经历。

这或许同他热心蒙学教材的研究及著述有关。

总之,王著《三字经》是有可能的。

有清以来至今,多数人认为《三字经》为王所著;也是有一定根据的。

只是《宋史》王应麟传所列王的众多著作中,未见有《三宇经》;也没有更多材料,排除区适子作之说。

或许区著有另一本《三字经》未能传世,亦未可知。

又近人发现南宋人陈淳用三言写成的《启蒙初诵》,开头是:“天地性,人为贵,无不善。

”以下还有“性相近,君臣义,父子亲,长幼序”等语,很象是《三字经》的先河。

或许《启蒙初诵》后来经王应麟改订,从此用《三字经》之名流传开来。

这些都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关于《三字经》著作的时间,必为南宋灭亡。

元朝统治初期,当无疑问。

这就排除了明人作《三字经》之说。

《三字经》中有“小学终,至四书”句。

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编为“四书”,始于南宋孝宗淳熙年间。

则《三字经》不会成书于淳熙之前。

又,《三字经》叙历史世系云:“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十七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宋自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至南宋帝昺终于崖州,恰为十八传。

元先后灭掉西夏、金和南宋,方使“南北混”中国重新统一。

然而言“南北混”而只字不提元朝,由些可以推知《三字经》为元初宋遗民所作,他们不愿奉元称号。

王应麟卒于元开国后二十年(公元1269年),区适子入元也抗节不仕。

王或区著《三字经》当在宋亡以后。

  南宋人项安世所著《项氏家说》提到《三字训》一书:“大人教童子多用韵语,如今《蒙求》、《千字文》、《太公家教》、《三字训》之类。

”项为宋孝宗淳熙时进士。

根据以上所论,《三字经》编于元初,则项氏提及的《三字训》并非《三字经》。

陈东原先生说《三字经》“当系元初人就《三字训》改作” ,纯属推测。

因为《三字训》今已不传。

但是我们可以说、《三字经》确实继承了历史上编写蒙学教材的好传统,集中了从《急就篇》、《千字文》到《三字训》的所有优点,因此一经编出,即盛行起来,历元、明、清三代,久盛不衰。

不但成为蒙学集中识字的基本教材,而且在社会上广泛传播,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

  旧时评论《三字经》,都指出它在广见闻,向儿童普及各种知识方面的优点。

明人吕坤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

” 清人紫巢氏称《三字经》为“袖里《通鉴纲目》。

章太炎于民国时重订《三字经》,其“题辞”也说:“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稚者略备。

观其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以较梁人所集《千字文》,虽字有重复,辞无藻采,其启人知识过之。

”可以说《三字经》既是最基本的蒙学识字教材,也是一部初等的百科全书。

全书1100余字 ,除有重复外、生字大约800余,大致包含五部分内容。

  开篇为“人之初,性本善”,然后说教和学的重要性。

从性善论出发论述教与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孟子以来儒家传统的教育思想和逻辑。

它在唯心主义的形式中,包含着大量合理的内容和有益的经验。

《三字经》里有些话说得十分深刻,确实能打动人心,因而成了广泛传诵的格言,至今仍不失其教育意义。

如: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第二部分,介绍儿童须知的封建伦理道德以及基本的数目和名物知识。

这是根据孔子“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的要求(《三字经》作者将其概括为“首孝悌,次见闻”),对儿童进行德智两方面的启蒙教育。

在德育方面,主要讲封建的“三纲”、“五常”、“九族”、“十义”,今日儿童教育自不可取。

但是象“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司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等话,今天仍有批判继承的意义。

如果我们不拘泥子“温席”、“让梨”的具体情节,也抛弃旧时礼仪的等级内容,而是吸收其中积极的意义,加强对儿童的礼貌和行为规范教育,以及亲爱他人的教育,不也是很有意义的吗

在智育方面,这部分里介绍了一、十、百、千、万数目,及“三才”、“三光”、“四季”,“四方”,“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等各方面知识。

  第二部分内容很杂,但作者能分门别类,以数字概括出某一方面的内容,极便于儿童记忆背诵。

而且内容浅近,文字通俗,切合儿童启蒙需要,适应初入学儿童智力发展水平。

如: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流行于汉魏南北朝的蒙学教材《急就篇》在介绍名物时往往不惜大量罗列,未能顾及儿童学习能力;后来流行的《千字文》避免了大量罗列的毛病,又出现了介绍名物不够完整、集中的问题。

例如关于家畜只说到“驴骡犊特,骇跃超骧”,文字优美,内容却显不足。

而《三字经》则把”马牛羊,鸡犬豕”概括为“六畜”介绍给儿童,比《千字文》实在,也便于儿童掌握。

  第三部分,提出蒙学教学内容和要求,介绍“四书”、“六经”、“五子”。

这部分内容,其他的蒙学教材是没有的。

它提出分阶段读书的目标和要求,起着动员儿童努力读书学习的作用。

它介绍古代学者及其著作,对于普及文化典籍知识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部分,讲述历史,主要介绍历史上的朝代兴替和帝王世系。

这部分内容约占《三字经》总篇幅的四分之一,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新的刊本又几次补进了近现代内容。

我国有重视历史的传统。

学习历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虽然按照古代学校课程安排,读史是大学的任务,在蒙学阶段(小学),根据儿童接受能力,不要求学生去读史、汉、纲鉴等历史著作;但不是说蒙学里就不要向儿童进行历史知识的教育了。

相反,从《三字经》的内容看,儿童初入学就在对他们进行最基本的历史教育了。

《三字经》也起过向社会上广大群众普及历史知识的作用。

这一教育的经验和传统,很值得我们吸取。

  最后的部分,讲了历史上一连串的奋发勤学、取得成就的人物故事,勉励儿童努力学习,做一个有为的人。

虽然其指导思想是“学而优则仕”、“显亲扬名”、“光前裕后”一套封建主义的人生哲学;可是所讲的故事多是有启发性的,不无鼓舞儿童奋发向上的作用,而且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成为我国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  披蒲编,削竹筒,  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  家虽贫,学不缀。

  如负薪,如挂角,  身虽劳,犹苦卓。

……  犬守夜,鸡司晨,  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  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

  从以上五个部分的内容看,《三字经》既是蒙学里集中识字的课本,又担负了向儿童进行知识和思想教育的任务。

从知识和思想教育来说,知识教学占的比重更大一些。

思想教育内容,除了进行儒家一般的三纲五常、九族十义的宣传外,主要是进行勤勉读书、学习做人的教育,同本书识字和知识教育的任务结合紧密,适合初入蒙学儿童的特点。

宋代理学盛行,南宋理宗以后,理学被奉为官方正统思想,朱熹被捧了出来。

纵观《三字经》全书,无一语搀入理学性命天理,主敬灭欲的说教,显得比较亲切,这是难能可贵的。

把识字教育同知识、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是我国编写蒙学教材的好传统。

《三字经》将三者揉合得更为紧密,比较切合儿童程度,胜过以前的《急就篇》和《千字文》。

  从语言方面说,古代蒙书里,《弟子职》是四言,《急就篇》有一部分是三言、四言,主体部分是七言,《千字文》、《蒙求》等都是四言。

《三字经》全用三言,更便于儿童朗读背诵,这可以说是一个创造。

它继承了古代蒙学教材应用整齐韵语的传统,又有所突破和创造,是很不简单的。

因为只用三言,又要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很容易露出牵强硬凑的痕迹,或者写的艰深难读,或者贫乏呆板。

《三字经》基本上避免了这些很可能产生的缺陷。

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拿文言的标准看,《三字经》的语言是相当通俗的,无论如何,比《千字文》通俗的多;除了个别的句子外,没有勉勉强强硬凑字数,硬押韵的毛病。

从句法上来看,可以说得上是灵活丰富,包罗了文言里各种基本的句式,既有训练儿童语言能力的作用,又使全书的句子显得有变化,样式多,不枯燥。

举例来说,有些是三个字成句的,……有些是六个字成句的,……也有些是十二字成句的,……从词语的组织来看,几种基本结构,如动宾、偏正、联合,都多次用到;基本的虚词,如‘之’‘乎’‘者’‘以’‘而’‘则’‘于’‘且’‘虽’‘既’‘苟’‘所’都反复出现。

”  总之,无论就内容论,或就语言论,《三字经》的编写都是十分高明的。

它继承传统,又后来居上,成了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因此,这本《三字经》一编写出来,很快就流行开来,从元明到清末民初,一直广泛流传,有各种注释本,有配以图画印刷精美的版本,还有供兄弟民族儿童使用的满汉对照本、蒙汉对照本。

《三字经》的写法也被移植到其他领域,于是有各类《三字经》出版,如《时务三字经》、《历史三字经》、、《地理三字经》、《医学三字经》等等。

过去一些布告、广告,为求推广,也有采取三言一句的。

  元初编就的这本《三字经》在流行过程中,不断有人对其内容加以修改,涌现过不少的改写本。

如明末黄周星的新编《三字经》,道光间连恒的《增补注释三字经》,光绪间焦轩氏著,王晋之、张谐之重订的《广三字经》,以及后来章太炎的《重订三字经》等。

这些改编本都未能长久推行。

在社会上一直流传的还是原本《三字经》,不过其历史部分还是先后几次补进了近现代的内容。

古代蒙学教材这种相对稳定的性质,有利于提高其权威性和社会信任感,推动了蒙学教育的发展。

  章太炎的《重订三字经》作于1928年。

当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很是时髦,也影响到中小学教科书的编写。

章在《重订三字经·题辞》中说:“余观今学校诸生,几并五经题名、历朝次第而不能举,而大学生有不知周公者。

”又说:“若所以诏小子者,则今之教科书,固勿如《三字经》远甚也。

间常举以语人,渐有信者。

然诸所举人事部类,其切者犹有未具,明清人所增尤鄙。

于是重为修订,所增入者三之一,更定者亦百之三四,以付家塾,使知昔儒所作非苟而已。

”这些话反映出章对当时新式教科书一味赶时髦,搬洋书,丢却民族特色的忧虑心情,提出继承传统蒙学教材优良传统问题。

虽然话里也流露出怀旧的情绪;另外他在保留旧本《三字经》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融进现代科学知识所做的“重订”工作,确实也表现了不能与封建思想划清界限的问题;但是不应简单斥之为“复旧’,加上“同新文化运动对抗”的帽子。

对其“重订”工作所做的努力,也不能一概加以否定。

我们对《三字经》等古代蒙学教材,应采取分析的态度,批判其封建性糟粕,细心剥取其合理的内容,研究其编写上的优点,以为我们工作的借鉴。

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三字经历史部分

晋中之窗030600.net提醒您: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三声)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躃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

”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

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

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黄香温席   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帷帐,令枕清凉,蚊蚋远避, 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

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

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

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

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

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

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

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

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

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

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

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著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

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

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苏洵二十七方才学习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嘉祐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

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著有《嘉祐集》十五卷。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