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滕王阁的句子
1、南昌郡器宇轩昂的滕王阁在一个阴雨霏霏的傍晚,终于迎来了神情忧郁的大唐才子王勃。
王勃背着简易的行囊,缓缓地行走在通往江南的崎岖蜿蜒的古道上。
沿途的湖光山色让他淡泊的心绪变得透亮,洗尽京城的风尘,避开人生路途的磨难,大唐的天空忽而就变得清澈瓦蓝。
二十六岁的王勃走出喧嚣的京城,走进唐朝美好的春光里来……… …2、对于滕王阁,我是很钟情的,我曾经在一首歌里写道:“有一首歌,唱的是滕王阁,王勃当年豪情化作墨,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
千年的文采化作赣江的波。
滕王阁,滕王阁,多少丰碑把你铭刻。
有一首歌,唱的是滕王阁,王勃当年挥毫大泼墨。
鱼舟唱晚归家,雁阵惊寒回窠。
暖暖的情怀把和谐讴歌。
滕王阁,滕王阁,多少丰碑把你铭刻。
”…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仰望着那苍劲有力的草书,又身置伟楼之中,不尽感叹诗人那神来之笔,虽为概写,也尽收了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远近景物异彩纷呈的画面。
置身于如此美景,游人深感不虚此行:“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 …4、登临滕王阁,自然会想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和它的作者王勃。
“阁以文传,文以阁名”。
这位天才少年诗人以一鼓作气之序,令这座江南伟楼名满天下,流传千古。
甚至,王勃的天才之序 ( )往往盖过楼阁之盛名。
由此,又让人想起另两座江南名楼黄鹤楼和崔颢的《登黄鹤楼》诗、岳阳楼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王勃之后,历朝历代,又有无数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来到洪洲(南昌),或登阁远眺,或瞻仰遗址,吟咏唱叹,留下无数墨迹。
… …5、站在黄河岸边,夕阳西下,万道霞光四射,江面波涛滚滚,浊浪排空。
此情此景,忽然就想起了初唐的王勃。
脑海出现的不是飞天累榭、回廊并抱、俯瞰大江、背依古城的滕王阁,而是面容清瘦、身材矮短、神情忧郁的王勃。
耳边仿佛又想起他凄怆而又无奈的富于穿透力的话语:“勃,一介书生,三尺微命”,“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这个王勃,注定一生要与悲情相伴。
… …6、对于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是四楼的“地灵图”和毛主席的书法“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和长天一色”。
四楼的“地灵图”以国画的形式介绍了江西的三清山、龙虎山、圭峰、庐山、井冈山、鄱阳湖等地的美好风光。
毛主席的那副对联,据说是他为古代对联撰写的唯一一幅。
毛主席那幅龙飞凤舞的独特个性,成了滕王阁的幸运,也是江西人的幸运。
登阁三年来,不曾写过到此一游的游记,今天是三周年,特地补上这一笔。
… …7、“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想当年,风流皇子李元婴筑造了滕王阁,在此穷奢极欲,尽享笙歌宴舞。
他怎能想到日后有王勃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给洪州地方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而今,滕王阁和《滕王阁序》闻名天下,可,知滕王阁主人者几人
真乃“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8、今天的滕王阁,是由我国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根据宋代的草图而设计,于1989年10月8日“重九”之日竣工落成的。
它高达57.5米,占地4.3公顷,不仅气势雄伟,规模宏大,而且画栋雕梁,金碧辉煌。
尤其是那拾级而上的城墙式基座,那凌空欲飞的七层重檐,那悬缠在阁上的三层回廊,那翠如碧玉的琉璃脊顶,使整座楼阁显得既古色古香,典雅庄重,又灵动飘逸,超凡脱俗。
… …9、夕阳西下时分,与穿梭的旅人比肩登上高阁。
正如古人所评价,“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 …10、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虹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 …11、滕王阁在古代被人们看作是吉祥风水建筑,有古谣云:“藤断葫芦剪,塔圮豫章残”。
藤”谐“滕”音,指滕王阁;“葫芦”,乃藏宝之物;“塔”,指绳金塔;“圮”,倒塌之意;“豫章”亦即南昌。
( )这首古谣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阁和绳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与宝藏都将流失,城市亦将败落,不复繁荣昌盛。
在我国古代习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风水建筑,一般为当地最高标志性建筑,聚集天地之灵气,吸收日月之精华,俗称:“文笔峰”。
滕王阁坐落于赣水之滨,被古人誉为“水笔”,有古人亦云:“求财万寿宫,求福滕王阁”。
… …12、对于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是滕王阁四楼的“地灵图”和毛主席的书法“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和长天一色”。
四楼的“地灵图”以国画的形式介绍了江西的三清山、龙虎山、圭峰、庐山、井冈山、鄱阳湖等地的美好风光。
毛主席的那副对联,据说是他为古代对联撰写的唯一一幅。
毛主席那幅龙飞凤舞的独特个性,成了滕王阁的幸运,也是江西人的幸运。
… …13、来到滕王阁,正是一个秋日的傍晚。
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那么惬意。
仰望长天,蓝天白云间,滕王阁如此高大巍峨,令人叹为观止,也是我始料未及。
… …14、遥襟俯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 …15、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 …16、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
传说当时诗人王勃探亲路过南昌,正赶上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后,在阁上大宴宾客,王勃当场一气呵成,写下这篇千古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
从此,序以阁而闻名, ( )阁以序而著称。
王勃作序后,唐代王绪写《滕王阁赋》,王仲舒写《滕王阁记》,史书称之为“三王记滕阁”佳话。
文学家韩愈也撰文述“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丽绝特之称”,故有“西江第一楼”之誉。
1300多年来,滕王阁历经兴废28次,可谓惯看春花秋月,饱经雨雪风霜。
… …17、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 …18、滕王阁的总体布局像一个“山”字,中间高,两头小,一座阁楼和两个亭台遥望着鄱阳湖。
滕王阁里值得看的东西太多,我们几乎目不暇接。
那些堪为极品的书法,各个朝代的龙袍和作为孤品的圣旨,都是极能饱眼福的宝贝。
据讲解员介绍,滕王阁是中国文化史和中国建筑史上的丰碑,它吸引了许多文人前来观看。
韩愈、白居易、杜牧、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辛弃疾、曾巩、汤显祖等人,或魂牵梦绕,或登楼作文,这在中国的文化史乃至于世界文化史上都是不多的。
… …19、滕王阁,这座临江高峙的江南名楼,始建于初唐时期。
本为唐高祖李渊幼子李元婴寻欢作乐观赏景致的去处,因李元婴于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被封为“滕王”而得阁名。
当年,元婴逐猎到赣江东岸,但见西山横翠,南浦云飞,碧水如练,江上帆影绰绰,鸥鹜翔集,洲渚花发蝶舞,一派美景,不禁流连忘返,每每日暮而归。
《滕王阁序》著名句子
滕王阁序中描写沿途风景的两句是:潦(l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意思: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滕王阁中有一层的这几个字是什么字
最佳答案 1、徐孺下陈蕃之榻。
这个典故主要是说徐孺子的,因为他是江西人,而陈蕃是河南人,是通过陈蕃的礼贤下士来陪衬徐孺。
顺便说到,将徐孺子称为徐孺是古汉语中的节缩,节缩的目的是为了使结构匀称、节奏整齐。
2、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西汉梁孝王刘武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园,即课文中说的“睢园”。
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所以说“彭泽之樽”。
文中引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示在座的宾客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里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
3、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这个分句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
“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
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
“邺水朱华”两句是写宴会之文,意思是说,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就像当年的曹植,写出“朱华冒绿池”一般的美丽诗句,其风流文采映照着谢灵运的诗笔,意谓可以和谢灵运相比。
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 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这两句直译就是:“向夕阳西下之处远望长安,在云雾缭绕之间遥看吴郡。
”表面上就是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往西可以望见长安,往东可以望见苏州。
但它同时又是用典,还应有深层含义。
表层就是说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游目骋怀,视野开阔,此意可和上文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呼应。
含蓄地表达自己象陆机一样少年高才,而同时又流露了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感慨。
5、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南溟”,指南方的大海,出自《庄子•逍遥游》”,“天柱”,传说中的擎天之柱,出自《山海经•神异经》。
天柱,极言其高。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两句,通过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托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文的感慨。
6、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帝指天帝,阍指守门人。
帝阍就是天帝的守门人。
《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此“帝”亦指天帝。
帝阍原是屈原辞赋中想象的神灵。
《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我叫天门守卫把门打开,他却倚靠天门把我呆望。
) 7、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的事迹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汉书•冯唐传》亦载。
冯唐身历文、景、武帝三朝,一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时,有人举荐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
“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蔡为人在中下,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
”后遂用“李广难封”“李广未封”“李广不侯”等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8、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贾谊洛阳人,18岁就以文才著称,20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深受倚重,于是一年之内超迁为太中大夫。
然而,朝中的那些公卿王侯对贾生并不宽容,在文帝面前毁谤贾谊“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只得把他贬为长沙王太傅。
9、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事见《后汉书•梁鸿传》《后汉书•逸民列传》。
梁鸿,字伯鸾,东汉初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东汉文学家。
梁鸿幼年丧父。
东汉初年,梁鸿入太学受业,虽然家境贫寒但学习刻苦,受业期间曾遍览古今典籍,经史子集无所不通。
学成后梁鸿被分配到上林苑牧猪,虽然专业不对口,倒也乐得做他的“猪倌”。
一天闲来无事,梁鸿和他的猪们在晒太阳,有两只小猪在泥坑里打滚。
梁鸿看见了,就对小猪说:“猪啊猪,其实我是很羡慕你们的。
从前有一位庄周老伯伯说过,郊祭时用的牺牛,虽然平时用好养料喂养,又披以纹绣,舒服是舒服,可一旦要把它送进太庙作祭品时,这条牛想作一头小猪,这可能吗
所以我不愿意做卿相,不愿意被国事羁绊,我宁愿作一个小猪在污水沟里游戏,这样我的心志倒可以愉快。
”一次,梁鸿误遗火种,烧毁了人家部分财物,他便寻访到那户人家详细地询问了主家的损失,然后以猪作价抵偿。
那家主人为人刻薄,以为赔少了,梁鸿说我家贫没什么财物,就让我为你干几年活吧。
主人便让他做护院,梁鸿克尽职守。
几位邻居看不下去了,一起责备那家主人。
主人便要将猪归还给他,梁鸿拒辞不受,也不再当猪倌,径回老家平陵去了。
汉章帝时,梁鸿因去看望好友高恢,经过京城,作了一首《五噫歌》,一共五句诗,每句后面有一个“噫”字。
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北芒山,俯览脚下的帝京城,宫室是多么地崔嵬,老百姓的辛勤劳苦,却远远地没有尽头。
这首诗被章帝知道了,章帝勃然大怒,便下令搜捕梁鸿。
梁鸿闻讯后改名换姓,携妻儿逃到了渤海边上居住。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五百多年后,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对梁鸿被迫害的命运表达了深深的感慨。
然而太平的日子并不长久,章帝的派出的人追到了齐鲁,梁鸿见这里也待不下去了,只得携妻子和一个儿子南逃。
梁鸿夫妇逃至吴地(今苏州一带)后,在富商门下做雇工,全家三口总算有了个安身的栖所。
白天梁鸿为人舂米,晚上每当他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时,孟光已经为他做好了香喷可口的饭菜。
她非常敬重丈夫,不敢抬头直视,就半曲身子将盛着饭菜的托盘举至眉前端给丈夫吃。
这就是著名的“举案齐眉”典故的由来。
有一次给主人看见了,惊叹道:“能使妻子这样敬重自己的人必非常人
”于是换了间大房子给梁鸿夫妇居住,自此梁鸿方得潜心学问,闭门著书十余篇。
后代文人常引“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来抒发自己一生襟怀未曾开的抱怨。
10、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前一个典故出自《晋书•吴隐之传》。
晋人吴隐之上任途中,经过一处泉水,名叫贪泉,据说喝了这水人就变得贪心。
他不信,就取水喝了,而且写了一首诗,大意说不存贪心的人喝了这水不会变贪。
他到任后,非常廉洁。
后一个典故出自《庄子•外物篇》。
大意说庄周向监河侯借粮食,监河侯答应等封邑地方的赋税征收到手后借给他一大笔钱。
庄周听了生气说,车辙中的鲋鱼需要的是斗升之水,如果拖延时间去取西江之水,就等于将鲋鱼置于枯鱼之肆。
11、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 而上者九万里。
”文章借此表达作者不甘沉沦的思想 12、“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成语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比喻开始有损失,后来终于得到胜利;年轻时荒废了,年纪大后努力还不迟。
出自《后汉书•冯异传》。
13、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孟尝字伯周,东汉会稽上虞人。
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洁奉公著称,为民兴利除弊,百姓称为神明。
但由于志趣高尚,洁身自好,长期不得升迁,后来隐居耕田。
桓帝时,虽有人多次举荐他,但终不见用。
年七十,死于家。
14、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出自《晋书•阮籍传》: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阮籍借此宣泄对现实不满的苦闷心情。
作者认为这种行为是消极的,不打算仿效。
这是反面用典, “猖狂”与今义有所不同,今指狂妄放肆,气势汹汹。
这里指狂放,不拘礼节。
15、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终军出使南越,向朝廷表示,只要给他一根长绳,定把南越王缚至汉朝宫廷来。
后果然说服南越归汉。
16、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有怀投笔:有投笔从戎的怀抱。
投笔从戎的故事,班超最初在官府中从事抄写工作,他从军以后,带兵将西域全境统一于东汉后人把文人从军叫做投笔从戎。
今天把大学生当兵服役叫“携笔从戎”。
宗悫:字元干,南朝宋南阳人。
《宋书 •宗悫传》:“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
叔父炳,高尚不仕。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唐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现比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也形容事业迅速地向前发展。
成语一般写作“乘风破浪”。
17、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谢家:晋朝谢安、谢玄的家庭。
宝树:谢玄曾以“芝兰玉树”比喻好子弟。
所谓“芝兰玉树”,其典出自《晋书•谢安传》:“(谢玄)少颖悟,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契重。
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
’诸人莫有言者。
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
’” 孟母三迁是有名的典故孟子,其实小的时候非常顽皮淘气。
为教育他学好,其母亲花费了很多心思。
据说其母为教育儿子而三迁择邻。
第一次他家住在坟墓附近,孟子小时候专门学埋死人,哭死人,孟母觉得这不是我的孩子所住的地方,就搬到城里去了,谁知这是一个农贸市场附近,孟子又和小伙伴玩起做买卖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不利于孩子专心读书,再次搬家,搬到一所学校附近。
18、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出自《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说话没有依据)。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
’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立身没有准则)。
’鲤退而学礼。
”他日:来日。
趋庭:恭敬地快步走过庭前。
作为典故,“趋庭”“鲤对”“庭对”都指子女接受父亲的教诲;“庭训”多指父亲的教诲或培育。
叨陪:惭愧地用以自比。
鲤:孔鲤,孔子之子。
对:指庭对,有接受教诲之意。
19、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龙门:据《后汉书•李膺传》载,李膺当时名声很大,被他接待的读书人,感到庆幸,称为登龙门。
后来往往把登龙门用来比喻士人忽然得到的荣耀。
龙门:在现在山西省稷山县和陕西省韩城县之间的黄河中,那里水险流急,河里的大鱼聚集龙门的下边上不去,据传说,上去的鱼将化为龙,因此,“登龙门”往往用来比喻士子忽然得到荣耀,“鲤鱼跳龙门”即此意;也用来比喻由于谒见名人而提高了自己的身价。
20、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事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杨意:杨得意的省称。
抚:抚弄。
凌云:指司马相如的《大人赋》。
杨得意是汉武帝时一位掌管天子猎犬的官员,向武帝推荐了司马相如。
21、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钟期:即钟子期,春秋时楚人,善知音。
流水:指伯牙鼓琴,心里在想高山或流水,钟子期就一定能猜到。
后世用“高山流水”比喻难得的知音、知己。
22、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兰亭:在今浙江省绍兴西南。
晋朝王羲之曾和群贤宴集于此,赋诗作文,作有《兰亭集序》,文坛上传为佳话。
梓泽:晋朝石崇的金谷园,又名梓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
亦曾有文人聚会于此。
23、“请洒潘江,各倾陆海”。
潘江陆海:钟嵘《诗品》:“陆(机)才如海,潘(岳)才如江。
”作为成语,一般写作“陆海潘江”。
这里用来形容众宾客的文才。
关于《腾王阁序》的问题
你好,你只需要点击 进入,你就可以找到你想要的答案了,下面只是个示范,那个博客对你很有用的,别忘了加分哦O(∩_∩)O哈哈~2、提问: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
突出了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后,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由古及今,写名称的沿革,兼顾历史与现实,道出历史的久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由天及地,写界域的广大,可见辖境的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具体写地理位置,写出了地势之宏伟。
3、提问:从“物华天宝”到“宾主尽东南之美”几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物华天宝”四句写人物之盛(“龙光射牛斗之墟”一句呼应“星分翼轸”;“”一句为当时“洪都”人才的出场作铺垫)。
“雄州雾列”四句将地势与人才两方面交叉在一起写。
(“雄州雾列”写地,是“星分”四句的补充;“俊采星驰”写人,是“物华”四句的发挥。
“台隍”一句复说“星分”四句,“宾主”一句补充“物华”四句,并为引出后文作铺垫。
)4、提问:作者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5、提问: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即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
课文第1、2两节主要描写了滕王阁的地理风貌、与会人物,深秋时节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气象。
学生朗读一遍。
二.翻译第三、四、五段。
今天我们来学习后面三段文字,看看作者透过前面的铺垫,引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1.先结合课文注解、和翻译本,翻译第三段。
……远望的胸怀顿时舒畅,飘逸的兴致油然而生。
排箫发出清脆的声音,引来阵阵清风;纤细的歌声仿佛凝住不散,阻止了白云的飘动。
(今日的宴会)很像是当年睢园竹林的聚会,(在座的诗人文士)狂饮的气概压过了陶渊明;又有邺水的曹植咏荷花那样的才气,文采可以直射南朝诗人谢灵运。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都有,贤主、嘉宾,难得却得。
放眼远望半空中,在闲暇的日子里尽情欢乐。
天高地远,感到宇宙的无边无际;兴致已尽,悲随之来,认识到事物的兴衰成败有定数。
远望长安在夕阳下,遥看吴越在云海间。
地势偏远,南海深不可测;天柱高耸,北极星远远悬挂。
雄关高山难以越过,谁悲悯那迷路的人呢
(在座的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异乡的人。
思念皇宫却看不见,等待在宣室召见又是何年
唉
命运不顺畅,路途多艰险。
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
把贾谊贬到长沙,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让梁鸿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
能够依赖的是君子察觉事物细微的先兆,通达事理的人知道社会人事的规律。
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
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喝了贪泉的水,仍然觉得心清气爽;处在干涸的车辙中。
还能乐观开朗。
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仍可以到达;少年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不算晚。
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的热情;怎能效法阮籍狂放不羁,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
2.同学们找找看,这里哪一句话是作者由描写转到抒情了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觉:觉得,感觉。
识:认识,了解到。
3.抒发了哪些感慨
……(1)宇宙无穷,个人渺小之悲: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怀才不遇,功业无成之悲: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3)壮怀激烈,穷且益坚: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北海虽赊,扶摇可上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3.好,下面我们翻译第四段。
……我,地位低下,一个书生。
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虽然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像班超那样)有投笔从戎的胸怀,也仰慕宗悫“乘风破浪”的志愿。
(宁愿)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之外去早晚侍奉父亲。
不敢说是谢玄那样的人才,(却)结识了诸位名家。
过些天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一定要像孔鲤那样趋庭有礼,对答如流;今天举袖作揖谒见阎公,很高兴登上了龙门。
司马相如倘若没有遇上杨得意,只好拍着他的赋而叹息:我今天遇上了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奏一曲高山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4.在这段话中又发出了哪些感叹
……表达报国之志和远大的理想抱负: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5.好的,下面翻译第5段。
……唉
名胜的地方不能长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遇。
兰亭的聚会已经没了,金谷园(也)成为废墟。
离别时写几句话作纪念。
有幸接受厚恩参加这次宴会;登高作赋,那就指望在座的诸公了。
冒昧地用尽鄙陋的心怀,恭敬地写下这篇小序,(我的)一首四韵小诗也已写成。
请各位像潘岳、陆机那样,展现如江如海的文才吧。
这段文字写自己应命作诗,有幸与会的心理,是谦逊的说法。
三.归纳:这三段文字主要是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来写的,通过前面对滕王阁景色和盛会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复杂的人生感慨,完成了由景到情的转化,文章也从原来的叙述、描写深入到了抒情、议论,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3、4、5三段。
第三教时主要内容:理解王勃所抒发的人生感慨并探索感慨的原因;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欣赏部分写景诗句。
一. 复习回顾。
1.昨天我们学习了一篇骈文,大家来回忆一下作者和题目:……王勃 《滕王阁序 2.下面出示一些学过的文言知识,请回答:(1)注意读音和写法鹤汀凫渚 tīng zhǔ 孤鹜 wù云销雨霁 jì樽 zūn天高地迥 jiǒng东隅 yú胜筵 yàn(2)找出下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云销雨霁 通“消”青雀黄龙之轴 通“舳”(3)理解下面加点词在句子中意思襟三江而带五湖 以……为衣襟 以……为带 意动用法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像雾 像星 名次作动词川泽纡其骇瞩 使……惊骇 使动用法屈贾宜于长沙 使……委屈 使动用法窜梁鸿于海曲 使……流窜 使动用法(4)说说下面几个句子的倒装现象都督阎公之雅望 宇文新州之懿范 雅望之都督阎公 懿范之宇文新州俨骖騑于上路 访风景于崇阿 于上路俨骖騑 于崇阿访风景二.是一篇骈文,它1-2两段写景为主,3-4段抒情议论。
再听一遍课文录音,感悟作品情景交融的特点。
……好,我们先来研读3、4两段,看看作者抒发了哪些人生感叹。
请简要概括并用原句印证。
……(1)宇宙无穷,个人渺小之悲: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对自然的感慨(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一问一答,答非所问,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3)“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门,济世无路,言辞哀婉,情意绵绵。
(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抒发作者对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
(5)“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表现出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6)“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以微讥孟尝,非议阮籍,来反衬自己坚定意志。
——对人生的感慨三.好的。
我们再来探究一下,王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
是什么触动了他的这些感慨
……作者有感于前面写到的滕王阁周围雄伟的气势、美丽的自然风景,还有宴会的兴盛。
说得好,这样,我们说前面的景物描写就有了依托,景也就有了作者的情。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触景生情。
我们在以前学过的文章中就有这样的例子:苏轼,先描写了赤壁胜景,然后引出自己的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杜牧,先铺陈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观,然后引出自己对历史兴替的感叹,提出借鉴意义。
这就是人类的共性。
然后自然转到自己对人生感慨。
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慨
……因为自己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说得好,但是作者并没有完全沉溺于悲伤之中,作者把重点放在自己积极乐观向上的一面:壮怀激烈,穷且益坚,表达报国之志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这与作者的性格有关系:我们来回顾一下王勃写的:城阙赋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一反离别的悲苦,写出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所以说许多时候作品是与作家相关的。
这就是王勃的个性。
归纳:正是因为宇宙的浩渺,人生的经历,触动了王勃的感触,也留下了这篇唱绝宇内的文章。
四.把这3、4两段朗读一遍。
五.另外,这篇作品质所以称为千古美文,不仅仅因为王勃唱出了人类思想上的共性和个性,还因为它在写景时,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些精美的诗句。
下面请同学们找找你认为景物描写写得绝妙的句子,能做点简单的点评。
…… 重点赏析以下几句:“,秋水共长天一色”,“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欣赏名句时可根据课堂具体事情,调节欣赏诗句的顺序)1.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对偶,白描的写法,从动态、色彩、空间等多角度描写,就像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彩色图画:背景是晚霞,时间在傍晚,有动态的落霞和孤鹜,有静态的秋水和天空。
展示图画2.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这句写出色彩变化之美。
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
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
3.运用夸张突出楼之高,水之深。
“翠”突出了层峦颜色鲜艳悦目。
“飞”字化静为动描绘出阁道如鸟之欲飞。
小结:由此可见,王勃写景颇具特色,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写山水,体现一定的美学特征。
这也是成为千古美文的原因之一。
六.总结 韩愈曾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则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这是因为王勃此序不仅有真实的感情和充实的内容,而且有灵活多变的写景方法。
所以说历史是公正的,它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七.朗读全文,再次体会文章的优美动人之处。
滕王阁序 赏析一.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
六岁能文,未冠应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
因作文得罪高宗被逐,父受累贬交趾令。
勃渡南海省父,溺水受惊而死。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其诗气象浑厚,音律谐畅,开初唐新风,尤以五言律诗为工;其骈文绘章絺句,对仗精工,《滕王阁序》极负盛名。
于“四杰”之中,王勃成就最大。
有诗文集《王子安集》。
二.整体感知本文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全文运思谋篇,都紧扣这个题目。
全文共分三段,第1、2段写景,概述滕王阁的地理风貌,引出参会人物,点明时间,展示了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第3、4段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引出人生的感慨;最后一段自叙遭际,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此留念。
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
三. 精彩语句揣摩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赏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
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
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仅用十六个字就形容出台阁建筑的壮丽。
“上出重霄”“下临无地”,用夸张的笔法突出楼之高,水之深。
“翠”本是翠绿的琉璃瓦色,这里借指瓦,突出了颜色鲜艳悦目。
“飞”字描绘出阁道高耸如鸟之欲飞,“流” 字形容彩画形貌。
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赏析: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
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
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四.本文的借代和谦辞 1.辨识六处借代用法 (l)棨戟遥临:棨戟代阎公。
(2)檐帷暂驻:襜帷代车驾,实代宇文氏。
(3)仙人之旧馆:代滕王阁。
(4)帝阍:代朝廷。
(5)奉宣室:代入朝做官。
(6)抚凌云而自惜:凌云代司马相如的赋。
因汉武帝曾夸其赋“飘飘有凌云之气”。
2.了解六个礼貌谦辞 (1)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童子,王勃自称。
全句意思是,家父作交趾县的县令,自己因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指洪州);年幼无知,(却有幸)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
(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三尺、一介,都是王勃的自称。
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
“一介”同“一芥”,比喻自己很渺小。
微命,指卑微的地位。
全句意思是,我是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的一个读书人。
(3)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趋庭,快步走过庭院,这是表对长辈的恭敬。
叨,惭愧的承受,表示自谦。
鲤对,指在父辈面前接受教诲。
全句意思是,过些时候自己将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五.《滕王阁序》的用典 王勃用典不仅多而且灵活,由明用、暗用、画用、连用等。
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天柱高而北辰远”等属明用典故。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抱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等属暗用典故。
前两句句写自己报国无门,济世无路,言辞哀婉,情意绵绵;后三句又抒发作者对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句属化用,虽说的是古,而喻的却是今,写出自己渴望知音,渴望能展示自己的才华。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句属连用。
四个典故恰当地表达出了年轻的王勃受宠若惊而又自怨自叹的复杂心理,也表达了自己报国之志和远大的理想抱负,给人以一气贯之的畅快淋漓之感。
六.《滕王阁序》写景“四美” 1.色彩变化之美 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
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
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2..远近变化之美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
“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
这种写法,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
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4.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
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 课外阅读训练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脆脆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
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
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
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
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
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
每一寸楼板、每一抹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
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
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
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
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遣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
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
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上演着。
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沉浮,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
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
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借罢了。
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
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栏干。
浅云灰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
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彳亍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
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矣。
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
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
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会重新改写吧。
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三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
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
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躲在云层下/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面对江水恸哭。
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
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
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
——人无语,惟有惆怅地醉去。
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惆怅。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选自《散文》2003年第10期) [ 注 ]据《唐才子传》载,王勃因溺水而亡。
阅读训练1、开篇说:“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这里“期待的身影”指的是谁
“赣江”与被寻找的这个人的什么关系
(4分)2、文中说:“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
”从全文看这里的“伤痕累累”有什么含义
(6分)3、文中说:“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结合文意,分析其中含义。
4、有人说作者的视角独特,见解独到。
谈谈你的看法。
(不少于60个字)(6分)附:《流泪的滕王阁》阅读参考答案。
1、指的是王勃;(1分)王勃写过著名的《滕王阁序》,而滕王阁就建在赣江江畔,况且王勃又是溺水而死,因而由赣江之水写起容易产生对王勃的追思。
(3分)2、怀才不遇,在迷茫中放纵文字;不甘寂寞,仕途中遭受重大挫折;溺水而亡,过早结束了人生。
(每条三分)3、选择永远敞开的门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是条坦途,而选择那扇关着的门,可能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遗憾。
王勃如果“一心为文”,那它就选择了永远敞开的门,但他不甘寂寞,走上仕途,选择了那扇对他来说关着的门。
4、文章选取独特的视点展开对一代文人王勃的追思, 既写了王勃在滕王阁上洋洋洒洒的诗文、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又写了他误入官场,触怒龙颜,终至落泊溺水而死的悲剧人生,充满了对王勃的同情。
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在情感的热流里融入了理性的沉思,没有简单地将王勃的悲剧归咎于当时统治者的腐朽,而是从如何选择人生道路的角度深刻剖析王勃的悲剧人生,慨叹王勃不该去敲那扇不属于自己的官宦之门,而应在文学的殿堂里挥洒自己的才情,见解独到,富有警世作用。
滕王阁的作文怎么写
我的家乡在南昌,那儿最有名的是滕王阁。
它可是与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他们是鼎鼎有名的“江南三大名楼”。
滕王阁一共有五层,加上地下室一层,共。
六层。
这五层每一层都有属于自己古老的主题。
我最喜爱的是第五层楼,还有许多古董呢(可能有一些生锈、破损了)
进入滕王阁的花园,里面绿草如茵,鲜花吐艳,环境优美。
宽阔的阁前广场将主阁衬托得分外庄严雄伟,充分展现了当年王勃所赞誉的那种上出重霄、下临无地的气势,十分壮观。
再走进滕王阁瞧瞧,色彩是多么的绚烂而华丽。
其彩画采用宋式彩画中的“碾玉装”为主调,辅以“五彩遍装”及“解绿结华装”,十分美丽。
室内外斗拱用“ 解绿结华装”,突出大红基调,拱眼壁也按此色调绘制,底色用奶黄色。
室内外所有梁枋各明间用“碾玉装”,各次间用“五彩遍装”,天花板每层图案各异,支条深绿色,大红井口线,十字口栀子花。
椽子、天花板为大红色,柱子是粉红色的,门窗为红木家具色。
室外的平台是古铜色。
你一进去,就觉得自己仿佛来到了皇宫,多么豪华呀
告诉你,每到夜晚,滕王阁会放出金银色的光呢
之所以滕王阁的名声这么大,是因为王勃路过时,刚好是滕王阁请贵宾写诗,王勃一气呵成,写下了《滕王阁序》这一片动人的散文,还写了《滕王阁》这一首诗,是这样的: 滕王阁 唐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我喜欢美丽的滕王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