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古代街道风景的句子

形容古代街道风景的句子

时间:2015-06-13 11:34

描写古代街道景色的句子(不要诗句)

不好找啊,下面是描写《清明上河图》中汴梁街道的:《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

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

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

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

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

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

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

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

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

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

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

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

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大唐酒徒》里面的风光描绘的如诗如画,令人不禁神往。

摘录如下:街道两旁店肆林立,薄暮的夕阳余晖淡淡地普洒在红砖绿瓦或者那眼色鲜艳的楼阁飞檐之上,给眼前这一片繁盛的洛阳城晚景增添了几分朦胧和诗意。

行走着,身前身后是一张张或苍迈、或风雅、或清新、或世故的唐人脸庞,车马粼粼,人流如织,不远处隐隐传来商贩颇具穿透力的吆喝声,偶尔还有一声马嘶长鸣,萧睿自感犹如置身于一幅色彩斑斓的丰富画卷之中,禁不住停下脚步,眼望着血红的残阳,复杂的眼神意欲要穿透回自己那个一千多年后的时空。

大唐酒徒 - 正文 第005章杨家有女 转载自 起点中文网随意在繁闹的大街上徜徉着,脚下一片轻盈。

绚烂的阳光普洒在这遍眼都是的绿瓦红墙之间,那突兀横出的飞檐,那高高飘扬的商铺招牌旗帜,那粼粼而来的车马,那川流不息的行人,那一张张恬淡惬意的笑脸,无一不反衬出盛唐民众对于泱泱盛世的自得其乐。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数千年历史长卷在脑海中浮现,洛阳的景观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热风拂面,行走在唐人间,萧睿眼望着体味着这盛唐洛阳的繁华喧嚣,心头没来由地一喜,又是一叹:洛阳,是当时的世界名城,丝绸之路的东端,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

然而,这座名城又无数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两军对垒的战场,宏伟的宫殿,繁华的市区,几度化为丘墟,又几度繁盛。

无论是城中车水马龙的闹市,还是城外高山流水的庄园,都带着梦一样的神采,带着诗人笔走龙蛇的余香,带着酒客们畅饮流连的欢笑。

此时的陪都洛阳,被诗人们写进了诗句里,写进了**里,塞在了一个酒坛里或者一个箱子里,或孤饮,或聚会,或行走。

一城繁华半城烟,多少世人醉里仙。

这便是洛阳的味道。

萧睿随意走进了路旁的一家酒肆,喝了几壶寡淡的酒,吃了一盘让洛阳人久吃不厌的酱牛肉,默然跪在胡凳上,耳边聆听着酒肆中酒客们那带些市井**的调戏声,还有那些下等歌姬趺坐在席上的俗不可耐的唱腔,眼望着酒肆敞开的大门外那悠闲而来又悠闲而去的行人。

心情逐渐放松下来,在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一千多年前的洛阳,在这样一个不知名的小酒肆里,穿越者萧睿终于彻底完成了“穿越的心理转变”。

他明白,他清楚,他无奈,他兴奋,不管他愿不愿意,他已经成为彻头彻尾的大唐人,一如这酒肆中粗鲁的酒客,一如那街上游走的行人。

走出酒肆,醉眼朦胧的城郭,二三只呆头呆脑的麻雀忍不住在街道旁神思恍惚的古树间打盹。

残云如席,卷起这城里城外的烟尘喧哗,澹澹洛水洗浣过吴带当风的笔触,那半倚妓馆门口脸上带着娇媚微笑的丰腴少女,尚未褪去酒意的娇颜上,便铺陈成了萧睿眼中、梦里的大唐洛阳。

大唐酒徒 - 正文 第009章狂张颜筋(上)转载自 起点中文网一泓楼内灯火通明,此楼已经被洛阳酒会众人包下,故而今晚并不接客。

唯一的客人,就是这十几个洛阳城中有头有脸的酒界大佬了。

门帘之外,有歌姬弹奏着淡雅宜人的古琴,檀香轻扬,琴声袅袅在厅中回荡着。

一众酿酒者或跪坐在胡凳上,或干脆直接趺坐在地板上,手中端着华丽的酒盏,闭目聆听着清心的琴声。

唐人好风雅,就连这些酒匠都概莫能外。

不过,这幅风雅之态是不是装出来的,就没人知晓了。

大唐酒徒 - 正文 第012章校酒之宴(上) 转载自 起点中文网悠悠荡荡,悠悠逛逛,萧睿行走在喧闹的洛阳城里看着眼前这些来来往往忙忙碌碌的洛阳人,他不禁有一种很是汗颜的感觉:似乎,自己是这洛阳城中最闲散的人了。

从洛阳桥那头到姐夫王家,中间隔着大半个洛阳城。

越往王家的方向走,喧嚣声就越来越小,越来越幽静。

萧睿停下脚步,摸了一把额头上细密的汗珠,再过了这条幽静的街巷就是王家了。

这是一条幽静得近乎死寂的小巷。

萧睿抬头望了望天,天色湛蓝阳光毒辣,丝毫也找不到戴望舒笔下那“撑着油纸伞独自前行”的寂寥雨巷的感觉,只好暗笑自己有些无聊,这才缓步向前行去。

小巷两边是破旧而古朴的长满青苔的临近平民院落的院墙,有些院墙上还铺陈着密密麻麻绿油油的爬山虎藤蔓,在狭长的阴影下,似乎将这夏季洛阳的闷热扫荡走了一些,有了些许清凉的感觉。

没走多远,前面不远处便传来一个低低压抑着地哀呼抽泣之声,还伴随着砰砰地撞墙之声。

萧睿愕然,急行了几步,见一家小门小户的门口,一个布衣青年正以头撞墙,双手痛苦地在有些湿漉漉的墙壁上抓着,土尘扑簌而下。

大唐酒徒 - 正文 第015章令狐冲羽 转载自 起点中文网夕阳地里,繁闹的大街上,一个青裙少女盈盈前行。

而她的身后,一个黑衣华服青年骑在马上慢慢跟随,而在青年的身后不远处,竟然还有一个飘逸的少年身影若即若离地辍在后面。

大唐酒徒 - 正文 第016章黑衣青年 转载自 起点中文网天色渐渐凉了下去,在洛阳城中传唱“饮中三仙歌”的时节,在酒徒萧睿名字越唱越响的日子里,洛阳悄然立秋了。

一场秋雨突然而至,淅淅沥沥,在那王家酒肆门前的来路上,湿泥遍布,来来往往打着油布伞的酒客们,在门口都不约而同地跺了跺脚,落下一片泥尘。

眼看就要正午了,即便是雨中,酒肆也已经满座。

大唐酒徒 - 正文 第024章少年酒客(上)洛阳旧宫。

这座大唐曾经的浩大深宫,如今早已除尽了喧嚣和浮华,变得非常非常的幽静。

在一片雕梁画柱的宫殿楼阁掩映之间,青石铺就的宫中路径上,缓缓并肩行走着一男一女。

少女一身盛装,眉眼如画,而男子却正是今日入王家酒肆饮酒的少年,只是此刻他脸上早已没有了故作的深沉老成,稚嫩的脸上毫不掩饰地流露着调皮之色。

大唐酒徒 - 第一卷洛阳游 第026章杨家探病红日高悬,秋风送爽。

他没有见着少女玉环,却见萧家大门里走出来一个明艳的女子来。

女子身材修长,上穿浅红色短襦,下着草绿色长裙,佩披帛,加半臂,乌黑的长发挽成高髻,酥胸半开高耸如云,脸上带着妩媚之极的笑容,盈盈下了萧家的台阶,向街巷的这一头盈盈走来。

街巷空旷无人,只有那清爽的秋风裹夹着一两片黄叶时而翻滚在半空,时而落在幽长的路径上。

女子面色大变,一边后退一边发出了惶然的尖叫声。

声音划破长空,回荡在这条街巷中。

大唐酒徒 - 第一卷洛阳游 第030章风湿药酒(上)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洛阳的中秋转瞬既至。

午后正是中秋凉爽时,在洛阳西城门向乡野延伸的一条官道上,车马粼粼,行人如织。

文人士子缓缓而行,许多奇装异服、肤色黝黑的胡人,卷发蓝眼的波斯人,牵着骆驼、戴着白头巾阿拉伯人客商,也出现在络绎不绝的人流中,一起裹夹着秋风向城西的平泉观月台行去。

平泉观月台依山而建,方圆足有数百平米。

台前是一个宽大的斜坡,斜坡上枯黄的草正走向一岁一枯荣的生命迟暮;而台之左侧,则是一眼清泉,神龙年间则天皇帝圈起泉水就成了今天的碧波平泉湖。

岁岁中秋,今又中秋。

可年年岁岁一年又一年,今年的中秋与往年不同。

今年的中秋,从京都来长安的咸宜公主李宜、盛王李琦,组织发起了本次洛阳中秋月宴,遍邀洛阳官僚豪门乃至寒门士子,共赏朗月,共度中秋。

接到请柬者当然欣然赴约,没有接到请柬者也自发而往,以图看个热闹。

古代街道的描写:不要古诗,只要古人对古街的态度和古街上的街景以及街上人的描写

单单是这四方街,就有无限的情趣,流水在伴奏,水车在歌唱。

在晚上,漫步在这古老的街道上,脚踏青石板上,再望着皎洁的月光射在青石板路上,在倒映在两旁古老的建筑上,在这一刹那,白天的热闹和夏天一丝的燥热瞬间化为乌有。

蟋蟀有节奏的在鸣叫,哗啦的流水声,这种感觉寂静又热闹,这种感受胜过北方夏夜的凉爽感觉。

街道上并有形形色色的各种人物。

官员们骑了马,前呼后拥,在人丛中穿过;妇人则坐了小轿。

在这纷纷扰扰熙熙攘攘之间,有人挑担,有人驾车。

有各种不同样式的车。

有人使船,也有人在清明佳节出来游逛,在城门口路旁凭着栏杆悠闲地看水。

这古代的街道倒是显了几分热闹,不似现代。

若现代的街道是身着高贵衣衫的公主,这古代的街道便是小家碧玉了。

或许我是呆在那现代的时间久了些,看到这街道心底涌出了好奇了。

街道上很繁华,但是秩序很好,不会发生很是讨厌的吵闹声,只有小伙计们的呦喝声和脸上带喜庆的笑容,以及那些夫人们挑拣那些美丽衣衫的娇笑。

求描写古代夜市的句子,要带有繁华热闹的意思,

夜市,我国大约殷、周之际。

最早记载夜市的文献是桓谭的《新论》《离事一》中说:“扶风漆县之邠亭,部言本太王所处,其民有会曰,以相与夜市,如不为期,则有重灾咎”。

这里的“夜市”,就是指夜间的集市贸易。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有关于邠亭夜市的记载。

《说文·邑部》中“邠”字解曰:“幽美相亭,即幽也。

民俗以夜市。

”(幽,古地名,今陕西甸邑县)。

  汉代市场名目繁多,有直市、狱市、肉市、军市、官市、关市等;按经营时间来划分,则有早市、大市、夕市、夜市4种。

许慎在谈到邠地夜市时,特地加上了一个“俗”字,强调此地的夜市是一种传统的风俗习惯,由来已久。

  隋唐时期,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才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夜市。

唐朝人方德元在他的《金陵记》中就记载了金陵的夜市:“富人贾三折夜方囊盛金钱于腰间,微行夜中买酒,呼秦女,置宴。

”到了唐代,夜市的发展由北方向南方推进,全国的大中城镇都有一定规模的夜市活动。

诗人杜牧在《泊秦淮》诗中云:“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就描写了金陵秦淮河边纸醉金迷的夜市景象。

  到了南宋,夜市更是盛况空前,临安城(今浙江杭州)尤甚。

据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记载,当时临安夜市十分热闹,什么衣帽扇帐,盆景花卉,鱼鲜猪羊,糕点蜜饯,时令果品,应有尽有。

仅从风味小吃来看,李仁坊卖澄沙团子,秦安坊卖十色汤团,市西坊卖泡螺滴酥,太平坊卖麝香糖等。

“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

”有些城市冬季亦有夜市,尤其是娱乐场所,饭店酒肆营业至深夜;一般卖到三更以后,除固定摊点以外,还有头顶肩挑沿街串巷叫卖的零担。

宋朝人耐得翁在《都城纪胜》中称其“与日间无异,坊巷市井,买卖并朴,酒楼歌唱,直到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桴动,甚至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天伦四时皆然。

”临安的夜市在江南颇有盛名,夜市直早市,通宵达旦。

  明朝时,田汝成在他所著的《西湖游览志余》赞临安夜市秩序良好:“篝灯交易,识别钱真伪,纤毫莫欺。

”明人翟宋吉还有一首诗描写杭州夜市的盛况:“销金小伞揭高标,江藉青梅满担挑,依旧承平风景在,街头吹彻卖场箫。

”诗中情景交融,描绘出繁华的夜景。

描写“苏州风景”的美好句子有哪些

1、啊大的一座宫殿似的建筑,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耀着耀眼的。

2、大殿的四周树参天,绿树成荫,红墙黄瓦,金碧辉煌。

3、殿内的金漆雕龙宝座上,坐着一位睥睨天下的王者。

底下,歌舞升平,衣袖飘荡;鸣钟击磬,乐声悠扬。

台基上点起的檀香,烟雾缭绕。

深深宫邸,糜烂与纸醉金迷,将人性腐朽殆尽。

如今,我也将成为这莺莺切切中一人吧。

4、殿内金碧辉煌,金身大肚弥勒佛正在捧腹大笑,两边四大天王身躯魁伟,栩栩如生。

5、宫殿金顶、红门,这古色古香的格调,使人油然而生庄重之感。

6、好大的一座宫殿似的建筑,金黄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7、琥珀酒、碧玉觞、金足樽、翡翠盘,食如画、酒如泉,古琴涔涔、钟声叮咚。

大殿四周装饰着倒铃般的花朵,花萼洁白,骨瓷样泛出半透明的光泽,花瓣顶端是一圈深浅不一的淡紫色,似染似天成。

8、华清宫那华丽的楼阁被华清池池水环绕,浮萍满地,碧绿而明净。

9、接着凌月推开珊瑚长窗,窗外自有一座后园,遍种奇花异草,十分鲜艳好看,知是平时游赏之处。

更有花树十六株,株株挺拔俊秀,此时夏初,风动花落,千朵万朵,铺地数层,唯见后庭如雪初降,甚是清丽。

21、这些大殿的内柱都是由多根红色巨柱支撑着,每个柱上都刻着一条回旋盘绕、栩栩如生的金龙,分外壮观。

22、正红朱漆大门顶端悬着黑色金丝楠木匾额,上面龙飞凤舞地题着三个大字‘风雅涧’。

天阶夜色凉如水,窗内红烛摇曳,窗外细雨横斜,积水顺着屋檐悄然滴落,在地面晕开一圈涟漪, 似叹息似挽留。

我熄了烛火,推开吱呀的窗,抱着膝盖坐在床沿,凝视窗外飘飞的雨丝。

23、只见寝殿内云顶檀木作梁,水晶玉璧为灯,珍珠为帘幕,范金为柱础。

六尺宽的沉香木阔床边悬着鲛绡宝罗帐,帐上遍绣洒珠银线海棠花,风起绡动,如坠云山幻海一般。

榻上设着青玉抱香枕,铺着软纨蚕冰簟,叠着玉带叠罗衾。

殿中宝顶上悬着一颗巨大的明月珠,熠熠生光,似明月一般。

地铺白玉,内嵌金珠,凿地为莲,朵朵成五茎莲花的模样,花瓣鲜活玲珑,连花蕊也细腻可辨,赤足踏上也只觉温润,竟是以蓝田暖玉凿成,直如步步生玉莲一般,堪比当年潘玉儿步步金莲之奢靡。

如此穷工极丽,凌月倒还是第一次见呢。

24、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帝住的地方,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25、坐落在树丛中的宫殿,露出一个个琉璃瓦顶,恰似一座金色的岛屿。

描写澳门风景的句子有哪些

东汉雒阳城  全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约汉代九里,东西约汉代六里,故称“九六城”。

城墙用土夯筑,厚约14~25米。

东、西、北三面城墙,遗迹尚存;南面城墙因洛河改道被冲毁,但仍可复原其位置。

经实测并复原,东城墙长约4200米,南城墙长约2460米,西城墙长约3700米,北城墙长约2700米,总长合汉代约三十一里。

全城共设12个城门。

东面 3个自北而南为上东门、中东门、秏门,西面3个自北而南为上西门、雍门、广阳门,南面4个自东而西为开阳门、平城门、小苑门、津门,北面2个自东至西为谷门、夏门。

夏门遗迹保存较好,经钻探,有3个门道,推测其它城门亦如此。

  城内主要大街,都通自城门。

大街互相交叉,分隔成24段,这可能便是文献记载中所说的“洛阳二十四街”。

据钻探,大街的宽度约20~40米不等。

据记载,每条大街都分成3股,唯公卿、尚书等大臣行中道,一般行人皆行左右。

  城中主要宫殿为南宫和北宫。

据记载,南宫在西汉时已有一定的规模。

建武元年光武帝定都洛阳,先居住在南宫却非殿。

以后不断扩建,于建武十四年在南宫建成规模最大的前殿。

南宫的遗迹虽未发掘,但从街道的分布情形可以判断其位置在中东门大街之南,秏门-广阳门大街之北,开阳门大街之西,小苑门大街之东;平面呈长方形,南北约1300米,东西约1000米。

北宫始建于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至永平八年建成。

据记载,北宫中的德阳殿,“周旋容万人,陛高二丈”,规模宏伟。

北宫的位置,亦可从街道的分布情形判断在中东门大街之北,津门大街之东,谷门大街之西,北面接近城墙,平面呈长方形,其范围较南宫为大。

据记载,南北两宫相距七里,有复道相连。

据实际的勘察看来,“七里”应为“一里”之误。

  勘察工作证实,太仓和武库都在城的东北隅。

据记载,工商业区有南市、马市和金市。

南市在南郊,马市在东郊,金市在城内南宫的西北。

西晋潘岳的《闲居赋》说“面郊后市”,就是指金市的位置在南宫之北而言的。

  魏晋洛阳城  曹魏在东汉雒阳城的废墟上重建都城,其规模不超过东汉。

西晋时城的形制和布局亦无多大的改变。

但是,魏明帝曹睿仿效其祖父曹操在邺城西北部筑铜雀台等“三台”(见邺城遗址)的经验,在洛阳城的西北角也建筑了金镛城。

据勘探,金镛城南北约1080米,东西约250米,分隔为三部分,各有门道相通。

它实际上是军事性的城堡,由于北依邙山,地势高亢,可俯瞰洛阳全城,具有至高点的作用,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的洛阳争夺战中,是双方必争之地,当时称为“洛阳垒”。

勘探和研究证明,由于魏晋时战乱频仍,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在洛阳城的西北城墙外壁和金镛城的外壁设置了许多墩台,其形制和效用如同后世的“马面”,这是中国古代城制上的一个创举。

  北魏洛阳城  北魏在洛阳建都,仍利用东汉、魏晋的城墙。

东汉以来的12个城门,除开阳门以外,都在魏晋或北魏时改了名。

上东门改称建春门,中东门改称东阳门,秏门改称青阳上西门改称阊阖门,雍门改称西阳门,广阳门改称西明门;平城门改称平昌门,小苑门改称宣阳门,津门改称津阳门;谷门改称广莫门,夏门改称大夏门。

11个城门都在汉代的旧址上重建,仅西阳门从汉代的雍门旧址北移约500米。

此外,孝文帝初到洛阳时,在西城墙北端靠近金镛城处新开了承明门,从而使城门增为13个。

  北魏洛阳城最重要的改变是废除了东汉以来南北两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

据勘探,宫城的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为偏西,是在汉魏北宫的基础上兴建的。

平面呈长方形,四面筑墙,东墙和西墙各长1400米,南墙和北墙各长660米。

在南墙近西端处,有一巨大的门址,便是宫城的正门——阊阖门的遗址。

正殿太极殿在宫城的前部,与阊阖门对直,其基坛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100米,规模甚大。

  由于宫城的范围和个别城门位置的改变,城内的街道也有许多变更。

南宫已废弃,在广莫门和平昌门之间有了一条纵贯全城的南北向大街。

雍门已废绝,雍门大街亦不存在。

新开了承明门,增添了由此门通入城内的大街。

建春门和阊阖门之间有了一条横贯全城的东西向大街,将宫城分为南北两半,南半部是朝会之处,北半部为寝宫所在。

由于新建的西阳门正好与东阳门对直,所以东汉以来的中东门大街被延长而贯通于西阳门和东阳门之间,它在宫城南墙外通过,成为全城的一条分界线,北面主要是皇家的宫殿和园囿,南面则分布着官署、寺院和贵族的邸宅。

由于宫城的南门——阊阖门与南城的宣阳门对直,所以自阊阖门至宣阳门的南北向大街——铜驼街就成了全城的中轴线。

宗庙、社稷和太尉府、司徒府等高级官署分布在铜驼街的两侧,有名的永宁寺遗址即在街的西侧。

  据记载,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在洛阳兴建外郭城,“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范围极广。

在整个外郭城以内,划分为三百二十个方形的坊,每坊均四周筑墙,每边长三百步,即当时的一里。

东汉以来的旧城成为北魏洛阳的内城。

“大市”、“小市”、和“四通市”等工商业区都设在内城以外,位置在宫城以南,完全改变了《周礼‧考工记》所记“面朝后市”的传统。

综上所述,北魏洛阳城的形制和布局,和两汉以来的都城相比,出现了划时代的变革,为隋代的大兴城、唐代的长安城和洛阳城(见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见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创了先例。

  南郊的礼制建筑和太学  东汉的辟雍、明堂和灵台,都建于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

辟雍在开阳门外大路的东侧,平面呈方形,每边长170米,四面筑围墙。

据记载,辟雍四面门外有水沟,其上架桥。

曹魏和西晋在东汉的旧址上重建辟雍,曾出土晋武帝三临辟雍碑及其碑座。

北魏修辟雍,但未完成。

明堂在开阳门外大路的西侧,平城门外大路的东侧,东距辟雍约150米。

遗址平面呈方形,每边长约240米,其中有一直径为62米的圆形台基,为主体建筑之所在。

明堂的这种形制,正与《水经注》“寻其基构,上圆下方”的记载相符。

西晋和北魏都曾重建明堂,应在东汉明堂的旧址之上。

灵台在平城门外大路的西侧,东距明堂约80米。

遗址平面基本上呈方形,东西220米,南北200米,四面筑围墙,中央有一座高台,基部约50米见方,残高约8米。

房屋建在高台的四周,分上下两层。

下层是回廊,廊外有用河卵石铺砌的“散水”。

上层比下层高出1.86米,有坡道可以升登,房屋每面各5间,用长方砖铺地。

东面房屋壁面涂青色,西面涂白色,南面涂红色,北面涂黑色,是按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主四方的学说设计的。

曹魏和西晋,都沿用东汉的灵台。

西晋末年的战乱,使灵台受到严重破坏,北魏时遂废弃不用。

  太学遗址范围很大。

经勘探和试掘,主要遗迹有两部分:一部分在辟雍之北,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约200米,南北约100米,附近曾发现石经碎片,可以认为是东汉太学主要部分之所在;另一部分在它的东北约100米处,遗迹保存较好,平面亦成长方形,南北约200米,东西约150米,四周筑墙。

据记载,东汉的太学始建于光武帝建武五年,以后屡经扩建,至顺帝阳嘉元年(132)才全部竣工,太学生多达3万余人。

灵帝熹平四年(175),立石经于太学,称“熹平石经”。

汉末董卓烧洛阳宫庙,殃及太学。

魏文帝黄初五年,在东汉的旧址上重建太学,正始中又新立石经,称“正始石经”。

西晋初年,依汉魏之制兴太学,而咸宁二年(276)又另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存。

  长安城  中国七大古都之一。

西汉、新莽、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皆建都于此。

现存城址有西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

  西汉长安城  长安本秦之乡名,秦时有兴乐宫。

汉高祖五年(前202),在兴乐宫基础上修治长乐宫,七年建未央宫,自栎阳迁都长安。

惠帝元年(前194)至五年筑城墙。

武帝时在城内修北宫,建桂宫、明光宫,在西城外营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凿昆明池。

新莽改长安为常安,于南郊建九庙。

东汉建都雒阳(见洛阳城),仍以长安为西京。

献帝一度迁都于此,其后西晋惠帝、愍帝以及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相继以长安故城为都。

至隋代建大兴城,汉城遂废。

城址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3千米处,1956年开始勘查发掘。

  西汉长安城平面不规则,东垣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河渠曲折。

经实测,周长25千米余,约合汉代六十二里强。

城外挖有护壕。

每面城墙有3门,由北至南,东墙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西墙为雍门、直城门、章城门,由东至西,北垣为洛城门、厨城门、横门,南垣为覆盎门、安门、西安门。

发掘证实每门设3个门道,每道宽6米,可容4个车轨。

霸城、覆盎、西安、章城四门内对长乐、未央二宫,其余8门各与城内一条笔直的大街相通。

每条街均分成3条并行的道路,中为皇帝专用的驰道,两侧道路供吏民行走。

班固《西都赋》“披三条之广路,开十二之通门”,即指长安的道路和城门。

  分为长乐宫和未央宫  [编辑本段]  汉长安城内的宫殿分布占全城面积的2/3。

城东南部为长乐宫,汉高祖时曾为视朝听政之所,惠帝以后为太后之宫,占全城面积1/6。

城西南部的未央宫为朝会之所,占全城面积1/7,其前殿规模宏伟,殿基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00米,现高约15米。

未央宫北阙附近有贵族邸宅,即所谓北阙甲第。

桂宫位于未央宫北,西隔城墙与建章宫相望。

平面长方形,周长5300米。

桂宫之东有北宫,长乐宫北又有明光宫。

长乐、未央二宫之间建有武库,平面长方形,内设7座库房,库房以夯墙隔成若干间,放置木质武器架。

已发掘出武器架石础及铜铁兵器、铁铠甲等。

  城内商业  [编辑本段]  城内工商业区集中在西北隅的横门大街两侧,据文献记载共有九市。

这一带发现有许多钱范、陶俑,说明当年曾有作坊。

  居民区在城东北隅宣平门附近。

文献记载,长安有闾里一百六十,“室居栉比,门巷修直”,汉平帝时,人口达24.6万余。

实际考古勘查确认的居民区,面积过于狭小,估计有些居民住在城外。

  城西的建章宫规模宏伟,已勘查出位置和范围。

城西南至东南一带为上林苑,内有离宫别馆数十处。

西南有昆明池等皇家宫苑,昆明池是为训练水军而开凿,又可解决长安城水源不足问题。

南郊则有明堂、辟雍、灵台和王莽九庙等礼制建筑。

  汉长安城主要由皇家宫室及其附属设施构成,突出表现了为帝王、贵族、官僚服务的性质,反映了中国早期都城的特点。

新莽以后,宫室、城门、武库先后被毁。

其后历代虽有营造修饰,但未能恢复西汉盛况。

  唐长安城  隋开皇二年(582)在汉长安城东南建新都大兴城,入唐后改称长安,仍为都城,仅作了局部修建和扩充。

至盛唐,长安为当时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都市。

天佑元年(904)朱温挟昭宗迁洛阳,毁长安宫室民居,唐长安城遂为废墟。

该城遗址在今西安市区及近郊。

20世纪20年代初,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曾作考察,1957年起进行正式勘查与发掘。

  唐长安城由廓城、宫城、皇城3部分构成。

廓城平面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7米,周长36.7千米。

每面有3座城门,除南面正门明德门为5个门道外,其余皆为3个门道。

宫城位于廓城北部中央,平面长方形、南北1492米,东西2820米。

中部为太极宫(隋大兴宫),正殿为太极殿(隋大兴殿)。

东为皇太子东宫,西为宫人所居的掖庭宫。

皇城接宫城之南,有东西街7条,南北街5条,左宗庙,右社稷,并设有中央衙署及附属机构。

  廓城内有南北向大街14条,东西向大街11条。

明德门至皇城正门朱雀门的朱雀大街位于全城中轴线上,宽达150余米,是今北京东西长安街宽的两倍。

其他通城门的大街也多宽在百米以上。

垂直交错的大街将廓城划分为108个封闭式的里坊,坊内有民居、官衙、寺观等。

朱雀大街两侧的四列坊面积最小,只设东西两个坊门,坊内有横街。

皇城两侧诸坊面积最大,四面开门,内置十字街。

当时继承了北魏洛阳城的军事管制制度,坊门有兵把守,早开晚闭。

廓城内有东、西二市,东市称都会,西市称利人,各占两坊之地。

市内设“井”字形街道,沿街列置店铺。

文献记载西市附近集居了许多中亚和西亚的“商胡”、“胡客”,其西南相邻的崇红坊,还设有波斯祆教(拜火教)寺。

当时这一带为中西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

  唐贞观后对长安宫室进行增建,贞观八年(634)于太极宫东北的龙首原高地上建永安宫,次年更名大明宫。

龙朔三年(663)后这里成为主要朝会之所。

玄宗时又于藩邸兴庆坊建兴庆宫。

此外,唐长安城的东南隅,还有风景游览区曲江池,将风景区与都城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创举。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里坊制都城最完善的形态。

它采用中轴对称布局,规划严谨,街坊整齐。

设置了封闭式皇城以处府衙,封闭式里坊控制居民。

其居民区占城内面积7/8,为人口的集中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对东亚一些国家的都城产生过重大影响。

  唐末长安城被毁后,佑国军节度使韩建放弃长安廓城与宫城,重修皇城安置府廨民居。

北宋沿袭,为京兆府城。

元代为奉元路城。

明洪武年间改称西安,置秦王府,并向东、向北扩展面积约1/3。

穆宗隆庆年间,又在夯土城垣外侧包砌了青砖。

明西安城平面长方形,周长11.9千米,至今保存完好。

  更多汉唐长安城资料看这里

描写唐朝长安繁华的诗词文赋

冲天香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三月空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歌吹声,知是长安路 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渭水收暮雨,处处多新泽。

宫苑傍山明,云林带天碧 风舞槐花落御沟,终南山色入城秋 长安大道连狭邪,青牛白马七香车(卢照邻《长安古意》) 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辉(岑参《和祠部王员外雪后早朝即事》) 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韦应物《酒肆行》) 长安九城路,戚里五侯家(皇甫冉《长安路》)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