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诗词的演变史
我国诗歌形式的演变过程 我国的诗歌,从现有的可资依据的史料来看,最早的是公元前六世纪的《诗经》中收集的作品。
其中的诗以四字一句的占多数,另一部分是诗句字数不等的长短句。
而从句数上看,不论四字一句的诗或是长短句诗,都是有多有少,并不一致。
既然《诗经》中的作品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所以《诗经》作品的形式也就是我国诗歌最早的形式。
到了公元前三——四世纪,有楚国的屈原、宋玉等人写的楚辞流传下来。
楚辞的形式是句数多少不定,句子字数不等,并在句中或句末加语助词“兮”、“些”或“只”这一类字。
从汉代开始,通篇是五字一句的五言诗形式形成,取代了四言诗和楚辞的地位。
当时的五言诗不限句数,可长可短,后人称为五言古体诗。
与五言古体诗同时出现的还有乐府诗,乐府诗有五言诗,也有长短句。
到三国时,曹丕写了两首完整的七言诗。
七言诗一直到齐、梁时才开始逐渐流行,而诗的格律也在这个时期开始萌芽。
以后到了初唐,近体诗的形式已经确立,从此五言近体诗和七言近体诗形式一直保存下来,与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并列。
近体诗分绝句和律诗两类,绝句诗每首限定四句,律诗限定八句。
另有一种排律,又称长律,不受句数限制,只须保持近体诗的格律,可以由十句到上百句不等。
公元七世纪末到八世纪中期,即唐玄宗开元前后,逐渐形成词这种文学形式。
经过五代到两宋,是词的全盛时期。
宋亡以后,在元代流行的诗歌形式是散曲。
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类,套数又称套曲,小令只是一首曲,而套数是由几首曲组成。
曲的形式接近于词,它与词的主要区别在于用韵上比较灵活,也比词更口语化。
在新诗出现以前,我国的诗歌再没有新的形式出现。
中国文字的历史和演变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
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
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
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
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
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
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
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
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
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
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
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
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
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汉字书体的演变)1甲骨文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
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
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
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
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
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
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
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对照表)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如图3)。
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如图4)。
(图3)(图4)2大篆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
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
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
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
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3小篆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
由大篆简化而成。
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
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
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
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图5)。
(图5)4隶书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 角变成有 角。
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
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
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图6)。
八分是在秦隶之后,渐生波磔。
隶书发展到八分,已经是姿致成熟。
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厚实,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图7)。
图8虽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体,有隶书的〃味道〃。
(图6) (图7) (图8)5楷书“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
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
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
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
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图9、10)。
图11与宋徽宗的瘦金体同样是以细线条勾勒出文字,但因转折处以圆滑的方式表现,呈现出与瘦金体截然不同的视觉感。
(图9) (图10) (图11)6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
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
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图12)。
(图12)7草书“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
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
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
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
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如图13、14、15)。
(图13)(图14) (图15)8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
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
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9电脑字体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
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如 下图(其由左至右依序为:迭圆体、综艺体、古印体、勘亭流及海报体)汉字的起源是一个未解之谜。
说到汉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现在3300年前,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
至今共发现了5000个以上的甲骨文单字,其中可以认识的约有1700字。
从一定程度上讲,同样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没有理由落于人后那么多
思索的同时,我们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会意和形声成分,在这些甲骨文中,“会意字”不到80%,形声字占20%多。
这与古代埃及人、苏美尔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远远不如古埃及、古希腊文明。
在古埃及人早已经用巨大的石块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时,中国却只有夯土建筑。
在古埃及人已经在坚硬的石头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图案时,中国却只能在兽骨或龟甲上刻出粗糙的划痕。
但是看看中国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却又远远高于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图形。
似乎汉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阶段,直接进入了一种更抽象的较高级阶段。
汉字发展经历的象形阶段:表意—形声的途径中,象形阶段几乎没有,所谓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阶段就已经被高度抽象了。
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汉字更不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了,当希腊人建造帕台侬神庙的精美雕塑,罗马人建立万神庙的巨大穹顶时,中国还只有秦汉时期夯土的长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经是一种全国统一的规范文字了,汉朝的隶书与今天的汉字已很接近。
无论是跳跃着前进的文字?
对中国历史变迁的心得
分分合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历史变迁有许多原应不过大多应为朝廷政府腐败,也有武将权力过大倒戈引起政变,还有就是政府上层管不住下层。
总之想要一个国家安定,就要有一个清廉,能够将权力很好分配给下属,又可以管理下属的政府。
中国历史进展有文化的推动,
中国汉字的演变史
汉字经过6000多年的变化,变过程是: 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 )(秦) (汉)(魏晋)(草书)一、 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
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特点a 瘦弱纤细的风格。
由于这种文字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所以笔道都是直的,有时与圆转相同。
故而字形瘦长,线条细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劲的风格。
b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
一个字刻怎样去写,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并保留着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
如字形可方可圆,笔画可多要少,方向可正可反,写法可横可竖,偏旁可左可右,还有多种异体,还有合文写法。
二、金文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所谓青铜器是铜和锡合金制造的器皿。
这种合金更坚固,因其颜色发青,故称青铜器。
主要有乐器“钟”,食器“彝,尊,爵”,洗器“盘”,兵器“戈,戟”等。
特点a 瘦弱纤细的风格。
由于这种文字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所以笔道都是直的,有时与圆转相同。
故而字形瘦长,线条细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劲的风格。
b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
一个字刻怎样去写,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并保留着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
如字形可方可圆,笔画可多要少,方向可正可反,写法可横可竖,偏旁可左可右,还有多种异体,还有合文写法。
三、大篆1、产生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
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
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
因其带有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大篆,也称籀(zhòu)文。
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
《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
”特点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
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
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
笔势圆整。
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
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
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
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四、小篆1、产生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
春秋战国时的“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
①“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即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的区域性文字——六国文字)②“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
”这就是说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了大篆的形体结构,改变了大篆的叠床架屋,复杂的写法,逐渐整齐统一,稳固定型而成,如“商: (大) (小)”③把原来没固定形式的偏旁部首统一起来,使一个偏旁只有一种固定的写法,如“ (心), (衣), (水)”并确定了每个偏旁在汉字形体中的部位,不能随意正反,左右颠倒。
每个字的书写笔数也基本固定了。
这就使字体基本上定型化,统一化了。
特点曲折宛转的风格。
小篆在大篆圆转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起笔和收笔大都是浑圆。
转角处都带弧形,曲折引长而划一,使线条更匀称圆转,字形长圆,体势雄健,已线条化了。
观《峄曲线之美,线条匀净圆畅,柔中带刚。
历来被视为篆书的正宗。
因笔画圆劲丰腴如筷子,古称“玉筋篆”,后代的篆书家,如唐山刻石》运笔宛转自如,字态活泼矫健,极尽代的李阳冰,南唐徐弦,无不从李斯的风范中立下根基。
用线条代替了图形。
小篆是规范的字体,比大篆更整齐定型。
用线条代替了复杂的图形,基本上脱离了图画,确定了汉字的符号性。
异体字也基本上废除了。
但仍保留大篆某些象形写实的特点。
另外,匀圆宛转的线条,弧线的连笔,起讫不清,不便书写。
“篆书”这个名称,在当时还没有。
直到汉代“隶书”出现以后,才把这种文字称为“篆书”。
因此,篆书是相对隶书而言的。
小篆正式通行的时间不长。
汉代就已不常用了,但是两千多年来,印章一直用小篆镌刻,篆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
五、隶书秦代有两次文字改革,一是统一文字,由大篆改为小篆;二是使用了较小篆潦草些的隶书。
这是第二块里程碑——文字发展摆脱像形性。
1、产生隶书是从小篆脱胎出来的。
始于秦朝,经过两汉231年(前206—25)的演变,到汉代才臻于成熟。
隶书是汉代的主要通行书体。
这样说来,隶书可分秦隶,汉隶两个发展阶段,又称古隶和今隶。
特点 a.、点画转写线条汉隶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转写小篆曲折宛转的线条。
整个字体棱角鲜明,方正平直,字形由长圆变成扁方。
这种变化称谓“隶变”。
这极大的摆脱了线条的束缚,打破了古文字象形系统,使汉字的象形图画面貌基本消失,奠定了现行文字的基础,使之变成纯符号性质的文字。
b.、笔势飞扬成波势“蚕头燕尾”是隶书的主要特点。
“蚕头”指起笔处重而秃,呈方圆;“燕尾”指收笔处轻而上翘,拖一个捺状的尾巴。
如有的横画和平捺要挑起,呈波状。
但在隶书中强调“燕为双飞”即在一个字的结构中,只允许主要笔画出锋,挑出“燕尾”状,其它诸笔都成秃笔,以方为主,一住即收。
撇和捺也要挑起来,形成左右飞扬之势。
撇捺做慢弯形,尾部尖细,捺角向上推,呈波势。
这样,整个字体上下收紧,左右舒展,以主笔“蚕头燕尾”贯穿字中。
魏晋时代,汉隶又叫“八分”,指的就是笔势波磔,向左右分开,象“八”字形状一样,左右分散。
隶书,无论是平平展展的,还是翩翩飞动的,由于字形较扁,总比等比例书看上去安稳。
隶书出现是汉字形体发展上的一次大改革,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开创今文字新的时期,有划时代的意义。
六、楷书楷书,也叫“真书”或“正书”。
楷是规矩,整齐,楷模的意思,是说这种字体可作为法式,模范,即标准字体。
1、产生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
兴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
直到现在,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
东汉,三国魏时的书法家钟繇的小楷《贺捷表》,虽还没有摆脱隶书笔意。
但已是今天见到的最早的楷书了,是由隶向楷过渡的典型作品。
其主要横画已失去了“蚕头燕尾”特征,撇捺已成锐势,但还存在隶书遗意。
有的捺画还顺势飘扬作波磔。
撇捺仍向左右飞扬。
东晋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的小楷作品《黄庭坚》《乐毅论》改变了钟繇变汉隶为楷书后仍存有隶意的笔法。
凡钟书仍作波挑的地方都敛锋不发,从形体上完全自立了。
至今仍采用他创造的字体,字形。
魏碑,是在汉隶的基础上渐演变的楷书体。
虽是楷书,却融篆势隶意,草情等众妙于其调。
如方笔魏碑的典型代表作《始平公造像》,棱角分明,雄强朴拙。
所有点画都宽厚肥壮而不呆板,显示出刚健的气势和飘逸的风格,有阳刚之美。
、特点楷书字体确实颇具规模。
这种字体同汉隶的基本结构虽相同,但它是对隶书的改造而成的,它吸收了隶书结构匀称明晰的优点,改变了隶书的笔势或适当简化。
形体上,汉隶向外推开,呈“八”字扁方形。
楷书向里集中,成“永”字方形。
笔画上,发展了隶书的点横撇捺竖钩等笔画。
如汉隶和撇是慢弯状,尾不尖细,有时上挑,;略有勾形;而楷书的撇是笔势斜下,导尖细,不挑不勾。
尤其是横画,楷书没有“蚕头燕尾”的波势了。
汉隶波动,楷书平稳。
楷书在摆脱古代汉字图形意味这一点上,比隶书又进一步。
它完全是由完备的笔画组成的方块符号,作为方块汉字,从此定型。
楷书印刷体:印刷上常用的各种变体,宋体,横细竖粗—通用印刷体;仿宋体,粗细不分,秀丽—序言;楷体,诗词正文正楷,接近手写体,比仿宋丰满—通俗读物,小字课本;黑体,庄重—标题。
七、草书草书一般是比正式字体写的草一些的字体。
广义的说,自有汉字以来,篆隶楷书通行时,都有相应的草体。
但“草书”成为一种字体的专称,是东汉以后,并分“章草”“今草”“狂草”三种。
1、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
相传西汉元章刘奭shì时,黄门令使游创制的。
现流传的有他的《急就章》,取其章字叫“章草”。
笔画常带草意,有连笔。
仍保留隶书的波磔,但字字独立,不相连属。
笔画界限清楚,布局也较匀称,书写比隶书简便迅捷的多。
如西晋书法家索靖的《出师颂》,用笔既沉稳劲健,又活泼灵捷,是标准的隶草,历来习草者皆视为正宗法帖。
2、今草是章草的继续,是楷书的快写体。
东汉末年一直流传至今。
今草,体势连绵,一笔到底,一气呵成。
虽偶有不连,但血脉不断。
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
今草写起来灵活流畅,简易快速。
但往往难以辩认。
如王羲之的《十七帖》体势婉转,宽态活泼。
历代视为草书的绝品而奉为法度(标准)。
3、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础上任意增减笔画,恣意连写。
兴于唐代。
狂草笔形连绵不绝,上一字的末笔常与下一字的首笔相连,甚至数字一笔挥成,偏旁混用,其部位也改变的厉害,可谓任意挥洒,狂放不羁,较难辨认,很少有实用意义。
但在书法艺术上有狂放的风格。
如盛唐的张旭,怀素,有“张颜醉素”或“颠张狂素”之称。
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体势连绵,笔意奔放,给人一种开朗而有变化的感觉。
这种狂放不羁的草书,是追求纯艺术的表现,抒发自己的情感。
总的说来,草书把楷书十几笔的字,用两三笔画出来,这种高度简化,可以达到快写的目的,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八、行书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始于楷书出现以后,盛于魏晋,晋代已流行。
直到现在仍是手写时最多,最广泛的一种字体。
行体兼采楷草的优点,是草书的楷化或楷书的草化。
近楷而不拘谨,近草而不狂纵。
接近楷书的叫“行楷”,接近草书的叫“行草”。
行书简化了楷书的笔画,采用草书连绵的笔法。
笔画连绵而又各字独立,清晰易认。
书写效率较高,成为楷书的辅助字体。
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姿媚飘逸,幽雅清秀。
另有集字成碑的《圣教序》是盛唐长安张福寺和尚怀仁从唐内府收藏的王羲之的行书墨迹中集中而成。
此举共费20余年,选字均为王书的上乘之作,摹勒精美,历代十分珍重。
又如唐代李 的《云麾将军李思训碑》,用笔硬挺奇崛,以险绝取胜。
横笔明显向右上方倾斜(左低右高),虽借鉴《圣教序》,但奇伟雄强之势胜于晋人,别开一门。
宋代书法成就,行书突出,出现了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书法家。
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两种字体的过渡,不是新旧衔接,继承,起伏突变。
而是新旧交搭,并行,逐渐替变的。
在前一种通行的形体中,就已经蕴育萌芽一种更适合实际需要的新的形体结构,最终取代了前一种字体,而居于统治地位。
由殷商的甲骨文到周代的金文,到秦的大篆和统一后的小篆,到汉代的隶书,魏晋以后的楷书,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主流。
隶书通行后的草书和楷书通行后的行书,是这一种演变的两个旁支。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 ↓ (章)草 行书 ↓ ↗ (今)草↗ 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後,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
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曰本人称其为明朝体。
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电脑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
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中国近代史的演变历程
清廷鸦片战争失败,中国近代史开端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立宪运动接连失败,促使知识分子开始反清,典型代表孙中山革命党人起义成功,清廷被推翻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国进入北洋时代袁世凯称帝,遭全国反对,被推翻下台袁世凯下台后,北洋政府3架马车开斗,先是段祺瑞倒台,接着张作霖兵败,吴佩孚成了大赢家史称第一次直奉战争张作霖并不甘败,大改革后发起第二次直奉战争,打败吴佩甫随后石北伐,将吴佩孚,孙传芳,统统打败,日本人帮蒋介石忙,炸死张作霖子张学良易帜,中国实现形式上的统一统一后的中国陷入持久的内战,主要就是蒋介石中央政府对地方实力派的打压日本人则步步紧逼,先后夺取东华北,张学良因为一系列的失败被免职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1945年抗战结束,中国获胜,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近代史结束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中国诗从古至今的历史演变?速度
一代人走过了诗歌命运的沼泽地,一代人又重蹈覆辙在沼泽地中,
并引凤入巢,延续了前辈诗人辉煌的足迹,重新张扬诗歌生命的个性,
分流出人性的呼唤,由此,使后者晚辈诗人们在世纪之交灿烂的曙光
中,演绎了现代缤纷秀丽的诗风,当然,后者是一种超越,是一种诗
歌文学审美价值观的超越,它的特点是:“朦胧诗”回落,风格重组,
个性化意识群体前呼后拥,诗潮澎湃激荡,并使现代诗歌向更美的层
次推进。
回顾中国现代诗歌的历史演变,也颇有启迪。
众所周知,“五四”以来,中国的诗歌一直是以白话诗为主体,
流派众多,倨傲纷呈,就像在黑夜长宇中一颗颗闪亮的明珠,光耀在
祖国的星空,这一主体的确立,使新民主主义的胜利,起到了推波助
澜的作用。
到了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国出现了以抒情诗为主,以
艾青、郭小川、何其芳、田间、阮章竞、贺敬之等元老诗人为主,他
们的诗歌特点:注重诗的节奏和语言的流畅,给人以明快、自然,气
势磅礴,并结合古典诗词的韵律,让人读来朗朗上口,同时,以精神
力量深透在诗中的字里行间。
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贺
敬之的《三门峡??梳妆台》,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
团泊洼的秋天》等。
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由于政治原因,中国的诗歌曾一度处在低
迷、萧瑟中。
七十年代初,经过一场“文革”后,诗歌命运出现了转
机,也可以说是出现了一个质变的飞跃,以舒婷、北岛、顾城、江河、
傅天琳、杨炼等青年诗人为代表,开创了中国现代“朦胧诗”,其诗
风以意象为主体,这是中国前无古人的一场诗歌母语体系的大革命,
文字失去质感,主要以意象来捕捉感觉和意境,运用了意识流、蒙太
奇、印象派、超现实唯美主义等艺术手法,将诗歌酣畅淋漓地展现在
中国的诗坛上,就像一匹脱缰的黑马,抛开了传统的诗歌语言体系的
羁绊,以多晶体的情感,带着迷惘、伤感、宣泄的情调,柔中有刚,
辐射在神州大地,形成了一股新诗潮,这些诗大多写在六十年代末,
却在七十年中重见天光,故“朦胧诗”的出现是受当时的政治原因,
诗歌中的主题不能直抒,只能迂回、游离、变形,在语言艺术上分割
完整的形象,在布局结构上大跨度地跳跃,隐匿作者的意图,让人有
扑朔迷离、走进艺术迷宫的感觉,似乎有音乐的抽象性、绘画的线条
化、雕塑的思维立体感。
尽管当时有许多人焦躁气闷读不懂,甚至烦
躁不安,认为“朦胧诗”是中国诗歌的堕入,具有反叛性,逆艺术之
潮流,但正如罗丹所说的那样:“真正的艺术家总是冒着危险去推倒
一切既存的偏见,而表现他自己所想到的东西”. 中国当代诗学评论
家谢冕教授也曾撰文说道:“新诗潮在它诗学评论之时,有感于因世
袭力量的羁束所造成的诗的困窘与衰竭,从而表现也对于传统的某种
程度的批判意向,应当认为是合理的。
每一代人都在否定和批判传统,
每一代人也都在创造和丰富传统。
”无论怎么评介,“朦胧诗”那种
所特有的新诗潮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至今还光耀山岗、红云奔腾。
其主要代表作有:舒婷的《致橡树》、《双桅般》,北岛的《回答》、
《一切》,顾城的《不要在那里踱步》、《一代人》等。
在那个多事
之秋的动荡年代中,只能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
光明”。
“朦胧诗”在中国延续了有十多年之久。
到了八十年代后期,
至九十年代初期,诗歌开始分流,中国诗歌又出现了一次革命,从
“朦胧诗”到“后朦胧诗”和“后期朦胧派”,又从“朦胧派新生代”
诗分流出许多流派,如:学院派、反学院派、意象派、象征派、探索
派、先锋派、现代派、古典派、后现代诗、新古典主义等等,众多流
派中似乎都是昙花一现,当时比较强劲的是探索派和先锋派,但由于
其受“后朦胧诗派”的影响,当代人很难解读这两大流派的诗,由此
失去了许多读者群体,它的艺术价值在于诗内涵中的前卫性和技巧性,
比“朦胧诗”更超越,在句式的变形和意象的图解更为大胆,至今固
守这两块阵地的诗人依然存在。
总之,“后新时期”的诗歌,大多受
西方文艺思潮和人文意识的移植影响,在发展中变异、淘汰、重建、
再创新,经历了艰难的探索期,其崎岖艰危,风烟凄楚。
在这期间,
也不乏出现了像瞿永明、谢烨、孙悦、西川、陈东东、海子等优秀诗
人。
就在这诗歌运动发展跌宕起伏时期,却脱颖而出一种新诗体,它
一枝独秀,一花独放,具有强有力的生命力,不受西方思潮的影响,
在中国诗歌肥沃的土壤中应运而生,它就是中国九十年代初的柔情主
义??柔情派。
柔情派的出现,使原来中国诗坛上空那种硝烟弥漫一
下子得到了净化,许多流派纷纷向柔情派靠拢。
柔情派是以柔情主义
为艺术信仰,抒发柔情为基础,以致形成了柔情诗,它以轻巧的笔调,
细腻的感觉触角,追求语法结构拆解、重构的新奇合理性,语境舒坦、
淡泊,意象新鲜、机警,具有较强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感染力,以情取
胜,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净化心灵。
其诗歌糅合了浪漫主义和婉约
派的风格,以它恬静、明丽、清新、透明、纯真、流畅、质朴、轻灵
的诗风,表现了爱情这种生命过程中的美感闪现,完成了自我情感感
受的造型,它以一种和谐、平衡的艺术形态,给人至纯、至美、至真、
至善。
它也表现了亲情、友情、爱情、心情、物情等生活中一切富有
的形象的美感和情感。
而写柔情诗的诗人大多来自民间,如:寒鑫、
蓝戈、刘阳、文融、朱培灵等优秀诗人。
可以说,柔情诗的出现,无
疑使中国曾独霸天下的“朦胧诗”开始回落,诗歌开始返朴归真,在
否定之否定中,又回到了明丽、清新的风格上,这一风格的变换,不
是怀旧和倒退,而是一种审美上超越,它是个体中的人性意识开始张
扬、深化、表现,更富有张力和弹性。
可见,柔情诗延续到今天,依
然有它亮丽的天空和艺术领域中的浓墨重彩,特别是当今的校园中的
青春诗歌,海外游子中的思乡诗歌,港澳台中的言情诗歌等都能寻觅
到它的柔情风采,它能给人一种生命的从容和对人生的一种眷恋及对
大自然一切美好的东西给予唤醒,高歌颂扬……
总而言之,中国的现代诗歌的历史演变,具有它的凝重性和沉淀
性,它是受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的演变而演变。
当今诗坛,依然是以柔
情诗为主,并带有现代艺术的抒情手法。
同时也并存了具有前卫意识
的探索诗和先锋诗,而在部分诗中还流行着“朦胧”色彩,其写作手
法大多还袭用了“朦胧”时代遗留下来的玩文字游戏的技巧,这种现
象大多出自于青年人的身上,尤其是出现在刚刚步出校园的学生身上,
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那种所特有的“禁锢和阵痛”的动荡年代,缺乏
历史的苍凉感和沉重感,由此无法将诗歌写作技巧和生活内涵有机地
组合起来,他们仅仅是出于新鲜好奇,注重了技巧性而忽略生活感受
力度。
当然,当今的现代诗歌所表现出的感情已更为广泛,从生命、
人生、命运的人性本质意义上的抒发也更为洒脱、飘逸、空灵,个性
化的情绪得到了真正的发挥和张扬。
目前,比较活跃又具有前卫意识
的现代诗歌主要地域是在安徽、浙江、陕西、广东、广西、青海、北
京等省市。
也许,生命给每个人只有一次天亮,我们愿将这一天亮去献给那
些痴迷于缪斯的人群和中国千千万万对诗歌执着钟情的虔诚信徒。
中国历史的演变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国、共和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