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前人做好示范的句子

形容前人做好示范的句子

时间:2016-02-16 01:38

孟子读书笔记摘抄 好词好句感受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我们寻常所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各个方面。

我认为,即使中华名族经历过近现代史上各种西方文化的充斥和本民族文化的怀疑,中国人民的内心深处还保留着对中国传统礼法秩序的深厚感情。

我们可以从《孟子》这本书中再找出一点往昔中国人民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大体的样子。

中国封建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会对“君子”以礼相待,且不论其真实面目如何,到底不会到处宣扬自己是小人。

那么要想成为“君子”,就要遵循“君子之道”。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从很多方面,我都读出唯心主义的味道。

孟子对于君主想要称霸问题的回答,对于他人各种不理解前人怪异举动的解释,都是由心出发,强调心中有仁有义就好。

以仁义正心,行出来的就会是王政。

就算不被人理解,也不用在意那些“小人”的眼光。

对于此,我还是心存疑虑的。

“修身”最重要的是“修心”,我认为是对的。

《圣经》中也说到:“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

”但是在行仁义的方法上,还是要有智慧才行。

仁义和智慧不是因果关系,不能指望,只要心对了,智慧就会自然而然。

否则,便是做了坏的示范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修身完毕,就该注重家庭了。

孟子的眼光不在小,他指出,要把对于家中老幼的关怀推而广之。

孝悌友爱,依礼而行,才能家和万事兴。

赞美老师品质的成语

赞美老师的成语教无:凡有者,皆可为师. 良师益能给人以教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师道尊严:本谓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或道理才能得到尊重.后多用以指为师之道的尊贵、庄严.亦作“师严道尊”. 研桑心计:谓人有理财的本领. 一字之师:借指能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句中不妥当的老师. 尊师重道:泛指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诲.亦作“尊师贵道”. 春风化雨:比喻良好教育的普及与深入.亦用以称颂师长潜移默化的谆谆教诲. 呕心沥血:比喻穷思苦索、费尽心血. 良工心苦:泛指优良之制作,都由苦心经营而成. 门墙桃李:比喻他人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竭尽全力去效劳,一直到死为止. 默默无闻:不出名,没人知道.亦作“没没无闻”.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诲人不倦:教导人时耐心而不知疲倦. 废寝忘食:极言对某一件事专心一意,以致睡觉和吃饭都顾不上了.今多用以形容工作或学习专心努力. 兢兢业业:形容做事小心谨慎,勤勤恳恳. 尽心尽力:犹“尽心竭力”,谓费尽心力. 尽心竭力:用尽心思,使出全力.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系毫不马虎. 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特殊的表现,一下子作出惊人的事情. 桃李争妍:桃花和李花竞相开放.用以形容春色美丽.亦作“桃李争辉”. 后继有人:有后人继承前人的事业. 循循善诱:表示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 潜移默化:为人的思想或品性受到环境或别人的影响、感化,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亦作“潜移暗化”. 和蔼可亲:谓态度谦温和气,容易接近.亦作“和蔼近人” 无微不至: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形容关怀备至. 勤勤恳恳:勤劳而踏实. 克己奉公: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公. 桃李满天下:比喻优秀人才遍天下.为到处都有.亦作“桃李遍天下”,桃李:亦比喻学生. 【诲人不倦】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多用于赞美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满足;诲:教导.学习总感到不满足,教导人从不厌倦.【呕心沥血】呕:吐;沥:一滴一滴.比喻用尽心思.赞美教师为学生用心的艰苦.【德高望重】德:品德;望:声望.赞美教师道德高尚,名望很大.【至圣先师】至:最.旧时特指孔子,现引申为形容教师德高望重.【不悱不发】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得意门生】得意:称心如意;门生:亲授业的弟子或科举中试者对座师的自称.后泛指学生.最满意的弟子或学生.【公门桃李】公:对人的尊称.尊称老师引进的后辈、栽培的学生.【高业弟子】高业:高才,对别人学生的敬称.学业优异的学生.【高足弟子】高足:高才,称呼别人学生的敬辞.成绩优异的学生.【满城桃李】桃李:比喻学生.城中到处都有自己的学生.比喻学生很多.【门墙桃李】门墙:指师长之门;桃李:比喻后进者或学生.称他人的学生.【门生故旧】指学生和旧友.【门生故吏】故吏:过去的吏属.指学生和老部下.【立雪程门】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入室弟子】入室:到家;弟子:学生,徒弟.指学问技能得师传达到高深境地的学生或门徒.【莘莘学子】莘莘:众多的样子.众多的学生.【桃李遍天下】桃李:桃树和李树,比喻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桃李春风】比喻学生受到良师的谆谆教诲.【桃李门墙】门墙:指师门.指他人的学生或所栽培的后辈.【桃李满天下】桃李: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悮人子弟】悮:耽误.指因无才或不负责任而耽误人家后辈学生.【误人子弟】误:耽误.指因无才或不负责任而耽误人家后辈学生.【百世之师】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宫墙重仞】宫:宫殿,古时也指一般房屋;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合七八尺.房屋的墙高达数仞.比喻老师学识渊博,不可能一下接触到.【减师半德】谓只学到老师的一半.【经师人师】经师:研究或传授儒家经典的学者;人师:教人如何做人的师表.指教授经典学术的学者和培养人才品德的老师.【经师易遇,人师难遭】经师:古代教官;人师:为人师表的人;遭:遇到.单纯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到,为人师表的人不容易的人难遇到.【教无常师】受教育不必有固定的老师.【老手宿儒】宿儒:长期研究儒家经典的人.指年辈大的老师或知识渊博的学者.【良师益友】良:好;益:有帮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良师诤友】良:好;诤:敢于直言.很好的老师,能够直言相劝的朋友.【能者为师】会的人就当老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青出于蓝】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青过于蓝】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同“青出于蓝”.【冰寒于水】冰比水冷.指后来居上.比喻学生胜过老师.【青蓝冰水】“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的略语.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师道尊严】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圣人无常师】圣人:旧指品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常:永久的.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老师.比喻无论是谁,只要有长处,就向他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师严道尊】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桃李之教】指老师的教诲.【无师自通】没有老师的传授就能通晓.【学无常师】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指凡有点学问、长处的人都是老师.【学无师承】学业没有得到老师的指点传授或未经名师传授.多作自谦之辞.【一瓣香】一瓣:即一炷香.用点燃的一炷香表达心中的虔诚.多用来表示对老师的崇敬之情.【一瓣之香】一瓣:即一炷香.用点燃的一炷香表达心中的虔诚.多用来表示对老师的崇敬之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哪怕只教过自己一天的老师,也要一辈子当做父亲看待.比喻十分尊重老师.【严师畏友】严:严格.要求严格的老师和朋友.【研桑心计】研:计研,一名计然,春秋时越国范蠡的老师,善经商;桑:桑弘羊,汉武帝时的御史大夫,长于理财.形容善于经商致富.【严师益友】严:严格;益:有帮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老师和朋友.【一字师】指订正一字之误读,即可为师.亦指更换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一炷心香】心香:旧时称中心虔诚,就能感通佛道,同焚香一样.比喻十分真诚的心意.多用来表示对老师的崇敬之情.【一字之师】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谘师访友】谘:询问,商量.请教老师,问询朋友.【尊师重道】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共枝别干】比喻一个教师传授下来的但又各人自成一派.【好为人师】喜欢当别人的教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满堂灌】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观地将众多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苜蓿盘空】比喻小官吏或私塾教师生活清贫.【火传穷薪】薪:柴.柴虽烧尽,火种仍留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薪传有自】薪:柴;自:从……出来的地方.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薪尽火传】薪:柴.柴虽烧尽,火种仍留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当中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树大的理想,努力学好各科文识,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不断丰富民族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与时俱进;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善于辨别并自觉抵制各种消极文化;努力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实践者。

培养孩子的词语或成语

一字师 指订正一字之误读,即可为师。

亦指更换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

出处: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切磋》载李相读《春秋》,叔孙婼之“婼”应读“敕略切”,李误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

白首北面 北面:古以南面为尊,北面为卑,此指学生敬师之礼。

谓年老犹拜师受业。

出处:《文中子·立命》:“夫子十五为人师焉,陈留王孝逸先达之傲者也,然白首北面岂以年乎

” 百年树人 树:种植,栽培。

比喻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事。

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百世之师 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 不堪造就 指没有培养前途。

出处:茅盾《蚀·追求》八:“第三是学生们既然做不出文章,便是不堪造就,应当淘汰出去──这是清校。

” 传道受业 受:通“授”。

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出处:唐·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教无常师 受教育不必有固定的老师。

出处:《尚书·咸有一德》:“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 口传心授 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

出处:明·解缙《春雨杂述·评书》:“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

” 老师宿儒 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

指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

亦作“老手宿儒”。

能者为师 会的人就当老师。

即谁会就向谁学习。

出处:《礼记·学记》:“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 青出于蓝 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

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

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出处:《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青过于蓝 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同“青出于蓝”。

出处:宋·朱熹《答吕季克书》:“其所著书乃如此,若《原说》者,则可谓青过于蓝矣。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山谷下》:“东坡盖学徐浩书,山谷盖学沈传师书,皆青过于蓝者。

” 孺子可教 指年轻人可培养。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 师道尊严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

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出处:《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 师严道尊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

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出处:《荀子·致士》:“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

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 授业解惑 授:教,传授。

惑:疑难。

传授学业,解除疑难。

桃李之教 指老师的教诲。

无师自通 没有老师的传授就能通晓。

出处:唐·贾岛《送贺兰上人》诗:“无师禅自解,有格句堪夸。

” 学如穿井 穿:凿通。

求学如同凿井。

比喻在学习当中,学到的知识越深也就越难,因此为了获得更深的学问,必须要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学无常师 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

指凡有点学问、长处的人都是老师。

出处:《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

而亦何常师之有

” 言传身教 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

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

指行动起模范作用。

出处:《庄子·天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 一字之师 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 衣钵相传 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传授,常常举行授与衣钵的仪式。

比喻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

出处:《旧唐书·神秀传》:“昔后魏末,有僧达摩者,本天竺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云自释迦相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

” 尊师重道 道:指教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

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出处:《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 名师出高徒 高明的师傅一定能教出技艺高的徒弟。

比喻学识丰富的人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

桃李遍天下 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

同“桃李满天下”。

桃李满天下 桃李: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

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武后久视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树:培植,培养。

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

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丛书名是什么意思

丛书丛书,或称丛刊、丛刻、汇刻书、套书,是把各种单独的著作汇集起来,给它冠以总名的一套书。

其形式分为综合性的和专门性的两种。

中国的丛书,一般认为始于南宋,俞鼎孙、俞经的可算为丛书的鼻祖,它刻于1201年,以后各代多有编纂,比较有名的丛书如《四库全书》、、等。

其中《四库全书》的部头之大,堪称中国古代丛书之最,共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约九亿九千七百万字。

当时,《四库全书》没有刻印,全书只缮写七部。

曾分藏于清代的七大藏书阁。

查找古代丛书目录及其子目,最完备的工具书是,还有、、等。

在古代,丛书多为综合性的丛书。

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各种专门性的丛书相继出现。

现在,全国各出版社都注意了出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加强了丛书的出版。

--------------【作 者】郑麦 在一个总书名下汇集多种单独著作为一套,并以编号或不编号方式出版的图书。

它通常是为了某一特定用途,或针对特定的读者对象,或围绕一定主题内容而编纂。

一套丛书内的各书均可独立存在,除了共同的书名(丛书名)以外,各书都有其独立的书名;有整套丛书的编者,也有各书自己的编著者。

一套丛书一般有相同的版式、书型、装帧等,且多由一个出版者出版,除少数丛书一次出齐外,多数为陆续出版。

南宋嘉泰二年(1202)俞鼎孙、俞经编,将6人的6种著作汇为一书出版。

70年后,左圭辑成,收书 100多种,两书被视为中国丛书之祖,清代编纂的丛书数量多,卷帙大,门类齐全,校勘精良,其中最著名的是《四库全书》。

辛亥革命以后,既出版了、、《丛书集成》等以古籍为主的大型丛书,又出版了《中华百科丛书》、《ABC丛书》、《一角丛书》等介绍现代科学文化的丛书。

中国当代著名的丛书有《当代中国丛书》、《走向未来丛书》等。

中国自宋代以来出版的丛书数量巨大,类型繁多,其中古籍丛书对于古代文献的收集、保存和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中国丛书综录》、《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收录了1949年以前出版的大量丛书。

中国的古籍丛书按收书方式有举要 (汇集重要的或常用的书)、搜异(汇集难得的异本)、辑佚(汇集已散佚的书)、影旧(影印宋元本或罕见抄本) 等几大类,按收书内容则有专代、专地、专人、专学等几类。

本条后文介绍几套较有影响的大型中国古籍丛书。

在西方,17世纪后半叶,英国书商以编有号码的小册子形式分别出版了各剧作家的剧本,这是较早的丛书。

由于价格低廉,而且读者可利用书商提供的封皮,按其顺序号自行装订成册,因而深受欢迎。

到18世纪上半叶,这种分册编号的出版方式在英国城镇已广泛流行。

19世纪初,西方的丛书主要是重印各种版权期已满的图书;19世纪20年代,开始出版一些价格比较低廉的原著丛书,19世纪中叶,丛书已逐渐普及,能为一般人所接受,如英国书摊上到处可见1先令1册的《铁路文库》、《大众文库》、《一先令丛书》等。

进入20世纪,丛书的出版更加繁多。

美国E.A.贝尔编的《丛书子目——图书馆员和学生用手册》正编和补编共收录了美国和其他国家以丛书方式出版的图书(子目)约 7万种。

西方丛书一般分著者丛书、专著丛书、机关团体丛书、出版家丛书等。

《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卷帙最大的丛书,共7.69亿字,以经、史、子、集 4部分类,故名《四库全书》。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成立四库全书馆,任命皇室郡王及大学士16人为总裁,六部尚书及侍郎为副总裁,下设总纂官、总阅官、总校官等 300多名,缮写人员数千名,多是当时名儒学者。

历10年修成全书1部,其后分抄6部,分贮在全国7个藏书楼中(见四库七阁)。

因7部全书抄成时间先后不一,抽补散失情况各异,因而各部卷帙不尽相同,文津阁所藏《四库全书》(现藏北京图书馆)共收书3503种,计79337卷,装订成36304册。

《四库全书》汇集了自中国有文字以后至清乾隆年间的主要文献,这些文献来源于以下 6方面:内府本,即政府藏书,包括武英殿等内廷各处藏书。

赞撰本,即清初至乾隆时奉旨编纂的书,包括帝王的著作。

各省采进本,即各省督抚徵集来的图书。

私人进献本,即各省藏书家自动或奉旨进呈的书。

通行本,即采自社会上流行的书。

《永乐大典》本,即从《永乐大典》(见类书)中辑录出来的佚书。

收入《四库全书》的书籍,在300万字以上的有31部,包括类书、政书、史书、诗文集、医书、方志等。

部头最大的是清康熙年间编纂的类书《佩文韵府》,共 940多万字;其次是明初编纂的收有6万多个验方的《周定王普济方》,有870多万字。

《四库全书》保存了中国历代大量文献。

所据底本中,有很多是珍贵善本,如宋元刻本或旧抄本;还有不少是已失传很久的书籍,在修书时重新发现的;也有的是从古书中辑录出来的佚书,如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书有385种。

《四库全书》的编纂,无论在古籍整理方法上,还是在辑佚、校勘、目录学等方面,都给后来的学术界以巨大的影响。

但是,《四库全书》毕竟是乾隆皇帝以“稽古右文”为名,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的产物,乾隆借纂修《四库全书》之机向全国徵集图书,贯彻“寓禁于徵”的政策,对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分别采取全毁、抽毁和删改的办法,销毁和篡改了大批文献。

《四库全书》突出了儒家文献和反映清朝统治者“文治武功”的文献,排斥了有民主色彩或敢于批评儒家思想的文献及戏曲和通俗小说如宋元杂剧、话本小说、明代传奇等。

《四库全书》将所收书籍按经、史、子、集 4部分类,4部之下设44类,其中经部10类、史部 15类、子部14类、集部 5类。

一些类目又细分若干属(三级类)。

收入《四库全书》的各书,书前都撰有一篇提要,介绍作者生平、本书主要内容,学术源流、版本流传,间或考辨文字增删、篇帙分合,本书得失等。

这些提要具有较高价值,1781年曾汇编为《四库全书总目》200卷,《四库全书》七部都是用毛笔端楷抄写而成的。

书页一律直行红格,每半页8行,每行 21字,有些书内还绘有精细的插图。

书封面用黄绢,绢面颜色标志著书的类别,如北四阁藏的《四库全书》经部绿色,史部红色,子部蓝色,集部灰色,每册书的首页和末页都盖有乾隆玺印,每阁一式,各不相同。

每若干册贮存在一个楸木匣内,名为一函,函面上刻书名;函内的书用香楠木片夹起并用绸带束住。

函面字、绸带与绢面的颜色相同,(见彩图 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 ) 七部《四库全书》留存下来的只有文津阁本、文溯阁本、文澜阁本和文渊阁本等 4部,前三部现存中国大陆,后一部在中国台湾。

1983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据文渊阁本影印出版,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亦著手整理影印,拟分期出版。

【作 者】(王渭清) 《古逸丛书》 综合性善本丛书。

始辑于清代,分初编、续编和三编。

初编辑者黎庶昌(1837~1897),字斋,贵州遵义人,曾任清政府驻英、法、德、日等国参赞。

清光绪八年(1882)任出使日本大臣。

在日期间,他见到不少在中国已经亡佚和稀见的宋元刻本及旧抄本古籍,为了保存和传播这 些珍本古籍,辑刻《古逸丛书》,因所刻多古本逸编而命名。

该丛书由黎庶昌的随员、精通版本目录之学的杨守敬任校刊。

全书共200卷,计26种,包括经、史、子、集4部,随获随刻,均摹其真(影刻),校刻工作始于清光绪八年(1882),成于清光绪十年(1884)。

每刻一书,先选择日本技艺精湛的刻工示范笔法,而后动工,有时对某个字修改补刻几次才满意。

第一种是影宋蜀大字本《尔雅》3卷,最后一种是影宋本《太平寰宇记》残6 卷。

丛书的开头是黎庶昌自序,阐明选辑的缘由和宗旨,继以26种影刻本的叙目,即每一种书的解题,述其源流,考其版本。

其中第20种的卷末附有杨守敬、黎庶昌等题识和他们过录的前人跋文,《古逸丛书》缕版十分精细,可与宋椠元刊齐驱,其中尤以在日本东京使署初印的美浓纸本为佳。

后来书版运回国内,归江苏官书局。

全部版片现存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

辛亥革命后,张元济主持商务印书馆时,竭力倡导影印古籍,继完成《四部丛刊》和《百衲本二十四史》之后,仿照黎庶昌之例,博访罕传珍本,辑成《续古逸丛书》,续编共收书47种,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

其中46种是在中华民国年间印行的,第一种影宋本《孟子》,印于1919年,后因抗日战争而中辍,最后一种影宋本《杜工部集》1957年问世,首尾相距3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便于珍贵版本古籍的保存和流传,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决定辑编《古逸丛书三编》,将汇集宋元旧刊的精品、孤本,陆续由中华书局印行。

为保存原书面貌,三编全部采用影印线装,每书均附有出版说明,对版本的流传和学术价值加以考证和评估。

第一种影宋本《忘忧清乐集》于1982年问世。

到1988年底已出版35种,1992年将出齐三编的全部37种(原计划为50种)。

【作 者】(郑麦) 《四部丛刊》 大型古籍影印丛书,由张元济主持辑录,商务印书馆1919~1936年出版。

计收书504种。

分为 3编,各依《四库全书》的分类次序,编排成经、史、子、集 4部分。

所选均为重要古代典籍。

经部多收汉唐经注和字书原本;史部除正史、编年、地理之外,取最古的别史、杂史、传记、载记;子部取九流十家的著作中言辞古雅,流传有绪的,及算学、兵书、医经中主要的数种;集部则采录有影响的别集与总集。

该丛刊对唐以前的著作收入较多,宋元以后的书籍则取舍较严。

《四部丛刊》采用照相石印的方法,将大小不一的古籍印制成统一的规格,字体清晰便览。

全书分为三编。

初编刊行于1919~1922年,收书350种,共 8548卷,线装2100册,1926~1929年重印,收书总数、版式装潢与原印相同,但调整了部分版本,再版计为8573卷,2112册。

重印时还增补了某些残缺的卷叶和序跋,过录名家校语,或比勘旧刻辑成校记附在书后。

1936年曾缩印成平装本出版。

续编刊行于1934年,收书81种共 1910卷,线装500册。

三编刊行于1935~1936年,收书73种共1910卷,线装500册。

《四部丛刊》所用底本选择精良。

编者以商务印书馆附设涵芬楼收藏的古籍善本为主,遍访南北各图书馆,并到日本访求,反覆比较,择优付印。

如果古本已经卷帙不全,编者就用后出善本相补。

《四部丛刊初编》有《书录》可供查找,《书录》按经、史、子、集编排,每书除著录书名、卷数、撰人外,还涉及版本和收藏图记,可视作一种善本书目。

续编、三编书后多附题跋,陈述版本、兼及内容,亦可资参考。

上海书店曾重新影印《四部丛刊》,合订为精装500册,并编有《四部丛刊初、续、三编总目》。

【作 者】(孔毅) 《四部备要》 大型古籍丛书。

陆费逵、高野侯等辑校,中华书局1920年起排印出版。

共5集,计收经、史、子、集各种古籍351种,11305卷,线装2500册。

《四部备要》有意仿效于敏中等所辑《籀藻堂四库荟要》精?端目馊?椤返陌旆īo但选目更著重实用。

全书用聚珍仿宋活字排印,字画清晰,精美古雅。

先以6开线装出版,重版时放大版面,5开线装,仍为2500册。

1934年又出版布面精装16开本 100册,纸面平装16开本280册,将原4 页缩成1页,正文注释都加句读,按张之洞《书目答问》次序重新编排。

原计划分 8集出齐,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只出了 7集。

1955年补出第8集时抽去集部所收《曾文正公诗集》3 卷、《文集》3卷,增入《养一斋文集》20卷,《李养一先生诗集》4卷、《赋》1卷,《诗馀》1卷,因此前后略有不同。

《四部备要》因选书实用,字体清晰,很适合中小图书馆和文史研究者使用,流传极广。

缺点是有些书底本选择不精,又经排印,不免有脱字误字,使用时遇到问题,仍须核对原书。

《四部备要》有《书目提要》4 卷,列各书著者小传、提要、卷目,可供检索和参考。

【作 者】(孔毅) 《丛书集成》 汇编性大型丛书。

王云五主编,商务印书馆1935年开始分批出版,全书计有宋、元、明、清4代的丛书100部(套)。

选择标准以实用与罕见为主。

分为普通丛书、专科丛书、地方丛书 3大类。

普通丛书中宋代 2部,明代21部,清代57部;专科丛书中经学、小学、史地、目录、医学、军事类合12部;地方丛书中,省区、郡邑各 4部。

其中罕见的如元刊《济生拔萃》、明刊《范氏奇书》、《今献汇言》等都已传本不多,清代《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知不足斋丛书》、《粤雅堂丛书》等则内容丰富,是研究古代文史的实用之书。

这百部丛书中,原约有子目6000种,经删除重复后,实约4100种,约 2万卷。

计划从1935年起分4000册,每册 1号,共4000号,分10批出齐,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而中断,实际出版了3062种,3467册;尚有1045种,533册未及出版。

《丛书集成》以排印为主,开本较小,间有不宜排印的,改为影印。

以一书一册为主,篇幅多者分为数册,少者数种合订一册。

各书前注明所据底本,并标出册数顺序号码。

全书依王云五所编《中国图书统一分类法》编排,是较早用现代分类法编排古籍的范例。

《丛书集成》将保留在古籍丛书里的大量笔记、丛抄、杂说以及稀见文集、零星著作汇成一集,内容丰富,很受文史研究者欢迎。

但由于当时急于求成,也造成了一些标校失误或排印错误,而其中影印本据善本印刷,反较排印本优良,90年代初中华书局完成了已出丛书的重新影印工作,并计划在90年代中期补齐全书。

《丛书集成》另有《初编目录》,包括“丛书百部提要及分类、书名诸索引”。

【作 者】(孔毅)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