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毛主席书法的句子

形容毛主席书法的句子

时间:2019-04-30 03:45

50字的毛主席诗词

我要写书法。

是竖着的,用标点吗,是从右往左吗,还有落款该怎么写

快啊

我明天交

作为伟大领袖的形象盖过了其他的一切,或者说,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与他伟人形象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他精书法,是中国当代的书法巨匠,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的书法采千古之遗韵,熔百家于一炉,龙蛇飞舞,俏俊飘逸,大气磅礴,豪放酣畅。

  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家。

8岁进私塾,对毛笔字的书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自此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而成为当代书法巨匠。

早期的书法艺术即得力于钟王,在汉魏、隋碑、章草、晋唐楷书等前人碑帖的基础上下了较深的功夫,为他一生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指挥中国革命各个战略阶段之余,一直不忘他的书法实践,时常披览碑帖,从江西根据地到延安,身边别无长物,却一直把晋唐小楷等他阅读临写过的法帖带在身边。

他的书法成就在于狂草,来源于张旭、怀素。

中年以后,形成了独到的个人风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

他的字,既充满激情,又有理性。

看他的草书,视线不由自主地受到牵引,随着他草书的线条、用笔,时紧时密,时快时慢。

笼罩在他草书制造的“气场”中,就像在现实生活中被他伟人风范所吸引一样。

  研究书法的李树庭先生最早在互联网上推出,展开对的书法实践.书法风格.书体演进.书法形式,以及他作为书法家的知识基础等进行了多侧面的透视和探讨,以翔实可靠的资料和较厚实的书法理论,自然流畅的文笔和朴实清新的观点,并附以不可多见的手迹 ,为读者展现出书法的形成.发展的纵向轨迹和横向风貌。

本页制作也参考了李树庭先生的一些研究成果,在此向李树庭先生表示诚挚谢意。

  附录:  转自新华网  对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感情,书法是他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

从年轻的时候起,便在书法领域耕耘和求索,至老而不倦。

  1910年考入湘乡东山书院(东山高等小学堂),他常临摹王羲之和学院附近东台山凤凰寺所藏清代湘乡书法家萧礼容碑,字字写得很有功力,尤以  草书为精妙。

  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有一句口头禅:“字要写得好,就要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练;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学字要有帖,帖中要发挥。

”  现在还保存着的一张还书的便条,是他16岁时写的,用笔严谨,而又有开拓,可知那时他已有相当功底。

他进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后,作了一篇文章,叫。

国文教师谭咏春阅卷时批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视全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

”这个年轻人确似有“仙骨”,文章固然可取,又用楷书写就,工整秀丽,故当时师生们誉他的文和字为同学中之“两绝”。

现在还保留着的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写的一篇作文的手迹,题目叫,用的也是丝毫不苟的小楷,一气呵成,笔笔遒劲。

  1913年10-12月,在湖南第四师范学校读预科时,留下了一本笔记。

前11页是手抄的和,后36页冠名。

从这些墨迹看,这个时期,深受晋唐楷书和魏碑的影响,既潇洒飘逸,神采飞扬,又古拙可爱,质朴自然。

  战地喜获  1927年11月,上井冈山,在江西宁冈县砻市创办了第一个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

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笔墨纸张比较缺乏,有一次,一个学员提出用柳枝烧成炭可以写字,在青石板上试了试,软硬适度,写出来的字还挺清晰。

满意地说:“倒真像墨笔哩

”他说,“敌人越是封锁,大家的办法就越多。

看,封锁得同志们用木炭树枝当笔,在地上、石板上、沙滩上写字。

这种笔墨纸张是用不完的。

”  走到哪里都在研究学习书法。

红军时期他率部转战到贵州遵义县北娄山关时,见一石碑,上刻“娄山关”三个红漆大字,便问陈昌奉等:“娄山关刻碑干什么

”许多人回答不出,他便解释说:“关乃要塞重地也,是出入的通道,常以碑柱碑石为界,区分和标志地名。

”之后,他向大家介绍了“娄山关”三个大字的特点和价值。

他赞扬这三个字写得苍劲,像峻峰那样挺拔屹立,运笔如飞。

工匠石刻也非常精美。

他还反复揣摩,不断用手在笔画上临摹运笔走势,不时感叹:“可惜不知出自哪位名家之手,这碑又修建于何代。

”  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一套晋唐小楷一直带在身边。

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写字,并且经常阅览法帖。

当时延安的老百姓知道喜欢写毛笔字,为表示对他的敬意,特地用一块古砖刻磨成一方砚石,送给。

可惜,这方砚台在后来转移时丢失了。

这个时期,的书法创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以行草为主,用笔恣肆,刚劲挺拔,大气磅礴,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

  1937年平型关大捷后,一位青年作家奔赴延安的途中,从被日军炸毁的废墟中拾得四册名著及、《三希堂法帖》各两卷,如获至宝。

他不辞辛苦,带到了延安。

一天,素有“长征才子”之称的朱光和那位青年作家谈得投机,便引他去见。

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一见如故,殷勤款待。

青年作家感动不已,便将自己挎包中那辛辛苦苦背到延安的“宝贝”一股脑儿掏了出来,欲赠。

喜出望外。

不料一旁的朱光手疾眼快,一把将书夺了过去。

“见面分一半

”朱光面无愧色。

“谁说应该归你

……”两人互不相让。

青年作家连忙调停,结果是平分秋色。

得到了两册名著和《三希堂法帖》。

  博览群帖取精华  在丰泽园故居的书房里,至今仍然存有读过的大量字帖和书籍。

其中有规整秀丽、形意翩翩的汉代隶书,又有妍美流畅的“二王”法帖;有厚重雄劲、气势磅礴的楷书墨迹,也有逸势奇壮、应手万变的“狂草”,还有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的宋徽宗“瘦金体”法帖;不但有中国历代名家的墨迹、法帖、碑文拓片,还有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著作。

因此,可以说是“神游书海目览千帖。

”  1949年,阅读法帖更多更勤了。

二十来年的时间里,他读过的帖约有近四百种。

“二王”帖及孙过庭、怀素的草书帖,是他时常披阅的。

他在访苏的短暂而紧张的日子里,也未忘随身带几本《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法帖》为清乾隆时期搜集刻印。

乾隆皇帝得到晋书法家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鹮《伯远帖》珍贵墨迹三种,很是欢喜,名其收藏处为“三希堂”。

乾隆将这三种法帖与内府收藏的自魏晋至明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三百四十余件,各种题跋二百余件,汇集刻印,而以《三希堂法帖》命名。

这是我国一部书法巨制。

1958年,请田家英向故宫博物院“借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其中就有《三希堂法帖》。

  读帖不重版本是否珍贵,而着眼于分析各家的长短,体其风貌,察其用笔、结构、章法等,吸取其精髓,以丰富自己的书法艺术。

在中国书法中,最喜爱的是草书。

而在草书中,又最喜欢怀素。

对怀素的《自叙贴》、《论书帖》、《苦笋贴》等百读不厌,爱不释手。

1974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访华时,在书房里接见了他。

亲切交谈之后,还特地赠送给他一本自己喜爱的《怀素自叙帖真迹》,大平正芳十分高兴。

  如果拿的草书和怀素的《自叙帖》相比,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很多字不但形似,而且神似。

田家英就认为:的书法,特别是草书,和怀素《自叙帖》有相同的地方:一是笔画都较细圆;二是字形都较大;三是在大草的布局上,都采用了行行逶迤、翩翩恣肆的写法;四是“神”上很相似。

热爱怀素的狂草,但他又不拘泥于此,勇于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家的“毛体”,正如他常对秘书所说的那样:“如果每个人写的字都和字帖或是某人的字一模一样,那书法就停滞不前,没有发展了。

”  书法的造诣,固然是他转益多师的结果,同时也和他善于从生活中吸取美的营养分不开。

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一诗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

”早在1937年就与朱光等人说过:杜甫这段话说出了舞蹈、戏剧等艺术与书法艺术相通,是至理名言。

那时曾表示想看朱光表演莎士比亚的名剧《奥赛罗》,以便用戏剧艺术来丰富自己的书法。

  骨神兼备成一家  的著作甚丰,惟对书法艺术的见解,却没有专门论述,因而无法窥其见解的全貌。

但从一些片言只语中,还是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  一、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

他说:“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划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

你看,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的统一啊

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

中国的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呀

”  二、字要骨神兼备。

他指出:“人有像貌、筋骨、精神,字也有像貌、筋骨、神韵。

”因此,临帖,“最初要照原样写,以后练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

”他说,“字和人一样,也有筋骨和灵魂。

练久了,就会找到筋骨,写出神韵。

”所谓筋骨,是字的形貌、气势和力量;所谓灵魂,是字的内质、神韵。

古人的字,一般地说,北碑尚骨,南帖尚神。

则主张骨神兼备。

  三、既广采博取,又独具风格。

说:“学字要有帖,学好后要发挥。

习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学并蓄,广采博取,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风格,才能引人入胜。

”  这些书法理论,是从借鉴古人的经验和总结自己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书法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代可谓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多为楷书,字体工而有力,有些写得特别工整。

  1921年到1949年,可谓第二阶段。

在建党初期,特别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战火纷飞的环境中,他运筹帷幄,为使机要人员传达准确迅速无误,他起草的文电多是行(书)而不是草。

三十年代字体清秀,字形略长,上下自左向右略有倾斜。

1941年以后变为自右向左略有倾斜,如1941年致毛岸英、毛岸青的信及其前后起草的大量文电等。

  1949年进北京以后,可谓第三阶段。

这时,情况变了,条件好了,除起草公务活动的文电外,还写了一千多封回复亲朋故旧和素不相识的群众的信。

从中可以看到他的字越写越好,越写越草。

然而,他的复信是视对象而别的,给高级民主人士、老先生、科学家、教授等的书信多为草书,有些写得非常之草;反之,对文化程度低的人,字都写得比较清楚工整。

  的书体,从学生时代到五六十年代有很大变化,这和笔有关系。

新笔写的字笔锋更明显更突出。

但主要还是他的功力和字体有变化。

要观察字体的变化,除从总体上看,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看他的签名。

1943年以前“”的“毛”字一般都是从上面下来,再这么一转,一笔写成。

1943年以后,“毛”字写成四笔,先点三点,然后再竖弯勾。

到1948年、1949年,又变了,从1948年2月他修改中央一个文件时写的几封信到1949年9月给宋庆龄或任弼时的信,“”三个字中,“毛”字变化不大,“泽东”二字变化则很大。

  50年代以后,的字变得非常之好看,这和他那时的练字有关系。

  进城以后,的工作虽仍然十分繁忙,但客观条件比进城前好多了,可以看到历代书法家的碑帖,当时中办秘书室的陈秉忱就专门为购买书籍、收集字帖,收有各种碑帖数百部。

50年代休息时书写了数百首古诗词,一首诗往往书写五六次,六七次,甚至十来次。

他作诗词也多是书写许多次,且多为草书。

的书法最好的时期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例如他书写的诗词,给华罗庚、章士钊的信件等,都非常之美。

有一位朋友对我说,看手迹是一种享受,看过后还是想看,每看一遍都受启发。

成了深受读者喜爱的现代书法家。

  纵观周恩来的书法,从发展历程看,他经过了学子书法探索时期、中年的书风形成时期、晚年的书法造极时期。

从各个时期看,周恩来的书法艺术,具备了如下特点:学子时期(青年)的刚俊挺健、秀外慧中;形成时期(中年)的藏而不露、浑朴凝重;造极时期(晚年)的敛放自如、雄俊伟茂,神完气足。

  周恩来(乳名大鸾,字翔宇)少年时代就立志救国,“为中华之崛起”而发愤读书。

在那饱经内忧外患、苦难深重的年代,他还是抱着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坚信中华民族必能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1917年他在东渡日本前夕为同学郭思宁题写了“愿相会与中华腾飞世界时”,落款为:“弟翔宇临别预言”。

从这题词中可以看出一个19岁的热血青年的鸿鹄之志。

整幅字的章法前疏后密、错落有致。

尤其是启首的“愿”字,比其余的字大一倍以上,笔者认为,这是独具匠心的。

此愿既是周恩来的心愿,也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这幅字用笔娴熟,点画挺拔劲健,结构章法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可“容针”,其形俊秀飘逸。

看来,此时周恩来的书法受“二王”、“颜柳”书法的影响颇深。

  由于年代久远,又历经战乱,这一时期周恩来的墨迹流传甚少,最具代表性的是1919年3月为章鸿诰书其19岁东渡时作的七绝诗一首:“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此作融诗的磅礴与书的雄浑于一体,相得益彰,气岁度非凡。

此作品为行书,尤其是裹锋用笔,浓墨重蘸,写来却无拘无束起伏跌宕,浓、淡、枯、润之墨韵跃然纸上,变化生姿。

其字型多处趋长,而点画简略有意犹未尽之感,给人以想象空间。

此时的周恩来,虽年过弱冠,但其书法的风格已经为中年的“书风形成”作了坚实的铺垫。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前期,周恩来的书法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这同历代书家多至中晚期的方达到艺术高峰相合。

因为真正的书法家是要一定的年岁、阅历和内涵的,这与音乐、文学不同。

这段时期留下的墨迹相对较多,有题词、诗文、信札等。

领袖的题词首先是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的。

但如果书法效果好,对读者来说,在感到赏心悦目的同时,更会受到极大的鼓舞。

这是一般的书家作品所不能及的。

如1939年3月,周恩来题写的“冲过钱塘江,收复杭嘉湖

”极好地鼓舞了浙江人民的抗日斗志。

此幅题字字字顾盼呼应,虽笔断而意连,点画沉着,笔力精绝。

这一时期的周恩来书法已经形成自己藏而不露、雄俊伟茂的风格。

最具代表性的是1941年1月为皖南事变的题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我们在惊叹周恩来文采斐然的同时,更看到了他痛恨国民党“同室操戈”的激愤心情。

书为心画,在特定的环境下,书法家的思想感情必将融入于其作品中。

如颜真卿的《祭侄稿》,岳飞的《满江红》就体现了他们的悲怆和愤慨。

这幅字的用笔是艰涩的,结字是险绝的,章法之破规除习的,以及书者的悲壮之情均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的体现。

有书法作品,毛主席诗词小后面两句这样好不好,如六盘山,天高云谈这首小后面二句

出自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如何用几个四字成语或四字词语来形容毛主席的书法作品?

龙飞凤舞 力透纸背 气势磅礴 行云流水

书法

毛爷爷写的是书法,草书的确是这样写的,只是有些欠缺基础

呵呵,从古至今,书法家对毛爷爷的字 没有赞漂亮的,只是说大气,豪放,突出毛爷爷的性格

我学了7年半的书法了, 草书我已学完。

如果说实话的话,毛爷爷的书法,确实不怎么好,但,毛爷爷的用笔 ,那种敢写的精神 还是令人佩服的

况且有些字毛爷爷写的也是不错的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