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人是鸟应飞的更高的句子

形容人是鸟应飞的更高的句子

时间:2019-08-15 15:54

夸奖女人的词语有哪些

虽然被抄了,但还得继续写。

  别嫌长就行~我尽量精简  第一回  1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由于第一回是全书的缘由所在,所以这句话就有了贯穿全书的作用。

既交代了通灵宝玉的来源又为全书记的事情作了介绍,也就是说本书是用于记载巨石在红尘中的经历的。

  2 “及至到了他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可悲可叹

交代香菱被拐(元宵节)被卖,最后悲惨的命运。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实际题目就非常好,将这一回的主要内容都概括了。

交代林黛玉的身世和贾府的人际  第三回  1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详细刻画了黛玉的心理状态,写出了她的性格心思。

  2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表现出熙凤的性格心思。

第一句说给贾母,第二句说给黛玉,第三句说给大家。

体现出她处世周全,比较圆滑。

  3 “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两弯似蹙非蹙 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运用夸张手法写宝黛二人,突出二人与众不同  第四回  护官符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将四大家族的情况用脍炙人口的顺口溜的形式展现,由此来突出四大家族的豪奢。

  第五回  1 “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宋代学士秦太虚的这副对联在《红楼梦》中悬挂在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两边。

想想此景,“嫩寒锁梦因春冷”大约是形容“春睡海棠”的娇姿吧!初春时节读此句,便使人怦然心动起来,忽然间感觉到一股春的气息,脑海里便很快地闪现出一幅含苞待放的初春韵致来。

细想这句话,用它形容初春真可谓入木三分,恰到好处。

    2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一派繁荣和美好的梦想像云一样飘散,而飘零的飞花随着水流,也渐渐远去。

春梦随云散说的是史湘云,而后一句指“花魂”林黛玉。

黛玉有葬花一事,当时宝玉曾说将花弃在水中随水而去,而黛玉认为那样终会玷污了花。

“飞花逐水流”暗合“沁芳”等前文,暗示黛玉的命运飘零。

    3 判词图画及“红楼梦”曲  我也不能比这位说的更好了   但是,关于贾元春 秦可卿 李 纨 妙 玉 几位的命运还存有争议,比如我认为李 纨是比较贪财的,因此作者说她“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妙 玉结局不是被劫等等,在此不多做讨论。

  第六回  “得意浓时易接济,受恩深处胜亲朋.”  这一联是第六回回末诗。

刘姥姥从凤姐处得了银钱出来,又与周瑞家的告了别,仍从后门回去,下接这两句结束。

  两句中的下句与回前诗“嗟彼胜骨肉”句意略同。

上句则进一步揭明凤姐之接济刘姥姥二十两银子,乃正值其“得意浓时”,心里一高兴,也就容易出手给钱了,并非她真有怜老惜贫之心。

凤姐因何得意呢

因为正遇上她侄儿贾蓉前来借玻璃炕屏,而凤、蓉间原就关系暧昧,故凤姐见蓉儿有求于己,自然心里得意。

书中有一段文字含蓄而生动的描写,只要细心读去,自不难窥见其中的奥秘。

故戚序本此回总评有词云:“刘姆乞谋,蓉儿借求,多少颠倒相酬

” 直揭出作者此回中写凤姐与贾蓉之间特殊关系的曲笔微词,则又是此回末诗“得意”句的注脚。

    第七回  用送宫花说贾府的布局  第八回  “若从上房后角门过去, 又恐遇见别事缠绕,再或可巧遇见他父亲,更为不妥,宁可绕远路罢了.”这处宝玉的心理描写,说明宝玉的心思细密,极怕父亲。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第一次详细的刻画了薛宝钗的形象,寥寥数语,把宝钗的性格暗含在内。

  “薛姨妈因道:你素日身子弱,禁不得冷的,他们记挂着你倒不好?黛玉笑道:姨妈不知道.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在别人家,人家岂不恼?好说就看的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巴巴的从家里送个来.不说丫鬟们太小心过余,还只当我素日是这等轻狂惯了呢.薛姨妈道:你这个多心的,有这样想,我就没这样心.”说明黛玉的心思细密,多心,为后文的许多次吵架作铺垫。

  第九回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这回没什么)  第十回 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这回历来受关注,一是张太医的药方,二是尤氏对秦可卿的关心。

但是由于没有确凿的证据,本回不作评论。

  第十一回  尤氏道:我也叫人暗暗的预备了.就是那件东西不得好木头,暂且慢慢的办罢.前后呼应,这里说“不得好木头”,就与十三回“看板时,几副杉木板皆不中用.可巧薛蟠来吊问 ,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道: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叫作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 ,作了棺材,万年不坏.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 就不曾拿去. 现在还封在店内,也没有人出价敢买.你若要,就抬来使罢.贾珍听说, 喜之不尽,即命人抬来.大家看时,只见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 ,*如金玉.大家都奇异称赞.”呼应了。

《与朱元思书》中,“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这几句话是否是多余之笔

怎样理解这句话

明朝有个技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将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都能就这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美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刻着)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船舱)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开启窗户观赏,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右边,鲁直在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

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

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

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

(他)卧倒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个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撑船的人。

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

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抚摸着炉子,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壶,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的声音似的。

船的底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作者的名字,写的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又刻了一个篆字的图章,写的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

应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哎,技艺也真是灵巧奇妙呀

  编辑本段注释  1奇巧人:技艺奇妙精巧的人。

奇巧,奇特的技巧。

奇,奇特。

2以:将。

3径寸:直径一寸。

用来形容物体的细小。

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4为:做。

动词。

这里指雕刻。

5器皿:器具。

6余:我。

7木:木头。

8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仿那些东西的形状。

罔,无不,都。

因:就着。

象,模仿。

9贻:赠。

10尝:曾经。

11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大苏,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宋代眉山(现在四川省眉山县)人,著名文学家。

人们称他和他的弟弟苏辙为“大苏”“小苏”。

泛:泛舟,苏轼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后赤壁赋》。

赤壁:苏轼游的赤壁在黄州(现在湖北黄冈)城外的赤壁矶,而东汉赤壁之战的赤壁,一般认为在现在湖北嘉鱼东北,云,句尾语助词。

12八分有奇(ji):八分多一点儿。

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奇,零数。

13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二个黄米粒那样高。

可,大约。

许,上下,左右,光景。

14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敞开的地方是船舱。

15蒻(箬)篷: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蒻,“箬”的异体字。

16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里的文句。

1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里的文句。

徐:缓缓。

兴:起 18石青糁之: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19峨冠而多髯者:戴着高高的帽子而且有很多胡须的人。

峨冠,高高的帽子。

髯,胡须,这里泛指两腮的胡须。

20佛印:人名,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21鲁直:宋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

他也是苏轼的朋友。

22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23卷端:指画幅的右端。

24卷末:指画幅的左端。

25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语,说话。

26微侧:略微侧转(身子)。

27两膝相比:苏东坡的左膝和黄庭坚的右膝互相靠近。

比,靠近。

28各隐卷底衣褶中: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意思是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

29绝类弥勒:极象佛教里的弥勒菩萨。

绝,极; 类,像。

弥勒,佛教菩萨之一,像寺中常有他的塑像,袒胸露腹笑容满面。

30袒:裸露。

31矫首昂视:抬头仰望。

矫,举。

32不属:不相类似。

属,类似。

33卧右膝:卧倒右膝。

34诎:通“屈”,弯曲。

35念珠:又叫“佛珠”或“数珠”,佛教徒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

36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

37历历数也: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38楫:船桨。

39舟子:撑船的人。

40椎髻:椎形发髻。

41衡:同“横”。

42攀:扳着。

43若:好像。

44执:拿。

45若......然:好像....的样子。

46其人视端容寂:那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其,那。

端,正。

47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48船背稍夷:船的背面稍平。

背,这里指船底。

夷,平。

49天启壬戌:天启壬戌年,就是一五二二年。

天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50虞山王毅叔远甫:常熟人姓王名毅字叔的。

虞山,现在江苏省常熟县西北,这里用来代替常熟。

过去文人常常用自己家乡的名胜的籍贯。

叔远甫就是“字叔远”的意思。

甫,通“父”,是中国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51了了:清清楚楚。

52墨:黑。

53篆章:篆字图章。

54丹:红色。

55通:全。

56为人五:即为五人,雕刻了五个人。

57并:连词,和。

58有:通假字,通“又”。

59曾不盈寸:还不满一寸。

曾,尚、还。

盈,满。

60简:通“拣”挑选。

61曾:还 62修狭:长而窄。

63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

“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64以至:一直到。

65因:就着。

66启:打开。

67望:对着。

68徐:缓缓地。

69兴:起。

70糁:用粉末状物体填充。

71居:处在。

72执:拿。

73可:可以。

74计:计算。

75为:刻有器皿(mǐn) 核舟记  罔(wǎng) 贻(yí) 高可二黍(shǔ)许篛(ruò) 篷 执(chí) 石青糁(sǎn)之 髯(rán) 不属(zhǔ) 诎(qū) 椎(zhuī)髻(jì) 天启壬(rén) 戌(xū) 舟尾横卧一楫(jí)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  一.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的。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 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与字之后。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拣。

)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还有)  二.一字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异、罕见、)(手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雕刻。

) 中轩敞者为舱 (是) 为人五:(刻有) 可:高可二黍许 (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 2.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端正、正”) 木:1.能以径寸之木 (木块) 2.以至鸟兽、木石 (树木 ) 者:1.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2.居右者椎髻仰面 (......的人) 曰: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叫作) 2.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是) 扇:1.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扇,量词) 2.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扇子) 启: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 2.天启壬戌秋日 (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 而: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并且)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转折,但是) 以:1.能以径寸之木 (用) 2.以至鸟兽、木石 (甚至) 语:1.如有所语(说话) 2.此中人语云(告诉) 盖:1.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  三.古今异义  1、卧右膝:卧,古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今意:躺下,躺着的样子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古意:(戴着)高高的帽子。

今意:峨眉山之顶 髯:胡子。

3、其两膝相比者:比,古意:靠近。

今意: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4、高可二黍许:可,古意:大约。

今意:可以。

许:左右。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意:通“拣”,挑拣。

今意:简单,容易。

  四.状语后置  原句:核舟一。

正确语序:一核舟。

原句:篆章一。

正确语序:一篆章。

  五.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动词的意动用法,使……平放。

诎:通“屈”,动词的意动用法,使……弯曲)  编辑本段词解  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选得《虞初新志》,略有删节。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

“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以叙事为主,也可以抒情和议论。

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特殊精湛的技艺。

奇巧人,这里指具有奇妙精巧手艺的人。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径寸,直径一寸,用来形容圆形物的细小。

以;拿,用。

径寸之木:直径一寸长的木头。

为,做。

这里指雕刻。

器皿:碗碟杯盘一类的用具。

罔不因势象形:罔,无、没有。

因,根据、依据。

这里指顺着、就着。

象,模仿 ,这里指雕刻。

尝贻余核舟一:尝,曾经。

贻,赠送。

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游赤壁。

大苏,苏轼(公元1036-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宋代眉山(现在四川省眉山县)人,著名文学家。

人们称他和他的弟弟苏辙为“大苏”“小苏”。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浏览。

苏轼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后赤壁赋》。

赤壁,在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城外。

盖......云,表推测之意。

泛,泛舟。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零数,还有一些。

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二个黄米粒那样高。

可,大约。

许,上下,左右。

中轩敞者为舱:敞,宽敞、明亮。

箬篷覆之:箬篷,名词用状语,用箬篷。

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焉;语气词。

这里指 陈述 。

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石青糁之:意思是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石青,青绿色颜料。

糁之,涂在刻的字上。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而多髯者,戴着高高的帽子而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髯,两腮的胡须。

这里泛指胡须。

佛印居右:佛印,人名,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鲁直居左:鲁直,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字鲁直。

他也是苏轼的朋友。

苏、黄共阅一手卷: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其两膝相比〈者〉:相比,苏东坡的左膝和黄庭坚的右膝互相靠近。

比,靠近。

者,……的人,这里指“……的样子”。

佛印绝类弥勒:绝,极。

类,像。

弥勒,佛教菩萨之一。

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袒,裸露。

矫首昂视,抬头仰望。

矫,抬。

不属,不相类似。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右膝,卧倒右膝。

诎,同“屈”。

弯曲。

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念珠,念佛经的人手里拿的串珠。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舟尾横卧一楫:楫,船桨。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舟子,船夫。

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梳成椎形发髻。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的,与“竖”相对。

其人视端容寂:视端容寂,眼睛正视茶壶,神色平静。

端,正、直。

其船背稍夷:背,脊背。

这里指船顶。

夷,平,平坦。

天启壬戌:天启壬戌年,就是一六二二年。

天启,明熹宗年号。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常熟人姓王名毅字叔远的人刻的。

虞山,现在江苏省常熟县西北,这里用来代替常熟。

过去文人常常用自己家乡的名胜代替自己的籍贯。

甫,通“父”,古代加在男子名字后面的美称。

勾画了了:了了,清清楚楚。

其色墨:墨,黑。

篆章:篆字图章。

其色丹:丹,红、朱红色。

为人五:为,刻有。

曾不盈寸:还不满一寸。

曾,尚、还。

盈,满。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同“拣”挑选。

修狭,长而窄。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

矣哉,加重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了啊”。

船背稍夷:夷,平。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里的文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里的文句,清凉的秋风缓缓地吹来,江面上没有泛起波纹。

徐,缓缓地。

兴,起。

  1.词类活用  箬篷覆之 (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 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词作形容词,梳着椎形发髻)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长长的胡须。

) 石青糁之 (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倒装句  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倒装句表强调。

  3.省略句  则题名其上,省略于,原句应为:则题名于其上。

  4.双重否定句  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罔,没有;无。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模仿,这里指雕刻。

  5.定语后置句  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  编辑本段文章理解  整体把握  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描写了船的4个部分,分别为,船舱。

船头,船尾和船背。

《虞初新志》  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

“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之后,接着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

这就明显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图,即以具体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可分两层。

全文写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我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题目解说  “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

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它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写,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记是本文的文体,这里有描述的意味。

  分段  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

又可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

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第二小层(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

这一层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绍也最为详细。

除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衣着、姿势而外,还着意描述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画卷的美好意境里,这是何等豁达、放旷的胸襟!至于佛印的“矫首昂视”,则又给人一种洒脱不群的感觉。

这就自然成为苏、黄二人神情的陪衬,使画面显得不单调。

第三小层(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

两个舟子的神情也“不属”: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是很专注的样子。

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

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于此可见雕刻家的细心。

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第一段总述。

“奇巧”概括出雕刻工艺的特点 第二段分述。

雕刻者刻的字暗示了核舟的主题。

第三段分述。

三人各具情态,栩栩如生 第四段分述。

而舟子一个悠闲,一个专注 第五段总述。

“灵巧”照应“奇巧”,核舟体积小,内容丰富赞叹核舟技艺巧夺天工(王叔远的精湛技术,构思巧妙)。

  涉及到的说明方法  【列数字】 (通过具体数字,表现语言的准确性,更具说服力。

)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shǔ)许。

②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作比较】 (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 ①神情与苏、黄不属。

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打比方】 (打比方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

) ①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举例子】 (通过列举具体实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 ①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通过“贻余核舟一”的例子,来证明“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的观点)。

  生动传神的语言  本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画相结合的写法,不只貌似,而且传神。

例如:写苏东坡与黄右手执卷端,左手扶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这令人不只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段,又是极细腻的文笔。

写佛印是“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突出了这个出家人形象的特征,与读书人苏、黄神情不属。

这些描地感到核舟雕刻技艺的精妙,使读者深为赞叹。

开头,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出“核舟”所雕刻的内容。

第一句就介绍这位“奇巧人”及其“奇巧”的所在——在很小的木头上能雕出各色各样的景物,而且形神毕肖,第二句点明“核舟”所雕刻的内容是“大苏泛赤壁”,为下文张本。

  文题背景  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

“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编辑本段果核雕刻  简介  果核雕刻指在果核上雕刻各种人物、动物和船只等,通常也指用果核雕刻成的雕塑工艺品 现代艺术家进行果核雕刻  。

按材料分有桃核雕刻、橄榄核雕刻、杏核雕刻、杨梅核雕刻、核桃雕刻等,其中以桃核雕刻为主。

沿革 果核雕刻的起源尚待考证。

据史籍记载和文物考证,果核雕刻在明代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明宣德年间,夏白眼在橄榄核上雕刻16个小孩,每个小孩仅有半粒米大小,眉目清晰。

明代最有名的果核雕刻家是天启年间江苏虞山(今常熟)的王毅(字叔远,号初平山人)。

他在天启二年(1622)创作的“赤壁之舟”是果核雕刻史上的珍品。

舟长约3厘米,高约0.5厘米,中间为舱,上以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4扇,且能开合。

窗旁雕栏上,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船首刻苏东坡及其好友黄鲁直、佛印和尚3人,其中苏东坡、黄鲁直两人共执一书阅读,而佛印和尚如同弥勒,袒胸露乳,左臂挂念珠,念珠历历可数。

船尾横竖一楫,楫的左右各雕刻船夫一人。

船背题款:“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刻”。

字迹细如蚊足,又刻篆章“初平山人”。

这件核舟成为后世果核雕刻名匠仿效的典范。

宜兴雕刻家丘山精于胡桃核雕刻,题材大多为苏东坡游赤壁、渔家乐、百花篮、山水等。

清代,果核雕刻的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以江苏为传统产区。

康熙年间,苏州金老(名不详)、嘉定封锡禄以及乾隆年间的苏州杜士元、沈君玉等都是果核雕刻名手。

封锡禄的橄榄核雕刻“草桥惊梦”,屋宇、人物等在构图上安排得当,并配合疏柳藏鸦,柴门卧犬,充分表现了乡村夜景。

沈君玉的橄榄核雕刻“驼背老人”,头戴棕帽,蓄胡须,衣服肩部有补缀,手持一扇,扇上刻有诗文;他用杨梅核雕刻的“猕猴”,眉目毕具,据《金玉琐碎》记载,有的艺人以桃核雕刻串连成108枚念珠,每枚念珠刻有3~6名罗汉,姿态各异,面目无一雷同。

此外,嘉庆、道光年间,福建霞浦的果核雕刻名匠方建劭创作的“东坡游赤壁”,“篷窗撑辟,江柳掩映”,舟中人物、舷橹刻画细致。

近代,果核雕刻主要产于山东、江苏、广东、上海等地。

山东潍坊桃核雕刻名匠有丁念廷、高家俊、都渭南、张大眼、陈子和等。

其中丁念廷、高家俊的作品曾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博览会上获银牌奖。

橄榄核雕刻以广州、苏州为主。

广州名匠区桂来及其弟子江泽流以人物、花舫见长。

20世纪初,上海果核雕刻名匠有麦春华、殷根福等人。

麦春华擅长雕刻楼阁、池沼、人物、器具、花鸟等。

殷根福的橄榄核雕刻题材有十八罗汉、八仙、观音、弥陀佛以及花木兰、穆桂英等人物,后来传其子女殷荣生、殷雪芸等。

殷雪芸和弟子董兰生在继承传统雕刻的基础上,创作核桃雕刻“寒山寺”、橄榄核雕刻“鉴真东渡船”等,其中“鉴真东渡船”刻有唐代名僧鉴真及弟子、船工等35人,并配以玉石、红木雕琢成海波纹的底座,更显精巧。

工艺和特色 果核雕刻的主要工具为锉、凿、钻。

锉有毛锉、光锉、圆锉。

凿刀有方凿、圆凿两种。

果核雕刻的工序是: ①用毛锉、光锉将果核进行初步加工。

②设计构思,并在果核上画样。

③用圆锉按画样进行粗加工,做出粗糙的造型。

④用凿刀雕刻细部,并以小方凿刻画人物的眉毛、眼睛,以小圆凿刻画嘴部等。

⑤磨光,上蜡。

最后打眼,串连成念珠,或配以底座,作为欣赏品。

果核雕刻的艺术特色是雕刻精细入微,形态小巧玲珑。

单件陈设品配以底座,加盖玻璃罩,以供欣赏;有的缀以流苏,作为佩件或扇坠;有的将若干枚果核雕刻串连成念珠。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