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中强调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句子是什么和什么
1.子曰:“学习之,不亦说(yuè)有朋自来,不亦乐(lè)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论语中著名的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译: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
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温故知新)译: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论语·为政》译: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译: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举一反三)译:(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译: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译: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然后去为国家、人民服务),现在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给别人看(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任用)
形容一个人不会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是论语中哪句话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形容跟优秀的人在一起名言有哪些
在《论语》里,有一句话很重要,可以说是《论语》的心眼——把《论语》看成是心灵的表现,而表现中有它的眼目啊——也就是《论语》里面最重要的句子──每个人读了《论语》之后,或许都有他认为重要的话。
或许是他在不同的时间,又有不同的领会。
不过,《论语》当中也有一个大家共认的心眼,是整个《论语》的核心,或者说是整个孔子思想的核心,乃至于可以说是儒家学问的核心,再扩大一点说呢,就是人类所有学问的核心。
就是孔子所说的“我欲仁,斯仁至矣”。
这一句话很重要,但是它没有构成问题,因为它是如此的坦然、明白。
每一个人读到这一句话,几乎不需要做太多的训诂,做太多的思索,直直读来,也就了解了,只是了解得或深或浅而已。
总之,没有人在这里起辩论。
“我欲仁,斯仁至矣”,当一个人想要成一个仁者,或者更进一层地说,当一个人想要把他的生命表现成一个“仁”的生命,也就是说从他心底里恳切地希望自己有仁德,当他有这样希望的时候,“斯仁至矣”,“斯”就是“这个”,他所想要的这个仁就在那里了。
“至”原意是到、来到。
但是,说一个人想要成为仁者,想要使他的心灵成为有仁德的心灵,──这是儒家乃至于整个人类,一个非常高明深远的向往──这么高明深远的理想,为什么你一想要,它就会“来到”呢
它原来在哪里呢
假如它原来是在我生命之外的别的地方,那你想要时,不一定能够到,尤其不一定能够马上就到。
所以解“斯仁至矣”的“至”,不可以直接解释成“到”,而应解成“在”,“我欲仁”,“斯仁”就“在”。
因为它本来就在。
警告他人不要随意评价别人的句子 最好是古诗词或论语
《论语》还真有这样的内容,记载在《宪问》篇中,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方人”就是评论他人的行为、品德是否符合规范,当然也就后对不符合规范的品行予以指责。
所以孔子批评子贡说“你自己难道就做得很好吗
我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评论他人,(而是着力于自己提高修养)”。
这里需要注意,“我”这个词虽然是第一人称,但在当时是复数词,表示我们、我方等意思,与现在的用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