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过年的诗句
1、《田家元日》(唐浩然 昨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尚忧农。
桑野就耕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2、《卖痴呆词》(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3、《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4、《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5、《元日 玉楼春》(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6、《除夜》(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7、《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8、《已酉新正》(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9、《癸已除夕偶成》(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10、《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11、《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12、《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13、《春节看花市》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过年喜庆、热闹的句子
★姑娘们唱起悦耳的民歌,手拉手地跳着。
一会儿合成小圆圈,就像含苞欲放的花蕾,一会儿扩成大圆圈,又像是怒放的鲜花。
★你看,他们的华尔兹跳得多棒
线是线,角是角,圆是圆,舞姿多美?,有的像白鹤亮翅,翩翩起舞;有的像蜻蜓点水,悠闲自得;有的像仙女散花,云来雾去。
★每逢盛会佳节,年轻人都像春天里活蹦乱跳的花鹿儿一般。
姑娘们的脸上飞出的笑意,像柔和的阳光,像荡漾的流水一样。
来来往往的行人,一个个都容光焕发,这数不尽纺人群汇合成一条激流,真像“黄河之水天上来”。
★各式各样的礼花出现在天空,有的像仙女散花,一簇簇一群群冲上天空,又慢慢落下来;有的像秋菊、月季花,万紫千红,千姿百态;有的像小流星,猛地蹿上天空,刹那间又消失在夜空。
★突然,一声爆竹,揭开新春佳节又一个黎明的序幕,随着这一声脆响,劈里啪啦,震耳欲聋,房屋仿佛也震动起来。
★刚点燃,它就像只大火球,一下子就蹿得有八层楼房那么高,从火球里飞出一只美丽的“黄莺”,它吱吱地叫着。
★每逢春节,只要你稍加留神,就可看到,无论哪家的门窗,甚至屋内墙上,准贴着一张张色彩鲜艳,粗犷质朴,形象逼真的剪纸。
★那些棒小伙,俊姑娘们被组织起来,个个穿红着绿,腰束彩绸带,英姿勃勃地打着腰鼓,踏着厚厚的黄土,和着震耳欲聋的大鼓节拍,挨家挨户“沿门子”拜年。
◎端午节赛龙船。
大河上十多条龙船穿梭游弋,彩旗飘动,水花飞扬。
震耳欲聋的鼓,哗啦啦地呼叫着的人声,混成一股热热烈烈、闹闹哄哄的巨响。
河岸上,人山人海,重重叠叠,男女老少,彼此挨挤,人人都眉飞色舞,喜气盈盈地张嘴笑着。
一条条龙船从人们眼前飞奔而过……◎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晚上,在东北,人们都要观看冰灯。
今年,齐市的冰展又设在龙沙公园。
晚上,当我和妈妈、姐姐走进龙沙公园的大门时,就看见一只冰塑天鹅。
它是那么高,那么大,好像正站在浪花上引吭高歌呢,多么好看啊
最使我感兴趣的莫过于“百草园”了。
“百草园”里灯火辉煌。
这里有光芒四射的“冰塔”、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古色古香的“庙宇”,还有“水帘洞”、“琵琶少女”……都雕塑得栩栩如生,唯妙唯肖。
真让人流连忘返。
◎走到街上,从东边的小巷,西边的工厂,南边的学.校,北边的机关,拥出一队又一队的人,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有年逾花甲的长者;有神采飞扬的教师;有欣喜若狂的学生。
喇叭吹响,唢呐高奏,锣鼓钹响成一片。
人们扭起来了,踏着秋雪,踩着鼓点,那样有节赛、有韵律地舞着,你看那钢筋铁骨般的手臂有力地擂着大鼓;那灵巧纤秀的双手挥动着彩绸?,无论是这样一扭.还是那样一甩,都表现出一种豪迈、乐观的气质,使你陶醉、兴奋,从而不由自主地跟着手舞足蹈起来。
◎真正的欢乐还是属于湖畔的牧民。
每年八月秋高气爽,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都要把呼伦贝尔草原所有的欢乐集中到这湖滨。
那时,大车载着丰收,骏马驮着力量,雄鹰衔着胆识,牧歌赶着爱情向湖滨汇聚,“儿童能走马,妇女亦弯弓”。
当著名的赛马、摔跤、射箭三艺比赛开始的时候,草原就倾斜了,大山就摇晃了,湖水就沸腾了。
欢歌和马嘶混在一起,笑脸和红霞映在一起,浪花和鲜花开在一起,整个草原都沉醉在欢乐的海洋里。
◎每逢端午,汨罗江的人民自发而隆重地举行盛大的龙舟竞渡活动,以再现当时用木舟、渔划子抢救屈原的情景。
每年从农历四月中旬起,沿江各路龙舟便下水操练咚咚锵,咚咚锵”的龙舟锣鼓,“划啰啰、加油,划啰啰、加油
”的龙舟号子,便在汨罗江上此起彼伏。
◎到了端午节这一天,青、红、黄、白等各色龙舟汇集汨罗江,看上去江如弦,舟如箭,人如海。
汨罗江畔的龙舟竞渡自古传到今,且一年胜过一年。
◎“当,当……,,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大地立刻变成鞭炮声和烟花的世界。
啊
烟花五彩缤纷,千姿百态,争奇斗艳,把节日的夜空装点成美丽的大花园
这边的“闪光雷”刚刚炸开,“穿天猴”又鸣叫着飞上高空;那边紧追着“金龙狂舞”,一朵烟花又炸开了,里面闪出火花,越闪越大,慢慢现出一个树形,一朵朵金色的火花从“树”上摇落下来。
“噢——发财喽
发财喽
,,人们望着“摇钱树”欢呼雀跃起来。
◎我们家乡,唱戏的习俗都在年年的秋收之后。
各家各户的稻谷入仓,玉米上房,场上都收拾得利利索索了,乡亲们便擦把汗水,息息筋骨。
汗渍的衣服件件洗净,散开的凳子条条钉牢,汉子们的旱烟袋里烟叶儿装饱,婆娘们将衲鞋的绳儿缠上几圈,小伙子们穿得干净利落,大姑娘们把辫子梳了又梳,小孩子们则整日里欢闹得鸡飞狗——大伙都知道,村里邀请的舞台班子就要来了。
每年都是这个时节。
◎彭阳人吃葱的习俗是“堪称一绝”。
他们吃的葱,从种类上分可以分为小白葱、大白葱、红葱几种。
小白葱的长相和大白葱没啥区别,都是绿叶白秆儿,只不过是比大白葱小些,可以说是缩小了的大白葱。
因为小白葱的辣味儿淡,所以常被彭阳人生吞活剥。
在集市上,小男孩拿着一把白葱狼吞虎咽般地往嘴里塞的情景屡见不鲜。
健壮的种田人蹲在田埂上,一手拿着葱,一手拿馍,有滋有味地吃着.那就更是常见了。
◎维吾尔族是一个十分好客的民族,库尔班节是最热闹的节曰。
他们无论见到谁,都热情地请到家里,对汉族同志更是亲热。
很多人还会说很流利的汉话。
我也曾做过几次客,主人彬彬有礼地把手放在胸前,鞠躬把我们请进屋。
他们屋中,从墙上挂的,到炕上铺的,都是各种图案的毡子。
家里特别讲究的还铺着地毯。
被邀请的客人上炕围坐在炕桌旁,但上炕也不能脱鞋,脱鞋就表示你要住下。
客人们坐好后,热情的主人就端上西瓜、葡萄、哈密瓜、炸的果子,一串串又香又软的烤羊肉……频频请客人吃,高兴时还会跳起舞来。
◎龙潭湖庙会真热闹。
有卖小吃的,有卖玩具的,还有演杂技的,说相声的,说书的,唱大鼓的,……我的眼睛都不够用了。
就说卖吃的吧,什么烧山雀,烧鹌鹑,有蜂蜜糕,各式各样。
玩具的花样也小少,有红缨枪,大板刀,还有孙悟空用过的金箍棒呢
我最最喜欢的还是工艺美术品。
有小泥人,它们小巧玲珑,神态各异。
在祀台上还摆着许多用绒布做的小人,有老人、米老鼠、唐老鸭等,这一切都使我感到十分新鲜,眼花缭乱。
这里的景象据大人们说,重现了过去天桥的旧景。
为什么庙会在龙潭湖举行呢
我想因为今年是龙年吧
这次庙会给我留卜了深刻的印象。
◎天终于黑了,几千只火把霎时点燃。
一瞬间,这“光明之神”发出的火焰照亮了天空,照亮了石林大地,光亮如同白天一样。
顿时谬鼓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在美删的石林上空回荡。
撒尼人高兴地将火把转来转去,一支支火把如同一朵朵灿烂的星花。
高举火把的人们,有时排成一直排,火把一上一下,扭来扭去,如同一条游动的火龙。
有时围成一个大圆圈,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大火环。
接着,撒尼人会同来观看的人围成了儿个大圆圈,撒尼小伙子弹起了大三弦,撒尼姑娘跳起了她们最喜爱的撒尼族舞。
姑娘和小伙子们真是越跳越欢快,周围的人们和外国的朋友也加入了跳舞的行列,我也情不自禁地跟着他们跳了起来。
跳呀
唱呀
我们多么快乐
过年期间狂吃了零食一月,长胖10斤,在接下来的三个月,不吃任何零食,会瘦吗
王安石《元日》第一句: 爆竹声中一岁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其他春节除夕的诗有】: 除夕春节诗 【年代】:南宋 【作者】:姜夔 【作品】:鹧鸪天 【内容】:丁巳元日。
柏绿椒红事事新, 隔篱灯影贺年人。
三茅钟动西窗晓, 诗鬓无端又一春。
慵对客,缓开门, 梅花闲伴老来身。
娇儿学作人间字, 郁垒神荼写未真。
【年代】:南宋 【作者】:姜夔 【作品】:踏莎行 【内容】: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
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年代】:清 【作者】:谭嗣同 【作品】:除夕感怀 【内容】:旧作除夕诗甚伙,往往风雪羁旅中,拉杂命笔,数十首不能休,已而碎其稿,与马矢车尘同朽矣。
今见饶君作,不觉蓬蓬在腹,忆《除夕商州寄仲兄》:“风樯抗手别家园,家有贤兄感鹡原。
兄曰嗟予弟行役,不知今夜宿何村。
”风景不殊,幽明顿隔,呜矣陈言,所感深焉,亦不自知粗放 尔许。
断送古今惟岁月,昏昏腊酒又迎年。
谁知羲仲寅宾日,已是共工缺陷天。
桐待凤鸣心不死,泽因龙起腹难坚。
寒灰自分终消歇,赖有诗兵斗火田。
【年代】:清 【作者】:谭嗣同 【作品】:除夕感怀 【内容】: 年华世事两迷离,敢道中原鹿死谁。
自向冰天炼奇骨,暂教佳句属通眉。
无端歌哭因长夜,婪尾阴阳胜此时。
有约闻鸡同起舞,灯前转恨漏声迟。
【年代】:清 【作者】:谭嗣同 【作品】:除夕感怀 【内容】: 内顾何曾足肝胆,论交晚乃得髯翁。
不观器识才终隐,即较文词势已雄。
逃酒人随霜阵北,谈兵心逐海潮东。
飞光自抚将三十,山简生来忧患中。
【年代】:清 【作者】:谭嗣同 【作品】:除夕感怀 【内容】: 我辈虫吟真碌碌,高歌《商颂》彼何人。
十年醉梦天难醒,一寸芳心镜不尘。
挥洒琴尊辞旧岁,安排险阻著孤身。
乾坤剑气双龙啸,唤起幽潜共好春。
【年代】:清 【作者】:黄景仁 【作品】:癸巳除夕偶成 【内容】: 千家笑语漏迟迟, 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 一星如月看多时。
【年代】:清 【作者】:龚自珍 【作品】:辛巳除夕与彭同年同宿道观中,彭出平生诗,读之竟夜,遂书卷尾 【内容】: 亦是三生影,同听一杵钟。
挑灯人海外,拔剑梦魂中。
雪色惮恩怨,诗声破苦空。
明朝客盈座,谁言去年踪。
【年代】:南宋 【作者】:姜夔 【作品】:庆宫春 【内容】:绍熙辛亥除夕,予别石湖归吴兴,雪后夜过垂虹,尝赋诗云:「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后五年冬,复与俞商卿、张平甫、铦①朴翁自封禺同载诣梁溪,道经吴松,山寒天迥,云浪四合,中夕相呼步垂虹,星斗下垂,错杂渔火,朔吹凛凛,卮酒不能支,朴翁以衾自缠,犹相与行吟,因赋此阕,盖过旬涂稿乃定。
朴翁咎予无益,然意所耽不能自已也。
平甫、商卿、朴翁皆工于诗,所出奇诡,予亦强追逐之。
此行既归,各得五十馀解。
双浆莼波,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阔。
呼我盟鸥,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末。
那回归去,荡云雪,孤舟夜发。
伤心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
采香径里春寒,老子婆娑,自歌谁答。
垂虹西望,飘然引去,此兴平生难遏。
酒醒波远,政凝想、明珰素袜。
如今安在,唯有栏杆,伴人一霎。
【年代】:北宋 【作者】:晏殊 【作品】:蝶恋花 【内容】: 南雁依稀回侧阵, 雪霁墙阴, 偏觉兰芽嫩。
中夜梦余消酒困, 炉香卷穗灯生晕。
急景流年都一瞬, 往事前欢, 未免萦方寸。
腊后花期知渐近, 寒梅已作东风信。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屠苏酒》 瞿佑 紫俯仙人授宝方, 新正先许少年尝。
八神奉命调金鼎, 一气回春满降囊。
金液夜六千尺井, 春风晓入九霞觞。
便将凤历从头数, 日日持杯访醉乡。
《迎春歌》 袁宏道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
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
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
绯衣金带衣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
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
采莲盘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
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
金蟒纩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
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
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裳髻淡淡妆。
拾得青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过年了,狂吃了三四天,我变得越来越胖了,怎么办啊
传说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燃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年的由来及传说 农历的正月初一,现称春节,民间俗称『过年』,『年』的原意是指谷物成熟。
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年』字,不过写法与今不同,它是由『禾』和『千』两个字加在一起组合成的;这各自的意思很明显,表示谷物累累,收成良好。
古书上每将五谷成熟,丰收之年,称为『有年』;大丰收的年分,称为『大有年』。
以后,便把谷物的一熟算做一年。
到了周代,正是以『年』名岁,一年的开头叫做『岁首』。
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刘彻主持制定太初历,正式确定每年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
太初历实际上是继承了夏历的历法,并采纳了二十四节气,以利于指导农业生产,所以才叫做『农历』。
农历元旦,还有许多别的名称,如: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新正、新春、新年等等,都是指一年的开头第一天。
民国成立后,正式采用阳历,将每年的1 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元旦改称春节。
关于『年』的起源,除了史书上的记载外,还流传着不少有趣的传说故事。
其中,流传的比较广泛的,是一则关于人们齐心协力共同抵御『年』的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头如狮子身如壮牛的凶恶怪兽,到了冬天山中的食物稀少了,便要跑出山来闯进村子,见人伤人,见畜伤畜。
因此一到冬天,人人惊恐,村村不安。
大伙儿只得搬到远远的地方去逃避『年』的伤害。
时间长了,人们发现『年』虽凶猛,却也害怕三样东西:一是鲜红的颜色,二是明亮的火光,三是巨大的声响。
于是大家商量,只要家家都具备这三样东西,『年』就一定不敢进村了。
到了冬天,凶恶的『年』快要出山进村侵扰了,村里的人相互约定,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挂上用红色涂抹的大木板,门口烧着旺旺的火堆,夜里大家都不睡觉,在家里敲敲打打,到处发出巨大的声响。
夜深了,『年』窜到村口,只见处处红色,处处光亮,兼之巨响遍传,十分害怕,赶快掉头躲进山里,从此不再出来危害村民和牲口了。
第二天清早,全村的人聚在一起,为驱逐凶兽获得的胜利互相祝贺道喜。
这是一个多么不易得来的日子
每到冬天,人们总是忘不了往年防御『年』进村侵袭的日子,家家户户照样挂上红色木板,点着火堆,通宵敲敲打打,第二天便也相互道喜,欢庆平安。
这样代代相传,『过年』的习俗就形成了。
过年食俗 旧式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
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开始。
我国皂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腊味的种类繁多,举凡腊肠、腊肉、腊鸭、腊鱼、风鸡、风肝等,就算自己家中没有腌制,也一定要买上一两样来应应。
景腊肉的吃法可以是蒸熟后切片,或者拌蒜苗、辣椒、或是炒青菜吃。
在忙碌的年节里,腊味是最简便而可口的一道年菜。
刚腌过腊味,接下来,就该蒸年糕了。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也有条状的宁波及福州年糕,造型模仿银条;都是以形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北方的许多省份,过年时还要包饺子。
虽然饺子早已是普及大江南北的日常点心。
但是除夕夜吃的饺子却另有一番特殊的意义。
旧时以天干地支来计时,除夕夜亥时一过便交子时,正是新年最新初的时刻,据说这时吃了饺子,表示「开张大吉,万事如意」。
又因为此刻正交子时,所以吃饺子谐音「交子(时)」。
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尤其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饺子以面粉为皮,馅的内容则是五花八门。
传统的作法是以猪、牛、羊肉为馅,搭配大白菜、芹菜、韭菜及萝卜、瓜类等蔬菜。
新式的作法,则不拘山珍海味皆可作馅,例如鸡、鸭肉、鲤鱼、蟹黄、蟹肉、鱿鱼、鲍鱼、虾仁'海参、鱼翅、鱼肚、干贝、猴头菇等,均可入馅。
最「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
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
河南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多将饺子与面条一起煮了吃,名叫「金丝穿元宝」。
内蒙及东北一带,还有人将饺子放进白肉酸菜火锅中煮食,别有一番风味。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过年应节食品外,每位家庭主妇都还要挖空心思烹调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年夜饭。
年菜除了讲究精致、丰盛外,好的口彩也是必备的条件。
如北京人的年饭,以黄、白两色米煮成,称为「金银米」,上面插有松柏枝,并以金钱、枣、栗、龙眼等为装饰。
江南人以风干茄蒂、混合果蔬,煮成「安乐菜」。
吃年夜饭时,一定先挟一口安乐菜。
鱼因为谐音「余」,也是一道也不可少的年菜。
就连不产鱼的北方,也要在桌上摆一条木刻的鱼应景,以示「年年有余」 。
过年的习俗及由来 满溢着喜庆和吉祥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
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
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
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
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
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
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
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
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
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
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年”是什么呢
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年”一来,树木凋败,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
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
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
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
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
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春节”.
描写春节热闹的环境的句子有哪些
我没有,上火了,牙痛肿痛,好难受,看着那么多爱吃的菜不敢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