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人帮我列举论语中表现孔子“仁”这一思想的句子,越多越好。
1·2 有子①曰:“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⑤,本立而道⑥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⑦与⑧?”?? 注释:①有子:晚年的学生,名若。
里对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有若、冉求、闵子骞四人称子。
②孝弟:和儒家提倡的两个基本的道德规范。
孝规定了子女对父母应有的态度;弟,同悌,规定了弟弟对兄长应有的态度。
古注: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③好犯上者:好,读hào号,喜爱。
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④鲜:读xiǎn险,少。
⑤务本:务,专心致力。
本,根本。
⑥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不同的含义。
这里的道是指孔子所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⑦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范畴。
为仁之本,是说孝悌是仁的根本。
另一种解释说:为仁,行仁的意思。
前者从仁的内容讲,后者是从仁的实行上讲。
也有人解释,为仁的“仁”字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就是“做人的根本”。
⑧与:同欤。
语气辞,表示疑问。
古注:谦退不敢质言也。
1·3 子曰:“①,鲜矣仁。
”?? 注释:①: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古注:“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
②,知者利仁。
”? ? 注释:①约:穷困。
②安仁、利仁:安仁,安于仁道。
利仁,认为仁有利于己才去行仁,“有利则行,无利则止”。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 注释:①好:去声,音号。
喜爱。
②恶:去声,音wù误。
憎恨;讨厌。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①也。
”?? 注释:①恶:有两种解释:一,善恶的恶,与上章恶字不同。
二,好恶的恶,与上章恶字同义。
??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能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①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③必于是。
” 注释:①恶乎:恶,音wū乌。
何;怎么。
②造次:急遽;仓卒。
③颠沛:跌倒,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 5·5 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③,屡憎于人,不知其仁④。
焉用佞。
”?? 注释:①雍:孔子的学生,冉雍,字仲弓。
②佞:音nìng泞。
能言善辩,有口才。
③口给:言语便捷。
④不知其仁:有两种解释:一,指佞人,佞人遭人憎恨,因而不知其(佞人)有仁道;二,指冉雍,不知冉雍是否仁者。
?? 6·20 子曰:“,。
”?? 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①,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 注释:①务民之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务:致力。
??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①其犹病诸。
夫仁者,,已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②,可谓仁之方也已。
”? 注释:①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两位天子,是孔子推崇的圣人。
②譬:比喻。
??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①,依于仁,游于艺②。
”?? 注释:①德:古注:德者,得也。
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
②游于艺:艺指孔子教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六艺都是日常所用。
游,有不同的解释:一,艺不足以据守和依靠,所以说是游;二,游泳,习艺有游泳自如的乐趣;三,闲暇无事的时候就游憩于六艺之中,游是不匆忙急迫的意思。
?? 8·7 曾子曰:“①,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①弘毅:弘大强毅。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12·1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②。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④斯语矣。
”?? 注释:①克己复礼:有不同的解释:一,克,克制、约束;复,践行。
克制和约束自己来践行礼。
二,克,胜;复,返回。
战胜自己离开了礼的言行回归到礼的要求上来。
两种解释意思相近。
②天下归仁焉:有几种解释:一,归是与、赞许的意思,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便会得到天下人的赞许。
二,专指君主如果能克己复礼,天下人都会归顺这仁德之君。
三,一旦做到克己复礼,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程子注:“克己复礼,则事事皆仁,故曰天下归仁。
”以第三种解释较合理。
这里“克己复礼”的主语似不是指个人,而是泛指众人。
即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都归于仁了。
③目:条目。
④事:从事,实行。
12·2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②。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注释:①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接见贵宾和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求谨慎恭敬。
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象接见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谨慎,也就是说要敬。
②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邦指在诸侯国做官,在家指在卿大夫家做事。
无怨有两种解释:一,指仁的效果。
做到了前面所说的敬和恕,别人对自己便没有怨恨。
二,指自己而言,也是仁的要求。
除了做到前面讲的两点,还要不怨天尤人。
?? 12·3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①。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释:①讱:难、迟钝。
《史记》记载,司马牛多言而躁。
孔子的话是针对他的缺点而说的。
? 12·22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 13·19 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①,与人忠。
虽之②夷狄,不可弃也。
” 注释:①恭、敬:严肃、谨慎而有礼貌,表现在外叫恭,含于内心叫敬。
②之:动词,到。
13·2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 14·1 宪①问耻。
子曰:“邦有道,榖;邦无道,榖,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②”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 注释:①宪:孔子的学生原宪。
②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这句话是原宪的问话。
克,好胜。
伐,自夸。
怨,怨恨。
欲,贪欲。
??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①,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 注释:①言:言论。
有言是说出来,在言论上有所表现的意思。
??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15·35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①”?? 注释:①不让于师:师字有两种解释:一,师长;二,作众字讲。
遇到众人应做的事,应带头去做而不谦让,当仁不让即是见义勇为的意思。
?? 17·6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①,切问②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注释:①笃志:志有两种解释:一,志同识,记忆在心;二,志向。
②切问:切有几种解释:一,恳切;二,近,指切身有关的事;三,急,急切,急迫。
? 另外请看
形容人的性格的句子
已所不欲,物施于人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薄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形容一个人很有才华的句子
德爰礼智,才兼文雅,学比山成,辩同河泻,明经,光朝振野仪许中,声高洛下,含潘度陆,超终迈贾,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诗成惊天地笔落泣鬼神 飘泊流浪多少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来去总在风雨中。
自信天下一支笔文也纵横,武也纵横。
纵横天下论英雄学富五车,财高八斗。
满腹经伦,妙语如珠.
根据词语的不同意思写句子1:精神:1:人的思想。
2:表现出来的活力。
1:
思想上进,积极进取。
思想保守,墨守成规。
思想活跃,勇于表现。
形容人思想道德修养的词语有哪些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旧约全书·申命记》你不给我个说法,我就给你个说法——杨佳 …………………………………………………………………………………………………………………这句话表现了对世界的一种破碎性的认识。
在整体上否定了爱的存在,人的整体存在连同对世界的关系都变得可疑,一切理想的知识和信仰都已崩溃,留下的只是处于绝望之中的自我。
…………………………………………………………………………………………………………………满意请采纳,不满意请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