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柜子的美句子

形容柜子的美句子

时间:2017-03-25 20:34

关于“称赞照片美”的句子有哪些

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1、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

—— 列夫•托尔斯泰2、随便什么都比虚伪和欺骗好。

—— 列夫•托尔斯泰3、要记住

情况越严重,越困难,就越需要坚定,积极,果敢,而消极无为就越有害。

—— 列夫•托尔斯泰4、理想是指路明灯。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 列夫•托尔斯泰5、要尽可能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 列夫•托尔斯泰6、哪里没有朴素、善良和真理,哪里也就谈不上有伟大。

—— 列夫•托尔斯泰7、真正的爱,在放弃个人的幸福之后才能产生。

—— 列夫•托尔斯泰8、只有肚子饿的时候,吃东西才有益无害,同样,只有当你有爱心的时候,去同人打交道才会有益无害。

—— 列夫•托尔斯泰9、绳是长的好,话是短的好。

—— 列夫•托尔斯泰10、生命是人的光。

—— 列夫•托尔斯泰11、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

—— 列夫•托尔斯泰12、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列夫•托尔斯泰13、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 列夫•托尔斯泰14、环境愈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定的毅力和信心,而且,懈怠的害处就愈大。

—— 列夫•托尔斯泰15、斗争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 列夫•托尔斯泰16、财产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财产的分配与保卫占据了整个世界—— 列夫•托尔斯泰17、人的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

—— 列夫•托尔斯泰18、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量去衡量的。

—— 列夫•托尔斯泰19、聪明人的特点有三:一是劝别人做的事自己去做,二是决不去做违背自然界的事,三是容忍周围人们的弱点。

—— 列夫•托尔斯泰20、脱离劳动就是犯罪。

—— 列夫•托尔斯泰21、理想是指路明星,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 列夫•托尔斯泰22、做好事的乐趣乃是人生惟一可靠的幸福。

—— 列夫•托尔斯泰23、虚荣心同真正的悲哀是完全矛盾的感情,但这种感情在人类天性中是那么根深蒂固,连最沉痛的悲哀都难得把它排除掉。

在悲哀的时刻,虚荣心表现为希望显得伤心不幸或者坚强;我们并不承认这种卑鄙的愿望,但是它们从来;甚至在最沉痛的悲哀中,也离不开我们,它削弱了悲哀的力量并非美德和真诚。

—— 列夫•托尔斯泰24、快乐是在寻找真理,而不在发现真理。

—— 列夫•托尔斯泰25、当你意识到自己是个谦虚的人的时候,你马上就已经不是个谦虚的人了。

—— 列夫•托尔斯泰26、没有科学和艺术,就没有人和人的生活。

—— 列夫•托尔斯泰27、人只应当忘记自己而爱别人,这样才能安静、幸福和高尚。

—— 列夫•托尔斯泰28、保护一个受侮辱的女人是每一个男人的天职。

—— 列夫•托尔斯泰29、人在运动中的时候,总是想替自己设想这个运动的目标。

为了要走一千里路,人必定要想走了这一千里便有好东西。

为了要有运动的力量,就必须有一个渴望到达的目的地。

—— 列夫•托尔斯泰30、嫉妒是一种可耻的感情,人是应当信赖的。

—— 列夫•托尔斯泰31、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 列夫•托尔斯泰32、你必须在额上流汗,以资获得你的面包。

—— 列夫•托尔斯泰33、凡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为目标的人,是坏的;凡是以博得别人的好评为目标的人,是脆弱的;凡是以使他人幸福为目标的人,是有德行的。

—— 列夫•托尔斯泰34、既然人生,具有一切乐趣的全部人生,在我面前敞开来,又何必在这个狭窄的,闭塞的柜子里奋斗和劳作呢

—— 列夫•托尔斯泰35、行善必须努力,然而,掏恶更须努力。

—— 列夫•托尔斯泰36、对于人生,理想是不可缺少的。

但,理想,只有当它“完整无缺”时,才是理想。

它的方向,只有当它指着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数学的直线时,才能表示出来。

—— 列夫•托尔斯泰37、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 列夫•托尔斯泰38、竭力履行你的义务,你应该就会知道,你到底有多大价值。

—— 列夫•托尔斯泰39、一个有良知而纯洁的人,觉得人生是一件甜美而快乐的事。

—— 列夫•托尔斯泰40、勇气是智慧和一定程度教养的必然结果。

—— 列夫•托尔斯泰41、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没有权利随意放弃它。

—— 列夫•托尔斯泰42、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

—— 列夫•托尔斯泰43、最伟大的真理是最平凡的真理。

—— 列夫•托尔斯泰44、所谓人生,是一刻也不停地变化着的。

就是肉体生命的衰弱和灵魂生命的强大、扩大。

—— 列夫•托尔斯泰45、决心就是力量,信心就是成功。

—— 列夫•托尔斯泰

成都的美如何形容

文言文重点句式:(一)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的显著特点,是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词“是”,而古代汉语中的“是”主要作指示代词用,汉魏以前一般不用来构成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有以下几种: (1)用“……者,……也”表示。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也”表示。

如:“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3)用“……者,……”表示。

如:“愽鸡者袁人,素无赖。

”(4)用“……,……者也。

”表示。

如:“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5)用“为”“乃”“则”“即”等词表判断。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用在谓语前加“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此非空言也。

”(7)用“是”表示判断。

如:“巨是凡人。

”2.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

其常见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用“于”作标志。

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用“见”作标志。

如:“秦城不可得,徒见欺。

”(3)用“见……于”作标志。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

”(4)用“为”作标志。

如:“兔不可复得而为宋人笑。

”(5)用“为……所……”作标志。

如:“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6)用“被”表被动。

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主谓之间直接构成被动,动词本身具有被动意。

如:“举孝廉不行。

”3.倒装句(1)主谓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如:“时人莫之许。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卿欲何言

”用“之”“是”“之为”“唯……是……”把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唯利是图”“为吾马首是瞻”等(3)定语后置:中心词十之十定语十者 如:“马之千里者”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中心词十数量词 如:“尝贻余核舟一”(4)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用“于”构成的介宾结构做状语,放在动词谓语后。

如:“战于长勺”用“以”构成的介宾结构做状语,放在动词谓语后。

如:“覆之以掌“4.省略句(1)省略主语,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而衰”。

(3)省略宾语 如:“余闻而愈悲。

”(4)省略介词 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二)文言固定句式所谓固定句式是文言文表达中的一种习惯用法。

它用在相对稳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达一种通常是较为固定的意义。

下面就文言常见的固定句式做些归纳说明。

1.不亦……乎这是古汉语中常用的表示反问的惯用句型,它是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内容。

可译为“不是……吗”或“不也是……吗”。

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天下已集,乃谋叛逆。

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史记•淮阴侯列传》)——天下已经安定,竟然策划叛逆。

被夷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吗

2.何以……为(恶用……为、奚以……为)“何”是疑问代词,“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

“何以……为”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如:(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颛臾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2)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刘邦也醒悟了,于是又骂道:“大丈夫安定诸侯,就是真王了,要假王做什么

”3.何……为“何”是疑问代词,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可译作“为什么”或“怎么”;“为”是表反问的语气词,放在句尾,可译作“呢”。

如:(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如今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鱼和肉,(这种情势)怎么能告辞呢

(2)今牛,禽兽耳,更何问为

(马中锡《中山狼传》)——这牛不过是禽兽而已,又为什么问(它)呢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史记•项羽本记》)——上天让我灭亡,我为什么要渡江呢

4.何……之有这是表反问的惯用型,其中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

可译为“有什么……的”或“有什么……呢”。

特别注意,“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宾语中心的定语。

如:(1)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宋国有什么罪

(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好比把肉投给饿虎,有什么功效呢

5.何……之……在古汉语中,这是一种常见的惯用型,用来表示反问,这里的疑问代词“何”放在句子的开头,作全句的谓语,为了强调反问的内容而把它提到了主语之前。

作主语的“……之……”不是单词,而是词组,其中的“之”是词组中的一个助词。

如:(1)何得车之多

(《庄子•列御寇》)——得到的车(这么)多是为什么

(2)何许子之不惮烦

(《孟子•腾文公上》)——许行不怕麻烦是为什么呀

说明:例(1)属动补词组作主语,“何得车之多”就是“得车之多何”的倒装;例(2)属主谓词组作主语,“何许子不惮烦”是“许子之不惮烦何”的倒装。

上面的两种译法为直译,反问的语气似乎弱了些,不如译为:(1)为什么得到(这么)多的车

(2)为什么许行不怕麻烦

6.何所……“所”加动词(或动词短语)构成的所字词组前面用疑问代词“何”组成“何所……”的形式,应理解为“所……者为何”的倒装和紧缩。

也就是说,这个句型是充当主语的所字词组倒装在了谓语“何”后面。

如:(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问问女儿想的是什么,问问女儿思念的是什么

(2)齐王曰:天下何所归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齐王说:“天下人归附的对象是谁

”(3)《尚书》二十九篇何所起

一百零二篇何所造

(同上)——《尚书》二十九篇本产生的地方是哪里

一百零二篇本写作的人是谁

7.无乃……乎(与)这是用反问形式,委婉地表示出说话人肯定看法的一种惯用句型。

可译作“恐怕……吧。

”(1)求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恐怕(我)要责备你了吧

(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肴之战》)——军队长途行军劳累得筋疲力尽,远方的国君早有防备,恐怕不行吧

8.得无(得亡、得毋、得微)……乎这种格式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能不……吗”,有时也译为“能没有……吗”。

如:(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观赏景物时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当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可译为“该不会……的吧” “怕不是……吧”“莫非……”如:(1)日食得无衰乎

(《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2)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春秋》)——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该不会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盗吧

(3)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

(《韩非子》)——堂下该不会有讨厌我的人吧

9.将……乎这也是一种表测度的惯用型。

用委婉的疑问形式来表示肯定形式。

可译为“大概(恐怕)……吧”。

如:(1)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你大概(恐怕)是可怜我而想叫我活下去吧

(2)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

(93年考题)——是说修德可以避免蝗虫入境,恐怕是刘聪那里缺少德行而导致这样的吧

10.奈何 若何 如何 奈……何 如……何 若……何古汉语中的“奈”“若”“如”是动词,与之搭配的“何”是疑问代词,它们结合以后便形成一个用来询问办法或原因的固定词组。

从意义上讲,“奈何”“如何”“若何”是“怎么办”“怎样对付”的意思。

从它在句中的位置看,有两种情况:第一,如果把这些词组放在句子末尾,就是用来询问办法的,一般充当谓语,可译为“怎么办”。

如:(1)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廉颇蔺相如列传》)——拿走我的美玉,不给我城池,怎么办

(2)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史记•李将军列传》)——那些骑兵说:“匈奴兵多而且越来越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

”有时,在“奈何”“如何”“若何”这个词组的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词组,“奈……何”“如……何”“若……何”的形式,如果它的位置在句末,仍然是询问办法的“把……怎么样”“对(拿)……怎么样(办)”。

如:(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凭您的力量,尚且不能平掉魁父这个小土丘,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2)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

(《史记•酷吏列传》)——陛下您纵然自己不珍重自己,(那么)对宗庙和太后怎么办呢

(3)虞姬、虞姬,奈若何

(《史记•项羽本纪》)——虞姬、虞姬,把您怎么安顿呢

(4)钱粟已足,甲兵有余,吾奈无箭何

(《韩非子•十过》)——钱粮已经充足,铠甲和兵器也有多余,(但是)我没有箭,怎么办

第二,“奈何”“若何”“如之何”或“若之何”如果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它们就不是用来询问办法,而是询问原因了。

这时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样”。

如:(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第七十四章》)——老百姓不怕死,为什么要用死来使他们害怕呢

(2)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论语•微子》)——子路说:“不出来为国家做事情(当官),是不对的。

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怎么能废弃呢

”(3)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左传•子产不毁乡校》)——(乡校)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毁掉它呢

11.何其…… 一何……多用在形容词谓语前,表程度之深的副词。

可译为“怎么这样”“怎么”“多么”等。

(1)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虽然你有君主的命令,怎么这么快啊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杜甫《石壕吏》)——官吏喊叫的声音怎么这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怎么这样凄苦

(3)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陌上桑》)(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直至将士们剪下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襟,这种情景又是多么衰败凄惨啊

12.……之谓这是个惯用句型。

“之”字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谓”是谓语动词。

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俗话说:“听到了很多道理,就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

(2)此夫子之谓乎

——这就是说先生您吧

13.之谓……和前一种句型比较,它的不同之处在于宾语是在谓语动词之后,助词“之”位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可译为“这就叫做……”,如:(1)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告子上》)——这就叫做失掉了他的本性。

(2)大而化之之谓圣。

——道德思想光大到能够随机变化的境界就叫做圣人了。

14.有所……,无所……这种句型中“有”“无”是谓语动词,“所动词”(所字词组)是宾语,其意义相当于“有……的”“没有……的”。

如:(1)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

(《史记•平原君列传》)——现在您(毛遂)在我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没有称颂您的,我也没有听说过您,这说明您没有什么本领。

(2)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木兰诗》)——女儿也没想什么,女儿也没有思念什么。

15.有以…… 无以……这个句型中“有”和“无”是动词,“以”是介词,实际上,它们是“有所以”和“无所以”的省略,故可译为“有用来……的(东西、方法、机会等)”,“没有用来……的(东西、方法、机会等)”。

也可简单译为“有办法”或“没办法”,而且这种泽法居我多。

如:(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不半步半步地积累,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小的河流,就没有办法汇成大江大海。

(2)河曲智叟亡以应。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没有什么话可以拿来回答的。

(3)吾必有以重报母。

(《史记•淮阴候列传》)——(韩信)说:“我一定有办法重重地酬谢您。

16.……孰与……用在表比校的疑问句中,比较人的高下优劣或事情的得失好坏。

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或“与……比较怎么样”。

如:(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鸿门宴》)——(项伯)与您比较,哪一个年龄大些

(他比起您来年纪谁小谁大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漂亮

17.与其……孰若……有比较选择、认定(肯定)的意思。

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哪比得上(怎赶得上)……”。

如: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

(《童区寄传》)——与其杀掉这个孩子,哪比得上卖了他,与其卖掉他两人平分钱财,哪比得上我一人独吞呢

18.有(今)……于此(斯)这是个用假设来打比方的惯用型。

可译为“如果有”或“假设有”,而不是“有……在这里”。

如:(1)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齐语也。

(《孟子•滕文公下》)——假如有个楚国大夫,想要他的儿子说齐国话。

(2)有美玉于斯,韫椟(yùn dú 藏在柜子里)而藏诸

求善贾而沽诸

(《论语•子罕》“沽”通“酤”,贾:价钱。

)——假如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柜子里收藏起来呢

还是找个好的价钱卖掉它呢

表示打比方的假设句型,有时只用一个“今”字,如:(3)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如果有一个人,进入别人家的果园,偷人家的桃子和李子,……(4)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孟子•梁惠王下》)——如果您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您的钟鼓的声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