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浮萍的句子
晚来风约半池明,重叠侵沙绿罽成。
不用临池更相笑,最无根蒂是浮名。
浮萍飘泊本无根,天涯游子君莫问,残雪凝辉冷画屏。
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
一朝忽觉京梦醒,半世浮沉雨打萍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船子下扬州,浮萍逐水流。
一声河满子,千古动悲愁。
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什么意思??透彻一点
“一叶浮萍归大海”,形容年轻人刚踏入社会,涉世未深,犹如一叶浮萍在江湖中四处漂泊,有种前程未卜的脆弱和茫然;“人生何处不相逢”,应该是怀着一种美好的信念,即使现在 天南海北,但江湖闯荡,总会后会重逢的机会。
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出自哪里
明·吴《西游记》第四十回:“一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 出处:“何处不相逢”这一句当今学者们普遍认为它出自欧阳修的《归田录》。
其中记载: 寇忠愍公(准)之贬也,初以列卿知安州,既而又贬衡州副使,又贬道州别驾,遂贬雷州司户。
时丁晋公与冯相拯在中书,丁当秉笔,初欲贬崖州,而丁忽自疑,语冯曰:“崖州再涉鲸波如何
”冯唯唯而已,丁乃徐拟雷州。
及丁之贬也,冯遂拟崖州。
当时好事者相语曰:“若见雷州寇司户,人生何处不相逢
”比丁之南也,寇复移道州,寇闻丁当来,遣人以烝羊逆于境上,而收其僮仆,杜门不放出。
闻者多以为得体。
根据学者们的观点,这个名句创自当时的好事者。
但是临川著名才子晏殊在《金柅园》中却有这句诗。
全诗是这样的:临川楼上柅园中,十五年前此会同。
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
这么说是晏殊抄袭当时好事者的句子哦
事实并非如此。
《宋史·寇准传 》记载“乾兴元年,(寇准)再贬雷州司户参军。
”寇准于乾兴元年(1022年)四月从道州谪雷州,那个陷害寇准的丁谓,因为他的同党雷允恭负责的先帝陵寝工程出了事故,受牵连,丁谓也于同年七月,被贬到崖州。
清代丁耀亢的《天史》也详细记载了事情的经过及发生的时间: 宋真宗天僖二年,以寇准同平章事,丁谓参知政事。
谓狡险多诈,自以品出准下,恐不为容,虽同列事之甚谨。
尝会食中堂,羹污准须,谓代为拂之。
准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宰相拂须耶
谓惭,遂成仇隙。
真宗崩,遗诏太后辅政。
谓附太后,污准为朋党,贬雷州司户参军,遣中使齎敕以剑囊贮剑,示将诛戮状,欲使准惶惧自裁。
准不为意。
及授敕,并无诛旨,谓遂沮。
乾兴元年,丁谓以山陵得罪,贬崖州司户,道出雷州。
准使人馈以蒸羊。
谓求见准,杜门绝之而去。
论曰:小人自知取恶,必以非道求容,君子盖绝之可也。
莱公失之近讦,遂撄其毒,是亦有责焉。
虽然,不讦亦不免也,非其类也。
雷州再过,天道周还。
时人诮之曰:若见雷州寇司户,人生何处不相逢
呜呼,谓亦安知愧乎
也就是说,如果是当时好事者造出这个句子,应该是乾兴元年(1022年)七月之后的事了,那么晏殊写《金柅园》这首诗也应当也是在这年之后了。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创作于哪一年吧。
晏殊“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见《宋史》),我们知道晏殊出生于淳化二年,即991年,一般认为张知白是景德元年(1004年)安抚江南的,发现晏殊后,将他推荐入京。
但晏殊最迟是在景德二年(1005年)就已经到了京城。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景德二年(1005年)五月,庚申,帝御崇政殿亲试,赐进士诸科及第、出身有差。
抚州进士,晏殊,年十四。
”,《宋会要辑要》中《选举》云:“景德二年(1005年)五月十五,召抚州进士晏殊诗赋各一首,……赐殊同进士出身。
”,晏殊赐进士后,于该年荣归故里。
杨亿有《晏殊奉礼归宁》云:“垂髫婉变便能文,骥子兰筋逈不羣。
南国生刍人比玉,梁园修竹赋凌云。
堵墙看试三公府,反哺知干万乘君。
赐告归宁来别我,亭臯木叶正纷纷。
”。
晏殊之父晏固任抚州府手力节级,晏殊回乡之后,他自然会受到抚州当地父母官的热情款待。
金柅园是抚州府的后花园,是接人待客的重要活动场所。
此后,晏殊之父晏固于1010年至1013年间逝世,以及其母吴氏于1013年至1016年间逝世,这两个时间段,晏殊再次回过故乡。
由于是奔丧,他只回了临川文港沙河老家,并没有心情去和抚州当地官员饮酒作乐。
当天禧三年(1019年),母亲居忧三年期已过,老家人介绍洪州丰城知县孟虚舟的女儿做他的第二任妻子,晏殊才匆匆由京城赶到老家与孟氏完婚。
期间,晏殊专程到抚州府访问父亲当年的旧僚,他们再次在金柅园相聚。
而之前的相聚是在景德二年(1005年),前后刚好15年,在这15年时间里,晏殊颇为宋真宗所器重,仕途一帆风顺,加之又新婚燕尔。
因此,在与抚州官员的聚会中一时高兴而吟出了《金柅园》这样的轻快佳作。
虽然,晏殊才近而立之年,但诗词已经名满朝野,文章为天下所宗,《金柅园》出来后广为流传也就不足为奇了。
乾兴元年(1022年)当寇准与丁谓的事件出来后,有好事者便借用晏殊的诗句有感而发,并不是晏殊抄袭当时好事者句子。
因此,“人生何处不相逢”这一名句并非出自欧阳修的《归田录》而是出自晏殊《金柅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