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词语句子都很有特色

形容词语句子都很有特色

时间:2015-03-19 12:01

主谓句与非主谓句的区别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略句和非主谓句别:(1)表意上,句需要特语境才能表达一个完意思,非主谓句无此必要。

(2)结构上,省略句省略的部分可以明确地补出来,一般只有一种明确的补法,非主谓句不能作这样的补充。

比较复杂,你自己看一下: 按照结构分,句子可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又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依据谓语的性质,主谓句可分为动词性谓语句、形容词性谓语句、名词性谓语句和主谓谓语句。

非主谓句分为动词性非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名词性非主谓句、叹词非主谓句、拟声词非主谓句。

复句详见第八节。

下面着重分析主谓谓语句和几种较特殊的动词性谓语句。

(一)主谓谓语句 主谓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叫主谓谓语句。

这是汉语中很有特色的一种句子。

为了便于说明,我们把全句的主语称为大主语,把作谓语的主谓短语中的主语称为小主语,把主谓短语中的谓语称为小谓语。

例如: 这部电影‖ 我 看过。

(大主语)(小主语)(小谓语) 主谓短语作谓语的情形比较复杂,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大主语同小主语有施受关系。

1、受事‖施事+小谓语 : 大主语是受事,在意念上受小谓语支配;小主语是施事。

例如: ①这件事‖我知道。

②那本书‖我看完了。

③这个道理‖任何人都能讲得清清楚楚。

④任何困难‖我们都能克服。

⑤一口水‖他都不喝。

这类句子一般都可以转换成“主—动—宾”格式的动宾谓语句。

2、施事‖受事+小谓语: 大主语是施事;小主语是受事,在意念上是受小谓语支配的。

例如: ①我们‖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②我‖什么事也不知道。

③他‖一口水都不喝。

这类句子也往往可以转换成“主—动—宾”格式的动宾谓语句。

另外,这类句子中的小主语在语义上往往表示周遍性,遍指一切,有夸张或强调的意味(小主语中有任指性词语, 后面有“都”或“也”相呼应,有往大里夸张的意味;主谓短语里有“一……不〔没有〕” 这种格式,有往小里夸张的意味)。

第二种:大主语同小主语有领属关系。

小主语代表的事物隶属于大主语,是大主语的一部分。

例如: ①他‖身体健康。

②山里人‖胆子本来就小。

③这些战士‖眼睛熬红了。

这类句子的小谓语大多是形容词性词语;但也有非形容词性的,如例③。

第三种:大主语是全句谓语关涉的对象。

①那个地方,‖他并不陌生 ②这类事,‖我们的经验很丰富。

③这个问题,‖研究的人太多了。

④新的操作方法,‖现在能掌握的人很少。

这类句子的特点是:1、大主语前一般都能加上“对于”“关于”一类的介词,当然,一旦加上介词,句子的结构就变了。

2、大主语前边往往有“这、那”一类的词;如果不带这类词 ,也要有修饰语,多多少少起点区别的作用;但专用名词作大主语,前边可以不带“这、那”或修饰语,如“炒股,我一窍不通。

”3、大主语和后面部分往往用逗号隔开,大主语有提示作用。

第四种:作谓语的主谓短语是主宾同形结构。

①他们俩‖手拉着手。

②全世界人民‖心连心。

③咱们‖谁也别忘了谁。

④生产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

⑤他们‖你帮我,我帮你。

这类句子的大主语和小主语之间也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或领属和被领属的关系,只不 过格式上有点特殊。

例①至例④的主谓短语是主宾同形结构;例⑤中“你帮我,我帮你”,是两个主谓短语回环的形式,一般不单用一个。

第五种:大主语同谓语中的某一词语(常常是代词)有复指关系。

①这盆水,‖你把它倒了。

②坐车买票‖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③这个孩子,‖我也疼他。

④猫头鹰‖乡间人叫它夜猫子。

⑤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⑥这位从教五十年的老教师,‖他的教学经验十分丰富。

下面的句子也可归入这一类型: ⑦他的两个妹妹,‖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医生。

⑧他们‖有的讲故事,有的发议论,有的兴冲冲地作补充。

例⑦、⑧中的大主语分别同谓语里的有关词语有复指关系,它们的谓语都是由主谓短语构成的联合短语充当的。

李清照的《声声慢》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调

李(1084—1151?)号。

这位颇具文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

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

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

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

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

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

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

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欲以酒暖身,,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

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

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

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

在前期词作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

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

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本欲,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

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

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

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

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满地黄花堆积,慌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作者是爱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见、所感却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

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摘花送给自己呢?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

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

常言说“人老伯孤独”,更何况作者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这样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可怎么捱到天黑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

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

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

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

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正如她的词作中所写: “只 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又休,罢、罢、罢!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

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党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

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

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

因此,我们可以说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

堪称千古绝唱!

求一份人教版五年级课文《桥》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详案。

谢谢

桥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的故事,体会课文中的老汉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2、理解描写老汉在关键时刻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感受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2、 认识本课6个生字,了解和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第一课时一、 以“桥”引入,初步感知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

出示课题——《桥》。

2、自学课文,要求:(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

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6、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第二课时一、抓住言行,研读体会1、指名读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仔细读一读,然后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2、课堂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大山。

”①老汉“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

老汉真是“一座山”(1)巧妙的设置悬念。

讨论: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

(2)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

(3)语言简练,语句简短。

……五、作业1、摘录课文中有特色的句子。

2、排演课本剧。

形容中国古代建筑有特色的词语或成语

一、 (一)认真辨析词义 西作家说,要表现一个事物,只有一个名词是准确要描绘一种状态,只有一个形容词是准确的;要说明一个动作,只有一个动词是准确的。

写作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找到这一个准确的名词、形容词、动词。

这话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未必适用,因为文学语言不循常规,而作家的创造性语言又因其个性和素质的差异各有特色,很难说哪个词语是绝对准确的。

这话用于公文写作,倒是比较确切的。

在汉语中,有大量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汇,称为同义词或近义词。

其实,即使是同义词,细细分辨起来还是有些微妙的差异。

譬如,“优异”、“优秀”、“优良”,这三个词粗看相近,细看则有程度的区别。

“鼓舞”、“鼓动”、“煽动”,从动作的方向和力度上看并无差异,但感情色彩却很不相同。

写作公文,必须在词语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上仔细斟酌。

(二)讲究语法和逻辑 公文写作语言的规范性,体现在句子上就是造句合乎语法规则、合乎逻辑。

首先,句子成份要完整。

汉语构句有主、谓、宾、定、状、补六种句子成份,其中主语、谓语、宾语是主干成份,定语、状语、补语是辅助句子成份。

对于每一个句子来说,主干成份也不是必不要少的,但是省略有省略的规则,不能任意省略和无故残缺。

例如:“厂领导的做法,受到了全厂职工的热烈欢迎。

对他们联系群众、实事求是的作风给以很高评价。

”后一个句子就残缺句子成份。

谁给以评价

少了主语,违反了语法规则,意义也不明白了。

其次,句子中词语之间的搭配要恰当。

词语相互搭配在一起,必须符合事理和习惯,否则就是不通。

如:“这种精神充满了各个村庄,开遍了全乡的各个角落。

”精神无形,说它充满了某一空间,已经十分勉强,又说它开遍了各个角落,更是无稽之谈。

改成“精神文明之花开遍了全乡”,才算通顺。

其三,造句还要讲究逻辑性。

有些句子语法上没有问题,却出现了种属概念并列、自相矛盾等逻辑错误。

如:“他们加强了对团员和青年的思想教育。

”团员是青年的一部分,团员和青年是不能相互并列的。

“把所有农产品都基本上纳入了计划轨道。

”“所有”表示全部,“基本”表示不完全,它们表述的意义产生了矛盾,读者不知道哪个词语表达的意义是可信的,就会无所适从。

二、简练 (一)用语精确,一以当十 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一两个词句,就能把要说的意思清楚完整地表达出来;有时,说了很多话,要表达的意思却仍然不清楚。

从理论上说,人类创造的成熟的语言,足以表达人类的常规的思想和情感,至于文学作品中那些复杂微妙的心境,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借形象曲折地加以表现,在公文写作中是不常出现的。

公文写作中之所以有用语繁多意思仍不明白的情况,多半是由于用语不精确,只好增加语句去弥补,结果反而是“言愈多而理愈乱”。

(二)尽量使用短句 五四时期,现代汉语的书面语言还不成熟,不少作家借鉴欧化的句法来写文章,句子写得长长的,句子内部的成份多多的,阅读起来虽别有风味,读者却常常需要再三反复,才能弄明白句子复杂的含义。

这种现象现在已经很少了。

还是著名作家老舍的做法值得肯定。

他说,他写文章,总喜欢写短句子,七八个字一句,十个字左右一句。

他认为,这样写,读者好读,意思也简练明白。

有人统计过他的名篇《济南的冬天》,说其中超过11个字的句子只有6句,超过14个字的句子只有两句。

请看下面的文句: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底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老舍用这样的短句,写出了多么精致而优美的文章

公文与文学虽然是不同质的语言,但基本道理是相通的。

为了做到简练,不妨学学老舍。

(三)适当采用文言词语 前面谈到公文语言的模式化的时候,已经谈到公文对文言词语的继承问题。

继承文言词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文言词语比现代汉语更精练。

例如“来函收悉”四个字,要换成“来信收到,内容尽知”,文字多了一倍,意思却一点也没增加。

而且这还不是真正的白话。

要换成“你们的来信我们收到了,其中的内容经过阅读都已明白了”,才是真正的白话,可那岂不是大煞风景

运用文言词语,要注意不得生吞活剥,食古不化,要适当、活用、自然、流畅。

建国初期周恩来撰写的一个指令,是活用文言词语的典范: 查我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之文物图书,过去反动统治时代,往往官商勾结,盗运出口,致使我国文化遗产蒙受莫大损失。

今反动政权业已推翻,海陆运输均已畅通,为防止此项文物图书继续失散起见,特制定“禁止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随令颁发,希即转令所属遵照办理为要。

在这段文字中,古代文言和现代白话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简洁明了,自然流畅,完全没有一味因袭的陈腐气。

三、质朴 (一)不做作,不生造 大方、庄重、朴实,是公文语言的基本风格。

公文语言忌讳华丽、造作、卖弄。

鲁迅先生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曾提出“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

在《反对党八股》中,也发表过类似的意见,说:“我们‘生造’的东西太多了,总之是‘谁也不懂’。

”在当前的公文写作实践中,这种现象还没有完全杜绝。

做作、生造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虚荣心导致的错觉,以为语言越新异越能显示作者的才华,于是生硬地造出一些自以为高超的新词来,向别人炫耀。

另一个原因是对词语的运用还没有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对其含义还不能准确辨析。

只要端正文风,刻苦学习,这些毛病并不难克服。

(二)不溢美,不虚饰 溢美、虚饰,也是公文语言的大忌。

例如,表扬一个医生医术高明,就说他是“当代华佗”;医德高尚,就说他是“当代白求恩”。

说某人工作刻苦,动不动就说他废寝忘食,甚至说他连续几天几夜不合眼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这些溢美之辞既不真实,也不感人,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还有人热衷于一些空洞轻浮的言辞,例如:“一把手亲自抓,县委委员人人抓,分管委员认真抓,主管部门直接抓,有关部门配合抓,村镇党委层层抓”,这些语言,也许它的作者还颇为得意,认为自己抓住了经验,写出了文采。

其实,这里面都是废话,什么经验也没有;虚饰之辞,也谈不上文采。

语言特点

记叙文: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说明文:准确、简洁、富有表现力、生动活泼、概括、具体、简洁、丰腴、精练、详略得当、平易朴实、幽默风趣、当然还有科学严谨议论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具有说服力、诗歌:语言新颖,不落俗套、质朴,真切深刻而又平易近人,直接而明朗、绚丽、含蓄、干净利落,言简意赅、豪放飘逸,热情奔放,气势磅礴散文:有散中见整,清新自然。

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简净、具有感染力小说:简练、舒畅不好意思哦,语文水平有限

就这么多了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