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意思
第一句:莫说娄真的像钢铁般,而今我们硬是从关头跨越过去了。
第:山势起伏好像无边无际的翻腾着的大海波涛,落山的太阳宛如殷红的鲜血。
词《忆秦娥·娄山关》 [忆秦娥·娄山关①]: (1935年2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 ①[忆秦娥]词牌名。
[讲解]: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后的激越情怀。
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
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娄山关一役关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的领导地位,会后由、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
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昌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
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
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的情怀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这首不朽之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简炼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
清晨,寒霜漫天,西风猛烈地吹荡,晓月依然挂在天边,这时雁的叫声阵阵传来,更增添几分冷峻与悲壮。
透过这种情调,读者可以想象到即将来临的战斗的紧张和艰险。
跟着,“霜晨月”这一景句的重复,固然是词牌的规定,同时又起着连系下文的作用。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把红军行动生动地描绘出来了。
作者以表现事物形貌的“碎”来形容马蹄声,以“咽”来描绘喇叭声,准确而精彩。
“碎”,表明马蹄声急而低;“咽”,除了表明喇叭声不怎么嘹亮之外,还暗示了战斗的壮烈。
从这两种有代表性的声音的描绘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红军行动的机敏。
事实上,红军就是把敌人打个措手不及,拿下这座易守难攻的雄关的。
词没有直接描叙战斗的过程,但从这两个句子中可以想象到战斗的紧张和剧烈。
下阕的开头,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
“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
“而今从头迈步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
“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
从中,我们不是也可以看出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吗
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
前一句写山。
“苍山”即青山。
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
“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
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
后一句写夕阳。
“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
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这也是对词的前阕及后阕首句中“真如铁”所蕴含内涵的回应。
这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句既形象地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感情,精警之至
全词只写了中央红军的一次战斗,却是对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折射,篇幅虽短,“份量”很重。
它使人在获得强烈感染的同时,欣赏到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是真正的诗。
毛主席诗词中有一句残阳如血出自哪一首
出自:《忆秦娄》 原文: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忆秦娥·娄山关》是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赞美红军的句子有哪些
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横断山,路难行。
敌重兵,压黔境。
(求采纳)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说明什么
这是写红军官兵还处在遭受巨大失败的悲痛之中,为了革命的胜利,重新拿起武器进行一场新的战斗——娄山关之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