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写风景的词语
1、风旎成语拼音:fēng guāng yǐ nǐ成语解释:景色柔和美好成语出处:秦牧《花市》:“人们怎能不热个风光旖旎的南国花市,怎能不从这个盛大的花市享受着生活的温馨呢
” 2、繁花似锦成语拼音:fán huā sì jǐn成语解释:繁:多;锦:织有花纹的丝织品。
无数色彩鲜艳的花;好像漂亮的锦缎。
成语出处:曹靖华《点苍山下金花娇》:“我们坐在……繁花似锦的花丛中,听她谈起沙村公社来。
” 3、春暖花香成语拼音:chūn nuǎn huā xiāng成语解释:形容春天美丽的景色成语出处:明·无名氏《打韩通》头折:“春暖花香,和风淡荡。
我则见东郊上,男女成行,处处闲游赏。
” 4、歌莺舞燕成语拼音:gē yíng wǔ yàn成语解释: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
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势大好。
成语出处:宋·苏轼《锦被亭》词:“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
” 5、湖光山色成语拼音:hú guāng shān sè成语解释:湖水风光;山峦秀色。
形容山水景色之美。
成语出处:宋 吴自牧《梦梁录》:“杭城湖光山色之美,钟为人物,所以清奇杰特,为天下冠。
”
优美名家散文600字5篇
《春风》老舍 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
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
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
拿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
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
济南到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
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海边。
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的草色在黄绿之间,松是绿的,别的树叶差不多都是红与黄的。
就是那没树木的山上,也增多了颜色--日影、草色、石层,三者能配合出种种的条纹,种种的影色。
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的躺着,躺到永远。
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可是被清凉的蓝空给开拓出老远,平日看不见的小岛清楚的点在帆外。
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一种无目的的思虑,要思虑而心中反倒空虚了些。
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引起我甜美的悲哀。
我不知应当爱哪个。
两地的春可都被风给吹毁了。
所谓春风,似乎应当温柔,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的传送花香,同情的轻轻掀起禽鸟的羽毛。
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
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
两地的风都有时候整天整夜的刮。
春夜的微风送来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
整夜的大风,门响窗户动,使人不英雄的把头埋在被子里;即使无害,也似乎不应该如此。
对于我,特别觉得难堪。
我生在北方,听惯了风,可也最怕风。
听是听惯了,因为听惯才知道那个难受劲儿。
它老使我坐卧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么不好,不干什么也不好。
它常常打断我的希望:听见风响,我懒得出门,觉得寒冷,心中渺茫。
春天仿佛应当有生气,应当有花草,这样的野风几乎是不可原谅的
我倒不是个弱不禁风的人,虽然身体不很足壮。
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风。
别种的苦处,多少是在一个地方,多少有个原因,多少可以设法减除;对风是干没办法。
总不在一个地方,到处随时使我的脑子晃动,像怒海上的船。
它使我说不出为什么苦痛,而且没法子避免。
它自由的刮,我死受着苦。
我不能和风去讲理或吵架。
单单在春天刮这样的风
可是跟谁讲理去呢
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吧
我不准知道,而希望如此。
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
老舍【林海】 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
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
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
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
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
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
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那是些俏丽的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
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
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
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
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看到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学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
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
千山一碧,万古常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
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及至看到了林场,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载。
我们不仅取宝,也作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常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
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背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两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
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花拆》 张晓风 散文 花蕾是蛹,是一种未经展示未经破坏的浓缩的美。
花蕾是正月的灯谜,未猜中前可以有一千个谜底。
花蕾是胎儿,似乎浑淹无知,却有时喜欢用强烈的胎动来证实自己。
花的美在于它的无中生有,在于它的穷通变化。
有时,一夜之间,花拆了,有时,半个上午,花胖了,花的美不全在色、香,在于那份不可思议。
我喜欢慎重其事地坐着昙花开放,其实昙花并不是太好看的一种花,它的美在于它的仙人掌的身世的给人的沙漠联想,以及它猝然而逝所带给人的悼念,但昙花的拆放却是一种扎实的美,像一则爱情故事,美在过程,而不在结局。
有一种月黄色的大昙花,叫“一夜皇后”的,每颤开一分,便震出轰然一声,像绣花绷子拉紧后绣针刺入的声音,所有细致的蕊丝,顿时也就跟着一震,那景象常令人不敢久视——看久了不由得要相信花精花魄的说法。
我常在花开满前离去,花拆一停止,死亡就开始。
有一天,当我年老,无法看花拆,则我愿以一堆小小的春桑枕为收报机,听百草千花所打的电讯,知道每一夜花拆的音乐。
《病榻呓语》冰心散文 忽然一觉醒来,窗外还是沉黑的,只有一盏高悬的路灯,在远处爆发着无数刺眼的光线
我的飞扬的心灵,又落进了痛楚的躯壳。
我忽然想起老子的几句话:吾有大患,及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这时我感觉到了躯壳给人类的痛苦。
而且人类也有精神上的痛苦:大之如国忧家难,生离死别……小之如伤春悲秋…… 宇宙内的万物,都是无情的: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往秋来,花开花落,都是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
只在世界上有了人——万物之灵的人,才会拿自己的感情,赋予在无情的万物身上
什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句子,古今中外,不知有千千万万。
总之,只因有了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便有了悲欢离合,便有了“战争与和平”,便有了“爱和死是永恒的主题”。
我羡慕那些没有人类的星球
我清醒了。
我从高烧中醒了过来,睁开眼看到了床边守护着我的亲人的宽慰欢喜的笑脸。
侧过头来看见了床边桌上摆着许多瓶花:玫瑰、菊花、仙客来、马蹄莲……旁边还堆着许多慰问的信……我又落进了爱和花的世界——这世界上还是有人类才好
表示水的成语
万顷湖天碧星飞。
皮日休《秋江晓》。
万顷:喻阔大,一顷百亩。
一星:喻细小。
这两句大意是:极目眺望,只见万顷碧波,水天一色,浩淼无际;碧空中有一只白鹭在远处飞翔,小得就像一颗星星。
这是诗人在一个晴朗的秋日早晨所见的景色,多美的色调,多美的景物,多美的意境
无怪乎诗人心旷神怡地说:“此时放怀望,不厌为浮客”。
可用于描写江南水乡的秋景。
晚唐文学家 皮日休 《秋江晓》江南佳丽地,山水旧难名。
唐·孟浩然《送袁太祝尉豫章》。
旧难名:自古以来就难以述说其美。
名:名状,形容。
这两句大意是:江南是山青水的秀美之地,自古以来就难以用语言形容她的佳丽。
首句用谢眺《随王鼓吹曲·入朝曲》成句,赞美江南景色,下句独出机杼,进一步言其秀美难以名状,将江南景色描写得更为动人。
这两句诗可用来赞美江南山水的清秀宜人。
唐代诗人 孟浩然 《送袁太祝尉豫章》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
唐·李白《越女词五首》其五。
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渐江绍兴。
耶溪:即若耶溪,其水流入镜湖。
这两句大意是:镜湖的水像月光一样清亮,耶溪的女子像雪一样洁白。
这里连用两个比喻,先写越地湖水之秀美,再写越地女子之秀美,两相对照,相得益彰。
可用来描写江南水乡女子白晳秀丽的外貌。
唐代诗人 李白 《越女词五首》九江春水阔,三峡暮云深。
唐·陈陶《盈城赠别》。
湓(pén盆)城:地名,故址在今江西省九江县以西,位于湓水流入长江处。
这两句大意是:九江春天的水面多么宽阔,三峡暮云的颜色越来越深重。
这两句是以九江春水和三峡暮云兴起进别友人时的依恋之情,“阔”、“深”二字是写景,也是表情,意思是说:无论你走到哪里,我的一颗“送别心”都随你远去。
可化用以描写江南的春江暮色。
唐朝诗人 陈陶 《盈城赠别》水边春寺静,柳下小舟藏。
关于江南的名言宋·萧彦毓《西湖杂咏》。
这两句大意是:在春天的西湖畔,寺庙分外寂静,柳下有一条小船,像是有人把它藏在那里。
这两句写西潮春日幽静美丽的景色,水边静悄悄的寺院和柳荫下停泊的小舟,形成恬淡闲适的境界。
可用来描写江南水边幽静的春景,表现闲适的心情。
宋代诗人 萧彦毓 《西湖杂咏》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南朝·齐·谢朓《随王鼓吹曲·入朝曲》。
江:长江。
佳丽地:指土壤肥沃、景物美好。
金陵:今江苏南京古称金陵。
三国时东吴及南朝刘宋、萧齐均建都于此,相传此地有“帝王之气”。
这两句大意是:江南是土地肥沃、景物美好的地方,金陵是历代王朝建都的名城。
诗句盛赞江南景色的秀美佳丽、地灵人杰,歌颂金陵自古为都城之地,极言其物阜人和,一派升平的气象。
原诗是作者为歌赞盛世而作。
可用来描写江南地富景丽、秀美迷人的景色和南京古城的繁荣富足、久负盛名,也可用来赞颂太平盛世。
南朝齐诗人 谢朓 《随王鼓吹曲·入朝曲》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南北朝·陆凯《赠范哗诗》。
聊:姑且。
这两句大意是:在江南没有什么可以表示我思念情意的东西,权且寄上一枝迎春的梅花,聊表我满腹的情怀吧。
本诗原为一首朋友之间的赠答诗。
原诗是:“折梅逢驿使,寄与垄头人。
~”(见《荆州记》)。
由于这种赠物表心的特殊传情方式含蓄而高雅,所以后来成为朋友或分居的夫妻之间经常运用的一种表达相思情意的手段。
此诗折梅寄意,使花人格化,风格独具,别出心裁,以后便在民族文化中长期积淀下来,成为我们民族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
这个典故知名度、使用率高,在我国古代诗文中屡屡被化用。
南北朝诗人 陆凯 《赠范哗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乐府古辞《江南》。
何:多么。
田田:形容荷叶挺出水面,饱满劲秀的样子。
一说,形容荷叶碧绿茂盛的样子。
这两句大意是:在江南水乡最宜采莲,莲叶多么茂盛,相连成片。
首句说“可采莲”,着一“可”字说明莲子获得丰收;次句抛开莲蓬,专咏荷叶,由莲叶的茂盛,可见莲蓬的长势,喜悦之情自在言外,构思曲折有味。
这两句诗可用于描写江南水乡莲子丰收的景象和丰收的喜悦。
《乐府古辞》 《江南》青草湖边草色,飞猿岭上猿声。
江南名言唐·王建《江南三白词》其二这两句大意是:青草湖边草色青青,飞猿岭上猿声萋萋。
两句对仗工整,湖光、草色、岭树、猿声,有山有水,有声有色,写出了江南特有的景物。
唐代诗人 王建 《江南三白词》一年湖上春如梦,二月江南水似天。
元·乃贤《春日怀江南》。
这两句大意是:一年四季,西湖风景秀丽,尤其是春天的景物,像梦境一样令人心醉神迷,早春二月,江南春水浩淼,水光映着天色,水面犹如蓝天。
诗句表现作者对江南春色由衷的赞叹和怀念。
可用于描写江南春景。
元代回族诗人 乃贤 《春日怀江南》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五代·前蜀·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
只合:只应,这里有必然的意思。
这两句大意是人人都说江南风光非常美.游人一到这里就必然流连忘返,直到终老在此。
游子思归,是人之常情。
在这里作者没有从正面描写旺南风光如何佳丽,却从侧面着笔。
以思归之常情被江南风光一扫而光,来突出江南之好。
这种侧笔描写的手法,写作中可资借鉴。
唐代词人 韦庄 《菩萨蛮》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木鳜鱼肥。
唐·张志和《渔歌子》[西寒山前]。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西。
鳜(gui桂)鱼:一种大口细鳞的名贵淡水鱼。
这两句大意是:西塞山前,白鹭翻飞,桃花映着流水,水中的鳜鱼又大又肥。
这是一首描写渔夫生活的小令,全词是:“~。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两句写出了渔夫眼前的美景:蓝天、青山,白鹭飞翔,红花、绿水,鳜鱼畅游,动植鳞禽,怡然自乐,绘出一幅清新话泼的水乡风景图,词句诗画相兼、情景交融,适于表现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
唐代道士、词人和诗人 张志和 《渔歌子》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关于江南的名言唐·张继《枫桥夜泊》。
这两句大意是:月亮沉落,栖乌悲啼,繁霜满天,江面上渔火闪烁,江边的枫树在夜色中隐现;面对这种景色,满怀愁绪的客子久久不能成眠。
诗人通过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等几种典型景物,组成了一幅凄冷的画面,既写出了秋夜的寂寥寒凉,也通过“愁眠”二字流露出客子的羁旅愁思,具有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
这种通过特征性景物创造氛围、描摹意境的高超手法值得学习,也可借以描写江南水乡的秋夜景象。
唐代诗人 张继 《枫桥夜泊》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唐·张籍《春别曲》。
堪:能,可。
钱:指铜钱。
这两句大意是:长江中春水碧绿,颜色浓得简直可以作为染料,荷叶刚刚长出水面,一个个才有铜钱那么大。
诗句写暮春景色,可引用以表现江南春景,或只用作表示暮春时节。
以“堪染”表现色彩之浓重,其夸张手法可作借鉴。
唐代诗人 张籍 《春别曲》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唐·韦庄《古离别》。
玉鞭:玉饰的马鞭。
云外:远方。
断肠春色:牵动人离情别绪的浓丽春色。
这两句大意是:送行人甩马鞭指着远方,那遥远的江南春色更加令人断肠。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人用优美动人的春色反衬离愁别恨,构成强烈的感情反跌,增加感染力。
“晴烟漠漠柳毵毵(sōn三),不那离情酒半酣”,意思是:如此美好的春光也无奈产生离情。
接着写“~”,意思是:你要去的江南春色更浓,就更加令人断肠了。
在写作上这叫更进一层,或叫层递的写法,使表达的感情层层递进,含意更深沉。
唐代词人 韦庄 《古离别》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唐·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
这两句大意是:只有我心中的相思之情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一样,从江南到江北都一直伴随着你,送你回到江东。
这首诗全文是:“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
”作者即景寓情,将眼前无边无际的春色比作心中无穷无尽的相思,把无形之情外化为可感的形象,使情与景妙合无间,从而产生动人的艺术魅力,把依恋惜别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巧思妙喻,值得学习。
唐代诗人 王维 《送沈子福之江东》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江南名言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酒旗风:酒家的旗幌迎风飘动。
这两句大意是:处处柳绿花红,莺歌燕舞,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郭边村上,招徕顾客的酒幌儿迎风招展。
诗句笔触生动,色彩鲜明,情调愉快,使人如置身于无边的春色之中。
这两句诗可用于描写江南花红柳绿的春日美景。
唐代诗人 杜牧 《江南春绝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这两句大意是:眼下恰值暮春,正是江南风光美好的时候。
想不到在这落花时节,又能和您在异多相逢。
李龟年是唐代开元、天宝年间著名的歌唱家,杜甫在少年时曾和他有过交往。
当时正是唐王朝的全盛时期,诗人也意气风发。
时隔四十多年,当诗人和他重逢时,两人都到了暮年,又同在异乡流落。
所以这两句既抒发了阔别之情,又寄寓着风景依旧、人事沧桑之感。
“落花时节”不仅点明了重逢的时间,而且隐喻诗人和歌唱家都已到了暮年,唐王朝的全盛时期也已一去不复返了。
一个“又”字,把四十年前的离别与四十年后的重逢联系起来,含蕴着经过剧烈的社会动荡后,两个有着不寻常经历的故人异乡重逢时的深沉感慨和悲喜交加的心情。
现在引用这两句,可以抛开原诗中的伤感意味,只表现旧友重逢的欣喜欢愉。
此外,句中以乐景村哀情和语意双关的手法,也值得学习、借鉴。
唐代诗人 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江花:江边的野花。
胜:胜过,超过。
蓝:蓼(liāo)蓝,也称靛(diàn电)蓝,叶茎可制作青蓝色的染料。
这两句大意是:清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朝霞使江岸上的春花色彩格外艳丽,红得比火焰还要炽烈;一江春水清澄碧澈,在朝霞的映照下显出比蓼蓝还要谌绿的颜色。
作者运用贴切的比喻和工整的偶句,把江南春色写得极为明媚,富于生气,读之令人如身临其境,心驰神往。
词句可用于描写江南早春秀丽景色,表现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烈感情。
唐代诗人 白居易 《忆江南》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唐·白居易《南潮早春》。
这两句大意是:初发的红杏,星星点点开满了山坡;新生的绿苹,整整齐齐铺满了水面。
此二句以工整的对仗,写出了南湖早春的秀丽风光。
红红的杏花,开放在青翠的山坡上,犹如大块的翡翠上镶嵌了一颗颗红玛瑙一般;嫩绿的水苹,平铺在湖面的春水中,犹如在水面上铺了一层绿毯。
红杏与绿苹,恰成鲜明的对比。
作者用笔圆润,描写形象,再现了江南的风光。
可用以描绘山林胡畔的早春景象。
唐代诗人 白居易 《南潮早春》江南二月多芳草,喜在蒙蒙细雨中。
关于江南的名言宋·仲殊《绝句》。
这两句大意是:江南的二月芳草遍地,在那蒙蒙细雨中,蕴藏着盎然春意。
正因为春雨滋润万物复苏,所以说春就在这蒙蒙细雨之中。
诗句可用来描写江南早春二月的烟雨景色。
北宋僧人、词人 仲殊 《绝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有约》。
黄梅时节:指春夏之交。
这两句大意是:梅子黄熟时节,无论走到哪里都是细雨蒙蒙;岸边长满青草的池塘里,处处响起蛙鸣之声。
这两句可供引用表现江南水乡初夏时节的风景。
南宋诗人 赵师秀 《有约》春风解绿江南树,不与人间染白须。
宋·赵师侠《鹧鸪天》(春风解绿)。
解;理解,懂得。
绿;这里用作动词.吹绿。
这两句大意是:春风知道把江南的树木吹绿,卸不会给人们染黑白胡须。
选两句把春风人格化.视为有知觉、有能力的人物.可是他能力有限.只船吹绿树木,不能吹黑胡须。
作者用这种拟人化手法表现了岁月不返,青春不再的主旨。
可用来抒写年华虚度的感慨,也可用来作为催人及时奋起的劝告。
宋代文人 赵师侠 《鹧鸪天》水曲山隈四五家,夕阳烟火隔芦花。
宋·徐积《渔父乐》[水曲山隈]。
山隈(wēi威):山的弯曲处。
水曲山隈,形容山水的曲折幽深。
这两句大意是:在山水的曲折幽深处.散居着四五户人家。
放眼夕阳之下炊烟袅袅处,远隔着茫茫一片芦花。
此名句意境优美。
夕阳红,芦花白,山青水绿,水曲山隈,盘旋纤曲,可谓色美线畅,有如图画。
四五户渔家坐落其中.自是其乐融融。
可用于描写江南水乡景色。
宋代诗人 徐积 《渔父乐》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江南名言宋·翁卷《乡村四月》。
绿:指绿树葱茏。
白:指水光映天。
子规:即杜鹃鸟。
雨如烟:细雨蒙蒙,如烟似雾。
这两句大意是:满山遍野长满了葱绿的树木,条条水流,畦畦秧田,映满了白色的天光。
细雨如烟似雾,子规鸟在烟雨中啼唱。
写了山写了水,有动景有静景,有色彩有声音,江南初夏风光如画。
南宋诗人 翁卷 《乡村四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用作动词,吹绿。
本句大意是:春风又吹绿了江南的河岸。
据宋人洪迈《容斋续笔》记载:吴中一带有人藏有王安石写此诗时的原稿,开始写成“又到江南岸”,在一旁往曰:“不好”,圈去“到”字,改为“过”,又圈去“过”改为“入”,又改为“满”,这样一共反复更改十几次,才改定用“绿”。
最后定稿的“绿“字十分恰切,一字警立全诗,境界全出,将江南早春和风吹拂,遍地生机的蓬勃气象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可用以描写江南早春景色,讲炼字炼句时也常引此为例。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泊船瓜洲》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宋·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或曰长江三胜之一。
君山,是洞庭湖中一岛,原名湘山,又名洞庭山。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黄庭坚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宋·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
经眼;过眼。
这两句大意是:春风春雨,春花转眼即逝;江南江北,春水上涨,浪涛拍天。
春风春雨春花,是早春的象征,虽然美好,但很短暂;转眼之间,就到了春水滔滔,上拍青天的晚春时光。
原诗是借这两句表示时光易逝,接着感叹功业未就。
今天我们可以用这两句描写暮春风光。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黄庭坚 《次元明韵寄子由》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关于江南的名言宋·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
一川:满地。
风絮:随风飞舞的柳絮。
这几句大意是:满腹愁绪就像那满地如烟似雾的芳草,还像那满城迷迷蒙蒙随风飞舞的柳絮,又像那梅子黄时连绵不断的阴雨。
这几句在词中都是形容愁绪之多的:“试问闲愁都几许
~。
”意思是说,请问闲愁有多少呢?像芳草,像柳絮,像梅雨。
古人有以山、水、草等物象喻愁的,大多只取一端。
而词人在这里连设三喻,用几种具体事物极力渲染愁绪之多,显得新奇、形象、富于创造性。
这在中国叫“博喻”,在西方称之为“莎士比亚式比喻”。
由于贺铸这首词取喻精妙,为人称道,因此获得个“贺梅子”的雅号。
今天我们已经没有那么多闲愁,但词人的设喻方法值得学习;用这几句来描摹秀丽的江南景色,不也很优美吗?北宋词人 贺铸 《青玉案》百分桃花千分柳,冶红妖翠画江南。
清·张问陶《阳湖道中》。
冶(yě也)红:艳丽的红色。
妖翠:妖烧的翠绿色。
这两句大意是:盛开的桃花和摇曳的垂柳装点了江南春色,满眼都是艳红娇绿,简直和图画一样。
诗句盛赞江南春景的秀丽,给人以热烈而明艳的感受,可用于对江南春色的赞美。
清代官员、诗人 张问陶 《阳湖道中》昨夜江南春雨足,桃花瘦了鳜鱼肥。
清·孙原湘《观钓者》。
鳜(guì桂)鱼:江南著名水产之一,又名桂鱼,质白肉细,味道鲜美。
这两句大意是:昨夜江南春雨充足,一场透雨使桃花军落了,鳜鱼肥了诗写江南春景,抓住一夜春雨之后的景色变化落笔,别开生面。
次句的“瘦”字用的异常生动,将雨后花稀叶肥,花叶相映的景色传神地表现出来丁。
桃花虽然落了一些,鲜美的鳜鱼却长大了,依旧显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可用来描写江南雨后春色。
清代诗人 孙原湘 《观钓者》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得春色过江南。
明·陆娟《代父送人之新安》。
这两句大意是:千点万点的落花,落在那离人的一叶扁舟上;那一叶扁舟啊,把一片春色都载到江南去了。
这两句是由宋代郑文宝《柳枝词》中“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两句演化而来。
花落扁舟,则似春色载于扁舟。
扁舟一去,则似春色也随之而去。
春一走,剩下的当然是只有一片寂寞了。
诗句是写送别,作者以“春”的过江寄托了人的别愁。
托物抒怀,以景言情,情融于景,是这两句诗的重要特色。
这种抒情方法应该学习,也可化用来抒写春日送别之情。
明代女诗人 陆娟 《代父送人之新安》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江南名言见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排闼:(tā踏):把门挤开,直擅进来。
闼:门。
这两句大意是:一湾碧水守护着稻田,将嫩绿的秧苗环绕;两座青山推开房门,把苍翠的山色送进屋来。
江南初夏的山村,处处披青挂绿,风光清秀怡人。
诗人仅用了“护田”、“排闼”等词语,就把静止的山水写得富于情感,极有灵性,其水柔媚,其山雄豪,可谓传神写态,各具风采。
另外,“护田”、排闼”用《汉书》中典故:整个句法从五代沈彬的诗里来.但“用事不使人觉,着胸臆语也”,符合中国古代修辞学对于“用事”的最高要求。
它是王安石修辞技巧的极有名的例子(见钱钟书《宋诗选注》)。
写作时可用来表现典型的江南农村的初夏风光。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书湖阴先生壁》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见宋·苏轼《游金山寺》。
金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唐、宋时屹立长江之中。
乡国:家乡;苏轼故乡在四川眉山。
这两句大意是:登上金山顶峰遥望家乡,长江南北的众多青山遮住了我的视线。
大凡人在仕途失意之时,容易思念家乡,苏轼写这首诗时正是如此。
他在这首记游诗中寄寓了浓郁的乡情,并流露出买田归隐的心愿。
这两句是全诗写景抒情的框纽。
江南江北的诸多青山,本是美好的景物,但作者登上金山绝顶不是为了欣赏江南风光,而是为了遥望家乡,此时,他只觉得这众多青山遮挡了他望乡的视线,因此笔下流露出埋怨嗔怪的意味。
其实,从江苏镇江到四川眉山,相隔千里万里,即使是一马平川,想从金山望见眉山也绝不可能。
这种跌宕的笔法,正是为了突出作者望乡的痴情。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游金山寺》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见宋·苏轼《夜泛西湖五绝》其四。
菰(gū孤):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陵泽、水边,俗称菱白。
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浅水或池沼中。
这两句大意是:菰蒲无边无际,湖水浩浩荡荡,荷花在夜色中开放,风露中渗透了它的幽香。
景物阔大清幽,花香袭人,可用于描写江南水乡夜景。
北宋文学家 苏轼 《夜泛西湖五绝》细看造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
见宋·苏轼《和荆公绝句》造物:指大自然。
这两句大意是:仔细观察,在春天到来之前,大自然的一切都没有复苏,好像什么都没有;曾几何时,春天来到了江南,给大地带来了生机,百花自然而然地盛开了。
这两句诗就写景说,突出了春天给大自然带来的盎然生机,可用于描写江南初春景物;就寓意说,由于诗句道出了事物发屉变化的契机,也可用以说明要善于等待客观事物自身发展条件的成熟。
北宋文学家 苏轼 《和荆公绝句》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分梢。
关于江南的名言瞿秋白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金刘着江南二月风雨过,梅花开尽杏花红。
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 萨都刺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唐·郑谷《席上贻歌者》。
贻:赠。
鹧鸪:一种产于我国南部的鸟,其声极像“行不得也哥哥”。
这里指唐时流行的《鹧鸪曲》,效鹧鸪之声,曲调哀婉清怨。
这首诗是诗人在宴会上赠给歌者的。
这两句大意是:在这宴会上也有客居北方的南国人,请你不要再唱撩动南国人乡思的《鹧鸪曲》了。
自称“江南客”,已可看出诗人的思乡之心,又请求歌者莫唱《鹧鸪曲》,更见他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情。
现在请人不要提及令别人伤心的事情,可以借用此名句。
唐代诗人 郑谷 《席上贻歌者》芳草斜晖,水远烟徽,一点沧洲白鹭飞。
江南名言宋·欧阳修《采桑子》[何人解赏]。
斜晖:斜阳。
沧州:靠近水边的地方。
这几句大意是:无边芳草,几抹斜阳,远处轻烟淡淡,绿水浩茫,一只白鹭在岸边飞翔。
前两句写景,格调幽闲淡雅,后一句点出白鹭,使画面增添了无限的动感。
而白鹭翻飞其间,益显得芳草绿,斜阳红,远水碧,微烟青。
这几句可用于描写白鹭,也可用于表现江南水乡景色。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采桑子》安得眼前可归竟归矣,风酥南腻江南春。
清·龚自珍《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
这两句大意是:怎么能够现在可以归去时就马上归去,我的故乡江南多么好啊,风是滑软的,雨是细润的,总像春天一样。
从字面看,作者是抒发被困羁异乡,欲归不得,无比向往故乡的心情,因而描写了故乡的美好宜人,反衬客地的大风虐人。
但从题目“书怀”来看,结合龚自珍一生向往杜会改革,呼吁社会改革,不与社会污浊同流,因而备受打击的生活经历,他把江南写得如此美好,显然寄托了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我们可以学习诗句中的反衬手法,也可直接借用此句来写思归之情。
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龚自珍 《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宋·晏几道《蝶恋花》[梦入江南]。
这几句大意是:梦中进入了烟水迷离的江南路,走遍江南,没有和离人相遇。
这几句写作者梦游江南,到处寻觅已经离别的意中人,他上下求索,“行尽江南几千里”(见岑参《春梦》),仍然没有遇见离人。
梦中的劳累、失望,可想而知。
词句虽然只写梦境,但梦前的苦苦思念,梦后的无限惆怅,不言而喻。
这三句看似平淡浅近,意蕴却十分丰富。
冯煦评小晏词“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确实不虚。
北宋词人 晏几道 《蝶恋花》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南朝·粱·丘迟《与陈伯之书》。
草长:绿草茂盛,这几句大意是:时值暮春,江南大地,芳草遍野,一片青绿;丛树缀满了色彩缤纷的杂花,黄莺在绿树中穿梭飞翔。
原文是作者以江南故国的美丽风光劝说陈伯之归降粱朝的。
诗句以质朴的文字,真切地再现了往南暮春美景。
由于连用了整齐的偶句,更显出字工句美的特色。
这段文字为世传诵,可用于描写江南三月春景。
南朝梁文学家 丘迟 《与陈伯之书》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关于江南的名言唐·皇甫松《梦江南》[兰烬落]梅熟日:春末夏初梅子黄熟季节,此时正值江南阴雨天气。
驿边桥:驿站边的小桥。
这几句大意是:在悠闲的梦境中又回到了江南的梅熟时节,冒着潇潇夜雨在江河中泛舟吹笛,在驿站边、小桥旁与朋友一起畅叙心曲。
诗句描写梅雨季节江南水乡的特有风光,雨朦胧,夜朦胧,梦艨胧,含有一种艨胧的诗意美。
可化用以描写江南水乡的暮春景物。
唐代文学家 皇甫松 《梦江南》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唐·贾弇(yǎn眼)《孟夏》。
慈竹:又名“子母竹”、“钓鱼慈”。
秆圆筒形,中空甚大,每节多分枝,叶在晟后小枝上,花枝不具叶,常成束弯曲下垂。
因慈竹秆柱如子母相依,故称“子母竹”。
蜃(shèn慎)气: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称为“蜃景”或“海市蜃楼”。
这几句大意是:江南的孟夏天气,慈竹的新笋秆枝相依,蜃气幻化如仙境中的楼阁,蛙声一片就像那正在合奏的管弦。
阴历五月是江南一年中最好的天气,梅雨季节日经过去,天气晴朗,蜃景时见,编束葱茏的慈竹,声如弦歌的蛙鸣……好一幅绚丽多彩而带有音响的图画
可用来描写江南仲夏景物。
唐代诗人 贾弇 《孟夏》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
自有岁寒心。
唐代开元尚书丞相,诗人 张九龄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明·王恭《春雁》。
阳:地名,在今湖南省。
相传北雁南来,止于衡阳。
楚:古国名,在今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泛指江南。
燕:古国名,在今河北省北部一带,这里泛指北方。
这几句大意是:春风一夜之间吹到了衡阳,楚水燕山相距万里之长,不要怪大雁一到春天便启程北归,只因为江南虽好,毕竟是异域他乡。
为候鸟,冬来南下,春来北往,随节令变迁而迁徙,这本是极自然之事,而作者却在物候的变迁中赋予了人世之情,抒发了恋乡之怀。
诗句可用于写北归的春雁,也可用以寄托思乡、恋乡的情怀。
明代学者 王恭 《春雁》泮池雨过新水长,江南鳜鱼大如掌,沙边细荇时吞吐,水底行云递来往。
江南名言明·李东阳《鳜鱼图》。
鳜(guì贵)鱼:一种淡水鱼,为我国特产。
荇(xìng杏):多年生水草。
这几句大意是:一场新雨过后,泮池的水涨了许多,江南的鳜鱼这时也大如手掌,有的在沙边细荇旁吞吐,有的在水底云影边来往。
新水长,荇草旺,鳜鱼肥,沙边吞吐,水底游弋,描绘出一派生机。
可用于状写水中鱼群嬉游的情景。
明代诗人 李东阳 《鳜鱼图》
高考语文炼字题的答题技巧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第一种类型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有这样一个评价,“着一‘闹’字,境界全出”,你认为这个“闹”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参考答案: “闹”有热闹、喧闹的意思(释字义)。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 (描景象)。
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点作用)。
第二种类型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释字义、描景象) “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点作用) 第三种类型 饮酒(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种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人说“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是本诗的诗眼,用得最妙,如若把它改成“看”“望”等就大失其趣,为什么这样说
参考答案: “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
“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归隐生活的闲适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