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切描绘出下雪时天地间景物特点的诗句是柳宗元的什么
在描写手法上《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情感上《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江雪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是什么?
是独钓寒这句。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有著的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
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
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
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
无“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
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
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
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
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
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
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
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
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
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
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
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
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
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
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 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
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
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
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
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江雪>>前两句描写什么景色?后两句描写什么景色?
前两句用“千山”、“万径”形容山多路重,极言背景的广阔。
放眼一望,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飞鸟的影子,每一条小路上都没有行人的踪迹,南方的丘陵处于极端幽静、沉寂的背景之下,主宰世界的似乎是漫天冰雪。
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一代伟人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诗人用“鸟飞绝”、“人踪灭”来渲染天地的寥廓,烘托天气的寒冷。
后两句笔锋一转,就象是电影里的特写镜头,聚焦点落在一叶扁舟、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渔翁,在大雪覆盖的江面垂钓。
用“孤”、“独”来形容渔翁的清高孤傲,不管冰天雪地,不惧寒气逼人,专心致志垂钓,似乎凛然不可侵犯。
渔翁不仅仅钓的是鱼,而是“寒江雪”。
“寒江雪” 象神来之笔,将“江”与“雪”有机联在一起,虚实结合,使整个画面浑然一体。
同时,也将渔翁的形象美化了,体现了不屈服于恶劣环境的斗争精神。
在写法上,以静衬动,冰冷死寂的画面,突出毅然垂钓的渔翁;以冷衬热,寒气袭人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不甘寂寞与恶劣的政治气候作斗争的赤子情怀,那内心世界是热烈而充满向往的。
江雪诗人的心情可以用诗中哪四个字形容
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而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表现了诗人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和“万径”都是夸张语。
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
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
这正是当时严酷的的折射。
三、四两句“,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
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现出诗人在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这首诗大约作于作者谪居永州时期,是一首押韵的。
粗看起来,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画: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驶孤舟,默然垂钓;但仔细品味,这洁静、寒凉的画面却是一种与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首先,它创造了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
单就诗的字面来看,“”一句描写了一位渔翁身披蓑笠,独自坐在小舟上垂纶长钓。
这似乎是作者描绘的重心、画面的主体地位。
“孤”与“独”二字已经显示出他远离尘世,甚至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
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于此已经透出,但是作者还意兴不足,又为渔翁精心创造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
往日沸腾喧闹、生机盎然的自然因何这般死寂呢?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千山,遮蔽了万径。
鸟不飞,人不行。
寒冷的冰雪制造了一个白皑皑、冷清清的世界。
这背景强有力的衬托着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
此时此刻,他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冷孤寒呀!这里,作者采用渲染烘托的手法,极力描绘渔翁垂钓时候的气候和景物,淡笔轻涂,只数语便点染出峻洁清冷的抒情气氛。
其笔触所到,连亘天地,高及峰巅,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盖万里。
沈德潜评论说“清峭已绝”。
顾璘则说“绝唱,雪景如在目前”。
二人所指,大略都是就这首诗的境界创造来说的;其次,形象地反映了作者贬谪永州以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
晚于的郑谷曾作:“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作者描写江雪中的渔翁,造语平常,更乏境界,并没有把自己的主观意识与鲜明的诗家个性熔铸进去,所以苏轼批评他是“村学中语”,而称赞末尾两句,说是“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
”苏轼所谓的“人性”,即指诗人的情感。
“人性有隔”的对立面便是“人性无隔”,做到“人性无隔”,亦即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了。
我们知道,柳宗元在“”失败后.连遭贬斥,始终保持着一种顽强不届的精神状态。
他的“”,专写穷山僻壤之景,借题立意,寄托遥深,凡一草一木,均坦示出他极为孤苦寂寞的心情。
他的兀傲脱俗的个性也得以充分展现。
这首诗中的渔翁形象,身处孤寒之界而我行我素,足履渺无人烟之境而处之泰然。
其风标,其气骨,其守贞不渝的心态,不是很令人钦慕吗?和柳宗元同一朝代的诗人作《渔歌子》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造境选择春暖花开之际,画面美而幽,流露了“烟波钓徒”的怡然恬淡之性,闲适自在之情。
柳宗元与张志和的不同,在于柳宗元是个坚持正义的政治家,立脚于充满矛盾斗争的土壤之上。
所以,他遣境专取深冬寒凉之际,心情也不是只有纵情山水的一面,还有严正清苦,凛然不可犯的一面,个性尤为突出。
最后,这首诗的结构安排至为精巧。
诗题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万径之静谧凄寂。
栖鸟不飞,行人绝迹。
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
一直到结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
读至结处,倒头再读全篇,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生出。
苍茫天宇,皑皑大地,其悠远的景界非常吸引人。
江雪此诗的艺术构思很讲究,诗人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
千山万径广远衬托了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孤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
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
诗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
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
看,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
这幅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
在它们里面总是要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的。
事实上,风景诗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
这首诗,也不例外。
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