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写百姓生活疾苦的诗句
李白:《丁都户歌》,反映纤夫之苦。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督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李白: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下。
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
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
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
三谢不能餐。
还有杜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三吏、三别 《茅屋被秋风所破歌》等, 白居易《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上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赦,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王粲《七哀诗》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生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李绅的悯农诗(一)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二)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也作“爷娘”),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元结《贼退示官吏》昔年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今被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田家词 ——元稹 牛咤咤,田确确。
旱块敲牛蹄趵趵,种得官仓珠颗谷。
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
归来收得牛两角,重铸锄犁作斤劚。
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
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不遣官军粮不足。
还有一些诗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白居易)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张俞) 苦恨年年押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秦韬玉)
反映百姓生活疾苦的句子有哪些
《墨题诗》郑板桥一、教学重点点:重点:理解本图题诗情画意。
难点: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情。
二、跟老师一起学1、注意这些字的读音:衙(yá) 斋(zhāi) 燮(xiè) 号(háo)寒 放赈(zhèn) 救济(jì) 遂(suì)2、理解下面这些词语的含义:劳顿:劳累。
夜不能寐:晚上睡不着觉。
寐:睡觉。
思绪:思想的头绪;思路。
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
赈灾:救济灾民。
岿然不动:屹立着、不动摇。
岿然:高大独立的样子。
三、理解古诗大意: 1、作者简介: 介绍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2、题目意思: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
墨竹图题诗就是单用墨画竹子的图画上面的诗。
3、本诗含义: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而实际的含义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感知诗意:这首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
第一句“衙斋卧听潇潇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潇潇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
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
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
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
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呀
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4、1句与2句之间的关系:第1句是实写,作者听到了竹子潇潇作响。
第2句是虚写,是作者自己的联想。
第1句的实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
有这样的声音才有了作者这样的联想。
这样的声音可能谁都能听见,可是也只有那些关心百姓疾苦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联想。
这是又一次对中心的强化。
5、我们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
明确:似是写竹,实则写人。
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
文中作者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物,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爱民之气节。
6、回顾反思:竹象征了“有气节”,象征诗人“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四、阅读链接: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鲩、汪士慎八位画家。
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
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
“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
李鲩、李方膺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试画,后授职。
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印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
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郑燮为“书画史”。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
其思想奇,文奇,书画亦奇。
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成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求诗人关心百姓疾苦的济世胸怀的诗句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谁知道写民众疾苦的诗句啊
帮我一下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
——《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而乐而乐。
(范仲淹)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胎。
(陆游) 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夏完淳)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描写农民疾苦的诗句
你好,表示农民疾苦的诗句是有的,比如《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希望可以帮到你
古代的文人墨客常把民间疾苦挂在心间 写下了不少反映百姓疾苦的诗句有哪些
卒遗骸散帛收, 饥人卖子分金赎’‘朱门酒,路有冻死骨’;等等、这些诗句多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义诗人之手,像杜甫的《兵车行》、《三吏三别》以及白居易的很多讽喻诗。
多看看他们的诗文就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