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征迁工作部署会主持词

征迁工作部署会主持词

时间:2015-03-26 10:27

关于于谦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

”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

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

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

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

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

高煦伏在地上战保,自称罪该万死。

皇帝很高兴。

班师回朝北京,给于谦赏赐和各大臣一样。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

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

一年上疏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

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

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

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

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

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

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闾阎就是里巷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

此诗写成后远近传诵,为一时佳话。

于谦如此不阿,自然引起了宦官王振的极度不满。

  正统六年,于谦上疏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

请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

先给菽秫,再给黍麦,再次给稻。

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

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

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

”下诏令照此执行。

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

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

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

大同单独远在边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难于前往,奏请另设御史管理。

把镇守将领私自开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用以资助边防经费。

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

在职九年,升任左侍郎,领二品官的棒禄。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

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

但于谦每次进说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

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顶撞过王振。

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

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的指使,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

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

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

当时的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万人,于谦请求发放河南、怀庆两府积储的粟米救济。

又奏请令布政使年富安抚召集这些人,给他们田、牛和种子,由里老监督管理。

前后在任共十九年,他父母去世时,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不久便起用原职。

  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

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不听。

邝野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

待到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

侍讲徐(王呈)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

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

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

”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

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

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然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

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郕王暂代皇帝出朝,廷臣们请求将王振灭门九族。

而王振的党羽叫马顺的,便出来斥责言官。

于是给事中王囗在明廷上打马顺,大家都跟着他。

朝上秩序大乱,卫卒声势汹汹。

郕王害怕得要起来走开,于谦推开众人走上前去扶住郕王不要起来,而且告诉郕王宣谕说:“马顺等有罪该死,不予追究。

”大家才安定下来。

于谦的袍袖因此全部撕裂。

退出左腋门,吏部尚书王直握着于谦的手叹道:“国家正在倚赖你呢,今天虽然一百个工直又有什么作用

”当时,上下的人都依赖重视于谦,于谦亦毅然把国家的安危视为自己的责任。

  当初,大臣担忧国家没有君主,太子年幼,敌寇将至,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

郕王一再害怕地推辞。

于谦大声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

”郕王于是受命。

九月,郕王即帝位为景帝,于谦进去回答问话,情绪激昂地哭着说:“敌寇得意,留住了皇上。

必然轻视中国,长驱南下。

请命令各边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

京营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需要马上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制造器械盔甲。

派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辄、张仪、雷通分兵据守九门重要的地方,军队驻扎在外城的外面。

都御史杨善。

给事中王囗亦参与这些事,迁徙外城附近的居民进入城内。

储存在通州的粮食,令官军自己去支领,用装足的米作为代价,不把粮食留给敌人。

文臣像轩倪这样的人,应该用为巡抚。

武臣像石亨、杨洪、柳博这样的,应该用为将帅。

至于军队里面的事情,我自己承担,没有成效就判我的罪。

”对他的意见,皇帝全都认真地接纳了。

  十月,敕令于谦提督各营军马。

而也先挟持着上皇(英宗)攻破紫荆关直入,进窥京师。

石亨建议收兵固守使敌兵劳累衰竭。

于谦不同意,说:“为什么向他示弱,使敌人更加轻视我。

”马上分别调遣诸将带领二十二万兵士,在九门外摆开阵势:都督陶瑾在安定门,广宁伯刘安东直门,武进伯朱瑛朝阳门,都督刘聚西直门,镇远侯顾兴祖阜成门,都指挥李端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崇文门,都指挥汤芦宣城门,而于谦自己和石亨率领副总兵范广、武兴在德胜门外列阵,抵挡也先。

把兵部的事交给了侍郎吴宁,把各城门全部关闭,自己亲自督战。

下令:临阵将领不顾部队先行退却的,斩将领。

军士不顾将领先退却的,后队斩前队。

于是将士知道必定要死战,都听命令。

副总兵高礼、毛福寿在彰义门北面抵挡敌人,俘虏了一个头目。

皇帝高兴,令于谦选精兵聚集在教场,以便调动;再命太监兴安、李永昌同于谦一起管理军务。

  当初,也先部队深入,以为早晚就可以攻下京城,及至见到明朝官军严阵以待,有些丧气。

叛变了的宦官喜宁教唆也先邀明朝大臣迎接上皇,索取黄金和丝织品以万万计;又邀于谦及王直、胡氵荧等出城谈判。

皇帝不准许。

也先更加沮丧。

庚申,也先部队窥伺德胜门。

于谦令石亨在空屋里设下埋伏,派几个骑兵引诱敌人。

敌人用一万骑兵逼近,副总兵范广发射火药武器,伏兵一齐起来迎击。

也先的弟弟孛罗,平彰卯那孩被炮打死,也先部队转移到西直门,都督孙镗抵御他,石亨亦分了部分兵力来到,敌寇撤退。

副总兵武兴在彰义门攻打敌军,和都督王敬一起挫败了也先的前锋。

敌军正要退却,而几百个骑着马的宦官想争功,冲马争着向前。

阵脚乱了,武兴被乱发的箭射死。

寇兵赶到土城,居民爬以屋顶,呼喊着用砖石投掷敌人,喧声震天。

王囗和福寿的援兵赶到,敌军于是撤退。

相持了五天,也先的邀请没人理他,作战又失利,知道不可能达到目的,又听说各地勤工的部队马上要开到,恐怕截断了他的归路,于是拥着上皇由良乡向西去。

于谦调各将领追击,到居庸关才回来。

评功,加于谦少保、总督军务。

于谦说:“四郊多保垒,是卿大夫的耻辱,怎么敢求取赏赐功劳呢

”坚决推辞,皇帝不准。

于是增兵守真定、保定、涿州、易州等府州,请求用大臣镇守山西,防止敌寇南侵。

  景泰元年三月,总兵朱谦奏称敌兵三万围攻万全,敕令范广担任总兵官抵御他:不久,敌寇退,于谦请求即驻兵居庸关,敌寇来则出关剿杀,敌寇退则回京师驻守。

大同参将许贵奏北面有三个人到镇上,想朝廷派使者讲和。

于谦说:“以前派指挥季锋、岳谦前往讲和,而也先跟着入寇。

接着派通政王复、少卿赵荣,见不到上皇就回来了。

显然,不能依靠和谈。

况者我和他的仇不共戴天,从道理上来说也绝不可以讲和。

万一和了他要满足无穷无尽的要求,答应则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困难,不答应又会发生变乱,这形势也不能讲和。

许贵是武臣,而这样恐惧畏缩,怎能敌汽同仇,按法律该处死。

”发出文书严厉谴责他。

从此边境的将领人人都主张坚守作战,没有敢说讲和的。

  当初,也先诸多要挟,都是由喜宁策划的。

于谦秘密下令镇守大同的将领抓了喜宁,把他杀了。

又给王伟想办法,让他引诱杀了间谍田小儿。

而且利用间谍实行离间,请求特别释放了忠勇伯把台家,答应封给爵位,让他从中想办法。

也先开始有放回上皇的意思,派使者来联系,京师的戒备才稍稍放松了一点。

于谦上言:“南京重地,需要有人加以安抚稳定。

中原有很多流民,假如遇上荒年,互相呼应聚集成群,这是很值得担心的。

请敕令内外守备和各处巡抚用心整顿,防患于未然,召回派往内地召募发兵的文武官员和镇守中宫。

”  到了八月,上皇被留在北方已经一年。

也先见中国没有什么事端,更想讲和,使者接连前来,提出把上皇送回。

大臣王直等商议派使者前往迎接,皇帝不高兴地说:“朕本来不想登大位,当时是被推上来的。

”于谦从容地说:“帝位已经定了,不会再有更改,只是从情理上应该赶快把他接回来罢了。

万一他真有什么阴谋,我就有话说了。

”皇帝看看他便改变了面色说:“听你的、听你的。

”先后派遣了李实、杨善前往。

终于把上皇接了回来,这是于谦的功劳。

  上皇已经回来,瓦剌请求朝贡。

先前贡使不过百人,正统十三年增加到三千余人,对给予的赏赐总不满足,便入侵。

”现在又派三千人来朝,于谦请求列兵居庸关以备不测,在京师隆重陈兵,设宴招待。

因此说到和议很难依靠,逐条进上安定边境的三个策略。

请求敕令大同、宣府、永平、山海、辽东各路总兵官增修墙准备防御。

京兵分别隶属于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虽然各设有总兵。

但不相统一,请求选择精锐十五万人,分为十营团操,从此开始了团营的制度。

这事记载在《明史·兵志》中。

瓦剌入贡,常常携带以前掳去的人口来。

于谦一定奏请酬劳使者,前后赎回了几百人。

  当初,永乐年中,投降过来的人被安置在京畿附近的很多。

也先入侵时,很多成了内应。

于谦想分散遣送他们。

因为西南有战事,每次出征,都挑选他们精锐的骑手,从厚资助他们前往,然后再遣送他们的妻子,内患得以平定。

杨洪以独石入卫,八个城都给了敌人。

于谦使都督孙安率轻骑兵出龙门关占据了它,招募百姓屯田,边战边守,八个城得以收复。

贵州苗未平定,何文渊建议撤去布使、按察两司。

专设都指挥使司,用大将镇守。

于谦说:“不设两个司,是放弃了这地方。

”建议遂作罢。

于谦认为上皇虽然回来了,但国耻未洗雪,正值也先和脱脱不花结怨,请求趁机派大军,自己前往征讨他,以报复从前的仇恨,清除边患。

皇帝不准。

  于谦主持兵部工作时,也先的势力正在扩张,而福建邓茂七、浙江叶宗留、广东黄萧养各自拥有部众和自封的封号,湖广、贵州、广西、瑶、侗、苗、僚到处蜂起作乱,前后的军队征集调遣,都是于谦独自安排。

当战事匆忙急迫,瞬息万变的时候,于谦眼睛看着手指数着,随口讲述奏章,全都能按照机宜采取正确的方针方法。

同事和下属接受命令,彼此看着都感到惊骇佩服。

号令严明。

虽然是勋臣老将稍有不守法度,立即请圣旨切实责备。

一张小字条送到万里外,没有不谨慎小心执行的。

他才思的畅通敏捷,考虑的周到仔细,一时没有人能比得上。

他性情淳朴忠厚过人,忘身忧国。

上皇虽然回来了,一点也不说自己的功劳。

东宫改易以后,景帝命令凡是兼东宫太子宫属者支取两份俸禄。

诸臣都表示推辞,只有于谦一再推辞。

自己的生活很简单俭朴,所居住的房子仅仅能够遮挡风雨。

皇帝赐给他西华门的府第,推辞说:“国家多难,臣子怎么敢自己安居。

”坚决推辞,皇帝不准。

于是把皇帝前所赏赐的玺书、袍服、银锭之类,全部封好写上说明放到那里,每年去看一看罢了。

  皇帝很了解于谦,所议论奏请的事没有不听从的。

皇帝曾经派使者到真定、河间采择野菜,去直沽制造鱼干,于谦一说便马上停止。

任用一个人,一定悄悄访问于谦。

于谦实事求是地回答,没有隐瞒,也不躲避嫌疑怨恨。

因此那些不称职的人都怨恨他,而不像他那样被皇帝信用的,亦往往嫉妒他。

当敌寇刚刚撤退时,都御史罗通立刻上奏章弹劾于谦登记的功劳薄不实在。

御史顾(日翟)说于谦太专权,干预六部的大事奏请实行,好像他就是内阁一样。

于谦根据祖制反驳他们,户部尚书金濂亦上疏为他争辩,但指责他的人还是不断收集他的材料。

各御史多次用苛刻的文词上奏弹劾他,全靠景泰帝力排众议,加以任有,他才得以尽量实现自己的计划。

  于谦的性格很刚强,遇到有不痛快的事,总是拍着胸脯感叹说:“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那里

”他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勋臣、皇亲国戚,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

又始终不赞成讲和,虽然上皇因此能够回来,但上皇并不满意。

徐(王呈)因为提出迁都南京,受到于谦斥责。

这时把名字改为有贞,比较得到提升进用,经常咬牙切齿地恨于谦。

石亨本来因为违犯了军法被削职,是于谦请求皇帝宽恕了他,让他总理十营兵,但因为害怕于谦不敢放肆,也不喜欢于谦。

德胜门一仗的胜利,石亨的功劳并不比于谦大,而得到世袭侯爵,内心有愧,于是上疏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

皇帝下诏让他到京师,于谦推辞,皇帝不准。

于谦说:“国家多事的时候,臣子在道义上不应该顾及个人的恩德。

而且石亨身为大将,没有听说他举荐一位隐士,提拔一个兵卒,以补益军队国家,而只是推荐了我的儿子,这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吗

我对于军功,极力杜绝侥幸,绝对不敢用儿子来滥领功劳。

”石亨更是又愧又恨。

都督张辄因为征苗时不守律令,被于谦弹劾,和内侍曹吉祥等都一向恨于谦。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上皇恢复了帝位,宣谕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

诬陷于谦等和黄囗制造不轨言论,要另立太子,又和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策划迎接册立襄王的儿子。

石亨等拿定这个说法,唆使科道官上奏。

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反,判处死刑。

王文忍受不了这种诬陷,急于争辩,于谦笑着说:“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罢了,分辩有什么用处

”奏疏上呈后,英宗还有些犹豫,说:“于谦实在是有功劳的。

”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

”皇帝的主意便拿定了。

丙戊改年号为天顺,丁亥,把于谦在闹市处死并弃尸街头,抄了他的家,家人都被充军边疆。

遂溪的教谕吾豫说于谦的罪应该灭族,于谦所推荐的各文武大臣都应该处死。

刑部坚持原判这才停止了。

千户白琦又请求写上他的罪行,刻板印刷在全国公布。

一时要讨好皇帝争取宠幸的人,全都以于谦作为一个话柄。

  于谦自从土木之变以后,发誓不和敌人共生存。

经常住在值班的地方,不回家。

一向有痰症病,景帝派太监兴安、舒良轮流前往探望。

听说他的衣服、用具过于简单,下诏令宫中造了赐给他,所赐东西甚至连醋菜都有了。

又亲自到万岁山,砍竹取汁赐给他。

有人说皇帝太过宠爱于谦,兴安等说:“他日夜为国分忧,不问家产,如果他去了,让朝廷到那里还能找到这样的人

”到抄家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

打开来看,都是皇上赐给的蟒袍、剑器。

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

一有个叫朵儿的指挥,本来出自曹吉祥的部下,他把酒泼在于谦死的地方,恸哭。

曹吉祥发怒,鞭打他。

第二天,他还是照样泼洒在地表示祭奠。

都督同知陈逢被于谦的忠义感动,收敛了他的尸体。

过了一年,送回去葬在杭州。

陈逵,是六合人。

曾被推举为有将领之才,是从李时勉门下举荐的。

皇太后开始时不知道于谦的死,听说以后,叹息哀悼了几天。

英宗也后悔了。

  于谦已死,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

不到一年,所干的坏事败露,贪赃累计巨万。

皇帝召大臣进去看,变了脸色说:“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

”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

不久边境有警,皇帝满面愁容。

恭顺侯吴瑾在旁边侍候,进谏说:“如果于谦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这样。

”皇帝无言以对。

这一年,徐有贞被石亨中伤,充军到金齿口。

又过了几年,石亨亦被捕入狱,死于狱中;曹吉祥谋反,被灭族,于谦事情得以真相大白。

  成化初年,将于冕赦免回来,他上疏申诉冤枉,得以恢复于谦的官职,赐祭,诰文里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

先帝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

”这诰文在全国各地传颂。

弘治二年,采纳了给事中孙需的意见,赠给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建祠堂,题为“旌功”,由地方有关部门年节拜祭。

万历中,改谥为忠肃。

杭州、河南、山西都是历代奉拜祭祀不止。

于谦(1398-1457),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

永乐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

出按江西,颂声满道。

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十一年(1446年)遭王振等迫害下狱论死。

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

十四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

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

加少保,总督军务。

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

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

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

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

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

万历中,改谥忠肃。

有《于忠肃集》。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于谦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迁的词有哪些

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①《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②《宋史·辛弃疾传》: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③《南史·虞愿传》: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

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如《三国志·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4.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①《宋史·侯可传》: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②《汉书·平帝纪》: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

③《谭嗣同》: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

5.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①《左传·宣三十年》: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②《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④《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不为党。

6.授:授予官职。

如①《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②《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

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

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如①《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

②《战国策》:起樗里子于国。

9.复:恢复原职务。

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后汉书·张衡传》10.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征召,特指君招臣。

如①《后汉书·王涣列传》:岁余,征拜侍御史。

②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③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

11.仕:做官。

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

12.仕宦:做官,任官职。

如《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13.仕进:进身为官。

如《晋书·许迈传》: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14.任:担负、担任。

如《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二、表“调动、补任”的词语。

1.改:改任官职。

如《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2.调、徙、转: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如①《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调为陇西都尉。

②《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信为楚王。

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④《史记·高祖本纪》:徙韩王信太原。

⑤《隋史·徐文宝传》:文宝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

⑥《宋史·理宗纪》: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

⑦《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

3.迁:调动改派。

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

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又如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史记·太史公自序》4.累迁:表示多次调动。

如范晔《后汉书·赵咨传》:累迁敦煌太守。

5.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如梁启超《谭嗣同》: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6.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7.补:补任空缺官职。

如①《汉书·萧望之传》: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

②《汉书·萧望之传》: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

③《汉书·王尊传》: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8.荫补: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

如①《新唐书•李德裕传》:以荫补校书郎。

②《梅圣俞诗集序》: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

三、表“升官、加封”的词语。

1.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③《史记·淮阴后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④《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

2.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如成语“加官晋爵”。

3.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

如《宋史·辛弃疾传》: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4.超迁:越级升迁。

如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孝文帝说之,超迁。

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②《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5.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官职。

如①《南史·何远传》: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

②《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6.超擢:破格提拔。

如梁启超《谭嗣同》: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7.陟:提升官职。

如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8.升:提升。

如梁启超《谭嗣同》:旋升宁夏道。

9.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如①《汉书·赵充国传》:拔之为后将军。

②《文选·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10.提:提拔。

如《北史•魏收传》: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

四、表“贬官、免官”的词语。

1.贬:①降低官职,降级。

②降职并外放。

如①《三国志·诸葛亮传》: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②《新唐书·柳宗元传》:贬邵州剌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

③《旧唐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

2.窜:放逐、贬官。

如韩愈《进学解》:暂为御使,遂窜南夷。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如梁启超《谭嗣同传》:既而胡即放宁夏道。

4.谪:降职,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

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5.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如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师序》: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

6.左除、左降、左转:降职。

如《新唐书·裴延龄传》: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 (张)滂等官。

7.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有时也指平调。

如①《晋书卷二十八》: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

②《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何间相。

③《晋书卷二十八》: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

8.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如《后汉书·明帝纪》: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

9.黜、绌:废掉官职。

如①《国语·晋语一》:(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②《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平既绌。

③高启《书博鸡者事》: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10.免:罢免官职。

如《史记·吕后本纪》:王陵遂病免归。

11.夺:削去,罢免。

如高启《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五、表“辞官”的词语。

1.告老:官员年老辞职。

如蔡邕《陈太丘碑文》: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

2.解官:辞去官职。

如《宋史·包拯传》: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3.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如《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

4.乞身:古时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如《后汉书·李通传》: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

5.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如①《后汉书·王龚传》: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②《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6.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如《汉书·疏广传》:即日父子俱移病,满三月赐告。

7.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

如《战国策·秦策三》:应候因谢病,请归相印。

8.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如《新唐书·白居易传》:以刑部尚书致仕。

六、表“兼职、代理”的词语。

1.假:临时的、代理的。

如①《史记·项羽本纪》: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②《汉书·苏武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2.兼:兼任,同时监管。

如①《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

②《旧五代史·甘荷余传》:未几,移镇青州,就加兼中书令。

3.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如①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郐州。

②《南史·虞愿传》: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

4.判:高位兼任低职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

如《宋史·韩琦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5.权:暂时代理官职。

如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韩愈吏部权京兆。

②《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

③《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

6.摄:暂代官职。

如《新唐书·杜如晦传》: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

7.署:暂任、代理官职。

如《三国志·诸葛亮传》: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8.守:代理官职。

如《三国志·王修传》: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

9.行:代理官职。

如①《三国志·武帝纪》:太祖行奋武将军。

②《泷冈阡表》: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

七、与“官员任职相关”的词语。

1.知:主持。

如①《宋史·黄庭坚传》:知舒州。

②《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知政矣。

2.典:主持;主管。

如《书·尧典》:命汝典乐。

《三国志·吴仪传》:专典机密。

3.主:主持,掌管。

如①《世说新语·政事》:有劫贼杀财主,主者捕之。

②方苞《狱中杂记》:主缚者亦然,不如何欲,缚时既先折筋骨。

4.视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在任。

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5.下车:新官到任 如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后汉书·张衡传》6.坐:因犯……罪或错误。

如《汉书》: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

7.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新唐书·魏微传》:拜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

8.秩满:官吏任期届满。

前后所居官,未尝至秩满,裁朞月,便自求解退。

《南史·虞寄传》其年秩满,解尹,加散骑常侍,将军、尚书竝如故。

《陈书·袁枢传》9.行部:巡行部属(汉制,刺史常于八月巡视部署,考察刑政,称为行部。

)汉,郭伋字细侯,茂陵人,为并州守。

素结恩德。

后行部至西河。

于谦是被什么人,以什么罪害死的

于谦已死石亨的党羽陈任兵部尚书。

不到一年,所干的败露,贪赃累计巨万。

召大臣进去看,变了脸色说: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

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

不久边境有警,皇帝满面愁容。

恭顺侯吴瑾在旁边侍候,进谏说:如果于谦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这样。

皇帝无言以对。

这一年,徐有贞被石亨中伤,充军到金齿口。

又过了几年,石亨亦被捕入狱,死于狱中;曹吉祥谋反,被灭族,于谦事情得以真相大白正统六年,于谦上疏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

请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

先给菽秫,再给黍麦,再次给稻。

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

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

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

下诏令照此执行。

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

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

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

大同单独远在边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难于前往,奏请另设御史管理。

把镇守将领私自开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用以资助边防经费。

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

在职九年,升任左侍郎,领二品官的棒禄。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博主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

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

但于谦每次进说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

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顶撞过王振。

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

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的指使,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

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

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

当时的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万人,于谦请求发放河南、怀庆两府积储的粟米救济。

又奏请令布政使年富安抚召集这些人,给他们田、牛和种子,由里老监督管理。

前后在任共十九年,他父母去世时,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不久便起用原职。

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

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不听。

邝野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

待到英宗在上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成阝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

侍讲徐(王呈)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

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

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

成阝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

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

于谦请成阝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然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

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硼王暂代皇帝出朝,廷臣们请求将王振灭门九族。

而王振的党羽叫马顺的,便出来斥责言官。

于是给事中王囗在明廷上打马顺,大家都跟着他。

朝上秩序大乱,卫卒声势汹汹。

成阝王害怕得要起来走开,于谦推开众人走上前去扶住成阝王不要起来,而且告诉成阝王宣谕说:马顺等有罪该死,不予追究。

大家才安定下来。

于谦的袍袖因此全部撕裂。

退出左腋门,吏部尚书王直握着于谦的手叹道:国家正在倚赖你呢,今天虽然一百个工直又有什么作用

当时,上下的人都依赖重视于谦,于谦亦毅然把国家的安危视为自己的责任。

当初,大臣担忧国家没有君主,太子年幼,敌寇将至,请皇太后立成阝王为皇帝。

成阝王一再害怕地推辞。

于谦大声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

成阝王于是受命。

九月,成阝玉即帝位为景帝,于谦进去回答问话,情绪激昂地哭着说:敌寇得意,留住了皇上。

必然轻视中国,长驱南下。

请命令各边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

京营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需要马上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制造器械盔甲。

派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辄、张仪、雷通分兵据守九门重要的地方,军队驻扎在外城的外面。

都御史杨善。

给事中王囗亦参与这些事,迁徙外城附近的居民进入城内。

储存在通州的粮食,令官军自己去支领,用装足的米作为代价,不把粮食留给敌人。

文臣像轩倪这样的人,应该用为巡抚。

武臣像石亨、杨洪、柳博这样的,应该用为将帅。

至于军队里面的事情,我自己承担,没有成效就判我的罪。

对他的意见,皇帝全都认真地接纳了。

十月,敕令于谦提督各营军马。

而也先挟持着上皇(英宗)攻破紫荆关直入,进窥京师。

石亨建议收兵固守使敌兵劳累衰竭。

于谦不同意,说:为什么向他示弱,使敌人更加轻视我。

马上分别调遣诸将带领二十二万兵士,在九门外摆开阵势:都督陶瑾在安定门,广宁伯刘安东直门,武进伯朱瑛朝阳门,都督刘聚西直门,镇远侯顾兴祖阜成门,都指挥李端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崇文门,都指挥汤芦宣城门,而于谦自己和石亨率领副总兵范广、武兴在德胜门外列阵,抵挡也先。

把兵部的事交给了侍郎吴宁,把各城门全部关闭,自己亲自督战。

下令:临阵将领不顾部队先行退却的,斩将领。

军士不顾将领先退却的,后队斩前队。

于是将士知道必定要死战,都听命令。

副总兵高礼、毛福寿在彰义门北面抵挡敌人,俘虏了一个头目。

皇帝高兴,令于谦选精兵聚集在教场,以便调动;再命太监兴安、李永昌同于谦一起管理军务。

当初,也先部队深入,以为早晚就可以攻下京城,及至见到明朝官军严阵以待,有些丧气。

叛变了的宦官喜宁教唆也先邀明朝大臣迎接上皇,索取黄金和丝织品以万万计;又邀于谦及王直、胡氵荧等出城谈判。

皇帝不准许。

也先更加沮丧。

庚申,也先部队窥伺德胜门。

于谦令石亨在空屋里设下埋伏,派几个骑兵引诱敌人。

敌人用一万骑兵逼近,副总兵范广发射火药武器,伏兵一齐起来迎击。

也先的弟弟孛罗,平彰卯那孩被炮打死,也先部队转移到西直门,都督孙镗抵御他,石亨亦分了部分兵力来到,敌寇撤退。

副总兵武兴在彰义门攻打敌军,和都督王敬一起挫败了也先的前锋。

敌军正要退却,而几百个骑着马的宦官想争功,冲马争着向前。

阵脚乱了,武兴被乱发的箭射死。

寇兵赶到土城,居民爬以屋顶,呼喊着用砖石投掷敌人,喧声震天。

王囗和福寿的援兵赶到,敌军于是撤退。

相持了五天,也先的邀请没人理他,作战又失利,知道不可能达到目的,又听说各地勤工的部队马上要开到,恐怕截断了他的归路,于是拥着上皇由良乡向西去。

于谦调各将领追击,到居庸关才回来。

评功,加于谦少保、总督军务。

于谦说:四郊多保垒,是卿大夫的耻辱,怎么敢求取赏赐功劳呢

坚决推辞,皇帝不准。

于是增兵守真定、保定、涿州、易州等府州,请求用大臣镇守山西,防止敌寇南侵。

景泰元年三月,总兵朱谦奏称敌兵三万围攻万全,敕令范广担任总兵官抵御他:不久,敌寇退,于谦请求即驻兵居庸关,敌寇来则出关剿杀,敌寇退则回京师驻守。

大同参将许贵奏北面有三个人到镇上,想朝廷派使者讲和。

于谦说:以前派指挥季锋、岳谦前往讲和,而也先跟着入寇。

接着派通政王复、少卿赵荣,见不到上皇就回来了。

显然,不能依靠和谈。

况者我和他的仇不共戴天,从道理上来说也绝不可以讲和。

万一和了他要满足无穷无尽的要求,答应则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困难,不答应又会发生变乱,这形势也不能讲和。

许贵是武臣,而这样恐惧畏缩,怎能敌汽同仇,按法律该处死。

发出文书严厉谴责他。

从此边境的将领人人都主张坚守作战,没有敢说讲和的。

当初,也先诸多要挟,都是由喜宁策划的。

于谦秘密下令镇守大同的将领抓了喜宁,把他杀了。

又给王伟想办法,让他引诱杀了间谍田小儿。

而且利用间谍实行离间,请求特别释放了忠勇伯把台家,答应封给爵位,让他从中想办法。

也先开始有放回上皇的意思,派使者来联系,京师的戒备才稍稍放松了一点。

于谦上言:南京重地,需要有人加以安抚稳定。

中原有很多流民,假如遇上荒年,互相呼应聚集成群,这是很值得担心的。

请敕令内外守备和各处巡抚用心整顿,防患于未然,召回派往内地召募发兵的文武官员和镇守中宫。

到了八月,上皇被留在北方已经一年。

也先见中国没有什么事端,更想讲和,使者接连前来,提出把上皇送回。

大臣王直等商议派使者前往迎接,皇帝不高兴地说:朕本来不想登大位,当时是被推上来的。

于谦从容地说:帝位已经定了,不会再有更改,只是从情理上应该赶快把他接回来罢了。

万一他真有什么阴谋,我就有话说了。

皇帝看看他便改变了面色说:听你的、听你的。

先后派遣了李实、杨善前往。

终于把上皇接了回来,这是于谦的功劳。

上皇已经回来,瓦刺请求朝贡。

先前贡使不过百人,正统十三年增加到三千余人,对给予的赏赐总不满足,便入侵。

现在又派三千人来朝,于谦请求列兵居庸关以备不测,在京师隆重陈兵,设宴招待。

因此说到和议很难依靠,逐条进上安定边境的三个策略。

请求敕令大同、宣府、永平、山海、辽东各路总兵官增修墙准备防御。

京兵分别隶属于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虽然各设有总兵。

但不相统一,请求选择精锐十五万人,分为十营团操,从此开始了团营的制度。

这事记载在《明史·兵志》中。

瓦刺入贡,常常携带以前掳去的人口来。

于谦一定奏请酬劳使者,前后赎回了几百人。

当初,永乐年中,投降过来的人被安置在京畿附近的很多。

也先入侵时,很多成了内应。

于谦想分散遣送他们。

因为西南有战事,每次出征,都挑选他们精锐的骑手,从厚资助他们前往,然后再遣送他们的妻子,内患得以平定。

杨洪以独石入卫,八个城都给了敌人。

于谦使都督孙安率轻骑兵出龙门关占据了它,招募百姓屯田,边战边守,八个城得以收复。

贵州苗未平定,何文渊建议撤去布使、按察两司。

专设都指挥使司,用大将镇守。

于谦说:不设两个司,是放弃了这地方。

建议遂作罢。

于谦认为上皇虽然回来了,但国耻未洗雪,正值也先和脱脱不花结怨,请求趁机派大军,自己前往征讨他,以报复从前的仇恨,清除边患。

皇帝不准。

于谦主持兵部工作时,也先的势力正在扩张,而福建邓茂七、浙江叶宗留、广东黄萧养各自拥有部众和自封的封号,湖广、贵州、广西、瑶、侗、苗、僚到处蜂起作乱,前后的军队征集调遣,都是于谦独自安排。

当战事匆忙急迫,瞬息万变的时候,于谦眼睛看着手指数着,随口讲述奏章,全都能按照机宜采取正确的方针方法。

同事和下属接受命令,彼此看着都感到惊骇佩服。

号令严明。

虽然是勋臣老将稍有不守法度,立即请圣旨切实责备。

一张小字条送到万里外,没有不谨慎小心执行的。

他才思的畅通敏捷,考虑的周到仔细,一时没有人能比得上。

他性情淳朴忠厚过人,忘身忧国。

上皇虽然回来了,一点也不说自己的功劳。

东宫改易以后,景帝命令凡是兼东宫太子宫属者支取两份俸禄。

诸臣都表示推辞,只有于谦一再推辞。

自己的生活很简单俭朴,所居住的房子仅仅能够遮挡风雨。

皇帝赐给他西华门的府第,推辞说:国家多难,臣子怎么敢自己安居。

坚决推辞,皇帝不准。

于是把皇帝前所赏赐的玺书、袍服、银锭之类,全部封好写上说明放到那里,每年去看一看罢了。

皇帝很了解于谦,所议论奏请的事没有不听从的。

皇帝曾经派使者到真定、河间采择野菜,去直沽制造鱼干,于谦一说便马上停止。

任用一个人,一定悄悄访问于谦。

于谦实事求是地回答,没有隐瞒,也不躲避嫌疑怨恨。

因此那些不称职的人都怨恨他,而不像他那样被皇帝信用的,亦往往嫉妒他。

当敌寇刚刚撤退时,都御史罗通立刻上奏章弹劾于谦登记的功劳薄不实在。

御史顾(日翟)说于谦太专权,干预六部的大事奏请实行,好像他就是内阁一样。

于谦根据祖制反驳他们,户部尚书金濂亦上疏为他争辩,但指责他的人还是不断收集他的材料。

各御史多次用苛刻的文词上奏弹劾他,全靠景泰帝力排众议,加以任有,他才得以尽量实现自己的计划。

于谦的性格很刚强,遇到有不痛快的事,总是拍着胸脯感叹说: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那里

他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勋臣、皇亲国戚,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

又始终不赞成讲和,虽然上皇因此能够回来,但上皇并不满意。

徐(王呈)因为提出迁都南京,受到于谦斥责。

这时把名字改为有贞,比较得到提升进用,经常咬牙切齿地恨于谦。

石亨本来因为违犯了军法被削职,是于谦请求皇帝宽恕了他,让他总理十营兵,但因为害怕于谦不敢放肆,也不喜欢于谦。

德胜门一仗的胜利,石亨的功劳并不比于谦大,而得到世袭侯爵,内心有愧,于是上疏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

皇帝下诏让他到京师,于谦推辞,皇帝不准。

于谦说:国家多事的时候,臣子在道义上不应该顾及个人的恩德。

而且石亨身为大将,没有听说他举荐一位隐士,提拔一个兵卒,以补益军队国家,而只是推荐了我的儿子,这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吗

我对于军功,极力杜绝侥幸,绝对不敢用儿子来滥领功劳。

石亨更是又愧又恨。

都督张辄因为征苗时不守律令,被于谦弹劾,和内侍曹吉祥等都一向恨于谦。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上皇恢复了帝位,宣谕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

诬陷于谦等和黄囗制造不轨言论,要另立太子,又和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策划迎接册立襄王的儿子。

石亨等拿定这个说法,唆使科道官上奏。

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反,判处死刑。

王文忍受不了这种诬陷,急于争辩,于谦笑着说: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罢了,分辩有什么用处

奏疏上呈后,英宗还有些犹豫,说:于谦实在是有功劳的。

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

皇帝的主意便拿定了。

丙戊改年号为天顺,丁亥,把于谦在闹市处死并弃尸街头,抄了他的家,家人都被充军边疆。

遂溪的教谕吾豫说于谦的罪应该灭族,于谦所推荐的各文武大臣都应该处死。

刑部坚持原判这才停止了。

千户白琦又请求写上他的罪行,刻板印刷在全国公布。

一时要讨好皇帝争取宠幸的人,全都以于谦作为一个话柄。

于谦自从土木之变以后,发誓不和敌人共生存。

经常住在值班的地方,不回家。

一向有痰症病,景帝派太监兴安、舒良轮流前往探望。

听说他的衣服、用具过于简单,下诏令宫中造了赐给他,所赐东西甚至连醋菜都有了。

又亲自到万岁山,砍竹取汁赐给他。

有人说皇帝太过宠爱于谦,兴安等说:他日夜为国分忧,不问家产,如果他去了,让朝廷到那里还能找到这样的人

到抄家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

打开来看,都是皇上赐给的蟒袍、剑器。

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

一有个叫朵儿的指挥,本来出自曹吉祥的部下,他把酒泼在于谦死的地方,恸哭。

曹吉祥发怒,鞭打他。

第二天,他还是照样泼洒在地表示祭奠。

都督同知陈逢被于谦的忠义感动,收敛了他的尸体。

过了一年,送回去葬在杭州。

陈逵,是六合人。

曾被推举为有将领之才,是从李时勉门下举荐的。

皇太后开始时不知道于谦的死,听说以后,叹息哀悼了几天。

英宗也后悔了。

于谦已死,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

不到一年,所干的坏事败露,贪赃累计巨万。

皇帝召大臣进去看,变了脸色说: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

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

不久边境有警,皇帝满面愁容。

恭顺侯吴瑾在旁边侍候,进谏说:如果于谦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这样。

皇帝无言以对。

这一年,徐有贞被石亨中伤,充军到金齿口。

又过了几年,石亨亦被捕入狱,死于狱中;曹吉祥谋反,被灭族,于谦事情得以真相大白。

成化初年,将于冕赦免回来,他上疏申诉冤枉,得以恢复于谦的官职,赐祭,诰。

于谦的资料和时代背景

于谦(1398年—1457年),益,浙江钱塘人,明朝名臣,英雄。

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

”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

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

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

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

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

高煦伏在地上战保,自称罪该万死。

皇帝很高兴。

班师回朝北京,给于谦赏赐和各大臣一样。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

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

一年上疏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

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

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

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

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

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

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闾阎就是里巷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

此诗写成后远近传诵,为一时佳话。

于谦如此不阿,自然引起了宦官王振的极度不满。

正统六年,于谦上疏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

请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

先给菽秫,再给黍麦,再次给稻。

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

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

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

”下诏令照此执行。

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

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

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

大同单独远在边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难于前往,奏请另设御史管理。

把镇守将领私自开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用以资助边防经费。

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

在职九年,升任左侍郎,领二品官的棒禄。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

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

但于谦每次进说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

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顶撞过王振。

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

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的指使,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

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

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

当时的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万人,于谦请求发放河南、怀庆两府积储的粟米救济。

又奏请令布政使年富安抚召集这些人,给他们田、牛和种子,由里老监督管理。

前后在任共十九年,他父母去世时,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不久便起用原职。

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

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不听。

邝野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

待到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

侍讲徐(王呈)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

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

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

”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

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

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然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

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郕王暂代皇帝出朝,廷臣们请求将王振灭门九族。

而王振的党羽叫马顺的,便出来斥责言官。

于是给事中王囗在明廷上打马顺,大家都跟着他。

朝上秩序大乱,卫卒声势汹汹。

郕王害怕得要起来走开,于谦推开众人走上前去扶住郕王不要起来,而且告诉郕王宣谕说:“马顺等有罪该死,不予追究。

”大家才安定下来。

于谦的袍袖因此全部撕裂。

退出左腋门,吏部尚书王直握着于谦的手叹道:“国家正在倚赖你呢,今天虽然一百个工直又有什么作用

”当时,上下的人都依赖重视于谦,于谦亦毅然把国家的安危视为自己的责任。

当初,大臣担忧国家没有君主,太子年幼,敌寇将至,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

郕王一再害怕地推辞。

于谦大声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

”郕王于是受命。

九月,郕王即帝位为景帝,于谦进去回答问话,情绪激昂地哭着说:“敌寇得意,留住了皇上。

必然轻视中国,长驱南下。

请命令各边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

京营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需要马上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制造器械盔甲。

派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辄、张仪、雷通分兵据守九门重要的地方,军队驻扎在外城的外面。

都御史杨善。

给事中王囗亦参与这些事,迁徙外城附近的居民进入城内。

储存在通州的粮食,令官军自己去支领,用装足的米作为代价,不把粮食留给敌人。

文臣像轩倪这样的人,应该用为巡抚。

武臣像石亨、杨洪、柳博这样的,应该用为将帅。

至于军队里面的事情,我自己承担,没有成效就判我的罪。

”对他的意见,皇帝全都认真地接纳了。

十月,敕令于谦提督各营军马。

而也先挟持着上皇(英宗)攻破紫荆关直入,进窥京师。

石亨建议收兵固守使敌兵劳累衰竭。

于谦不同意,说:“为什么向他示弱,使敌人更加轻视我。

”马上分别调遣诸将带领二十二万兵士,在九门外摆开阵势:都督陶瑾在安定门,广宁伯刘安东直门,武进伯朱瑛朝阳门,都督刘聚西直门,镇远侯顾兴祖阜成门,都指挥李端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崇文门,都指挥汤芦宣城门,而于谦自己和石亨率领副总兵范广、武兴在德胜门外列阵,抵挡也先。

把兵部的事交给了侍郎吴宁,把各城门全部关闭,自己亲自督战。

下令:临阵将领不顾部队先行退却的,斩将领。

军士不顾将领先退却的,后队斩前队。

于是将士知道必定要死战,都听命令。

副总兵高礼、毛福寿在彰义门北面抵挡敌人,俘虏了一个头目。

皇帝高兴,令于谦选精兵聚集在教场,以便调动;再命太监兴安、李永昌同于谦一起管理军务。

当初,也先部队深入,以为早晚就可以攻下京城,及至见到明朝官军严阵以待,有些丧气。

叛变了的宦官喜宁教唆也先邀明朝大臣迎接上皇,索取黄金和丝织品以万万计;又邀于谦及王直、胡氵荧等出城谈判。

皇帝不准许。

也先更加沮丧。

庚申,也先部队窥伺德胜门。

于谦令石亨在空屋里设下埋伏,派几个骑兵引诱敌人。

敌人用一万骑兵逼近,副总兵范广发射火药武器,伏兵一齐起来迎击。

也先的弟弟孛罗,平彰卯那孩被炮打死,也先部队转移到西直门,都督孙镗抵御他,石亨亦分了部分兵力来到,敌寇撤退。

副总兵武兴在彰义门攻打敌军,和都督王敬一起挫败了也先的前锋。

敌军正要退却,而几百个骑着马的宦官想争功,冲马争着向前。

阵脚乱了,武兴被乱发的箭射死。

寇兵赶到土城,居民爬以屋顶,呼喊着用砖石投掷敌人,喧声震天。

王囗和福寿的援兵赶到,敌军于是撤退。

相持了五天,也先的邀请没人理他,作战又失利,知道不可能达到目的,又听说各地勤工的部队马上要开到,恐怕截断了他的归路,于是拥着上皇由良乡向西去。

于谦调各将领追击,到居庸关才回来。

评功,加于谦少保、总督军务。

于谦说:“四郊多保垒,是卿大夫的耻辱,怎么敢求取赏赐功劳呢

”坚决推辞,皇帝不准。

于是增兵守真定、保定、涿州、易州等府州,请求用大臣镇守山西,防止敌寇南侵。

景泰元年三月,总兵朱谦奏称敌兵三万围攻万全,敕令范广担任总兵官抵御他:不久,敌寇退,于谦请求即驻兵居庸关,敌寇来则出关剿杀,敌寇退则回京师驻守。

大同参将许贵奏北面有三个人到镇上,想朝廷派使者讲和。

于谦说:“以前派指挥季锋、岳谦前往讲和,而也先跟着入寇。

接着派通政王复、少卿赵荣,见不到上皇就回来了。

显然,不能依靠和谈。

况者我和他的仇不共戴天,从道理上来说也绝不可以讲和。

万一和了他要满足无穷无尽的要求,答应则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困难,不答应又会发生变乱,这形势也不能讲和。

许贵是武而这样恐惧畏缩,怎能敌汽同仇,按法律该处死。

”发出文书严厉谴责他。

从此边境的将领人人都主张坚守作战,没有敢说讲和的。

当初,也先诸多要挟,都是由喜宁策划的。

于谦秘密下令镇守大同的将领抓了喜宁,把他杀了。

又给王伟想办法,让他引诱杀了间谍田小儿。

而且利用间谍实行离间,请求特别释放了忠勇伯把台家,答应封给爵位,让他从中想办法。

也先开始有放回上皇的意思,派使者来联系,京师的戒备才稍稍放松了一点。

于谦上言:“南京重地,需要有人加以安抚稳定。

中原有很多流民,假如遇上荒年,互相呼应聚集成群,这是很值得担心的。

请敕令内外守备和各处巡抚用心整顿,防患于未然,召回派往内地召募发兵的文武官员和镇守中宫。

” 到了八月,上皇被留在北方已经一年。

也先见中国没有什么事端,更想讲和,使者接连前来,提出把上皇送回。

大臣王直等商议派使者前往迎接,皇帝不高兴地说:“朕本来不想登大位,当时是被推上来的。

”于谦从容地说:“帝位已经定了,不会再有更改,只是从情理上应该赶快把他接回来罢了。

万一他真有什么阴谋,我就有话说了。

”皇帝看看他便改变了面色说:“听你的、听你的。

”先后派遣了李实、杨善前往。

终于把上皇接了回来,这是于谦的功劳。

上皇已经回来,瓦剌请求朝贡。

先前贡使不过百人,正统十三年增加到三千余人,对给予的赏赐总不满足,便入侵。

”现在又派三千人来朝,于谦请求列兵居庸关以备不测,在京师隆重陈兵,设宴招待。

因此说到和议很难依靠,逐条进上安定边境的三个策略。

请求敕令大同、宣府、永平、山海、辽东各路总兵官增修墙准备防御。

京兵分别隶属于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虽然各设有总兵。

但不相统一,请求选择精锐十五万人,分为十营团操,从此开始了团营的制度。

这事记载在《明史·兵志》中。

瓦剌入贡,常常携带以前掳去的人口来。

于谦一定奏请酬劳使者,前后赎回了几百人。

当初,永乐年中,投降过来的人被安置在京畿附近的很多。

也先入侵时,很多成了内应。

于谦想分散遣送他们。

因为西南有战事,每次出征,都挑选他们精锐的骑手,从厚资助他们前往,然后再遣送他们的妻子,内患得以平定。

杨洪以独石入卫,八个城都给了敌人。

于谦使都督孙安率轻骑兵出龙门关占据了它,招募百姓屯田,边战边守,八个城得以收复。

贵州苗未平定,何文渊建议撤去布使、按察两司。

专设都指挥使司,用大将镇守。

于谦说:“不设两个司,是放弃了这地方。

”建议遂作罢。

于谦认为上皇虽然回来了,但国耻未洗雪,正值也先和脱脱不花结怨,请求趁机派大军,自己前往征讨他,以报复从前的仇恨,清除边患。

皇帝不准。

于谦主持兵部工作时,也先的势力正在扩张,而福建邓茂七、浙江叶宗留、广东黄萧养各自拥有部众和自封的封号,湖广、贵州、广西、瑶、侗、苗、僚到处蜂起作乱,前后的军队征集调遣,都是于谦独自安排。

当战事匆忙急迫,瞬息万变的时候,于谦眼睛看着手指数着,随口讲述奏章,全都能按照机宜采取正确的方针方法。

同事和下属接受命令,彼此看着都感到惊骇佩服。

号令严明。

虽然是勋臣老将稍有不守法度,立即请圣旨切实责备。

一张小字条送到万里外,没有不谨慎小心执行的。

他才思的畅通敏捷,考虑的周到仔细,一时没有人能比得上。

他性情淳朴忠厚过人,忘身忧国。

上皇虽然回来了,一点也不说自己的功劳。

东宫改易以后,景帝命令凡是兼东宫太子宫属者支取两份俸禄。

诸臣都表示推辞,只有于谦一再推辞。

自己的生活很简单俭朴,所居住的房子仅仅能够遮挡风雨。

皇帝赐给他西华门的府第,推辞说:“国家多难,臣子怎么敢自己安居。

”坚决推辞,皇帝不准。

于是把皇帝前所赏赐的玺书、袍服、银锭之类,全部封好写上说明放到那里,每年去看一看罢了。

皇帝很了解于谦,所议论奏请的事没有不听从的。

皇帝曾经派使者到真定、河间采择野菜,去直沽制造鱼干,于谦一说便马上停止。

任用一个人,一定悄悄访问于谦。

于谦实事求是地回答,没有隐瞒,也不躲避嫌疑怨恨。

因此那些不称职的人都怨恨他,而不像他那样被皇帝信用的,亦往往嫉妒他。

当敌寇刚刚撤退时,都御史罗通立刻上奏章弹劾于谦登记的功劳薄不实在。

御史顾(日翟)说于谦太专权,干预六部的大事奏请实行,好像他就是内阁一样。

于谦根据祖制反驳他们,户部尚书金濂亦上疏为他争辩,但指责他的人还是不断收集他的材料。

各御史多次用苛刻的文词上奏弹劾他,全靠景泰帝力排众议,加以任有,他才得以尽量实现自己的计划。

于谦的性格很刚强,遇到有不痛快的事,总是拍着胸脯感叹说:“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那里

”他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勋臣、皇亲国戚,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

又始终不赞成讲和,虽然上皇因此能够回来,但上皇并不满意。

徐(王呈)因为提出迁都南京,受到于谦斥责。

这时把名字改为有贞,比较得到提升进用,经常咬牙切齿地恨于谦。

石亨本来因为违犯了军法被削职,是于谦请求皇帝宽恕了他,让他总理十营兵,但因为害怕于谦不敢放肆,也不喜欢于谦。

德胜门一仗的胜利,石亨的功劳并不比于谦大,而得到世袭侯爵,内心有愧,于是上疏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

皇帝下诏让他到京师,于谦推辞,皇帝不准。

于谦说:“国家多事的时候,臣子在道义上不应该顾及个人的恩德。

而且石亨身为大将,没有听说他举荐一位隐士,提拔一个兵卒,以补益军队国家,而只是推荐了我的儿子,这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吗

我对于军功,极力杜绝侥幸,绝对不敢用儿子来滥领功劳。

”石亨更是又愧又恨。

都督张辄因为征苗时不守律令,被于谦弹劾,和内侍曹吉祥等都一向恨于谦。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上皇恢复了帝位,宣谕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

诬陷于谦等和黄囗制造不轨言论,要另立太子,又和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策划迎接册立襄王的儿子。

石亨等拿定这个说法,唆使科道官上奏。

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反,判处死刑。

王文忍受不了这种诬陷,急于争辩,于谦笑着说:“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罢了,分辩有什么用处

”奏疏上呈后,英宗还有些犹豫,说:“于谦实在是有功劳的。

”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

”皇帝的主意便拿定了。

丙戊改年号为天顺,丁亥,把于谦在闹市处死并弃尸街头,抄了他的家,家人都被充军边疆。

遂溪的教谕吾豫说于谦的罪应该灭族,于谦所推荐的各文武大臣都应该处死。

刑部坚持原判这才停止了。

千户白琦又请求写上他的罪行,刻板印刷在全国公布。

一时要讨好皇帝争取宠幸的人,全都以于谦作为一个话柄。

于谦自从土木之变以后,发誓不和敌人共生存。

经常住在值班的地方,不回家。

一向有痰症病,景帝派太监兴安、舒良轮流前往探望。

听说他的衣服、用具过于简单,下诏令宫中造了赐给他,所赐东西甚至连醋菜都有了。

又亲自到万岁山,砍竹取汁赐给他。

有人说皇帝太过宠爱于谦,兴安等说:“他日夜为国分忧,不问家产,如果他去了,让朝廷到那里还能找到这样的人

”到抄家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

打开来看,都是皇上赐给的蟒袍、剑器。

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

一有个叫朵儿的指挥,本来出自曹吉祥的部下,他把酒泼在于谦死的地方,恸哭。

曹吉祥发怒,鞭打他。

第二天,他还是照样泼洒在地表示祭奠。

都督同知陈逢被于谦的忠义感动,收敛了他的尸体。

过了一年,送回去葬在杭州。

陈逵,是六合人。

曾被推举为有将领之才,是从李时勉门下举荐的。

皇太后开始时不知道于谦的死,听说以后,叹息哀悼了几天。

英宗也后悔了。

于谦已死,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

不到一年,所干的坏事败露,贪赃累计巨万。

皇帝召大臣进去看,变了脸色说:“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

”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

不久边境有警,皇帝满面愁容。

恭顺侯吴瑾在旁边侍候,进谏说:“如果于谦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这样。

”皇帝无言以对。

这一年,徐有贞被石亨中伤,充军到金齿口。

又过了几年,石亨亦被捕入狱,死于狱中;曹吉祥谋反,被灭族,于谦事情得以真相大白。

成化初年,将于冕赦免回来,他上疏申诉冤枉,得以恢复于谦的官职,赐祭,诰文里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

先帝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

”这诰文在全国各地传颂。

弘治二年,采纳了给事中孙需的意见,赠给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建祠堂,题为“旌功”,由地方有关部门年节拜祭。

万历中,改谥为忠肃。

杭州、河南、山西都是历代奉拜祭祀不止。

于谦(1398-1457),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

永乐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

出按江西,颂声满道。

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十一年(1446年)遭王振等迫害下狱论死。

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

十四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

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

加少保,总督军务。

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

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

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

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

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

万历中,改谥忠肃。

有《于忠肃集》。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于谦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关于于谦。

,兵部尚书。

,兵部尚书。

内阁:徐溥,,,谢迁。

:怀恩。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