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水利系统安全生产会议主持词

水利系统安全生产会议主持词

时间:2017-02-26 10:18

五年级作文关于栾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栾(Luán 栾)姓源出有三:1、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是用封邑作为姓氏的。

西周的时候,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被封在晋,建立晋国,他的后代有靖侯。

晋靖侯的孙子名宾,被封于栾邑(今天的河北省栾城一带),世称栾宾。

他的后代于是以封邑地为姓氏,称栾氏。

世代为晋国卿士,逐渐成为栾姓望族。

2、出自姜姓,为炎帝的后代,是用人的名字作为姓氏的。

西周的时候,姜子牙被封于齐,建立齐国。

春秋时,齐惠公的儿子名坚,字子栾,他的子孙用他的名字的“栾”作为姓氏,成为栾氏的一支,望族出于西河魏郡。

[1] 得姓始祖编辑孙宾。

栾氏是晋靖侯的孙宾食采于栾邑而得姓。

望族居于西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离石县。

据根据《元和姓纂》上的记载,栾姓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后代,春秋时期晋国的靖侯孙宾食采于栾邑,后代因地命氏,称为栾氏。

望族出于西河郡。

根据《万姓统谱》的记载,春秋时期栾书的后代为晋国的公卿。

而根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上的记载,春秋时期晋靖侯孙宾的食邑是赵州,所在地就在平棘西北十六里古栾城,他的子孙以邑为氏,始有栾氏。

故栾氏后人尊孙宾为栾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编辑(缺)栾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栾姓出自姬姓。

上古周朝时,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有个后代叫宾,是晋国的公子,晋靖候的孙子,他被分封在栾(今河省北元氏县东,一说在今河北省城县,亦说今河北栾城)邑,因此被称为栾宾。

栾宾的孙子栾枝把邑名作为姓,称为栾氏,世代相传,成为栾姓的起源。

历史名人编辑栾布西汉梁地人。

少年的时候受雇于酒家,后来被抢去作了奴隶。

后来成为梁王大夫。

汉高祖杀彭越,下令不许收尸,栾布冒着被杀的危险哭着把彭越这个好朋友葬了,被官吏判处为死刑。

栾布说:“彭越是我的好朋友,他因为一点小事就遭到杀害,这里的大臣们着急 自己和彭越一样因为小事就遭杀。

我也一样,到不如趁早杀了我吧。

”汉高祖听了以后,觉得他讲的没错,又因为佩服他的勇气与义气,免了他的罪,封他为都尉。

文帝时候,栾布做了燕相,封在郦侯。

中元五年逝世,燕、齐都为他立社,号栾公社。

栾巴字叔元。

东汉蜀郡人,一说河南内黄人。

性格直爽,学问精深。

顺帝的时候做黄门令。

先后迁任桂阳、豫章太守和沛相。

注重教育,政事明察。

因为上书营造顺帝宪陵,被定罪入狱,不准回家20年。

陵帝的时候任议郎,后来因为上书为陈蕃和窦武辩冤下狱后自杀。

栾书春秋时期的晋国名将。

栾文博是后魏时的著名宿儒,有门徒数千人。

德林亦就学,始精诗、书。

后好内事,于众辈中最玄默。

栾崇吉宋代良吏,封丘人。

明习文法,为官清廉,勤于政事,以政绩突出而闻名。

栾德美副主任医师。

男,1954年1月出生,江苏射阳人。

中共党员。

1978年毕业于南通医学院。

曾任射阳县卫生防疫站防疫科副主任,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县卫生防疫站站长、党支部副书记,县卫生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

现任江苏省射阳县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

兼任《中国卫生辉煌50年》、《江苏卫生保健》杂志编委,江苏省防疾学会、预防医学会、盐城市预防医学会理事,射阳县医学会会长,农民健康教育学会会长等职。

射阳县政协医卫组组长、政协委员。

主要业绩:先后被表彰为中国红十字总会先进会员、全市优秀卫生防疫站站长、全县优秀干部,多次被市卫生局和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

先后撰写并发表论文48篇,其中4篇获市、县科技论文奖。

在其亲自指挥和直接参与下,全县食品卫生、计划免疫、放射卫生、学校卫生均受到国家级表彰,先后通过初保先进县、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农村自来水普及县、爱婴县验收,健康教育、等级防疫站、等级医院创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全国率先试行医药集中招标采购、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

栾贵钵男,1941年2月出生,河北南宫人。

1958—1960年在北京第一航空技术学校学习,后留校任教一年;1961—1979年在航空工业部303研究所工作。

现任北京市昌平区来德奇加工厂厂长。

主要业绩:长期从事科技工作,善于钻研,专长机械加工方面的研究。

研制出“浮球景观结构”的专利技术,并被收入《中华优秀专利技术精选》等并被“世界发明家国际协会”评为金奖。

该专利特点:国内外生产厂家仅应用:1、浮体浮力原理;2、德国科学家巴斯葛(PASCA1)理论,无法解决转动中浮球与球座产生的摩擦,并于实践中证明产品寿命很短。

该专利又应用力学原理,从理论到实践已证明基本上为永不磨损型的长寿产品。

另外,结构简单,节省能源,造价低,利于推广普及。

在国内外同行业同类产品中居领先水平,地矿部专业人士评价为世界第一。

在从事“景观浮球”研究的同时,对球形体的加工技术还有3项重大突破,其中一项属于“发明专利技术”。

其技术发明,先进于世界上发达国家使用数控机床的生产技术,其产品精度极高,设备简单,生产速度快,产品造价低。

近期又奔破了在各加工行业具有广泛用途的“三维万能仿形机床”的研究工作,可首选应用在雕刻行业中,其优点是对操作工人的文化、技术、艺术水平要求不高。

栾鸿儒教授。

男,1929年10月出生,辽宁新宾人。

1952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

曾任教于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

现任职于西安理工大学。

中国水利学会泵及泵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业绩:长期从事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多年来,为国家培养水利水电建设人才做出了贡献。

曾任中国水利电力部高等学校教学委员会委员,研究生导师,学科带头人。

已为国家培养出一批硕士研究生。

在科学研究方面,主要在“水力机械”、“泵抽水系统水力过渡特性”、“泵站水力学及泥沙”等学科领域有深入研究,完成多项国家水利水电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研究成果“泵站水锤电算程序开发与应用”获省级优秀科学研究成果奖,在国内公开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主要有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的《大型离心泵站水烫特征线解法与应用》等,公开出版的著作10余种,其中《农用井泵》、(水泵及水泵站)分获1980年国家新长征优秀科普图书奖和1995年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栾心汉教授。

男,1939年9月出生,山东青岛人。

1963年毕业于山东冶金学院钢冶金专业。

现任职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钢铁冶金教研室。

兼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热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安市炼钢技术协会理事等职。

先期从事冶金企业生产技术及管理工作,1972年开始从事高等教育工作。

主要业绩:编著正式出版(钢冶金学)、(铁合金约、(电炉炼钢)、(冶金工厂设计)等和主编校内出版的研究生、本(专)科生教材、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等教学文件10余本,数百万字。

公开发表科技论文和高教学术论文40余篇。

与企业合作,主持完成多项科研、设计、工程和技术推广项目并取得效果。

曾荣获江苏省政府颁发的“开发苏北有功人员”二等奖,陕西省科研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西安市电炉钢节能技术标兵和先进工作者奖励多项次,以及中国金属学会铁合金学会、陕西省金属学会、西安市铸造学会、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等多项次优秀论文奖和本校的科研成果、优秀教学成果从秀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诸多嘉奖。

身居教学科研第一线,学风端正、治学严谨、经验丰富,成果累累。

正为冶金高教事业做着新的贡献。

栾照轶高级法官。

男,19M年1月出生,山东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人。

中共党员。

中国人民大学刑法专业研究生毕业。

1962年10月一1979年3月任黑龙江省依安县人民法院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庭长;1979年4月至今任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副庭长、庭长。

主要业绩:1962年以来,一直在人民法院从事审判工作。

1993年3月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长期从事人民法院工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司法建设做出了贡献”的荣誉称号并颁发证书和奖章。

结合审判实践撰写并发表论文和著述20余篇,其中《经济犯罪疑题探析》、《经济犯罪疑案分析》、《正确掌握当前经济活动中罪与非罪的界限》、《受贿案件“一比一”证据的存疑与突破》、《刑法疑题评解》等调研文章,为审判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并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资料。

在国家级大型理论文集上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有《非法所得罪立法探讨》、《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挪用公款罪若干问题研究》、《贪污罪若干问题研究》、《略谈经济承包活动中贪污罪的认定》、《如何识别利用经济合同诈骗犯罪与经济合同中欺诈行为的界限》等,有的篇目获得优胜奖和荣誉证书。

合著《犯罪与刑罚》、《中国刑事司法案例汇纂》等书。

1997年1月应邀参加了在东南亚举行的“理论建设与市场经济学术考察研讨会”;1998年4月应邀参加了在广西南宁市举行的《中国百科学者传略》首发式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市场经济学术研讨会。

栾光禹1938年出生,重庆人,主任医师。

1964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医疗系。

大学本科六年,外语修英、日、俄文。

毕业分配到成都市新华人民医院。

曾任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市科协中医学会会员、厂科协中医药学组长,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具有系统的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

学验俱丰。

在医学论文撰写和医疗工作中,多次受到地方与工人表扬。

撰写论文40余篇,从1979年以来,在《成都中医学院学报》、《四川中医》、《四川中医函授》、《工矿医刊》、《国医论坛》等发表,近20余篇论文在国家级、省市级学术交流会交流。

重视中医基础理论《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研究,对金、元、明、清时代医学发展的研究,以李东垣的脾胃学说和王清任活血化瘀学说颇有发挥。

旁及诸家学说,力主创新。

临床重视实效。

对历年的各种疾病的治疗,注重资料的搜集整理。

著《工厂常见病治疗体验》(初稿)。

擅长慢性气管炎、肺心病、风湿、肝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各类结石病、肾病的治疗,对红斑狼疮、部分肿瘤病的治疗见长,对妇儿科病有独特见解,采用历代名方、单验方、针灸、汤熨、外治法,可起沉行。

主张中西论道,充分发挥中医特长,自创“狼疮方”、“癌转化方”、“化石片”、“益肾汤”等,临床应用效果甚佳。

曾获先进工作者及科协优秀会员誉称。

1998年市卫生局授予“成都市名中医”。

栾士梅高级教师。

女,1956年生,辽宁新民人。

毕业于辽宁省教育学院。

现任新民市实验小学副校长。

主要业绩:参加教育工作17年,曾先后任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职。

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潜心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辽宁省优秀课教师,沈阳市优秀教师,1991年被评为沈阳市劳动模范。

主持的沈阳市级实验项目《愉快教育研究》和《语文环境中识字教学研究》通过专家验收。

1995-1997年连续三次被评为沈阳市级优秀课指导教师。

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奖章;1989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课教师、沈阳市优秀教师;1991年被评为沈阳市劳动模范。

1995年撰写的《语文环境中识字》、《减轻学生负担的几点做法》在沈阳教育上发表;1997年撰写的《在教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做法》在沈阳教育上发表。

编写的《作文序列教学》书在新民市小学发行。

1996年撰写的《小学教育应着眼于民族素质的提高》、《阅读教学几点做法》被评为辽宁省级优秀论文;1997年撰写的《小学数学活动课研究》被评为辽宁省级优秀论文。

栾经涛1955年生,辽宁省抚顺市人,醉墨。

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毕业,国家三级书法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二级书法家。

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中韩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曹州画院名誉院长。

日本国艺术道院客座教师,作品参加全国及国际性大赛多次获奖。

作品入选日本、加拿大、韩国作品收藏。

作品编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名人录》、《世界名人录》、《世界书画之最东方书画长城巨卷》、《20世纪中韩名人书画辞典》十几部。

栾敬立男,1930年生,江苏省泰兴市人。

笔名敬之,红石,斋名敬业,1950年毕业于江苏省泰兴中学,1954年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现为《中外市场信息报》主任记者。

1987年参加北京《华艺硬笔习字会》1994年参加北京《诗刊社》诗人之家,著有诗词300首。

1995年获“民族杯”书法品位赛精品奖。

同年参加国际硬笔书法家加拿大总会高级会员。

1996年参加首届冰雪情海内外书画名家展并被聘为展事顾问。

作品入《世界硬笔书画家精品博览》。

1997年作品入《中国硬笔书法大成》、《中国艺术人才书画作品展精品集》。

1998年作品入《国际硬笔书法家观止》,名片入《中国著名书画家精英博览》。

1999年入二十世纪艺术名人大辞典。

同年获中华书画世纪奖。

栾禄璋1943年2月生,山东省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人。

别名鲁宁,斋号三馀书屋。

自幼酷爱书法、绘画艺术。

1959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附中,为全国著名国画家郭西河教授所赏识,纳为入室弟子,学习传统花鸟画,1962年入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系学习装潢专业。

作品创作花鸟画为主,兼画别样,重视写生,不为具象束缚。

现系辽宁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装帧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流行色协会会员、中国出版协会会员、辽宁装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美术家协会理事、辽宁书法家协会理事。

辽宁中国画研究会理事、中国乡村田园画会常务理事、临夏民族书画院顾问。

其在工艺美术设计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撰写的《浅谈书籍装帧》获全国首届装帧艺术论文研究成果三等奖。

个人著作有《艺用动物资料》、《栾禄璋花鸟画花鱼观》、《写意金鱼技法》、《栾禄璋国画作品集》等书。

所设计的大量图书封面、插图及编辑的图书多次获全国及省级奖励,在首届中国优秀美术图书评奖中《 色彩辞典》获金牌奖、《现代水墨画》等三种获铜牌奖,个人所著述的《幼儿趣味绘画》获全国优秀图书奖。

中国画创作方面,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美展并获奖,作品在美国、新加坡、日本、韩国展出被各国友人收藏,《辽宁日报》、《沈阳日报》、《美术之友》、《美术大观》、辽宁电视台等都作过专题报导,传略、作品编入《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现代书画界名人大观》、《当代世界名人传》、《20世纪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中国美术家》、《世界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等典集。

被授予“世界书画艺术名人”荣誉称号。

栾睿女,1960年2月生,陕西三原人。

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教研室主任,古代文学研究生专业负责人,宗教文化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导师。

已出版《中国佛教大观》(第二编、第三编)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花底拾遗—古代妇女生活经典》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元曲家薛昂夫》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西域风景诗一百首》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批判”北京人

》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唐宋诗词名篇详解》由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喀纳斯神秘游》由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李白诗文注析》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表论文《试论词在文化转型时期的确立》(南京师大学报1996年1期);《司马迁民族观批判》(殷都学刊1993年2期、《苏轼的佛教观念及其影响》(《新疆师大学报》1995年1期;《必须十分重视转型期文化建设》(《阵地》1993.4)、《清人乌鲁木齐诗评析》(新疆大学学报1998.2)《交河塔林与密教东渐》(《西域研究》2000.1);《作为典籍符号的图像叙事——西域石窟壁画阿阇世王题材再探讨》(西域研究2005.1);《西域石窟壁画阿阇世王题材再探讨》(《西域研究》2005。

1)《从克孜尔207窟壁画谈佛教对拜火教的融摄》(《西域研究》2007.3);《国家精神符号的阐释与重构——谈李白的《明堂赋》(《中国李白研究》2009卷);《元代维吾尔散曲家——薛昂夫》(《文史知识》2005.10)。

栾国仁1930年4月生,山东省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人。

哈尔滨铁路局电务处处长、高级工程师。

毕业于北京铁道学院电信系。

参与了极频自动闭塞和机车信号的研制,太阳能在信号设备上的应用以及哈尔滨、牡丹江、绥化等大站电气集中、哈尔滨二调驼蜂场的修建等。

先后发表论文8篇,其中《安全生产与设备维修》和《如何选择检修周期与轮修周期》等论文。

多次参加中苏边境铁路电务设施方面的技术谈判,参加过中日铁道信号技术座谈会。

栾新春(1917-1935.10.1),陕西省安定(今子长)县人。

少时备受地主恶霸、军阀官吏的欺凌。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1年秋由团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27年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散发传单标语、传递信件情报等。

1931年秋任中共村支部委员。

1932年2月设伏击毙国民党安定县长。

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9支队,随部转战陕北各地。

1933年4月任陕北游击队第1支队分队长。

先后参加马河川、三十里铺、潭家小洼、董家寺、张洪镇、合水、枣树坪、温家坡等战斗,作战勇敢,经常担任攻击奋勇队。

11月打入安定北区折科达民团进行兵运工作,策动和争取许多团丁。

1934年7月发动起义,会同当地赤卫军组成陕北红8支队,任支队长。

活动于横山、米西、安定一带,牵制敌军,配合陕北游击队主力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

9月任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师第1团2连连长。

1935年1月3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27军成立,任84师1团2连连长。

相继参加王家圪凸、南沟岔、阎王砭、吴家寨、马家坪和解放陕北六座县城的战斗,多次担任突击队队长,率部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屡建奇功,被群众誉为“少年英雄”,所部成为西北红军中出色的“好汉连”。

1935年9月18日,红十五军团成立,任81师241团2连连长。

同年10月1日参加劳山战役。

战斗中,率2连向敌连续发起冲击。

腹部中弹受伤,将流出的肠子塞进腹腔,简单包扎后,继续冲锋,前进约100余米,终因失血过多倒地,光荣牺牲,时年仅18岁。

栾菊杰:女子花剑比赛世界冠军。

郡望堂号编辑郡望西河郡:战国时期魏国置郡,相当于今天的山西、陕西两省之间的黄河沿岸一带。

魏 郡:汉高帝置郡。

治所在今天的河北省临潼县西南。

堂号重义堂:汉代的栾布和彭越交朋友,彭越为盗;栾布被人卖做为奴隶,后来在燕国当了大将,被汉兵俘虏。

这时彭越已经在汉当了梁王,于是就把栾布赎了回来,跟着自己做大夫。

后来彭越被汉高祖 杀掉了,把他的头挂在洛阳,命令任何人不许收尸。

栾布却公开的收了他的尸体,将他埋葬,还痛哭了一场。

汉高祖认为栾布重义气,就拜他为都尉。

文帝时候,栾布做了燕相,封在郦侯。

“重义堂”又称为“郦侯堂”。

此外,栾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巽德堂”等。

家谱文献编辑山东栖霞栾氏谱书两卷,(清)栾寅纂修,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手抄本。

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栖霞市臧家庄镇小栾家村。

山东栖霞栾氏谱书,(清)栾寅纂修,(清)世栾书坤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重修,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抄录本六册。

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栖霞市臧家庄镇西栾家村栾德臣处。

安徽太和栾氏家谱,(清)栾氏合族于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23年)始修,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续修,2000年栾治华再修,2005年栾氏合族重新编修计算机排版打印本。

现被收藏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栾寨村、河南省项城县栾家楼。

字辈排行编辑山东龙口栾氏一支字辈:“景成士明德长春学守信”。

山东龙口前栾村栾氏一支字辈:仁和绍先志,家声祺凤麟。

山东龙口栾氏一支字辈:“永国基(其)士中鸿玉清允景吉兆兴”。

山东枣庄栾氏字辈:“成发长吉德永玉福学忠世为明作广富贵万国同”。

山东滕州栾氏字辈:“书学志玉……”山东黄县栾氏字辈:“思成显德长征伏击”。

山东黄县、黑龙江栾氏字辈:“适逢常庆积德可”。

山东莱洲栾氏字辈:“林春丰振……”山东文登栾氏字辈:“从继国兆庆振忠德玉久永井学文政长亭可似宏。

”山东无棣栾氏字辈:“廷永树景(玉桂)凤。

”山东充州栾氏字辈:“朝怀国(学)俊(金家)如(汝修)福(玉)子。

”山东城阳栾氏字辈:“恒德方作圣一心复绍先敬宗维敦本嘉祥御坤贤”。

山东夏庄栾氏字辈:“述恒永方作修振兴丕绍崇乃宗功敦本建基孝友相承”。

山东潍坊寒亭南港汜村栾氏字辈:“守宣玉可忠廷周宗明维学京正义长存吉星照”。

(此村栾姓明初迁来,始祖为:栾芳)河南鹿邑栾氏字辈:“身修维则良田之庆怀民道从斋慎可丕重作延生东亚清风起中华长和平”。

河南项城栾氏字辈:“尚友之学贵恩厚少宽宜运进伍金泰(此辈与我们目前所使用辈份不一样,目前,河南项城市永丰乡后栾楼的辈份如下:登荣方培永昌吉)”。

河南项城、安徽太和(山、林、茂、盛四大派)栾氏字辈:“士(怀学芳)国家(俊金庆)治(修汝天)福(永)身心(修)维则良田之庆怀民道从斋慎可丕重作延生东亚青风起中华长和平德甫凤勇明腾云继印洪金殿丙友世国家治福廷学法传万春厚代赔震兴”。

河南濮阳栾氏一支字辈:“华怀太思宗传道贵好梦”。

河南濮阳栾氏一支字辈:“光明正恒耀得一希民邦作玉福华(壁)怀太思宗传道贵好孟继良登殿贺秀才协距顺世可树基任茂长”。

河南濮阳、山东荷泽、曹县栾氏字辈:“华夏太思(子师)宗传道贵好孟继良”。

河南栾氏一支字辈:“恒德方作圣一心复绍先敬宗维敦本嘉祥御坤贤”。

辽宁昌图栾氏字辈:“廷(庭)永树景(玉学)凤”。

辽宁庄河栾氏字辈:“成发长吉德永方学文中世维明左广富贵万国同”。

辽宁大连栾氏字辈:“义恒君子德天祥吉寅家”。

辽宁葫芦岛栾氏字辈:“字维德军上首国宝忠孝孟广依心贺”。

辽宁岫岩栾氏字辈:“元学耀永承仑序孝友书香振家生”。

辽宁瓦房店栾氏字辈:“元中克德树福禄吉庆生”。

辽宁喀左栾氏字辈:“凤树殿士井海敏”。

辽宁鞍山一支字辈:“中天朝廷仕文学世希洪玉修德明阳长发祥吉昌国恩广普基家业永胜康”。

江苏扬州栾氏字辈:“安家其承必圣长春”。

江苏兴化、永丰、新建栾氏字辈:“中天万尔春久鸿开广大”。

江苏泰兴、疆乌鲁木齐栾氏字辈:“存根广友才富”。

江苏滨海栾氏字辈:“基正德承加立业”。

黑龙江林口栾氏字辈:“三忠喜树俊良业国”。

黑龙江宝清栾氏字辈:“存仁德守忠合宝世兹大敦理”。

黑龙江集贤、辽宁本溪、盘锦、营口栾氏字辈:“朝三明魁之□成学忠喜玉仁”。

黑龙江大庆一支:老祖(山东)栾登法;‘玉兴学咏士广殿季云祥绪心万丰久忠正上其昌。

吉林长春栾氏字辈:“盛贞文万学魁有德本兴仁富燕家秀景天光荣国庆孝廉方正做英华”。

吉林栾氏一支字辈:“文昌山水秀德大建闻洲锦世日谋善永远继绪修”。

跪求有关毛主席早年经历的文章

高性能混凝土是个很相对的说法,而是你所要求的性能较好的混凝土.要求较大的强度,有高墙混凝土.要求浇筑时流动性好,有自密实混凝土.要求混凝土很快达到强度值,由速凝混凝土要求较好的耐久性,有耐久性混凝土要求混凝土自重小,有轻质混凝土.这些都是相对于你的要求而言.具体可参照下文: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摘 要: 阐述了高性能混凝土产生的背景和国内外学者对高性能混凝土的认识与定义,并详细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的国内外的研究与发展现状,同时,还针对高性能混凝土研究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性能混凝土; 定义; 耐久性; 存在问题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HPC)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发达国家基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提出的一种全新概念的混凝土,它以耐久性为首要设计指标,这种混凝土有可能为基础设施工程提供100年以上的使用寿命。

区别于传统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由于具有高耐久性、高工作性、高强度和高体积稳定性等许多优良特性,被认为是目前全世界性能最为全面的混凝土,至今已在不少重要工程中被采用,特别是在桥梁、高层建筑、海港建筑等工程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工程安全使用期、经济合理性、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等方面产生了明显的效益,因此被各国学者所接受,被认为是今后混凝土技术的发展方向。

1、高性能混凝土产生的背景传统的混凝土虽然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也经历了几次大的飞跃,但今天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1)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各种超长、超高、超大型混凝土构筑物,以及在严酷环境下使用的重大混凝土结构,如高层建筑、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海上采油平台、核反应堆、有毒有害废物处置工程等的建造需要在不断增加。

这些混凝土工程施工难度大,使用环境恶劣、维修困难,因此要求混凝土不但施工性能要好,尽量在浇筑时不产生缺陷,更要耐久性好,使用寿命长。

(2)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少工业发达国家正面临一些钢筋混凝土结构,特别是早年修建的桥梁等基础设施老化问题,需要投入巨资进行维修或更新。

1987年美国国家材料咨询局的一份政府报告指出:在美国当时的57.5万座桥梁中,大约有25.3万座处于不同程度的破坏状态,有的使用期不到20年,而且受损的桥梁每年还增加3.5万座。

1991年在提交美国国会的报告“国家公路和桥梁现状”中指出,为修复或更换现存有缺陷桥梁的费用需投资910亿美元;如拖延修复进程,费用将增至1 310亿美元。

美国现存的全部混凝土工程的价值约6万亿美元,每年用于维修的费用高达300亿美元。

在加拿大,为修复劣化损坏的全部基础设施工程估计要耗费5 000亿美元。

在英国,调查统计了271个工程劣化破坏实例,其中碳化锈蚀占17%,环境氯盐锈蚀占33%,内部氯盐锈蚀占5%,混凝土冻蚀10%,混凝土磨蚀10%,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破坏9%,硫酸盐化学腐蚀4%,其他各种不常发生的腐蚀破坏7%。

我国结构工程中混凝土耐久性问题也非常严重。

建设部于20世纪90年代组织了对国内混凝土结构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工业建筑及露天构筑物在使用25-30年后即需大修,处于有害介质中的建筑物使用寿命仅15~20年,民用建筑及公共建筑使用及维护条件较好,一般可维持50年。

相对于房屋建筑来说,处于露天环境下的桥梁耐久性与病害状况更为严重。

据2000年全国公路普查,到2000年底我国已有各式公路桥梁278 809座,公路危桥9 597座,每年实际需要维修费用38亿元,而实际到位仅8亿元。

港口、码头、闸门等工程因处于海洋环境,氯离子侵蚀引发钢筋锈蚀,导致构件开裂、腐蚀情况最为严重。

1980年交通部四航局等单位对华南地区18座码头调查的结果,有80%以上均发生严重或较严重的钢筋锈蚀破坏,出现破坏的时间有的距建成仅5-10年。

(3)混凝土作为用量最大的人造材料,不能不考虑它的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传统混凝土的原材料都来自天然资源。

每用1t水泥,大概需要0.6t以上的洁净水,2t砂、3t以上的石子;每生产1 t硅酸盐水泥约需1.5 t石灰石和大量燃煤与电能,并排放1tCO2,而大气中CO2浓度增加是造成地球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

尽管与钢材、铝材、塑料等其它建筑材料相比,混凝土本身也是一种洁净材料,但由于它的用量庞大,过度开采矿石和砂、石骨料已在不少地方造成资源破坏并严重影响环境和天然景观。

有些大城市现已难以获得质量合格的砂石。

另一方面,由于混凝土过早劣化,如何处置费旧工程拆除后的混凝土垃圾也给环境带来威胁。

因此,未来的混凝土必须从根本上减少水泥用量,必须更多地利用各种工业废渣作为其原材料;必须充分考虑废弃混凝土的再生利用,未来的混凝土必须是高性能的,尤其是耐久的。

耐久和高强都意味着节约资源。

“高性能混凝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2、高性能混凝土的定义与性能对高性能混凝土的定义或含义,国际上迄今为止尚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解,各个国家不同人群有不同的理解。

一般说来,高性能混凝土是指高强、高耐久性、高工作性。

一些美国学者更强调高强度和尺寸稳定性(北美型),欧洲学者更注重耐久性(欧,洲型),而日本学者偏重于高工作性(日本型),这可能由于日本更重视混凝土振捣工艺对工人听力的不利作用,而推广不需振捣的自密实混凝土。

在我国,对高性能混凝土的含义也有争论,冯乃谦在其1996年出版的《高性能混凝土》著作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了:高性能混凝土必须是高强的,因为一般情况下高强对耐久性有利,同时他认为高性能混凝土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现在有了好的掺合料和减水剂,因此高性能混凝土必须掺掺合料。

冯乃谦的这些观点代表了当时我国大多数混凝土学者对高性能混凝土的认识。

吴中伟针对当时科研界过度追求高强度的趋向,及时提出“有人认为高强度必须高耐久性,这是不全面的,因为高强混凝土会带来不利于耐久性的因素……”。

高性能混凝土还应包括中等强度混凝土,如C30混凝土。

吴中伟高度重视耐久性,并早在1986年就提出高强未必一定高耐久,低强也不一定就不耐久的观点是非常有前瞻性的,而且今天他的这个观点也是正确的。

定义高性能混凝土为具有所需,陛能要求的匀质混凝土,必须采用严格的施工工艺,采用优质材料配制的,便于浇捣,不离析,力学性能稳定,早期强度高,具有韧性和体积稳定性等性能的耐久的混凝土。

大多数承认单纯高强不一定耐久,而提出高性能则希望既高强又耐久。

可能是由于发现强调高强后的弊端,1998年美国ACI又发表了一个定义为:“高性能混凝土是符合特殊性能组合和匀质性要求的混凝土,如果采用传统的原材料组分和一般的拌和、浇筑与养护方法,未必总能大量地生产出这种混凝土。

”ACI对该定义所作的解释是:“当混凝土的某些特性是为某一特定的用途和环境而制定时,这就是高性能混凝土。

例如下面所举的这些特性对某一用途来说可能是非常关键的:易于浇筑,振捣时不离析,早强,长期的力学性能,抗渗性,密实性,水化热,韧性,体积稳定性,恶劣环境下的较长寿命。

因为高性能混凝土的许多特性是相互联系的,改变其中之一常会使其它的特性发生变化,当混凝土为某一用途生产而必须考虑若干特性时,则每一个特性都必须清楚地规定在合同文件中”。

1998年ACI定义与1990年ACI、NIST定义的区别是:前者把早强列入“特殊性能组合”可选性能之一,而不作为必要的规定而强调。

而欧洲混凝土学会和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协会则将高性能混凝土定义为水胶比低于0.40的混凝土小在日本,将高流态的自密实混凝土(即免振混凝土)称为高性能混凝土,‘强度一般为40-45 MPa,混凝土中除水泥外,还有矿渣粉、粉煤灰及膨胀剂。

也有一些部门根据其专业的特点对高性能混凝土提出具体的要求,如1995年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FHWA)将高性能混凝土分成4级,每级在与强度和耐久性有关的8个参数上都规定了定量的指标。

美国战略公路研究计划(SHRP)提出高性能混凝土用于公路工程应满足:(1)水胶比≤0.35;(2)300次冻融循环,相对动弹模≥侣0%;(3)抗压强度4 h≥17.2MPa,或24≥34.5 MPa,或28d≥68.9MPa.该定义偏重于早强,定义了一个特定的高性能混凝土,缺乏普遍适用性。

用于桥梁尤其是大跨度桥梁的高性能混凝土应满足:(1)水胶比≤0.40;(2)强度≥41.4 MPa;(3)徐变率低。

我国著名的混凝土科学家吴中伟教授定义高性能混凝土为一种新型高技术混凝土,是在大幅度提高普通混凝土性能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混凝土技术制作的混凝土,它以耐久性作为设计的主要指标,针对不同用途要求,对下列性能有重点的予以保证;耐久性、工作性、适用性、强度、体积稳定性以及经济合理性。

为此,高性能混凝土在配制上的特点是低水胶比,选用优质原材料,并除水泥、集料外,必须掺加足够数量的矿物细掺料和高效外加剂。

1997年3月吴中伟教授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会议上又指出,高性能混凝土应更多地掺加以工业废渣为主的掺合料,更多地节约水泥熟料,提出了绿色高性能混凝土(GHPC)的概念。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委员会将高性能混凝土定义为以耐久性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并适合工业化生产与施工的混凝土。

与传统的混凝土相比,这种高性能混凝土在配比上的特点是低用水量(水与胶凝材料总量之比低于0.4,或至多不超过0.45),较低的水泥用量,并以化学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作为水泥、水、砂、石之外的必需组分。

这也是现代高强混凝土的配制途径。

实际上,正是现代高强混凝土技术的出现,为解决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问题指明了出路。

结合我国的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十几年的情况,2003年廉慧珍教授专门撰文反思了对高性能混凝土的理解存在的若干误区,造成对高性能混凝土使用的盲目和混乱,她对高性能混凝土的理解为,“高性能混凝土不是混凝土的一个品种,而是达到工程结构耐久性的质量要求和目标,是满足不同工程要求的性能和具有匀质性的混凝土。

高强不一定耐久,高流动性也不是任何工程都需要的,也不是只要有掺合料就能高性能;混凝土的质量不是实验室配出来的,而是优选配合比的混凝土由生产、设计、施工和管理人员在结构中实现的,开裂的就不是高性能混凝土,除了特殊结构(如临时性结构)外,没有什么混凝土结构不需要耐久。

针对不同工程的特点和需要,对混凝土结构进行满足具体要求的性能和耐久性设计,比笼统强调高性能混凝土的名词更要科学”。

在这里,高性能混凝土强调的是混凝土的‘性能’或者质量、状态、水平,或者说是一种质量目标,对不同的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有不同的强调重点(即‘特殊性能组合’)。

3、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开发现状针对混凝土的过早劣化,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掀起了一个以改善混凝土材料耐久性为主要目标的“高性能混凝土”开发研究的高潮,并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

1990年,加拿大政府提出了一个协作网研究计划,专门用来资助对国家今后长远发展有影响的科研项目,最终从158个提议的项目中评选出15项,属于土木工程学科的仅占1项,这就是“高性能混凝土协作网”研究计划,获得了640万加元资助进行为期4年的研究。

到1994年在原有的15个协作网中有lo个继续取得资助以进行下一个4年的研究,其中高性能混凝土的资助份额为550万加元,可见其被重视的程度。

法国在1986年由政府组织包括政府研究机构、大学、公司等23个单位开展了“混凝土的新途径”研究项目,进行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并造示范工程。

这一项目已于1993年完成,建成的示范工程有Joigny城的1座3跨后张法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其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当于我国的C70,比原设计的C40减少混凝土量30%,减少自重24%;Civaux核电站2号反应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安全壳等,高85 m,直径44 m,混凝土强度等级C70,其水泥用量只有240kg\\\/m‘,有很高的气密性;1996年法国政府公共部和教育与研究部又组织了为期4年的“高性能混凝土2000的国家研究计划,投入研究经费550万美元。

1994年,美国联邦政府16个机构联合提出了一个在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应用高性能混凝土的建议,计划在10年内投资2亿美元进行研究和开发。

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FHWA)以及一些州政府的运输部和美国工程兵等机构,都一直投入大量经费,资助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NSF以每年200万美元的经费,定期资助以西北大学为首的水泥基复合材料联合研究中心对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

德国、瑞典、挪威等国家在发展高性能混凝土上也有很大投入,挪威是较早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开展研究的国家之一,至今已建造了20多个混凝土海洋采油平台,挪威皇家科技学院的科学与工业研究基金(SINTEF)持续资助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

瑞典1991-1997年由政府和企业联合出资5 200万克朗,实施高性能混凝土研究的国家计划。

日本则在发展自密实混凝土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其初衷也是为了消除混凝土振捣中的缺陷和增加混凝土的密实性,以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为目标。

1999年美国NIST的建筑与防火研究实验室(BFRI.)在国际互联网上公布了一个“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的伙伴关系(Partnership for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Technology,缩写为PHPCT)”,由工业界4个大企业和国家预拌混凝土协会、波特兰水泥协会协作,承担“商品高性能混凝土结构项目中计算机集成知识系统(CIKS)的开发”的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包括7个专题:专题。

为计算机集成知识系统的开发,HYPERCON;专题1为HPC的制备工艺过程;专题2为混凝土和混凝土材料的特征化;专题3为性能预测;专题4为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在火中的结构性能;专题5为结构性能;专题6为HPC的经济性。

重点是性能检验和预测工具的开发和应用,这是优化可*的HPC产品和给出可由最有效的途径得到的知识所必需的。

专题1-6提供输入专题0的要素。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逐渐突出了耐久性设计的考虑,从只重视强度设计向强度于耐久性并重。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成为土木工程领域中的研究重点。

针对不同环境类别的侵蚀作用,提出材料性能劣化的理论或经验模式,并据此估算结构的使用寿命,成为发展和研究耐久性设计方法的主流。

日本于1986年提出“考虑耐久性的建筑物设计、施工维护大纲”,在1989年制定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准则(试行)》,把耐久性设计定义为:全面地考虑材料质量、施工工序和结构构造使结构在一定的环境中正常工作,在要求的期限内不需要维修。

它采用了与结构设计相同的思路,要求构造各部位的耐久性指数大于或等于环境指数。

欧洲混凝土委员会(CEB)1989年通报了“耐久性混凝土结构设计指南”,国际材料与结构试验研究室联合会(RILEM)的130-CSI.技术委员会1996年提出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的报告,对基于材料劣化模型分析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1995年欧共体资助了一项名为DuraCrete的研究项目,2000年出版了一份名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指南》的技术文件。

1998年欧共体又资助成立了为期3年的DuraNet工作网,全名为“支持、发展与应用以性能为基础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评估的工作网”,有欧洲的19个单位参与,旨在改善欧洲混凝土的耐久性设计、评估与维修水平。

美国ACl201委员会1992年提出了“耐久性混凝土指南”,2000年又对该指南进行了修改。

欧洲国际混凝土委员会编制的混凝土结构CEB-FIP模式规范(1990),欧洲规范2暂行本(1992)以及美国AASH-TO{公路桥梁设计规范(1994)》都列有“耐久性”的条款。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清华大学向国内介绍高性能混凝土以来,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建设部、铁道部和国家建材局联合资助了重点科研项目《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结构力学性态研究》,随后许多省、市科委和建委也资助了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方面的研究课题。

1999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委员会(HSCC)编写了《高强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CECS 104:99)。

我国“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重点工程混凝土安全性研究》,由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牵头,跨部门、跨行业地协作攻关,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

四航局主持制定的《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J275-2000)中,规定用于海港工程的高性能混凝土,磨细矿渣的掺量可达到50%~80%,同时要求水胶比≤0.35,坍落度≥120 mm,强度等级≥C45,这也是我国首个对高性能?昆凝土技术要求进行具体规定的规范。

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学部于2000年提出了一个名为“工程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研究”的咨询项目,并编写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标准CCES 01-2004)。

4、高性能混凝土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4.1 能不能对高性能混凝土下一个完整的定义自从美国提出高性能混凝土这一概念近10年来,如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或者标准的定义。

目前,不同的学者和技术人员,从混凝土性能的不同方面,给出了关于高性能混凝土的不同描述,因此,很难给高性能混凝土一个全面、准确、完整的定义。

4.2 高性能混凝土是否一定要高强冯乃谦在其专著《高性能混凝土》中开宗明义的指出:“高性能混凝土必须是高强的,因为一般情况下高强对耐久性有利。

”吴中伟针对当时科研界过度追求高强度的趋向,及时提出“有人认为高强度必然高耐久性,这是不全面的,因为高强混凝土会带来不利于耐久性的因素……。

高性能混凝土还应包括中等强度混凝土,如C30混凝土。

”但黄士元认为把包括30 MPa的普通强度而耐久性好的混凝土也归人高性能混凝土范畴,则很难划分普通混凝土与高性能混凝土的差别,也难于与国际混凝土界沟通。

因此,如何界定高性能混凝土,是需要混凝土界人士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4.3 高性能混凝土是否一定要高工作性高性能混凝土又被人们称为3高混凝土,其中一高就是高工作性。

但是不是只有高工作性才是高性能混凝土呢?诚然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从10年前普遍的70~90 mm发展到现在大量预拌混凝土的180-200 mm,甚至已经有自密实的混凝土的浇筑,这也是混凝土技术的一种进步:减轻了振捣的劳动量,推动了预拌混凝土的发展,并大大减少了“蜂窝”、“狗洞”等质量事故,提高了混凝土的匀质性。

但高的工作性一般是在提高混凝土浆体含量的情况下产生的,浆体含量的提高也就意味着混凝土开裂的可能性增加,同时,高的流动性也将使混凝土浇筑时容易振捣离析。

因此,不能把流动性作为混凝土拌合物“高性能”的指标,而应当根据不同工程特点,注重拌合物的施工性能。

坍落度的大小应服从于混凝土的匀质性和体积稳定性。

4.4 高性能混凝土的开裂问题高性能混凝土的出现,给土木工程界最直接的冲击是对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视有所加强了,粉煤灰、矿渣等掺合料的使用增多了,预拌混凝土更普遍了。

目前上海、北京、沈阳已能供应C80以上商品预拌混凝土,实际上我国部分地区的混凝土企业目前已经具备了供应超高强商品混凝土的能力。

但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却发生较多“高性能混凝土”结构开裂,特别是早期开裂的问题。

由于高性能混凝土一般具有高胶凝材料用量、低水胶比与掺人大量活性掺合料等配制特点,致使高性能混凝土的硬化特点与内部结构,同传统的普通混凝土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随之带来了它的早期体积稳定性差、容易开裂等问题。

而混凝土的裂缝正是在使用阶段环境侵蚀性介质侵入的通道,进而削弱其耐久性。

高性能混凝土在国内外的应用实践表明,早期开裂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在工程中应用的重要因素。

因此,改善高性能混凝土的抗裂性是高性能混凝土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高性能混凝土有哪些种类

高性能土是个很相对的说法,而是你所要求能较好的混凝土.要求较大的强度,有高墙混凝土.要求浇筑时流动性好,有自密实混凝土.要求混凝土很快达到强度值,由速凝混凝土要求较好的耐久性,有耐久性混凝土要求混凝土自重小,有轻质混凝土.这些都是相对于你的要求而言.具体可参照下文: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摘 要: 阐述了高性能混凝土产生的背景和国内外学者对高性能混凝土的认识与定义,并详细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的国内外的研究与发展现状,同时,还针对高性能混凝土研究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性能混凝土; 定义; 耐久性; 存在问题 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HPC)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发达国家基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提出的一种全新概念的混凝土,它以耐久性为首要设计指标,这种混凝土有可能为基础设施工程提供100年以上的使用寿命。

区别于传统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由于具有高耐久性、高工作性、高强度和高体积稳定性等许多优良特性,被认为是目前全世界性能最为全面的混凝土,至今已在不少重要工程中被采用,特别是在桥梁、高层建筑、海港建筑等工程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工程安全使用期、经济合理性、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等方面产生了明显的效益,因此被各国学者所接受,被认为是今后混凝土技术的发展方向。

1、高性能混凝土产生的背景 传统的混凝土虽然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也经历了几次飞跃,但今天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1)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各种超长、超高、超大型混凝土构筑物,以及在严酷环境下使用的重大混凝土结构,如高层建筑、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海上采油平台、核反应堆、有毒有害废物处置工程等的建造需要在不断增加。

这些混凝土工程施工难度大,使用环境恶劣、维修困难,因此要求混凝土不但施工性能要好,尽量在浇筑时不产生缺陷, 更要耐久性好,使用寿命长。

(2)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少工业发达国家正面临一些钢筋混凝土结构,特别是早年修建的桥梁等基础设施老化问题,需要投入巨资进行维修或更新。

1987年美国国家材料咨询局的一份政府报告指出:在美国当时的57.5万座桥梁中,大约有25.3万座处于不同程度的破坏状态,有的使用期不到20年,而且受损的桥梁每年还增加3.5万座。

1991年在提交美国国会的报告“国家公路和桥梁现状”中指出,为修复或更换现存有缺陷桥梁的费用需投资910亿美元;如拖延修复进程,费用将增至1 310亿美元。

美国现存的全部混凝土工程的价值约6万亿美元,每年用于维修的费用高达300亿美元。

在加拿大,为修复劣化损坏的全部基础设施工程估计要耗费5 000亿美元。

在英国,调查统计了271个工程劣化破坏实例,其中碳化锈蚀占17%,环境氯盐锈蚀占33%,内部氯盐锈蚀占5%,混凝土冻蚀10%,混凝土磨蚀10%,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破坏9%,硫酸盐化学腐蚀4%,其他各种不常发生的腐蚀破坏7%。

我国结构工程中混凝土耐久性问题也非常严重。

建设部于20世纪90年代组织了对国内混凝土结构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工业建筑及露天构筑物在使用25-30年后即需大修,处于有害介质中的建筑物使用寿命仅15~20年,民用建筑及公共建筑使用及维护条件较好,一般可维持50年。

相对于房屋建筑来说,处于露天环境下的桥梁耐久性与病害状况更为严重。

据2000年全国公路普查,到2000年底我国已有各式公路桥梁278 809座,公路危桥9 597座,每年实际需要维修费用38亿元,而实际到位仅8亿元。

港口、码头、闸门等工程因处于海洋环境,氯离子侵蚀引发钢筋锈蚀,导致构件开裂、腐蚀情况最为严重。

1980年交通部四航局等单位对华南地区18座码头调查的结果,有80%以上均发生严重或较严重的钢筋锈蚀破坏,出现破坏的时间有的距建成仅5—10年。

(3)混凝土作为用量最大的人造材料,不能不考虑它的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传统混凝土的原材料都来自天然资源。

每用1t水泥,大概需要0.6t以上的洁净水,2t砂、3t以上的石子;每生产1 t硅酸盐水泥约需1.5 t石灰石和大量燃煤与电能,并排放1tCO2,而大气中CO2浓度增加是造成地球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

尽管与钢材、铝材、塑料等其它建筑材料相比,混凝土本身也是一种洁净材料,但由于它的用量庞大,过度开采矿石和砂、石骨料已在不少地方造成资源破坏并严重影响环境和天然景观。

有些大城市现已难以获得质量合格的砂石。

另一方面,由于混凝土过早劣化,如何处置费旧工程拆除后的混凝土垃圾也给环境带来威胁。

因此,未来的混凝土必须从根本上减少水泥用量,必须更多地利用各种工业废渣作为其原材料;必须充分考虑废弃混凝土的再生利用,未来的混凝土必须是高性能的,尤其是耐久的。

耐久和高强都意味着节约资源。

“高性能混凝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2、高性能混凝土的定义与性能 对高性能混凝土的定义或含义,国际上迄今为止尚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解,各个国家不同人群有不同的理解。

一般说来,高性能混凝土是指高强、高耐久性、高工作性。

一些美国学者更强调高强度和尺寸稳定性(北美型),欧洲学者更注重耐久性(欧,洲型),而日本学者偏重于高工作性(日本型),这可能由于日本更重视混凝土振捣工艺对工人听力的不利作用,而推广不需振捣的自密实混凝土。

在我国,对高性能混凝土的含义也有争论,冯乃谦在其1996年出版的《高性能混凝土》著作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了:高性能混凝土必须是高强的,因为一般情况下高强对耐久性有利,同时他认为高性能混凝土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现在有了好的掺合料和减水剂,因此高性能混凝土必须掺掺合料。

冯乃谦的这些观点代表了当时我国大多数混凝土学者对高性能混凝土的认识。

吴中伟针对当时科研界过度追求高强度的趋向,及 时提出“有人认为高强度必须高耐久性,这是不全面的,因为高强混凝土会带来不利于耐久性的因素……”。

高性能混凝土还应包括中等强度混凝土,如C30混凝土。

吴中伟高度重视耐久性,并早在1986年就提出高强未必一定高耐久,低强也不一定就不耐久的观点是非常有前瞻性的,而且今天他的这个观点也是正确的。

定义高性能混凝土为具有所需,陛能要求的匀质混凝土,必须采用严格的施工工艺,采用优质材料配制的,便于浇捣,不离析,力学性能稳定,早期强度高,具有韧性和体积稳定性等性能的耐久的混凝土。

大多数承认单纯高强不一定耐久,而提出高性能则希望既高强又耐久。

可能是由于发现强调高强后的弊端,1998年美国ACI又发表了一个定义为:“高性能混凝土是符合特殊性能组合和匀质性要求的混凝土,如果采用传统的原材料组分和一般的拌和、浇筑与养护方法,未必总能大量地生产出这种混凝土。

”ACI对该定义所作的解释是:“当混凝土的某些特性是为某一特定的用途和环境而制定时,这就是高性能混凝土。

例如下面所举的这些特性对某一用途来说可能是非常关键的:易于浇筑,振捣时不离析,早强,长期的力学性能,抗渗性,密实性,水化热,韧性,体积稳定性,恶劣环境下的较长寿命。

因为高性能混凝土的许多特性是相互联系的,改变其中之一常会使其它的特性发生变化,当混凝土为某一用途生产而必须考虑若干特性时,则每一个特性都必须清楚地规定在合同文件中”。

1998年ACI定义与1990年ACI、NIST定义的区别是:前者把早 强列入“特殊性能组合”可选性能之一,而不作为必要的规定而强调。

而欧洲混凝土学会和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协会则将高性能混凝土定义为水胶比低于0.40的混凝土小在日本,将高流态的自密实混凝土(即免振混凝土)称为高性能混凝土,‘强度一般为40—45 MPa,混凝土中除水泥外,还有矿渣粉、粉煤灰及膨胀剂。

也有一些部门根据其专业的特点对高性能混凝土提出具体的要求,如1995年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FHWA) 将高性能混凝土分成4级,每级在与强度和耐久性有关的8个参数上都规定了定量的指标。

美国战略公路研究计划(SHRP)提出高性能混凝土用于公路工程应满足: (1)水胶比≤0.35; (2)300次冻融循环,相对动弹模≥侣0%; (3)抗压强度4 h≥17.2MPa,或24≥34.5 MPa,或28d≥68.9MPa.该定义偏重于早强,定义了一个特定的高性能混凝土,缺乏普遍适用性。

用于桥梁尤其是大跨度桥梁的高性能混凝土应满足: (1)水胶比≤0.40;(2)强度≥41.4 MPa;(3)徐变率低。

我国著名的混凝土科学家吴中伟教授定义高性能混凝土为一种新型高技术混凝土,是在大幅度提高普通混凝土性能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混凝土技术制作的混凝土,它以耐久性作为设计的主要指标,针对不同用途要求,对下列性能有重点的予以保证;耐久性、工作性、适用性、强度、体积稳定性以及经济合理性。

为此,高性能混凝土在配制上的特点是低水胶比,选用优质原材料,并除水泥、集料外,必须掺加足够数量的矿物细掺料和高效外加剂。

1997年3月吴中伟教授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会议上又指出,高性能混凝土应更多地掺加以工业废渣为主的掺合料,更多地节约水泥熟料,提出了绿色高性能混凝土(GHPC)的概念。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委员会将高性能混凝土定义为以耐久性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并适合工业化生产与施工的混凝土。

与传统的混凝土相比,这种高性能混凝土在配比上的特点是低用水量(水与胶凝材料总量之比低于0.4,或至多不超过0.45),较低的水泥用量,并以化学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作为水泥、水、砂、石之外的必需组分。

这也是现代高强混凝土的配制途径。

实际上,正是现代高强混凝土技术的出现,为解决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问题指明了出路。

结合我国的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十几年的情况,2003年廉慧珍教授专门撰文反思了对高性能混凝土的理解存在的若干误区,造成对高性能混凝土使用的盲目和混乱,她对高性能混凝土的理解为,“高性能混凝土不是混凝土的一个品种,而是达到工程结构耐久性的质量要求和目标,是满足不同工程要求的性能和具有匀质性的混凝土。

高强不一定耐久,高流动性也不是任何工程都需要的,也不是只要有掺合料就能高性能;混凝土的质量不是实验室配出来的,而是优选配合比的混凝土由生产、设计、施工和管理人员在结构中实现的,开裂的就不是高性能混凝土,除了特殊结构(如临时性结构)外,没有什么混凝土结构不需要耐久。

针对不同工程的特点和需要,对混凝土结构进行满足具体要求的性能和耐久性设计,比笼统强调高性能混凝土的名词更要科学”。

在这里,高性能混凝土强调的是混凝土的‘性能’或者质量、状态、水平,或者说是一种质量目标,对不同的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有不同的强调重点(即‘特殊性能组合’)。

3、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开发现状 针对混凝土的过早劣化,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掀起了一个以改善混凝土材料耐久性为主要目标的“高性能混凝土”开发研究的高潮,并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

1990年,加拿大政府提出了一个协作网研究计划,专门用来资助对国家今后长远发展有影响的科研项目,最终从158个提议的项目中评选出15项,属于土木工程学科的仅占1项,这就是“高性能混凝土协作网”研究计划,获得了640万加元资助进行为期4年的研究。

到1994年在原有的15个协作网中有lo个继续取得资助以进行下一个4年的研究,其中高性能混凝土的资助份额为550万加元,可见其被重视的程度。

法国在1986年由政府组织包括政府研究机构、大学、公司等23个单位开展了“混凝土的新途径”研究项目,进行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并造示范工程。

这一项目已于1993年完成,建成的示范工程有Joigny城的1座3跨后张法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其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当于我国的C70,比原设计的C40减少混凝土量30%,减少自重24%;Civaux核电站2号反应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安全壳等,高85 m,直径44 m,混凝土强度等级C70,其水泥用量只有240kg/m‘,有很高的气密性;1996年法国政府公共部和教育与研究部又组织了为期4年的“高性能混凝土2000的国家研究计划,投入研究经费550万美元。

1994年,美国联邦政府16个机构联合提出了一个在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应用高性能混凝土的建议,计划在10年内投资2亿美元进行研究和开发。

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FHWA)以及一些州政府的运输部和美国工程兵等机构,都一直投入大量经费,资助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NSF以每年200万美元的经费,定期资助以西北大学为首的水泥基复合材料联合研究中心对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

德国、瑞典、挪威等国家在发展高性能混凝土上也有很大投入,挪威是较早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开展研究的国家之一,至今已建造了20多个混凝土海洋采油平台,挪威皇家科技学院的科学与工业研究基金(SINTEF)持续资助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

瑞典1991-1997年由政府和企业联合出资5 200万克朗,实施高性能混凝土研究的国家计划。

日本则在发展自密实混凝土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其初衷也是为了消除混凝土振捣中的缺陷和增加混凝土的密实性,以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为目标。

1999年美国NIST的建筑与防火研究实验室(BFRI.)在国际互联网上公布了一个“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的伙伴关系(Partnership for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Technology,缩写为PHPCT)”,由工业界4个大企业和国家预拌混凝土协会、波特兰水泥协会协作,承担“商品高性能混凝土结构项目中计算机集成知识系统(CIKS)的开发”的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包括7个专题:专题。

为计算机集成知识系统的开发,HYPERCON;专题1为HPC的制备工艺过程;专题2为混凝土和混凝土材料的特征化;专题3为性能预测;专题4为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在火中的结构性能;专题5为结构性能;专题6为HPC的经济性。

重点是性能检验和预测工具的开发和应用,这是优化可*的HPC产品和给出可由最有效的途径得到的知识所必需的。

专题1—6提供输入专题0的要素。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逐渐突出了耐久性设计的考虑,从只重视强度设计向强度于耐久性并重。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成为土木工程领域中的研究重点。

针对不同环境类别的侵蚀作用,提出材料性能劣化的理论或经验模式,并据此估算结构的使用寿命,成为发展和研究耐久性设计方法的主流。

日本于1986年提出“考虑耐久性的建筑物设计、施工维护大纲”,在1989年制定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准则(试行)》,把耐久性设计定义为:全面地考虑材料质量、施工工序和结构构造使结构在一定的环境中正常工作,在要求的期限内不需要维修。

它采用了与结构设计相同的思路,要求构造各部位的耐久性指数大于或等于环境指数。

欧洲混凝土委员会(CEB)1989年通报了“耐久性混凝土结构设计指南”,国际材料与结构试验研究室联合会(RILEM)的130—CSI.技术委员会1996年提出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的报告,对基于材料劣化模型分析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1995年欧共体资助了一项名为DuraCrete的研究项目,2000年出版了一份名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指南》的技术文件。

1998年欧共体又资助成立了为期3年的DuraNet工作网,全名为“支持、发展与应用以性能为基础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评估的工作网”,有欧洲的19个单位参与,旨在改善欧洲混凝土的耐久性设计、评估与维修水平。

美国ACl201委员会1992年提出了“耐久性混凝土指南”,2000年又对该指南进行了修改。

欧洲国际混凝土委员会编制的混凝土结构CEB—FIP模式规范(1990),欧洲规范2暂行本(1992)以及美国AASH—TO{公路桥梁设计规范(1994)》都列有“耐久性”的条款。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清华大学向国内介绍高性能混凝土以来,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建设部、铁道部和国家建材局联合资助了重点科研项目《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结构力学性态研究》,随后许多省、市科委和建委也资助了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方面的研究课题。

1999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委员会(HSCC)编写了《高强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CECS 104:99)。

我国“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重点工程混凝土安全性研究》,由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牵头,跨部门、跨行业地协作攻关,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

四航局主持制定的《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J275—2000)中,规定用于海港工程的高性能混凝土,磨细矿渣的掺量可达到50%~80%,同时要求水胶比≤0.35,坍落度≥120 mm,强度等级≥C45,这也是我国首个对高性能

昆凝土技术要求进行具体规定的规范。

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学部于2000年提出了一个名为“工程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研究”的咨询项目,并编写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标准CCES 01—2004)。

4、高性能混凝土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4.1 能不能对高性能混凝土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自从美国提出高性能混凝土这一概念近10年来,如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或者标准的定义。

目前,不同的学者和技术人员,从混凝土性能的不同方面,给出了关于高性能混凝土的不同描述,因此,很难给高性能混凝土一个全面、准确、完整的定义。

4.2 高性能混凝土是否一定要高强 冯乃谦在其专著《高性能混凝土》中开宗明义的指出:“高性能混凝土必须是高强的,因为一般情况下高强对耐久性有利。

”吴中伟针对当时科研界过度追求高强度的趋向,及时提出“有人认为高强度必然高耐久性,这是不全面的,因为高强混凝土会带来不利于耐久性的因素……。

高性能混凝土还应包括中等强度混凝土,如C30混凝土。

”但黄士元认为把包括30 MPa的普通强度而耐久性好的混凝土也归人高性能混凝土范畴,则很难划分普通混凝土与高性能混凝土的差别,也难于与国际混凝土界沟通。

因此,如何界定高性能混凝土,是需要混凝土界人士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4.3 高性能混凝土是否一定要高工作性 高性能混凝土又被人们称为3高混凝土,其中一高就是高工作性。

但是不是只有高工作性才是高性能混凝土呢

诚然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从10年前普遍的70~90 mm发展到现在大量预拌混凝土的180—200 mm,甚至已经有自密实的混凝土的浇筑,这也是混凝土技术的一种进步:减轻了振捣的劳动量,推动了预拌混凝土的发展,并大大减少了“蜂窝”、“狗洞”等质量事故,提高了混凝土的匀质性。

但高的工作性一般是在提高混凝土浆体含量的情况下产生的,浆体含量的提高也就意味着混凝土开裂的可能性增加,同时,高的流动性也将使混凝土浇筑时容易振捣离析。

因此,不能把流动性作为混凝土拌合物“高性能”的指标,而应当根据不同工程特点,注重拌合物的施工性能。

坍落度的大小应服从于混凝土的匀质性和体积稳定性。

4.4 高性能混凝土的开裂问题 高性能混凝土的出现,给土木工程界最直接的冲击是对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视有所加强了,粉煤灰、矿渣等掺合料的使用增多了,预拌混凝土更普遍了。

目前上海、北京、沈阳已能供应C80以上商品预拌混凝土,实际上我国部分地区的混凝土企业目前已经具备了供应超高强商品混凝土的能力。

但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却发生较多“高性能混凝土”结构开裂,特别是早期开裂的问题。

由于高性能混凝土一般具有高胶凝材料用量、低水胶比与掺人大量活性掺合料等配制特点,致使高性能混凝土的硬化特点与内部结构,同传统的普通混凝土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随之带来了它的早期体积稳定性差、容易开裂等问题。

而混凝土的裂缝正是在使用阶段环境侵蚀性介质侵入的通道,进而削弱其耐久性。

高性能混凝土在国内外的应用实践表明,早期开裂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在工程中应用的重要因素。

因此,改善高性能混凝土的抗裂性是高性能混凝土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于高考

因为教育资源有限,做不到所有人都有大学上。

所以必须挑选出比较优秀的人才,来上大学。

然而就目前所看,进行考试是最好的方法,比较切实可行,相对较经济。

现在搞新课改,但我觉得,高考的制度应该不会废。

因为,高考确实有用。

首先,考试能力也是一种能力。

一个人步入社会,还会要参加非常多的考试,高考只是一个开始。

如果连通过高考的能力也没有,凭什么说这个人有才能

我们必须承认,不论哪个国家,那种社会制度,考试都是检测人的能力与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

西部大开发资料简短

西部简介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自治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

2002年末人口3.67亿人,占全国的28.8%。

2003年 国内生产总值22660亿元,占全国的16.8%。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

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所作出的适时调整和重大部署,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质的飞跃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实现民族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需要,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实施西部大开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是抓好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础;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根本;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这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关键;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这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重要条件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