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记者采访时的用语
注意:1、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2、注意语言美3、提问时要估计对方周围的人(注意采访地点)4、在一个问题谈完之后,没提下一个问题是,应该有所停顿,这会使对方人人自己回答不充分、不准确或太平淡,对方会接着补充(我试过,这是个不错的办法,不过有时候有些冷场~~呵呵)5、事先拟多一些题目;6、不要逼问诱问套问,比如不能问“公共食堂有几大好处”,而应问“你觉得公共食堂办的怎么样
”7、不要喧宾夺主,自己讲的过多;更不要和采访对象无休止地争论。
下边复制了一个,上面的是我在很早的一本书上看到的,也是我自己实习采访时遵循的几个东西,采访是记者工作的核心和基础,在采访过程中不只是信息的传递,也是一个思想交锋和心灵碰撞的过程。
高水平的采访不仅能体现记者的水准,也能展现记者的个性魅力。
采访是具有既定目标的对话,提问是体现记者的报道意图。
因此提问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记者的问题准确、鲜明、具体,才能把被采访者的谈话纳入轨道,引入正题,既节省时间,又使采访画龙点睛、引人入胜。
首先,记者的提问应是受众关心的问题、想了解的情况。
这样才能使采访吸引受众、引起共鸣。
从既定目标出发、从受众出发,是记者提问的基本要求和依据。
记者的提问应该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即使是为了避免冷场,或联络感情而交谈的语言也应该为完成报道任务服务。
我们中的一些年轻记者,往往在报道的提问中偏离主题,或环左右而言他,就是离开了“受众”这一主体。
为了避免这一现象,记者在采访和提问,以及后期编辑制作中一定要心里装着观众,时时想着观众,“想观众所想,问观众所需”。
其次,记者的提问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采访对象灵活多变。
为了完成报道主题,无论采访前的准备、还是采访中的提问都要围绕主题做文章,但要根据采访情况和对象的不同,既要有目的,也要随机应变。
这就要求记者调整自己的语言技巧,避重就轻、迂回作战,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夺取胜利。
特别是面对不愿吐露真实想法的采访对象,记者可以先顺着他说,在交谈的过程中,乘其不备,突然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让对方顾不得防备而说出真实情况或想法。
例如,采访矿难,被采访者是主管部门或矿主,当事者肯定要强调自己是如何在事发后,积极主动采取措施营救遇难者的,但是观众最想知道这次矿难死伤情况和经济损失等,而这些问题恰好是当事者不愿透露和极力回避的问题。
你可以在采访中,先顺着他问事发后采取了哪些积极的补救措施和救助办法,等他思想放松了,滔滔不绝时,突然提问这次事故有多少人没有救出来
采取补救措施和营救办法大约花了多少钱
估计经济损失多少等问题。
第三、提问要有逻辑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表面到本质,层层递进。
从采访的目的性出发及事物的逻辑性出发,记者提问的问题也要有逻辑性。
既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锤的零打碎敲,也不能大问题铺天盖地,不着边际。
记者应该根据所作题材的主题,事先设计好要提问的问题,然后按照事件发展的逻辑关系,排列好要提问的问题,即使在采访交流过程中问题被打断,只要记住逻辑关系就能提出下一个要问的问题,这样才能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让受众条理清晰地了解新闻事实本身。
而有许多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或主持人,往往在采访提问中不知道该问什么
或问完了一个问题就不知道下一个问题该问什么
或在采访交谈中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丧失了主动权,甚至完不成采访任务。
第四、提问要具体、简洁明了。
要使提问具体、切中要害,就必须了解被采访人物或事件本身。
如果对新闻事件不了解,提问往往容易陷入空洞、空泛、不着边际的僵局。
如:已列入新闻界最臭的提问行列的:“请你谈谈感想”、“你当时怎么想的”、“你感觉如何”等等。
这样的问题只能使采访对象抓不住问题的要点而作泛泛的或言不由衷的回答,而这些笼统的大问题会给人造成记者没有思想、肤浅、无知的印象。
布雷迪在《采访技巧》中也尖锐地剖析了“您感觉如何”等问题的弊端。
认为这些提问“实际上在信息获取上等于原地踏步,它使采访对象没法回答,除非用含混不清或枯燥无味的话来应付。
”(约翰.布雷迪《采访技巧》,新华社出版,第92页。
)而具体简洁的提问不仅使人了解新闻事件本身,还能给人带来更多的信息,同时也树立了记者的良好形象。
如获奖新闻《六年冠军梦圆梦在津门》—第四十三届世乒赛上,中国乒乓球男队在少帅蔡振华的率领下,顽强拼搏,终于夺回了斯韦思林杯。
该片中记者不仅拍到了蔡振华喜极而泣的感人场面,提问也非常成功: 记者问蔡振华:“您认为队员们今天发挥得怎么样
” 问王涛:“上次您说经过两年的苦练,你一定会赢瑞典队,今天您的愿望实现了,是这样吗
” 问马文革:“今天的比赛中,肩上的伤痛又没有发作
” 每一个提问都是有的放矢,如果记者不了解世乒赛的情况,不了解队员状况,绝对提不出这样的问题。
再就是提问一定要简洁明了,有些记者为了显示自己已做了前期准备,对情况很了解或知识渊博,在问题前说出长长的铺垫,即使被采访者听了后头忘了前头,抓不住问题要害,又给人造成记者卖弄的感觉。
第五、提问要寻找引发情感的导火索。
无论任何作品,靠的都是以情感人,而引发情感的关键就在提问。
采访中根据不同的题材、任务、目的,要适当运用能引发被采访者兴趣、使之兴奋起来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被采访者的积极思维,使之回忆、思考细节、传播出更多的相关信息,使作品更全面、更具体、更丰富、更感人。
如做一篇加强环保意识的报道,其中有对一位植树老人的采访,作者并没有去问他植树的意义和目的何在
而是让他说出,看到自己多年前种植的树木被砍伐后的感受。
一提到自己亲自种了十几年的树木被砍伐,老人的情绪一下就被点燃了,动情处甚至掉下了眼泪,观众看后的深思和警醒,绝对是一般对话无法比拟的。
采访中的提问,不仅仅是对话交流信息,还让观众从问答中感受、体验得到语言信息之外的情感交流,在交待事实的同时,展现了人物的个性和情感。
此外,被采访对象的情绪一旦被点燃,就会说出你想了解,而他原来并不想告诉你的一些东西,使采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提问要尊重对方,亲切自然,尽量口语化,增强交流感。
采访本身就是一种交流,而交流得好与坏的前提,就是双方在交流过程中是否平等。
试想谁愿意和一个须仰视才见的人交流
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被采访者,一个是态度上的谦恭,另外一点就是要尊重对方的隐私或避免触及被采访者心灵的伤痛。
美国《读者文摘》曾刊登过一位终日奔波事业的女记者的文章,她说:“我讨厌看到屏幕上,电视台记者把话筒直戳到那些刚经历了一场大难的伤心人的脸上去提问的镜头,因此我拒绝正面采访悲剧的主角,而是通过别的手段来揭示故事的悲剧性。
”而我们的屏幕上,有的记者面对父母离异的孩子会去问:“你想妈妈(或爸爸)吗
”这类揭伤口疮疤似的问题不仅令人反感,也影响宣传报道的效果。
还有一家地方台做了一篇舍己救人、见义勇为好少年的深度报道,其中,有一段对少年英雄父母的采访,记者的提问是:“你想孩子吗
”结果,少年英雄年近半百的父母都是未语泪先流,让人看了以后不忍心再看。
另外在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提问的语气,既不卑不亢,又亲切自然。
交流是双向的,因此提问的语气就要有征询的口吻,如果语气生硬,就会给人以居高临下之感,避之千里,哪里还有交流
即便是迫于某种压力或碍于面子,也是应付了事,不会有真心话给你。
第七、提问要客观、避免诱导性。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记者在提问时也要用新闻事实说话,避免主观色彩。
有的记者出于义愤,或对新闻事件中一方人物或遭遇的同情,提问往往带有个人感情色彩,这是不符合新闻规律的。
更有甚者,当采访对象没有按照自己的思路回答问题时,记者就迫不及待的将自己想要的答案说出来,然后问对方是不是
在这种情况下,被采访对象通常会点头称“是”。
这就是最典型的诱导。
新闻报道就是要客观公正,用事实说话。
记者不要提那些让人一听带有明显倾向性或诱导性的问题,谁是谁非,把事实摆出来,观众自有公断。
总之,采访中提问的技巧有很多,只要在具体工作中,慢慢积累,反复揣摩,就一定会不断进步,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我国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就是在多年新闻采访实践中,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提问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在新闻工作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采访稿和专访稿的定义
采访稿: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
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
专访稿:专访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经常是一种以特别强调的方式获取独家新闻的手段。
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
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
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
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
采访成功人士的采访稿是什么
谈话节目和访谈节目是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中盛行较早的主持人节目类型,然而在发展过程中,这两种节目形态常常被杂糅在一起,很多人无论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在实践操作的层面上,笼而统之,模糊了二者的差异。
到目前为止,在对于谈话节目和访谈节目的关系的认识上,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对二者不加区分,概念混用。
二是认为谈话节目包含访谈节目。
三是认为访谈节目包含谈话节目。
笔者认为,对谈话节目和访谈节目不加区分的看法显然不可取,而认为谈话节目和访谈节目属包含关系的观点虽能在理论上自圆其说,但是与节目实践的距离较远,用这种观念去指导具体的节目运作,会产生相当多的弊病,直接影响节目品质的提升和品牌的塑造。
笔者的观点是,谈话节目和访谈节目是并列关系,二者属于两种不同的节目形态和节目类型。
对于谈话节目的访谈节目的差异,可以从词义、节目形态、节目体裁三个层面去认识和把握。
从词义的角度看,“谈话”与“访谈”无疑是一对近义词,都有说话、交流的意思。
在现实生活中,谈话有动词与名词两种词性。
作为动词的谈话多指政治层面上的通过谈话的方式表达意见,作为名词的谈话则泛指人们之间的说话和交流。
访谈为名词词性,是“访”与“谈”的结合,“访”有调查、探询之意,访谈强调了交流中探询的意味。
在媒介语境中,主要使用了“谈话”与“访谈”的名词词性的意义。
然而,仅从词义的角度是无法以“谈话”和“访谈”去界定谈话节目和访谈节目的,原因在于谈话并不为谈话节目所特有,访谈也并不为访谈节目所独有,谈话和访谈仅仅是手段和方式。
表达方式上,谈话区别于朗诵、播报,更多地体现出“说”的特点,从这个角度看,所有的主持人节目都含有谈话的成分。
而广播电视中的访谈,则大体可分为记者的采访和主持人的访问两种,记者的采访和主持人的访问虽本质相同,然差异亦多。
在媒介语境中,随着节目,尤其是栏目的发展,一些语汇已经越来越具有节目形态的意义了。
节目形态是节目所呈现的一种状态,虽然这种状态还不很稳定,但出现的频次已经不断增多。
谈话与访谈便是这样的语汇,从节目形态的角度,已经可以称为“谈话节目”和“访谈节目”了。
在节目形态的层面上,谈话节目和访谈节目更主要的是具有“节目”上的意义,往往表现为单个的节目,而还不具有“栏目”上的意义。
的栏目在开办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其选题揉杂了事件性报道、话题性报道、人物访谈,所以,当在选题方向上日益廓清后,首先放弃了话题性的选题,随后放弃了人物访谈类型的节目。
中人物访谈节目分离出来后,成为了另一个新闻人物栏目的基础,这就是。
体裁是节目形态发展的高级形式,节目体裁具有整体性、特定性、稳定性的特点。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在我国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节目栏目化的不断成熟,谈话节目和访谈节目已经越来越具有节目体裁的意义了。
从这个层面上看,明确区分谈话节目和访谈节目,已是兼具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了。
辨析谈话节目和访谈节目的区别,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节目的重心不同 谈话节目重在话题,访谈节目重在人物。
构成谈话节目的核心要素有三个:话题、主持人、嘉宾,主持人与嘉宾的活动围绕话题而展开;访谈节目的核心要素有两个,主持人、嘉宾,主持人的所有工作都以嘉宾为中心而展开。
(主持)、、、是谈话节目,、、、《鲁豫有约》、《超级访问》是访谈节目。
虽然《实话实说》(崔永元主持)、《对话》、《央视论坛》、《今日关注》等栏目的定位明显不同,然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着眼于话题进行选材,在节目中通过意见的交流、观点的表[FS:PAGE]达,形成碰撞、共振和思辨,节目突显主题性、引导性和思辨性。
《半边天》、《面对面》、《艺术人生》、《鲁豫有约》、《超级访问》虽然是在不同的领域中寻找各自合适的人物,然而,却都在做着同一件事——展现每一个人物的现实经历、心路历程和精神世界。
如果用主题来概括,可能所有的节目仅仅局限于生活、情感、奋斗、自强不息等可数的几个方面,而正是由于众多人物的丰富的经历和内心世界,撞击、震撼、感染、感动着受众。
2.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不同 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是中立的,而持不同观点的嘉宾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主持中立、观点对立”成为谈话节目中的关系图解。
观点的对立和交锋成为谈话节目的一个看点,而主持人一般不倾向任何一方,他掌控着节目的进程,让观点充分展示,由观众自己判断。
而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对立关系,与访谈节目中话题已知不同,访谈节目中的人物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主持人的工作就是要层层剥笋般地剥下嘉宾身上的“神秘外衣”,将其鲜为人知的经历和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3.主持人的角色和功能不同 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是“主人”,嘉宾和现场观众都是请来的“客人”。
在节目的进程中,主持人更是要担当起组织者的角色,发挥协调、调度、控制的功能,努力保证节目有序并精彩地进行。
而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与访谈人物之间既象是朋友,主持人以关注的心态倾听他(她)的心声,并探询其内心世界,而有时主持人又象是访谈人物的对手、揭密者,既代表个人,更代表媒体和受众通过不断的探询,甚至是深刻的质询,层层展示出他(她)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
正是由于主持人的角色和功能不同,谈话节目和访谈节目对主持人的能力和素养的要求是不同的。
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主要应具有出色的表达能力、敏捷的应变能力、优秀的组织能力,而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则必须要具有有效沟通的能力。
访谈节目的主持人要善于营造深入交流的氛围,消除访谈人物的心理隔阂,即要善于倾听,又要适时探询,从而充分地展示他(她)丰富的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
4.交流的“场”不同 如果说,谈话节目的演播现场是“家庭客厅”,那么访谈节目的现场就是“咖啡厅”。
相对来说,谈话节目中的现场氛围更具开放性,这不仅表现在大多数谈话节目中邀请两名及其以上的嘉宾,有现场观众的参与,甚至通过电话和网络把现场内外连接起来,又表现在参与节目的观众更是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表达意见,甚至形成不同观点的激烈碰撞。
这种参与可称之为“表达式参与”。
访谈节目的现场氛围是封闭式的。
大多数的访谈节目只邀请一位人物,没有现场观众的参与,形成了“一对一专访”的模式。
即使有些访谈节目有现场观众的参与,大多时候,他们主要是静静地倾听,与人物的思绪起伏共振、共鸣,比如《艺术人生》、《超级访问》,即使偶尔有观众发言,或是表示关切,或是以熟人的身份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经历和细节,而没有观点的对立,甚至对抗。
这种参与可称之为“倾听式参与”。
到目前为止,要给谈话节目和访谈节目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们还只能用描述式的方法进行一些尝试。
所谓谈话节目,是主持人与若干嘉宾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围绕某一话题而进行讨论,甚至争辩的节目样式。
所谓访谈节目,是主持人在营造出来的适合交流的时空环境中,通过有效的沟通、深入的探询,不断展示出访谈人物人生经历,揭示其内心世界的节目样式。
行文至此,还需要思考的是,嘉宾人数的多少和有无现场观众并不是辨析谈话节目与访谈节目的必然标准。
有人将只有一个嘉宾的节目都称为访谈节目,而将多个嘉宾的节目都称为谈话节目,这种看法是不妥当的,还有人认为,《艺术人生》栏目中有众多现场观众的参与,因此划入大型谈话节目之列,这种看法同样是不妥当的。
辨析一档节目是谈话节目,还是访谈节目,最核心的标准要看它是以话题为中心,还是以人物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