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些新闻传播的问题,急1月6号前要呀
我只回答第一问《西安晚报》第2版“共度时艰”版刊发了特派略阳镇灾区记者张红中撰写的《天灾不可怕 我们将建起更好家园》,这句被用在主标题中的话,是省委书记赵乐际再略阳察看灾情时说的,用在此处,很恰当。
记者很注意观察细节,文中共引用赵乐际的原话5处,还有赵乐际到帐篷课堂,“看到老师正在上学(应该为“上课”),找了几站在烈日下直到下课后,才和学生交谈”这样的细节,这说明记者是很称职的。
第8版“暖流涌动”关于宝成铁路109隧道火灾的报道,用的是《兰州晨报》的稿件。
《他俩冒险救出火车司机》中的风州火车站应为“凤州”,这个新闻,三秦以《西安铁警救出两名火车司机》为题,也进行了报道,人家把“凤州”就没有搞错。
晚报的稿件没有关于铁警当时的心理描写,这个更真实。
三秦的标题说“西安铁警”不准确,因为救人的有警察孟凡武,还有联防队员饶黎江,联防队员可不是警察。
晚报笼统地说“他俩”,反而是准确的。
《地震中,那些感人的身影》是篇新闻特写,“护士长紧急疏散39名病人”、“女教师冲进楼叫醒学生”、“屋塌前 村支书抱出七旬盲翁”3个场景描写细致,人物形象饱满,如在眼前。
“陕西新闻版”在第13版,少半版, 4条新闻,1则摄影报道。
《48万党费支援抗震救灾》的引题“我省举行‘特殊党费’交纳仪式”不准确,正文说的是我省组织系统“特殊党费”交纳仪式在省委组织部机关举行,又讯中的“我市”也不准确,晚报是面向全省发行的,“我市”是哪个市
《渭南风雹21万人受灾》对灾情的报道比较全面,配发的照片也很能说明灾情。
《女老板位追债报假案》导语中的“近日”,是哪一天
新闻需要时效性。
《华商报》第6版是“陕西灾情版”。
赵乐际察看灾情的新闻主标题是《学校医院危房要快拆快建》,晚报稿件中等老师下课的细节没有出现,出彩的是配发的照片,很吸引眼球。
关于省上领导的活动,还有《省领导部署抗震救灾》等3篇。
《近日雷电天气非地震前兆》具有皮要正视听的作用,也概要报道了我省因地震受灾的情况。
《只要双手在 我们就能重建家园》报道的是略阳受灾群众相互鼓励帮助的情况,灾民的团结、勇气和执着令人动容。
《救出学生负重伤 女儿认不出她》选择的角度很巧妙,文章写得也不错,但为什么一定要刊发这张照片呢
为什么不保护这位勇敢者的隐私权呢,她的脸是受了伤的,刊发这张近照能帮助她恢复吗
《宝成铁路109隧道4节车厢被拖出》报道了抢修大动脉的最新动向。
《三秦都市报》A2版刊发了《我省紧锣密鼓抗震救灾》全面报道了我主要领导主持抗灾有关工作及西汉高速的抗灾车辆、医疗卫生系统支援四川灾区的情况。
袁纯清在汉中检查的情况,发了《加强病险水库治理确保群众安全》的新闻。
单发了有关省长的新闻,为何不单发省委书记的新闻
A13版“驰援灾区”版,《633间房屋倒塌 没有1人死亡》,报道不顾父母去救灾,步行18公里第一时间上报灾情的基层干部陈益林,这个稿子写得有问题,陈益林做的事情,最主要的是步行18公里第一时间上报灾情,主标题中的“633间房屋倒塌没有1人死亡”是不是陈益林上报灾情的结果呢
他第一时间上报灾情的后果是什么
,或者说陈益林最主要的贡献是什么呢
这个记者没有说只言片语。
那他写这个人是什么意思
想说明什么
《略阳公安局副局长在抗震救灾中负伤》这个新闻发生在12日,关于这位副局长的最新消息,是省委书记赵乐际前去看望慰问他,这在这个报道中没有体现,晚报和华商的稿件中是有的。
《家中负债万余元老人买粮献爱心》报道了一位可敬的老人,文章写得比较感人。
《油罐车侧翻西汉路消防处置保畅通》《隧道出现险情工务段紧急排险》报道对两起事故的处理。
A13版“陕西灾情”刊登8条新闻,最好的是《面对灾害 我们没有退缩》,稿件写得很好,配发的大幅照片处理也很到位。
5月20日 《西安晚报》头版刊登西安市民在大雁塔北广场点燃蜡烛致哀祈福的大幅照片,报头也已到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位置,印象深刻。
今天没有广告,仍出12版。
第8版刊登的《三秦悲恸》集纳了我省宝鸡、渭南、铜川等地各界人士默哀悼念地震遇难者的情况,配发的两张图片。
“陕西新闻版”在第11版,少半版,5条新闻。
《34年老砖木房当教室》报道了临渭区五里铺小学安全状况存在的问题,危房,又是刚地震过,余震未息,这样的报道很及时,处理得也很到位。
《宝鸡一锅炉工获六项国家专利》报道了一位值得尊敬的工人,配发了1张照片,文章写得也还不错,人物形象比较丰满。
《华商报》哀悼日专版第8版“灾后复课”在“亲如一家”的大字标题下,刊发了大幅照片,来自青川县的两名小学生收到商洛同学欢迎,孩子的笑容是温馨的,给了我们希望和勇气。
《宁强一中高三复课》也报道了陕西重灾区宁强复课的情况。
《学校医院为灾后重建重点》报道的是省政府召开常务专题会议研究灾后重建工作的,主题选的信息很重要,抓得很好。
《宝成铁路109隧道拖出12节车体》仍是报道抢修进川大动脉的最新情况。
多半版,7条新闻。
《我省25亿元收购夏粮》有稳定人心的作用,也别是余震使陕西受灾的情况下。
《学校安100个摄像头》是对有争议事件的报道,稿件注意到了各方意见的平衡,值得肯定。
《建筑工地上能洗澡住夫妻房》很有人情味儿,但这篇稿件安排在本版是不合适的,新闻发生地是西安。
《留坝一老战士过103寿辰》配的照片抓拍得好。
《三秦都市报》A10版,8条新闻,1则摄影报道。
《阎良区掀起学习熊宁热潮》《高陵发现仰韶文化遗址》和摄影报道《学习黎秀芳护士赛演讲》(新闻发生地在临潼)不属于“陕西新闻”。
《我省运输业保持平稳增长势头》不到700字的稿件,共引用44处数字,可读性比较差。
新闻稿件不是党政部门的公文,不是领导讲话,不是记者和编辑的自娱自乐,要有和读者的“交集”,这些数字和读者有何关系
这样的稿件和读者的生活有何联系
这是记者采访、写作和编辑编稿时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铜川将启用公交IC卡收费系统》也只是一个情况说明,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新闻稿。
西安等地早都用这种公交IC卡收费系统了,这在陕西肯定不属于首创或者是首先使用的,其新闻价值何在
新闻的特点何在
从稿件中没看出来。
《铜川800乡医将接受手足口病预防培训》就写出了这个新闻的特点:铜川市卫生局行动快,把防治的重点放在农村,把培训乡村医生作为突破口,这值得肯定。
存在的问题是生造了“乡医”这个词。
《损毁乾陵保护区文物将受严惩》是同题新闻,很详细地列出了《唐乾陵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款,读后感觉象个文件摘要。
不过这篇稿件指出,出台这个管理办法的是咸阳市政府,这比那些不说制订法规的机关是谁的有关报道强一些。
《售假烟潜逃多年火车上束手就擒》的标题存在问题,这个逃犯并不是轻易就被发现和抓获的,警方也费了些时间和精力,说“束手就擒”并不恰当。
5月21日 今天仍是全国哀悼日。
《西安晚报》第2版显著位置刊发了该报略阳灾区特派记者张红中采写的报道《略阳灾区察灾情》,记者观察比较仔细,场景和对话增加了现场感和亲近性,配发的大幅照片很醒目、传神。
第7版关于陕西抗震救灾的新闻有5条。
《宝成铁路109号隧道安全隐患全部清除 最后一节罐车拖出》是该报记者刘宁采写的,配发的大幅图片(最后一节油罐车被清出隧道)是新华社发的。
文后配有关于宝成铁路的资料性介绍,这体现了对细节和对读者的关注。
《灾区里的帐篷学校》是一篇特写,和《略阳民警帮北京市民寻亲》被细线框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给人以希望和温馨的安抚。
《四川灾区祖孙12人咸阳感受温暖》题材不错,写的活一写就更好了。
《19619辆救援车安全通过》标题中的数字用得好,有说服力。
《华商报》第2版“灾情动态”版的通栏标题是《川渝陕甘发布余震预警》,开设的“我省群众从容避震”栏目,分别报道了各地避震的情况《西安:提醒市民不必惊慌》《宝鸡:学校单位临时放假》《汉中:要求城乡居民室外居住》《略阳:15亩公园挤进5000居民》,配发了宝鸡纹理学院学生迅速集中在操场上的图片。
灾情预警发布只时,需要引导和安抚,有关宝鸡和略阳的报道,在这个方面做得不够好。
在这个敏感时刻强调“15亩公园挤进5000居民”这样的信息是什么用意
帮忙吗
请看《宝鸡:学校单位临时放假》一文的导语和有关内容: “19日晚9时左右,在宝鸡的大街上,到处都是人群,有的拿着铺盖卷匆匆忙忙行走,有的开着小车、驾着摩托车、骑着三轮车。
一时间,市区的主要街道基本处于瘫痪状态,行车受到严重影响。
” 描写是客观的,但效果呢
是要安抚人心,还是要加剧混乱
在略阳灾区察看灾情的报道,被安排在第4版“陕西抗灾”般的头体位置,题目是《克服困难一切都回过去》,配发的照片是看望帐篷中上课的学生,照片篇幅很大。
《宝成铁路塌方路段将改线》不仅报道了抢险的最新进展,还提供了改线方案设计和论证的有关情况,这样稿件的信息量比较大,眼界也比较宽广。
第11版“探访灾区”版共刊发5条新闻。
《曾演练突发事件撤离 八百学生无一伤亡》报道的新闻事件令人欣慰和深思:三月下旬镇政府组织了突发事件撤离演练,遇有准备,就可避免大量人员伤亡
稿件的角度选得好(从镇长周明东的角度看灾情和防灾),细节描写给人很深印象,灾难来临时,老师喊“同学们别慌,我们再练一次撤离。
”,多处引用被采访对象的语言,写得比较活。
《宁强帐篷“居民”的苦乐生活》《略阳更能体会四川灾区的艰难》是该报记者走进帐篷等安置点,近距离观察灾民的生活和所思所想,这两篇稿件描写生动具体,看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秦都市报》关于陕西抗震的新闻,只有第6版右下角的《广坪镇万名群众奋起抗灾》,这是该报记者18日赴宁强受灾最为严重的广坪镇采访所撰写的报道;第13版有3条短讯,一句话新闻。
5月22日 《西安晚报》第7版“抗震救灾 情系灾区”版刊发了《汉中急需5000顶帐篷》的报道,这是该报记者从抗震救灾指挥部了解的最新灾区灾情和所需物资的报道,此刻传递这样的信息很重要。
但从导语提供的信息看,主标题还应加上“2万床棉被”字样,这样才完整。
《宝成线109号隧道发生少量塌方》是关于一起突发事件的报道,因发生在宝成线109号隧道抢险现场,也引人注目。
《“咸阳人”匿名向灾区献爱心 一人送来50万元汇票》报道了一位可敬的人,大爱无疆
《华商报》A6、7版“陕西救灾”专版,各半个版面,一共刊发文章10篇(不含广告类文章)。
《到宝鸡察看灾情》用的是新华社的电讯稿。
《日本 毛毯面包支援川陕灾区》是独家新闻。
《省委书记托人送来3000元》是篇小特写,写的是省委书记赵乐际关心受灾老人的一个细节,体现了书记的情怀。
《宁强高三学生帐篷中备考》,关注当地组织学生复习备考,给学生作心理辅导的事情,老师的尽心和高尚在细节中流露。
13版“爱心涌动”报道了《“陕西企业爱心车队”抵略阳》《首列电煤专车支援灾区》的消息,配发了相关照片。
《三秦都市报》关于在陕西宝鸡视察的消息发在A2版,用的是新华社的通稿。
A10版“陕西灾情”版关于宝成铁路抢险的两条新闻,一个用的是新华社的稿子,一个用的是《人民日报》的稿件,没有自己记者采写的新闻。
《有了个王正直水井村无伤亡》这个典型人物选得好,好汉护三村,这样的好干部值得赞扬。
5月23日 《西安晚报》“抗震救灾&8226;三秦快讯”专版中,《宝成线有望今晚恢复通行》稿件被安排在头题位置,用了大字通栏标题,这个消息也在该报头版被预告,显示了稿件的重要性,稿件时晚报记者自己采写的,照片用的是新华社的,用自己的效果肯定更好。
《卫星影像图指导汉中救灾》实际上是一组集纳式报道,报道了汉中、略阳、宝鸡、咸阳等地抗灾的最新情况。
“陕西新闻版”被安排在第11版,只有4条新闻。
《熊宁事迹感动榆林人》报道了熊宁事迹报告团在榆林作报告的情况,稿件写得比较干吧,不吸引人。
《焦作“明星局长”华山上任》报道了渭南全国遴选华山旅游集团公司总经理,焦作市旅游局局长许长仁通过选拔,被任命为华山景区管委会副主任的情况,新闻抓得好,但写得有些散乱。
《蒲城乡镇有了发言人》写的事情很有新闻价值,但标题应加上“新闻”两个字。
《四川民工横山感受温暖》报道横山县关爱四川籍民工的情况,但比较简单,要是写具体写就更好了。
《华商报》A10版“陕西抗灾”版也刊发了宝成线有望通车的消息《明日 宝成线有望通车》,致使事件与晚报的报道略有不同,晚报的报道说是“有望今晚恢复通行”,肯定有人说得不准确。
《宝鸡 重建户最高补助1.5万》是政策性新闻报道,导语用一位到记者站求助的孤残老人的话开始,也写得很活。
问题是主标题不够严谨,应加上“每户”字样,这样就没有歧义了。
《略阳灾区急需3000顶帐篷》是对昨日有关报道的修正,昨天说缺口是2000顶,晚报的报道是5000顶和2万床棉被。
《三秦都市报》A2版报道的《宝成铁路有望三天后通车》用的是《京华时报》的稿子,说法和晚报、华商的说法都不同。
A6版“陕西灾情”刊发6条新闻。
《我省灾区急需帐篷等物资》报道了我省在支援四川灾区的同时,灾区救援也需要帐篷、卫生消杀药械等物资,体现了陕西人民的大度和坚强。
《汉中全力恢复灾后重建》这样的消息看了让人很振奋。
《三维数字沙盘送到汉中灾区》是同题新闻,但三秦刊发了图片。
A7版“陕西救灾”版在头题位置刊发了《省政府筹集3亿元建立抗震救灾专项资金》,报道省政府第14次常务会议的主要内容,这些政策性宣示在当前是很有价值的。
A13版“驰援灾区”版把关注点放在了西汉高速《西汉高速成救灾“生命线”》记者在西汉高速秦岭服务区进行了观察和采访,写了《记者目击“生命线”上的抗震救灾》《两万多辆救灾车辆通过西汉高速》《自发组织的救灾车辆尽量别去四川》等3篇文章,还配发了3张图片,这组报道视角独特,有看点。
《我省其举措帮资助灾区》简要报道了我省的灾情,报道了民政厅出台的安置受灾群众和做好灾后倒房重建的7项措施,给的篇幅体现了对这篇稿件的重视程度。
5月24日 《西安晚报》第7版“抗震救灾 三秦快讯”共刊发12条新闻,信息比较大。
《宝成线今日上午通车》仍是通栏标题放在版面头题位置,显示了对这条消息的重视,与之配合的还有《嘉陵江疏浚进展顺利》,两者是一个整体。
《地震致陕西损失62亿元》是典型的厚题薄文,而且用黑色背景,显得比较醒目。
《略阳“帐篷新村”开建》《略阳大部分重点企业恢复生产》和1则摄影报道形成了一个整体,展现了略阳灾后重建的面貌。
《三地市文物受震损毁严重》综合了三个记者站的报道,这样的报道是别出心裁的,和陕西文物大省的地位相符,有关注度。
《严禁机关使用救灾帐篷》报道了省上规范救灾款物使用的鱼贯要求和措施,这样的新闻有时宜性。
右边的一栏内容是有关募捐的信息。
第8版“陕西新闻”只有半个版面,《榆林摧毁两恶势力团伙》有些炒作的味道,不配那个枪支刀具的照片也是可以的。
《每天都有2000辆收割机“挺进中原”》标题拟制下了功夫。
《强迫13岁少女卖淫》的主标题和扶梯应调换位置,这就是引导的体现。
《华商报》A4版为“陕西抗灾”专版,《密切关注病险水库尾矿坝》报道的是省委常委扩大会研究部署全省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的情况,选择“密切关注病险水库尾矿坝”这个信息做主标题,体现了华商报的眼力。
《109隧道今日9时通车》稿件的信息量很大,保局塌方段改线勘查工作已结束,包括张德江副总理区视察,还有对保障现场的描写,配发了两张图片和《休假
胡闹
这时候还能休假》的抢险花絮。
《略阳开建百亩“居民新区”》内容比晚报的有关报道内容丰富得多,而且指出开建的是活动房。
A8版“陕西新闻版”,整版,11篇。
有关西安的新闻4条。
《开考前15分钟 禁入考点》这个有关高考的新闻杯放在显著位置,“高考地震应急方案等待教育部制定”这个信息被安排在副题位置,这条新闻报道了很多细节,体现了严谨的态度和对读者负责的精神。
《30亿打造新华山》报道渭南市开发华山的有关规划,配发了两张效果图,看上去很不错,当然,效果要事实来说话。
今天的三秦报散失,很遗憾。
5月25日 三家报纸都把宝成线全线恢复通车的新闻在头版给予反映,晚报和三秦配发了图片,晚报给的版面最大,位置最醒目。
晚报第2版以《宝成线提前恢复通车》为题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配发了施工人员欢呼的图片和《曾因地震中断283小时》的相关背景资料。
第6版“三秦暖流”报道的重点是“给灾区孤儿一个温暖的家”,这组稿件共有3篇。
《帐篷法庭》的摄影报道选择取得题材好,可见记者很有心。
《略阳县委书记挂吊瓶坚持工作》《大灾面前一硬汉》两篇稿件是关于抗灾中英雄、先进人物的报道,报道这样的典型人物,能稳定人心、鼓舞士气。
书记不让给他照相的细节抓得好。
《陕南局地明有大雨》《24万斤救灾粮运往汉中灾区》《渭南厂家加工生产帐篷》3条短讯也提供了相应的信息。
“陕西新闻版”在第7版,多半版,5条新闻。
关于高考的新闻被安排在重要位置,因为高考很快就到了。
《继母撑起风雨飘摇的家》的人物通讯,记者用 “捡破烂贴补家用”、“为孩子放弃再婚”等四个细节,塑造了一位高尚的母亲的形象,写得比较成功。
《一村民谎报险情被拘》比较刺眼,主要是那个小子的行为太离谱。
《华商报》A3版“陕西抗灾”也把宝成线恢复通车的信息给予高度关注。
标题是《中断283小时 109隧道昨抢通》,副题为“宝成铁路恢复通车,比原预计时间提前7天”,配发了施工者欢呼和主要情爱那个现场面的照片,还制作了一幅示意图。
《109隧道抢险过程》和《宝成线塌方段改线投资1.3亿元》,加了黑色背景,看起来很醒目。
这组报道的效果,在晚报的报道之上。
A7版“陕西新闻”的两个重点,一个是介绍西安3大避难场所,一个介绍高考招生,题材有显著性。
《三秦都市报》关于宝成铁路恢复通车的新闻,在A3版发了张照片,用的是新华社的。
《略阳县城1.5万灾民将搬进“帐篷新村”》报道的新闻,其他两报昨天已经报道,而且很详细。
A7版《铜川百名供电勇士汉中灾区献真情》是独家新闻,抓得不错。
《略阳“铁人”轻伤不下火线》报道的也是县委书记,从知情者的角度写,有新意。
A10版《汉中推出免费可视电话》也是独家新闻。
A11版《陕南部分地区有雷阵雨天气》报道的非常详细,这很有必要。
求文档: 本期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你们班上都开展了哪些活动,回
《祖国在我心中》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
61年,我们珍惜,我们超越,我们期待,我们实现。
61年,新中国在烈火中涅盘重生,不断战胜风雨,创造奇迹,回首一路走来的岁月,我们看到的是未来的希望。
有人说:“中国的存在本身就注定会成为奇迹,不需怀疑也不必怀疑。
”的确,在这短短的六十一年间,一场场的灾难给我们带来了悲痛,但是却并没有使我们意志消沉,反而更加团结了我们,凝聚了我们。
我们用坚强,用信念,用爱心将灾难统统踏于足下,这股富有勇气的力量来自于一个年轻的国家,来自于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民族,更来自于勤劳勇敢的13亿中国人民。
时间,洗不尽历史的铅华,他见证了61年来的起伏,六十一年间的刻骨铭心。
历史早已成为过去,却需要我们去回首,去感悟。
昔日的贫穷落后,过去的“东亚病夫”早已不属于我们,现在的我们已用东方神箭放飞GDP,让它在地平线上以最快的速度上升,在联合国,在经合组织,在博鳌论坛,在金融峰会,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四海静默,一起倾听我们的声音。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历史的车轮在曲折中前进。
经过漫长的摸索,我们渐渐看到了曙光。
08年年初,雪灾降临,天寒地冻不曾摧毁我们的坚强,我们用爱心为彼此升起了冬日的旭阳。
5月12日,八级地震突袭汶川,多少个鲜活的生命因此逝去,我们为此悲伤,但更为此坚强。
地震后的救援,中国令世界折服,试问:有谁不会为这样一个充满温情的民族所折服。
历史已经证明,再厚的冰雪,再大的地震,也会因为我们的手足之情,同胞之爱而战胜,也会因为我们坚韧不拔的信念和共克时艰的力量而阳光重现。
08年也是值得自豪的一年。
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世界脊柱裂中国人民的微笑,记住了东方文明古国的美丽与宽广;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再一次到达了国人眼中那个神秘而广袤的宇宙。
我们向世界证明了:梦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昂首阔步走在2010年,展望未来,中华民族定能兴旺富强,中国人民定会幸福安康。
未来的中国,将会以多姿多彩的身影展现在世人眼前,以灿烂辉煌的成就屹立于世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我们的故事。
总结61年的经验,回味61年的风雨,赞美61年的辉煌,铭记61年的历史。
我们幸福地感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一个龙的子孙。
回味共和国的六十一年。
我们感悟太多,感动太多,要感谢的也太多。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回首,展望,我用一颗XXX岁的心祝福我的祖国越来越好,越来越强
谢谢大家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求<<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
以下是英国作家狄更斯(而不是你所谓的狄斯尼)的详细资料。
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著名小说家,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并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早年 狄更斯1812年出生于英国朴次茅斯(Portsmouth),是海军职员约翰·狄更斯和伊丽莎白·巴洛所生的第二个孩子。
狄更斯5岁时全家就迁居占松(Chatham),10岁时又搬到康登镇(Camden Town,今属伦敦)。
小时候狄更斯曾经在一所私立学校接受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但是12岁时,狄更斯的父亲就因债务问题而入狱,狄更斯也因此被送到伦敦一家鞋油场当学徒,每天工作10个小时。
或许是由于这段经历,使得狄更斯的作品更关注底层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
不过后来由于父亲继承了一笔遗产而令家庭经济状况有所好转,狄更斯也才有机会重新回到学校。
15岁时他从威灵顿学院毕业,随后进入一家律师行工作,后来又转入报馆,成为一名报导国会辩论的记者。
狄更斯并没有接受很多的正规教育,基本上是靠自学成才。
记者生涯 狄更斯后来成为一名《晨报》的国会记者,专门采访英国下议院的政策辩论,也时常环游英伦采访各种选举活动。
他开始在各刊物上发表文章,并最终收集成《博兹札记》(Sketches by Boz)出版,这是他的第一部散文集。
但真正使他成名的是1836年出版的《匹克威克外传》(The Pickwick Papers)。
创作生涯 之后狄更斯连续出版了多部广受欢迎的小说,包括了《雾都孤儿》(Oliver Twist)、《尼古拉斯·尼克贝》(Nicholas Nickleby)和《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city Shop)。
1841年完成了《巴纳比·拉奇》(Barnaby Rudge)后,狄更斯前往他所向往的美国。
虽然他在那里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狄更斯最终依然对那片新大陆感到失望。
他在美国的见闻被收入进其在1842年出版的《美国纪行》(American Notes)。
1843年他出版了引起极大反响的小说《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这部小说是他的圣诞故事系列的第一部。
随后他又以自己的美国之行为背景,发表了另一部小说《马丁·翟述伟》(Martin Chuzzlewit)。
1844至1846年间狄更斯游历了欧陆各国,在旅行期间继续进行写作。
1849年他出版了自传题材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这部小说的内容与狄更斯的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
狄更斯以后的小说显得更为尖锐并具批判性,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了《荒凉山庄》(Bleak House)、《艰难时世》(Hard Times)、《小杜丽》(Little Dorrit)、《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和《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等。
1850年,狄更斯创办了自己的周刊《家常话》(Household Words),收录了自己和其他一些作家的小说。
1859年另一份刊物《一年四季》(All the Year Round)也开始发行。
狄更斯本人的多部作品都是最先以连载的形式在这两份刊物上发表的。
狄更斯不仅是一位多产的写作者,也是一位积极的表演者。
他把公众朗读会(public readings)化作两小时独角戏剧表演,而“速书”(prompt books\\\/prompt copies)则是他为此所作的准备记录:在原作上划框,择要而出,省去枝蔓,偶尔添点新笑话——对这位天才的表演者,人物表情记号是不需要的。
狄氏朗读 \\\/演剧会始于1853年12月,至其生命终了,十余年间行脚遍及大西洋两岸。
“速书”是狄更斯为自己写的舞台说明(stage directions),为狄更斯研究和后来的衍生戏剧\\\/影视创作提供了鲜活的参照。
(source: Dickens Museum, London) 1870年6月9日狄更斯与世长辞,临终时他的第一部侦探小说《艾德温·德鲁德之谜》(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也未能完成。
他去世后被安葬在西敏寺的诗人角,他的墓碑上如此写道:“他是贫穷、受苦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
”(He was a sympathiser to the poor, the suffering, and the oppressed; and by his death, one of England's greatest writers is lost to the world.)。
作品 《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雾都孤儿》、《尼古拉斯·尼克贝》和《圣诞颂歌》被认为是狄更斯最优秀的几部作品,特别是带自传体性质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被很多人视作是狄更斯的代表作,而另一部作品《小杜丽》则以其尖酸刻薄的讽刺闻名。
狄更斯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他对社会的看法与批判。
狄更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社会阶层与贫穷的猛烈抨击者。
狄更斯对戏剧的热爱从他的作品《尼古拉斯·尼克贝》就可以看出来。
他本人也是一名成功的演员,他多次出访别国进行演出活动。
狄更斯的文笔浮华,如诗一般美丽,但时常又语带幽默地讽刺英国的上流社会。
不过与当时的很多作家一样,他的作品以今天的角度来看,很多都带有反犹情节。
“木”是不是一个姓
姓氏源流 木姓源出有七: ①出自子姓 为春秋宋国大夫孔金父之后,以祖字为氏。
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孔金父,字子木,其支孙有的以祖字“木”为姓,称为木氏。
②出自端木姓 为春秋时卫国人之后,为避仇所改。
据上记载,端木姓是弟子的后代。
字,在众多弟子中,他有口才而能料事,又善于生财,所以,家累千金。
在春秋政坛上,端木赐也是一位重要人物,历任鲁、卫诸国宰相,曾经游说吴国,出师敌齐以存鲁。
端木赐是当时的卫国人,根据史书考证,他便是端木氏家族的始祖,其后世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端木。
其后曾省文为端氏;或避仇改称为木氏,形成了另一支木氏。
③出自唐代百济国中有木氏 时,百济国重归唐,其族人中有木氏。
④出自回族中有木氏 据载,回族中的木姓,主要取自经名之首音。
如“木八刺或木沙刺福丁之后裔,姓木。
”有一部分木姓,也出自沐姓。
如:“明初,因木氏镇守云南有功,被皇帝赐姓‘沐’。
明亡后,沐氏后裔为避灾祸,有些又改沐为木。
”又据载,明清时,木姓回族在陕西咸阳还形成了一个聚居点——木家村。
该村在50年代时,还立有“木际丰(庆生)”的石碑,立碑时间为乾隆十年(1745年)。
木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陕西。
⑤出自明朝时云南纳西族贵族阿甲阿得,由朱元璋赐姓木 明代以前,纳西人是没有姓的,名字实行父子联名四个音字制。
明洪武十六年,纳西首领阿甲阿得归顺朱明王后,在朝觐时,朱元璋问他要个什么性,阿甲阿得直率的说要跟皇上一个姓,旁边的官员连忙的使眼色,他急忙改口说请皇上恩赐。
朱元璋没有计较:“你的心意我明白,从朱字中分出一个木,表明你是朱家骨干,木字上加人字就是朱,表明你是朱家人,就赐你木姓吧”。
从此纳西族有了第一个汉姓木。
阿甲阿得之后代子孙相传姓木,称木氏。
木氏认为,木姓为皇帝所赐,只能为木氏贵族专用,对百姓木氏仿朱元璋另赐了个“和”姓。
“和”表示木上添一撇,为戴上木家草帽,旁边加一口,为背上木家筐篮。
“和”即奴仆、劳者。
所以纳西人有“官姓木,民姓和”之说。
木氏归明以后,逐步接受汉文化,并有了汉字之讳。
木姓建筑古城时,如果仿照汉城四周高筑墙,则木字就变成了“困”字,因此木氏自然就不愿筑城墙。
⑥出自南方少数民族中有木氏。
⑦白族、蒙古族、东乡族、僳僳族、景颇族有木氏
初一语文的综合性练习的一道题
青龙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都希望把自己的努力化为母亲的笑容,这难道不值得参加吗
溯源青龙河,感受家乡美。
1.注意安全,自我保护。
2.建议采访一些沿岸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