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演讲稿500字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们的祖国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了长青的山川,长碧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作为一个中国人,可堪自豪的事实在是太多了。
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所以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就是《弘扬中国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一. 爱国、气节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
古往今来 ,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人都体现 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
“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
”这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
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 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 以上种种爱国和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
然而在中华历史上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及权势的威迫,小则卖友求荣,大则卖国求贵也大有人在。
这就要求我们时时刻刻都要以祖国和民族利益为重。
二. 奋发、立志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 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努力方向。
“斫梓染丝,功在初化”说明一个人的成长与其少年时代有密切联系,历史上少年大志者不乏其人。
一代伟人在前去广州革命根据地,途经长沙写下 的《沁园春?长沙》 ,其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并为之奋斗终身。
十九岁的周恩来所作“大江歌罢掉头东”也体现了他改造旧中国的远 大志向。
可谓少年壮志凌云。
有志者事竟成。
但这志唯有以天下百姓,以国家民族为出发点、为归属,才符合传统的民族精神,才能宏大高尚。
奋发立志既要从大处着眼,更要从小处着手,从自我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途中不断地砥砺操行,完成大志。
这就要求我们胸怀鸿鹄之志,奋发图强。
三. 改革、创新 中华民族虽遭受过外族的入侵和列强的蹂躏,但她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民族。
原因很多,其中与中华民族跟随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创新的传统美德是分不开的。
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现状,大胆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与中国封建社会儒家 正统思想是何等的针锋相对。
王安石这种反对守旧,勇于进取的思想及大胆变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领先于时代,为后人推崇和尊敬。
中华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善于不断吸取其他民族、国家先进文化,勇于创新的一个民族。
近代的林则徐从中国反侵略战争和国际交往的需要出发,组织翻 译整理成《四洲志》,成为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书籍。
策划海防时也先着手调查西方情况,这对打破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封闭愚昧状态,为 中国人认识世界和学习西方长技,迈出了坚实一步。
直至陈独秀开创的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民主”和“科学”;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之路,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
历史告诉我们,要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既离不开生养、哺育我们的这块黄土地,也离不开及时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
这就要求我们锐意进取,敢于和善于改革创新。
四. 勤俭、廉正 勤俭、廉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汉唐时期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勤政、勤俭带来了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 荣,与前朝秦隋的穷奢极欲导致覆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古人云:“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表明中华民族对勤俭与奢侈鲜明的善恶态度。
不为金钱或物质所惑,不为权势所动,终身保持廉洁、清正的节操,这就是廉正。
明北京保卫战中的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
他为人间留下了两种清 白,其一是为民族为国家不计个人安危的“清白”之心;其二是平时严于操守,廉正不苟的“清白”之风。
由于北京保卫战有功,他受到赏赐还加官进爵,但都被他 坚决推辞,后遭谗陷抄家时却是家徒四壁。
于谦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仅赢得世人崇敬,于今天也深有启迪。
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传统的勤俭、廉正美德 得到升华。
五. 敬长、知礼 敬长即尊敬长辈。
敬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李大钊曾说过:“……我不主张儿子对自己行孝 ,可是我疼爱自己的老人,因为他抚养了我,教育了我,为我付出过很大的心血,疼爱自己的老人这是人之常情 ”。
而今天敬长传统美德更应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 范。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
“虚席以待”“ “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深刻反映了这一点。
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 常关系的准则。
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
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
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 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
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 文明却衰退 ,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
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 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
同学们,当你向老师、长辈和客人彬彬有礼地问好的时候;当你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你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 你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时候;当你学会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时候;当你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当你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时候……你所做的一切, 不都是在承继和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吗
让我们为拥有这样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而自豪,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焕发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文明、高雅、有气度、有风范
民族心 中华情 演讲稿
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大地还在痉挛,灾难还在延续,每时每刻,都可能有同胞牺牲。
生命在危机中,祖国在危机中。
但是,我们已经走出恐惧,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希望。
救人高于一切,救灾高于一切,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的最强音。
必须以举国之力拯救一切可以拯救的生命,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共识。
于是,十万救灾大军雷霆出击;于是,国家领导人冒着余震不断的风险,相继奔赴救灾第一线;于是,公共娱乐暂停,奥运火炬暂停,一切为救灾让路,一切为救人让路。
这其实是对生命的礼遇。
这种对生命的礼遇,在国家哀悼日达到了最高峰。
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所有的人都同时向逝者的亡灵默哀,所有的人都同时向生命的尊严低头。
那一声声警报,是呜咽,是抽泣,但更是呼唤,呼唤我们重新体认人的尊严,呼唤我们重新体认生命的价值。
从雪灾到胶济惨案,从胶济惨案到四川大地震,灾难不但突如其来,而且一次比一次暴虐,一次比一次惨烈。
我们原本以为物质上的金汤之城,足以让我们长治久安。
但大自然的灾害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既然山川可以瞬间崩裂,既然道路可以瞬间扭断,既然城镇可以瞬间毁灭,在大自然无边的力量面前,既然一切物质的力量都现出了原形,都那么脆弱,都那么不堪——我们过去对于物质力量的迷信,就不免显得幼稚可笑。
这是新的抗战,这是全民族抗战。
它要保卫的主要不是土地,而是无数无辜的生命。
面对大自然强加的这场战争,我们注定不可能是胜利者。
已经逝去的生命不可能重来,尤其是天使般的孩子们的夭折,应该让我们每念及此,都有锥心之痛。
所以无论我们怎样努力,将来都没有资格去庆功。
但我们的确可以从灾难中学习。
生灵涂炭,满目疮痍。
悲壮的牺牲应该让我们清醒,单纯的物质上的强大并不足恃。
如果连生命都无法保障,一切就都没有意义,物质上的强大就不过是沙滩上的建筑而已。
在泪眼之间,良知复苏;在废墟之上,人性挺立。
大地震震掉了我们心灵的尘垢,震碎了我们日常的面具。
不能等到埋到瓦砾下才去爱,每个人都是幸存者,每个人都值得爱。
大地震让我们重新发现人本身,重新回到人本身。
所有的冷漠,所有的骄矜,所有的轻狂,这时都不再时尚。
我们彼此珍惜,我们携手同心。
原来中国人并不丑陋,原来中国人可以这么友善,原来社会可以这么脉脉温情。
更重要的是,这一切是执政党和政府身体力行并积极倡导的结果。
以国民的生命危机为国家的最高危机,以国民的生命尊严为国家的最高尊严,以整个国家的力量去拯救一个一个具体的生命,一个一个普通国民的生命。
国家正以这样切实的行动,向自己的人民,向全世界兑现自己对于普世价值的承诺。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拐点,执政理念全面刷新的拐点,中国全面融入现代文明的拐点。
多难兴邦,拐点出现之迅速超出期待,于是,如一些网友所说,这次灾难中政府的表现没有让人民失望,人民的表现更是让政府动容。
为了调动尽可能多的力量拯救生命,政府敞开了救灾的大门,民间力量争相进入,国际援助争相进入,媒体争相进入。
一个开放的、透明的、全民参与的现代救援体制正在拔地而起。
但它并没有给政府添乱,反而跟政府力量配合,形成了最大限度的合力。
这个崭新的救灾体制,或将是未来中国公民社会的模本。
固然,从技术着眼,此次救灾亦非尽善尽美,但即便不乏瑕疵,亦无损此次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地位。
它是以人为本这一现代执政理念发展的顶点,也是中国迈向现代国家的一个崭新起点。
尤为难得的是,这次新的抗战正铸就我们新的民族气质,仁爱、包容、坚忍的民族气质。
以这种新的民族气质做支撑,属于每个中国人,成为每个中国人的生命方舟的新中国,将不难从灾难中崛起,有如浴血的太阳。
这种软力量的崛起是体面的崛起,有尊严的崛起。
只要国家以苍生为念,以国民的生命权利为本,只要有这样的底线共识,就会奠定全民族和解、中国与全世界和解的伦理基础。
整个世界就都会向我们伸出援手,整个人类就都会跟我们休戚与共。
我们就会与世界一起走向人权、法治、民主的康庄大道。
这是多好的转型契机。
中国现代化这锅百年老汤,是到煮开的时候了。
一个民族的百年悲情,是到升华的时候了。
人们原本以为,以北京奥运会为标志,中国正在抵达历史三峡的出口;谁知,大自然提前给中国出了一道难题,而正如境外媒体评论的,中国人以高分通过了考试。
汶川大地震与北京奥运会,一悲一喜,悲欣交集,中国能不能闯过去,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能不能凤凰涅盘,否极泰来,关键就取决于我们当下的选择。
而在这点上,此次抗震救灾无疑是成功的操练,应该可以奠定我们的信心和决心。
讲中国故事传民族精神演讲稿
中华民族的崛起首先是精神的崛起 中华文明,几千年延绵不绝,这一人类的奇迹,其形成有许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我觉得是中华民族有一种精神,那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善于学习,勇于探索,坚忍不拔,自尊自信,仁爱厚德等等。
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在历史风雨吹打中,能屹立不倒,并重新迎来灿烂。
在中国的历史上,这种精神,大概在汉唐时达到一个高峰,此后是有所退化了。
这体现在作为中华民族主体部分的汉族精神有所退化,变得有些倾向于守成,满足于既有。
汉民族精神的退化,导致其即便有庞大人口和发达的经济,却仍容易被其他民族征服,比如宋被元灭,此后仅隔明朝一代,又被满族征服。
更严重的是,元和清两朝实行的对汉族歧视政策,进一步挫伤了汉民族的精神。
近代西方的入侵,使这种精神再次受伤。
当然,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即便如此,汉族精神的退化,仍由此可见一斑。
正是这种精神的退化,导致了国家的退步与落后,使得中国这个曾经伟大的国家,在近代西方入侵面前不堪一击。
这种精神的退化,还导致一些中国人至今还崇洋媚外,或在涉及少数民族问题时显得敏感。
好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始终流着自强不息的基因,在近代国破家亡的危难中,自强不息的精神被激发出来了,于是,中华民族开始了救亡图存,开始了奋发图强,开始了伟大复兴。
然而今天,我们是比以前富强了,但我们的精神却似乎在弱化。
我们一些精英分子,精神有些萎靡和颓废,在西方一时文明优势面前显得有些迷失和盲从,这与上世纪初国难当头仍不失民族自信心的许多知识分子,形成了鲜明对比。
其实,每个民族,每一种文明,都有其长处。
西方的文明,也确实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但西方文明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
比如,作为西方文明源头之一的基督教,就非常狭隘,上帝不许人民信仰别的神,否则就毁灭之;上帝对亚当夏娃实行的是愚民统治,不许他们获得智慧。
再比如,在西方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对其他民族实行了长时间大规模的征服和屠杀,其凶残程度超过任何历史记载。
今天,我们是要学习西方文明中许多好的东西,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在西方面前自惭形秽。
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某种程度上不过是其巩固征服与掠夺成果的遮羞布。
福山在《历史终结》一书中讲得很明白,西方人满足于自由民主,是因为这比征服殖民更能带来利益。
如果不能带来利益,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看看当今的伊拉克,阿富汗吧,这些被西方在自由民主旗帜下打烂国家,不正是西方文明狭隘和凶残一面的生动写照吗
相反,在中国的历史上,人们传承更多的是这样一些故事,比如燧人氏钻木取火教人熟食,神农氏教民稼穑,仓颉教人习字等等。
这些故事,反映出中国的先民们,愿意传授知识,开发民智,与他人分享文明的成果。
虽然中国在历史上也有征服,但中国人一般采取的也是和而不同,因俗而治的政策,不会去强行推行自己的文明。
在中国历史上,不会有西方式的十字军东征。
当前,西方文明因其自身的局限性也已走到了危险的境地,西方文明需要反思和改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中国人尤其需要具有历史的洞察力和思考的独立性。
一句话,中国人需要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如果中国人没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国就会沦为西方的附庸,也就不会有中国国家的崛起和中华文明的复兴了。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崛起,首先是中国人精神的崛起。
关于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演讲稿1000字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超曾经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那我们读书又是为了什么呢,不正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吗
回首往事,我们伟大的祖国,也曾经被外国列强践踏得满目疮痍
忘不了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耻辱;忘不了南京大屠杀那30多万无辜的冤魂。
历史的屈辱,我们怎能不愤怒
然而我们的祖国又是何等的坚强,她没有在外族的侵略下缴枪投降。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
“东方雄狮”向远方发出一声震天惊地的怒吼,从此,中国站起来了
冲天而起的蘑菇云,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神九升空,蛟龙入水,无一不证明,中国是强大的
今天,又有无数普通人的名字,感动着我们,温暖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XX年4月20日早上8点02分,雅安一教室的学生正在听老师讲课,这时候,地震发生了,学生们心生恐慌,陆续冲出教室。
这时候,视频画面显示出非常强烈的晃动,然而,之前那位授课的女教师却没有走,她停留在教室前方,镇定地指挥学生出门。
直到所有的学生都安全地逃出教室,女老师才最后离开。
整个过程中,这个弱女子在地震瞬间,却表现出了惊人的强大。
她所表现出的镇定让人敬畏,她的气节让人佩服,她完全担得起“最美女教师”的称号。
他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责任。
四川的一名舞蹈老师。
5·12地震中,她失去了婆婆和女儿,失去了双腿。
但灾难并没有击垮她,她戴着假肢依旧舞蹈。
雅安地震后,她奔赴救灾一线,戴着假肢送粮、送衣、送发电机、搭帐篷。
美丽的女教师,她教会什么是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