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曹操的演讲稿
若说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自然要数曹操了。
虽然曹操在很多人心中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坏蛋。
可我对他却有不同的看法。
曹操唯才是举,善于用兵,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
他是魏国的奠基人,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
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曹操的诗作具有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建安风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与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合称文坛”三曹” 鲁迅曾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历史上的曹操与戏曲小说里的曹操是不相同的。
应该还曹操以本来的历史面目。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 是的,曹操身上有很多优点,他一生爱人才,许褚、典韦、贾诩、郭嘉、庞德无一不是人中龙凤。
就连关羽也曾经归顺于他,而刺董卓、战官渡、灭袁术又无一事不证明他眼光长远胆识过人。
“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
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
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 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这些应值得肯定,这是了不起的,是值得学习的。
”这是毛主席一次对他身边人说过的. 因此,我喜爱曹操,不止是他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还有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悲怜苍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宽广胸怀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思乡惆怅. 总之,爱曹操不需要理由!!!!!
关于曹操的演讲稿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书中的情节是以没落王族刘备为主导,故事是讲述他在偶然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因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于桃园结义,故事就这样开始,在诸葛亮的帮助下,与曹操、孙权斗智斗勇,意图天下霸业。
但诸葛亮死后,扶不起的刘禅,未能继续壮大蜀国,还留下了乐不思蜀的骂名。
其中一些情节,如“借东风”、“捉放曹”,“草船借箭”等都是家传户晓的故事,可见此书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阅读的念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两千年前三国纷争的传奇,多少英雄豪杰谱出一曲曲英雄的赞歌、历史的壮歌。
《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
比如:被喻为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一代奸雄——生性多疑狡诈的曹操、忠肝义胆的能将——关羽等等。
读《三国演义》,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于我眼前。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 虽然他被人们丑化成奸雄,与仁义的刘备形成鲜明的对照.他交织在阴险.奸诈.暴虐.多疑的性格中,大权在握,则为所欲为 ,与诸葛等人的形象是鲜明的反叛,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汗献帝成了他的傀儡,故此被对手骂为名为汗将,实为汗贼.但他有自己的雄才大略,他的军事十分了得.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而且,曹操对于人才的渴求,也是值得欣赏的地方。
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这在今天的社会上,仍有借鉴意义。
经过曹操的一番努力,魏国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
更难能可贵的是,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
”陈琳连忙谢罪。
本以为曹操会杀陈琳,但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这不仅表现出他善于招揽人才,对于人才十分爱惜,还显现了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
每次研读《三国演义》都有不同感受,《三国演义》真是伴我成长的一本好书。
我心目的曹操 汉朝末年,有一个叫做许子将的人见到曹操后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你这个人如果生在太平的时代,可能成为能干之重臣,大如果你生在乱世,你竟会成为奸诈的英雄。
从此以后,“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成为了评价曹操最经典的一句话。
无论这种说法是否准确,我们都能看出曹操是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
曹操有血有肉,有理性也有野性,即会耍诈又会耍狠,同时也诚实厚道,他既能容人,有心胸狭窄,既豪情万丈,又滥杀无渡,既挟天子已令诸侯,又终生不肯废汉帝自己取而代之。
曹操在军事、政治、文化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文采泱泱,武略滔滔,足智多谋,这使得他在战乱纷飞的三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军事:兵行诡道 《三国志》中写道曹操一生亲自指挥的战役大概有30多次,其中大部分是胜利的。
战场上的曹操将兵行诡道演绎得淋漓尽致: 战吕布,曹操时而诈死诱吕布来袭,时而令老幼妇孺充任疑兵,最终是吕布命丧白门楼。
破袁绍,曹操用兵神速,硬是在袁绍德援军到达之前将乌巢给烧了。
日后对付袁谭、袁尚的时候,采取了郭嘉的计谋,耐心等待,最终等来了二袁的分裂。
不费一兵一卒,等到了公孙康送来的二袁人头。
通过以上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曹操的用兵之道确实很了得,并没有《三国演义》中写得那么狼狈。
长坂坡一战,为了突出了赵云和张飞万人莫敌,就把曹操当个陪衬来写,其实明眼人一看便知,曹操是大获全胜,而刘备只是没有全军覆没而已。
曹操为数不多的败仗中,最出名的是赤壁之战。
但凭良心说,曹操在赤壁之战的前半段是占据了上风,而且是绝对性的,对于最后的失败,可能是曹操一生胜仗太多,使得他过分的相信自己。
总体来说,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具有非凡才能的军事家。
文学: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曹操在文学上的成就我不得不说,他是建安七子之首,又很高的成就。
曹操的诗特别出名,大多数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贫苦生活。
如《篙里行》中的 “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
白甘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真实地反映出了汉朝末年的社会状况,被誉为“汉末实录”。
另一首《龟虽寿》咏叹了自然界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观沧海》描写了山海间万物的繁茂和瑟瑟秋风。
人品:多疑与宽宏 曹操的多疑历来被后世所“称赞”,也难怪,曹操就这点能令人将他记住。
《三国演义》由一回写道,曹操对周围的人说自己夜里好杀人,叫他们不要打扰自己,并在当天晚上杀了一个人,其实曹操夜里不会杀人,它是他被周围的人杀才故意这样做的,这不得不说,曹操的多疑性格十分严重。
相反,曹操对人有时候却十分宽容。
如张秀曾经杀了曹操的儿子和爱将,当张秀来投向的时候却盛宴款待;陈琳曾经帮助袁绍写过一篇文章,文章将曹操的祖宗八代一网打尽,骂的曹操狗血喷头,结果陈琳仍然在曹操的手下得到了重用。
这种对人的宽容也许是后来曹操手下人才济济的原因。
用人:唯才是举 刘备的手下有“五虎上将”,之所以列出这五虎是因为人太少了,以此来掩饰人才的缺乏;东吴孙权的手下挂得上名的也只有甘宁、周瑜、鲁肃那几个。
相比之下,无论哪个时段,曹操的手下都是猛将如云。
在曹操的用人之道里面,只有四个字:“唯才是用”。
不论是名声不好的还是贫苦人家的,只要有能力,曹操都会委以重任。
具体的看来,曹操的手下有自己的族人(曹仁,曹洪,夏侯敦),有素不相识的(典伟,许褚),有在行伍战阵之中发现(李典,于禁),更有从战俘里面收服的(张辽,徐晃),还有一些没有被历史记载的人(陈桥,满宠)。
这些人都是经过曹操的慧眼提拔以后才得以建功立业的。
曹操也善于各取所长,如许褚、典韦有武力,忠诚守法,平时曹操名他们做自己的虎威,打仗的时候救命他们做先锋;文聘原是刘表手下的大将,在江南一带很有威信,于是曹操就命他镇守江夏,抵御孙权。
曹操与袁绍相比,没有袁绍的庞大家族世系的有力支撑;和孙权相比,没有父兄留下来的大好基业;和刘备相比,没有那悠远的帝王系谱可供露脸。
而他的成功,是靠自己的才能打造的
曹操病死于洛阳,一生南征北战,令后人追随。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曹操 自己再改一下
一篇历史人物—曹操的演讲稿
曹操,是三国时期地主阶级中颇有才干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对曹操的评价,历来有毁有誉。
五十年代末,史学界对曹操评价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大多数同志同意为曹操翻案。
近年来,有的同志又对曹操的评价提出了新的看法,本文拟就新近对曹操的评价问题的论讨作一概述。
一、关于曹操镇压黄巾起义的问题 刘知渐在《评郭沫若同志的〈替曹操翻案〉》(《重庆师院学报》1983年第1期。
)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指出曹操镇压黄巾起义并未“继承了黄巾的事业”。
黄巾起义的主要目的是要推翻东汉政权。
而曹操则代表着东汉统治阶级的利益,全力镇压黄巾,致使黄河南北的黄巾军主力很大部分都葬送在他的手里。
他还利用阴谋手段把投降的黄巾余众三十余万变成维护东汉王朝的地主武装。
他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是镇压人民的刽子手。
他就是以此而登上当时的历史舞台的。
周桓《再论曹操》(《河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也认为,曹操不仅镇压黄巾,而且对黄巾起义的余波——屯田民起义也不手软,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向前发展。
高光复在《曹操评价中的两个问题》(《北方论丛》1984年第6期)一文中则认为,就曹操一生来说,他的主要活动不是打黄巾,而是消灭群雄,统一北方。
他崛起之时,黄巾起义的主流早已扑灭。
他虽接受青州黄巾军降众,但不是消灭他们,而是加以改编,使他们为自己的统一事业服务。
以后他讨伐的对象已不是农民军,而是那些分裂割据势力。
二、曹操与曹魏屯田制 刘知渐认为,“曹操的屯田是倒退的,因为曹操的屯田和西周封建主的井田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曹操在其《度关山》诗中公开歌颂井田制,司马朗也曾向他建议恢复井田制。
他屯田的做法,是镇压黄巾起义中夺占的“资业”,强迫失败的起义战士耕种;同时又借“招募”为名,强征自由民作屯田客。
在当时“客”、“奴”同义。
屯田客实质上就是曹魏政权的官有农奴,毫无人身自由,故客多逃亡。
由上可见。
曹操的屯田是历史的倒退,不值得赞扬。
高光复则认为,曹操屯田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军粮,兼并群雄,克平天下。
他把失败的起义农民与土地重新结合起来,解决了汉末以来严重存在的流民问题,使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发,有利于水利事业的兴修,对汉末经济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他不同意刘知渐对曹魏屯田制的看法。
指出“井田制偏重于劳动力对土地的依附,曹操的屯田偏重于国家对劳动力的控制”,二者不能相混。
而且,屯田制之外还有大量的自耕农经济,它并不能确定一个朝代生产方式的性质。
韩国磬《曹魏的屯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1期)强调不能忽视当时的历史条件而完全否定曹魏的屯田制。
曹操实行屯田。
制,其目的固然在于把劳动力束缚在农业生产上,以利于封建统治和封建剥削,但其作用是巨大的(作用同前)。
高敏在《关于曹魏屯田制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1981年第1期)中认为,曹魏屯田制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应过高估计。
他指出,在屯田制度下,农民阶级除纳高额地租外,还得服役甚而纳税。
他们并没有因为屯田而得到任何好处。
他们被严格束缚于土地之上,无人身自由,因而“民不乐,多逃亡”;同时,屯田民还以武装斗争的方式,反对曹操的屯田制。
黎虎在《略论曹魏屯田的历史作用与地位》(《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一文中也同样指出,不应该过高评价曹魏屯田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他认为,屯田对支援战争,安置流民,保证曹魏政权的财政收入等方面都起了很大作用。
但是,支持曹操克服群雄并最后统一北方的,更重要的还是州郡编户。
真正解决流民归农问题也有赖于州郡编户。
三、曹操政权的性质及其阶级基础 过去一般认为,曹操在统一北方过程中,唯才是举,打击豪强,抑制兼并,诛杀世族名士,是庶族或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中小地主。
柯友根在《世族地主是曹操集团的主要阶级基础》(《厦门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曹操集团的主要阶级基础是世族地主,而不是中小地主。
世族地主势力自东汉以来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虽经黄巾起义的打击,但已根深蒂固,到东汉末形成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
为了能够在群雄逐鹿的战争中夺取胜利,统一北方,曹操对世家大族采取了争取、依靠的方针和策略。
他笼络、擢用了一批世家地主,充实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统治机构,有效地稳定了统治秩序。
在他属下,名士儒者是他的谋略智囊,豪强地主是其集团的军事骨干因此,曹操集团是以世族地主为主、包括庶族豪强在内的大地主的政治代表。
其政权主要是维护这些大地主的利益。
杨德炳《试论曹操政权的性质》(《中国古代史论丛》1985年第二辑)也持类似看法。
他指出,曹操虽选用寒人,但其政权的核心是高门,代表的是世家的利益。
漆泽邦《驳“四人帮”在评价曹操问题上的几个谬论》(《西南师院学报》1979年第3期)认为,曹操的统治集团既不只是中小地主,也不只是豪强地主,而是一切地主,代表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
曹操提倡“唯才是举”,是针对整个地主阶级,并未有中小地主与豪强地主之分。
曹操集团中,担任各种官职的有中小地主,有豪强世族地主,曹操对他们全部加以利用。
他打击豪强,抑制兼并,只是迫于农民反抗而作的一点让步,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稳定封建秩序。
四、曹操与“唯才是举” 成新文、王怀中在《略论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路线》(《晋阳学刊》1981年第1期)中认为,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为了扩大自己的阶级基础,在割据混战中扫除群雄,冲破了东汉以来“以位命贤”的察举、征辟制的束缚,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大量提拔地主阶级中一切有才之士,对他们加以笼络利用,使曹操集团中出现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
曹操依靠这些人最终统一了北方。
李则纲在其遗作《曹操的翻案与定案》(《江淮论坛》1981年第2期)中认为,曹操并没有真正唯才是举,破格用人。
在曹操手下的人,顺他则生,逆他则死。
曹操本人就曾杀死了许多有才之士。
特别是他称为“吾之子房”的荀彧也因持有不同意见而被逼死。
许多号称才智之士,有功于他,也因一言见疑而被他所残杀。
他还设立“校事”特务组织,刺探吏民情事,任情诬陷、杀害士人。
五、曹操是否为杰出的军事家 钟文在《军事家曹操》(《文史知识》1981年第6期)一文中认为,曹操是“亡国时第一流的军事家”。
曹操一生戎马生涯,东征西讨,荡平天下,克成洪业,不仅在政治上统一了北方,而且在军事上也取得了赫赫战绩,他曾先后消灭了吕布、袁术、韩遂、袁绍等军阀割据势力。
他还为《孙子兵法》作注,发挥或补充了其中的一些作战指挥原则。
他善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取得了很多胜利。
赤壁之战的失败主要在于他的骄傲自满。
他在军事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应给予肯定。
吴荣政《关于曹操军事才能的评价问题》(《湘潭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认为,曹操在军事上有一定的才能、但并没有杰出的军事天才,称不上是一个大军事家。
曹操在一般战争中,不仅有投降、逃跑的打算,而且有多次冒险的表现。
由曹操指挥的对统一全局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战争,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汉中之战等等,只有官渡之战获得胜利,其余二役都以失败告终。
官渡之战中,曹操表现了一定的军事才能,但他获胜的最主要原因,并不是由于他的军事天才,而是袁绍内部产生了致命的弱点。
他注释《孙子兵法》虽有贡献,却不能以理论指导实践。
李则纲也认为,曹操只能称得上一般的军事家,而不是杰出的军事家。
他固然打了不少胜仗,但也吃了不少败仗。
他所以能够统一中国,并非完全是由于他的军事上的胜利,给他有利的重要条件,还和迁主刘协,建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关。
六、曹操与建安文学 刘知渐在《评郭沫若同志的<替曹操翻案>》以及后来发表的《建安文学编年史》(《重庆师院学报》)1984年第1期)二文中认为,曹操的作品“糟粕多于精华”,“曹操对建安文学的消极作用是多于积极作用的”。
他指出,建安七子早在没有依附曹操以前,就已成名,并非曹操培养了他们。
相反,曹操对文人的网罗,使得建安七子培养和影响了曹丕、曹植的写作;同时也给他们的写作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使他们脱离实际,远离生活,只能写出一些歌功颂德的作品了。
李则纲也认为,不应该把曹操对建安文学的作用估计过高。
当时的建安文学集团对民生疾苦等并未有多大补益。
曹操虽然在他的诗中描绘了一些人民的痛苦,但他本身就是造成人民痛苦的根源。
他对他所笼络的文人也多有残杀,如孔融就因讥讽他而被杀。
胡世厚等在《曹操与建安文学——兼与刘知渐同志商榷》(《重庆师院学报》1984年第1期)一文中不同意刘知渐的观点。
他们认为,曹操是个杰出的诗人和作家,他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推动了建安文学的积极发展。
曹操注重真才实学,轻视儒家仁孝道德,提倡活跃思想,使文学脱离经学而得到发展。
他十分重视文学,延揽和招集了大批文人团结在他周周,并鼓励他们创作。
他自己的诗风和文风对“建安风骨”的形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他对乐府诗歌的改造也作出了贡献。
七、曹操的思想 漆泽邦认为,曹操的思想是懦法杂用,二者结合。
他采用法家思想,一是为了消灭割据,统一全国;二是为了加强对农民阶级的镇压以巩固地主阶级专政。
他十分推崇儒术。
北方统一后,他下令兴办学校,传播儒家思想,他的儒法并用思想是两汉以来封建统治者采用的传统手段。
柳轩《从曹操的诗文看他的政治思想》(《重庆师院学报》1984年第1期)认为曹操的思想以儒家为主。
他为父报仇,屠杀徐州人民,是他尽“孝”的表现。
他不是法家,因为他不可能象法家那样废除宗法制度,反对儒家的“亲亲”观点。
不管在教育思想上,还是人才问题上,他都以儒家思想为标准。
吴其昌在《曹操思想浅谈》(《北方论丛》1985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曹操思想中包括儒、法、道、兵、名等各家思想,他是杂家的代表人物。
曹操在运用这些思想时,能够根据不同的形势变化,把它们区分为主次两个方面。
在他的思想中,有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深刻矛盾。
这应该从他的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中去解释。
(刘安志)
600字左右曹操演讲稿
时势造英雄”总觉得这句话很正确(其实本来就是正确的)。
每个不同的时代总有不同的人物。
而曹操呢,就是在东汉末年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人家都认为曹操很奸诈,但我认为这却是他的聪明之处,令我佩服的。
他在逃避追杀时住进了吕伯奢家里,听见了磨刀声,对他们产生了怀疑,因而起了自卫心理,杀了他全家,接着转移住所。
以他当时的情况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一个人在被追杀的情况下不得不有防备心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灭口离开,这是明智的做法,换成是我也会那样。
至于他说了一句“宁叫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之类的话,可能是当时太伤心时说的气话。
也是啊,吕伯奢是他的好友啊
再说说他的“望梅止渴”吧
在讨伐张锈的行军途中水源紧缺,将士们干渴难忍,一个个倒在了路边。
他看到这种情况,知道硬是叫他们走越没用。
于是他脑筋一转,大声说前方有片梅林,树上的梅子又大又甜,到了那儿大家就能解渴了。
士兵们听了这话,来了精神,一直走到了有水源的地方。
他用与士兵们打精神战的方式鼓励士兵们继续向前。
他这么做,既不贻误军机,又鼓舞了将士们的势气,可谓是“一举两得”。
这又体现了他的过人之处。
求关于白起或曹操或项羽的演讲稿
项羽在中国骑兵史的地位 骑兵是冷兵器时期世界战争史的最大革命,但是却是个逐渐发展的时期。
在马镫没有出现的前骑兵时代,骑兵的发展和应用是缓慢的。
我国中原地区早在春秋之际已经有骑兵,但是此时骑兵是小规模的,主要用于载人,并没有史料证明有骑兵作战的记录。
中原地区真正大规模把骑兵用于军事是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从此骑兵作为辅助性兵种走向战场。
战国时期由于秦赵临近北方胡人,所以多有骑兵。
但是此时不论是秦还是赵,骑兵都是作为辅助兵种,骑兵放在两翼后方,配备弓弩。
用于侦察,骚扰,偷袭,断后,追击等。
真正大规模独立运用骑兵,把骑兵当成主力并用于冲锋大多以为是在西汉时期的反击匈奴。
这个论述实际上忽略了项羽在中国骑兵史上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
彭城之战是中国大规模独立运用骑兵歼灭步兵的典范。
但是史料却没有清楚记载,史记仅记载项羽自以精兵三万人,是不是都是骑兵而无史载。
这里我们要从头来分析,项羽在彭城战前舍弃大军千里奔波,最大限度的运用了机动能力,用骑兵合情合理。
彭城之战后,项羽偷袭刘邦运用骑兵的冲击力冲散大军又采用驱赶的方式使其落水,以及骑兵追逐包围刘邦,这里都可以看到战术上运用骑兵的影子。
彭城之战后,史记灌婴列传记载:“楚骑来众,”而后刘邦招揽旧秦骑兵组成独立骑兵军团,任命灌婴指挥。
从这里我们看出项羽骑兵的威胁促使刘邦大力发展骑兵(后期招揽大量胡人,楼烦人为其骑兵)。
刘邦曾在灭秦时多次和秦军作战,却一直没有发展骑兵,一个侧面可以证明项羽之骑兵有和秦骑兵不同的用途和编制。
战国时期,骑兵用于辅助没有独立作战及用骑兵冲锋的战例(主要是没有马镫,骑兵缺乏冲击力及长途奔波的持续力)。
到了彭城之战,由于是偷袭战,主要用于骑兵踏营,冲散,驱赶造成敌人混乱而使骑兵第一次大规模独立冲锋作战。
显然战果是辉煌的,给中国骑兵大大写下一笔。
关于项羽的骑兵,应该是在巨鹿之战后(巨鹿战项羽用的是步兵,无骑兵的痕迹)收编秦与赵之骑兵组成了骑兵军团。
项羽自杀时说得到自己的坐骑乌骓马有5年,按此推断得乌骓正是在巨鹿大战左右。
求我眼中的曹操,演讲稿,从政治,军事和文学艺术讲,各一篇~~~速度~~~
你可以从各个方面搜个故事拟个标题,从故事中感悟引发议论,最后从另一角度评论曹操,如别人说曹操是反派你就要从正面写,才能脱颖而出。
这是我老师留的作文 我的思路是这样。
老师给了满分,你写写吧
一代枭雄曹操演讲稿范本
正史上的周瑜-完美的化身 一. 周瑜的完美 翻开正史可以发现本传中的周瑜毫无缺点,确实是个完美之人。
英雄应为“聪明秀出为之英,胆略过人为之雄”(刘劭《人物志》),再加上一条道德高尚。
周瑜除了符合上面说的三点外,从另一个角度说他的完美,可说他是一个有德;有才;又有风度和朝气的人。
先说德:他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蔺相如;谦礼忠君无人能比;性度恢弘众将诚服。
次说才:他弱冠征伐为东吴开国立下汗马功劳;赤壁又力挽狂澜立下头功;后又亲冒矢石为东吴开拓荆州,丰功伟绩不去多提,单说当时人对他的评价,他的文武全才在时人眼中已万众瞩目了。
“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这些就是时人对周瑜才智的评价,而且说这些话的都是当时第一流的人物。
周瑜的有才本已公认没必要再多做文章了。
再说风度,周瑜是出名的儒将,其雅量高致又有“曲有误周郎顾”的歌谣流传,非比那些粗莽武夫,是一个风雅超群的人物。
只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其人其貌已使人多么心驰神往了。
最后说说他的朝气,周瑜不仅具德,才,风度,他又独具一种朝气,一种锐意进取自信豪迈的英霸之气。
对自己人他是谦逊有礼的,但对敌人和挑战他又表现出蔑视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在刘备和周瑜在赤壁战前相会时,当刘备说起兵力太少,周郎“此自足用”“操自寻死尔”的回答是多么有气势,而刘备的拖延在后相比又是多么的猥琐。
周瑜的谋略也无不透出这种先发制人,锐意果敢的气质,这就是最令人羡慕的“英才天纵”了。
但周瑜的豪迈和关羽之流的狂傲又有本质区别,因为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合理的分析谋划基础上的,非比关羽之流无谓的狂傲换来的只是身败名裂,正因为此周瑜是成功的。
他的这种气质和孙策相象,但孙策又是轻佻和嗜杀的,周瑜却是从容娴雅的,就象有人说的他的气质是孙策和诸葛亮的结合,在周瑜身上刚和柔就这么恰到好处的结合了。
如此一个刚柔相济的人物又有无可挑剔的优秀品格和令人赞叹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别偏爱给了他俊美的外貌,内外皆秀又风度翩翩,他称不上完美又有谁能称得上呢
用一句话形容周瑜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他可谓人如其名:周瑜就象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是一块完美无瑕的美玉。
二. 周瑜受贬低的原因 陈迩冬在《闲话三分》一书中的一段话很有道理,他说周瑜“这个人对孙氏忠;对朋友谅;划策有绝招;风头足;名声好;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那些碌碌之辈自惭形秽之流难免不生嫉妒之心。
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
”曹操刘备尚且如此,后世的凡夫俗子哪见过如此完美的人物,最主要的是周瑜投身的是孙吴集团。
既不是曹操的正统又不是刘备的道统,孙氏只能算地方割据势力,在后世哪个朝代都不会受到高的待遇。
周瑜这么高其他集团的人物又何以自处
所以他们非要在周瑜原本完美的脸上抹点泥。
其他的不说,他们想周瑜年纪轻轻就这么成功一定是骄傲自满得很,少年得志又这么自信那一定是年轻气盛了。
虽然历史上的周瑜当大事时也不算年轻了,而且他是最谦逊有礼貌的,但在三国志平话中他就已经是骄傲自满的代表了,因为在凡夫俗子眼里这样优秀的人物加之又少年得志不骄傲才怪。
今天的周瑜再想平反,年轻气盛这一条他也是很难反干净的。
因为周瑜咄咄逼人的谋略风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他谦让服人的个性真的很矛盾。
有时也觉得史书上的周瑜有点完美得不食人间烟火,可能加上年轻气盛这一条看上去更生动更有灵气更像个活生生的人,但那样他已经不完美了。
周瑜受到更大的贬低和歪曲当然是演义了。
为了美化演义第一男主角诸葛亮,罗贯中可说是耗费了心机。
因为诸葛亮除了在刘备死后有些作为外,在此之前除了出使了一次东吴余下的事就是为刘备管管粮草足食足兵而已,要拔高他不用非常之策可不行。
于是只能对不起周瑜了。
再说如前所述周瑜是刘备集团发展壮大的大绊脚石,演义的主题就是尊刘,谁叫周瑜曾经和刘备过不去,对不起你也是应该的。
而周瑜这么优秀功劳又这么大,把他的功劳夺过点也够诸葛亮形象美一阵的。
另外周瑜这么这么完美好最让人嫉妒了,现在也让你尝尝嫉妒别人时的难受
而且被你这么有本事的人嫉妒的人,他的本事不是大到海里去了
于是余下的事就不用我多说了:历史上毫无过结的周瑜和诸葛亮成了水火不容的对手,诸葛亮夺走了周瑜的功劳夺走了他优秀的品格,这还不算还要夺走他的生命,在周瑜死时还不放过他,逼着他说下“即生瑜, 何生亮”这句名言,硬要周瑜在临死时在诸葛亮脸上再涂点脂粉。
罗贯中对周瑜也太残酷了
好好的周郎何止脸上被涂点泥,简直是带上了大泥罩已经面目全非了。
但这毕竟是小说,里面的周瑜诸葛亮只是文学形象,而演义用周瑜陪衬诸葛亮这一手法在塑造人物上还是成功的。
周瑜虽变成了另一个人但他毒中还是有点美的,这是原来的周瑜坯子太好,虽歪曲丑化得不成样子他美的本质还是抹煞不了的。
三.关于俗的演义和雅的历史 周瑜在演义里被丑化贬低其实也没什么,只要大家明白那不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就行。
可惜演义的影响太大了,不要说那些箪浆贩食的粗人,就是所谓的文化人也逃不过。
但是那些分不清演义和历史的所谓文化人都是付出代价的。
袁枚《随园诗话》就说到某个文人因在诗文中说了一句生瑜生亮的话被人一生讥为笑柄。
又有某人在奏折中用了这句话被清帝免了职。
因为分清历史和小说这个要求并不过分。
如果你水平有限尽可以谈小说,最看不惯只有几两醋的水平还要妄谈历史。
因为这些人所依据的是演义里虚构的东西,推导再严密又会有什么结果
再说用小说中荒诞无稽的事去说历史人物不管是谁,除了反映自己的无知外也是对历史人物最大的不尊重。
历史上的周郎是最性度恢弘的,在演义里他被歪曲但造就了“千古完人”诸葛亮形象,而且变出来的怪‘周瑜’也成了心胸狭窄的典型人物,有典型性在文学上还是成功的。
所以受再大的委屈他也是能折节容下的,但如果用演义里虚构的东西去说历史上的周瑜,他再大度也会气得吐血了。
然而俗的东西往往有市场,象正史这种阳春白雪之类雅的东西难免曲高和寡。
有句话叫公道自在人心,在雅文化的圈子里还是有不少人为周瑜叫屈的。
因为曹操有劣迹只是被演义更丑化就闹着要翻身,周郎毫无缺陷被折腾得这样岂不更应叫屈了。
但周瑜由于是孙吴集团的不入正流,他的翻身运动比曹操差远了。
幸好像鲁迅,胡适这样的文学巨匠在评论三国演义时都曾经为周瑜叫屈;金大侠也曾说过想写一部以周瑜陆逊为主角的三国演义,虽然他已封笔这是戏言,但毕竟表明了态度。
而最有影响的就是东坡的念奴娇了,能使一代文豪为其吟咏千古绝唱的人,他如果不完美东坡居士会如此神往么
念奴娇
关于周瑜的演讲稿
(800字)
周瑜不是被气死的,而且胸襟开阔,从不与别人计较。
这都是历史上真正的周瑜,不要被三国演义和萝卜中欺骗了,围绕这个就写吧。
(我小学生都写的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