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爱国演讲稿
敲响那一排铜质的编钟,浑厚而清亮的左音右韵由远及近,穿越五千年悠悠岁月和五十三年缤纷花季,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阳,海之滨,泛起层层涟漪,响起阵阵回声,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凝结一个主题:祖国母亲
我们以《诗经》关睢的歌喉;以屈原《橘颂》的音韵;以古风与乐府、律诗与散曲;以京剧与秦腔、梆子与鼓词唱您历史恢宏岁月的辉煌,唱响您壮丽的山河亮丽的风景。
我们以岳飞的一阕《满江红》,以文天祥的一腔《正气歌》,以鲁迅的一声《呐喊》,以朱自清的一道《背影》唱响您不屈的脊梁与骨气,唱响您不屈的尊严与神圣。
我们以瞿秋白手中的那束野花;以方志敏身上的那份清贫;以杨靖宇腹中的那些草根;以刘志丹胸前的那块补丁;以焦裕禄窗前的那盏油灯;以孔繁森雪原上留下的那串脚印,唱响您的坚韧与顽强,唱响您的灵魂与精神。
亲爱的祖国,让我们以采薇采茶采桑的手,编织彩灯云锦;让我们以喊江喊海的喉咙,在金黄季节里黄金般的早晨,唱响国歌和飘扬的五星红旗,唱响千百年来朝朝暮暮澎湃的激情。
黄河猛、长江壮、泰山雄、昆仑莽,万里山河浩浩荡荡从天安门前走过,走过一队队雷锋,走过一队队徐洪刚,走过一队队李向群,走过一队队方红霄——走出中国人民最风流最风光最风情的步伐;走出中华民族最壮观最壮美的方阵
仰望蓝天,“神州飞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峡工程,旷世神奇。
亲爱的祖国,五千年的蕴涵和积淀,五十三年的扬弃和继承,一个东方巨人到了可以说“不1可以发言的时候。
您聚集当今世界上最多最广最大的人气和景气,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和平与发展是您热切表达的心声
您不卑不亢不躁不惊,以坦荡豁达和深邃、闲静,阔步在新世纪的黎明
在“十六大”的东风劲吹中,新一代的中国领导人正继往开来带领着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
响您不屈的脊梁与骨气,唱响您不屈的尊严与神圣。
我们以瞿秋白手中的那束野花;以方志敏身上的那份清贫;以杨靖宇腹中的那些草根;以刘志丹胸前的那块补丁;以焦裕禄窗前的那盏油灯;以孔繁森雪原上留下的那串脚印,唱响您的坚韧与顽强,唱响您的灵魂与精神。
亲爱的祖国,让我们以采薇采茶采桑的手,编织彩灯云锦;让我们以喊江喊海的喉咙,在金黄季节里黄金般的早晨,唱响国歌和飘扬的五星红旗,唱响千百年来朝朝暮暮澎湃的激情。
12.9 演讲稿
1935年12月9日,寒风凛冽,滴水成冰,北平五六千名学生冲破国民党军警的阻拦,举行示威游行,喊出了时代的呼声,沉重的打击了国民党的卖国活动,运动迅速波及全国,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继五四运动后,再一次书写了青年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辉煌篇章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溯今而古,亘古而今,无论哪一朝哪一代,风华正茂的青年都是豪放的一代,激情的英华一代,以国家大义,民族大任为使命的风流一代
73年前,北平的热血青年学生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毅然发动了“一二九”运动;73年后的今天,我们这一代幸福青年在这里集会演讲纪念“一二九”运动,缅怀先人,弘扬爱国精神,激扬民族正气,不禁让人思绪万千,感慨万千。
同学们,为国而声、为国而战、甚至为国而死,才是一个人最大的骄傲;谁如果在心里没有自己的祖国,谁就不属于人类。
同学们,当你伫足于雄伟蜿蜒的万里长城之上,当你止步于滚滚东去的黄河之边,当你静立在烟波浩渺的渤海之滨,当你注视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之时,你的心中是否感慨难平,是否热情奔涌
同学们,切莫以为只有生在乱世才好为国分忧。
欲报国何须生于乱世,又何止在沙场上拼杀
同学们,我们是初开的鲜花,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们的战场便是这足下的土地,用我们百倍的努力,学得知识、学得能力,然后用自己强健的双手开创一片辉煌的事业。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如此,都能把自己的事业与理想,和我们的民族相融,那么我们的中华民族将不再是可辱的,她将会成为能以昂然身姿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员。
让我们为振兴我们的中华拼搏吧。
要知道振兴中华是我们每位同学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告诉自己吧,我的心属于中国。
此时一二.九已成为历史,但却在中华史书上写下光辉的一页,一二.九的学生爱国运动永存人心。
我只有骄傲,只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庄严感、使命感在心底升腾。
我的心底在轻声呼喊“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是的,中华儿女永远是那么的坚强,我们新时代的青少年要以自己实际行动来纪念我们的革命前辈。
用我们的双手创造辉煌明天。
求梁任公先生,我想对你说200字左右的演讲稿。
知识渊博的革新先驱——梁启超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宣传家,也是一位知识广博、学有专攻的大学者。
他所留下的累累硕果,为中国近代学术史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梁启超一生热衷于政治,但是他在文化学术上的业绩远远超过政治上的成就。
梁启超一生著述宏富,为培养人才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一定成绩。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
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她是梁启超于戊戌政变逃亡日本后用的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
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
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
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⑥“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
辩论会的演讲稿怎么写
爱,它是生命中的一部分;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注,爱更是人与人之间的默契;爱是对生命的敬畏,爱也是对大自然的赞美。
爱是无辜的,被爱是幸运的。
从小,父母的爱为我们承担了许多的年少的不安分,虽然如此,我们总是无意于向父母伸出贪婪的双手,总是在父母面前表露着如饥似渴的期盼,在爱的包裹下,我们无忧无虑、茁长成长。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的爱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时,会让正值青春的我们无法理解,于是我们学会了伪装、叛逆;有时,却又让我们体恤到生活的悲凉冷暖,于是我们又学会了改变与接受。
父母的爱让我们坚定了信念,寄托着美丽的明天。
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老师的爱就像是春天里播种的一棵绿树,悄无声息的感化着我们稚嫩的心灵。
感慨上善若水,培养厚德如山,学会自强不息,才能敢为人先。
在大爱面前,此时,我们更像一颗默然低头的的含羞草,乖巧而又聪慧的聆听着,一点一点,在老师春蝉吐丝般奉献之后,我们在谆谆教导中,一路感知,一路成长。
同学之间始终注定着上天恩赐的缘分,为了美好的明天一起同坐于一间教室努力奋斗。
年华流转,稍众即逝,没有什么比这里的友谊更纯洁,更懂得珍惜在一起的烂漫时光,同窗三载,我们学会了相知与认同,三载同窗,我们收获了青春与快乐。
在成长的旅途中,有一份无关于情感之外的爱,那是同学之间最真挚、最难忘的回忆,在这里,我们恰同学少年,蓄势待发。
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理工校园,在这里,我们缅怀着似水流年,在这里,我们感伤着岁月变迁;在拥有的同时,我们似乎又失去的太多,在失去的同时,我们似乎又拥有的更多。
有那不休不止、汗流浃背做题海战术的忙碌背影,有那不知悲愁、依旧我行无素的桀骜之态;有那美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的遗憾,也有那另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执着,更有那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伤感与无奈。
大到一个社会,世俗的光辉,偶然的光荣,有何意义,只需做好自己。
我们虽没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之才,但我们有那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清风傲骨。
两者比较之间,却深深藏匿着一种爱,只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而已。
没有什么过不去,只是再也回不去。
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世间唯爱永恒.
求一篇关于读书的演讲稿,最好有一些关于刻苦读书的例子,在线等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
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
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
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求一课前演讲3分钟演讲稿(要有古诗。
要介绍作者,还要有联想的内容)急
求一课前演讲3分钟演讲稿(要有古诗。
要介绍作者,还要有联想的内容)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名气很大,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临游览,留下了众多赋诗题词。
但自从杜甫《望岳》诗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篇名作。
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诗石刻共有四处,摘其诗句者更有多处,此诗的知名度可见一斑。
《望岳》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岳:山高谓之岳,这里特指东岳泰山。
青年杜甫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同时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
诗文解释: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作品信息名称:登岳阳楼 年代:大历三年(公元768年) 作者:杜甫 体裁:五言律诗作品原文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①。
吴楚②东南坼③,乾坤日夜浮④。
亲朋无一字⑧,老病有孤舟⑤。
戎马关山北⑥,凭轩⑦涕泗流。
注释译文【注释】 ①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②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坼:裂开。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③坼(chè):分开,裂开。
此指洞庭湖分开吴楚两地,极言湖之开阔。
④乾坤(qián 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原指天地。
此指日月。
⑤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⑥戎(róng)马关山北: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战争。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⑦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词,即眼泪。
⑧字:这里指书信。
【译文】 漂泊到岳阳,今天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好像整个天地都日夜浮动在湖面之上。
身边没有亲人,年老体衰,疾病缠身,唯有一叶孤舟飘零无定。
国家多战事,多灾多难,不免痛哭流涕,虽悲伤,但不消沉。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作品鉴赏【题解】 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
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是触景感怀之作。
首联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赏析一】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
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
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
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
”“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注:颔联为此诗的名句,因为此句既是实写,又寓想象(或又以夸张的手法),一“坼”一“浮”,使得洞庭湖恢宏阔大、壮观博大的气象跃然纸上。
【赏析二】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闻”写从前对洞庭湖湖光山色的仰慕,“今上”交代时间,“岳阳楼”点明地点,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景风光。
今、昔二句互文,名胜早闻,今始得见,平生一快。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由喜悦之心来观赏洞庭湖,真是辽阔无边,分裂吴、楚两地,吞吐日月星辰,气势宏伟,气象万千。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笔锋一转,回到现实之中,想到自己自成都至湖南,长期浮舟江上,与亲朋隔绝,无一消息,加上年已五十七岁,老病缠身,孤身飘零。
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壮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己的痛苦之情。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写诗人的博大襟怀。
诗人凭轩老泪横流,不仅是有感于自己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这首诗采用以乐写悲的手法,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浑厚深远,感情曲折真挚,发飘零孤寂之悲哀,感战事乱离之不停,一唱三叹,令人扼腕。
【评解】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
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
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
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
《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
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杜少陵,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英年早衰,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
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大历三年冬十二月,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
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其余三个是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及鹳雀楼,最后一个说法众多也有人说是蓬莱阁、越王楼),下瞰洞庭,视野广阔。
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