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叶飘香话端午演讲稿
同学们,早。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祭端午 弘扬传统文化》。
五月初五,粽叶飘香,又到了一年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关于它的来历,我想不少同学都有了一些了解。
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大臣屈原,他倡导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却遭到其他贵族的强烈反对。
屈原被迫离职,还被赶出都城。
他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现在读起来仍能感受屈原的气节和伟岸。
后来,秦军攻破楚国都城。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我们国家在2008年将端午节设立为国家法定节日,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感受端午节的氛围,不要忘记我们的传统文化。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一部分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西方节日。
面对这种现状,我们更加要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并且要热爱和保护我们的民族传统。
可能很多同学还不知道,我们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端午节,几年前已经被亚洲某国拿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为他们国家的文化遗产,并获得成功。
看到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却成了别国的文化遗产,我们除了惊讶和尴尬,更应该问自己,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多少,学习了多少,做出了多少贡献呢? 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传统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
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
同学们,让我们从积极学习和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让古老的华夏文明焕发新的风采! 我的国旗下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以“棕叶飘香话端午”为主题对五言对联
同早 今我旗讲题目《祭端午 弘扬传统文化》 五月初五粽叶飘香端午节端午节我传统节关于历我想少同都些解 据《史记》记载春秋期楚位臣屈原倡导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却遭其贵族强烈反屈原迫离职赶都城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求索等现读起仍能受屈原气节伟岸秦军攻破楚都城屈原眼看自祖侵略刀割于五月五抱石投江死自命谱写曲壮丽主义乐章 我家2008端午节设立家定节让同充受端午节氛围要忘记我传统文化 随着代变迁外文化举入侵部再眷顾流传几千传统文化目光转向圣诞节、愚节西节面种现状我更加要重视传统文化理解习并且要热保护我民族传统 能同知道我几千流传端午节几前已经亚洲某拿向联合教科文组织申请家文化遗产并获功看我家传统文化却别文化遗产我除惊讶尴尬更应该问自我传统文化解少习少做少贡献呢? 传统节五彩缤纷传统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类独特文化记忆祖先创造历史文化遗存我必须高度重视华文明需要我共同传承 同让我积极习保护我传统节传统文化让古华夏文明焕发新风采! 我旗讲结束谢谢家!
帮我找个或做个高中班会ppt,主题:棕叶飘香话端午。
80分昂
可以自己改一下
棕叶飘香品味端午的作文300字
今天我们小记者来到乡村大宅院,见场面非常壮观,几百人凑在一起有说有笑,热闹极了,原来是包粽子大赛。
上午九点半比赛时间到了,大家都准备起材料。
随着主持人一声“开始”,大家纷纷投入“战斗”。
有位爷爷动作可快呢
就像机器人一样,经过她那双巧手,理、拢压扎,便成了这有楞有圆的粽子。
旁边的阿姨也不甘示弱,一个接一个的包。
看到米堆一点一点地减少,看到粽叶一张一张地抽出,我和*小记者在一边为她们加油呐喊。
“强中自有强中手”,不远处的奶奶更熟练了,只见她把线拴在了桌腿上。
拿起粽叶、装上糯米,缠线两圈,一个精致的三角粽就包好了。
记者见那位奶奶包粽子与众不同,并且包的粽子又结实有好看,速度还快。
连忙拿起话筒采访,听奶奶说:“在家里包粽子啊,粽叶要先煮好,.
棕叶飘香迎端午下联
“棕叶”,应为“粽叶”。
上联:粽叶飘香迎端午下联:汨罗遗恨祭屈原(平水韵)
粽叶飘香端午,弘扬传统文化班会主题作文
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俗称“端午节”。
端是端”、“初”的意思。
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 “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 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
《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
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
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
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
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
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太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
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棕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
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
出嫁女亦各归宁。
因呼为女儿节。
” 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
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节习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
《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
以恶鸟,故食之”。
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
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
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
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
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
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
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
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
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干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没有竹叶的清香。
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
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
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
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
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
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
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
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
蒸熟之,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种。
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
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
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
上面加一块猪板油。
蒸熟,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五芳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
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
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
以大火煮三个小时,煮熟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
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
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
配料也分甜咸两种。
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等。
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
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
兼具粘、软、滑的特色。
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
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干等。
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
豆粽则盛行于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
蒸熟,豆香扑鼻,也有人沾上白糖来吃。
补充: 端午节的由来用简短的话:【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俗称“端午节”。
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 “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粽子飘香,端午显爱的演讲稿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日,始于春秋战国,至今两千多年的历史。
关于这个古老的节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屈原先生的故事了。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
屈原目睹自己的祖国被侵占,心如刀割,但他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无奈之下在农历的五月初五,写下 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他。
人们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据说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后来,为了防止饭团被蛟龙吃掉,人们便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的办法,这便是粽子的原型。
是怎样的精神促使这位伟大诗人纵身跃入滔滔江水呢?是那颗忧国忧民、热爱故土的心。
祖国母亲用她的身躯为我们支撑了一片晴朗的天空,开辟出了一片成长的沃土。
今天的我们无需用舍弃生命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我们只需把热爱祖国这一信念落实到自己日常的行动上:努力学习,尊敬师长,遵守公德,全面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今天的我们重拾起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不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吗? 棕叶飘香,又一个端午节就要到了,让我们在品尝美味粽子的同时,重温屈原先生的铮铮铁骨,继承屈原先生的爱国精神吧!
粽叶飘香话端午的手抄报有哪些
今天我们小记者来到乡村大宅院,见场面非常壮观,几百人凑在一起有说有笑,热闹极了,原来是包粽子大赛。
上午九点半比赛时间到了,大家都准备起材料。
随着主持人一声“开始”,大家纷纷投入“战斗”。
有位爷爷动作可快呢
就像机器人一样,经过她那双巧手,理、拢压扎,便成了这有楞有圆的粽子。
旁边的阿姨也不甘示弱,一个接一个的包。
看到米堆一点一点地减少,看到粽叶一张一张地抽出,我和*小记者在一边为她们加油呐喊。
“强中自有强中手”,不远处的奶奶更熟练了,只见她把线拴在了桌腿上。
拿起粽叶、装上糯米,缠线两圈,一个精致的三角粽就包好了。
记者见那位奶奶包粽子与众不同,并且包的粽子又结实有好看,速度还快。
连忙拿起话筒采访,听奶奶说:“在家里包粽子啊,粽叶要先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