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演讲稿 > 演讲稿课前历史

演讲稿课前历史

时间:2017-08-28 09:33

求一篇历史课前一分钟演讲稿(1949—1990年中国历史的相关内容)

袁腾飞老师亲笔写的演讲稿:2004年4月5日,首师大附中操场上,在周一早晨的国旗下演讲,袁腾飞老师给在场所有师生作了一次非常出色的演讲。

以下就是这篇演讲稿:国旗升起时,我想到……威武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划破长空,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此时此刻,你一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可是,你想到过国旗的历史吗。

100多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面国旗——条张牙舞爪的龙,代表着一个衰朽的老大帝国。

龙,本来是华夏神州的图腾,中华民族的象征,一旦成为专制帝王的符号,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黄龙旗下的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河山残破,满目疮痍。

清末一位爱国诗人行经香港,看到花花绿绿的外国旗帜,无可奈何的发出:“五色花旌空照眼,不见黄龙上大旗”的悲叹。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八国联军攻进了大清门,中国带着首都被外敌占领的耻辱进入了新的世纪。

我们苦难深重的祖国啊,在穷凶极恶的列强面前,赤裸着孱弱的身躯。

腐败的清王朝无法使中国摆脱悲惨的命运,国旗上的黄龙也显得那么垂头丧气。

但仁人志士们不甘沉沦,以拯救天下为己任,奋起抗争。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时间1894年9月17日,地点在黄海。

大清“北洋水师”与倭寇舰队激战中,“致远舰”弹药用尽,且舰体负伤,管带邓世昌召集官兵大义凛然的说:“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

”全舰官兵都慷慨的表示愿随管带杀敌,战死无怨。

于是,邓世昌亲自操舰,撞向倭寇的先锋舰吉野。

官兵们穿着被烈火硝烟烧焦熏黑的衣服,跪在甲板的一侧,向他们无限依恋的故土告别。

致远舰像一条愤怒的火龙,义无反顾地冲向倭舰。

船头,黄龙大旗猎猎作响。

眼看致远舰越来越近了,用“武士道”训练出来的倭寇水兵却争相跳海逃生。

可惜,致远舰舰体伤势过重,操作不便,被倭寇鱼雷击中,全舰官兵壮志未酬,为国捐躯。

致远舰的壮举虽然为阴晦的龙旗增添了一抹亮色,但终究不能改变衰落的国运,大清国也没有像国歌中唱得那样:“天高高,海滔滔,帝国苍穹保”。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一声炮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中华民国建立了。

国号从帝国改成了民国,国旗也从龙旗改成了红黄蓝白黑五色旗,象征着汉满蒙藏回五族共和。

可中国真的是人民能做主的共和国吗

五色旗下干戈迭起,兵连祸结,民生凋敝,饿殍遍野。

今天是张大帅打李大帅,明天,李大帅打王大帅。

当大帅们挥舞着靠搜刮民脂民膏换来的洋枪洋炮为一己私利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有谁考虑过百姓的死活。

五色旗飘扬着,而中国人呢。

酸涩苦咸“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国共合作,黄埔惊雷,北伐以势如破竹之势把北洋军阀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青天白日满地红终于在形式上红遍了全国。

可国势又如何呢

一年年国土沦丧,一声声大众的磋伤。

倭寇铁蹄践踏我中华沃土,张学良将军悲愤的写下“极目长城东眺望,山河依旧主人非”的诗句。

卢沟桥畔枪声响了,中国各界团结御侮,共赴国难。

这又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时间1937年10月27日,地点在上海。

中国军队在与倭寇血战三个月后,由于损失过重,腹背受敌,决定撤离上海,国民革命军88师524团团副谢晋元奉令率所部800壮士坚守孤悬于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主力后撤。

河的南岸是英法美意列强的公共租界,逃到租界里的中国百姓,不顾弹片横飞的危险,聚集在河岸观战,看自己的战士是如何痛击倭寇的。

倭寇久攻不下,就利用仓库射击死角,准备实施爆破。

千钧一发之际,四楼窗口人影一闪,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国军班长,浑身捆满手榴弹,一跃而下,与敌同归于尽。

霎时间,泪水打湿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眼睛。

激战一天,敌人未能得逞。

谢团长登上楼顶,看到河北岸遍插倭寇的膏药旗,河南岸星条、三色、米字,就是缺少一面中国国旗。

正巧,南岸同胞来人慰问守军,问还需要什么物资,谢团长回答只要一面中国国旗。

于是,一位叫杨惠敏的美丽少女,身缠国旗,渡过苏州河,将国旗送到将士们手中。

当倭寇再次进攻时,看到了一面青天白日满地红迎着烈火硝烟骄傲的飘扬

谢团长孤军守四行的英勇,不能挽回南京的失守。

1937年12月13日,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刻骨铭心的日子。

倭寇这些丧尽天良、毫无人格、寡廉鲜耻、龌龊成性、阴险狡诈、凶残暴戾、面目可憎、灵魂丑恶的两足禽兽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南京城内血雨腥风,尸骨堆山,风云变色,草木含悲。

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的首都两次被敌人攻占,翻遍世界历史,还有哪一个民族受过这么大的屈辱。

经过这么多的苦难。

八年抗战,一寸山河一寸血,终于迎来了胜利。

沦陷区父老“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没想到“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

腐败的民国天怒人怨,1949年4月23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蒋家王朝无可奈何花落去,“换了人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红旗下的中国旧貌换新颜,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当年区区两万八国联军就能在中国的心脏肆行无忌,而在朝鲜战场,年轻的共和国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16国联军;当年连火柴都被称为“洋火”的国家,如今载人飞船翱翔于太空;当年带着东亚病夫的帽子,而今五星红旗一次次在奥运会场升起;当年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而今港澳回归,百年圆梦。

五星红旗下的中国人正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富足安宁。

躬逢其盛,我们也应该做点什么吧

旧中国有邓世昌,谢晋元这样的民族英雄为国旗增光添彩,新时代的我们又怎能只图享受、袖手旁观呢

国旗是我们的国旗,我们要尊重他,国家是我们的国家,我们要建设她,让她更美丽、更强大。

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五星红旗应该飘扬在国际空间站里,飘扬在航行在各大洋的油轮上,飘扬在被倭寇霸占的钓鱼岛上。

这样,我们百年之后,见往圣先贤于九泉之下,可以无愧矣

自己修改一下。

历史课前3分钟演讲稿 要近代史的事情串联起来,要有题目

您好 楼主已写好。

请把邮箱发来,因为直接回答有很多字不可以用的 。

要的话留邮箱

语文课前演讲稿

求一课前演讲3分钟演讲稿(要有古诗。

要介绍作者,还要有联想的内容)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名气很大,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临游览,留下了众多赋诗题词。

但自从杜甫《望岳》诗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篇名作。

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诗石刻共有四处,摘其诗句者更有多处,此诗的知名度可见一斑。

《望岳》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岳:山高谓之岳,这里特指东岳泰山。

青年杜甫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同时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

诗文解释: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作品信息名称:登岳阳楼 年代:大历三年(公元768年) 作者:杜甫 体裁:五言律诗作品原文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①。

吴楚②东南坼③,乾坤日夜浮④。

亲朋无一字⑧,老病有孤舟⑤。

戎马关山北⑥,凭轩⑦涕泗流。

注释译文【注释】 ①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②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坼:裂开。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③坼(chè):分开,裂开。

此指洞庭湖分开吴楚两地,极言湖之开阔。

④乾坤(qián 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原指天地。

此指日月。

⑤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⑥戎(róng)马关山北: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战争。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⑦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词,即眼泪。

⑧字:这里指书信。

【译文】 漂泊到岳阳,今天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好像整个天地都日夜浮动在湖面之上。

身边没有亲人,年老体衰,疾病缠身,唯有一叶孤舟飘零无定。

国家多战事,多灾多难,不免痛哭流涕,虽悲伤,但不消沉。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作品鉴赏【题解】 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

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是触景感怀之作。

首联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赏析一】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

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

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

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

”“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注:颔联为此诗的名句,因为此句既是实写,又寓想象(或又以夸张的手法),一“坼”一“浮”,使得洞庭湖恢宏阔大、壮观博大的气象跃然纸上。

【赏析二】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闻”写从前对洞庭湖湖光山色的仰慕,“今上”交代时间,“岳阳楼”点明地点,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景风光。

今、昔二句互文,名胜早闻,今始得见,平生一快。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由喜悦之心来观赏洞庭湖,真是辽阔无边,分裂吴、楚两地,吞吐日月星辰,气势宏伟,气象万千。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笔锋一转,回到现实之中,想到自己自成都至湖南,长期浮舟江上,与亲朋隔绝,无一消息,加上年已五十七岁,老病缠身,孤身飘零。

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壮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己的痛苦之情。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写诗人的博大襟怀。

诗人凭轩老泪横流,不仅是有感于自己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这首诗采用以乐写悲的手法,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浑厚深远,感情曲折真挚,发飘零孤寂之悲哀,感战事乱离之不停,一唱三叹,令人扼腕。

【评解】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

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

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

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

《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

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杜少陵,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英年早衰,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

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大历三年冬十二月,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

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其余三个是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及鹳雀楼,最后一个说法众多也有人说是蓬莱阁、越王楼),下瞰洞庭,视野广阔。

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中国历史演讲稿

不知道你喜欢哪一段历史 这是楚 汉战争的结束经典战~也就是攻心站

以项羽、韩信、张良等几位楚汉的名人为主角

的真实历史事件

也是经典中的经典~还出现了霸王别姬的美谈~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

经过几次激战,最终韩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计策,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间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

”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以酒解忧,自己吟了一首诗,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意思是:“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

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

”,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

歌数阙,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低着头一同哭泣。

唱完,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800余名骑士突围,最终只余下28人。

他感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终自刎于江边,刘邦独揽天下。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被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

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 、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

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