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演讲稿 > 兼济天下的演讲稿

兼济天下的演讲稿

时间:2015-05-20 00:42

穷则达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演讲稿

大概意思就是说,不因为身旁的事物而过于欢喜,也不能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心过度,自己经济好的时候要多救济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而贫苦时好好过自己的生活,过自己的日子,不成为社会的负担。

呵呵呵,个人见解。

以达则兼济天下为话题800字作文

达则兼济天下选择高耸入云的峭崖便需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选择平原上宽阔无边的田野便需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平淡;选择波涌浪滚的大海便需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豪情;选择汩汩凌冽的清泉便需有“细水长流”的淡泊.选择作为一位达者,便需有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选择作为一位穷者,则需有独善其身的淡泊心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眼前的十两银子与未来的巨大财富红顶商人胡雪岩在其发迹之前曾是“信和钱庄”的伙计,在别的讨债人不惜为钱逼死了其债务人徐秀才的时候,胡雪岩却花钱把徐秀才入土为安.“信和钱庄”东家骂他不懂得做生意,他却说:“人家看到徐疯子体体面面地入了土,定会打听是谁给他办的丧事,那时候十两银子买下“信和”对主顾讲交情的面子,比要回五百两银子还强!”是钱庄东家的十两银子还是胡雪岩的诚信效应?是现在还是未来?西门子创始人维尔纳•冯•西门子说:“我们绝不为了短期利益而出卖未来”. 这是智者的理念.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胡雪岩自然属于达者,敢于相信那飘渺的未来,有着兼济天下的心与勇气;我们自然属于穷者,更倾向于眼前土地的厚实和现实的回馈与给予,有着独善其身的小心思与小打算.科学的神奇在爱因斯坦12岁时,在数学中初次领略了一个古老又永恒的哲学命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 角边的平方相加等于斜边的平方.这个平方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可是却能证明.人的思维能证明不是显而易见的事情,这是多么奇妙!那么量一量行不行呢?爱因斯坦直觉地感到:不行.一千次、一万次量度不能代替一次证明,一次证明却能代替一千次、一万次量度.这正是科学的神奇所在!正所谓一千次、一万次的伸手、援助不能代替一次伟大的科技革命,而一次科技革命却能代替一千次、一万次微薄的救助!爱因斯坦自然属于达者,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世人开拓眼界,兼济天下;而我们自然属于穷者,有“量一量”的勇气与稚嫩,却不乏倔强与坚持中的淳朴.是排斥力还是推动力在新中国刚成立时,我们的领导人面临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情况,果断做出“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有人说:中国是热爱和平的古国,为什么要违背初衷而研制原子弹氢弹等非常可怕的核武器?中国是发源于大河文明的古国,为什么要脱离大河而研制用于飘渺的宇宙中的人造地球卫星?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打击已经承受前所未有压力的中国,为什么还要耗费的巨大的财力、物力研究核武器和人造卫星?为什么不把我们的父辈的贫困放在第一位而发展经济?可是面对那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用卫星监控世界,扬言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的美国;面对那作为社会主义老大哥却与中国为敌,用卫星和核武器要挟中国的超级大国苏联.我们还能关起国门安心的发展经济吗?又何谈和平!当我们的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保障了我们的安全时,我们那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不正是表明我们是真正热爱和平的国家吗!当我国的科学试验卫星带去遥遥天际的农作物种子,发生了遗传变异,出现了新品种新组合时,那单产提高了10%左右,推广面积达到了3000万亩~5000万亩,粮食增产了20亿斤~30亿斤的诱人数字不正使我们的大河文明熠熠生辉吗!航天事业背后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航天事业带来的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那不仅仅是国家地位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人民谋福利啊!所以说科学家们是达者,兼济天下,用呕心沥血的研究与永不放弃的精神来服务人民.我们是穷者,独善其身,用淳朴的劳作和辛勤的汗水来回报祖国,更重要的是用敬佩的眼神和理解的目光来看待这所有的一切.穷者?达者?也许你会质问,什么是穷者,什么是达者.当然,这没有标准的答案.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就是指百姓都能得到好处.如果你拥有能填饱天下的能力,那么就应该摒弃嘲笑与鄙夷,坚持自己的梦想,像袁隆平一样,苦心研究出解救亿万人的杂交水稻;如果你只拥有活在当下的心与活的平凡的梦想,那么就应该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不理会外界的诱惑,或做一位普通的但淳朴的农民,或做一位生活拮据的但心地善良的工人.若是一位平凡的人为求发达,另辟蹊径.农弃其田而不耕,或进城流浪,或落草为寇;工弃其历器而不用,或聚赌成瘾,或狂饮作乐;商弃其贸易而不做,或巴结权贵,或放贷渔利;学弃其功课而不专,或投机取巧,或攀龙附凤.那便是得不偿失,连普普通通的生活都做不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关注当下的悲天悯人、同情弱者的人文情怀是每个普通人所应共有的,关注未来的开拓创新、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则是达者所必备的,而这两者在我们的生活中都不可或缺.认清自己的价值,在奉献中升华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创新中丰富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许是对圣人这句古训最好的回答.

独善其身 兼济天下请详细解释

可能有的朋友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会说:错了

应当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才对。

的确,《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后人习惯先达而后穷并改兼善为兼济,尚不失孟子原义。

但我确实认为:一个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与济天下,那还是改成本文题目所云的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好。

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

不过,从文本史的角度讲,这个说法是有明显缺陷的:如上所述,这整句话原出于《孟子》,本与道家无关。

而道家或老或庄,似乎都没有说过善(无论独善兼善)其身之类的话。

相反,本来意义上的道家是主张绝仁弃义解构道德而追求无是非无善恶的逍遥境界的,它并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

说前半句是儒后半句是道,似难以服人。

但如果把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道德含义除去,而只把它们理解为有为与无为,则这句话(不仅是后半句)又成了纯粹的道家思想。

人们常常只把无为看成是道家主张,其实至少庄周这个道家宗师也有追求有为的一面。

在《庄子·外篇·山木》中,庄周曾自比腾猿: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

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猴子抱上了高贵的大树,便得志称雄,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

而一旦掉到了荆棘丛中,就夹起尾巴做孙子,危行侧视,振动悼栗了。

换句话说,在庄周看来,人当得势时是有为的,所谓无为,就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时的生存方式: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

众所周知,道家在知与行两方面都倡导无为。

单就无为而论无为,本无所谓对错。

强者对弱者无为,可以理解为宽容,弱者对强者无为,就沦于苟且了。

权力对权利无为意味着自由,而权利对权力无为则意味着奴役。

思想史上有些人(如晚清的谭嗣同称赞庄学对君权的解构)是从前一种意义上论无为的。

但在传统中,从后一种意义上实践无为的则无疑是主流。

问题在于:道家所谓的无为恰恰是一种主要面向弱者的贵柔学说,而弱者对强者的无为,不正是苟且吗

苟且而出于无奈,亦不足责。

但庄周的苟且却不是自承无奈,而是把它奉为崇高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真伪、有无、是非、善恶都可以不分,或者说都不可分: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

果且无彼是乎哉

恶乎然

然于然。

恶乎不然

不然于不然。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庄子·内篇·齐物论》中的这段话历来被论者看成是道家思想的精髓。

的确,我国传统时代的一大弊病是言行不一,儒家的那一套仁义道德只说不做,法家那一套关于法、术、势的厚黑学只做不说,所谓儒表法里是也。

而道家的上述诡辩论则为本来难以相容的儒表与法里提供了关键性的粘合剂,为逻辑上磨擦剧烈的王道之表与霸道之里加注了有效的润滑油:法家指鹿为马,儒家曰此非马,则被坑矣;曰此马也,则非儒矣。

而庄子曰:马亦鹿也,鹿亦马也,所谓万物一齐也。

是故指鹿为鹿者,儒也;而指鹿为马者,尤大儒也。

言大者何

谓其超越是非之俗见,是为真人、至人也。

故曰:法家儒也,儒家法也。

而儒表法里者,其旷世之大儒乎

——庄周的逻辑适足以论证如此高尚的无耻

要之,用达则有为、穷则无为的道家观点去解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实际上就是说得势了就称王称霸,失势了就奴颜婢膝。

这自然是大违孟子本意的。

《孟子·尽心上》的原话是: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

吾语子游。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土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於民;不得志,泽加於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这显然是表示一种理想主义精神:如果得志,我要造福于天下百姓。

即使不得志,我也要洁身自好,绝不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

所谓独善其身在这里就是穷不失义,而决不是去作逍遥游;是修身见于世,而决不是出世。

这后半句并没有道家所提倡的那种难得糊涂、玩世不恭的态度。

道家主张顺其自然,以逍遥游的态度对待世事,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把一切矛盾都化解为虚无,化解在庄生梦蝶、蝶梦庄生、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玄谈中,这与独善其身绝不是一回事。

总之,这句话如果按其原义,它整句反映的是儒家的理想主义;如果抽掉其理想色彩,它整句反映的是道家的犬儒主义。

但无论哪种情况,说它前半句是理想主义后半句是犬儒主义(褒义的说法叫现实主义),都似难成立。

然而,在专制时代的现实中,这两种意思虽然不是前后两半句之别,却可能成为表里之别:口头上表白的是得志则造福天下百姓,不得志则洁身自好拒腐败。

实际上却往往变成得势则称王称霸,失势则奴颜婢膝。

口头上的理想主义,行为上的强权主义与犬儒主义。

以至于两千多年下来,独善其身这个成语的所指已从孟子那里颇有些悲剧色彩的穷不失义者,变成了朱自清先生笔下喜剧色彩的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独善其身的聪明人

可怜据说被独尊了两千多年的儒学,在儒的吏化与儒的痞化两边挤压下,不是儒表法里就是儒表道里,哪儿还有什么真儒家

二 那么,就其本义而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有什么缺陷呢

它的被扭曲、被道家化能够避免吗

无疑,济天下的理想抱负与善其身的个人修养都是非常值得追求的。

然而达则兼济与穷则独善确实有问题,其被扭曲亦非偶然。

关键在于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很有点己所欲必施于人的味道,体现了道德律人的精神,却没有考虑权力有限、权力自律与受律的原则。

在这方面,倒是孔夫子早就说过: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他说的是克己而不是克人,诚哉斯言

克己复礼则善,克人复礼则伪,克人纵己而号称复礼,则假恶丑之尤也。

效尤而能达,达则王长其间,假兼济之名以祸天下,冒孔之名以败孔之道,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绝仁弃义,法道互补,莫此为甚。

是故欲求真仁,必先制能克人之人--此子所不语而匹夫某敢补言之也。

因此对于能克人之人来说,他首先应当考虑的是达则独善其身。

善其身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但对能克人之人来说善其身则是他必须做的。

不仅他本人必须做,更重要的是他人与公众也应该以监督权力、制衡权力、约束权力的制度安排来帮助他做到这一点。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包括掌权的达者在内的公众人物,其私生活隐秘权是小于一般公民的。

像媒体大炒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丑闻,若是对一般平民那就构成侵犯隐私权,但对于总统,即使传媒夸大其词,你又能怎么样

为了维护公民权,现代司法制度必须实行无罪推定原则,司法当局必须承担有罪举证责任,如不能证明你有罪,那你就被视为无罪。

而为了约束权力,对达者的舆论监督实际上实行的是有错推定原则,达者必须承担无错举证责任,如不能证明你无错,那你就被视为有错。

这不就是达则独善其身吗

至于兼济天下,孟子的原话是兼善天下,其中自然包括了善其身与善他人两个方面。

但这里还是孔夫子讲的好,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没有说己所欲,必施于人。

当然孔夫子也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作为公共权力的执掌者,要把己所欲的理想和治国方案施于人以实现济天下的抱负,是很自然的。

但是立人、达人、施于人乃至济天下都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得到被立被达者的同意,获得天下公民的授权。

己所欲而人亦欲,固当施之。

若己所欲人不欲而强施之,亦如己所不欲而人强施于我,岂我所愿哉

我不愿而施之于人,则置圣道于何地耶

故曰:己所欲、施于人而不能必也,立人达人而不能强也,济天下而必先请于天下也。

换言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绝对的,而己所欲施于人是相对的;兼济天下是有条件的,独善其身是无条件的。

因此应当提倡达则独善其身。

达则独善其身就是说大权在握时尤其要注意权力的自律,而不能凭借权力用自己哪怕是真诚的理想去无限制地律人。

在这里应当讲究一点强者对弱者的无为、权力对权利的无为,讲究一点宽容与自由,绝不能借兼济之名对天下滥用强制,要记住:再高尚的人,其权力也要有制约;再平庸的人,其权利也应受保障。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积极意义上的无为而无不为,真正为天下百姓带来幸福。

三 至于穷则独善其身,其缺陷在于只强调无权者的道德自律,而没有考虑需要争取和维护无权者的权利。

人们可能认为,这样的权利只关乎个人。

在发达的现代公民社会里这样认为或许也无大碍,因为在公民权已经受到保障的条件下,他们有权利关心并参与公共事务,但社会并没有权利要求他们必须兼济天下。

但是权利如果尚待争取,那情况就与保住已有权利不至丧失有所不同了。

本来,计划经济要求深奥的科学来为经济过程提供人为的最优解,而自由经济只要求不偷不抢,公平交易自会顺其自然;理想政治要求人皆为圣贤,而自由政治者只要求人不作奸犯科。

总之,自由原是个低调的主义,它承认人人都有自私的权利。

然而另一方面,自由本身却又是个最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东西。

某个人付出艰辛而挣到一笔钱,别人不能分享;经过努力而得到的名声与荣誉,他人不能分沾;甚至经过流血打下的江山,别人更不能染指。

唯有自由这东西,一旦实现便是高度公共化的,某个人付出牺牲争到了自由的制度,则所有的人都在这个制度中免费享受了自由;如果这人对此不快并要求自己比别人享有更多的自由(或反过来要求别人享有更少的自由),那这要求本身便破坏了他所要争到的东西。

如果这个人一开始便看到了这一点并要求所有人都像他那样为争取自由而付出代价,那么他更是一开始便破坏了自由主义——因为这个主义的基础便是尊重个人选择、承认理性自利。

于是,自由主义便会陷入西人所言的搭便车、我们所谓的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困境。

应当说,在绝大多数场合自由主义所面临的都是这种行为困境,而不是什么文化困境。

显然,要跳出这种困境,人们必须面对的不是学理问题,而是实践问题:从理论上讲,一个人争取他自己的人权时,他也是在争取所有人的权利。

换句话说,他这是在兼济天下而不仅仅是独善其身。

但这样做的代价,却是要他自己负的。

反过来说,假如别人这么做了,他就可能无须代价而获得权利。

于是面对强权的压迫,人们如果各怀私心而沉默,就无法冲破压抑去实现自由。

因此,消极的自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来争取,低调的制度必须以高调的人格来创立,为了实现一个承认人人都有自私权利的社会,必须付出无私的牺牲,为世俗的自由主义而斗争的时代需要一种超越俗世的殉教精神。

而这,要比学理上的自由主义体系建构重要得多。

换句话说,如果无权者即穷者中没有人以自我牺牲的精神兼济天下,则所有的人都将难以独善其身。

在许多民族争取自由的历程中都有这么些人,如甘地、哈维尔、曼德拉等。

他们并未在学理上给自由主义带来多少贡献,甚至他们本人的思想还未必说得上是自由主义的。

然而他们对自由的贡献无与伦比,其原因不在其言而在其行:一是他们面对压迫敢于树立正义之帜,反抗专横而不仅仅独善其身,从而跳出了消极自由的悖论;二是他们宽容待世,不搞己所欲必施于人的道德专制,更不自认为有权享有比别人更多的自由,从而跳出了积极自由的陷阱。

应当说,一个民族能否取得自由,不是取决于它有没有自由理论家,而是取决于它有没有这样的自由实践者。

即便我们写不出罗尔斯、哈耶克那种层次的理论巨著,我们也可以实行拿来主义;但倘若我们干不了甘地、哈维尔等人所干之事,那是决不会有人代替我们干的。

因此穷则兼济天下应当成为理想人格的又一原则。

如果说这一原则在自由时代也许并不重要--那时人们更需要的是制约达则兼济天下的圣君。

但在争取自由的时代,却不能没有穷则兼济天下的圣雄。

当他们作为无权者即穷者时,自然不存在滥用权力的问题。

假如他们日后成了达者,那就是达则独善其身的问题了。

能同时实践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人,就具备了圣雄的人格。

圣雄而达,则高于圣君,因为后者如果己所欲必施于人是会异化成暴君的。

圣雄而穷,则高于圣隐,因为后者如果只是知其不可而不为,则不过犬儒而已。

而圣雄者,穷则兼济天下,知其不可而为之,人所不欲之牺牲而施诸己,岂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哉

达则独善其身,己所欲而必请于人然后施之天下,真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矣。

是圣雄人格乃圣贤之最,我中华崇圣礼贤之邦,儒风夙被,人怀仁义道德之心,必不让其专美于印度、西洋与南非也。

四 总而言之,儒家的道德理想,无论是济天下还是善其身,是可以与现代人权、自由、民主的原则相结合的。

也只有与这些原则相结合,济天下与善其身才能真正实现。

而这一结合的基础就是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

如果穷者中多一些兼济天下的圣雄精神,那就能以我之大公争得天下人之小私,而实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圣贤之道。

如果对达者多一点约束圣君之制使其独善其身,那就会消除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的千年祸患,真正实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因此我们应该让穷者多一点权利意识,而达者少一点权力迷信。

穷者要能够有为而有不为,达者要善于无为而无不为。

只有这样,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才能跳出因达则有为,穷则无为而陷入法道互补的怪圈,儒学本身才能摆脱儒表法里与儒表道里的双重异化,抵抗强权哲学与犬儒哲学的两面夹击,才有可能实现老内圣开出新外王,中国现代文明的发展才有了一条共同的底线。

从这个基础出发,我们才有可能追求儒家圣贤的个人道德完善与天下为公的理想,追求自由主义的人权法治理念,追求本来意义上社会主义的民主公平与自由人联合体理想--当然,也只有在这样的底线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来讨论中、西文化之异与左、右主义之别,并进行能够体现我们个性的文化选择与主义选择。

而不至于在野蛮的环境下妄言A文明与B文明的优劣;在有主无义的状态下空谈甲主义与乙主义之高低。

一句话,无论中西文化之异还是左右主义之别,都必须以基本的人道为基础。

在中西与左右之上,有个更为重要的人道与反人道之别。

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我们中国人,应该在人类文明的这个基础上作出自己的贡献。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谁说的

孟子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的《尽心章句(第九 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世什么意思

在贫穷不得志的时候唯有完善自己,让自己处在一个更好的状态,才会有更多更好的人愿意和我接触和交往,也为自己以后的成就打上基础,当兴旺发达的时候应当普济天下人

成人达已,达已成人

“,”出自,原句为“,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

是指什麽意思

“穷则独善,富则兼济天下”,引自的《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后“兼善”为“兼济”,且不失孟子原义。

就是说, 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

穷,多指身处逆境,穷困潦倒,人生不得志。

善其身,即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更高尚,所谓修身养性,如此而已。

“穷则独善其身”就是指,如果人身处逆境不得志,就要锐意进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

富,即为富裕,富贵。

济天下,按照现在的解释,就是关心公益事业,捐助公益事业。

若一个人在富贵之后,还能心怀天下,关心他人疾苦,造福百姓,那么他就是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士。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