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下战神的剧情顺序是什么
【战神一部曲】神1》《:升天》《战神:奥林匹斯之链》【战神二部曲】《战神2》《战神:斯巴达亡魂》【战神三部曲】《战神3》【推论】:1.【战神一部曲】《战神:升天》《战神:奥林匹斯之链》可以看做《战神1》整个完整剧情中的分段剧情来看,《升天》不用说了,奎爷已经经过了蛮人之战把灵魂出卖给阿瑞斯,整体剧情是开始向阿瑞斯复仇以换得自由,结果他老婆成了替罪羊
《奥林》中奎爷使的还是“混乱之刃”,此刀是奎爷将灵魂卖于阿瑞斯之后被阿瑞斯赐的,《战神1》结尾奎爷搞定阿瑞斯时,此剑被阿瑞斯收走,而《奥林》从头到尾奎爷都在使这把剑
2.【战神二部曲】《斯巴达》时,奎爷已取得战神之名,而这个名号是奎爷在做掉阿瑞斯之后得的,武器则从一开始为“雅典娜之刃”,此剑是《战神2》开始雅典娜赐予奎爷的武器,一直用到《战神3》摆平波塞冬之后被雅典娜换成”放逐之刃“
《斯巴达》中,奎爷还没有搞众神的打算,只是想找到母亲和弟弟,结果这两个人都被众神玩弄,其中奎爷老妈临死前在奎爷耳边说出了他父亲的名字,马上变成怪物,此剧情是《战神1》通关后画廊鉴赏图文附加剧情里描述情形,宙斯对奎爷母亲说,如果说出父亲的名字,她就会收到诅咒
《战神2》之后,奎爷弑神决心已定
联合泰坦进攻奥林匹亚山
3.【战神三部曲】《战神3》为最后一部来说没有任何异议
蒙牛的注册地为什么是开曼群岛
一,1999年的蒙牛注册资本100万元,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是名副其实的“三无”公司(1978年,20岁的牛根生进入了养牛场工作,5年后牛根生进入了伊利,从一名洗瓶工干起,随后逐步升任车间主任,1992年起担任伊利的经营副总裁,1998年,牛根生被伊利董事会免职。
免职并没有理由,功高盖主成了唯一的解析。
不甘落寞的牛根生选择了自主创业。
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金100万,基本上都是牛根生和他妻子卖伊利股票的钱。
“当时在呼和浩特的一个居民区里租了一间小平房作为办公室,一共只有53平米,月租金200多元。
蒙牛成立的时候,仅仅在内蒙,以伊利为首的乳品企业就有数百家。
和蒙牛同在呼和浩特市的伊利集团那个时候已经上市多年,有完整的冰品、液态奶和奶粉生产销售体系,当年的纯利润达到八千多万元。
而1999年蒙牛刚诞生的时候,没有奶源,没有厂房,没有市场,可以说是一无所有”) 二,2002年6月,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英联投资三家国际机构入股蒙牛。
但是打着“锄强扶弱”口号的摩根斯坦利等三家投行除了带给蒙牛总计6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以外,还给牛根生套上枷锁:未来三年,如果蒙牛每年每股盈利复合增长率低于50%,以牛根生为首的蒙牛管理层要向以摩根士丹利为首的三家外资股东赔上7800万股蒙牛股票,或者以等值现金代价支付;如果管理层可以完成上述指标,三家外资股东会将7800万股蒙牛股票赠予以牛根生为首的蒙牛管理团队。
三,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注册地在开曼群岛,公司总部在香港湾仔分域街18号捷利中心10楼1001室,实际控制人是大摩。
注册于加勒比海--开曼群岛的蒙牛企业,充分利用中国对外资企业的各方面优惠策,蒙牛2007年年报显示:“于2007年,21家子公司享受税务减免。
该等获税务减免的子公司之应课税利润合计约人民币11.34亿元。
”在蒙牛上市之前,金牛乳业和银牛乳业分别持有蒙牛21.1%和44.8%的股权。
金牛乳业、银牛乳业都是在英属维尔京群岛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
今年8月4日,金牛乳业、银牛乳业,再次通过摩根士丹利出售了3.65%上市公司股权 摩根大股权为9.78%,花旗为8.8%.,而未来资产环球投资(香港)则持有4.54%。
瑞银目前持股比例达到12.23%。
香港联交所最新信息显示,牛根生等一致行动人的股份已经降至26.27%。
但据2008年蒙牛中报显示,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注册地在开曼群岛,公司总部在香港湾仔分域街18号捷利中心10楼1001室,实际控制人是大摩。
金牛乳业、银牛乳业都是在英属维尔京群岛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
三国演义中景物描写的有哪些
《三国演义》中的景物描写 《三国演义》洋洋洒洒数十万言,描写战争场面云蒸霞蔚,可谓壮观。
其写景的文字虽然较少,表现力却极为丰富。
如第二十二回《袁曹各起马步三军,关张共擒王刘二将》:“时值初冬,阴云布合,雪花乱飘,军马皆冒雪布阵。
”寥寥数语,就把肃杀严酷的战场气氛烘托地淋漓尽致,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再如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行数里,勒马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
观之不已。
”“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
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
”作者用笔墨不多,就写得如梦如幻:既写出隆中山、水、地、林之美,又写了猿、鹤、松、篁之姿,用字少而精,巧而妙,恰到好处。
第二部分写雪景更是惜字如金,然文浅意深。
最典型的莫过于第四十七回《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是夜寒星满天。
”星满天而不见月,夜色必然昏暗;其时凉风透骨,望繁星而倍添寒意。
“寒星”二字,实有通感移觉之效果。
还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天色向晚,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
长江一带,如横素练。
”不过二十余字,就把夜静风清、安谧祥和的场面勾画出来。
此时此景,怎不令人心怀大畅、逸兴遄飞
曹操文治武功冠绝一时,统百万雄兵下江南,其豪情可知。
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二人共览之次,江风浩荡,洪波滚雪,白浪掀天。
”使人想起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时值八月中秋,是夜银河耿耿,玉露零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
”这一段景物描写十分精彩,从天上写到地上,从视觉写到听觉,描绘出万籁俱寂的美妙场面。
崔氏和什么姓氏最般配
崔氏和什么姓氏最般配 我们通常称华夏民族为炎黄子孙,炎姜姓,黄帝姓。
崔姓的来源就是姜姓,炎帝神农氏的后裔。
姬姓比较出色的应该是郑姓,而且两姓都属中古五大姓。
通俗点讲,《西厢记》总看过吧,去掉戏剧虚构的成分,事实就可想而知了。
要详细点了解,请看下文: 《中国最后的贵族》 中国历史上的士族政治,萌芽于东汉中期,亡覆于唐朝末年。
于是,在一种感觉上认为:士族政治,从东汉,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随着经济上的“占田荫客制”和政治上的“九品中正制”两大特权的消失,而呈逐渐削弱消亡的局面。
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因为,就历史事实看,中国士族政治时代有两个阶段最为辉煌,一是两晋北朝,二是唐朝。
唐朝时,尤其是中晚唐,士族政治不仅没有暗淡;相反,却再次奇异地辉煌起来---这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回光返照”。
东汉末年至魏晋时代,汉族士人讲求门第出身,这种影响波及胡人政权,以至于鲜卑建北魏,出于与汉人高门达成政治合作的考虑,亦极重视门第,在孝文帝时代,曾十分隆重地对汉人腹地——“山东”地区的士族进行排名:“魏主(孝文帝)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这里的“山东”(崤山以东),主要囊括今天的山西一部、山东、河北大部与河南。
在时人眼里,“山东士族”最高门也即天下士族最高门了。
排姓氏时,陇西李氏担心不在尊位,故乘驼星夜赴洛阳,但到时“四姓高门”已定: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没有陇西李氏。
其实,在当时,陇西李氏亦十分显贵,孝文帝定士族,陇西李氏(虽然当时其房支已内迁至“山东”各地)虽未列“四姓高门”,但其李宝一支亦被定为甲族,最终也成“四海大姓”之一。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崔、卢、郑、王名列“四姓高门”,与当时掌握重权的陇西李冲有密切关系:“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姻,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
”特别是太原王氏,更是得到李冲的推荐。
但王家的影响力在北魏时已减退,至唐时更是大衰,“太原王氏,四姓得之为美,故呼为‘鈒镂王家’,喻银质而金饰也。
”故唐时新“四姓”已为崔、卢、李、郑。
崔、李均有两支,所以唐时“四姓”中的崔、李到底是指博陵崔氏、清河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中的哪两支一直为后世所争议。
就崔氏而言,曹魏前,清河崔氏的影响力低于博陵崔氏,但自曹魏时起,清河崔氏开始赶超,因至北魏时出现崔宏、崔浩、崔鸿这样的人物而使家族名望达到顶峰,一举超越了博陵崔氏。
当时,清河崔甗对范阳卢元明说:“天下盛门唯我与尔,博(陵)崔(氏)、赵(郡)李(氏)何事者哉
”但到了唐朝,博陵崔氏影响日深,再次超越了清河崔氏。
唐初作《氏族志》,以出身博陵的黄门侍郎崔民干为天下第一门户,且整个唐朝,来自博陵的宰相也超越了来自清河的宰相,博陵崔氏遂被“天下推为士族之冠”。
至于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在北魏时,前者的地位要高于后者,同是到了唐朝,后者亦反超前者。
在北魏时,赵郡李氏和博陵崔氏并肩前进:“(帝)纳陇西李冲女为夫人,纳崔、卢、郑、王‘四姓’女充后宫。
赵郡李氏人物尤多,各盛家风。
世言高华以五姓为首。
”有唐一代,赵郡李氏更为显赫,出宰相17人,于世家大族中为最多。
博崔、赵李之荣盛,是依整个唐朝而综观的,若按传统理解,唐初时的“崔、卢、李、郑”,仍指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
不过,由于自唐起博崔、赵李已正式成为超级豪门,所以有唐一代更流行下面的新说法---“五姓七家”: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
“五姓七家”的概念在唐朝时的广泛流向,使得自魏晋而建立起来的唐朝士族实际上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自中唐开始,人们世家大族的观念进一步深固,士庶高寒之间仍有着极深的鸿沟。
“五姓七家”,“恃其族望,耻与诸姓为婚”,傲慢地进行着内部通婚,以保持高贵的血统。
如按北魏以来的传统,清河崔氏与陇西李氏、范阳卢氏世代为婚姻;赵郡李氏则与博陵崔氏世代为婚姻;范阳卢氏与荥阳郑氏世代婚姻,陇西李氏与范阳卢氏世代婚姻,他们不屑与其他姓氏为婚。
于是有盛唐宰相薛元超的一叹:“此生所遗憾者,未能娶五姓女
”薛家已属以韦、裴、柳、薛为成员的“关中四姓”之一,但仍如此仰望“五姓七家”,足可见其影响。
贞观中,太宗皇帝无法忍受世家大族的傲慢,说:“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
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
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
”当时,太宗多次发出包含迷惑与愤怒的质问:“吾实不解山东四姓为何自矜,而人间又为何重之
”于是,命重臣修《氏族志》,但在初稿中,编修者无视皇室,而将“山东士族”中的博陵崔氏排为天下第一。
后在太宗的干预下,《氏族志》抬高了皇室,对“山东士族”进行了压制,但却没取得实际效果。
实际上,唐朝皇帝在抑制“山东士族”时是极不自信的,因为同时皇室又自称其祖出自陇西李氏且以此为荣。
高宗时代,依旧打压世家大族,并以法律的形式颁布禁婚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等子孙,不得自为婚姻。
”结果依旧不如意,不但不能禁止他们互相为婚,反倒在无形中增加了这些大族的资本:“其后天下衰宗落谱,昭穆所不齿者,皆称‘禁婚家’,益自贵。
”他们不仅蔑视诸姓,即使皇室也不能入其眼(皇室虽自称出自陇西李氏,但受怀疑,且有胡化之风,不为崔卢所重)。
唐文宗时,皇帝向宰相郑覃求婚,希望郑覃能把孙女嫁给皇太子,但郑覃宁可把孙女嫁给时为九品官的崔某。
为此文宗无语:“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
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即使是到了文宗时代的晚唐,人们的门阀观念不仅没有减弱,相反更为严重。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盛唐时,“五姓”在朝廷上并无绝对优势。
原因一是,当时建唐的功勋---“关陇军事集团”仍有很大势力;二是皇帝有意压制;三是大力推行的科举考试制度导致不少庶族朝臣出现,而当时“五姓”多以门荫入仕,不适应且不接受科举考试这种新的出仕方式;四是寒门出身的朝廷权臣的嫉恨(如武周时宰相许敬宗和李义府所为)。
但“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治中枢进行了重建,“五姓”借助于科举制度而重新抬头,比如荥阳郑氏,盛唐时为宰相者难寻身影,而自中唐开始,连续出现了十多位宰相和重臣,遂有“郑半朝”之说;又如清河崔氏,有唐一代,其支房南祖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青州房共10人出任宰相,“安史之乱”前任宰相的仅有2人,事变后进入中唐,则陆续有8人为宰相。
世家大族之所以重新崛起,与掌握了科举权有密切关系,再有就是在适应了科举考试制度后,世家大族深厚的家风与知识传统使他们在考试中占有特别的优势。
如范阳卢氏,有唐一代尤其是自中唐起,中进士者超过百人,这一数量令人惊异。
要知道,唐朝时科举考试中的进士考试是最难的,录取人数又少,卢氏能有此成绩,自是借助于家风与知识之厚。
但高门大族中亦有始终蔑视科考制度而秉持中古贵族观念的,比如以荫入仕的宰相赵郡李德裕和荥阳郑覃,李德裕“耻与诸生从乡赋,不喜科试”、“尤恶进士”,荥阳郑覃更是建议废除进士制度。
但无论是北魏时,还是唐朝时,天下士族,崔氏始终排在第一位,在北魏时代,于中国北方,唯一可于之抗衡的是范阳卢氏,后来的“崔、卢、郑、王”、“崔、卢、李、郑”、“崔、卢、李、郑、王”、“崔、卢、王、谢”,都是崔、卢排在前两位。
而郑氏,或排第三,或排第四,始终在“四姓”与“五姓”之内,只有王、李二姓在排列中有变化。
综观“五姓”,自北魏至唐的名望与实力,以5分为制:博陵崔氏呈大幅上升趋势,打5分(16位宰相);清河崔氏呈小幅下降趋势,打4分(12位宰相);范阳卢氏呈中幅下降趋势,打3分(9位宰相)。
缺乏标杆人物与重臣;荥阳郑氏呈中幅上升趋势,打4分(13位宰相);陇西李氏呈持平趋势,打4分(12位宰相);赵郡李氏呈大幅上升趋势,打5分(17位宰相);太原王氏程大幅下降趋势,打2分(10位宰相)。
唐朝时,虽在“五姓”,但作为郡望——“太原王氏”这几个字的影响力有限,在整体上已大大次于崔、卢、郑、李。
原因除了缺乏标杆人物与重臣外,还有自北魏时起就家风不显有关。
在唐时,次于“五姓七家”的士族,是京兆韦氏(16位宰相)、河东裴氏(17位宰相)、河东柳氏(3位宰相)、河东薛氏(2位宰相)、弘农杨氏(11位宰相)、京兆杜氏(10位宰相)。
前四个为“关中四姓”。
而京兆韦氏更是“关陇集团”的重要核心成员;河东裴氏则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家族,“懿夫百家郡望,四姓为先;天下氏族,莫如裴氏
”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东晋南朝四大侨姓王、谢、袁、萧中的一员,兰陵萧氏累世与隋唐皇室联婚,而成为“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作为特殊分子,竟出了10位宰相,贯穿唐朝,其力量也不容忽略。
依唐时上面诸姓之实力与名望,排名为京兆韦氏、河东裴氏、兰陵萧氏、京兆杜氏、弘农杨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
古代人如何记录时间,怎么表达时间
在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在不同的时期发明和制造了各种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计时器。
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见图)、机械计时器等。
圭表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
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
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那么光阴之“阴”,及时间的长短,,用“分”、“寸”表达就顺理成章了。
日晷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
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
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漏刻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
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
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
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
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
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
如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机械计时器 单纯利用水的流动来计时有许多不便,人们逐渐发明了利用水做动力,以驱动机械结构来计时。
公元前117年,东汉的张衡制造了大型天文计时仪器——水运浑天仪,初步具备了机械性计时器的作用。
随后历代都相继制作了附设有计时装置的仪器,其中宋代苏颂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把机械计时装置的发展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峰,水运仪象台的计时机械部分可以按时刻使木偶出来击鼓报刻,摇铃报时,示牌报告子、丑、寅、卯十二个时辰等。
这类计时器尚不能算是独立的计时器,还是天文仪器与计时仪器的混合体,至十四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的机械计时器已脱离了天文仪器而独立,不但具有传动系统-齿轮系,而且还有擒纵器,如果再进一步,就可能出现完全现代意义上的钟表。
但遗憾的是,功亏一篑,中国没能做到这一点,最终机械钟表还是从西方引进。
除上述几种主要的计时器外,还有其他一些计时方法。
如,香篆、沙钟、油灯钟、蜡烛钟等。
压力促进成功的名人事例
古: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岸边,项羽严束铠甲,威武异常,目中闪着异样的明光。
面对这滔滔江水,项羽狠下决心,下令沉船、砸铝、烧屋,带上三天军粮与秦军决一死战,不得生还。
面对着由章邯为首的秦军主力,项羽区区两万兵马不足挂齿。
但为救巨鹿,项羽凭着空前绝后的勇敢,破釜沉舟,与秦军殊死一战。
战士们明白已没有退路,他们个个抱着必死的信念奋勇杀敌并大破秦军,扭转了陈胜举义以来军事上的低潮,成为推翻秦王朝的转折点。
今:中国女排,雅典最亮的星群 Weak Point,最后一球,全场所有人都屏住了气息,排球场上的紧张气氛上升到了最高潮……随着一声哨响,俄罗斯队发出了球。
中国队轻松接住,传球,迅速扣球。
俄罗斯队奋力接住,接着反传扣球,被中国队成功拦网,俄罗斯队全力护球,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强力将球击出,中国队奋力将球接住,斜传,二号位一记重扣,俄罗斯队拼死接住,并将球推了过来。
这次,二号位抓住机会,瞄准俄罗斯队空位,将球全力击出……中国队赢了,赢得是那样的“完美”,是那样的令人信服。
在先失两局的情况下,中国队凭借着优秀的心理素质,顶住巨大压力,并化之为动力。
一局、两局,最终在最后一局扭转乾坤,赢得了举世的尊敬。
因为她们明白:(1)她们全队技术实力在俄罗斯队之上;(2)它们曾完胜过对手;(3)它们知道只要胜了三四局,一切压力都会留给对手;(4)只要她们胜利了,她们便创造了奥运历史上的又一个巨大奇迹…… 行不? 这些与铁人并肩战斗过的“老会战”,追忆铁人的音容笑貌和英雄业绩时,禁不住泪湿衣襟。
周正荣、丁国堂老人说:“多少年过去了,但铁人的印象却始终是那样深刻、清晰,仿佛他还在我们中间。
”井无压力不出油,我们搞石油会战,就要给自己加压1963年,我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石油基本自给。
以铁人为首的创业者们奋战3年,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了我国的头号大油田。
丁国堂老人提到他印象中最深刻的两件事。
1960年5月,打会战第二口井时,王进喜被砸伤的腿肿得很厉害,他两次从医院跑回井队,拄着拐坚持工作。
一天,突然出现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
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搅拌不开,王进喜就甩掉拐杖,大喊一声“跳”,便跃进齐腰深的泥浆池中,戴祝文、丁国堂七八个人也跟着跳了进去。
奋战了3个多小时,终于制服了井喷。
王进喜累得起不来了。
房东赵大娘心疼地说:“王队长,你可真是铁人啊
”“铁人”的名字就是这样传开的。
丁国堂说,有一次打试验井,王进喜废寝忘食连轴转,刚端起饭碗便靠在钻杆边打起盹来。
大家劝他多保重身体,他却说:“我早就豁出去了,只要上午拿下个大油田,哪怕下午倒在钻台上也痛快,也值得
”在钻井三公司,铁人当年的大徒弟王作富给我们讲起了那个刻骨铭心的“4·19”事故。
那是1961年,1205队打了一口不合格井,斜8度。
铁人和队友们含着泪填死了这口井。
有人难过地说:“标杆队的队史上还没有这么一笔。
”铁人说:“没有这一笔,队史就是假的。
这一笔,不仅要记录在队史上,还要刻在每个人的心里。
要让后来的人都知道,我们填掉的不单纯是一口废井,而是填掉了低水平、老毛病和坏作风。
”至1966年,铁人指挥他的钻井队突破年进尺10万米大关,攀上了当时世界钻井史上的峰巅,再一次为中华民族争了光、争了气。
铁人精神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铁人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日夜操劳,终致身心交瘁,英年早逝,年仅47岁。
现任1205队队长盛文革说,虽然45名队员谁也没见过铁人,但铁人精神一直是支撑这个队的灵魂。
到现在为止,该队获得各类荣誉227个。
目前已累计打井1408口,总进尺176.7万米,相当于大庆油田的1/3。
现在1205队已经采用了液、汽、电一体化的国产最先进钻井设备,司钻坐在操作室里转动手柄,操作钻井,安全系数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盛文革认为,在新时期继承和学习铁人精神应该增加新的内涵,那就是用铁人精神去掌握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经济效益。
1996年,该队脱产3个月在大庆石油学院强化学习外语和专业知识。
目前,该队有大中专毕业生9人,其余34人均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1205队,仍是我国石油战线一面永不褪色的红旗。
铁人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来到位于第一口井旁的铁人纪念馆瞻仰铁人。
自1991年以来,先后有160万人次来过这里。
在厚厚的留言簿上,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同我们一样激动难平的心。
原湖南省广播电视厅厅长王典,是肇源县人,离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顶着瓢泼大雨来到铁人纪念馆。
他说:“是铁人鼓励了我一辈子。
”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还未走完三个展厅,手帕已被泪水湿透。
走前认认真真地写下了“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一位美国友人说:“铁人精神足让人感动一辈子。
”来自塞拉里昂的客人写道:“向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致敬。
他的精神不死
建设塞拉里昂也需要铁人精神
”铁人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刘仁说:“铁人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共产党人的楷模,他更是一个顶天立地、光前裕后的民族英雄。
为国家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气,从这个意义上说,铁人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