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口号 > 湖北省襄阳市城市口号

湖北省襄阳市城市口号

时间:2013-12-13 09:10

湖北省的鄂西,鄂东,鄂北,鄂南各是哪些城市

襄樊汉江大桥漫话  “一桥”的建成,不仅加快了我们这座城市的发展速度,而且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乃至社会心理。

从这个意义上讲们应当跪对“一桥”。

  ——作者题记  襄樊汉江大桥漫话  李俊勇  二十世纪中国桥梁的帜树茅以升先生在他的《话桥梁文化》一文中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到:  “桥梁是这样一种建筑物,它或跨过惊涛骇浪的汹涌河流,或在悬崖断壁间横越深渊险谷,但在克服困难、改造了大自然以后,它便利了两岸的往来,又不阻挡山间水上的原有交通。

  桥是为了与人方便而把困难留给自己的。

正当人们在路上走得痛快时,忽然看到前面大河挡路,而河上正好有一座桥,这时该暗自庆幸,果然路是走对了。

”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一条宽阔的大河横亘在襄阳、樊城之间,我们没有这样一座永久性的桥梁。

  这条大河便是我们的母亲河——汉江(襄江)。

  1969年9月,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襄江两岸同时开展。

  翌年4月,一座大桥,一座改变襄樊人命运的大桥横空出世。

  这座大桥便是襄樊汉江大桥。

  从此,一桥飞架襄、樊,天堑变通途。

南北两城依靠渡船来往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因有了长虹大桥(二桥)、襄荆高速公路桥等,我们襄樊老百姓已经习惯把这座桥俗称为“一桥”。

  这似乎是一段被尘封的历史。

《襄樊市志》、《襄樊市交通志》、《襄樊地名志》等志书,几乎无一例外的语焉不详。

  这本是一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

  桥前之“桥”史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我们的祖先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因为“行”的需要,跨越江河的需要,道路在江河上延续的需要,发明了桥梁。

原始社会人类就有“横木为梁”的记载。

《诗经》云:“亲迎于渭,造舟为梁”。

人们在较宽的江河上,将多只船并列在一起,系上绳索,联成整体,船上铺上木板。

这就是我国最早真正意义上的桥——浮桥。

  襄樊历史上也发生过多次联舟为梁,而且大部分为军用所架。

据《襄樊交通志•大事记》载:  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襄樊守将在汉水架浮桥,使襄樊二城为犄角之势,以抗元军。

这是襄樊架桥用于战争记载之始;  明孝宗弘治十六年(1505年),都御史沈晖与副史王玹命同知何祥在襄樊架舟桥,以济行人。

每年霜降水落,联舟七十有二,加板于上,首尾有铁环贯以铁索而系于两岸铁柱。

两岸各建桥楼一座,襄阳端为汉皋楼,樊城为挹秀楼;  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为南渡汉水讨伐吴佩孚,冯玉祥部方振武统兵6万,马万余,以木帆船联结成浮桥。

民国十八年4月29日,襄樊再搭浮桥,过河兵员计约7个师10万人。

  1949年3月,解放军四野13兵团在襄阳、枣阳一带整训,待命渡江。

襄阳、宜城等县共组织本帆船177只,架设浮桥3处(襄樊、小清河、孔湾),支援30多万人马、汽车、炮车顺利南下,又组织民船4000多只,随军运粮1亿多公斤。

  浮桥毕竟是临时性的,也只能是临时性的。

千百年来,老百姓要过河,商人要运货物,只能靠人力渡船。

刘备携民渡江,败走襄阳,其情其景,令人唏嘘。

民国12——14年,襄沙、襄花公路相继通车,襄樊渡口才有了一处人力汽车渡口。

直到1959年11月,襄樊渡口才有了一艘44.1千瓦的机动渡船。

  “桥梁,王政之一事也。

”为官一任,造桥修路,繁荣经济,广得民心。

无奈,江太宽了,水太阔了,历代官员们也只能望江兴叹……  可以说,千余年来,在这里建一座真正的桥梁几乎是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

  浪漫之建桥  我们先看一段《襄樊市志》记载的文字:  “襄樊汉江大桥,位于市区,北濒樊城,南接襄阳,是焦枝铁路上一座公、铁两用特大桥梁。

中心里程K499+350。

铁路桥长892.6米,公路桥长812米。

……全桥架设钢梁7000吨,铆接铆钉36.8万颗,浇灌混凝土3万立方米。

投资概算2513万元,实际完成2211万元,节约301.4万元。

大桥结构为正桥2台3墩4孔,零号墩为冲击钻孔桩基础,1、2号墩为筑岛钢筋混凝土基础,3号墩为钢沉井管壮基础。

上部为4跨128米连续钢桁梁,全宽23米,中部是10米宽双线铁路桥面,两侧各有5米宽管理桥面和1.5米宽的人行道。

公、铁路处在同一平面上。

……通航最低水位11.28米,标准4级通道;设计最大水流量39400立方米/秒。

”  这一段以枯燥的数字为主要内容的文字委实缺乏浪漫。

但这串枯燥的数字背后,却包含着一个浪漫的时代,一群浪漫的创造者、劳动者。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刚从“大跃进”及三年自然灾害走出来的中国面临全国工业过于集中、大城市人口过多、主要交通枢纽和港口码头过于集中在大中城市及其附近等问题。

台湾国民党政权叫嚣反攻大陆;中苏关系闹僵,苏联对中国虎视眈眈;美国一直仇视新中国政权,1961年9月,还进行了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大型核战争演习,并密谋策划对中国的核计划进行武装攻击;而1962年10月,印度军队也悍然向中国领土发动大规模入侵,中国的周边环境呈现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势。

为此,主席提出三线建设战略,把全国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后方三类地区,分别简称为一线、二线、三线。

有计划地在三线发展军工重工,建立国家战略后方基地。

地处鄂西北的襄阳专区被列为“三线”建设区。

  在战争思维下,襄樊的确得益于当时的地利,成为“三线建设”投资的重点。

“文革”开始后,一大批中央、省属军工企业相继在襄樊布点兴建,原国防科工委、兵器工业部所属的卫东、汉丹、江山、东方、风雷、建昌等一大批军工企业先后在襄樊及所辖县市落户;原航天工业部所属的宏伟、42所、609所等航天航空科研机构和修理工厂也在襄樊市郊竣工。

三线建设带动了襄樊地方工业的发展,襄棉、化纤、襄轴、鄂药、六零三、灯具等企业相继在樊安家。

  这是一个大开发大建设的时期,也是一个令襄樊人自豪的时期。

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召开之际,一个更令人激动的消息是,国家计划修建焦枝铁路,要在汉江上建一座桥梁。

几个乃至几十个世纪的梦想就要实现了,襄、樊二城能不沸腾吗

市体委的灯光球场里的动员大会上,人头攒动,热血沸腾,欢呼雀跃。

人们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庐山上的政治斗争,只是在“修好焦枝线,打倒帝修反”、“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声中尽情地宣泄着××××。

  撇开政治因素,那的确是一个××××四射的年代,一个近乎盲目的浪漫的时代。

如今的年青人已很难想象那个时代人们的××××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力量了。

红旗招展,人声鼎沸。

哨声一响,万人上阵。

肩挑背扛,一路小跑。

喊着雄壮的号子,唱着奋进的歌曲。

那是一种人定胜天的豪情壮志,一种信仰的力量;那是一种自觉的奉献,一种快乐的劳动。

  据《襄樊公路史》记载,大桥设计施工由大桥局第四工程处专业队伍为主,另有民兵配合进行。

市区共投入民兵3500名,按军事编制编为师、团、营、连,共运送石料15万平方米,铺筑渣油路面2万平方米,并在正桥3号桥墩施工时于水中筑起一个4万立方米的砂岛。

另外,襄樊市区各界群众参加义务劳动达15万人次。

据樊城陈老巷的庞文德老人的回忆,当时,他所在的市一砖瓦厂为了不耽误生产,把建大桥义务劳动的时间安排在夜晚或是休假日。

  当时的总指挥长是鄂豫两省三线建设总指挥、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孔庆德。

这位指挥过襄阳战役、与襄樊有着不解之缘的将军在指挥建桥时排除“左”的干扰,求真务实但也不缺乏浪漫主义情怀。

《开国将军逸事》里有一个带有演义性质的传说。

某日,将军至汉水大桥工地,问:“什么时候可拿出图纸”答:“需半年。

”将军曰:“不行,留有余地一个礼拜。

”工程人员答:“半年都打了折扣。

”将军问:“武汉长江大桥有多长

”答:“×××长。

”问:“襄樊大桥比武汉大桥还长吗

”答:“短。

”将军曰:“你们这里有没有武汉大桥图纸”答:“有。

”将军指示曰:“你们把武汉大桥的图纸砍一段下来,需多长时间

”工程人员无言以对,5天即设计出大桥图纸。

  1969年9月6日动工,1970年4月26日铁路桥建成通车。

4月26日铁路桥建成通车;5月20日公路桥建成通车。

  诚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设备的更新,我们的桥梁建设不再需要“人海战术”了,我们更需要科技的支撑。

  然而,在那样的年代里,在那样的条件下,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建成了常规需二、三年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而且,还为国家节约了数百万建设资金。

  这种创造还不够是历史的奇迹吗

这种创造过程还不能算是××××浪漫吗

  桥后之检视  《襄樊市交通志》:1961年5月7日,“龙卷风”袭击襄樊,全港落水船员240人,死亡45人,东风2号客轮被刮沉。

  这应该只是襄江上发生的因自然造成的灾难之一。

是的,倔傲不驯的江水带给人们太多痛楚的回忆。

  如今,大桥建成了,我们从此告别了几千年舟楫摆渡的历史,我们可以自由地穿行在襄江南北,不必苦苦等待慢腾腾的“班船”,不必惧怕落入江水的危险。

因为这座桥,我们拥有了行动的自由,我们更拥有了心灵的自由。

这座桥,给了我们每人一双腾飞的翅膀。

  其实,这座桥的意义远不在于此。

  对于我们这座城市而言,这座桥使隔江相望的襄阳、樊城连为一体,结束了被河流分割的历史,使襄樊真正地成为“一座”城市,仿佛离散多年的兄弟第一次相拥而泣。

  从此,人——物——车在这座桥上自由地流动着。

这座桥静静地躺在碧绿的江水上,注视着这座城市发生的一切,见证着这座古老的城市一步一步地迈向现代化大城市。

它简直是是一部史诗,承载着襄樊古往今来历史的变迁和荣辱。

  正是中东部铁路的修建,使国家建设和交通重心东移。

内河的“船”和原始的“马”显然不再具有任何优势,襄樊“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历史地位迅速下降,从繁华走向衰落。

也正是襄渝、汉丹、焦枝铁路的修建,使襄樊能够在全国的交通地位骤然上升,重新迈入辉煌,尽管有些晚了一点。

铁路及大桥的修建对襄樊来说,客观上也算是一种历史的补偿吧。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能不对这座桥怀着深深的感恩之情。

  襄樊大桥的建成,使我们的城市离现代化越来越近。

其背后的潜台词是,它也使我们离传统越来越远。

是的,我们得到的太多太多,我们因此失去的也不少。

如今,残留的几条航标斑驳陆离,孤寂地在水中飘摇;经过修复的废弃码头和着几条已改成水上游览餐厅的驳船成为一种象征。

繁华的前街、后街以及众多的会馆逐渐成为历史的遗存。

昔日舟楫密集,码头喧嚣、桅帆林立、万商云集的场面哪里去了

那“铁打的小镇”已变成了都市,那田园般“流水的码头”却哪里去了

我们只能在千百年逝者如斯的汉水边无奈地观花开花落,望云卷云舒,默默地品味那悠久的渐行渐远的码头文化、会馆文化、大堤文化……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历史,我们无法挽留。

  曾经,它是那么的宽敞明亮,洋洋洒洒,那么令人迷恋、令人敬仰。

  三十六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而今,这座饱经风霜,披风沐雨的大桥显得拥挤了,以至于人们宁愿绕道而走宽敞的二桥。

  是的,它老了,如果不是其铁路桥部分仍在发挥着其它桥梁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甚至像兰州中山桥一样,已经具备了文物的价值和鉴赏的意义。

  但是,我们没有理由忽略甚至不尊重它,就如同我们不能忽略甚至不尊重年迈的父母一样。

也许再建多少座现代化的桥梁,也无法取代一桥在我们心目中牢不可摧的地位。

它永远是汉江上的“第一桥”,永远是我们这座城市的丰碑。

它早已无孔不入地渗透于古城的血液中和我们的骨子里,让我们永远感到熟悉和亲切。

  2006年10月25

关于感恩、奉献、志愿的演讲稿

共参考:  感恩演讲稿——回馈社会,回馈人生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用一颗感恩的心,奉献、回馈社会,回馈人生”。

  在整天想着玩泥巴、堆雪人的童年时代,在无知、幼稚却总是故意假装大孩子的少年时代,   在成长而烦恼、懵懂、迷茫的青少年时代,不懂得甚至不:何为志愿,何为奉献

那只是课本中写的,老是课堂中讲的,而非的。

然而,在走过生命几度春秋之后的,蓦然回首,:从生命的那一刻起,就被他人、被社会以一颗珍贵的心呵护着、守护着。

父母用无私的爱护住生命的根,老师用知识浇灌的生命之树,朋友用友爱滋润着成长路上的每一天,陌生的人们则用的让不感到孤单,而社会又以它独特的温馨、与安定给了无忧的生长空间。

  在的生命悄然走过四分后,开始思考:再过二十年里,似乎一直在获取,在心安理得的着来自社会各界的帮助与照顾。

那么,二十年后的,是该做些的时候了,是该以一颗志愿之心奉献社会的时候了。

  志愿与奉献,绝单纯的、冠冕堂皇的口号,它真正需要的是的行动,是时刻去践行身为大学生、公民、生命所承担的责任。

  雷锋曾说过:“一滴水融入大海,才永远不干涸。

”把自身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对困境中的人帮助,真诚的为服务,才能人生的真正价值。

有人说,雷锋精神渐渐离远去,然而倘若果真如此,又怎会涌现出一批批令国人甚至令世界动容的人物呢

  在奥运赛场上,闪亮的不只是运动员,还有的奥运志愿者,的身影随处可见,的汗水挥洒在奥运会场的每个角落,的笑容展现在奥运盛事的每个瞬间。

有着一颗不计得失、志愿服务的金子般的心;曾记否,在那硝烟却异常惨烈的非典战场上,的白衣天使同样是怀着一颗不惧生死、甘愿奉献的心与病魔顽强作战;曾记否,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四川汶川了8。

0级得大地震,它震动了,震动了世界,也震动了无数有志之士。

的人、子弟兵、医护人员、志愿者在赶赴灾区,可曾想过:下一秒,还能自由呼吸

还能睁眼看世界

还能见一眼最亲爱的人

不,不曾想,为

,只是的告诉:不可以停,不可以停,一秒也不可以停

,错过一秒,就有错过生命

  张米亚老师走了,向倩走了,无数的英雄走了,泪如雨下,但知道从未离开,化作天使,把奉献的种子撒如每个人的心窝——那片最肥沃的心之田

  同学们,让用爱守护这颗前人用真心、用鲜血、用生命换来的宝贵的种子,让它迅速的成长,支撑起信仰的殿堂,开启爱心的征程。

让像那些平凡而又的生命宣誓:将用这颗奉献的心,回馈社会,回馈人生

是“千年帝乡”还是“智慧诸葛”

原文记者 杨明阳 《新襄阳》记者 刘照云一个城市在推广自身城市形象的过程传递给社会大众的核心概念,即为“城市品牌”。

“要宣传城市品牌,首先必须树立一个品牌,才能通过品牌扩大城市影响”。

自省委常委、襄阳市市委书记王君正面向全市发出城市品牌传播动员令后,市旅游局已于3月1日在武汉召开了襄阳旅游品牌核心概念研讨会,进一步明晰了襄阳旅游品牌传播口号,但对“天下隆重对,传奇襄阳城”和“千年帝乡,智慧襄阳”仍存在较大争议。

为了听取更多意见,市旅游局于3月8日特邀襄阳知名专家学者召开了襄阳旅游品牌传播口号研讨会,集思广益,共同探讨。

“襄阳旅游品牌传播口号要紧紧围绕‘一城两文化’的核心资源,不能脱离现有的旅游资源,需要迎合消费者,能在市场上引起共鸣。

”武汉大学现代品牌研究所副主任张兴杰说,“现如今,打‘智慧’牌的城市数不尽数,‘智慧襄阳’中的‘智慧’引申为‘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若消费者的理解达不到这一文化传播层面,‘智慧襄阳’则显得毫无意义。

”襄阳市委决策顾问、襄阳市社科院研究院院长刘克勤表示,对于两个口号的讨论,他更倾向于“天下隆中对,传奇襄阳城”。

他认为,旅游品牌口号需要旅游资源做支撑,因此“千年帝乡”这一口号更适合枣阳。

襄阳则应以“一城两文化”为核心,提出的口号能以襄阳现有资源做支撑。

对于两个口号的看法,与会专家各不相同。

襄阳旅游学会会长陈新剑虽不认可“千年帝乡,智慧襄阳”这一提法,但对“天下隆中对,传奇襄阳城”这一口号也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

“我认为《隆中对》并非人人皆知,旅游品牌口号应当以诸葛亮为主要思想,建议将襄阳独有的‘三顾茅庐’加入其中,体现出襄阳的唯一性。

”陈会长在现场提出了“诸葛隆中对,传奇襄阳城”“襄阳,三请诸葛亮的地方”等建议口号。

湖北文理学院新闻传播系书记汤幼鸿教授通过广告传播的CIS理论向大家论述了襄阳旅游品牌口号的可行性。

汤教授认为,目前襄阳的旅游资源较为分散,应当首先提升景区质量,挖掘景区自身的文化资源,利用某一方法打造旅游集群,将襄阳旅游传播出去,以此来支持旅游品牌口号的树立。

听取了与会专家学者对旅游品牌口号的建议,市旅游局局长陶德慧表示,将会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尽快落实襄阳旅游品牌口号。

同时,陶局长也为襄阳旅游发展提出了要注意的两个“词”——妄自尊大、妄自菲薄,告诫大家不要妄自尊大,不要妄自菲薄,需对旅游业的发展明确方向,树立信心,共同为襄阳旅游的未来而努力。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