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广告有什么区别?
广告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传媒文化形式,它能充分体现它所依附的文化背景及人们的思维方式。
各国广告在创意、风格、语言应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都是由各国在历史、文化、生活、价值观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所影响和决定的。
文化背景的不同、需求物质优先次序的不同、欣赏口味的不同等等,都会造成中西方广告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电视广告传播的差异,归根结底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广告上的表现。
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数千年,直到21世纪的今天,它仍然奠基着我们思想深处遵循崇尚的道德底线。
也正是由于儒家思想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内心,因此中国人自古就有着一种含蓄、沉稳的传统美德。
在塑造广告的过程中,中国的设计师往往不自觉地走上中规中矩的传统路线,显得有些拘谨、放不开,总是给人留下凝重正式的整体印象。
而西方人向来崇尚自由、个性,性格开朗活泼、热情奔放,所以他们的广告往往幽默、风趣,给人带来轻松随和的感觉,让人耳目一新。
中国的广告文化是一种内敛型文化,重国、重家、重情。
中国的广告文化注重深厚的人情味和体现传统文化的东方价值观,“重群体、轻个体”。
中国广告关注的对象往往是群体、团队。
做饮料广告常是一群人争着唱着喝饮料,做食品广告常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感叹,做洗衣粉广告则是洗衣服的人排成长队……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求集体的力量、关注众生的利益有关,也与中国人的从众心理有关。
中国广告反映了人们的一种群体的共性观念:强调整体,非常重视家庭与亲情。
西方文化是由多种民族文化汇合而成的。
西方人不以国界为念,四处求学,形成了一种开放型的海洋文化。
西方文化史上经常发生不同民族的文化冲突现象,不同国家在战争、贸易竞争中交往,文化在冲突中融合,因而西方文化是多元的。
西方文化自文艺复兴以来,强调人性、个性的文化特征,影响到西方广告,塑造个性、张扬自我、追求个人自由、凸现个人价值等目标成为了西方广告文化。
西方人由于他们自身的历史文化原因,讲究的是幽默,风趣和个性的张扬。
他们崇尚解放思想和跳跃式的思维。
所以在他们的广告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澳洲啤酒的一则广告则充分运用了西方的宗教文化,描绘了两个不同教派的人群气势汹汹地向对方阵营挺进,最后竟然绘成了一副巨人喝啤酒地图画,黄色派人的涌进正像啤酒一样流入红色人群所组成的巨人嘴中。
气势宏伟,创意新颖。
再看美国的百威啤酒,则选取一批蚂蚁作为广告的主角,赋予蚂蚁这种动物以人化,以一种夸张、幽默的风格来表现啤酒这一真正的主角。
广告创作是人脑力劳动的结果。
广告与人们的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因此中西方思维方式上的不同,也造就了广告上的差异。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中国文化是传神的,重写意;西方文化是科学的,重写实。
中国广告往往不是直接进入正题,而是用一段叙述性语言作铺垫,最后再讲出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
而西方广告一般叙述性语言较少,整个广告多为一系列有所寓意的画面,只在最后给出简明精炼的广告语,画龙点睛。
中国广告是螺旋式发展,符合中国人含蓄的特质,而西方广告是直线式发展,符合西方人直率的特征,中西方广告铺陈方式的不同也正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点。
西方文化注重写实,逻辑关联和理性思考,这与中国文化的写意,感性迥异;西方广告更注重画面的铺陈,很少使用过多的描述性语言。
它常常在一系列画面后通过一句简洁的,让人印象深刻的广告语点睛。
不少语言对比研究表明,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所采用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讲英语和讲汉语的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讲英语的人思维呈直线形,一篇文章通常以一个主题句开头,直接点明中心思想,然后在以后各句中发展这一中心思想。
而汉语中文章的展开多数呈螺旋型,主题往往不是采用直截了当的方式,而是采用迂回的方式来加以阐述。
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反映在广告中。
另外,在广告创意路径上,两者更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电视广告中多为一种直叙式表白,通过反复述说推销产品,可以说是一种从抽象到抽象的直线型创意路径。
比如中国某保健品电视广告就是运用反复诉说的方式,向广大消费者宣传“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直接将该产品与中国人过节重视送礼的风俗“捆绑”起来强行灌输给受众。
就是说中国广告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直截了当地宣传产品功能,总喜欢把一切都说白说透,因而广告表现得非常平淡和直白,不能给受众留下想象和回味的余地。
相比较而言,西方的电视广告更富有故事性、情节性和原创性。
西方电视广告在表现方式上多为故事型广告和情节型广告,可谓从抽象到形象的弧线型创意路径。
西方某语言学校的电视广告就颇有特色:在一间小屋里的桌子上放着一个透明的玻璃缸,里面悠然自在地游着一条金鱼。
突然,一只硕大的猫破门而入,朝金鱼走了过来。
广告音乐从舒缓变为紧张,鱼缸里的金鱼慌张地游动着。
正当猫准备扑向鱼缸的时候,金鱼发出严厉的“汪汪”声,猫闻声而逃。
电视画面中亮出字幕:“学一门外语非常重要”、“XX语言学校”。
西方有很多广告,都是充分利用文字、图像、语言、动作等各种符号系统来帮助受众快速准确地解码。
广告内容一般不点明点透,留下足够的空间供你去体味想象。
从这种路径上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个信息,即:中国的电视广告往往并非以“画面”为主,而是以“解说”为广告重点,通过解说告诉消费者该产品或品牌的特点,它更侧重于“声音”在广告信息传播中的主导地位。
观众往往不用看电视画面,只需要“听”就能知道广告的意思。
而西方的电视广告讲究情节性,甚至戏剧性冲突,画面与声音结合得非常紧密。
一般来说,不看画面“听”不懂电视广告的意思。
虽然说中国的广告也是正在发展中,但却绝对不乏好的作品。
只不过是我们现在整体的广告水平不高,很多人依然摆脱不了某些束缚。
不过,广告的最终目的是促进销售,这早已是全世界广告人的共识。
我们不能离开中国而谈中国。
四川人有句俗话:不管黑猫黄猫,捉着耗子就是好猫。
通俗的语言道出了一条真理:评判什么是优秀的广告创意,归根结底应该看广告主是否通过广告能抓住消费者的心从而使企业最终赢利。
“农夫山泉有点甜”和“百年润发”未入戛纳评委的法眼,但前者一跃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后者也曾经奠定了在国内洗发水市场的一席之地。
一个广告是否成功,更重要的是看它对受众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中国是如此一个泱泱大国,它有着几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
我们并不能盲目地去学习国外的东西,而忘记了自己,丢掉了自己本身的精髓。
现在,中西方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潜移默化地交融,这一点在中西方广告上已有越来越多的反映。
许多西方广告中所包涵的文化和价值观已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所接受。
因此,作为一个未来的广告人,有必要比较各国广告中的思维方式,清醒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尝试多方位训练扩展自己的思维,创作出精彩的作品。
独具魅力的中华民族文化,需要我们来传承和发扬光大。
中西广告语中的文化差异论文怎么写
要写多少字的呢,。
这个我会的。
。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东方大国,各领域都沉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告业亦是如此。
我国广告业起步比较晚,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也跻身入了世界广告先进国家先列。
求中西广告文化对比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以及文献综述。
对州神州文化中西方广告的文化差异高皓渤海大学摘要:广告在现代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提供尚逻辑思维。
全面的信息服务,而且还可以提高广大受众的生活品质。
本篇中西方的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很多广告中都有表文章我要谈论的是中西方广告中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广告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差异的产生主要源于双方具有不同的文化差异。
我们要认清这种差异,并通过各自的特点来达到广告利益的最大化。
在本篇文章中我会重点的说明中西方广告中存在的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广告文化差异原因中西方广告是一种文化行为,它的文化行为是通过对产品进行宣传从而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来实现的。
而现代的消费,已经从单一的对产品实用性的追求走向对产品文化价值的多元化需求上。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广告已经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转化为一种文化价值。
也可以说消费者对广告承载的商品的认可就是对广告所表达的商品的文化价值的认可。
广告的重要作用1、广告为我们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信息是现代社会,同时也是现代广告得以发展的重要资源。
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完善的信息网络的基础上的,而种程度上说,敬和爱是一对同义词,但两者又不尽相同,敬是广告是这个网络中重
从广告文案的角度分析,如何挖掘广告语言的文化内涵
有啊 呵呵,我们就像典故一样,我们说了。
老外就听不懂,比如:“吹皱一池春水”就是指多管闲事。
而我们也有很多外语里面的词汇,从表面上无法理解其中的意思。
国内外与中西广告文化差异相关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一、简述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东方大国,各领域都沉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告业亦是如此。
我国广告业起步比较晚,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也跻身入了世界广告先进国家先列。
由于各国历史条件、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再加上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历史文化背景,我国与西方国家广告整体风格、广告创意。
广告语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二、广告风格的差异 中国人素来有着含蓄、沉稳的传统美德,在塑造广告的时候总会不经意地走上中规中矩的传统路线,显得有些拘谨、放不开,给人留下凝重的整体形象。
国外的广告则往往幽默风趣,带给人轻松随和的感觉。
大多数中国广告,总习惯于牢牢扣住商品的某一特点,然后将这一特点用非常实在、非常直接的方式展现出来,很难超越商品本身,也很难给观众带来接受的轻松与愉悦。
例如做茶饮品的广告,就会举着产品说:某某茶,经过多少多少环节的精心制作,芳香天热,口感纯正;做药品广告,就一定要通过推荐者把某种药品的功能,疗效一一说出来;做洗发水就必须依托于乌黑亮丽的长发,做化妆品广告便少不了迷人漂亮的脸蛋。
而国外的优秀广告作品一般能挑出商品做广告,不拘泥于商品,但又能在准确把握商品的某一个性特征的基础上非常生动、形象地展示商品魅力,能够在不经意之间征服消费者。
诙谐幽默、轻松愉快,是构成西方广告的主调。
能让观众体会到一些广告外的东西,甚至受到心灵的震撼,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在莫比广告中获奖的一则干墙漆广告就运用 了戏剧化的幽默表现,一队特警破窗而入逮捕罪犯,不料记得门牌号码而闯入一对老年夫妇的家中,特警们安慰受惊的老人说,我们马上就能把你们破坏的家恢复原样,于是广告的主角,——墙期粉黑登场,警察把漆刷到墙上,墙壁立刻完好如初,警察队长悠悠自得的喝了一口咖啡,发出号令,警察们又按原路破窗而出,留下老夫妇在那里目瞪口呆,故事生动诙谐,很有趣味,在人们的会声一笑中交产品的功能宣传的淋离尽致。
再比如百事可乐公司创作的一系列电视广告中,大白鲨、外星人、飞碟、会开车的易拉罐等都成了广告模特,但却不会背上“失实”的罪名,关键就在于这些广告的表现方式虽在意料之外,其间的逻辑联系却在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的表现被叹为创意,情理之中的逻辑则使人信服。
二、广告创意的差异 广告创意,,指的是为了塑造品牌形象、体现商品个性而进行的新颖独特的创造性思维。
成功的广告创意会让人耳目一新,或者使观众领悟到深刻的人生道理,能使人愉悦的接受广告的信息并长久的记住产品;而失败的广告创意难以得到心灵的震撼的,让人过目即忘。
西方广告强调个人价值,在广告创意上追求自我的感官享受和价值需求,而中国的广告强调群体价值,广告为什么会让观众如此共鸣呢
西方的广告常运用幽默,茺诞,夸张。
恐惧等形式传播广告讯息,以刺激,极端的形式表现矛盾,冲突,以幽默,恐惧等震憾受众的心灵,并且还用黑色幽默,并且展现的是一种激烈竞争态势的生活情调,并且广告对这种强烈竞争的态势不是持否定的态度,而是强调要积极应对。
例如澳洲啤酒的一则广告充分运用了西方的宗教信文化,描绘了两个不同教派的人群气势汹汹得向对方阵营挺进,最后竟然绘成了一幅巨人喝啤酒地图画,黄色派人的涌进正像啤酒一样流入红色人群所组成的巨人嘴中。
气势恢宏,创意新颖。
美国的百威啤酒,则选取一批蚂蚁作为广告的主角,赋予蚂蚁这种动物以人化,以一种夸张、幽默的风格来表现啤酒这一真正的主角。
日本的三得利啤酒的一块路牌广告上,展现的是一片山水环绕的图景,广阔而宁静,于现代都市喧嚣外给人以一种宁静、安详之感,彷佛看到它的人回归到自然,使人心旷神怡。
南昌啤酒的一则广告通过刻画七八十年代南昌市区一条小巷,以及南昌啤酒给小巷生活带来的乐趣和温情,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使人在情感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使看过的人心中充满了温暖,它充分调动了广告中情感因素,这种情感的融入,使许多人乐于接受,,并在心灵上深受震撼。
再看中外汽车的广告的差异,雪佛兰汽车有一则广告很大气,以金属质地的雪佛兰标志极为显著,以绳子的中间环扣形式来表现,准确的呼应了它的广告语“对雪佛兰而言,安全可靠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广告诉求十分清晰、明确,突出了它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奔驰汽车的一则“天堂之旅”的广告,并没有描绘开奔驰车的美好、正面的情形。
而是勇敢地通过表现一场车祸,提醒观众坐车时要注意系好安全带,它既是一味“预防”灾难的定心剂,也是一张天堂之旅的回程票,这不仅为公益事业添上精彩的一笔,也让人们深深地记住了“奔驰”这一位善良的使者。
而在中国,汽车广告多采取直接表现汽车功能或外观的方法,常见的是直接描绘汽车马力强劲、安全节能的特点。
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他们想从汽车上得到的是“节能”“安全气囊”等,中国广告主要注重产品本身的价值和日常使用中的方便性与实用性;国外广告更注重的则是艺术性,许多西方国家消费者除注重产品本身的价值外,还很注重产品的附带价值,注重产品带给人心灵上感受。
从中外啤酒、汽车的广告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外广告创意的差异并不在于水平的高地上,而是在创意风格和创意方式上。
四、广告表达方式的差异 不少语言对比研究表明,具有不同语言背景文化的人所采用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Kaplan认为,西方的广告是吐直线形的,一篇文章常以标题开头,直接点明中心思想,然后在以后各句中发展这一中心思想,而中国广告多呈螺旋形,专题往往不是采用超载了当的方式,而是采用迂回的方式加以阐述,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反映在广告中,下面我们可以通过两则广告加以比较; Yes_ This is the original StirMaster 4000PT,The one used in thousands of fitness and medical facilities worldwide is now available, 那一年,我和妹妹去乡下姥姥家, 我们在田野上奔跑, 在小河里钓鱼, 在收割过的麦地里拾麦穗, 空气里昼迷人的清香, 现在很难找到那种感觉了, 田野变成了厂房,小河也不见了…… 咦
这是什么
味道真特别,让我想起那麦地里那迷人的清香
雅士利,为你珍藏童真的滋味
从上面那则英语广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先运用粗线黑休字YES,然后用This is the original StirMaster 4000PT,立即点明新产品名称,思维方式完全成直线形,我们不难发现,英语广告文体大多数运用这种方式,而汉语广告则不同,上面这则汉语广告中,创意意图是以雅士利饼干为中心,而广告诗中的第一段文字回忆孩提时的情形,与雅士利饼干毫不相干,直到读完广告词的最后两句,读者才恍然大悟,很明显,这则广告采用迂回的方式来阐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从小到大,思维方式讲究顺序,由表及里,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正好相反,认识则从问题的中心开始,思维方式的差异影响了广告的创意和传播等各个方面,中国注重感情和微妙交流,而西方广告则直接了当的将传递的住处放在道位,那就是为什么在西方的表达中尽管它会采用艺术和幽默的方式,但总是开门见山,在广告中直接表达其信息内涵。
西方的广告是一种外向型的文体,具有很强的扩张性和渗透性,中国的广告文化是一种内敛形文化,重国,重家,重情,中国的广告文化注重浓厚的人情味和体现传统文化的东方价值观,中西方广告表达方式的差异就是语言方面的差异,集中表现在韵律方面,汉语历来讲究韵律和节秦,主要表现在章节的重读和抻韵。
五、总结 我们不必强求在一时,因为广告首先是为一定区域的消费者服务,这些消费者有他们独特的文化心态、民族性格和购买力,只有世界经济一体化实现了,世界文化的融合才能真正实现。
我们在为特定消费者服务的过程中,学会更加巧妙地运用广告语言,一旦时机成熟,走向世界水到渠成,现在大可不必为学而学。
凡存在即合理,中国的广告有中国式的发展道路,单凭一个奖项来评判广告的优劣,未免流于纸上谈兵。
带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日特色广告词
我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比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
在广告语中注入情感元素,容易打动受众。
我国较多广告语富有人情味。
如枝江大曲的广告语:“有朋友,总是会赢”。
大宝化妆品的广告语:“朋友记心间,大宝天天见”。
蒂花之秀的广告语:“蒂花之秀,青春好朋友”。
这些广告语迎合了我国重视友情的文化心理,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因而广为传颂。
与人情社会相关的一种文化心理就是讲究礼节,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喜欢用礼物来表情达意,送礼之风盛行,较多保健品广告表现了这一主题。
如脑白金的广告语:“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中国人的等级观念较强,有些广告语反映了这一观念。
如有些房地产广告语中常用“高尚社区”、“尊贵人家”、“王者气派”等词语,渲染了功成名就、荣华富贵之类的价值观,实质上也暗含了一种贫富等级观念。
再如一抽油烟机的广告语:“没有油烟味,只有女人味”。
广告语暗示着只有女人才做家务活,有性别歧视之嫌,这与国人的文化心理有关。
在表现形式方面,我国的广告语也体现了国人中庸含蓄的民族性格。
中国人崇尚中庸,不追求刺激,在文艺表现形式方面讲究“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西方一些广告语在中国人看来往往离奇而又出格,如法国一香水广告语:“一滴是为了美,两滴是为了情人,三滴就足以招致一次风流韵事”。
这种广告语在浪漫的法国可能很受欢迎,但在中国,难以得到受众的认同,不符合中国人含蓄蕴藉的审美情趣。
从一些国外广告到中国后的变化也能看出中国广告语的文化特色。
一些国外产品的广告到中国后纷纷实行本土化策略,尽力与中国文化融合。
如法国干邑人头马酒,在欧美国家用的广告语是:“干邑艺术,似火浓情”。
到了中国用的广告语则是:“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
语句朴素动人,迎合了国人好吉祥的心理,因而获得了国人的喜爱。
我国本土广告语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文艺形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心理、审美趣味和艺术形式,我国传统文艺形式有对联、诗歌、成语等,较多广告语采用了这些传统文艺形式。
对联的特点是讲究对仗和平仄格律,对联用之于广告,在我国极为普遍。
古往今来,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广告名联佳句。
如一理发店的广告语:“进店来乌云秀士,出门去白面书生”。
一乐器店广告语:“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
现在,我国也有较多对联形式的广告语,如联通的广告语:“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
浙江杭州旅游区的广告语:“珠联西湖秀色,壁合钱江奇观”。
意尔康的广告语:“漫漫人生路,步步意尔康”。
这些对联式广告语由于运用了对偶的手法,看起来整齐美观,对称均衡,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鲜明,易读易记。
中国人对于音韵和谐的句子情有独钟,押韵的广告语非常多。
押韵是语句的末尾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押韵的广告语富有音乐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容易被受众记住。
在我国,押韵的广告语相当多,如中国电视报的的广告语:“中国电视报,生活真需要”。
青岛双星的广告语:“穿上双星鞋,潇洒走世界”。
伊利优酸乳的广告语:“青春滋味,自己体会”。
格力空调的广告语:“好空调,格力造”。
这些广告语由于采用了押韵,迎合了国人喜爱音韵和谐的文化心理,因而在我国广为流传。
中国是个有着诗文传统的国度,广告语运用诗歌形式较多。
有的广告语直接引用诗歌,如杏花村汾酒的广告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康酒的广告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些广告语借助诗歌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广告语的文化品味,增强了广告语的传播效果。
有的广告语模仿诗歌形式,把受众引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在不知不觉中打动受众。
如一图书馆的广告语:“你轻轻地来,带来宁静;你悄悄地走,带走知识”。
这一广告语把图书馆的内涵巧妙地传达出来,令人顿觉步入神圣的知识殿堂,自觉地保持安静与崇敬的心理,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广告语运用诗歌的形式,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 De Beers 钻石广告的英语版是“A diamond is forever”,很平淡,到中国译为“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境界顿出,激发了人们对浪漫爱情的向往之情,这也是中国传统文艺与汉字的魅力所在。
成语典故、佳作名句在民间流传极广,广告语运用成语典故、佳作名句,可以把人们对成语典故、佳作名句的熟悉感延伸到广告所宣传的产品上。
如丰田汽车在中国的广告语:“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该广告语由于活用了喜闻乐见的名句,让很多中国人记住了它。
很多广告语运用仿拟手法活用成语典故、佳作名句。
如六神花露水的广告语:“六神有主”。
一抽油烟机的广告语:“专食人间烟火”。
江铃汽车的广告语:“千里江铃一日还”。
这些广告语由于借用了成语典故、佳作名句,有中国文化特色,又具有趣味性,使人们容易记住,传播效果较好.我国的广告文化也呈现出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的崭新特色。
我国的广告语也开始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些元素,参与流行文化的传播与创造。
如动感地带的广告语:“我的地盘听我的”。
蒙牛酸酸乳的广告语:“酸酸甜甜我作主”。
达芙妮的广告语:“喜欢自己,表现到底”。
安踏的广告语:“我选择,我喜欢”。
361°的广告语:“勇敢做自己”。
威丝曼的广告语:“我自信,我时尚,我穿威丝曼”。
这些广告语宣扬追求个性、张扬自我、追求时尚的文化心理,很能获得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认同和喜爱。
这些广告语吸收了外来文化价值观,传播了流行的价值观念,倡导了新的生活方式,起到了引领时尚的作用。
综上所述,一些体现了我国文化价值观和文艺特征的广告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国人的文化心理,易为国人所认同与接受,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