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本色语文有哪些基本的特点
现在的语文教学大多停留在应试教育里,要还原语文本色莫过于让学生认识到语文最原始的东西——语言的魅力,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其他人遇到的语言障碍用语文所学解决。
简而言之就是学以致用,毕竟语文所学大多都是死记硬背的东西。
语文名师工作室个人工作总结
语文名师工作室个人工作总结 加入秦彬语文名师工作室以来,已有半年之久。
回眸工作室的历程,我充实着、实践着、思考着。
一、理论积淀,提升素养 我有计划地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
认真学习语文新课标,充实自己,并努力做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在我们的博客中,内容有教学案例、学习体会、读书心得、论文等等,可谓百花齐放。
这些都是我的学习成果,是我“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的过程。
名师工作室,为我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机会,并为我搭建了展示自我、体现自身价值的舞台。
通过学习我深深体会到“学然后知不足”,通过反思,我发现想要成为一名专业化的研究型教师还有很多路要走。
二、乐于求索,积极科研 加入了名师工作室后,我积极参加各项实践交流活动,获得了很多与同行合作的机会,进行了很多理论上的探讨,积极探索了新的教学路子,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个人专业知识的提升。
平时认真阅读有关资料,钻研新教材,研究教法,体会新课程的性质、价值、理念,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尤其是加强“素读语文”“本色语文”的研究,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我在平时工作中积极指导青年教师成长。
关心青年教师,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指导刘龙琴老师上课、课题研究等,充分发挥引领示范的作用。
认真参与每一次工作室活动,收获颇丰。
参加全市学校高效课堂开放日活动;参
怎样还语文课堂的本色
本色语文是指指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是内在的、自然的、朴实的、和谐的、有生命力的,概括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内容的要点,培养学习理解和应运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从中受到情感和精神的陶治。
第二个要素,那就是它的形式。
通过一篇一篇的课文,来学习字、词、句、篇,进行听、说、读、写。
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还原语文课堂的本色
有效的语文教学是指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深化,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
什么是语文,为什么要学习语文
我国语文课程改革可大致概括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文革前,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教材实行“国定制”人教社独家编写的.63年与56年颁布的大纲是一脉相承,规定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强调语文的实用功能.其次文革后始于78年的改革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为背景,教材管理实行“审定制”教材多样化,但基本上都是训练体系的.87年的大纲是在78年的大纲的基础上修订的,提出了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强调了理解语言文字与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结合;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的结合,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阶段与文革前比有很大发展.世纪之交开始了第三阶段的改革,我国进入了建国以来最好的历史时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了,教育部制定了《纲要》,确定了改革的新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新标准,2001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面世,多套新课程教材出现了. 第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成果是明确了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目的、任务,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编写了一套比较切合实用的教材,选文强调文质兼美,编排以培养语文能力为主线,教材是综合型的;十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功能和基本训练,并强调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与掌握语言文字是不可分割的,严格要求学生树立勤学苦练的风气.这对于普及、繁荣祖国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但对学生的本体地位,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尚无清醒认识. 第二阶段1978年文革以后新颁布的大纲以及由人教社编写的一套崭新的教材对语文界的拨乱反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大纲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并且把无产阶级世界观作为教学指导思想.大纲着重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明确了中学语文教学如何适应新时期需要的问题;第二,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训练的关系问题;第三,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基本上明确了在中学阶段,语文知识教些什么如何教的问题;第四,解决了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文风问题、作文训练多样式问题、作文指导和评改问题).教材管理是“审定制”,小学教材开始了多样化,小学语文改革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学生就可以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独立阅读、独立思考、集体讨论读懂课文,改变了依靠教师讲解课文的局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个阶段自90年代末以来,不仅着眼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还从根本上解决对语文学科性质、教学要求的认识问题、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与以往不同,它不仅顺应了我国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潮流,也顺应了世界母语改革的总趋势,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的变化令人惊喜,新的课程理念融入了教材,也融入了教师的教学实践. 目前正在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昭示了新的理念,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的小学语文教材显示出新的教材风貌,教育实践中融入了新理念,出现了自主而快乐地学习语文的新局面.这一阶段的改革还刚刚开始,就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取得的成果也是显著的,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真正发挥语文课程在弘扬优秀文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作用,还需要下大力气在实践中进行研究、探索. 主要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第一,语文教学要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应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语言是一种文化,学语言就是进行文化的熏陶,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本身的宝藏,引导学生用心感悟,提倡本色语文就是要让孩子在中国文化的浸染中长大.第二,语文教学要张扬以人为本的旗帜,关心人的发展.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个性发展的基础作用,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三维的最近发展区,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知识能力的提高统一在一个过程中.第三,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经历一个由生活到文本再到生活的过程,使之开放而有活力.语文学科是与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生活多广阔,语文就多广阔,要让孩子到广阔的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享受生活、发展生活. 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不断的改革发展.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较大规模的有四次. 1.始于1950年的第一次全国性改革,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了全国统一 的语文教材.这套教材的特点是思想性强,内容新鲜,富有教育意义,强调听、说、读、写 全面训练,不可偏轻偏重. 2.始于1956年的第二次全国性改革,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主要成绩是结束了两科混 教、互相干扰的状态,初步创造了比较完整的汉语学科体系和文学学科体系;结束了语文教 学中的无政府状态,开始走上了有格有序有计划的道路;纠正了重道轻文的偏向,加强了语 文知识教育. 3.始于1963年的第三次全国性改革,是在广泛地讨论了语文的目的任务和怎样教好语文课 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成果是明确了中学语文科的性质和目的任务,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 编写了一套比较切合实际的教材,选文强调文质兼美,编排以培养语文能力为主线,教材仍 然是综合型的;十分强调语文基本训练,严格要求学生树立勤学苦练的风气. 4.始于1978年的第四次全国性改革,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 草案)》,并陆续出版新编的语文课本,在全国通用.这次语文教学大纲着重解决了以下几个 问题:第一,明确了中学语文教学如何适应新时期需要的问题;第二,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 与语文训练的关系问题;第三,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基本上明确了在中学阶段,语文知 识教些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第四,解决了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文风问题、作文 训练多样式问题、作文指导和评改问题).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全国性的也有四次. 1.第一次全国性教学改革在建国之初,普遍推行课堂的民主讨论,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 的老式教法.“ 2.第二次全国性教学改革始于1953年的“《红领中》教学法”.1953年5月, 北京市女六中为北京师大实习生举行观摩课,课文是《红领中》,在课后评议会上,普希金专 家对这节课提出了意见.次日,北京师大实习生在师大女附中进行试教,他们按照普希金专 家的意见进行实验.实习生把原来的七课时改为四课时,课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运用谈话法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反映这个教法好.同年七月在《人民教育》杂志发表了叶 苍岑写的实习总结,并发表了短评,在全国掀起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浪潮. 3.第三次全国性的教学方法改革始于60年代初,串讲法一时盛行起来.这种逐字逐句串讲 并在讲解的基础上加以分析的教法,对于文言诗文,对于落实字、词、句、篇教学,有一定 作用,但把串讲法广泛地应用于语文教学,就成大同题了. 4.第四次全国性教学方法改革始于80年代,语文教学改革正沿着“加强基础,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实行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正确方向前进.这次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有以下 几个特点:第一,变“授”为“学”,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 变为主动.第二,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坚持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第三,在传授知识、 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智力.第四,贯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呜”的方针. (三)回顾语文教学改革的历史. 特别是1978年以来的情况,我们高兴地看到,语文教学改革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起步 早,而且持续不断地进行改革;第二,规模大,遍及全国,影响很大;第三,教材改革与教 法改革同步进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第四,思想活跃,百花齐放,百家争呜;第五,每 个时期都有一批教学改革的带头人,尤其是1978年以来,涌现出以于漪、钱梦龙、陆继椿、 魏书生、宁鸿彬、顾德希、吴昌顺、程汉杰、欧阳黛娜、张孝纯等优秀的语文教育专家. 回顾语文教改的历史,我们看到道路是曲折的,继续前进的路途上还有不少困难. 1.陈旧观念的破除是很困难的.积极改革者只是极少数,认真学习先进经验,以新的观念进 行教学改革的也是少数.一些成功的教学改革经验之所以在大面积上推广困难,主要原因是 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更新,而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思改革. 2.穿新鞋,走老路,缺乏深入改革的紧迫感.在“满堂灌”、“填鸭式”受到批评之后,就兴 起了“满堂问”的谈话法;在“谈话法”过时之后,又出现了以应试为目的、以练代讲的“满 堂练”.虽然,教学方法表面上在不断变化,但实质上还没有从根本上处理好学生是学习主体 与教师是教学主导的关系,没有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放在首位.公式化、 概念化的教学,还有一定的市常有的方法表面上看来有创新,但实际上未摆脱“一言堂”、“满 堂灌”的陈旧陋习. 3.教改实验难于推广的又一个原因是,进行教改实验的老师比教普通班的考师课业负担重, 他们要学习理论、做调查研究、积累资料、统计数字、进行总结、撰写论文,教一个实验班 的工作量比教两个普通班的工作量还大,而他们的工作量只按教一个班计算,得不到进行教 改实验相应的报酬,而且和教普通班的教师之间的关系又不好处,所以许多教师不愿做教改 实验,不愿自我麻烦. 4.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十几年来,全国高考、省级会考和初中毕业升学考试,都进行了一些 改革.语文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训练的同时,着重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对中学语文 教学起了一定的正导向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各级考试对语文教学又有一定的副作用. 这种副作用主要表现在语文教师跟着考试的内容、考试的题型转,估计不考的内容在课上不 教;只重视教基本课文,不重视非基本课文;只重视课内,不重视课外;循规蹈距,不敢越 雷池一步.这种副作用在高中比在初中大,在毕业班比非毕业班大.突出的表现是加班加点 的“疲劳战术”和大运动量的“题海战术”. 回顾语文教学改革,我们既为已经取得的成绩而欢欣鼓舞,又为继续改革的路途上还有一些 障阻而担忧.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任务是既繁重又紧迫的.叶圣陶先生 在全国中语会第三届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不能今年研究,明年研究,研究它二十年. 太慢了!能不能快一点?”叶老的讲话过去11年了,但是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增强 责任感和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