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习中医学后的心得体会(谁的都行) 1000字左右(刚学习了一学期那种水平)
第一是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是枯燥的、需要死记硬背的、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重复来重复去加深记忆的。
知识的积累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也就是说你必须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你才能对中医学有完整的认识,或者说只有等到你把中医学的绝大多数知识掌握了以后,你才能对中医学有准确的认识。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
第二是实践中的领悟如果仅仅是停留在知识的积累上不能超越的话,也就是说不去实践的话,知识就只能是开心辞典了。
领悟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将知识与对象紧密联系起来,帮助你正确的把握对象的所有方面。
或者直接了当地说,领悟是为了让你把知识更好的放下,这样才能深入到对象之中去,合二为一。
将知识和领悟两者统一起来,就有个技巧。
因为知识的积累确实是枯燥的、乏味的。
因此,你可以寻找适合自己的切入点,比如我不喜欢教科书,阅读教科书总是会让我感觉兴趣索然。
我通常是看书籍、论文。
中医学以外的书籍我看得比较多也比较杂,这里我介绍几部对中医学多学科研究有帮助的,如《从混沌到有序》《系统科学》《哥德尔,埃舍尔和巴赫——集异璧之大成》》《隐缠序》《通向实在之路》……虽然书籍中的知识介绍得不是那么系统,但充满了作者的思想,很有意义。
阅读完了以后得到的是更加牢固和系统的认识。
中医学方面我入门的书籍是《开启中医之门》,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本书;刘力红的《思考中医》虽然备受批评但我认为非常不错,非常适合我;还有伤寒论方面的书籍,以及名老中医的著作,等等。
现在我主要是阅读内经等经典。
论文是我阅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
因为论文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是我领悟和灵感的重要源泉。
因为我偏重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所以,我采用的技巧是,树立起自己的广泛联系的人体模型来。
一边学习一边构架,并将它动起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填充它。
我认为等到这个模型树立起来以后,我对中医学基本上就有个稍微完整的把握。
当然,应用是比不可少的,但是受到条件的限制,我只能从别人那里去检验模型是否合理。
你要记住,自己学了就要自己想
学习中医后的感想800
工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的学法与路是一个需要首先探讨题。
很多朋友学习中医之前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入门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一头扎进伤寒论等经典里,苦读了数年,出口成章,大段的经文背得烂熟,临床时,边都摸不着,开口动手便错,进而怀疑经典,怀疑中医。
有的执迷于药物学里,变成了草药医生,单方医生,把个别中药和处方视为绝密,越求越奇,以为不是深山老林里的神药或者异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还有的求于易,求于道,将中医和气功,宗教混于一谈,强词夺理,故弄玄虚,不提也罢。
我想,这些不应该是朋友们学医的初衷。
我虽然出生在中医世家,却也在医学上走了很多弯路,对临床疗效的追求也曾经让我倍感艰辛,回首这20多年的学医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医本来是一个简单明白,好学易用的学科,却被有意无意的蒙上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
在这个处处追求效率的时代,还原中医的本来面目,破除中医迷信,节约后来者的精力和时间,就是我现在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
唯其如此,中医界方可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才能发扬光大。
学习的方法和路径---先从端正态度开始。
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人说过,而且各有各的道理,我要强调的是,下面这种学习方式适合有一定基础,希望深入系统掌握中医体系的人,也适合已经学医几年,或者读完了中医院校还一头雾水,愿意重新钻研的情况。
一,先宏观后微观。
一定要先对中医的学术体系有一个整体的大概印象,先通过走马观花式的浏览,然后再去学习具体的知识而不是一下就陷入到各种秘方,技法当中,纷纷扰扰,一锅浆糊。
临床上遇到很多医生已经号称可以攻克绝症了,结果自己得了感冒,还分不清是风寒还是风热。
基本的概念都是一塌糊涂,如何能够登堂入室? 二,培养提高思辨能力,不要强调死记硬背。
中医学让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背诵大量的内容,而这是否有必要呢?我的体会是中医学里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其实是不多的。
远远不如法律,外语等专业。
很多内容,理解以后就会记得,而没有理解,记来何用?当然,理解也是分层次来的,先浅后深,先一般后特殊。
中医知识浩如烟海,人的精力时间都有限,一个医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学,也不可能什么病都会治,关键是能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建树,善莫大焉。
我记得当年背了好几百个处方,但是临床根本不怎么用,现在还能背的处方不会超过50个吧,也没有临床开不出方的情况,呵呵。
学习方剂的问题,我以后会单独论述。
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一个临床医生真的不需要学那么多处方。
千招会,不如一招精。
一方融会可变数方,一法学透可变数法。
很多老医生喜欢炫耀自己当年是如何过目不忘,博闻强记。
先大量的背诵,以后慢慢理解,对于幼儿学医,这个当然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是成年人记忆力差,理解力强,就不应该这样学。
何况这些出口成章的老先生很多人临床水平真心不怎么样,可惜了背书受的那些罪哟。
传统的学习方法,打杂三年,抓药三年,抄方三年,动不动十几年以上才可以出师。
真正学医的时间并不多,这些规矩里面,包含着对学徒劳动力的残酷盘剥。
而我以为,一个完全没有医学基础的人,中等资质,学习条件和方法合适,三年就可以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这是我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
至于执业医师考试,我指导的几个学生都能超分数线近一百分过关。
也可以证明这一套方法对付应试教育还是同样有效。
三,保持批判的精神学中医。
一定在建立好自己的医学体系以后,再去研究各家学术 对前辈的经验,带着怀疑的态度学习,以临床疗效来验证。
凡是科学的体系,一定有可以理解的逻辑,无法理解的东西,可以存疑,先放一放。
这是因为你没有一定的基础,无法分辨是非,轻易转进中医各家学术的嘴仗里,除了更糊涂,没有别的收获。
我常常说看一个人学医的水平,看看他买了些什么书,可以得知八九,也是这个意思。
2000字左右中医跟师心得
跟师(一) 中医的理论体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在一年的跟师过程中,得到了陈明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
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陈明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
由于陈明老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
在制定了学习计划后,老师又带着我游览了整个医院,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
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
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
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
因此在跟师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记忆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习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
这个月又可以参加外科医师讨论会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组,在每个小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学习外,也可以一起探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疾病中的不同见解。
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学会从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个问题,也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
因此希望这种制度能够延续下去,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去和老师相处,相互尊重,提倡一些传统的好行为,日久自会见真情,老师定会将学问倾囊相授的。
跟师心得(二) 中医临床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学生期盼达到的。
但是学生进入临床后发现临床学习与理论学习有很大的差别,一时很难掌握,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获甚微的感觉。
跟师学习这么多天,下面结合我的学习经验谈谈在临床中如何跟师。
一、要注意培养动手能力。
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
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级技术”。
必须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
同时,能够被准确表达,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
俗语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通过跟师学习,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
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
若见淡白舌,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若见红舌,多是热证。
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
临床需仔细观察,以便获取准确信息。
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等等。
问诊应讲究技巧,跟师学习就要学会老师问诊的方法和技巧,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
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后来不断地模仿老师问诊才有所体会。
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功底。
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除某病某证。
至于脉诊,首先要掌握脉象特征。
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木。
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
沉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
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
掌握了脉象特征之后再在临床中细细体会,最好在切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先从浮、沉、迟、数、弦、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单的脉象入手。
其次要经常体会。
学习切脉好比打球,强调“手感”,必须持之以恒,经常有意识地训练,久而久之,必有所悟。
我第一次跟着老师上门诊时,老师指着一位高血压的老人要我诊脉,看是什么脉象,书本上的二十几种病理脉象的脉象特征我都能脱口而出,《濒湖脉学》我也熟读过,可是一旦上临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怯怯地说“脉好硬,像绷紧的绳子一样”,老师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我才恍然大悟,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吗?从此以后对于弦脉就不陌生了,而且体会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特别是左关脉弦劲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阳上亢,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必须大剂量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二、要做好病案记录。
每天跟师出门诊都做好病案记录,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以后查阅。
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疑难病、罕见病则要详细记录,包括老师药物用法都要详细记录。
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
三、要勤于思考。
跟师门诊要用心去问病史,用心切脉,用心记录及思考老师的处方。
我在四诊之后考虑这个病是什么证型,该用什么主方,怎样加减。
然后看和老师的辨证思路是否一致,选方用药是否相同。
如果相同,则知道自己的辨证思维和老师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则要考虑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请老师指点迷津,我的思路错在哪里,我的哪些药用得欠妥,哪些药用得得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用等等。
有时候老师特殊的用方用药,或者特殊剂量则更要仔细揣摩。
四、要学会与患者相处,视患者如亲人,体贴患者,这样患者才会更好的配合你,让你做检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
最后,要“用心读书,用心看病,用心总结,用心做人”。
这些读书、临证、做人的经验是我们在课堂以及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跟师心得(三)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我方明白老师陈明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学。
跟师学习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坐公交车回到家已是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
如今3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
下面我把自己3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供同道参考、借鉴。
一、在跟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一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其师从何人,是家传还是师承,对哪家医论有所精研,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
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其继承和发展了哪些理论与观点。
这样,总结其经验时,就有所依据;二是要了解老师的学术特长和经验特色。
并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
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 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
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
配伍特点是什么
用量变化如何
煎服法有什么要求
如何加减化裁
对什么情况适用
什么情况不适用
有何禁忌
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
切忌想当然。
在学习过程中,多问是使问题深入的重要做法。
老师虽有多年经验,但并不一定每次都将问题讲透。
有些问题,老师自己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对于其他人不一定知其中之妙。
因此,我们要追根问底,深究其妙。
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还要经常向自己发问: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
临床上是否会用
要勤于向患者发问: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变化、有无不适反应,这样才能细致地体会到老师治疗经验的精妙之处。
多聆听:在跟随老师临证或听其讲述时,要多听听老师对每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
中掌握其思维方法、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摸清辨证、用药规律,这是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多阅读:对老师临证诊病,处方以及其论文、著述等,要多看,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
同时,要根据其学术渊源,翻阅对其影响较大的前贤的医论、医著,以溯本求源,掌握理论依据;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的现代医学书籍,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各种文献材料,了解医学源流。
多记录:要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随时记录下来,这是搜集资料的重要手段,一种是即时记录,即随听、随看、随记录;另一种是追记,即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通过回忆记录下来。
在此基础可分门别类,加工整理。
3年来我共记跟师笔记10余本。
多使用:跟师过程中要勤于临证,每次遇到相似病历,敢于处方用药,甚至可以照搬老师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请教,这医技会迅速提高。
多思考:将上述问、听、看、记、用的内容分门别类,有条理、有系统地在脑子里反复分析、归纳,以找出其规律性东西,这就是老师经验中的精华部分,要花费一定时间,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予以升华和提高。
《论语·为政》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整理老中医经验,既是工作,也是学习。
要想将老师经验承袭下来,必须在“学”和“思”上下工夫。
多交流:沟通、交流是多问的延伸,跟师过程中多与老师沟通,将一些临床问题请教老师,可以增进师生关系;亦与身边医师进行学业交流,成功例子一起分享。
最后作为现代中医,应利用多种信息交流方式,如微博、邮件等,将一些学习心得、体会,老师经验总结及不解之惑与医学同道进行交流、分享。
以上是我的一些经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中医经典学习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 “中医经典选读”是为了加深我们对中国悠久的中医历史和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的了解。
同时,学习中医基本的辩证方剂。
学习它让我了解到了: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例》作为四大名著,它们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内容最完整,实践痕迹最清晰,对后世中医和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是将来医学探索与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喜爱中医人士必读的专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
学习本门课程我认识到了这四大名著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内容和成就。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
《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
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
它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
《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著。
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当时的丰
学习生物的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生物心得体会学习生物心得体会生物有机化学是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兴边缘学科,是有机化学与物理科学以及生物科学等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产物。
生物有机化学:以现代有机合成、结构分析、物理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药理学为手段,发展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有机小分子并研究其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对具有抗癌、抗炎、抗菌以及神经活性的生物碱、环肽、甾体及糖类天然产物进行全合成,结构-活性关系,及其与靶分子的作用机制研究。
2)针对在细胞内外信号传导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因子如g-蛋白偶联的受体、蛋白激酶以及细胞凋亡过程,发展高活性、高选择性的小分子调节剂并应用于了解生物大分子功能的研究。
3)利用单晶-衍射或nmr技术,研究生物大分子,以及活性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复合物的结构和构象,从而探讨活性小分子如药物分子作用的内在机制。
4)研究酶,细胞或微生物催化的新反应,酶催化反应的机理,酶的改性等。
研究酶或微生物参与的复杂分子的合成机理。
我是中药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植物药的开发和利用,但是对化学知识的运用非常多,而自己以前主要掌握的是生物方面的知识,对化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教少。
但让我庆幸的是一门生物与化学的结合学科——生物有机化学开设了。
因此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么课。
周老师讲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使每个学生都获益匪浅。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学到了很
求学中医学理论心得体会
第一是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是枯燥的、需要死记硬背的、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重复来重复去加深记忆的。
知识的积累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也就是说你必须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你才能对中医学有完整的认识,或者说只有等到你把中医学的绝大多数知识掌握了以后,你才能对中医学有准确的认识。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
第二是实践中的领悟如果仅仅是停留在知识的积累上不能超越的话,也就是说不去实践的话,知识就只能是开心辞典了。
领悟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将知识与对象紧密联系起来,帮助你正确的把握对象的所有方面。
或者直接了当地说,领悟是为了让你把知识更好的放下,这样才能深入到对象之中去,合二为一。
将知识和领悟两者统一起来,就有个技巧。
因为知识的积累确实是枯燥的、乏味的。
因此,你可以寻找适合自己的切入点,比如我不喜欢教科书,阅读教科书总是会让我感觉兴趣索然。
我通常是看书籍、论文。
中医学以外的书籍我看得比较多也比较杂,这里我介绍几部对中医学多学科研究有帮助的,如《从混沌到有序》《系统科学》《哥德尔,埃舍尔和巴赫——集异璧之大成》》《隐缠序》《通向实在之路》……虽然书籍中的知识介绍得不是那么系统,但充满了作者的思想,很有意义。
阅读完了以后得到的是更加牢固和系统的认识。
中医学方面我入门的书籍是《开启中医之门》,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本书;刘力红的《思考中医》虽然备受批评但我认为非常不错,非常适合我;还有伤寒论方面的书籍,以及名老中医的著作,等等。
现在我主要是阅读内经等经典。
论文是我阅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
因为论文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是我领悟和灵感的重要源泉。
因为我偏重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所以,我采用的技巧是,树立起自己的广泛联系的人体模型来。
一边学习一边构架,并将它动起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填充它。
我认为等到这个模型树立起来以后,我对中医学基本上就有个稍微完整的把握。
当然,应用是比不可少的,但是受到条件的限制,我只能从别人那里去检验模型是否合理。
中医跟师心得
中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陈明松一、中医是世界观,中医是方法论%^%C)f:G P8I5U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范畴,与中医有什么关系
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作为中医经典之首、理论之源的《黄帝内经》是怎样说的。
《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中医典籍《内经》引入了阴阳学说,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出发,构建了一整套的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气血、经络针灸、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等。
这套理论的核心就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角度,把人看作与自然界相联系的、本身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得病,阴离阳绝就会死人。
可以说,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朴素的唯物观、矛盾观、系统观、演变观、整体观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说,中医首先表现为思辩之学,其次才是治病救人之学,说中医反映了一种世界观是丝毫不过分的。
%s X$z+@#u.a3y.? 同样,中医仍旧从朴素的唯物观出发,对人体生病这样的现象阐发出“有诸内必形于其外”、“治病必求于本”这样的朴素的认识。
因此,中医临床必先望、闻、问、切,通过问寒热、察表里达到明虚实、辨阴阳的目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由症(外在表现)及证(病理)、由标(症状)到本(病因)的诊断过程。
,a!v&s:u2K*V#M!R 二、中医探寻调理之法,中医追求养生之道+m2L1|4G$C!C 中医目前走下坡路是
我想学中医,请学中医的朋友们来谈谈感想。
在大学里面要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黄帝内经选读、伤寒论、金匮要略、各家学说、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等等中医类的专业和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生化、病理、药理等等西医类的专业,当然还有什么专业都得学习的毛概之类的公共课。
现在不管你是重点大学还是普通大学,你学的是医,那么要进市里面的医院,你都得读研究生,本科生很难进去,所以不存在重点不重点的问题。
就业是个问题,上面有人也说了,在医院里中医科的收入相对而言是最低的,当然比起一般职业也不差。
其实我们学中医的一个最合理的目标就是有一个自己的诊所,也不是你年轻的时候没人找你看病,只要名声在外,一个诊所就是一个金矿,我家附近有个中医诊所,那医生也不过30出头,天天那队排得啊,早上7点就10几个人等着他开门了,因为他诊断特别强,摸着脉病人什么都不用说,他就能说出所有症状。
所以说,你要有真本事的话,就业根本就不是问题。
这位朋友,我的一个伯父跟我说过,你选择了学医这条路,也就是选择了一条苦行僧的路。
但是坚持走下去,收获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你不怕吃苦,真的认为自己今生最大的成就就是让世上多一个健康的人,那么,欢迎你走入医学圣殿,希望世上又多一个让病魔感到畏惧的人。
学习心得体会 1000字
益智课堂与思考力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荣幸地了这次研讨会然培训时间不长,但收获颇大,感想也颇多。
对小学的数学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出发点,对我以后的教育工作有了很大的启发。
我是一名四年级的数学老师,在忙于传授知识的时候,可能就忽视了孩子们能力的培养。
有了这次的学习,让我停下了脚步,思考我也应该让我的孩子们,也在游戏间学习,获得能力的提高。
小游戏大智慧这个活动,真的值得我们学习。
下面,我就此次学习培训的经历,简要地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一、学习培训的经历回顾这次观摩了六节数学课,也聆听了这五位教师的设计思路,以及他们团队对课的解说,同时专家对他们的课进行了点评。
我的回顾:第一节课《七巧板的奥秘》,授课教师王庆伟。
从七巧板的历史引入,古代根据人的多少,对桌子进行拼摆,学生使用的桌子正是七巧板的拼摆,巧妙的从过去转化到现在,同时也告诉我们七巧板对我们的未来也会有影响。
每一个环节王老师都巧妙的选用了一个成语,每个成语都告诉我们了,这一环节要干什么。
从形影不离到如影随形再到形由心生,从简到难、从部分到整体、从布置任务到创造想象,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边动手操作边叙述过程,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语音表达能力、思考力。
有一处情景我记忆的特别深,在形影不离这个环节中第四位孩子和其他孩子的拼摆方式,当着个男孩拿出不同板的时候,我在想这个孩子拼错了,可是当他完成这个小猫的图案时,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