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读后感 > 正面管教第4章读后感200字

正面管教第4章读后感200字

时间:2013-12-14 16:13

红色电影观后感200字

电影观后感这部影片在短短2个多小时的时间内,再现了我国从1945年结束后,到1949年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再现了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和衷共济,团结奋斗,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

整部影片内容十分的饱满、紧凑。

影片展现的的艰难过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的是多么伟大,他们总是事事想着人民的利益,为了全国人民,为了解放新中国,他们不怕辛苦和困难,最终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和平安乐的家——成立了新中国。

四大名著读后感100字

读《三国演义》有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

曹操的诡诈,刘备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

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

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

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

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

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

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

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

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

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

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

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

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

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

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

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好像有点长,你自己改改吧《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

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

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夏洛的网第6章 读后感

【摘自】1.文:影动星河近,月明无点尘。

雁声鸣远汉,砧韵响西邻。

归鸟栖枯树,禅僧讲梵音。

蒲团一榻上,坐到夜将分。

赏:此诗看似过渡写景之功用,其实把这首诗用在第十三回的开头第三段,巧妙而诗意地描绘出师徒四人旅途劳顿的样子,以及寄宿寺庙所处位置的偏远,还用“星河”“砧韵”“夜将分”点明时间之晚,用一个时间上的结束来昭示另一个新故事的开始,这才是这首诗的妙用。

2.文:有的说水远山高,有的说路多虎豹,有的说峻岭陡崖难度,有的说毒魔恶怪难降。

三藏钳口不言,但以手指自心,点头几度。

赏:此处是众僧在讨论的原由。

前有众僧意见不一的猜测,莫不是一些前途险恶难测的推断,这是作者为了突出主角所加的铺垫。

从后文三藏“钳口不言”,与众人相比另类的表现中看出他的与众不同,思想之深。

这也是作者想让主角在新的环境中博得尊重设置的一个考验。

3.文:数村木落芦花碎,几树枫杨红叶坠。

路途烟雨故人稀,黄菊丽,山骨细,水寒荷破人憔悴。

白灊红蓼霜天雪,落霞孤鹜长空坠。

依稀黯淡野云飞,玄鸟去,宾鸿至,嘹嘹呖呖声宵碎。

赏:此为对季节入秋的描绘。

作用当然也不单单是写景,这首词描绘的秋景凄寒寂寥,落叶、烟雨,诗意中有旅人孤独的悲伤情怀,也有山高路远、路途终点茫茫无期的担忧。

4.文:一行三人,连马四口,迎着清霜,看着明月,行有数十里远近,见一山岭,只得拨草寻路,说不尽崎岖难走,又恐怕错了路径。

赏:时间为凌晨,地点为荒郊野外,“拨草寻路”“崎岖难走”暗示了环境的凶险与不确定,平添了紧张气氛,也表达出一行人取经的不易,为下文遇见凶险做铺垫。

5.文:唬得个三藏魂飞魄散,二从者骨软筋麻。

赏: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就形象地表现出两个人物的性格。

性格软弱,胆小懦弱。

而二徒弟更是胆小如鼠,更加不能担当保护师父的责任。

这里从侧面表现出的机智勇敢,也暗示取经途中缺少的不明智与不可能。

6.文:不一时,红日高升。

三藏昏昏沉沉,也辨不得东西南北,正在那不得命处,忽然见一老叟,手持拄杖而来。

赏:旭日东升,是一天的开始,也是希望的曙光。

环境描写在此处起了暗示人物命运转机的作用,老叟仙风道骨的模样与凶神恶煞的妖怪形成鲜明对比,由此推断老人的心地善良。

而他出现在三藏遇难彷徨无措时,也明显的是一个拯救者的角色。

7.文:寒飒飒雨林风,响潺潺涧下水。

香馥馥野花开,密丛丛乱石磊。

闹嚷嚷鹿与猿,一队队獐和麂。

喧杂杂鸟声多,静悄悄人事靡。

那长老,战兢兢心不宁;这马儿,力怯怯蹄难举。

赏:这里的环境描写优美,表现了人物化险为夷的处境,也从些许凄凉与人物脚步踌躇中表现出人物处境的无助与心慌。

8.文:行经半日,更不见个人烟村舍。

一则腹中饥了,二则路又不平,正在危急之际,只见前面有两只猛虎咆哮,后边有几条长蛇盘绕。

赏:一则凶险的环境描写来勾起读者的好奇心,二则衬托下文出现救主角出困境的人物的英勇,为下文人物的出场做伏笔。

9.文:此间还是大唐的地界,我也是唐朝的百姓,我和你同食皇王的水土,诚然是一国之人。

赏:因是一国之人而仗义出手相救,表现了唐朝百姓的品德操行之高。

也从一个小方面可以窥到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品德、精神之高尚。

10.文:闪过的再生人道,撞着的定见阎君。

赏: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太保的技艺高超,前面有对相较两者的实力相当之描写,后面就有这一句话,有心人就能从这一句中看出注定了胜负的结局。

11.文:参天古树,漫路荒藤。

万壑风尘冷,千崖气象奇。

一径野花香袭体,数竿幽竹绿依依。

草门楼,篱笆院,堪描堪画;石板桥,白土壁,真乐真稀。

秋容萧索,爽气孤高。

道旁黄叶落,岭上白云飘。

疏山禽聒聒,庄门外细犬嘹嘹。

赏:此环境描写才是主角真正的化险为夷后的心境舒畅的表达,炊烟袅袅的村景,低吟的狗吠声,具表达出人们安居乐业、生活恬静美好的状态。

安抚了读者刚刚随着人物一起恐慌的心情。

12.文:老妪闻言,十分欢喜道:“好,好,好

就是请他,不得这般,恰好明日你父亲周忌,就浼长老做些好事,念卷经文,到后日送他去罢。

”这,虽是一个杀虎手,镇山的太保,他却有些孝顺之心,闻得母言,就要安排香纸,留住三藏。

赏:此处是对太保的修补,之前杀虎的一幕充分表现了他英勇善战的性格特点,留住三藏为他的父亲因诵经文,表现了他内心的孝与善。

由此可见,这太保是一个正面人物。

13.文:方坐下,心欲举箸,只见三藏合掌诵经,唬得个伯钦不敢动箸,急起身立在旁边。

三藏念不数句,却教“请斋”。

伯钦道:“你是个念短头经的和尚

”三藏道:“此非是经,乃是一卷揭斋之咒。

”伯钦道:“你们,偏有许多计较,吃饭便也念诵念诵。

”赏:三藏吃饭前念经表现了他忠佛、死板的形象,也从另一个方面看出他坚守信仰,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变的高尚精神。

14.文:伯钦道:“似你那长安城中人家,有钱的集财宝,有庄的集聚稻粮。

我们这打猎的,只得聚养些野兽,备天阴耳。

”赏:说明三藏与伯钦二人以前生活境遇的,导致二人思想观念、性格均有较大差异,此为以小见大。

15.文:次早,那合家老小都起来,就整素斋,管待长老,请开启念经。

赏:这里表达了太保一家对三藏的尊重,也表现出人们心目中对佛教的推崇,与读者了解时代背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16.文:这才是:万法庄严端有意,荐亡离苦出沉沦。

赏:三藏为人中故人诵经超度,故人鬼魂托梦感谢,也证明了好人有好报的简单道理。

17.文:伯钦与母妻无奈,急做了些粗面烧饼干粮,叫伯钦远送,三藏欢喜收纳。

赏:三藏的形象虽然不免迂腐,但他心地善良,此处也表现出他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良好品德。

18..文:”三藏闻言,滚鞍下马道:“千万敢劳太保再送一程

”赏:不仅仅太保一家对三藏的超度之情感恩于心,三藏也铭记着太保的救命之恩。

而更多的是他对太保的依赖,他对孤单一人充满不安,表现了他的胆小形象。

19.文:正在那叮咛拜别之际,只听得山脚下叫喊如雷道:“我师父来也,我师父来也

”唬得个三藏痴呆,伯钦打挣。

赏:前有三藏对于环境的不安,央求太保同行,而太保断然拒绝。

三藏的忧虑之心也渲染了读者的心情,而这一句犹如拨云见日,让人心里豁然开朗,胸中顿起希望之感,此句放在结尾处勾起了读者浓浓的好奇心。

20.文:尖嘴缩腮,金睛火眼。

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薜萝。

鬓边少发多青草,颔下无须有绿莎。

眉间土,鼻凹泥,十分狼狈,指头粗,手掌厚,尘垢余多。

还喜得眼睛转动,喉舌声和。

语言虽利便,身体莫能那。

正是五百年前孙大圣,今朝难满脱天罗。

赏:对孙悟空的描写,突出了他桀骜不驯、不拘小节的人物形象。

“尖嘴缩腮,金睛火眼”表现他本领高超,与一般猴子不同;“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薜萝”表现他与大自然亲密相处,心性狂野;“眉间土,鼻凹泥,……手掌厚,尘垢余多”表现他粗野,不经管教的形象。

寥寥数句,却总概括了孙悟空的能力、性格、形象,堪称经典。

试分析明清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形象

内容提要: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尴尬人: 在其成长历程中,父亲正面形象的缺位和扭曲,使其丧失了对男性角色世界的认同感,而其他男性亲属混乱的生活,更导致了贾宝玉对于男性角色的背离; 而作为身处女儿世界里的唯一男性,他却从未被女儿们视为同类而予以接纳,反而时时处处被要求其回归到男性的传统价值评估体系中去。

  关键词: 贾宝玉 两个世界 尴尬人  贾宝玉毋庸置疑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最为特立独行的人物形象,其性格的多样性也给不同时代的读者带来了不同的审美体验。

他英俊潇洒,貌美如花,他的外貌甚至连女子都要自愧弗如; 他任性狂放,不拘小节,他的“不成器” 和种种狂言悖行甚至促使其父要对他痛下杀手。

贾宝玉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叛逆性言论,就是以“女儿论”为代表的种种尊崇女性贬抑男性的异端思想。

窃以为,贾宝玉的这些言行,一则是其对自身的男性角色的不认同所导致的; 二则是其推崇女儿清净世界以寄托其理想的外向表现。

贾宝玉的身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双性化人格的叠加,这一点已有诸多学者撰文论述过,此不赘述。

本文拟探究身处两个世界之中的贾宝玉真实的角色状态,以及成因与发展。

  一、男性世界的“弃儿”与“叛逆”  贾宝玉那么喜欢女儿,喜欢在内帷厮混的真实原因,当源于传统的男性世界不能给予其人格成长的正向动力,从而使其从幼年时期开始,就偏离了正常的男性角色的成长轨道,从而最终成为一个“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子,“天下无能第一”的“弃儿”与“叛逆”!  首先来看贾宝玉的特殊身世。

在他降生之前,贾政和王夫人已经育有一子一女,而且他的长兄贾珠已经娶妻生子,功名在手,却因病而死。

在这一家庭悲剧发生后,唯一的嫡子贾宝玉,对于贾政夫妇来说,就是最大的安慰和依靠,而他“衔玉而生”的神奇出生方式,又给这对夫妇以更大的希望。

“作为男人,又是国公后裔,贾宝玉从抓周那天起就面对着一张无法回避的人生答卷: 如何回报列祖列宗的价值期待?”这是“占核心位置的儒家文化对男人人生使命的界说与要求。

” ① 经常行为 “失格”的贾宝玉与一门心思望子成龙的贾政矛盾不断,“( 贾政) 因此对贾宝玉一直持疏淡、呵斥、嘲讽、谩骂之态,即使偶生怜爱之情,也总不忘‘断喝一声’: ‘作孽的畜牲! ’‘叉出去! ’使得宝玉一见贾政,便如‘避猫鼠儿一般’,听到贾政叫唤,心中就‘不觉打了个焦雷’,父子亲情荡然无存。

” ② 况且,贾政对于贾宝玉的这种管教方式,还经常受到贾母和王夫人明里暗里的干涉与回护,不能不说,这种管教的效果自是要大打折扣的。

贾政这个原本应该成为儿子男性社会化角色成长路上的领路人,无形中却变成了一个阻碍,而传统父权的权威与专断,更是加剧了这种父子亲情的疏离。

这种父子关系下的贾宝玉,自然也缺乏向父亲学习的正向动力,即由崇拜进而效仿父亲从而完成自身的男性社会化人格的养成和完善。

  父亲的冷淡和专制,直接导致宝玉对于男性角色的反感,“无论是怕还是恨,都严重阻断了父子间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产生亲近感。

一个处于心理发育期的少年,他对男性社会的认知往往来自于自己的父亲,而这种充满距离的父子关系使得宝玉对男性社会产生很强的厌恶感,进而也对自我性别失去信心。

” ③ 从而厌弃男性角色所需要承担的一切社会责任和义务,不爱应酬,不读八股,对于“文死谏武死战”人生模式的否定和抨击,多源于此。

  而祖母、母亲给予他的女性的温情和关爱,姐妹、丫鬟们给予他的温柔和陪伴,又加剧了他对于男性角色认同的离心力,表现出来的就是他乐于在内帷中厮混,宁愿沉醉在温柔乡中化灰化烟,而从不考虑自己及家族的未来。

而从书中宝玉所结交的男性挚友来看,无论是秦钟、柳湘莲,还是蒋玉菡,这三人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虽为男子,但却比女儿还要像女儿。

  其次,在贾府之中,其他男性亲属们,也没有给贾宝玉的人格成长提供一个比父亲更好的范例。

先从文字辈来说,贾敬早早地放弃了自己作为一家之主的责任和义务,转而在虚无缥缈的炼丹求道的青烟缭绕之中寻求自身的快乐。

贾赦则在求嗣的名义下尽情纵欲,寻欢作乐,他的人生目的无非就是在年轻女人们温软的怀抱中寻求肉欲的快乐而已。

再说与宝玉同辈份的玉字辈的兄弟们,贾珍除了妻妾众多,尤为喜好在不正常的充满禁忌的情感关系中获得快感,如他与秦可卿的不明不白的关系,与尤二姐的畸形关系等; 贾琏则在家有严妻的情况下,不放弃任何一次偷鸡摸狗的机会,即如贾母所云“脏的臭的,都拉了你屋里去”; 贾环呢,在小说中完全是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对彩云也是始乱而终弃……  无论是贾宝玉的长辈们,还是他的兄弟们,这些围绕在他身边的男性角色,给宝玉打开的不过是一个又一个潘多拉的魔盒: 乱伦、不忠、愚昧、贪婪……展现在他面前的男性世界是那样的黑暗而令人窒息,充满着腐臭不洁的味道,纵欲和狂欢仿佛就是他们活着的全部内容! 在如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贾宝玉,要么与之同流合污,重蹈父兄的覆辙,从此浑浑噩噩、卑污不堪地在男性的传统世界的泥沼里滚打,要么与之分道扬镳,白眼看世界,与之决裂,从而走上不能为世所容的非主流的道路,成为家族“逆子”!  二、“女儿”世界的“宠儿”与“忠臣”  在卑污的男性世界与洁净女性世界的争夺与撕扯之中,贾宝玉最终选择了内心对女性世界的皈依,从而使其在勉为其“男”的行为表象下,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行为和动机上,越来越偏向女性化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从而使其成为大观园里的宠儿和护花使者。

诚如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子所言: “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  在小说中,贾宝玉很多奇怪的行为,如果从其女性化的心理结构上去分析,其实是非常顺理成章的。

例如,贾宝玉对于平儿和香菱的态度,为二人偶然得以体贴尽心的时候,他的所思所想,从男性将女性作为欲望的对象的角度上来讲,其心理动机是不足的,因为这两个人不太可能给予贾宝玉相应的情感回报。

但如果从其女性心理结构进行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互相照顾、彼此安慰、彼此支持、不求回报,在别人的眼泪里治愈自己的创痛,这种体贴和照顾不过是少女们在成长历程中所经历的最普通的一种情感的交流方式而已。

再如,最为人所诟病的“金钏之死”,如果将贾宝玉的言行视为男性心理动机的驱使,则贾宝玉必然难逃 “轻浮儇薄”之罪; 但如果从其女性心理动机去分析,这不过是小“姐妹”之间的一种调侃而已,事件的两个当事人都不是以情欲为目的调情,不过是几句无 聊的玩笑而已。

“贾宝玉把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看作真善美的化身,当作人生理想和理想人格加以追求。

④  贾宝玉对于男性世界的一切规则与秩序都持一种非暴力不合作态度,如他对于八股取士的看法,对于为人臣子的价值观的彻底否定,对于家族长幼尊卑有序的社会规则的破坏,都鲜明地表达了他对于自己自然的男性属性的否定。

而这种种对男性世界价值观的否定和厌恶的行为,甚至在小厮兴儿眼中看来,都充满了荒诞不经的色彩。

  对于男性世界对他的评判,贾宝玉是无所谓的; 他更在乎的是大观园里的众多女儿们对他的臧否。

从小说中看,纵使受到父亲“毒打”,也抵不上众多姐妹们为其伤之、惜之的眼泪来得珍贵; 而时时处处使他烦恼使他忧心的,则往往是女儿们之间的龃龉和纷争。

“晴雯、袭人、麝月之间和黛玉、宝钗、湘云之间的纷扰便也是宝玉自己的灾害。

他常在这些人的争夺战中被围困,被割裂,不但不能依他的主观获得调解,而且往往把一切的刀锋召集在自己的身上。

他能与一般社会隔离,能战胜自己的父亲,但绝不能摆脱这一种无穷无尽的纠纷与烦恼。

” ⑤  三、两个世界夹缝里的尴尬人  首先,贾宝玉的这种偏于阴柔偏于女性化的性格的形成,是有文化渊源的。

⑥ 其次,满族特殊的尊女习俗,也为贾宝玉崇女抑男的思想提供了现实的土壤。

⑦  贾宝玉的悲剧在于,他向往的恰恰是此生都不可能实现的,身为男儿身,心是女儿心,无论男性世界还是女性世界,从他长大成人的那一天起,都不能再收容他那无处安顿的灵魂!  那么,他倾心相许的女儿世界会是他灵魂的归处吗?  正如余英时先生所言: “曹雪芹虽然创造了一片理想中的净土,但他深刻地意识到这片净土其实并不能真正和肮脏的现实世界脱离关系。

不但不能脱离关系,这两个世界并且是永远密切地纠缠在一起的。

” ⑧ 大观园不过是个暂时的避难所,园中的女儿们即使不遭受男性世界的侵害和毁灭,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谈婚论嫁,风流云散,正如林黛玉《葬花吟》里吟唱的那样: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另外,导致贾宝玉“爱博而心劳”的原因之一,恰恰也来自纯洁的女儿们有意无意地要求其回归男性世界的劝谏和讽喻! 虽然,他能够参加女儿们的各种娱乐活动,起诗社、放风筝、开夜宴,虽然女儿们给予了他足够的善意和接纳,但他特殊的身份,却只能使其成为女儿王国的一个旁观者,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许还是女儿王国被毁灭和清算的肇因! 黛玉与宝钗的婚姻与爱情的抉择,袭人与晴雯的奴隶与自由的斗争,都指向他,但他却并没有一点自主选择的权利!  宝钗称其“无事忙”,分明地表达了对他不求上进的讽刺与否定; 袭人对其屡次三番的劝谏,也明确地提出了对其读书应考继业扬名的要求; 就连心直口快的湘云,也当面劝他”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作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对其“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的生活方式明确提出了批评! 在湘云的眼中,贾宝玉从来就不是“我们队里”的人,这无疑是作者通过湘云之口,表达了女儿世界对贾宝玉是从未以同类视之的!  他爱的,是他此生无法选择成为的; 他恨的,是他此生无法逃避的! 对于贾宝玉这样一个处在两个世界的夹缝里的尴尬人来说,天地之大,他却只能是“无可云证,是立足境”,他所选择的也唯有弃世一途而已!  注释  ① 刘敬圻《贾宝玉生存价值的还原批评》,《红楼梦学刊》 1997 年第 1 辑。

  ② 周晓波《男性偶像的缺席——— - 论贾府教育缺失对贾宝玉性格形成的影响》,《名作欣赏》2010 年第 7 期。

  ③ 吕靖波,张文德《试论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心理成因》,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 3 期。

  ④ 楼霏《论贾宝玉的女儿观》,《红楼梦学刊》1995 年第 3 辑。

  ⑤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北京出版社 2011 年 2 月第 3 版,第 272、273 页。

  ⑥ 参见王富鹏《论传统文化的阴柔性因素对贾宝玉气质的影响》,《红楼梦学刊》2006 年第四辑。

  ⑦ 参见王明霞《从满族家庭礼俗看其民族的伦理道德观》,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年 第 3 期。

  ⑧ 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年 8 月第 1 版,第 38 页。

  ( 本文作者: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基础 部,邮 编: 100029)

写给父母的一封廉政家信

一封给父母的廉政家书亲爱的爸爸、妈妈:您们好

提笔给您们写这封信,您们或许会有些许的意外吧。

最近,我们单位在开展一次有意义的“树清正家风,守幸福家门”廉洁书信活动。

提起笔来,真是感慨颇多。

尽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大家偶尔会谈及廉政这个话题,但我从没有真正像今天这样深思过这个问题。

俗话说:“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只有把廉洁二字深深地刻在脑子里,形成良好的廉洁从业习惯,为自己铺就一条廉洁从业之路,让家人放心,让领导放心。

记得臧克家先生曾经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一个人无论职位高低、权势大小,只要他为国家振兴尽职尽力,为百姓利益呕心沥血,人民都将永远记住他。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风尚,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追求和人生,但人的生命就如同彩虹般——灿烂却短暂,要活出怎样的精彩,要留下怎样的英名,要说出怎样的终结语,全在于你自己做主,自己把握。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的“三镜说”。

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作为一名党员,要严格要求自己,做遵守党章,维护党章的模范,做廉洁自律,严于律己的模范,做党的建设的模范,“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忠实履职,做廉洁的卫士。

加之我们所在单位领导非常重视“廉政”这个问题,专门开展这么一次“廉洁家书”活动,使我们受到更多的教育和启迪,更加深思这个问题,真正能从灵魂深处懂得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