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焚稿读后感
书名:红楼梦 作者:前80回曹雪芹(后40回为续作 作者高鹗 黛玉焚稿为高所续) 主要内容: 黛玉得知宝玉和宝钗定婚的消息后,一病不起,日重一日。
这时黛玉睁开眼,只有紫鹃一人,自料万无生理,陷入了彻底的绝望之中。
黛玉一生以诗为侣,她用整个身心写成的那些诗篇,是她的生命、青春和爱情的象征。
因此,在她生命终止的前夕,她自然首先想到她的诗稿。
“ 感想:焚稿”的情节,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此时此刻黛玉的心境,并使其思想性格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黛玉焚稿读后感 即将枯萎的绛珠草,无意得到了神瑛侍者的慈悲灌溉,修炼成仙。
两位因灌愁海水,结下一段生死缘分。
高山晶莹的绛珠仙子,不能受人之恩惠而不报,听说神瑛思凡下界,于是要用一生的泪水交换,换取他的回头是岸,以报答灌溉之恩。
当年看到这里,深深被绛珠仙子的高尚宏愿和无私行为所感动。
后来方知,绛珠黛玉,名别体殊,实乃香魂一缕所化,本为一人,从此深爱不已。
黛玉前生仙体,神水浇灌,一尘不染,纤纤弱质,来到污浊的凡间,深涉红尘,无所适应,遂染无医之病。
初见化为宝玉的恩人,便泪如雨下,高兴之极乎,感恩之深乎
无论如何,绛珠终于又遇到神瑛,三生石上旧精魄,万劫人世有情缘。
既然入凡尘,即行凡间事。
当年神瑛因动情红尘,万事自然从他富贵闲人的生活开始,黛玉宝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根深种。
为了让宝玉早启慧根,懂得世无常欢,花无常艳,黛玉不惜以泪洗面,让宝玉在锦衣玉食中,看到悲苦无常。
而常人视她,只当黛玉心胸狭窄,目下无尘。
可怜绛珠一片心意,正是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世间无情,千万物事穿手过,流水落花天地间。
清灵黛玉,无人知心,四季逆旅,寂寞独行,春葬落花,秋卧菊榻,兰心慧语,化做墨香。
可怜清流易被浊欺,白雪常遭泥污,生长在一个不容她的世界里,黛玉因此更无片刻欢颜。
尽管外祖母宠爱,宝玉钟情,黛玉并未因此真正快乐过,她深知眼前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自己只是一匆匆过客,不会久留。
周遭他人冷眼,黛玉独自经受,从未怨言,世间的骄情假意,被她的无尘明镜,照得纤微必显,毫无遗漏。
在这个戏台一般的世界里,她不会妥协,不会作假,只会一意孤行,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一如殷商末年的伯夷叔齐,周伐纣王,两人便以微小之躯劝阻西周万人之兵,周灭纣王后,两人便作采薇之歌,绝食首阳山。
黛玉高洁,一身孤臣孽子的风范,直逼古人,就算是自认为红尘得意的薛宝钗,也情不自禁愿和她结为金兰之谊,时常亲近。
自认非凡的槛外人妙玉,也亲自以古器仙茗客敬黛玉,并时常在圆中,驻步倾听黛玉的雅乐诗词。
被人间奉为金科玉律的圣贤典籍,到了黛玉眼中,无非是名利险滩的一片野木蓬篙。
而被常人贬斥的污秽戏文,到了黛玉口中,便化为馥气馨质的蕊白梅芯。
春华秋叶,晨风夜雨,无人相诉之时,黛玉便轻挥藕指,弹奏云山缥缈的天籁之音,微启噙香唇齿,歌咏澹澹寒水的修篁之情。
居潇湘桂阁,以碧竹为墙,坐月洞琴台,以笔砚为友。
落入人间的绛珠仙韵,只有怡红公子能真正赏识,两人原本神仙眷属,心心相印。
但尘蒙愚情的宝玉,看不透众人笑骗欺言中的金玉良缘,病中的黛玉,终被风刀霜剑,逼到一息恹恹。
孤身病榻中的黛玉已经无泪可还,知音的琴弦已断,焚稿的诗魂已冷葬明月西风中。
就在自己情缘湮灭之时,在与自己的笔墨知己道别之后,一身傲骨的林黛玉,孤零零而来,干干净净而去。
在日夜啼哭外表之下的黛玉,其实是红楼梦真正的精神支柱。
无论是晴雯的刚烈不阿、司棋的视死如归、鸳鸯的智勇忠贞、还是紫鹃的悲情怒目,都是黛玉的身外化身,是黛玉故事的延伸。
黛玉的尊严,就是红楼梦的尊严。
赏析“黛玉焚稿断痴情”
这段文字运用白描手法,了黛玉焚稿的经过。
黛玉乍闻宝宝钗定婚,急怨攻心,一病不起。
绝望之时,便叫雪雁拿来诗稿、诗帕。
既然你宝玉和我不是同道之人,聚散就该无牵无挂;把这些洁净之物付之一炬,也免受污浊世界的玷污
于是她接过丝帕,便狠命地撕。
撕不动,就叫点灯生火。
趁紫鹃无暇顾及,先燃诗帕,再焚诗稿,彻底斩断了与宝玉的情思。
这段描述,把一个娇弱无力、万念俱灰、心性刚烈的林黛玉,刻画得神形兼备,惟妙惟肖
林黛玉是个苦命人。
六岁时母亲病故,十一二岁便来到外祖母的身边。
不久,父亲又撒手人寰。
她孤苦伶仃,只好长居贾府。
林黛玉长得很漂亮: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病如西子胜三分。
是西施捧心式的病态美。
黛玉少年时就酷爱读书,住进大观园后,特别爱读《西厢记》、《牡丹亭》等元代杂剧。
对唐宋名家的诗词,熟读成诵,运用自如。
故在大观园的赛诗活动中,多次拔得头筹。
在日常生活中,她也吟咏不辍,以抒发自己的欢乐与爱情,发泄自己的悲伤和痛苦。
在著名的《葬花吟》中,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抒写了“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哀愁和悲愤。
当宝玉无意听到时,竟哭倒在山坡上。
可见她抒发的真情,感人至深
黛玉敢于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真挚纯洁的爱情。
她初见宝玉,便引为知己,渐生爱慕之情。
起初,她只心中有数,不敢明确表白。
当宝玉用《西厢》曲词“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向她吐露衷肠时,她还满脸通红,佯装气恼。
这时的宝玉,对宝钗、湘云都有好感,这使她无法容忍,常揉眼抹泪,生出不少波折。
但是,当她无意中听得宝玉说“林妹妹就不说这样混账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时,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
喜的是自己眼力不错,得一知己;惊的是宝玉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自己,竟不避嫌疑。
叹的是,你宝玉既为我知己, 何必又有金玉之论
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何必来一宝钗呢
悲的是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却无人为自己主张…… 此后,她不再吃醋,少了吵闹和猜疑,开始心心相印,互相关怀,私定木石之盟,决意长相厮守。
黛玉多愁善感,常以泪洗面。
命运的坎坷、寄人篱下的苦楚、爱情的没有着落,使她郁郁寡欢,泪水涟涟。
那饱含忧愁和哀怨的泪水,从秋流到冬,从春流到夏
黛玉生性清高孤傲,说话刻薄,爱使小性儿。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何人对她稍含轻视之举,或言语暗含讥讽,她便锋芒毕露,用“比刀子还厉害”的话予以回击,以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如周瑞家的来送宫花,她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令送者难堪无比。
黛玉的性格缺陷是多疑好妒。
在她看来,不管是薛宝钗的金锁,还是史湘云的金麒麟,都是对她爱情的直接威胁。
即便宝玉不为所动, 她仍心存猜疑、不断试探。
她曾对宝玉说:“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给忘了。
”一次,因她又提“金玉良缘”,气得宝玉“下死力砸玉”。
如今,她烧掉了诗稿诗帕,静静地躺在病榻上。
当宝玉成婚的礼乐声飘进潇湘馆,泪已洒尽的林黛玉, 身子一歪,离开了污浊的尘世 。
林妹妹走了,但她哀怨的眼神、婀娜的身姿、绝世的聪慧和有情人不成眷属的悲剧,却让人永志难忘。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简述黛玉焚稿断情结
●第九十七回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此时的黛玉已经不再伤心,只希望快快死去,以了结这段痴情。
贾母知道了这件事的原委后,疼黛玉的心肠竟淡了许多,一心只放在宝玉宝钗的婚事上。
薛姨妈知道了“调包计”后,恐怕宝钗委屈,但仍答应了。
只有宝玉听说要娶林妹妹过来,心里竟不像先前那样糊涂了。
成亲那天夜里,看到喜娘是雪雁,竟像看到黛玉一样。
及至掀开盖头,发现是宝钗,竟像在梦里一般,糊涂得更厉害了。
贾政见宝玉顺利完婚,便放心地起程上任去了。
黛玉如今病得厉害,上下却很少人来探视。
她的病一天重似一天。
紫鹃悲愤交加,却见不到贾母宝玉等人的踪影。
幸亏有人请了李纨过来,劝住紫鹃,要她收拾黛玉的衣衾给她换上。
然后才打发雪雁过去作宝钗的喜娘。
林黛玉焚稿断诗情400字
黛王从傻大姐那里知道了宝玉和宝钗即将成婚的消息,便一病不起。
一天,黛玉叫紫鹃扶她起来,要来宝玉送的有题诗的旧帕狠命地撕扯起来,但因病弱无法如愿。
黛王又叫雪雁笼上火盆,将旧帕投进火中,随后又将诗稿撂进火盆.紫鹃、雪雁赶忙去抢,却来不及了。
这段文字运用白描手法,述说了黛玉焚稿经过。
黛玉乍闻二宝定婚,怨急攻心,一病不起。
绝望之时,首先想到的是诗帕、诗稿,她要烧掉它们。
因这些诗稿,记录着自己的青春期盼,倾述着自己的纯真情感,是自己心血、泪水的结晶。
既然不是同道之人,来去就该无牵无挂。
把这些洁净之物付之一炬,也免受污浊世界的玷污。
于是她接帕在手,便狠命地撕。
撕不动,就叫点灯生火。
趁紫鹃无暇顾及,先燃诗帕,再焚诗稿,彻底斩断情思。
这段描述,把一个娇弱无力、病入膏肓、万念俱灰、行将就木的林黛玉,刻画得神形兼备,惟妙惟肖
黛玉字“颦颦”,号“潇湘妃子”。
她生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无奈命运不济,六岁丧母,十一二岁寄人篱下;不久又父逝,只得长寓贾府舅家。
她长得绝世娇柔,美若天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 黛玉绝顶聪明,自幼博览群书。
她喜读《西厢记》、《牡丹亭》。
顿饭工夫,便读完《西厢》,且过目不忘。
对历代名家诗词,熟读成诵,运用自如。
她还识乐谱,擅抚琴。
可谓多才多艺。
黛玉纯洁善良。
花儿谢了,落红满地,她拿着锄头,将其一锄一锄地埋藏,使得这些花儿魂归净土;她教香菱作诗,不厌其烦,诲人不倦;她把宝钗让她“每天吃一两燕窝“以滋阴补气”,看作是对她的体贴;对丫鬟紫鹃亲如姐妹,绝无半点主子身价。
关于林黛玉的主要故事情节
章节;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潇湘子雅谑补余香 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林黛玉焚稿断痴性格;林黛玉:字“颦颦”,名号“潇湘妃子”。
林妹妹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
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却只有黛玉美的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
“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
”,更能生动贴切些吧。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
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
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 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
《红楼梦》中林黛玉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灌溉,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然而仅修为女体,心中结一份难释之情,说 若他下世为人,我也随他世间走一遭,将毕生眼泪还与他,以报灌溉之恩。
后,通灵宝玉下世,这才使整个故事得以发生……相关情节;林黛玉这个人物在读者心中的影响与贾宝玉几乎是等同的。
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每次读完《红楼梦》,她都能引起我的深深思考,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
但同时在她身上又存在不少弱点. 因为林黛玉的家世、出身,她在最根本点上所表现的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小组。
在探春理家之后,黛玉评论说:“要这样才好。
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
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算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O六十二回)可见她对于自己是属于贵族阶级,对于与自己休戚相关的贾家贵族的命运也是异常关心的。
当湘云等人说一个扮小旦的伶人模样很象林黛玉时,她是很气恼的。
“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
”(二十二回)这里不仅是由于她使“小性儿”,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她在自己和社会地位低贱的人们----例如伶人--- 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
从而认为把自己与这类人相比,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
这里,她的阶级优越感表现的很突出。
另一方面,她的性格中虽然存在着叛逆因素,但也并不是说她就一味地与封建阶级抗争。
在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传统观念冲突,矛盾最激化的时候----宝玉挨打时,黛玉却在宝玉被打后劝她:“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三十四)在这里,黛玉劝宝玉时所凭借的是怎样的一种想法呢
还有,她偶而说了两句《牡丹亭》和《西厢记》的曲文,被宝钗听到了,宝钗就对她作了长篇封建论教的说教。
黛玉对此不但没有反感,而且“心下暗服”(四十二回)从此变得眼宝钗非常亲密。
那么这里黛玉又是凭借怎样的一种思想来对等待宝钗的劝告呢
显然,在黛玉性格中,封建传统观念是与叛逆因素并存的。
林黛玉的性格与她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由于她出身在贵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痛爱,因此养成了她贵族小姐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过,在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
由于生活在思想最先到达的,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
后由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