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读后感 > 代人养母的读后感

代人养母的读后感

时间:2015-10-16 18:33

杜环代人养母的读后感

故事1:杜环代人养母  杜环是明朝一个名官员,他父亲有一位朋友去世了,剩下母亲无人照顾,而这位母亲的儿子也不知下落。

她便去找自己的亲戚,结果谁也不愿照顾她。

万般无奈,这位母亲只好到处寻找自己的儿子。

杜环得知此事,决定先赡养这位老妇人,并代老妇人寻找儿子的下落。

后来,这位母亲的儿子虽然找到了,但他匆匆见了母亲一面,就找借口离开再也没有露面。

杜环则一直赡养着老妇人,对她很孝敬,就像对自己的母亲一样。

  故事2:“儿子你真棒

”  有一位母亲,平时很注意在自己六岁的孩子面前以身作则,每次来客人都热情招待,倒茶、切一盘水果,还告诉孩子客人来时要将拖鞋顺着客人的方向放。

一天,母亲外出不在家,家里的门铃响了,孩子很有礼貌地问:“喂,你好,请问你找哪位

”客人说出了她母亲的名字,于是他把门打开后,把拖鞋放好,将阿姨迎进了屋内,并且热情地接待了这位阿姨,给阿姨切了一盘水果让她吃。

当母亲回到家里,发现茶几上有一盘水果时,便问孩子原委,孩子一一道来,母亲将孩子抱在怀里,高兴地说:“儿子,你真棒

”  这个孩子平时在家里跟母亲学会接人待物的一些这礼仪,生活中还有很多礼仪需要学习,如子妇在接到客人打给不在家的父母电话时,应该说:“您好。

我妈妈(爸爸)不在,请问阿姨您贵姓

您有没有什么急事需要我转达

您是否可以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妈妈(爸爸)回来我再转达给她。

”  还有平时我们在工作时如何接电话也是一门艺术。

首先,应该在电话机旁准备好一些物品:电话号簿、电话记录本和记录用笔。

不要总是在需要时告诉对方请等等,我去拿纸和笔,这样既拖延了通话的时间,又是不礼貌的行为。

其次,无论在哪里接电话,都要仪态文雅、庄重,应轻拿、轻放,把电话机移向自己身边时,不要伸手猛拉过来。

通话时不要拿腔拿调,应该声调适中,语气柔和沉稳,不要在听电话时与旁人打招呼。

通话完毕后,可以询问对方:“还有什么事吗

”或者“还有什么吩咐吗

”这一类客套话,既是表示尊重对方,又是提醒对方,请对方先放下电话,再轻轻放下自己的电话。

另外,在通话时,长者一定先放下电话,你才能放下自己的电话。

总之,在为人处世当中,只要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

弟子规中的代人养母的感想和意义是什么

孝,温暖才会永放光芒 文 \\\/ 帅呆  (一)  清明节就要到来,我在街道上看到,多个店家都在销售离谱“时髦”的冥品。

冥品出现了许多人们没见过的“时髦新玩意”,多个店家门口都摆出了纸制的盒装西服、盒装微型家电、人民币、纸制麻将、化妆品礼盒、高档酒礼品盒。

最离奇的是,一些店里甚至连豪华的“林肯牌小汽车”、“豪华别墅”、“冥府电脑”、“美丽的小姐、帅哥”都摆上了柜台……看到这些,真令人发指,啼笑皆非

  清明节,是我国以扫墓祭祖为主传统习俗比较浓厚的重要节日。

但祭祀用品越来越奢侈化,甚至非常离谱荒唐,已经成为一个急需纠正的社会问题。

我们应该从观念到行为彻底变薄养厚葬为厚养薄葬。

目前,社会上有一些人在祖辈老人活着时经济上不赡养,生活上不照顾,精神上不慰藉,一年半载不回家看看父母老人,更有甚者自己不工作吃住花全是“啃老”,而在老人去世之后,却大张旗鼓,修坟建墓,花钱请来鼓乐队吹打一番,大摆宴席,邀请亲朋好友吃喝一顿,这种做法纯属造势“忽悠”,再隆重的场面故去的人也看不到,花再多的钱故去的人也没享受一点,所以,薄养厚祭的做法是一种不敬不孝行为,不宜提倡。

  孝,温暖才会滋润心田;孝,温暖才会永放光芒。

我们每个拥有爱心和孝心的人,应该在亲人在世的时候,给予他们最多的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真正做到厚养薄葬。

这是每一位在天之灵和在世之人的最大愿望。

我们应该大力提倡文明祭祀和环保祭祀,不用那些奢侈祭祀用品,而采用献花、植树等方式寄托哀思。

这样才是最文明和最环保的祭祀方式,每一位在天之灵才会得到真正的安息。

  (二)  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百善孝为先”,它简洁,但意蕴深长;它平静,却有着不容质疑的笃定。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对这句话的认可和推崇,使得“孝道”成为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文化财富,它渗透进普通人的生活中,无时无处不闪烁着温暖的光芒。

  “羔羊跪乳,乌鸦反哺”。

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

孝,不是刻意教孩子回家帮妈妈洗脚;不是逢年过节,大包小包程序上的探望;更不是父母撒手后,儿哭女嚎时,流给旁人看的眼泪……  孝,不仅要养父母之身,更要舒父母之心、护父母之志。

“孝”字中,父母在上,子女在下,表达着父母疼爱保护子女的天性,与子女敬重感恩父母的赤子之心。

  “孝”,是会意字,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这个字上面是老字头,下面是子,说明老一代和子一代是融成一体的,就是孝。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一切善行皆从孝起。

孝,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中华伦理持续发展的内在基因,是中华文化之特色。

孝是亲情之爱,是生生不息的爱心,是形成个人品德之根源,“道由孝生”,孝乃“德之本”。

  可是,现在有很多人对孝道有所迷失,认为自己不需要尽孝。

这些人已经迷失了生命,活在了自己的幻想之中,忘记了自己做人的根。

父母在你子女报恩之时,已经无经济能力、无体格健壮之躯,变成生活上弱者了,这难道不需要你“孝”吗

可在今天,有的人把养老父母当作一种负担和累赘,对父母的“孝”,似乎成了一个奢侈品。

  现在“薄养厚葬”并不鲜见。

一些老年人历尽沧桑,把子女们拉扯大,培养成人。

有道是岁月无情,等自己衰老以后,晚景却很凄凉:或住在陋室(地下室),或衣着褴褛,或食不果腹,或生病无人问津,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长辈在世之日,子女不尽到赡养义务,对老人冷言恶语者有之,对老人不闻不问者有之,视老人为无偿劳动力者有之,对老人生活虐待有之。

但当老人去世后,办起“白事”来却十分慷慨,这些大操大办丧事者,或是相互攀比光耀门庭;或是怕人说闲话;或信奉风水,寻求冥冥庇荫;更有借此殓财的。

  对待父母长辈,应该是“厚养薄葬”,而不应该“薄养厚葬”。

老人在世时应尽力关心照顾才是真孝,老人生前不照顾,去世后花再多的钱,请再多的客,念再多的经,也是伪孝。

生前孝是真,死后孝是假。

生前孝是为老人,死后孝是为自己。

在老人死后的丧事上下工夫,摆阔气,实在是让人耻笑,让人鄙视,让人唾弃。

薄养厚葬本质上是不孝和无知。

人死不能复生。

于逝者,再怎么风光体面的葬礼也无丝毫的益处。

“风光体面”的只是后人。

俗说“人在做,天在看。

”丧事的大操大办和豪华的祭祖,决不能免除其不孝的罪孽,那么,为什么老人在世的时候怎么不好好行孝呢

  孔子在《圣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生也。

”孝,是做人的根本。

“百善孝为先”,孝顺,孝心、孝道,是今天社会转型人际间情感疏离的感召。

小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我们做人难道不应该有大亲、大情、大义之孝吗

  为了世俗间纷纷扰扰的追逐,我们错过了或者遗忘了多少东西

你可能功成名就,财源滚滚,但你是否想起年已迈老的父母,他们身体是否还一如当年的健康硬朗

他们面容是否还一如当年的神采奕奕

他们精神是否还一如当年的勃勃抖擞

  当年俯下身子给我们当坐骑的后背还会那样的挺拔吗

不,已经十分的佝偻

当年在雨中牵着我们的细手还会那样的温柔吗

不,已经爬满了老茧

他们的心里是怎样的寂寞和孤独

他们的人生是怎样的憔悴与无助

  此刻的他们,需要的是关爱,需要的是孩子们围在身旁,哪怕说说话,聊聊天,也是美好的、更是奢侈的,这远是送几个钱币,买几件衣服无法比拟的。

  (三)  现在,我们要首先弄清“孝”的本质是什么

这样才会用自己的行动去行“孝”。

“孝”的本质是报恩。

报效父母的生养之恩,父母让自己有了生命,对自己有恩,父母养育了自己,对自己有恩。

为人子女就要报效父母的恩情。

父母之恩,在于让自己有了生命。

如果没有父母赐予自己生命,自己根本不可能有此时的感受,自己根本没有认识这个世界的机会,自己根本不会有此刻的留恋。

父母对自己恩重如山,如果仍不能尽孝,简直是猪狗不如。

总之任何人都应尽孝于父母,不孝之人可以完全等同于死灰。

  大多数人都认为孝顺父母,就是让父母吃好穿好,使父母在物质上很富足就够了。

这种孝大多流于形式,很多是孝在了自己心里舒坦,还有部分孝是孝给了别人看,父母收到的实在甚少。

  孝顺孝顺,孝在于顺。

如何做到顺,就是发现父母的真实需要,尽力让其满足。

父母的需要大都可以分为三部分:物质,精神,愿景。

物质就是基本生活所需,父母所需要或是喜欢的东西,在物质上满足父母所需。

有些少数父母,完全是拜金主义所需,子女对他们做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就是子女能够给他们金钱上的满足,可能给其买件貂皮大衣,父母穿了出去,到处告诉别人这是自己儿女给买的,这对于他们就是最大的孝,这就是他们全部的需要,他们不需要其它。

还有部分父母,最大的需要就是有人赡养,那么能够好好的赡养父母,满足父母的最大需求也就孝顺了父母。

精神就是除基本生活外的精神所需,父母需要儿女能够多多陪伴自己,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较多父母对儿女在物质上都无较高要求,只是需要子女的陪伴,这样子女只要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老人,就做到了孝顺,也就满足了父母的最大需求。

父母在精神心理的其它方面有所需要,这就需要自己不断的发现,尽量去满足父母所需。

愿景就是父母的愿望,也可归为精神所需,不过这类所需父母不是为了自己。

大多数父母的愿景都是儿女能够事业成功生活幸福,如果这就是父母唯一的需要那么自己就去努力工作,让父母感到欣慰。

也有些父母的愿景是让子女能够成才,服务社会报效祖国,那自己就要尽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满足了父母的最大愿景,对自己的父母也就是最大的孝顺。

  (四)  传统的孝道传承到今时今日,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尊重长辈、不褫夺他们的尊严是孝,做好本职、不让家人担心亦是孝。

从广义上说,公交车上,给年长者让座,搀扶他们上下车,是孝;超市购物,帮身边老人拎下筐,搭乘电梯时顺手的一把搀扶,是孝;匆匆途中,面对陌生老人求助,不嫌他混乱的逻辑、啰嗦的语言,微笑听完,耐心解答,同样是孝。

  “孝”是一种道德。

儒家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俗话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

说的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仅是人类的美德,而且动物界也奉行。

  “孝”是一种风尚。

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都需要好的风尚,都离不开好的风尚。

“孝”不好用法律来规范,只好用道德来约束。

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家庭和睦、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

  “孝”是一种人格。

每个人因人格不同,对“孝”的理解、把握、觉悟和行为也不同。

“孝”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自觉的行为,不带目的,不讲条件,不求回报,不受其他所左右。

  “孝”是一种心情。

“孝”需要意志坚定,需要不断修养,需要持之以恒。

有时候,“孝”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主观心情会发生变化,但这只能是暂时的,调理性的。

作为子女,孝敬父母应该当仁不让,责无旁贷。

作为父母,应该体谅子女,平衡处事,减少麻烦。

因此,孝与不孝,是复合因素的结果。

  “孝”是一种报应。

贤文曰:“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在现实社会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凡例无数。

好人一生平安,孝心终有好报。

  “孝”是一种能力。

“孝”如血液般凝聚着整个民族,促进着人们关系的和谐,进而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

连父母都不会孝敬,连兄弟姐妹都不能团结,怎么能搞好一个团队,怎样能带领一个企业发展,又能凭什么去治理一个国家

  “孝”是一种责任。

作为一个有良知懂得感恩的人,该知道人生在世父母为亲。

“无父不生,非母不育”,“人无父母身从何来,人无先祖根从何来”的道理。

我们身边的许多年轻人,他们总认为那是一些发了黄、生了锈的语言,离他们是那么的遥远。

然而,“孝悌”是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它是一种责任;人的一生应该因为担当责任而伟大,因为追求远大的人生目标充实而闪光

  孝,温暖才会滋润心田;孝,温暖才会永放光芒。

我们每个人只要真正认清了孝,你才会乐于尽孝。

让我们做好子女这一独特的角色,行好对父母的孝。

我们在尽力做好孝道的同时,我们的生活随之变成幸福快乐。

你还记得陈红的那首歌——《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锤锤后背揉揉肩……”是的,我们要经常带着爱人,带着孩子回家,带着我们那颗尘封了许久的“孝”心……  敬孝 文 \\\/ 向天平  在中国,自古就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

此话,在市场经济今天的中国尤为突出。

笔者上世纪七十年代离家到攀枝花工作,先是在郊区东方红公社老房子生产队下乡,三年不到考入金江水泥厂工作学钳工,一年半后做党政秘书,然后任支部书记、总支书记、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监事会主席、党委书记兼副董事长等职务,也算是公门中人,自然敬孝方面的事,自己做不了主。

用官话说叫以小家服从大家。

  我第一次回武胜看望父母是在一九八七年。

几次找领导,终得批准。

考虑工作忙,决定先在西昌玩一天再回家,然后假期满时直接回攀枝花。

就在西昌玩的那天下午,我亲大姐赶到西昌,说我养父辞世了。

  那时,交通极不方便,我赶回老家已是三天后的事了。

因为是农历六月,天气很热,养父已入棺了,没有见上养父最后一面。

我除磕了三个头,守了一晚灵外,没有尽到任何孝道。

后来想起这事心里总不是滋味。

  历史总是重复着相同的事件,只不过发生在不同人身上罢了,家事也是如此。

  今年农历六月十一,是我生母八十六岁寿辰,兄弟姐妹联系,准备一同回去给母亲祝寿。

我因企业改制,到了一家新成立的处理改制企业遗留问题的国有企业工作,但为了给母亲祝寿,我将自己手头的工作尽量往前赶,希望到农历六月初能成行。

中国的国有企业就是一个小社会,承担着非常重的社会职能,更何况我负责的部门恰恰是处理改制企业遗留问题、信访问题、稳定问题、法律法规问题的部门,事情繁杂可想而知。

  农历已近五月初八,我的工作顺利的进行,到农历六月初完全能抽身回老家休假。

正在我满心欢喜之时,农历五月初九晚上,接到养姐的电话,说养母快不行了。

我问姐,养母脸色如何,回答是挺好,只是不能进食;请阴阳先生看过,也就这几天的事了。

我不相信阴阳先生,自然不相信养母就这几天会走。

于是给养姐说,弄牛奶给养母喝,等我把手中的工作处理完,六月初就回去。

  养姐深知公门人的难处,没有强求我马上赶回去。

但我做了应急准备,召开了监管改制企业领导人和部门工作人员会议,将工作分解下去。

  农历五月十一早上,起床不久,还没有来得急洗脸,家里的电话响了,养姐声音哽咽着告诉我,养母在十多分钟前走了。

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头晕晕的。

稍事慎定之后,马上将此噩耗通知在攀的兄弟姐妹和在外地工作的女儿女婿。

  上班了,我给副手做了工作交待,然后写了假条,准备将二00九年和二0一0年的年休假合并使用,回家处理完养母的后事,过完生母的八十六岁寿辰再返攀。

假条放在老总手里,他看了半天,然后看看我,说:七一马上就到了,下星期一要接受五五普法验收,建设公司七月初要挂牌, 能休这么长的假

我无语,眼睛绿绿的看着老总。

老总并不顾及我的感受,提起笔在假条上写道“同意休假六天”。

  其实,我知道,这是老总特别开恩了。

我迅速在有关部门办完休假手续,然后买了当天的火车票,十六点四十踏上奔丧的归程。

  第二天中午时分,我回到了养姐家。

养父故后,养母一直住在养姐家。

  养姐,不是养父母所生;像我一样,是抱养的。

不过,我、养姐及养母是有着血缘关系的。

我的母亲,养姐的父亲与养母是同父母所生的亲姊妹。

  养姐对养父母一直很孝顺。

我在外地工作,对养父母没有一点照顾。

养姐曾是做食店老板的,虽然不算什么大老板,但在我们武胜县飞龙那个小镇上的饮食行业中也算是数一数二。

养姐夫今年四月退休,退休前在乡村小学做教师,任过小学校长。

尽管他们的工作也很忙,仍默默无闻地承担着了赡养养父母的义务,并且从来没有对我表示一丁点儿的意见。

  二00九年八月,已经九十一岁的养母,午睡时突然从床上跌到床下,造成腿部骨折。

养姐遍及岳池,武胜求医问药,治好了养母的骨折。

毕竟是九十多老人了,养母骨折治好了后却不愿意下床,怎么劝她也听不进去。

一天三顿饭、屎尿都在床上,这一切都是养姐负责。

养母本来身体就好,活到九十岁,没有生过什么病。

这次摔伤躺在床上后,吃得多,吃得好,身体显得更胖了。

养姐要扶她起来喂饭,真有些困难。

  去年国庆,我趁放假的机会,回过一次家,亲眼目睹了养姐侍候养母吃饭的过程。

养母的腿虽然治好了,可在她老年的心里总觉得腿使不上劲,整天躺在床上。

我问她老人家腿痛不痛,她说不痛,也想下床走动,可就感觉无力。

我扶她下床坐了不到十分钟,她就要回到床上去。

  养姐要给养母喂饭了。

养姐先是将养母的被子微微掀开一些,让养母的上半身露出来,然后抱着养母向床头移动,一般要抱两三次才能将养母移正坐在床头。

养姐将饭递给养母,养母自己吃完饭,养姐递过餐巾纸,让养母擦擦嘴坐上十来分钟后,又通过几次移动将养母恢复为躺姿。

  养母年龄大了,时常出现思维混乱,总嚷着有人推她追她。

这时,她便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的问题,弄得满床都是,养姐就更辛苦了。

  养母从摔伤到故去这十个月间,养姐尽到了一个亲生女儿也难以做到的孝女责任。

  我到家时,养母躺在冰棺里,我想看看也无法看到。

我只是给她磕了三个头表示歉意。

吃过午饭,养姐将养母的后事安排跟我说了。

我当然没有意见,自己没有尽过孝道,这时还能有什么意见呢。

养母的后事按照养姐的安排进行着。

养母不是我们的亲生母亲,又是镇上高寿之人,我们处理养母的后事时,自然得顾及街坊邻居的感受,按照本地的风俗,请了道士和打夜的。

  道士将养母、我和养姐及子女的生辰八字集中起来,测算之后,定在农历五用十五早上五时至七时下葬。

我是农历五用十二日中午到家的,按老家的风俗,父母死后到下葬期间,子女不能吃荤、不能洗澡、不能睡觉。

虽然只有三天时间,对于生活有规律的人来讲,确是一种考验。

  养母的后事按照道士规定的程序进行着。

道士、打夜唱戏的齐聚灵堂,道士手敲着木鱼,嘴里念着经。

道士累了,休息;打夜唱戏的接着唱起了川戏。

吊孝的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到来,门外放起鞭炮,我和养姐及子女们得规规矩矩站在养母身旁,向来者行答谢礼,然后给亲戚朋友、街坊邻居送上茶水、糖果、瓜子、烟和两个碗、两条白色的毛巾,表示谢意。

  老家的风俗,高寿死亡之人,一定要给吊孝之人发碗,不然到了亡人下葬后的答谢宴会上,不管这顿宴会在家里办或是餐馆办,碗都会被亲戚朋友、街坊邻居拿走。

因为,亲戚朋友、街坊邻居都想占高寿之人之光,希望自己高寿。

  老家的丧事,令人最头疼的莫过于道士。

道士是整个丧事的总指挥,丧者后人必须听从他的安排。

道士在灵堂的香案上摆放着十八本经书,叠在一起足有半尺厚。

道士与打夜唱戏的似乎是一起的,共有六人。

他们有的敲木鱼,有的敲锣,有的打鼓,人人手上有一件乐器。

道士念经时,其他人跟着念,拖声摇摇,像唱歌一般。

他们念一阵经文,似乎累了,停止敲打,道士拿出写有亡母的生辰八字、死亡时辰和我们的生辰八字的文书来念,另外两人轮流跟着磕头捉鱼。

这两人磕头,叫我们跟着磕;两人捉鱼,让我们跟着捉。

他们两人轮流来,一人弯腰,另一人休息,我们则没有休息时间,一直磕头捉鱼。

这样,一直折腾到天亮。

虽然腰酸背痛的,作为孝子的我,没有怨言。

因为这是我对养母敬孝唯一能做的事。

  时间到农历五月十四日晚上九时,这是道士明确养母入棺的时辰。

我和养姐及两家的子女辈孙子辈都到场了。

养母属下兄弟姐妹的子女孙子们(包括第五代)也到场了。

  我的养父母非常和善,他们曾经照看过姊妹的很多子女,还眷顾过一些毫无血缘关系的人。

我记得我和养姐还小的时候,邻居的三个小孩,经常到我们家吃饭。

上世纪六十年代,任何家庭都不可能有多余的粮食。

别人家的小孩到我家吃饭,要么占用我们的粮食,要么养父养母得半饥半饱。

养父养母宁可自己少吃,也不要邻居家的孩子饿肚子。

有时,我和养姐很有意见,养父养母从不计较,仍然按他们的想法做。

这次养母故去,邻居的小孩在广东东莞得到信息,当天和女儿请假,买不到火车票坐长途汽车赶回来为养母送葬。

他眼睛红的程度不比我们差,跪的时间不比我们短,我很感动,让我真正意义上懂得了爱的真谛。

  按道士的要求,必须由孝子孝女亲手将养母送进棺材。

冰棺打开了,养母脸上的钱纸除去。

她的脸显得很安祥,只是比我去年国庆看到的那张脸清瘦了许多。

养母临死前的一个星期内,几乎进不了食。

因为她在等我回去,一口气没落下去而已。

看到养母那张脸,她落气时我虽然没有在她身边,也没有什么遗憾。

  因为我是儿子,我和我爱人站在养母头的一方,养姐和姐夫站在养母脚的一头,每人抓住养母背下的垫布一角,轻轻的平稳的抬起,然后,一步一步的移向棺材,轻轻的放下,生怕惊醒了熟睡的养母。

  养母的棺材是上好的杉木做的,二米多长,棺底和棺盖、侧墙都有十五公分厚,四个强劳动力抬起很费力。

养母入棺后,她的侄儿们自觉地上前扎棺。

先是扎盖布,一层层地盖,共计盖了八层,然后校正养母的睡姿。

睡姿端正之后,又用青布裹着稻草扎在养母的四周,起固定作用,避免搬运时晃动。

将养母固定后,所有在场的亲人最后一次瞻仰完养母的遗容后,便盖上棺盖。

  出殡是在第二天早上五时开始的,发引时(出殡前的祭祀工作),锁喇声,锣鼓声,啼哭声响成一片。

道士振振有词的念着经,至于念的什么,我不明白。

在道士将一只公鸡的血洒向棺材后,请来的八名抬脚(抬棺之人)将棺材移向门外,早已准备好的两根六米多长,直径约十二公分大的木头上固定,然后八人杠上肩出发。

  走在出殡出队伍最前面的是放鞭炮和撒钱纸的。

我是儿子,是孝子,走第二。

我手上端的是一个不锈钢盘子。

盘子里面放着养母的灵牌、香、蜡烛、猪肉、水果、酒等物品。

香和蜡烛是燃着的,缭绕的香烟不断的往我鼻子里钻。

更为麻烦的是必须保证蜡烛的火不灭,还要保持与棺材的距离,抬脚快我得快,抬脚慢我得慢;香和蜡烛还得不断的续上。

养姐走在我的后面,她端着养母的遗像,虽然轻巧,但一直端着,也是够累的。

棺材后面是送葬的亲朋好友、街坊邻居。

  按照养母的遗愿,不火化,并且要埋回她的老家。

从镇上出发,二点五公里整整走了一个小时。

到达墓地时,已是早上六点半。

用谷草烧过墓地的底层,道士要我脱下衣服下去,倒着走,用衣服扇三次后,将衣服反穿在身上。

墓坑中的草灰清尽,我再将事先准备好的十枚五分硬币,成梅花形摆在墓坑底部。

  道士念过经后开始将棺材移向墓坑。

棺材支在墓坑上,抬脚中的一人开始讲四言八句。

什么儿孙做官,读书成就之类的话,讲一句停下来,等养姐给礼信钱,给了钱又讲下一句。

钱是放在棺材上的。

等他们看钱够他们所想的数时,才停止四言八句,开始将棺材落井。

  棺材落井后,我和姐家的人全部跪在祭台上,背对着棺材,用手将衣服后襟卷起,然后道士将从家里带去的米撒向我们的后背。

说是谁接的米多,谁会富有。

这一仪式完成后,由我先向棺材上投放三把土,其次我姐及家人投放三把土,然后是其他亲朋好友投土,最后才由抬脚们铲土掩埋。

整座坟起来后,我们依次向养母捉三个鱼之后,葬礼才结束。

  这次回家敬孝,是我有身以来,记忆最完整最深刻的一次敬孝。

据道士讲,整个仪式完成,我一共跪了三百八十四次,捉鱼三百八十四次。

一本书的读后感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

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

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

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

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

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

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再说曹操。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

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

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

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

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

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

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