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读后感 > 初夏的庭院读后感

初夏的庭院读后感

时间:2016-10-28 04:33

书湖阴先生壁读后感 越快越正确可以得200分

这是王安石题在逢屋壁上的一首诗。

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作者金陵(今江苏)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

“茅檐”代指庭院。

“静”即净。

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

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

“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

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

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

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

“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

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

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

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

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

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

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

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

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

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

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

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

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在修辞技巧上,三四两句也堪作范例。

“护田”和“排闼”的典故都出自《汉书》,是严格的“史对史”、“汉人语”对“汉人语”,可见诗律极为工细精严。

但读来自然天成,全似未尝着力准确地说,由于诗人将典故融化在诗句中,我们只觉得他采用了拟人手法,而不感到是在“用事”。

“用事”而不使人觉,这正是其成功之处。

初夏的诗句

四月秀葽,《诗经·豳风·七月》四月维夏,《诗经·小雅·四月》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晋·陶渊明《读山海经》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

隋·杨广《夏日临江》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唐·贾弇《孟夏》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朱淑真《即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有约》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宋·陆游《初夏绝句》

《闲居初夏午睡起》是什么意思

1、【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2、【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唐】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南北】无名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5、【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6、【宋】张轼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7、【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8、《北山》【宋】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池,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9、《出塞作》【唐】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躲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雪嫖姚。

10、《丰乐亭游春》【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1、《寄刘驾》【唐】曹邺 一川草色青袅袅,绕屋水声如在家。

怅望美人不携手,墙东又发数枝花。

12、《塞上行》【唐】鲍溶 西风应时筋角坚,承露牧马水草冷。

可怜黄河九曲尽,毡馆牢落胡无影。

13、《边方春兴》【唐】高骈 草色青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

笙歌嘹亮随风去,知尽关山第几重

请问苏轼的词的风格是什么

【苏轼词】:一、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苏轼开创了豪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气势恢弘。

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

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

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

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得到形象的表现,写得雄浑豪放,气象恢弘,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亦开后世豪放一派之先河,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这类词还如《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握诠》(落日绣帘卷)等。

(二)直抒胸臆,自由豪放豪情奔放。

苏轼的词注重抒情言志,直抒胸臆,自由豪放。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中抒写了作者出猎的豪兴和报国的热情,充满豪迈奋发之气,抒发自己报国杀敌的志向,具有一种英雄气慨。

上片开篇写“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场面,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显出其“狂”劲和豪兴。

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酒酣胸胆尚开张”,苏轼为豪放不羁,在此加上“酒酣”,就显得更加豪情洋溢了。

这类词还有《南乡子》(旌旗满江湖)、《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江汉西来)等。

(三)拓展了词境,涌入了生活波涛内容广泛。

苏轼的词题材众多,凡诗文所能写的内容均可入词。

如:《浣溪沙》五首,他第一次把农事写入词里。

其三“麻叶层层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捋春捣, 欠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反映了民间的疾苦。

其四“簌簌衣中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及其五“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使君元是此中人。

”其四、其五两首词展示了普普通通的农村生活画面,读来清新可爱。

苏轼以前,还没有文人采用过这类题材,苏轼能把他的创作视野扩展到农村方面,是他在题材和词境方面的拓展。

此类词还如《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阮郎归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临江仙》(夜归临皋)等。

二、委婉缠绵、清丽柔的婉约风格苏轼打破了他以前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以自己的才情将婉约词推向了高雅的文学殿堂,在内容上去浮艳多雅致,形式蕴藉雅正,语言秀丽清新,情思曲折真切。

(一)咏物词具有物我相融的境界咏物是苏轼婉约词的主体之一,达到了物我相融的极高境界,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歌咏,表达词人的具体感受。

如:《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这首词借咏梅花,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

上阕写梅花的神貌,下阕写梅花的形貌。

在词中,作者虽写的是梅花,但能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其侍妾王朝云来。

表面看是赞赏梅花不畏瘴雾,实质上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

两者相契合,达到了咏物词物我交融的极致。

苏轼主张神似而不满“形似”,他的咏物词《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

艺术构思十分精妙,正是他这种艺术见解的实践。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 作者笔下之杨花,变化多姿,形象飞动,有比兴、有寄托,把咏物、写人、抒情结合起来。

在咏花的同时,亦勾勒了一个少妇的形象。

上片,劈头一句“似花还似非花”,入手擒题,首先捕捉住了杨花的特点。

杨花与桃李等一般的花相同,因春风吹拂而开放,亦随春谢而零落;但又不同于桃李花,无芬芳气息,无艳丽色彩,无诱人姿态,只有在离树飘坠之后方被人注意。

这里,词人遗貌取神,跳出物象之外。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这三句写杨花坠落时的情态,更进一步跳出物象,把杨花写成一个刻骨相思而娇慵厌厌的思妇。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 紧承“困眼”,再以杨花之神魂,进一步写其因思成梦,梦中历尽苦辛,万里寻夫,竟被无情的黄莺惊醒,使她连梦幻中的希望也被毁灭。

作者既没脱离物象,亦没为物所物,似物似人,似人似物。

杨花有思,思妇有情,其实都倾注了作者飘泊异乡思归之情,其妙处是物——人——我三者结合。

下片结尾三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近承“流水”,遥应“寻郎”,把思妇伤春之情推到了顶点。

杨花与“离人泪”合写,起到了画龙点睛作用。

这“离人泪”字面上写思妇伤春,而仔细寻味,却既反映了章质夫及其家人离别、思念之意,也包含了作者自己飘泊、沉沦的感慨以及作为被弃置之人的“惜春”而又无可奈何的幽怨。

(二)言情词具有凄美、委婉的美感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苏轼以前的词人言情主题大多是写一些闺阁、相思、离愁、春花秋月等。

而苏轼描写的言情词,改变了俗套,给人以凄美、委婉的高雅享受。

如:《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记得画屏初会遇”写美妙爱情的开始,与心上人初次相见,令人难忘。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写爱情的破灭。

“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

”写男子对女子的相思。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写女性的娇怩之态和心底的秘密。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收敛眉头不说话,不是无情,是娇羞,越是这样越招人疼爱。

全词以男子无尽的相思和甜美的回忆作结。

这是一首柔情似水的爱情词,但格调健康。

苏轼写这类歌咏真挚爱情的词作,还有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等。

前者写了他悼念原配妻王弗的,抒发的情感自然深挚、凄恻、哀婉、缠绵;后者写了一位闺中少女伤春的情怀。

(三)冲破 “艳科”的藩篱,提高了词品意境是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创造美的意境,也是婉约词的基本特征。

苏轼婉约词摆脱了传统的“以艳为美”、“以俗为美”的特征,呈现出“以雅为美”的特点。

如:《阮朗归·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绿槐高柳咽新蝉,”写了槐、柳、蝉,描绘了初夏一片阴凉清雅的庭院环境。

“碧纱窗下水沉烟,”以碧纱和白烟相衬托,给人一种清静优雅的感受。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燃。

” 又是一番园池夏季景象,给人一种动态优雅的美的感受。

苏轼婉约词中体现“以雅为美”的其它名篇如《点绛唇》(红杏飘香)、《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

三、超尘拔俗、潇洒闲逸的清旷风格苏轼词中数量较多、又能代表其思想个性的,是那些表现他超尘拔俗、通脱豁达、潇洒飘逸、乐观开朗情怀的清旷词。

前人说过:苏词“词极超旷而意极平和”(吴衡《莲子居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王国维《人间词话》)。

(一)心与景会、神与物游,超越自我在这类词中,作者心与景会、神与物游,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从而得到超脱。

如:《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首句,破空而来,奇崛异常。

作者陡然发问:明月是什么时候有的

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

明月对于人类来说,充满了神秘色彩和永恒的魅力,把关于月的这一永恒而又神秘的话题重提出来;这是一个充满理性的疑问,在那个理性之光还未点燃的朦味时代,这理性的疑问勾起人们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而对俗世的不满,这就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出世与入世问题上矛盾,以及最终否定出世、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

下片对月怀人,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

阐发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生活哲理,并对弟弟等离别的人发出深挚祝愿。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婵娟” 代指明月,“共婵娟”即共明月的意思。

苏轼认为,既然人类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两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句就时间而言,“千里”句就空间说。

要打破时空限域,让明月这一原型使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表现了他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是一首把自然与人生高度契合的咏叹之作。

另外如《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等,都是将美好的自然景色和诗人超旷的襟怀融和为一,形成优美、静谧的意境和清旷、飘逸的风格,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襟怀旷达,清高孤傲,脱离凡俗这类词无不寄寓着苏轼超尘拔俗的旷达襟怀。

如:《定风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衰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是客观存在,而“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吟啸”表示意态安闲,“轻”字指心情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杜甫的“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中的“轻”字意同。

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返回到眼前景,“相迎”二字见性情。

“回首”三句说心中事,含蕴深邃,是对自己平生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词人最后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也是苏轼“坡仙化境”的很好体现。

再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描绘了清高孤傲、独往独来的“缥缈孤鸿影”,《定风坡·红梅》写红梅艳如桃李又冷若冰霜的“风流标格”,《定风坡》(常羡人间琢玉郎)写歌女“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随遇而安精神等。

(三)淡泊名利,乐观豁达,心往归隐这类词体现了苏轼清高、淡泊、放任、达观的思想情操,具有闲逸旷远的风格,达到了一定的境界。

如:《行香子》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明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苏轼在词中有感于人生的虚幻、短暂和无聊,表现出对功名利禄、争短论长等世俗观念的否定,以饮酒退隐的方式来超脱现实,自寻乐趣。

意境清空旷淡,格调健朗飘逸,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想象神奇,语言高妙。

这都使读者赞美叫绝,前人所谓“似非吃烟火食人语”(刘熙载《艺概》)。

他以其灵气仙才创作的这些清旷之词,不仅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类词还有《满庭芳》(窝角虚名)、《哨遍》(为米折腰)等。

反映苏轼的文人气质和思想个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别具一格,独领风骚。

一片名为“海滨小镇”的文章,是以前的小学语文课文

暮江吟  诗人: 朝代: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译文】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

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

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赏析】  暮江吟是“杂律诗”中的一首。

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

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

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梅花(六首其三)  诗人:陆游 朝代:宋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注释】  ①闻道:听说。

坼(chè):裂开。

这里是绽开的意思。

  ②雪堆:指梅花盛开像雪堆似的。

  ③何方:有什么办法。

千亿:指能变成千万个放翁(陆游字放翁)。

  ④梅花:一作梅前。

  【赏析】  陆游写过不少咏梅诗,这是其中别开生面的一首。

头两句写梅花绽放的情景。

以白雪堆山喻梅花之盛,语言鲜明,景象开阔。

而三、四两句更是出人意表,高迈脱俗:愿化身千亿个陆游,而每个陆游前都有一树梅花,把痴迷的爱梅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写此诗时作者已78岁高龄,闲居在故乡山阴,借咏梅来宣泄自己落寞孤高的情愫。

前两句的写梅是为后两句写人作陪衬。

“化身千亿”长在梅前,与梅相连,心相印:人梅合一,凸现了作者高标绝俗的人格。

  江雪  诗人:柳宗元 朝代: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独钓寒山雪。

  【译文】  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

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默默地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作于诗人谪居永州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和压抑。

这首诗就是他借助歌咏隐居山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压抑。

诗中客观境界的幽僻更能体现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

全诗用简单而细腻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寒江雪钓图:千山万径都没有人烟鸟迹,天地间只有孤独的渔翁在江雪中垂钓。

广阔寂寥的背景空间,更加突出了独钓的孤舟。

诗人淡墨轻描,渲染出一个洁静绝美的世界。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诗人:柳宗元 朝代:唐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译文】  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 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 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 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 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 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 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 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赏析】  写出晨读禅经的情景和感受,曲折地表达了埋藏在心底的抑郁之情,如同苏轼所说:“寄至味于澹泊”。

  这是一首抒写感想的抒情诗。

诗的内容是抒发了诗人的哲学见解。

前半部写他到禅院读经,指责世人追逐的乃是那些荒诞的事情,而不去了解佛经的真正含义。

后半部写他认为佛家的精义与儒家之道有相通之处,但如何修养本性,却难以精熟。

然而,他对禅院的清静幽雅却流连玩赏。

  乐府杂曲·鼓吹铙歌·兽之穷  诗人:柳宗元 朝代:唐  兽之穷,奔大麓。

天厚黄德,狙犷服。

  甲之櫜弓,弭矢箙。

皇旅靖,敌逾蹙。

  自亡其徒,匪予戮。

屈赟猛,虔栗栗。

  縻以尺组,啖以秩。

黎之阳,土茫茫。

  富兵戎,盈仓箱。

乏者德,莫能享。

  驱豺兕,授我疆。

  没找到译文,抱歉~  【赏析】  仍颂高祖之厚德。

曰“天厚黄德”,可使“狙犷服”。

全篇皆用比喻,明写豺兕野兽,暗指李密之流。

李密乃首鼠两端小人,几易其主,与唐军对垒,因“自亡其徒”,走投无路而降唐归李,“乏者德,莫能享”,理所当然。

全诗大气磅礴,每有奇字佳句,开篇“兽之穷”三字,便奇崛,李密之狼狈困窘之态毕现;“皇旅靖,敌逾蹙”两句尤为形象逼真:皇旅所至,鸡犬不惊;叛军过境,百姓已乱。

天兵平定叛乱,李密日暮途穷,理固宜然。

如果说,诗人用“蹙”字状李密之狼狈还有些笔下留情的话,那么以“逾”修饰之,其“蹙”便发生了质的变化,“兽之穷,奔大麓”,走投无路的丧家犬丑态暴露无遗矣

  相对于,多参差错落。

全诗以三言为主,杂以四言,读来仍感圆润流畅,不觉得佶屈聱牙。

在音韵方面,1-14句偶句押lu韵,仄声,干脆利落,明快短促,叙高祖制服李密,最是恰当;15-22句偶句押ang韵,响亮悠扬,鼓舞人心,有效地抒发了诗人歌功颂德之激情。

此乃音错落,意亦错落。

前人评“此篇语特多精峭”,“写得神武,气象万千”,实不谬也。

  早梅  诗人:柳宗元 朝代:唐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译文】  腊梅在高高的树上早早地绽放,花朵儿映着碧蓝的南国天空。

夜晚北风吹来缕缕清香,清晨严霜滋润花朵洁白的华容。

想将花儿赠给万里外的亲友,路途遥远重重山水阻隔。

寒风中花朵就要凋落,又能用什么来抚慰远客

  【赏析】  梅花傲霜雪斗严寒,历来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且多以梅自喻,表达作者的情趣。

柳宗元也正是这样,在诗中借对梅花在严霜寒风中早早开放的风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其五)  诗人:李贺 朝代:唐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释】  ①钩:兵器,似剑而曲。

  ②何当:张相卷三“何当(一)”:“何当,犹云何日也。

”  ③金络脑:用金的笼头(套在马头上的东西,一般用皮条做成,用来系缰绳)套在马头上。

“金”,借代笼头,说它非常贵重,是黄金打成的,或是镶嵌着黄金的。

络,动词,套上。

脑,指马头。

“头”是平声,这里当用仄声,所以以“脑”代“头”。

这是化用了汉乐府“黄金络马头”的诗句。

“金络脑”实际上泛指把马全副武装起来。

  ④走:跑。

走的古义是跑,与今义不同。

  ⑤清秋:凉秋,寒秋。

  【赏析】  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

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南国十三首(其五)  诗人:李贺 朝代:唐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译文】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吴钩,去收取那被藩镇割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

  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赏析】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

“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

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

“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

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

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

次句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

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容易

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

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平之情。

  追和柳恽  诗人:李贺 朝代:唐  汀洲白苹草,柳恽乘马归。

  江头楂树香,岸上蝴蝶飞。

  酒杯箬叶露,玉轸蜀桐虚。

  朱楼通水陌,沙暖一双鱼。

  【注释】  ①汀(音听)洲:用柳诗中词,水中小洲。

《楚辞·九歌·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 唐李商隐《安定城楼》诗:“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  ②江头:江边,江岸。

隋炀帝《凤艒歌》:“三月三日向江头,正见鲤鱼波上游。

”  ③箬(音弱)叶露:竹叶上的露水,指酒。

又《舆地志》曰:“夹溪悉生箭箬和,南岸曰上箬,北岸曰下箬,二箬皆村名。

村人取下箬水以酿酒,醇美胜于云阳,俗称箬下酒。

”  ④玉轸:玉制的琴柱。

王琦汇解:“轸者,琴柱所以系弦,丽者以玉为之。

”  ⑤蜀桐虚,蜀桐,四川桐木古称宜为琴瑟,所以用“蜀桐”作琴身;虚,因琴身中空,故称之。

  ⑥水陌:水边小路。

  ⑦沙暖:指居处的温暖。

  ⑧一双鱼:喻指夫妻。

  【赏析】  三四句写柳恽回家时路上的美好风光。

五六句写回家后饮酒弹琴。

七八句写夫妻团聚舒适生活。

追和柳恽,充满羡慕意,因有自叹不如之感。

  嫦娥  诗人:李商隐 朝代: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释】  ①深:暗。

  ②长河:银河。

  ③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④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译文】  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银河渐渐疏落,启明星要消失了。

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赏析】  这首诗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

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正是本诗的特色。

全诗精致伤感,蕴含深厚。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