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读后感 > 初三故乡读后感200字

初三故乡读后感200字

时间:2015-12-26 10:46

读完《故乡》后的感受

篇一:读《故乡》有感谢谢 封建社会下的悲惨人生——读《故乡》有感最近几天看了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读完这篇文章后,我颇有感触。

《故乡》这篇文章以叙述主人公“我”回到家乡迁居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描写了旧中国农民悲惨生活和精神病苦,抒写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存在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本文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闰土。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少年闰土的形象与中年闰土的形象有很大差异。

少年闰土是天真、活泼、勤劳、勇敢、机灵的小英雄,而中年闰土的形象是迷信、麻木、好不觉醒的木偶人。

“他站住了,脸上显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这几句话可以看出闰土见到童年好友是高兴的,但是二十几年的世态炎凉使他感到痛苦、难堪。

“终于恭敬起来”蕴含深沉的悲哀。

“厚障壁”比喻人与之间的隔膜,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

从中可以看出中年闰土的性格是封建社会压迫,扭曲的结果,值得同情。

从闰土身上,可以看出旧社会的黑暗和劳动人民苦难的生活,我为我生活在一个新中国,一个新的社会而感到幸福。

鲁迅先生在文章最后说道:“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说明了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就没有希望。

虽然实现“希望”困难很大,但是只要去不断的探索,实践,就有可能实现“希望”。

我也在想:我们在生活中何尝没有呢

篇二:读《故乡》有感在学习了《少年闰土》这篇文章后,我对《故乡》这篇短文有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买到了这本书。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找到《故乡》这篇短文,兴致勃勃地看了起来。

我不知不觉的被这篇文章所吸引。

知道了鲁迅离家一下就是二十多年,与闰土也离开了二十多年。

在他回家的这几天,闰土也到他家来看他。

见面时,闰土并没有以哥弟相称,而是犹犹豫豫地叫了一声“少爷。

”这可让鲁迅打了一个寒噤。

这时,我也很难过。

想一想:二十年前,以哥弟相称的两个人,却在二十年后有了一层可悲的厚屏障。

这难道就是当时社会的黑暗吗

原先的兄弟俩,现在却被迫分离。

因为身份的不同,称呼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当时社会的黑暗,使得人们过的没有尊严,没有权利,没有钱财。

因为这样,使得一些刚刚出世的婴儿悲惨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因为这样,许多老人本来可以享清福,去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因为这样,“豆腐西施”成了“圆规”。

而鲁迅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是一个豪侠,以笔为武器,直刺封建社会的疮疤。

他在《故乡》里写下这样一句话: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根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就是鲁迅小说中含着的微言大义吧。

我还不太懂。

篇三:读《故乡》有感这个星期,我有幸读到了鲁迅先生写的《故乡》。

这本书讲述了鲁迅小时候的生活,可以说是鲁迅的童年既快乐又不是真正的快乐。

童年的鲁迅家里忙月时认识了一个玩伴,叫闰土。

鲁迅和他是一见投机,便对对方产生了好感。

闰土非常机灵,也非常聪明,还让鲁迅知道了乡村许多好玩而又有趣的事情,让鲁迅的童年变得丰富多彩。

当鲁迅长大的时候,闰土也长大了。

待闰土再来看鲁迅时,闰土思量了一会,没有叫一声“迅哥儿”,而是称呼鲁迅:“老爷”。

鲁迅愣了,他突然想到了社会的风气和大部分富人的习性,心里不由得一冷,他意识到,闰土的心灵已经被束缚了,他在真正意义上,已经失去自由。

从此,鲁迅开始写一些有意义的文章,不为别的,只为了解放当时社会上最底层人民的心灵,让他们获得自由。

读了这本书,我深有感悟。

我既为那时的人民默哀,在当时,人民得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生存,还得忍受国民党的压迫,许多人的心灵已变得麻木不仁,人民的生活可以说是雪上加霜;我也为鲁迅勇于为人民写文章而欣慰,鲁迅在国民党的严厉威胁下,仍不屈不服,仍旧写一些能让民心奋起的文章,这个举动真是让我十分敬佩。

这就是我爱读的故事书《故乡》,大家也一起来享受心灵的鸡汤吧

篇四:读《故乡》有感最近,老师又推荐了鲁迅的一篇文章,叫做《故乡》。

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里,我刚刚看完,感触颇深,接下来我就讲一讲我的感受。

《故乡》里的鲁迅,虽然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却像一只井底的青蛙,只能看着那四角的天空,在大院里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而闰土的生活虽然充满艰辛,但他快乐、自由,有无穷无尽的稀罕事等着他去发现。

当几十年后,朋友已经变成了下人,这呈现出了旧社会的封建制度,以及鲁迅对这种封建制度的憎恶,他希望他的侄子和水生,不要像他和闰土一样,在受这种制度的束缚。

还有最后的那一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说的是就算前方没有路,我们也可以创造一条路。

鲁迅的书并不怎么深奥,但却是我们几乎一辈子都弄不懂得。

篇五:回不去的故乡_读《故乡》有感一游子,离别故乡二十余载。

一日,因家变故,回到生长之地,竟发出“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的哀呼,谓人难断其遇之变故及故乡所生何之大变也。

其处时代,也属可悲,偏偏在中国社会黑暗不净时。

这与他别故乡时的社会已毫无比拟之处。

当时的故乡定是如画之美,起码在作者看来是这样。

当时的现象便是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记忆中的杨二嫂、闰土还是那么单纯。

可二十年后所见,本以为一切的人和事还能如人生之初见一样美妙,但他料不到,一切大变。

不净的思想渗入小村,侵入了人人的大脑,将他们的思想拖慢、浊化,才有了他所感的“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其言之言,可谓众人之言。

我与他就有相近的遭遇。

之前出生和成长之处也是美好如一幅古画,有着日夜为伴的好友;有着令人难忘的风景;也有作者文字中的美好情愫。

但由于生活的变故,离了他们。

偶有一两次回见时,也没有了童年的感觉,话只是有一茬没一茬的搭着,好像自己与朋友都被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附住了嘴,脑里只是空洞洞的,还有些简单到聊以自慰的话。

若将这些与往后比,可谓极妙哉。

因为总算还见得到几面。

窗前花落花又开,现在是想也回不去。

极思念时,只得对着一片片静得可怕的废墟凭吊,任凭自己如何声声呼唤伙伴的乳名,也只有断断续续的鸟叫声划破灰色的天空。

以至于我常想自己是否有过

老朋友都一一离去,想也想不出个结果,我索性不想了。

不被这厮缠住锁住。

鲁迅也没有被这繁琐的情绪缠住,由此悟出了“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的道理,其实他的心里此时还想着“海边一片碧绿的沙地”。

很无奈,现实中的与记忆中的实在相差太多,而梦中的家长却不知何处去寻了。

我也正如他,只觉得这所有的变故和经历是对自己的一种历练。

在这其中变化的人和事,也只能被埋没在时光的沙壤中,自己务得更好则知足。

那梦中的情愫,也只能留给自己去追溯。

故乡仍是心中最期望去的地方,带着回忆和美好的憧憬,期待明天会更好。

梦中再见时还如初见时的美好。

如冬日冰雪里的那一珠红梅。

我开学初三,求适合我写的读后感,龙应台的《目送》800字

“功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谢知何处。

”这是《外史》开头的几句。

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

“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

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

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

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

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

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

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

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

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

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

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

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

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

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

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

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

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

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

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

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

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

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

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

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

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枣儿读后感400字

味》读后感600字  “恭喜恭喜你啊,恭喜恭喜恭喜你......”这首歌这重复在我脑海现。

是啊,新的一年又来了,在我的无限感慨中闻到了从厨房飘出的阵阵饺子香,我不由想到了新年中的个中年味儿......  新年到了,整个空气中都弥漫着散不尽的硝烟味,“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传遍了各街各巷。

而这鞭炮声是年味中最重要的一味,大人小孩谁不喜欢在各家门前放烟花,玩鞭炮?当然,我也好好的体会了一把,吃过年夜饭,我们一家人来到世纪广场,那忽大忽小的  孔明灯稀稀疏疏的,顿时吸引了我的眼球。

我也放飞了一个,抬头望着天空我许下新年第一个愿望,突然,从旁边飘来一个歪斜的孔明灯,爸爸出手把孔明灯给拉直,就这样孔明灯越飞越高,直到和空中其他的孔明灯混淆了。

随着孔明灯的消逝,我看到了空中另一番景色: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烟花随着同样的节奏上升,再在空中停留一秒,绽放,随之在空中消失,给这寂静的夜增添一份属于自己的绚烂。

  当然,我们过年酒香味是少不了的,大家都拿出自己精心调配的老酒,在新年的酒席上大显身手,而其中有些不懂酒的年轻人就不免吃一些亏了,大家在酒席上笑着,喝着,聊着。

  过年嘛,饺子是每个人津津乐道的话题,雪白的饺子皮,足够肥的肉馅,再倒上香料酒,多摆上几个盘子,几个人围坐一桌,你看,这就可以动筷子了

几盘饺子下肚,就会有很满的饱足感。

  笔.墨.纸.砚,一幅幅公整又顺口并且富满诗意的对联就浮出水面,红红的对联纸衬上黑色又有力的字体,贴在大门上,房梁上,大家来来往往,都注意到这不一样的景色。

无不显示出年味儿。

  年味儿无处不在,大街上,小巷里,这些传统的文明习俗都在等着大家发扬。

其实,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充满人情味的新年。

社戏读后感600字

鲁迅先生的社戏,我看到一种天真烂漫的东西,作者通过对童趣事的回忆赞美农民的善良与高尚.因为书上写得大多都是反映农村景物的,因此读起来就显得特别亲切,一幅美丽的“农村夜景图”仿佛映入我的眼帘:蓝蓝的天空、圆圆的明月、石板型的小桥、小巧玲珑的划船。

“我”和一群活泼可爱的农村孩子来到河边,他们下船、点篙。

飞一般的在月下航行,沿途的夜景真美呀

“豆麦散发出草香味,河边的小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群山、依稀的赵庄、婉转悠扬的笛声,还有点点渔火等等。

这些本来是农村中很普通的景色,也是我们农村孩子很熟悉的,但经过鲁迅的一番艺术加工,看上去简直变成了人人向往的神仙美景了。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鲁迅对农村的怀恋,对他小时候在外婆家的眷恋之情。

同时更激起了我和农村孩子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在鲁迅笔下,一些普通的农家孩子,都是那么可爱,纯朴,他们的思想又是那么高尚无私,真切体现当时农村孩子的风貌。

在这些孩子中我更喜欢双喜和七斤,他们勇敢无私,热情活泼,热爱劳动。

双喜更是个讲义气的人。

七斤也常和小鲁迅玩抓蟋蟀的游戏,他们从不计较,和睦相处,成为了真正的好朋友。

  我反复地读者这篇我最喜欢的小说《社戏》,仿佛感到整篇作品中的每一个词都倾注着鲁迅对农村孩子深深的爱,我真切地感受到农村孩子也是很幸福的。

《谈柳永》读后感200∼300字

读柳永 读后感之一读后感也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作文的一种形式。

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搜集了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希望提高大家的写作水平!初三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20世纪四大传记(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以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来风格各异,但最酣畅淋漓的莫过于《苏东坡传》。

我一直觉得,虽然远隔千年,在文人气质上,林语堂与苏东坡的同声相求,却丝毫不因时光的阻隔而淡去。

中华文化传承的穿透力,由此可见一斑。

我对苏东坡的偏爱,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豪放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深情如《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豁达如《赤壁赋》,闲雅如《记承天寺夜游》 从文字而想见其为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固然是惊采绝艳,但在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里,才华洋溢的不知其几。

司马迁的史书为无韵之离骚,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江淹的赋文错彩镂金,柳永的词缠绵绻缱 然而苏东坡,唯有苏东坡,才让我在欣赏其才华之外,产生感情上的依附。

苏东坡的一生,起伏跌宕,几经沉浮。

他少年得志,鲜衣怒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领袖欧阳修,下至庶民,对他无一不欣赏推崇,爱护有加;他为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后,杭州的苏堤,仍在见证和诉说着对苏东坡的留恋。

向太后当政期间,他得到重用,位居龙图阁大学士,奔走于四方,纾解新政给百姓带来的疾苦。

然而政坛多风雨,如果说王安石的改革派与苏东坡之间的分歧,仅仅是政见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谓 改革派 的章停之流,对待异己者的迫害,已经远远超出王安石的 流放 ,他们捏造莫须有的罪名,制造 乌台诗案 ,更甚者,将元祐年间复被启用的以苏东坡为首的一批官员,污蔑为国之妖孽,将他们的姓名,镌刻在碑石上,欲将他们生生世世,钉在 耻辱 柱上,是为 元祐党人碑 也。

其后苏东坡被一贬再贬,从岭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迈而疲惫的身躯。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

即使是低潮期,当他冥想过去,也就是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

甚至在海南时,居无安身之处,病无可医之药,他仍保持着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的气魄。

短短的六十多年,荣耀时不盛气凌人,艰辛时没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

我对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来自于精神上的击节和共鸣。

总结而言,苏东坡的气质,有儒家的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勇者无惧,有道家任真自然、骋目游怀的顺从天道,还有佛家 和光同尘,与俗俯仰 的自得。

这是文人的理想状态,然而能够真正身体力行者,几千年来,又能有几人?书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爱的作家之一。

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

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

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

不过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

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

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

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通过我们提供的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大家一定会对读后感有新的认识,从而养成写读后感的好习惯!  读柳永 读后感之二读柳永 读后感起魏晋风骨,我就不禁联想起那一长串放荡文人的名字,尽管那是一个的自暴自弃的时代——嵇康猖獗,身死犹弹广陵散;阮籍猖狂,穷途末路空流泪。

他们太轻狂,太高傲,太洒脱;以至于后世人以为,那时的文人美得是不食人间烟火的。

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本身是一个又一个战火纷乱的时代。

可几百年过去了,当历史的年轮碾转来到北宋之时,我们不禁惊奇的发现,居然也有一位宋朝的词人,风骨如魏晋;只不过多了份魏晋文人本有的清高与自傲,少了份魏晋文人天然的阴霾与矜持。

他叫柳永,原名三变,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他自傲,却洒脱;他不羁,却轻狂;时常往返于秦楼楚馆之间,好作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

他低吟,“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仁宗大怒,“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御笔一挥“且去填词”断送了他一生一世的富贵功名,也截断了他入居庙堂的凌云之志。

他再轻狂,也绝不是一个没有抱负的男人;他再洒脱,也终摆脱不了传统儒学的束缚。

他不是儒学的推崇者,可也绝不是礼教的叛逆者。

命运总是喜欢和人开玩笑,人生本就如此。

他不是不想作官,只是仕途之路始终没有亲睐过他而已。

从此以后任由他改头换面,任由他往返奔波,他终归也只能与那条仕途之路越走越远。

到最后,他的心暗淡了,冷却了,荒芜了;且去填词,好,那就我就去奉旨填词,奉旨填词柳三变。

他的确不是一位循规蹈矩的君子,但绝对算得上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词人。

薄情寡义如何,有才无德又如何,他突然如自我般我行我素,及时行乐于娼馆酒楼之间,喝自己的酒,填自己的词,悠也闲哉,好不快活!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他的确是有才,堪称绝代词人。

短短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千百年来勾起了多少人的遐想,也勾起了多少人的惆怅。

风流才子,笑看丰韵神采;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他是同情那些妓-女的,虽然这些女子与他终究只是一场镜花水月;尽管他们出生低贱,尽管他们受尽歧视,他还是用尽他真挚的感情和毕生的才华为她们写下了一篇篇纯正的词章,氤氲了无数永载青史的千秋佳作。

也正是如此,他的诗歌才会如此婉转动人,如此用情至深,如此催人泪下。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他为妓-女写词,而妓-女也为他婉转唱词;而他的词也自然迅速传扬于天下。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天下之人无不知柳永之词,尽管其中既有追随者也有厌恶者。

他的粉丝数量之多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令人呐叹的。

说实话,以前的我是不大喜欢柳永的,总以他的词作俗气为因而不屑一顾。

可如今我还是不得不臣服于柳永的词作之下。

因为不管是何时我的身旁都会有无数在向我感叹他有多么多么的喜欢柳永,甚至连我的国学老师也如此而已。

人云亦云,一开始我还刻当作没听见;可时间一长,久而久之我也不得不屈服于柳永的词作之下,终于能静下心来品味柳词所谓的好,好到极端的好。

此刻翻开宋词三百首时我依旧是我,只不过脑海中无意键多了柳三变的痕迹。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雨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流?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柳永《八声甘州》东坡云:人皆言柳耆卿词俗,然如“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佳处,不过如此。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柳词。

气概山河的弘阔气象,催人泪下的惆怅感怀、余音缭绕的完美旋律……诚然,不得不让人折服。

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他上承李煜余韵,下启苏轼豪情,开创了婉约词中的柳词一派;大量创作慢词,改变改变了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后来长调词家周邦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开始面向民间创作,将文学由士大夫领域引向了市民领域,促进了文化传播。

世俗文学发源于北宋,柳永功不可没。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滚滚长江东逝水,柳词虽在,而人却早已不在。

这位落魄一生的绝代词人,最终也如那默默耸立的柳七坟一般,静静的躺立在乐游原上,一去不复返。

但历史却会铭记柳永。

尽管他的身影已随岁月远去,但他的灵魂却永远的印在了人们的。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