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对话读后感300字
《煤的对话首诗看来似乎写得静,没有激迈的措词,没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没有号角般的壮烈情绪,然而这首短诗,却那样耐人寻味,内涵的博大和意境的深远,不亚于一首长的壮怀激烈的进行曲……诗人的情绪浓缩着,浓缩成了煤……可以想象得到,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内心的情绪已经积压得很厚很重了,现实的沉闷、冷滞已经使诗人再也难以忍耐了,这种情绪有可能喷泻而出,那会形成涛天巨浪;也有可能婉转而出,以更沉实的力量去撼动民族的心灵。
《煤的对话》正是诗人选择了后一种方式的结果……诗的力量在于如何表达,更在于这种表达来自怎样的思考。
这首诗采用了对话的方式,一问一答,极其平易,这构成了这首诗的外部形态,诗人之所以采用这种朴实的对话方式,可能是出自这样的考虑:因为所描写的对象——煤,是朴实的。
诗人还 可能出自这样的思考:外部形态越是朴实平易,其内涵就越显得深沉,形成强烈的反差,其诗味也就更强烈了。
这种欲扬先抑的创作手段,在这首诗中取得了精妙效果,这也是构成艺术效果的一种美学原则,诗人很好地掌握了这个原则。
诗句的朴实平易,形成了这首诗的重要特色*。
我们看:“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
这诗句简直是平凡的口语,没有任何雕琢和修饰。
然而,诗味正是在这朴实平易之中流溢而出。
雕琢归朴,贵在自然,这首诗的诗句正是这种高层次的艺术表现。
言简而意深,是诗歌创作的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原则。
《煤的对话》这首诗,真可以说是惜墨如金了。
我们看:“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 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对“煤”的品格,“煤”的情绪,诗人本来是有许多话要说的,然而,诗人只是写了这么几句,留下了广大的空间让读者去想象。
这种“挂一漏万”的选择,正是这首诗寓博大深邃于朴实平易之中的一种艺术手段,收到了以一当十的效果。
这首诗还 采用了一种艺术手段,那就是把“煤”拟人化。
而且让“煤”自报家门,自报历史。
这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使人感到煤是活的,是有生命的。
它有它的苦难,更有它的祈盼!艾青曾在《诗论》中说:“诗人必须比一般人更具体地把握事物的外形与本质”,“诗人使各种分离着的事物寻找形象的联系”。
《煤的对话》这首诗,正是实践这一见解的典范。
“煤”与苦难的中华民族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是诗人把这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并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效果。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受了无数次的苦难,他们经受着各种压迫和剥削,默默地在社会的最低层生活。
然而,他们并没有“死”,一旦遇到新的契机,遇到新的思想,他们便会揭竿而起,燃烧起涤荡旧世界的冲天大火。
中华民族的这种生存状态,这种情绪,这种品格,如何巧妙地表现呢?诗人想到了“煤”,煤长期埋藏在地下,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然而,它们具有一种优秀的品格——遇着火就会燃烧,就会发光发热。
诗人以“煤”来写苦难的中华民族,这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诗的美,诗的意境,诗的力量,也由此产生。
“感觉只是认识的钥匙”,“诗人只有丰富的感觉力是不够的,必须还 有丰富的思考力,概括力,想象力”。
艾青精辟地谈到了构思的一种过程,以及诗人要写出好诗而必须具备的一些条件。
这都给我们以启迪。
朴素,是艾青所强调的诗美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艾青在创作中一直十分重视这一因素。
他说,朴素“是对于词藻的奢侈的摈弃;是脱去了华服的健康的袒露;是挣脱了形式的束缚的无羁的步伐;是掷给空虚的技巧的宽阔的笑”。
艾青在创作中,不单纯追求新奇的格式,不追求华而不实的词藻,而是以朴素平易取胜。
《煤的对话》这首诗,就是以极朴素的语言,亲切自然地道出了深厚博大的内涵。
艾青之所以追求这样的诗风,是出自他对诗美的深刻理解。
“深厚博大的思想,通过最浅显的语言表演出来,才是最理想的诗。
”艾青的这一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实在应该是现在的诗人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艾青《煤的对话》,阅读题
诗的特点是采用通篇对话的方式来展示中华民族不甘屈辱、自强不息的内在精神,表达诗人对祖国深沉而热烈的爱和对祖国再生的强烈愿望。
煤的对话中,诗人为何以煤作为意象
诗人把“煤”拟人化。
而且让“煤”自报家门,自报历史。
这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使人感到煤是活的,是有生命的。
它有它的苦难,更有它的祈盼
“煤”与苦难的中华民族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是诗人把这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并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效果。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受了无数次的苦难,他们经受着各种压迫和剥削,默默地在社会的最低层生活。
然而,他们并没有“死”,一旦遇到新的契机,遇到新的思想,他们便会揭竿而起,燃烧起涤荡旧世界的冲天大火。
中华民族的这种生存状态,这种情绪,这种品格,如何巧妙地表现呢
诗人想到了“煤”,煤长期埋藏在地下,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然而,它们具有一种优秀的品格——遇着火就会燃烧,就会发光发热。
诗人以“煤”来写苦难的中华民族,这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诗的美,诗的意境,诗的力量,也由此产生。
这也是之所以诗人以煤作为意象的真正原因。
《煤的对话》的主旨
你好:O(∩_∩)O谢谢 希望采纳哦~~艾青《煤的对话——A—Y·R》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
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1937年春 请给我以火 《煤的对话》这首诗看来似乎写得很平静,没有激昂豪迈的措词,没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没有号角般的壮烈情绪,然而这首短诗,却那样耐人寻味,内涵的博大和意境的深远,不亚于一首长的壮怀激烈的进行曲…… 诗人的情绪浓缩着,浓缩成了煤…… 由于什么契机,使诗人写下这首诗,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们可以揣测到诗人之所以写这样一首诗的来由。
1935年10月,诗人走出了孤寂的、黑暗的牢房,来到了苦难重重的大地之上。
他回过老家,母亲为他包办了婚姻;他到过常州,在武进女子师范学校教过书,不久又被女校长勒令逐出;又到了上海,在那里过着没有职业没有工作的流浪生活……不管个人的生活多么漂荡不定,多么清苦,诗人的心却始终关怀着民族的兴亡。
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作为一个有强烈责任心的诗人,该如何以自己的歌唱来唤醒民众,让民众认识到自己的力量而奋起抗争呢
《煤的对话》这首诗诞生了。
可以想象得到,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内心的情绪已经积压得很厚很重了,现实的沉闷、冷滞已经使诗人再也难以忍耐了,这种情绪有可能喷泻而出,那会形成涛天巨浪;也有可能婉转而出,以更沉实的力量去撼动民族的心灵。
《煤的对话》正是诗人选择了后一种方式的结果…… 诗的力量在于如何表达,更在于这种表达来自怎样的思考。
这首诗采用了对话的方式,一问一答,极其平易,这构成了这首诗的外部形态,诗人之所以采用这种朴实的对话方式,可能是出自这样的考虑:因为所描写的对象——煤,是朴实的。
诗人还可能出自这样的思考:外部形态越是朴实平易,其内涵就越显得深沉,形成强烈的反差,其诗味也就更强烈了。
这种欲扬先抑的创作手段,在这首诗中取得了精妙效果,这也是构成艺术效果的一种美学原则,诗人很好地掌握了这个原则。
诗句的朴实平易,形成了这首诗的重要特色。
我们看: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
这诗句简直是平凡的口语,没有任何雕琢和修饰。
然而,诗味正是在这朴实平易之中流溢而出。
雕琢归朴,贵在自然,这首诗的诗句正是这种高层次的艺术表现。
言简而意深,是诗歌创作的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原则。
《煤的对话》这首诗,真可以说是惜墨如金了。
我们看: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
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 对“煤”的品格,“煤”的情绪,诗人本来是有许多话要说的,然而,诗人只是写了这么几句,留下了广大的空间让读者去想象。
这种“挂一漏万”的选择,正是这首诗寓博大深邃于朴实平易之中的一种艺术手段,收到了以一当十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种艺术手段,那就是把“煤”拟人化。
而且让“煤”自报家门,自报历史。
这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使人感到煤是活的,是有生命的。
它有它的苦难,更有它的祈盼
艾青曾在《诗论》中说: “诗人必须比一般人更具体地把握事物的外形与本质”,“诗人使各种分离着的事物寻找形象的联系”。
《煤的对话》这首诗,正是实践这一见解的典范。
“煤”与苦难的中华民族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是诗人把这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并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效果。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受了无数次的苦难,他们经受着各种压迫和剥削,默默地在社会的最低层生活。
然而,他们并没有“死”,一旦遇到新的契机,遇到新的思想,他们便会揭竿而起,燃烧起涤荡旧世界的冲天大火。
中华民族的这种生存状态,这种情绪,这种品格,如何巧妙地表现呢
诗人想到了“煤”,煤长期埋藏在地下,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然而,它们具有一种优秀的品格——遇着火就会燃烧,就会发光发热。
诗人以“煤”来写苦难的中华民族,这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诗的美,诗的意境,诗的力量,也由此产生。
“感觉只是认识的钥匙”,“诗人只有丰富的感觉力是不够的,必须还有丰富的思考力,概括力,想象力”。
艾青精辟地谈到了构思的一种过程,以及诗人要写出好诗而必须具备的一些条件。
这都给我们以启迪。
朴素,是艾青所强调的诗美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艾青在创作中一直十分重视这一因素。
他说,朴素“是对于词藻的奢侈的摈弃;是脱去了华服的健康的袒露;是挣脱了形式的束缚的无羁的步伐;是掷给空虚的技巧的宽阔的笑”。
艾青在创作中,不单纯追求新奇的格式,不追求华而不实的词藻,而是以朴素平易取胜。
《煤的对话》这首诗,就是以极朴素的语言,亲切自然地道出了深厚博大的内涵。
艾青之所以追求这样的诗风,是出自他对诗美的深刻理解。
“深厚博大的思想,通过最浅显的语言表演出来,才是最理想的诗。
” 艾青的这一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实在应该是现在的诗人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艾青煤的对话表达了什么
诗人艾青借煤抒情,把自己比作炉中煤,表达了炽热的爱国热情。
煤的对话 诗歌写了煤的生产过程,这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这首诗歌咏了人的什么精神
艾青的《树》写于1940年春天,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多,正转入艰苦的相持阶段。
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正给予我们全体人民一次洗礼,使他们的灵魂在战争中经受严酷的磨练,日益走向精神的觉醒。
诗人以诗人敏感的心灵感受和锐利的政治目光深切地体察到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觉悟已经到来,从原野上一棵棵“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树的意象获得灵感,产生了“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的联想。
艾青赋予那些生长在大地上的一棵棵树以活生生的性格,以独具的眼光看到了“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的潜在的事实,把它们作为一个伟大民族正在团结并凝聚成坚强力量的象征。
读后,知道了这是一首托物抒情的诗,诗歌以点带面,小中见大,在冷静的客观描述之中,寄寓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用树的生存景观象征了当时的社会景观,两种景观相通的纽带是表面上孤离兀立,实质上团结一致。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