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导游证都需要考什么
好考吗
有英语吗
[原创]导游考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应该怎样去学习呢
导游考试实际上一种职业资格考试,因为这个行业的特殊性,所以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有志者加入考试行列中。
那么导游考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怎么考试
如果想考,怎样去学习复习呢
导游考试分为两大部分:笔试和口试。
从考试时间上来说笔试在前口试在后,而且只有通过了笔试才有资格去考口试,为什么呢
导游这个职业的特殊性特别是在北京逐年升温,因为这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性。
所以导游证本身的含金量就显而易见了,当然对导游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了,需要的是“质”,而不是“量”了。
笔试其实一点都不难,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笔试就像跟其它考试一样,如果你认真学习了,再加上报了培训班,有了老师的专业指导,明白了如何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这样是一点都不费力的。
关键是你怎么想的
导游考试的教材共有五本书:《北京主要景点》、《北京导游基础》、《当代北京概况》、《全国导游基础》、《导游业务》。
与笔试有关系的是《北京导游基础》、《当代北京概况》、《全国导游基础》、《导游业务》这四本书。
在笔试的时候分成两张笔试卷:“导游综合知识”和“导游基础知识”。
每科满分为150分,合格分数为90分。
“导游综合知识”包括《导游业务》及2008年1---10月份国内外时事。
“导游基础知识”包括《全国导游基础》、《北京导游基础》、《当代北京概况》。
考试时间:(以2008为例)笔试时间:2008年11月8日(周六) 9:00----11:30导游综合知识 14:00----16:30导游基础知识说完了笔试,我们再来说一下口试。
口试难吗
怎样去复习呢
真正跟口试有关系的其实只有五本教材中的《北京主要景点》一本书。
这本书共有13章,其中前六章为重要要章节,是北京最主要的六大景点。
分别是天安门广场、故宫、天坛、颐和园、十三陵、长城。
还有七章为普通章节,分别为北海、白云观、潭柘寺、周口店、圆明园、孔庙及国子监、雍和宫。
为什么说前六章是重要章节,而后七章为普通章节呢
因为在口试考试中主要是包括三大部分,而前六章在整个口试中大概占了50%,口试总分是100分,60分通过。
一、仪容仪表 (占10%) 二、六大景点的讲解(50%),在具体考试的时候根据旅游局的要求分为十六个讲解签: 题一:明清时期的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场城楼;天安门前设施; “T”字形广场;文东武西; 长安左门及长安右门;千步廊;大明门;正阳门) 题二:今日天安门广场(广场与长安街;国旗、旗杆、升(降)国旗仪式;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 题三:午门前讲故宫(历史沿革中明清两朝概况;紫禁城名称的由来;紫禁城的布局;午门及午门广场) 题四:故宫前朝(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太和殿及太和殿广场;中和殿、保和殿) 题五:故宫后廷(乾清门及乾清门广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神武门) 题六:故宫后廷外东路(宁寿全宫; 珍宝馆;宁寿全宫中其它建筑;千叟宴;珍妃井) 题七:故宫后廷内西路主要建筑及御花园(养心殿;储秀宫;御花园) 题八:天坛概况及祈谷坛建筑群(历史沿革;天坛布局的特点;丹陛桥;祈谷坛建筑群;七星石) 题九:天坛圜丘坛建筑群(圜丘坛建筑规制及特点;圜丘坛周围设施及用途;圜丘坛附属建筑;圜丘坛祭天) 题十:颐和园的宫廷区(历史沿革;东宫门;仁寿殿;德和园;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 题十一:颐和园万寿山山前景区(长廊;中轴线建筑群;山前东侧之紫气东来城关;山前西侧之听鹂馆及石舫) 题十二:颐和园昆明湖景区(昆明湖名称含义;西堤;东堤;湖中诸岛) 题十三:明十三陵概况及神道(历史沿革;今日十三陵;石牌坊;大红门;长陵神功圣德碑;石像生;棂星门) 题十四:明十三陵概况及长陵(历史沿革;今日十三陵;明成祖朱棣;长陵布局;长陵祾恩殿;人殉制度) 题十五:定陵(明神宗朱翊钧;朱翊钧的皇后;定陵考古发掘的过程;定陵地宫布局及陈设;金井;定陵出土文物) 题十六:长城的历史及居庸关、八达岭长城。
在考试的时候在口试地点先抽一个签,抽到上面十六个签的其中一个,然后到指定的考场门口进行考前的最后大概20分钟的准备,那个时候因为你已经知道具体讲解哪个景点讲解签,所以可以把包里的导游词拿出来最后再“过”一遍,同时调整一下状态,保持冷静、充满自信地迎接考试。
等听到指示,你就可以真正进入考场进行考试了。
三、重要知识点的问答,大概占40%。
回答问题的考试内容包括本教材的所有章节,即《北京主要景点》这一整本书,当然我们需要知道重点在哪里。
那么重点在哪里呢
很简单,根据考试大纲去学习并复习。
同时这一部分的形式跟第二部分的抽题签讲解一样,它也需要再抽一次签。
考试时间:(以2008为例)口试时间:2008年12月15日----12月22日 (考试具体时间和地点以准考证为准) 所以综上所述,口试我们明白应该怎么去复习了,那么口试难吗
其实口试相对笔试来说,就相对没有那么简单了,因为笔试是“死”的,而口试是“活”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家想想笔试我们面对的是不会说话的卷子,而口试我们面对的是能够看到着的口试老师,在口试的时候有临场发挥、印象分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相对没有笔试那么容易。
但是口试真的那么难吗
也不见得,关键还是那句话:看你自己怎么想的了
如果你志在必得,那么你得好好准备一下喽
怎么准备呢
首先建议报个专业培训班,因为通过老师的讲课指导,你会知道怎么去学习,如何去复习。
更重要是导游是一个注重实际操作的职业,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会适时穿插一些实际操作的知识,这些知识可是一般人不轻易告诉他哦
哈哈
我想学导游的你是想学以致用吧
其次要多花点时间去逛逛景点或者是笔试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因为真实的影像会加深你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复习的时候也会事半功倍了。
如果自己去逛景点有不明白的,那么那个时候你就该考虑跟着老师走一下景点实习,原因相信你已经明白了。
说了这么多,是舟翔对即将有志想成为导游或者说是想投身于旅游行业的朋友们的一些经验共享,希望能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无论你是自学还是报班学习,舟翔只有一个目的,永远为各位朋友提供最周详的服务
希望各位朋友能够考试成功
颐和园导游词200字到210字之间
进入颐和园的大门(东宫门),迎面就是以仁寿殿为主体的政治活动区。
仁寿殿前庭宽阔,松柏苍翠,奇石假山点缀其间。
阶前陈列着古铜宝鼎和龙凤。
院内石须座上蹲着一只铜怪兽,是传说中的麒麟。
在清代,这里是慈禧和光绪朝会大臣的地方。
现在殿里仍照当年帝后临朝的原状布置着。
仁寿殿南北两侧的配殿和仁寿门外的南北群房,是六部九卿的值房。
绕到仁寿殿后,便是慈禧、光绪及其后妃居住的生活区。
这是一组用五六十间游廊联缀起来的三座大型四合院。
其中慈禧居住的乐寿堂,前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有德和园大戏楼的衬托,西接长廊入口,是生活居住区的主体。
乐寿堂陈设华丽,有用珍珠玛瑙和翡翠制成的鱼桌等等。
仁寿殿南侧是光绪居住的玉澜堂。
玉澜堂的后院是光绪皇后居住的宜芳馆。
这三座庭院里都种植着奇花异卉,尤以乐寿堂前的十数棵玉兰最为名贵。
乐寿堂和玉澜堂内部按当年帝后生活原状陈列,陈列物是原物。
玉澜堂两侧配殿内有一道砖墙,是一八九八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增筑用来幽禁光绪的。
顺着仁寿殿北面的花台右行,可到德和园,德和园是由颐乐殿和大戏楼组成的。
颐乐殿陈列着二百多件文物。
大戏楼建筑得很有特色。
翘角重檐,朱栏绿柱,是专备慈禧看戏用的。
生活居住区以西,是游览区,为颐和园景物的精华,分为万寿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
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屋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了巨大的主体建筑群。
从昆明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向北,经过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通往山腰的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
排云殿在这条中轴线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是慈禧过生日举行庆典的地方。
殿内陈列的各种盆景、文物,大都是慈禧七十岁生日时大臣们所送的贡品;殿内的大幅慈禧油画像,是一九0五年慈禧七十一岁时由美国卡尔女士画的。
万寿山主体建筑的东侧有“转轮藏”和高达九米八八的万寿山昆明湖”石碑。
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玉阁。
宝玉阁座落在一个汉白玉雕砌的须弥座上,歇山重檐,菱花隔扇,梁柱、斗拱、椽瓦和匾额,都和木结构一样,通体呈蟹青冷古铜色,重四十万四千斤,是世界上少有和珍品,俗称铜亭。
佛香阁建筑在高六十多米的山坡上,阁高三十八米。
阁中有四根高达三十米的擎天柱,是用坚硬的铁梨木做的。
佛香阁的外形是按照黄鹤楼设计的。
站在佛香阁前纵目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沿着前山山脚,是一条彩画长廊,东起乐寿殿的邀月门,穿过排云门,直达万寿山西端的石丈亭,全长七百二十八米,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
长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画,有西湖风景,有山水人物,有花卉翎毛,象一座五彩缤纷的画廊,蜿蜒曲折,把前山的建筑连接在一起。
万寿山前山面临着广阔的昆明湖。
东岸,由北向南布置着知春亭、文昌阁、廓如亭等点景建筑。
知春亭,位于玉澜堂南面的一个小岛上,四面环水,有桥的岸上相通。
亭子重檐圆柱,幽雅别致。
廓如亭畔有一石座,卧伏着一铜牛,昂首竖耳,目光炯炯地注视着昆明湖。
水中的南湖岛,由十七孔桥和东堤相连接,象一道长虹飞跨在粼粼的碧波之上。
南湖岛同石栏环绕,涵虚堂高踞岛上。
掩映于绿树丛中。
昆明湖西部的西堤是依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造的。
堤上遍植桃柳,著名的西堤六桥隐现在堤花岸柳之中,其中汉白玉雕砌的玉带桥拱高耸,远望如一条玉带,造型优美。
西堤西部的水域,又被短堤分割成南北两个湖面。
北部湖中有团城岛,南部湖中有藻鉴堂。
昆明湖同北向南逐渐收拢,东堤和西堤在南端汇合于绣漪桥。
昆明湖水便从这座桥下注入通往北京城的长河。
在昆明湖的西北,万寿山西麓岸边,有一只白石雕造的石舫,叫清晏舫。
船体用巨大的石块雕造而成,上建两层舱楼,窗上镶嵌五色玻璃。
后山后湖,别有一番江南景色。
后山的建筑在一八六0年的一九00年两次遭到帝国主义侵略军的破坏,多半只剩下荒台废基,只有五彩琉璃的多宝塔仍然屹立在绿树丛中。
后山上的香岩宗印三阁和分布在它四周的塔台,原是一座宏大的西藏式寺庙,它的前方,是一座横跨后湖的三孔长桥,桥北便是颐和园的北宫门。
桥两侧的后湖沿河是当年买卖街的遗址。
后湖的东端有眺远斋和被称为“园中之园”的谐趣园。
眺远斋地势较高,南对墙外的街道,据说慈禧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在此观看百姓到妙峰山赶会,所以也叫“看会楼”。
谐趣园是乾隆时仿无锡畅园建造的,园内一池碧水,亭亭莲叶,环岸有用百间游廊连接起来的十三座楼台亭阁。
凌架于湖心的饮绿水榭。
传说为慈禧钓鱼取乐的地方。
出谐趣园向东,穿过“紫气东来”城关,便离东宫门不远了。
元朝,万寿山称为瓮山,昆明湖叫瓮山泊。
明朝,曾在瓮山上建了一座圆静寺。
清朝,称清猗园。
瓮山泊后改名为西湖。
清朝乾隆皇帝为了庆贺其母亲钮祜禄氏六十岁生日,在瓮山修大报恩延寿寺,将瓮山改为万寿山,并仿照汉武帝在长安昆明池练水师的故事,把西湖改名昆明湖,全园改称清漪园。
清漪园最后建于一七六四年,共用了十五年的时间,耗银四百八十多万两。
一八六)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园中珍贵的文物被抢劫一空,宏丽的建筑亦多被焚毁。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期,总理海军事务的醇亲王奕为了讨好慈禧,就在兴办海军学堂的名义下,开始了修复清漪园的工种,并取“颐养冲和”之意,改名为“颐和园”。
工程延续了将近十年,直至一八九五年才基本结束。
一九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出逃到西安,颐和园又遭到破坏,慈禧从西安返回北京后,又动用巨款,将颐和园修复。
这里不但成为慈禧晚年避暑、游览、做寿的御苑,而且是她进行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行宫。
一九一四年,颐和园作为皇家花园由清皇室售票开放。
一九二四年,清末皇帝溥仪离开北京,颐和园辟为公园。
在颐和园西侧有静明园。
园内有巍峨的玉泉山,有享有盛名的“玉泉趵突”泉,景物奇丽诱人,为京郊四大名园之一。
颐和园讲解词
我们现在即将前往的就是颐和园,我向大家简短的介绍一下颐和园的历史以及现在的状况。
最早在辽金时代的时候,皇帝就已经开始在北京修建皇家园林了。
当时在今天的万寿山昆明湖一带修建了金山行宫,将这里称为金山、金山泊。
到了元朝,有将这改名为翁山、翁山泊。
而明代初期则改称西湖并修建了园静寺,命名为好山园。
到了万历是十六年,也就是1588年,这里已经具有一定的园林规模,享有“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的称誉。
然而让这里真正成为一处皇家园林的是清代。
在康熙年间就曾在此修建行宫,到了乾隆十四年到二十九年,也就是1749~1764年,就在原来的基础上修建了清漪园,扩湖,推山,将湖称为昆明湖,山叫做万寿山。
而且这里还成了著名的三山五园之一。
和我国古代的大多数皇家建筑一样,这里也没能躲过入侵者的践踏,在1860年这里被英法联军抢掠并且烧毁了。
过了一些年,慈禧太后挪用了海军经费对这里进行了重建,而且光绪皇帝下昭将这里改名为颐和园。
可是在1900年的时候,颐和园又再次遭到了八国联军(俄英法德意日美奥)的严重破坏。
从此之后对这里所进行的重修,因为财力不足,所以后山部分长期都没有修复。
到了1912年,依照清史的优待条件,颐和园仍然掌握在逊帝溥仪手中。
过了两年,这里曾作为他的私人财产一度开放,但是因为交通不便票价昂贵等原因,没什么人来。
在1924年溥仪被逐出颐和园后,北洋政府将这里正式改为对外开放的公园。
1948年12月,人民政府接受这里后,经过综合治理,仍然保持着其皇家园林的风貌。
而且这里还成为了世界上造景丰富、建筑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我们即将所看到的颐和园共占地290公顷,其中陆地四分之一,水面达到了四分之三。
根据皇家园林建园的用途和特点,可将颐和园景区分为政治活动区,帝后生活区和风景游览区三个部分。
来到了东宫门,我们本次的游览也就正式开始了。
在东宫门外,有一座“涵虚”、“罨yan秀”的牌楼。
其中涵虚的意思是天地开阔,山清水秀,包罗万象。
罨秀是有捕捉美丽景色之意。
而东宫门也是颐和园的正门。
门上高悬的颐和园的匾额就是光绪皇帝的手书。
颐和二字则取颐养精神、心情平和的意思。
进入东宫门,我们首先来到的便是颐和园的政治活动区。
南侧对称排列着南北九卿房,是清朝九卿六部值班的地方。
在往前行,便来到了仁寿门,迎面看到的这五块太湖石叫作峰虚五老,寓意长寿。
而在汉白玉须弥座上的这只铜制怪兽,人称麒麟,俗称四不象,是龙九子之一,象征吉祥富贵。
在殿前还陈设有两对龙凤造型的铜香炉,在朝里活动中是用来点香,渲染气氛的。
按古代礼制,龙居中,象征皇帝,凤在两侧,象征皇后。
而在这里,却是龙在两侧,这与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不无关系,突出了凤的地位。
我们面前这座雄伟的建筑就是仁寿殿。
其实在乾隆年间的时候,规定凡是当朝的大殿就要叫做“勤政殿”,意思是游园不要忘了勤理政务。
到了颐和园的时候,便将这里改为仁寿殿,取自孔子论语中的“仁者寿”,意思是施仁政的人可以长寿。
现在,仁寿殿的陈设和原状是基本一致的。
殿内的地平床上有九龙宝座。
它后面还设有紫檀木九龙屏风,屏风以紫檀木为框架,雕有九条闹龙,中心是玻璃镜,镜面上写有226个不同写法的寿字。
在宝座四周,还设有掌扇,角端等。
其中角端是传说中异兽,实际用处其实就是香炉。
而殿内两侧的暖阁,是慈禧光绪还有王宫大臣休息的地方,当中有一幅百蝠图的缂丝工艺品,中间还有一个慈禧亲笔写的寿字,因为蝠与福同音,所以这幅工艺品也被称为百福捧寿。
这个玻璃风景台屏是用翠鸟的羽毛粘制而成的,大家可以看到,这个乾隆年间的作品虽然历经二百多年可是还是色彩依旧。
穿过仁寿殿我们就来到了当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看戏的场所——德和园,取自左转“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意思是听了美好的曲子,就会心地平和,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
德和园的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中最大的,结构严谨,十分的壮观,高21米,低台宽17米,分为三层,自上而下分别是福台,禄台和寿台。
在寿台地板上还有一口深井,四眼干土井。
各层地板都可以开合。
在开启时,天井和地井沟通,顶部有绞车牵引,可以是剧中的神仙鬼怪在舞台上天入地,寿台下面的井还可以起到声音共鸣的作用,使演员声音更加洪亮,水井还可以用于表演龙口喷水等景观。
除此之外,还设有扮戏楼,共演员化妆用的。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展示戏装,陈设慈禧的奔驰车的地方就是当时的扮戏楼。
在戏台的对面,是颐乐殿以及东西侧的廊子,这里就是当时帝后和王宫大臣们看戏的地方。
殿内正中设有金漆珐琅百鸟朝凤宝座,是慈禧受贺时用的,凤为百鸟之王,把这个屏风放在颐乐殿,暗喻了慈禧太后的权威。
当年王宫大臣看戏的廊房现在已经被开辟为颐和园文物展览室,东侧是慈禧太后的服饰以及生活用品,西侧则是制作精美的工艺品。
在我国古代,有首诗曾经写到“山重水覆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现在来到的仁寿殿后的假山中,便能体会其中的含义。
这里运用了我国造园艺术中的抑景法。
开始,这里好像已经没有路可以走了,可是随着不断的前进,豁然开朗,在我们前面有出现了一碧千倾的昆明湖。
昆明湖原来是一个由泉水汇聚而成的湖泊,叫西海,面积还没有现在的一半大。
到了乾隆年间修建园林的时候,将这里进行了改造,形成了今天的湖泊,而这里为什么叫做昆明湖呢
这是因为在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时期,云南滇池有个小国叫做昆明国,汉武帝为征伐那里,在首都长安开凿了一个仿滇池的昆明池,操练水军。
乾隆皇帝根据这个典故,将西海改为昆明湖,并效仿汉武帝在这里演习水师,这就是昆明湖名称的由来。
而当时改建昆明湖所挖出的淤泥全都堆在了翁山,是原来的小土丘增高和扩展了不少,乾隆皇帝在为母亲祝寿的时候,在山上园静寺的遗址上兴建了大报恩延寿寺,并将翁山赐名万寿山,取意长寿。
在不远处有一个小岛上种的全都是桃柳,上边有一个亭子叫做知春亭,古人云:“竹外桃花三两只,春江水暖鸭先知”,每年春天来到的时候,这里就是颐和园中最早报春的地方。
我们看到这组建筑别致、环境幽雅的四合院叫做玉澜堂,出自晋代诗人陆机:“玉泉涌微澜”的诗句,这里就是光绪皇帝来颐和园是居住的地方。
既然说到了这里,就有必要提及一下戊戌变法。
爱新觉罗·载湉(tian)就是清朝的第九个皇帝,也就是慈禧的侄子,光绪皇帝。
同治皇帝死了以后,慈禧太后为了能够继续掌权,所以就让、四岁的载湉当皇帝,而她则再度垂帘听政。
到了光绪19岁亲政以后,宫廷内保守派和维新派在政治上起了冲突。
1898年,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通过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由于这次变法运动只持续了103天,就被以慈禧太后位代表的保守派所扼杀,所以也叫“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以后,光绪被软禁在了南海的瀛台岛上,每年慈禧来到颐和园,他也必须一同前来,住在玉澜堂。
为了控制光绪的一举一动,慈禧太后命仁在玉澜堂周围修筑了不少砖墙,门口还有太监把守,此时的玉澜堂好像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过到了现在,原来的砖墙已经基本拆除了,基本上恢复了以前的面貌,只有玉澜堂东西配殿内的砖墙仍然保持原来的样子,作为有关变法的遗迹供游人参观。
在玉澜堂殿内有乾隆时候制作的地平床,宝座,屏风,香几等等,东暖阁是光绪的早餐室,西暖阁就是寝室,殿外东侧是书房,西侧是洗手间,浴室以及更衣的地方。
殿内的御案是紫檀木框架,以沉香木为中心,做工十分精美。
围屏是用两层玻璃合成的,上边既有中国山水画,也有西洋的风景画,颜料是用天然宝石研磨而成的,至今色彩依然艳丽。
前层玻璃的背面画有前景和中景,后层玻璃的正面有中景和远景,两层之间相隔一段距离,立体感极强。
而殿中“复殿留景”的匾额意思就是深宫中住着圣明之君的意思。
在玉澜堂的后边就是宜芸馆,宜芸是适于藏书的地方。
正殿就是光绪的皇后隆裕居住的地方,西配殿曾经是光绪宠爱的妃子珍妃的住所。
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慈禧命令隆裕皇后住到石丈亭北西四所的第一所,让珍妃住到第二所,这以后,光绪皇帝想见到自己的内人都很困难了。
出了宜芸馆,我们就来到了乐寿堂。
乐寿是出自《论语》中“智者乐,仁者寿”,意思是说,这里就是仁者智者居住的地方。
乐寿堂是生活区里的主要建筑,在乾隆年间,这里是乾隆母亲纽钴禄氏居住在这里,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就住在这里。
通过了水木自亲,也就是乐寿堂的正门,我们也就进入了庭院。
可以看到在庭院中陈设乐很多的东西。
铜鹿、铜鹤、铜花瓶,分别借鹿、鹤、瓶的谐音,取意“六合太平”,意思是天下太平。
园内还种植有玉兰、海棠、牡丹,取意“玉堂富贵”。
中间的这块太湖石,因为形状像灵芝,所以叫做“青芝岫”。
其实它还有个名字叫做败家石,这是因为在明朝有个人非常喜欢石头的人叫米万钟,在房山看中了这块石头,要将它放入海淀的勺园当中,可是在因为种种不利因素,推托说耗尽财力,将它丢在了路边,后来,乾隆皇帝在从清西陵返回京城的途中看到了这块石头,所以将它运到乐寿堂。
在乐寿堂殿内有以玻璃镜子为中心的紫檀木屏风,上边还镶嵌有贝雕饰物。
镏金九桃大熏炉是用来焚烧檀香的,起到调节室内空气的作用。
桌子上的两个青花大瓷盘是清代青花瓷的代表作,用来盛放水果供慈禧观赏和闻香气。
在殿内东西两侧还有百鸟朝凤,孔雀开屏两副坐屏,都是粤绣精品。
殿顶悬挂的五彩玻璃吊灯,是1903年从德国进口的,它是我国早期的电灯之一,发电机安装在文昌阁附近。
在慈禧太后吃点心和品茶的时候,还可以观赏鱼桌,它是以金星紫檀木坐框架,镶有玻璃台面,桌子里边还镶嵌着用珍贵材料镂空雕琢的山水人物和亭台楼阁,密封性良好,可以养金鱼。
殿内“慈晖懿祉”的匾额意思是:受母后之深恩,托母后之洪福。
乐寿堂的西跨院叫扬仁风,庭院内的建筑极具江南园林特色。
在园内北面的正中山坡上,有扇面形状的“扇面殿”,殿前地面使用汉白玉砌成的扇骨、山轴,整座殿堂好像一把打开的折扇。
从这里出来,我们就走上了连接万寿山与昆明湖的长廊。
它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
由于长廊的地基是随着万寿山地势高低而起伏的,所以廊身的走向是以昆明湖北岸的弯曲而变化的,在地势高低和变向的连接点上,还建有四个亭子代表春夏秋冬,分别是留佳寄澜秋水和清遥,设计十分的巧妙。
长廊是我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也有画廊之称。
这是因为在廊中共有苏式彩绘1.4万多幅,而且很少重复。
其中有关于西湖风光的546幅,是乾隆十五年建造长廊时,命人到杭州临摹回来画上的。
人物画多采用了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比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所设计的内容时间跨度非常大,从三皇五帝到清朝,上下五千年,可以说的上是我国文化史的一个缩影,在1900年的时候,这里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评为全球画廊之冠。
走出了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以排云点为中心的祝寿庆典区,这里是万寿山前山最宏伟的一组建筑,构成了万寿山的中轴线。
这条中轴线从临湖码头到山顶的智慧海,分布有排云门、排云殿、佛香阁、众香界、智慧海等主要建筑。
排云殿建在乾隆年间大报恩延寿寺中大雄宝殿的遗址上,是慈禧太后过生日时接受百官朝贺的地方。
排云出自晋代诗人郭璞:“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的诗句。
在殿内,除了宝座,屏风等常规陈设以外,还有一些渲染气氛的特殊陈设,比如用台湾乌木雕刻的屏风,沉香木雕刻的寿字,圆镜插屏,金漆梅花树船和桦木根雕群仙祝寿。
在祝寿的时候,二品以上的官员跪拜在排云门内,而三品以下者则在门外,光绪皇帝在二宫门正中跪拜,慈禧则坐在正殿内的九龙宝座上接受拜贺,可见慈禧太后当时地位之高。
佛香阁、众香界和智慧海是乾隆年间大报恩延寿寺的一部分 佛香阁建于乾隆二十三年,也就是1758年,在光绪十七年的时候重建,耗费了银两78万多两,是颐和园当中花费最多的工程。
它是全园建筑的中心,以8根铁梨木为支柱,支撑着41米高的三层,八面,四重檐的阁楼,艺术水准非常高,原来在这里供奉有5米多高的金身佛香。
智慧海在外寿山的最高处,建于乾隆年间,名称来自《无量寿经》中“如来智慧海,身府无崖底。
”意思是如来佛智慧如海,佛法无边。
这里是一座用琉璃砖瓦和石料建成的两层无梁殿,原来供奉有无量寿佛,外壁上还嵌着1008尊小佛,虽然在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的时候殿堂没有被烧毁,但是这些佛像却遭到了破坏。
颐和园导游词怎么说
The Summer Palace Situated in the western outskirts of Haidian District, the Summer Palace is 15 kilometers (9.3 miles) from central Beijing. Having the largest royal park and being well preserved, it was designated, in 1960 by the State Council, as a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Site of China. Containing examples of the ancient arts, it also has graceful landscapes and magnificent constructions. The Summer Palace is the archetypal Chinese garden, and is ranked amongst the most noted and classical gardens of the world. In 1998, it was listed as one of the World Heritage Sites by UNESCO.Constructed in the Jin Dynasty (1115-1234), during the succeeding reign of feudal emperors; it was extended continuously. By the time of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it had become a luxurious royal garden providing royal families with rest and entertainment. Originally called 'Qingyi Garden' (Garden of Clear Ripples), it was know as one of the famous 'three hills and five gardens' (Longevity Hill, Jade Spring Mountain, and Fragrant Hill; Garden of Clear Ripples, Garden of Everlasting Spring, Garden of Perfection and Brightness, Garden of Tranquility and Brightness, and Garden of Tranquility and Pleasure). Like most of the gardens of Beijing, it could not elude the rampages of the Anglo-French allied force and was destroyed by fire. In 1888, Empress Dowager Cixi embezzled navy funds to reconstruct it for her own benefit, changing its name to Summer Palace (Yiheyuan). She spent most of her later years there, dealing with state affairs and entertaining. In 1900, it suffered again, being ransacked by the Eight-Power Allied Force. After the success of the 1911 Revolution, it was opened to the public.Composed mainly of Longevity Hill and Kunming Lake, The Summer Palace occupies an area of 294 hectares (726.5 acres), three quarters of which is water. Guided by nature, artists designed the gardens exquisitely so that visitors would see marvelous views and be amazed by perfect examples of refined craftwork using the finest materials.Centered on the Tower of Buddhist Incense (Foxiangge) the Summer Palace consists of over 3,000 structures including pavilions, towers, bridges, and corridors. The Summer Palac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court area, front-hill area, front-lake area, and rear-hill and back-lake area.Front-Hill Area: this area is the most magnificent area in the Summer Palace with the most constructions. Its layout is quite distinctive because of the central axis from the yard of Kunming Lake to the hilltop, on which important buildings are positioned including Gate of Dispelling Clouds, Hall of Dispelling Clouds, Hall of Moral Glory, Tower of Buddhist Incense, the Hall of the Sea of Wisdom, etc.Rear-Hill and Back-Lake Area: although the constructions are fewer here, it has a unique landscape, with dense green trees, and winding paths. Visitors can feel a rare tranquility, and elegance. This area includes scenic spots such as Kunming Lake and Back Lake , which presents a tranquil beauty, Garden of Harmonious Interest , built by imitating the layout of Southern China’s classical gardens, and Suzhou Market Street, endowed with a strong flavor of the water town Suzhou.Court Area: this is where Empress Dowager Cixi and Emperor Guangxu met officials, conducted state affairs and rested. Entering the East Palace Gate, visitors may see the main palace buildings: the Hall of Benevolence and Longevity served as the office of the Emperor, the Hall of Jade Ripples where Guangxu lived, the Hall of Joyful Longevity, Cixi's residence, the Garden of Virtue and Harmony where Cixi was entertained, Yiyun House , where once lived the Empress Longyu, and Long Gallery, which measures the longest in Chinese gardens.Front Lake Area: covering a larger part of the Summer Palace, opens up the vista of the lake. A breeze fluttering, waves gleam and willows kiss the ripples of the vast water. In this comfortable area there are the Eastern Bank and Western Bank, Seventeen-Arch Bridge, Nanhu Island, the largest island in Summer Palace, Bronze Ox, an imposing statue beside the lake, and Marble Boat, built in western style with elaborate decorations . On the western bank float six distinct bridges amongst which the Jade-Belt Bridge is the most beautiful.
关于家乡的导游词
十景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西湖分布的就位于湖上。
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西湖十景个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所以无论杭州本地人还是外地山水客都津津乐道,先游为快。
1、苏堤春晓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她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
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她命名为苏堤。
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
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钱十景,足见她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
寒冬一过,苏堤犹如一位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
最动人心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置身堤上,勾魂销魂。
苏堤长堤延伸,六桥起伏,为游人提供了可以悠闲漫步而又观瞻多变的游赏线。
走在堤、桥上,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万种风情,任人领略。
苏堤上的六座拱桥,自南向北依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
桥头所见,各领风骚:映波桥与花港公园又相邻,垂杨带跨雨,烟波摇漾;锁澜桥近看小瀛洲,远望保叔塔,近实远虚;望山桥上西望,丁家山岚翠可挹,双峰插云巍然入目;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东浦桥有理由怀疑是“束浦桥的讹传,这里是湖上观日出佳点之一;跨虹桥看雨后长空彩虹飞架,湖山沐晖,如入仙境。
交通情况:乘507、504、K4、游2路苏堤站下。
2、曲苑风荷 曲院风荷,以夏日观荷为主题,承苏堤春晓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
“曲院”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位于今灵隐路洪春桥附近,濒临当时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养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处飘逸,令人不饮亦醉。
南宋诗人王洧有诗赞道:“避暑人归自冷泉,埠头云锦晚凉天。
爱渠香阵随人远,行过高桥方买船。
”后曲院逐渐衰芜,湮废。
清康熙帝品题西湖十景后,在苏堤跨虹桥畔建曲院风荷景碑亭。
遗留下来的,只不过是一处小小庭院院前湖面小小荷花一片而已。
曲院风荷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夏日赏荷。
公园内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个品种的荷花,其中特别迷人的要数风荷景区。
这里以水面为主,分布着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等名种荷花,莲叶田田,菡萏妖娆。
水面上架设了造型各异的小桥,人从桥上过,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两相恋。
交通情况:乘507、538、15路曲院风荷站下。
3、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景区位于白堤西端, 孤山南麓,濒临外西湖。
其实,作为西湖十景之一, 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这从当时以及元,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多从泛归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抒写不难看出,如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 棹歌何处泛舟”之句; 明洪瞻祖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
“留传千古的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
位于景区偏西处的湖天一碧楼,原是清末民初犹太富商,“冒险家”哈同的私人别墅“罗苑”中的遗物,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新兴木刻运动的摇篮枣--八艺社所在地。
如今,这里辟为西泠书画院,为湖山胜景更添一份书卷气。
交通情况:27路、7路岳坟站下。
4、断桥残雪 断桥,今位于白堤东端。
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她的名气最大。
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建成,时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
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有一段评说西湖胜景的妙语:“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
”地处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见。
一旦银妆素裹,便会营造出与常时,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胜况。
今日断桥,是一九二一年重建的拱形独孔环洞石桥,长八点八米,宽八点六米,单孔净跨六点一米,年前曾经大修,但古朴淡雅的风貌基本未变。
桥东堍有康熙御题景碑亭,亭侧建水榭,题额“云水光中”,青瓦朱栏,飞檐翘角,与桥,亭构成西湖东北隅一幅古典风格的画图。
明画家李流芳《西湖卧游图题跋 --断桥春望》称 :“往时至湖上,从断桥一望魂销欲死。
还谓所知,湖之潋滟熹微,大约如晨光之着树,明月之入庐。
盖山水映发,他处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
”由此观之,断桥观瞻,可得湖山之神髓,岂独残雪
交通情况:K7断桥残雪站下。
5、柳浪闻莺 今日柳浪闻莺,经过近四十多年不断的开发和建设,由当年帝王享受的御花园,演变为普通老百姓的大乐园。
她仍以青翠柳色和婉啭莺鸣作为公园景观基调,在沿湖长达千米的堤岸上和园路主干道路沿途载种垂柳及狮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树。
在园中部主景区辟闻莺馆,又在距闻莺馆不远处置巨型网笼“百鸟天堂”,营造烟花三月,柳丝飘舞,莺声清丽的氛围。
闻莺馆东面,以草坪和密林带为主形成友谊园景区,引种了一批日本樱花,草坪北侧铺石砌台,矗立着”日中不再战纪念碑。
闻莺馆西侧,是柳浪闻莺重建时填平水荡沼泽而营造的大草坪,草色遥连西湖碧波青山,大草坪北侧,是迁建来此的康熙御题柳浪闻莺景亭碑;南侧种植了一片高大的乔木树林,与草坪,柳岸及湖光山色构成富于层面,角度变化的生动图景。
公园北部早先的钱王祠,改建成江南私家园林风格,布局的庭院景区,沿用“聚景园”旧称命名。
园内亭台楼榭,假山泉池,小桥流水,矮墙漏窗,奇花异草,各据其位,合为胜景,全园曲径通幽,别有天地。
公园东南辟为群众游园文娱活动场所,建起了露天舞台,成为杭州市民和八方游客晨间锻炼,假日休闲和节日庆典的好去处。
每到夏秋季节,这里又是消暑纳凉“夜花园”,歌舞,戏曲,电影和内容多样,形式丰富,不定期举办的各种各样的花展,灯会民俗风情表演等,吸引着人们。
交通情况:乘K4、38路清波门站下。
6、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公园位于苏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与小南湖之间的一块半岛上。
南宋时,内侍官允升曾在离这里不远的花家山下结庐建私家花园,园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养五色鱼以供观赏怡情,渐成游人杂沓频频光顾之地,时称卢园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
宫廷画师创作西湖十景组画时将它列入其中。
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烨驾临西湖,照例题书花港观鱼景目,用石建碑于鱼池畔。
后来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时,又有诗作题刻于碑阴,诗中有句云:“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
今日花港观鱼是一座占地二十余公顷的大型公园,全园分为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个景区。
交通情况:乘K4、538、K599路苏堤站下。
7、雷峰夕照 雷峰,位于净慈寺前,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重起,林木葱郁。
其册虽小巧玲珑,名气在湖上却是数一数二,因为山巅曾有吴越时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众多古塔中最为风光也最为风流的一塔,可惜七十余年前倒掉了塔倒山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
西湖南岸这座三面临水呈半岛状的名山,当年曾为南宋御花园占据。
一九四九年以后,山上种埴了大量香樟、枫香、榆树等观赏树木,夕照林涛,景色依然富丽。
交通情况:K4,游1到净寺下。
8、双峰插云 巍巍天目山东走,其余脉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北形成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南山、北山。
其中的南高峰与北高峰古时均为僧人所占,山巅建佛塔,遥相对峙,迥然高于群峰之上。
春秋佳日,岚翠雾白,塔尖入云,时隐时显,远望气势非同一般。
南宋时,两峰插云列为西湖十景之一清康熙帝改题为双峰插云,建景碑亭于洪春桥畔。
其时双峰古塔毁圮已久,以至连此景原有的内涵也一度难为人知‘插云’者虚言也。
设景碑亭于此,实为权宜之计。
“浮图对立晓崔巍,积翠浮空霁蔼迷。
试向凤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烟低”。
这是南宋诗人王洧的《两峰插云》诗,它告诉人 们:双峰插云的景观。
双峰插云虽然自古至今其观赏的地点和方式迭经变化,但南、北两面三刀高峰都是西湖妖山中极富登临之胜的著名山峰却至今未变。
南高峰临折西湖,峰高二百五十七米,登山途中,峻岩显露,绝壁峥嵘。
登上山巅向东俯瞰,西湖全景历历在目不是画图,胜似画图。
北高峰海拔三百十四,是灵隐寺的坐山,从寺西侧上山,石磴多至数千级, 盘折回绕三十六弯,沿途山溪清流回转,林木重叠,古人有诗赞道:‘一路松声长带雨, 半空岚气总成云’。
山东侧,建有西湖叭一的载人索道,全长六成余米,上下山往返只需六七分钟。
交通情况:乘507、游2路洪春桥站下。
9、南屏晚钟 南屏晚钟,也许是西湖十景中问世最早的景目。
北宋末即赫有名的画家张择端曾经画过《南屏晚钟图》。
尽管此图远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图》那么蜚声画坛,但却被记载于明人《天水冰山录》中。
南屏山,绵延横陈于西湖南岸,山高不过百米,山体延伸却长达千余米。
山上怪石耸秀,绿树惬眼。
晴好日 ,满山岚翠在蓝天白云得衬托下 秀色可餐,遇雨雾天,云烟遮遮掩掩,山峦好象翩然起舞,飘渺空灵,若即若离。
后周显得元年(九五四),吴越国主钱弘叔在南屏山麓建佛寺慧日永明院,后来成为与灵隐寺并峙于南北的西湖两大佛教道场之一的净慈寺。
南屏山麓另一座著名的佛刹兴教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五年(九七二),它曾是佛教天台宗山家派的大本营。
净慈寺、兴教寺加上附近的中小寺庙,形成继灵隐、天竺之后湖上又一佛寺群落,晨钟幕鼓,焚贝佛号,香烟烛光,南屏山从此添了‘佛国山’的别称南屏晚钟的情韵,悠然成型。
南屏山一带山岭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每当佛寺晚钟敲响,钟声振荡频率传到山上,岩石、洞穴等为其所迫,加速了声波的振动,振幅急遽增大后形成共振。
岩石、洞穴便随之产生音箱效应,增强了共鸣。
同时,钟声还以相同的频率飞向西湖上空,直达西湖彼岸,碰上对岸由火成岩构成的葛岭、回音迭起。
交通情况:K4,游1到净寺下。
10、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岛又名小瀛洲,与湖心亭,阮公墩合称为湖上三岛。
全岛连水面在内面积约七公顷,南北有曲桥相通,东西以土堤相连桥堤呈“十”字形交叉,将岛上水面一分为四水面外围是环形堤埂。
从空中俯瞰,岛上陆地形如一个特大的“田”字,呈现出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水景称胜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独具一格,为我国江南水上园林的经典之作。
明万历三十五年(一六零七),钱塘县令聂心汤取湖中葑泥在岛周围筑堤坝,初成湖中湖,作为放生之所。
后人在岛南湖中建造三座瓶形小石塔,称为“三潭”,清初岛上又加营建筑曲桥,堂轩,沿内湖环植木芙蓉,复经清光绪间退休将领彭玉麟在此营造别墅,小瀛洲初具风貌。
三潭印月景观富层次,空间多变化,建筑布局匠心独运。
从岛北码头上岸,经过先贤祠等两座建筑,即步入九曲平桥,桥上有开网亭,亭亭亭,康熙御碑亭,我心相印亭四座造型各异的亭子,让人走走停停,歇歇看看,或谈笑,或留影,流连观照,饱览美景。
九曲桥东,隔水与一堵白粉短墙相望。
墙两端了无衔接,形若屏风。
但粉墙上开启四只花饰精美的漏窗,墙内墙外空间隔而不断,相互渗透。
墙外游人熙熙攘攘,墙内却幽雅宁静,咫尺之间兀自大异其趣。
交通情况:由西湖坐船前往。
写颐和园的作文40字
《游颐和园 今天,我来到了美丽和园. 一进门,我就看到寿殿前的“寿星石, “寿星石”原是嗜石成癖的明朝官吏米万钟勺园中的珍物,光绪年间移至此地,成为仁寿殿院内的一块天然屏障. 铜制麒麟铸造于乾隆年间,形状奇异,龙头,狮身,牛蹄,鹿角,遍体鳞甲,是传说中的瑞兽,具有镇恶辟邪的作用.此麒麟原为圆明园之物,后迁至此.原为一对,其一被毁,此只麒麟前腿亦带伤痕. 首先,我来到了昆明湖.昆明湖的水清澈见底,像一面镜子,闪闪发光.上面还不时漂着几艘小船,显得宁静优美.昆明湖的湖面上有一座十七孔桥,十七孔桥桥头和望柱上有着神态各异的狮子,十七孔桥从中间一孔向两边数去,每边都是九孔,既对称,又表示是至高上的皇家之桥. 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铜牛是为镇压水患而设. 廊如亭是中国古建筑中面积最大的亭式建筑,达130余平方米.清漪园时,东堤无围墙,北亭可四面观景,视界开阔,故名廊如.因形制为八角重檐,又俗称“八方亭”.亭内悬挂之匾的内容为乾隆御制诗和古典名著的摘抄. 可惜天公不作美,我正看得入迷,就下起雨来了,我只好念念不舍地离开了颐和园. —————————————————————————————————————————《观颐和园》如下文章若长,可以挑出一些部分.颐和园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古典式建筑群,风景秀美,环境幽雅,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客. 颐和园最奇特,最吸引人的是颐和园它是人工造成的具有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色,所以园里的景色定是令人赞不绝口了.我就为大家当一回“导游”,为大家讲一讲一些有故事的精美建筑物吧! 颐和园内四处春意盎然,亭台楼阁,假山流水,处处美不胜收,无不让人不惊叹之处.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昆明湖畔,昆明湖中荷花随风摇曳,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在湖面上翩翩起舞.顺着湖畔,不一会,我们见到了一座三合院抬起头我们看到“玉澜堂”三个字.“这座三合院曾经幽禁过清朝一位皇帝,这位皇帝就是光绪皇帝……”从导游姐姐口中,我们知道了“玉澜堂”的历史.我们不禁惊叹不已,这小小的三合院竟然幽禁过清朝的光绪皇帝.原来这玉澜堂,是乾隆十五年建成的,在光绪年间重建.光绪皇帝在戊戌政变失败后,慈禧老佛爷就把这位皇帝幽禁于此.甚至,为了防止光绪皇帝与外界接触,在玉澜堂的门后砌了多道的墙,今虽拆除了,但仍有痕迹.陈志岁爷爷的一首《玉澜堂》就说出了光绪皇帝的无奈,陈志岁爷爷是这样说的:“咫尺霞芬与藕香,万般无奈玉澜堂.到今人议前清事,为底幽囚光绪皇.”现在屋留人逝,只有玉澜堂在为世人讲述着这段无奈…… 颐和园内最引人瞩目的便是这条长廊.长廊一共728米,273间.漫步长廊,旁边的景物全都尽收眼底.这条长廊是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远负盛名的.“那,那,那不是张飞吗?”随着一个同学的声音,我们抬头向上看了看,原来长廊的彩画不止有山水,花鸟,更有我国四大名著的情节.“长廊有1400余幅的彩画,幅幅色彩鲜明,富丽堂皇,它的长度与彩画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上早已榜上有名了.”导游姐姐开始讲起颐和园的故事了.这么好听的故事,我们怎么能错过呢?大家伙一个劲地往导游姐姐身边挤,令过往的游客“驻足痴望”.导游姐姐还为我们讲了长廊的历史故事.开始,慈禧老佛爷很是喜欢这里江南的景色,时间一长,就不觉得新鲜了.慈禧老佛爷每天都要去散步,起初还左看看,右看看,到了最后竟然连看都不想看了.老佛爷总想建点什么,但建什么,她一时也没想好.正巧,一日老佛爷又去散步了,当走到万寿山山下时,天空竟下起了雨,太监李莲英便上前撑伞,并顺势观察了老佛爷的脸色,老佛爷竟阴转晴了,回宫后,老佛爷叫来了工匠,把自己所想告诉了他,从此,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就出现了一座美丽的长廊.听完这些故事,我们不禁叫好. 颐和园是世界著名园林之一.园中不但风景优美,而且颐和园还有三个名字呢,怎么回事呢? 原来,颐和园初为帝国行宫时,是叫“好山园”,后来有乾隆皇帝将其扩建,名“清漪园”,在“三山五园”中清漪园以优美的景色,独占诸园之首,曾有“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之说.后来遭到了英法联军的焚掠,光绪年间,慈禧老佛爷挪用了3000万两军费重建,工程历时10年,竣工后,改名为“颐和园”. 颐和园以它那中国古典的气息,秀美迷人的风景,幽雅的环境,欢迎着四海的宾朋.
我在济南只有一下午时间,去千佛山还是趵突泉 哪个好玩一些
推荐: 趵突泉 理由: 1、来去匆匆,登山劳累,不便; 2、济南素以泉水名闻天下,趵突泉更有天下第一泉之美誉,来此一趟,不赏泉岂不遗憾
3、千佛山也不错,但无非是山峰、岩石、宗教庙宇,全国各地都能见到类似景观,唯独济南的泉水在别的地方拷贝不得; 4、今年适逢济南泉涌5年不退,乃最佳观赏时机
5、游完趵突泉,顺便出门看看济南大客厅——泉城广场,近在咫尺。
祝你玩得愉快
附录: 一、趵突泉 天下第一泉 漱玉泉 趵突泉公园内的李清照纪念堂 李清照像 二、千佛山 登上千佛山,可俯瞰济南全城 千佛山山门 千佛山卧佛 千佛山上著名寺庙——兴国禅寺 舜祠 鲁班祠 三、门票 千佛山门票:30元 趵突泉门票:40元 四、趵突泉导游词 趵突泉公园是一座以天然泉水为主要景观,融合江南园林特色,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自然山水公园,是济南市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趵突泉公园建于1956年,因为园内有趵突泉而得名。
它位于济南市中心,总面积10.5公顷,与大名湖、千佛山并称为济南市三大名胜。
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与其附近的金线泉、漱玉泉、柳絮泉、马跑泉等20多处泉组成趵突泉泉群。
趵突泉水质洁净,清冽甘美,水温一年四季恒定在18摄氏度左右。
3座泉眼浪花飞溅,“趵突腾空”为济南八景之一。
在2003年以前的几年时间内,由于持续干旱,加上工农业用水,地下水位下降,趵突泉的水位达不到喷涌的26.8米高度,看不到当年趵突泉喷涌的壮观景象,只能从一些图片和我的介绍中领略一下趵突泉当年的风采。
但是,由于近年济南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节水保泉措施,如关闭市区所有自备井、人工回灌、在南部修建水库等,加上近年天公作美,降雨量超过30%以上。
从2003年9月6日开始,所有泉水复涌,至今水势旺盛。
今天大家都很幸运,我想应该能初步领会到很久以前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美景的意境了吧
东门入口区 东门:趵突泉公园有3个门。
我们看到的这座白墙灰瓦、出檐卷山、卷棚式的民族风格建筑的大门就是趵突泉的东门。
大门匾额上“趵突泉”3个贴金大字,是1959年郭沫若同志来济南时题写的。
假山 :进入大门,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这座假山。
这座假山建于1964年,是选用济南南部山区的山石筑成的。
这些山石因为石质、色泽与江苏无锡太湖石有相似之处,所以被称为北太湖石。
大家知道为什么要迎门建假山吗
这是采用我国古典造园艺术中障景的手法,把园中的美景挡在后面,让人留有悬念,激起继续参观的念头。
中国有句古话,叫逢峰右转,就是说遇到山峰往右转。
现在就请大家随我右转,继续参观。
晴雨桥: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趵突泉的一大奇观,这座小桥叫晴雨桥,它因为下面的晴雨溪而得名,晴空万里,但我们在看看溪面上好像下雨般而名。
漱玉泉景区 龟石:我们前面这一块高耸的名石叫龟石,是一块著名的太湖石,是元代散曲家张养浩收藏的。
张养浩是济南人,他酷爱自然山川,弃官归隐济南后以山猿、野鹤、山石为友。
据记载,他曾经收藏了10块名石,其中4块根据它们的形状分别命名为龙、凤、龟、麟,总称为四大灵石。
如今其他3块灵石都已不知所在,只留下了这一 块龟石供人们凭吊。
大家看这块石头的样子像不像两只乌龟,面对面地站立着
这块龟石姿态优美,纹理自然,高4米,重8吨,堪称济南第一名石,具有太湖石瘦、皱、透、漏、秀的特点。
游客大多在此与石合影,取延年益寿之意。
漱玉泉:我们面前这一汪清泉也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名叫漱玉泉。
大家看“漱玉泉”3个字是已故的济南书画家关友声的手笔。
关于漱玉泉的来历说法不一,其中一种是从“漱石枕流”这个成语而来的。
晋朝时,孙子荆要去隐居,就对好友王武子说欲“枕石漱流”因口误说成“漱石枕流”王武子说“流可枕,石可漱乎
”孙子荆回答说:“所以漱石,以砺其齿;所以枕流,以洗其耳。
”隐寓洁身自爱、磨砺其志的意向。
“漱玉”泉将玉代石,更加妥切地表达了泉水清洁柔润的水质。
也有人讲,古代把女子的牙齿称为“玉”,宋代著名的爱国女词人李清照在这里居住时,经常在泉边梳洗打扮,因而得名。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李清照的词集《漱玉泉》而得名,但这就无从考证是先有词集后有泉名,还是先有泉名后有词集了。
李清照纪念堂:我们右手边这座古典风格的建筑是“李清照纪念堂”。
这是根据李清照故居在漱玉泉边的记载,于1959年为纪念杰出的宋代女词人而建造的。
纪念堂占地300平方米,具有宋代的建筑风格,经1999年扩建,现在面积4000多平方米,堂阁亭台,溪水环绕,成为国内面积最大的李清照纪念堂之一。
我们现在看到的屏风上,是郭沫若先生于1959年为李清照题的词,前面是“一代词人”,后面是“传诵千秋”。
这是郭沫若为李清照纪念堂题写的一首诗中的几句。
全诗是:“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秋是著书。
”院落里种植的芭蕉、海棠、桂花等都是李清照生前喜欢的植物。
大家来看纪念堂正厅门前抱柱上的木刻楹联。
上联是:“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下联是:“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上联讲李清照故居的所处的优美环境,下联讲的是李清照写的词以及为她的丈夫《金石录》所做的序具有南唐后主李煜的风格。
(李煜,作为帝王他是失败的,而作为文人,他则占有一席之地。
他的词《虞美人》是这样写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相信大家对这首词都非常熟悉。
我们看到的纪念堂正厅中的塑像就是李清照,这是由著名雕塑家王昭善等创作的,用石膏雕塑,塑像象征着李清照清清白白的一生。
厅内陈列李清照生平事迹介绍,墙上是当代名家的题咏字画,玻璃柜里陈列着李清照著作的各种版本和后人研究的各种专著期刊等。
大家看墙上还有一幅画像,是李清照31岁时的画像。
李清照看上去是不是显得很老,不错。
为什么会这样呢
待会儿我给大家介绍她的生平的时候就知道了。
大家随我右转,到新开辟的李清照蜡像馆去了解一下这为著名女词人的一生。
蜡像馆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父母教诲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出身上层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官居礼部员外郎,博学多才。
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知书善文。
李清照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双亲熏陶,加上她资质聪慧,酷爱读书,故成为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尤以词作蜚声文坛。
第二部分是师坛绽秀 李清照才华横溢,博学多能,十多岁时就很有名气。
她的词受到当朝文人周邦彦、张耒、黄庭坚等人的赞誉。
这一组蜡像展示的是李清照和当朝著名文人探讨诗词的场景。
第三部分是志同道合 1101年,李清照18岁,与赵明诚结婚。
赵明诚是丞相赵挺之的第三子,宋代著名的金石学者。
婚后夫妻恩爱,志同道合,除做诗填词外,还收集金石书画,并著有《金石录》一书。
在创作形式上,她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语言清丽动人、通俗流畅,世称“易安体”,对后世影响颇大。
在词学评论上,她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要求严格划清诗和词的界限,反对以作诗的方法作词。
在名家辈出的宋代词坛上,李清照独树一帜,成为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后世有人称之为“词圣”。
李清照一生奋笔不辍,著述甚丰。
原有《易安居士文集》7集、《李易安集》12卷,可次这些作品多已失散,现仅存《漱玉词》一卷及其他零星著作。
由于李清照前期与丈夫过着悠闲的生活,而且赵明诚经常外出,因此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多是歌颂自然和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如《如梦令》、《怨王孙》等。
她有一首《一剪梅》是新婚不久思念远游的丈夫而作的。
词中写道:“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从中可见她相思之苦。
在《醉花阴》一词中她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第四部分是流寓江南 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宋室南渡。
夫妇两人移居江南。
不久赵明诚病逝,这给了李清照很大的打击,所以年纪轻轻却很快衰老。
李清照后来嫁给一个当朝官员张如舟。
婚后3个月,李清照发现张如舟是一个贪官,就告发了他,并且同他离婚。
在当时的时代,她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呀
国破家亡、夫死物失、恶语中伤一起向她袭来,李清照在篱乱和贫困中度过了凄凉的晚年。
由于后期生活上的艰辛,李清照的作品主要是悲叹身世,抒发精神上的痛苦,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梁启超曾评价这首词“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然而,女词人这种沉痛,并不是个人的无病呻吟。
在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拱手让敌的情况下,个人生活遭遇所引起的沉痛,也就是一个具有爱国心的人应有的那种蕴涵国家兴衰之感的沉痛。
她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流传至今的《夏日绝句》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慷慨激昂,正义凛然,以宁死不肯渡乌江的项羽来讽刺当时仓皇南逃、不敢收复失地的南宋政府。
孑然一身的李清照,晚年的生活是凄凉的。
有关她的记载截止到73岁。
但是,这为旷世女词人美轮美奂的词句和高风亮节的情操却将永世流传。
趵突泉景区:各位团友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趵突泉主景区,首先我来看一下泺源堂楹联。
我们看泺源堂楹柱上悬挂的木刻楹联,上面写的是元代赵孟頫的咏泉的佳句,上联是;“云雾润蒸华不注”,下联是:“波涛声震大明湖”。
字是魏体,是当代著名书法家金棼先生书写的。
这两句楹联把趵突泉的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
华不注是一座小山,位于济南东北部,因非常陡峭,可以跟陕西的华山媲美,故又称小华山。
趵突泉水温常年恒温,保持在18摄氏度,而济南的天气非常寒冷,最冷时可达零下十几摄氏度,温差很大。
这时在趵突泉的水面上形成一层水汽,水汽蒙蒙上升,把远处的华不注山都给遮住了;趵突权泉喷涌的轰鸣声在大明湖畔都可以听到。
泺源堂跟娥英祠和三圣殿共同构成了三大殿景区。
过了泺源堂我们首先看到了这快著名的双御碑。
请大家看一下它的前后两面,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对,这块碑前后分别有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墨宝,双御碑因此而得名。
康熙皇帝先后六次来济南。
每来必题必咏,并且题字多有三点水。
这块碑的前面就是他于1684年第一次来济南时所书的“激湍”两字,用二字来形容趵突泉,可见它当年喷涌的壮观景象。
康熙皇帝的孙子乾隆皇帝每来趵突泉,也都有诗篇。
1784年他第二次来时适逢山东大旱,趵突泉停喷,他没有看到第一次来时那种趵突腾空的壮观景象,感到十分遗憾,便写下来《再题趵突泉作》刻在石碑后面,诗的最后一句是“拟唤天龙醒痴眠,今宵一洒功德水”然后浴手焚香,祭天乞雨,接着就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雨,趵突泉就复喷了。
双御碑是十分罕见的,它显示着趵突泉的名气和地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书法和观赏价值。
趵突泉:趵突泉历史悠久,古称泺。
据记载,春秋时期,鲁桓公18年曾“会齐候于泺”。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
”北宋时,又称“槛泉”、“瀑流”,宋代文学家曾巩始称“趵突泉”。
我们面前这一方水就是闻名天下的趵突泉了。
趵突泉,三窟鼎立,“泉源上奋,水涌若轮”。
清朝人刘鹗在《老残游记》里写道:“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
据士人云:‘当年冒起有五六尺高’,气势壮观,故称‘趵突腾空’。
古人把它列为济南八景之首。
趵突泉由于景观奇特,故被历代文人赞咏。
我觉得对趵突泉描写得最好的当属老舍先生的《趵突泉的欣赏》。
我们右前方有几块石碑,大家看一下。
首先,“趵突泉”三字是明代山东巡抚胡缵宗题写的,不知道注意到没有,“突”字少了上面一点,为什么
有两种说法。
一说这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愿望,希望趵突泉永远喷涌,没有尽头,故意写成这样;一种说法是当年趵突泉喷涌的势头非常旺盛,泉水把突字的点给冲掉,顺着河流到大明湖去了,所以大明湖南门牌坊上的“明”字多了一笔。
其实,趵突泉的水流进护城河,经小清河汇流到大清河,最后流入渤海。
“观澜”两字是明代山东布政使张钦书写。
“第一泉”碑是由清代王钟霖题写的。
当年乾隆皇帝在北京时,已封了北京的玉泉为天下第一泉,下江南时,带了玉泉的泉水供路上饮用。
当他来到趵突泉,品尝了趵突泉的水后,认为趵突泉水比北京玉泉的泉水还要好喝,于是把玉泉更名为“玉泉趵突”,又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并倒掉了玉泉水,换上趵突泉水供路上饮用。
用趵突泉的水炮茶味醇色鲜,素有“不饮趵突水,空负济南游”之说。
观澜亭:趵突泉西边的亭子叫“观澜亭”,是观赏趵突泉的绝佳位置。
亭名取自《孟子.尽心》中“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意命名。
当年乾隆皇帝来济南时就在那里观赏趵突泉水。
1953年来济南时也在那里观赏趵突泉。
观澜亭上的楹联是张养浩的诗句:“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常吼半空雷”道出了趵突泉的气势。
这是由我国著名的书法家武中奇题写的。
来鹤桥:趵突泉的泉水为什么清澈甘甜,这里有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群仙鹤来到这里,水中映出它们的倩影。
看到自己这样美丽,它们高兴的叫起来,天上王母娘娘正在宴请群仙,听到地上喧哗,顺手拿起一杯美酒琼桨倒了下来,美酒正好泼到趵突泉里,从此,趵突泉泉水更加好喝了。
就是因为这个传说,我们把东边的这个小桥叫来鹤桥。
小桥最初是明万历(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初年,历城知县张鹤鸣建,原为木桥,1956年开辟为公园时改为石桥。
桥头的牌坊上写有“蓬山旧迹”,另一面写有“洞天福地”。
传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3座仙山,这3座仙山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人们来到趵突泉,看到趵突泉的3股水柱,就像海中的3座仙山一样,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猛然醒悟,原来仙山在此,所以明朝天启年间,济南知府樊时英建“蓬山旧迹”坊。
趵突泉被古人称为仙景,这泉水也如仙水一般,所以有喝趵突泉水长生不老之说。
南大门景区:我们现在来到了趵突泉南大门。
南大门建于1995年,是一座仿宋建筑,中国的建筑以苏州最为著名。
不过我相信,任何一位到过苏州的朋友在苏州都没有见过这么气派的大门,它建筑面积1575平方千米,气势恢弘、壮观,被园林专家们称为“中国园林第一门” 沧园景区 我们右手边这个小园叫“沧园”,因园内有沧泉而得名,它位于趵突泉东南部,原名勺沧园,取沧海一勺之意,和白雪楼一样是为了纪念李攀龙这位后七子领袖、著名的诗人而修建的。
沧园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占地2500平方千米,三厅一围廊,南北向排列,青砖黑瓦白粉墙,不加雕饰,原中奇花异木十分丰富,各种齐鲁风格的盆景给人以美的享受,寒冬时节,腊梅盛开,苍松滴翠,秀竹婆娑,恰似岁寒三友的画卷,令人留恋往返。
王雪涛纪念馆:王雪涛纪念馆坐落在沧园内,纪念馆分为“无陋山庄、藕华楼、萝月堂、瓦壶斋4个展厅,并有接待室、办公室、服务部,建筑面积755.6平方米。
馆内珍藏和车裂可王雪涛先生遗作212件,名人字画6件,及先生生前用过的文房四宝等,王雪涛纪念观是中国书画名家纪念馆会员,每年参观人次逾百万。
王雪涛原名王庭钧,字晓封,河北省成安县人,当年著名花鸟画家,生前任北京画院院长,他于20世纪20年代初入北平国立艺专学习,接受现代美术教育,师从多位名家,尤受齐白石老人偏爱,他融会贯通今名家画艺,形成了独到的艺术特征,他创作题材广泛,主题生机勃勃,画中一草一木,花鸟虫鱼,都富有灵性。
枫溪景区:沧园西北侧,回廊尽头有一水榭,名叫风榭。
风榭以东,有长廊通向平台,台上有石桌石凳,游人可在此休息,欣赏枫溪景色,枫溪是一个不规则的水池,东西狭长,周围砌自然石,形成凹凸的样子,水自西流过曲桥,迎面有假山横阻,折而北流,形成较大的水面,犹现两岸秀美的景观,枫溪景区有风榭、月岛、曲桥、假山、月岛上种有枫树、柿子、桂花等。
从枫溪西端往东看,层次分明,山水相依,景致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