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导游词 > 洛带五凤楼导游词

洛带五凤楼导游词

时间:2015-07-10 11:21

带“晴”字的诗句。

白居 南湖早春 风回云断雨初晴,白居易 爱寺前溪松 晴夜露凄白居易 春江赠张山人 晴沙金屑色,白居易 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 湘川雨半晴。

白居易 中书寓直 天晴更觉南山近,白居易 新居早春二首其一 初晴爱小园。

白居易 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因寄元郎中张博士 晴和日出天。

白居易 草词毕遇芍药初开因咏小谢红药当阶翻诗以为一句未尽其状偶成十六韵 况有晴风度,白居易 东院 暖檐晴日满绳床。

白居易 杭州春望 护江堤白蹋晴沙。

白居易 江楼夕望招客 风吹古木晴天雨,白居易 晚兴 新晴薄暮天。

白居易 早兴 鸟临窗语报天晴。

白居易 除日答梦得同发楚州 淮冰晴欲开。

白居易 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韵 四野万里晴,白居易 和望晓 风光晴可玩。

白居易 太湖石 气色通晴阴。

白居易 池上夜境 晴空星月落池塘,白居易 六年寒食洛下宴游赠冯李二少尹 七日尽晴明。

白居易 同诸客携酒早看樱桃花 天色晴明少,白居易 病中书事 唯解卜阴晴。

白居易 留题郡斋 秋因晴望暂褰帷。

白居易 重题别东楼 海仙楼塔晴方出,白居易 闲出觅春戏赠诸郎官 隔袍身暖照晴阳。

白居易 岁暮寄微之三首其一 楼雪晴销露瓦沟。

白居易 病中多雨逢寒食 新晴几处缚秋千。

白居易 眼病二首其一 纵逢晴景如看雾,白居易 题报恩寺 晚晴宜野寺,白居易 河亭晴望-九月八日。

晴虹桥影出,白居易 履道春居 新晴好一寻。

白居易 对琴待月 竹院新晴夜,白居易 宿裴相公兴化池亭-兼蒙借船舫游泛。

松阁晴看山色近,白居易 自题新昌居止因招杨郎中小饮 晴光照出夹城花。

白居易 对酒五首其四 一春能几日晴明。

白居易 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泼火雨新晴。

白居易 五凤楼晚望-六年八月十日作。

晴阳晚照湿烟销,白居易 秋思 晴空碧胜蓝。

白居易 即事 鹤啄新晴地,白居易 偶吟二首其二 晴教晒药泥茶灶,白居易 题崔常侍济上别墅-时常侍以长告罢归,今故先报泉石。

山色好当晴后见,白居易 雪后早过天津桥偶呈诸客 官桥晴雪晓峨峨,白居易 早春雪后赠洛阳李长官长水郑明府二同年 献岁晴和风景新,白居易 南龙兴寺残雪 南龙兴寺春晴后,白居易 天宫阁早春 今朝晴望为迎春。

白居易 南池早春有怀 晴芳冒苔岛,白居易 菩提寺上方晚望香山寺寄舒员外 晴望东精舍。

白居易 早春忆苏州寄梦得 水色晴来嫩似烟。

白居易 早春招张宾客 久雨初晴天气新,白居易 营闲事 晴催木笔花。

白居易 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 保得晴明强健无

白居易 杨柳枝二十韵 杨柳枝,洛下新声也。

洛之小妓有善歌之者,词章音韵,听可动人,故赋之。

唳鹤晴呼侣,白居易 利仁北街作 草色斑斑春雨晴,白居易 洛阳堰闲行 洛阳堰上新晴日,白居易 闲园独赏 因梦得所寄蜂鹤之咏,因成此篇以和之。

晴来景物新。

白居易 早春题少室东岩 三十六峰晴,白居易 二月二日 二月二日新雨晴,白居易 春尽日天津桥醉吟偶呈李尹侍郎 初晴迎早夏,白居易 秋雨夜眠 晓晴寒未起,白居易 池上早春即事招梦得 晴薰榆荚黑,白居易 三月三日祓禊洛滨 柳桥晴有絮,白居易 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 汾云晴漠漠,白居易 早春持斋答皇甫十见赠 正月晴和风景新,白居易 又和令公新开龙泉晋水二池 晴添树木光。

白居易 奉和思黯相公雨后林园四韵见示 新晴夏景好,白居易 晚夏闲居绝无宾客欲寻梦得先寄此诗 晴引鹤双舞,白居易 久雨闲闷对酒偶吟 自夏及秋晴日少,白居易 书事咏怀 楼晴妓卷帘。

白居易 强起迎春戏寄思黯 晴和强起一迎春。

白居易 雪朝乘兴欲诣李司徒留守先以五韵戏之 销玉畏天晴。

白居易 送毛仙翁 江州司马时作。

晴眺五老峰,白居易 新秋夜雨 新晴好天气,岑参 登总持阁 晴开万井树岑参 登嘉州凌云寺作 天晴见峨眉,晁补之 渔家傲 晴日七八船,晁补之 次运都尉王晋卿天驷监邂逅作兼呈坐客 晴轩忽下饮河虹,晁补之 径山 倏阴忽晴状莫描,晁补之 压沙观梨 晴川极望百亩开,晁补之 郑彦能求拟江亭诗 谁拟西江晴一派,晁补之 次韵文潜馆中作 三日街晴案吹土,晁补之 和东坡先生梅花三首一 霜晴十月玉溪村,晁补之 顺之将携室行而苦雨用前韵戏之 王郎行李望秋晴,晁补之 送昙秀师归庐山梦斋 庐阜霜晴翠扫空,晁补之 次韵李秬酴醾 云鹤嬉晴来万只,晁补之 陌上花八首一。

暖日晴风陌上花,晁补之 初上安仁滩清见毛发其中奇石五色可掇拾也从县令借图经溪曰云锦溪村曰玉石村 秋晴云锦溪中过,晁说之 张平叔家丝糕 三月晴天荡漾时。

晁说之 张平叔家丝糕 三月晴天荡漾时。

晁说之 次韵久雨甲子日喜晴之作 莫把阴晴论甲子,晁说之 淮口作 久雨自难晴。

晁说之 淮海二绝(之二) 渡江今日得风晴。

陈师道 赠王聿修商子常 晚云朝雨滞晴空。

陈师道 即事 强管阴晴报客闻。

陈师道 寄亳州林待制 云林过雨未全晴。

陈师道 十七日观潮三首(之三) 晴天摇动清江底,陈师道 宿深明阁二首(之一) 晴寒是去年。

陈师道 和魏衍同游阻风 已复星河烂漫晴。

陈师道 和黄预感怀 卧向晴檐共白云。

陈师道 次韵何子温祈晴二首(之一) 突兀晴空耸二楼。

陈师道 秋怀四首(之一) 既晴还得秋。

陈师道 雪后 送往开新雪又晴,陈师道 送建州郑户部 清江画舸照新晴,陈师道 送张秀才 度鸟界晴碧,陈师道 和寇十一同游城南阻雨还登寺山 楼明纳晚晴。

陈师道 钜野泊触事 捷路雪初晴。

陈师道 登寺山 晴山堪著眼,陈师道 山口 晴湖半落东。

陈师道 宿合清口 晴窗误作明。

陈师道 和谢公定雨行逢卖花 天不违人旋作晴。

陈师道 初到锦城 飞梁相接挂晴霓。

陈师道 病中六首(之三) 候晴先晒席,陈师道 病中六首(之四) 伸眉惬晚晴。

陈与义 雨晴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崔国辅 襄阳曲二首其一 晴光舞碧鸡。

崔颢 晚入汴水 晴景摇津树,崔颢 行经华阴 仙人掌上雨初晴。

崔颢 黄鹤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崔护 五月水边柳 懒腰晴更软。

戴复古 夏日 熟梅天气半晴阴戴叔伦 边城曲 尘沙晴天迷道路,戴叔伦 屯田词 麦苗渐长天苦晴,邓忠臣 和蔡肇慎思说家山之胜用其语得诗 云晴舞雪鸥。

杜甫 中丞严公雨中垂寄见忆绝奉答二绝 强拟晴天理钓丝杜甫 中丞严公雨中垂寄见忆绝奉答二绝 何日雨晴云出溪杜甫 夔州歌十绝句 晴浴狎鸥分处处杜甫 绝句六首 地晴丝冉冉杜甫 乐游园歌 阊阖晴开詄荡荡,杜甫 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 晴窗检点白云篇。

杜甫 白水明府舅宅喜雨,得过字 碧山晴又湿,杜甫 喜晴 既雨晴亦佳。

杜甫 忆幼子 炙背俯晴轩。

杜甫 薛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 乱插繁花向晴昊

杜甫 留别贾严二阁老两院补缺,得云字 山路晴吹角,杜甫 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 鵁鶄鸂鵣满晴沙。

杜甫 题郑县亭子 天晴宫柳暗长春。

杜甫 雨晴 今朝好晴景,杜甫 衡岳猿啼里 晴熏太白巅。

杜甫 进艇 晴看稚子浴清江。

杜甫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六 晴天卷片云。

杜甫 水槛遣心二首其二 江槛已朝晴。

有“优”,“忧”,“情”,“晴”字的诗句分别各一个。

没诗句成语也行。

优:学而优则仕《论语》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情:柳条藤蔓系离情《移家别湖上亭》晴:蒙蒙残雨笼晴《八六子》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

白居易河洛地区作品鉴赏

易研究 >> 研究论文白居易的河洛情结  白居易的河洛情结  白高来 白永彤  洛阳龙门,两山对峙,郁郁葱葱;伊水中流,波光粼粼。

西山是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东山头上,坐落着著名的香山寺,其北麓有一座琵琶峰,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772-846年)就长眠在这里。

  一、近祖:根植河洛,故乡洛阳  史书常称白居易为太原人,太原乃白氏之族望。

到白居易的曾祖  父白温,白家已搬到了陕西下邽(今属渭南)。

白温在唐高宗时期和武则天大周时期做官,官至朝清大夫、检校都官郎中(均为朝官)。

因高宗晚年长住东都和大周都洛,故白氏在洛阳也有一处相当规模的宅第。

白温有六子,史书有记载的二子白鏻(白季康之父、白敏中之祖父)、六子白鍠(白季庚之父,白居易之祖父)及他们的家属后代都在这里居住生活过,这就是白居易诗文中多次提到的毓财里宅。

白锽十七岁明经及第,先后任过鹿邑县尉、洛阳县主薄、酸枣县令等,最后是在巩县连任三考。

白鍠在任洛阳县主薄时,娶了河南县尉薛俶之女薛氏为妻,他们一共生有五儿一女。

白鍠后来连任巩县令时才把家搬到新郑,由此推断,其子女理当都在洛阳出生,并度过青少年时代。

五个儿子四个做官的也都在河南府(洛阳)附近。

由是,洛阳成为白温子孙们的第二故乡,毓财里白氏宅第留给他们的记忆比下邽故里那个家还要多,还要令他们难忘。

  二、青年时期:颠沛流离多磨难,洛阳家中得温暖  唐大历七年(772年),白居易出生于新郑东郭宅,十一、二岁时,为躲避河南战乱,白季庚一家迁到了他徐州别驾任所附近的符离,白居易则只身寄居越中(当时有几位白氏族人在那一带做官)。

白居易自十岁就长期奔波于洛阳、符离、衢州、襄阳间。

洛阳有白氏老宅,还有他的几位长辈和同祖兄弟。

白居易南来东去,到了洛阳就到了家;在洛阳家中,他和几位兄弟,“居则共被而寝,出则连骑而行。

”(《祭乌江十五兄文》)白居易疲惫的身心在这里得到了温暖和抚慰。

贞元十年(794年)五月二十八日白季庚病逝于襄州别驾任所,全家一下子失去了精神支柱和经济来源,对白家的打击是很大的。

他们无力把季庚的灵柩运回家乡,只好权厝襄阳。

白居易拟送弱母幼弟到洛阳暂住,后回符离守丧。

贞元十三年(799年),父丧服满。

次年春,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就赶忙赴任饶州浮梁县主薄,以微奉接济全家生活。

白居易随后移家洛阳,接着也到浮梁去了。

这一时期,白居易在洛阳以忧伤的心情写有以下诗文:《重到毓材宅有感》:“欲入中门泪满巾,庭花无主两回春。

轩窗帘幕皆依旧,只是堂前欠一人。

”这首诗写的就是白居易护送母亲回到洛阳毓财里,睹物思父,悲从心来的凄惨情景;《伤远行赋》写的是贞元十五年(799年),白居易从浮梁大兄白幼文处负米还洛一段故事:“贞元十五年春,吾兄吏于浮梁 ,分微禄以归养,命予负米而还乡。

……自鄱阳而归洛阳……”《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廖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这首诗描绘了白氏兄弟为战乱所迫,骨肉分离,流落各地,艰难谋生的景况。

  白居易出身世代读书人家,九岁谙识声韵,十岁解读书民,十五能属文,并始知有进士,因而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

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

(《与元九书》)。

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苦读书换来功成名就:白居易十八岁时就写下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这样的名句,得到朝中名士的廷誉。

由于家贫且多变故(父死、守丧等),白居易二十八岁方从乡试,为宣歙观察使崔衍所贡,赴长安应进士考试。

贞元十六年(800年)二月十四日,于中书侍郎高郢主试下,一举成名,以第四人及第,十七人中最年少。

及第后,他迫不及待直奔洛阳。

春风得意马蹄疾,惊喜报于亲友知。

母亲喜极而泣,亲友笑得合不扰嘴,弟兄们表示以他为榜样发奋读书。

两年后,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冬,白居易参加吏部的书判拔萃科考试,与元稹等同登第,同授秘书省校书郎 。

从此走上仕途。

白居易从进士及第到拔萃登第授校书郎两年多中,来往于洛阳、江南、符离间,在洛阳的诗作有《和郑方及第后秋归洛下闲居》《东都冬日会诸同年宴于郑家林亭》《冬日示敏巢》等诗。

白居易在京城做官后,京城距其下邽故里仅百多里路,便于贞元二十年(804年)春,告了一段时间的假,畅游洛阳后,把符离和洛阳的家一起搬回故里--下邽县义津乡金氏村。

  三、晚年:定居东都洛阳,长眠龙门香山  白居易步入仕途,特别是被授左拾遗、翰林学士后,便欲以“兼济天下”为已任,革除朝廷弊端,解除生民苦难。

他一方面利用谏官的职位,“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察 ,天下利害无不言”;一方面又利用诗歌作武器,凡“难于直言者,辄咏歌之”。

他的那些著名的讽谕诗《秦中吟》和《新乐府》等都是这时写作的。

这些诗篇像一把把匕首,直刺黑暗的社会现实,使权贵们“扼腕”、“变色”、“切齿”、(《与元九书》)。

白居易也因此遭到权贵们的排挤和打击。

元和十年(815年),唐军对割据淮西的吴元济攻势加紧,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为阻挠朝迁用兵,派刺客刺杀了宰相武元衡,御史中丞裴度也受重伤。

白居易首先上书请求捕捉盗贼以洗雪国耻,权贵们便以白居易越职言事为罪名,将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

在江州司马上任三年余,又被任命为偏远的忠州刺史。

贬官和远离京都的寂寞生活,消磨了白居易的壮志。

元和十五年(820年)夏,白居易被召回京城,先后任尚书司员外郎和主客郎中、知制诰等职。

但白居易对君主昏庸、朝政日非、权贵们党争激烈、互相倾轧非常反感,不愿卷入其中,便请求外任。

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后又任苏州刺史。

在此期间,白居易“恤稳安疲民”,兴修水利,引湖水灌田,平治滥狱,做了不少于民有益的好事,深受苏、杭百姓的爱戴。

长庆四年(824年),杭州刺史任满,除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五十四岁的白居易回到阔别二十年的洛阳,就决意把洛阳作为终老之地,遂倾其家资,外加两匹马,买下故散骑常侍杨凭的履道里宅第。

后来,虽然在苏州刺史任上一年多,调回京城又出任过秘书监和刑部侍郎,但他始终对朝中的“党争”怀有戒心,念念不忘避祸远害,便于大和三年(829年)春,辞去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又回到洛阳,是年五十八岁。

再后来,白居易又做过一任河南尹和一会太子宾客分司,最后是太子少傅分司东都。

会昌六年(846年)八月,七十五岁的白居易病逝于履道里家中,家人尊其所嘱,将其安葬龙在门山琵琶峰。

  由于先祖和青年时期与洛阳的缘分,白居易选定洛阳作为其终老之地,并买下了竹木池馆、岛树桥道齐备,有林泉之致的履道里宅第。

随后,由他亲自设计,对宅园进行了多次修缮改造,使之成为当时的东都名园,成为后世园林家们研究和推崇的园林佳作。

白居易履道里宅园的造园艺术在我国和日本等国造园史上都有一定影响。

定居洛阳的白居易钟情洛阳的山山水水,“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凡观寺、丘墅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醉吟先生传》)。

他曾两游嵩山、少林寺,三游济源天坛、枋口;洛城外的龙门、香山寺,他常游常往;洛城内的五凤楼、天宫阁,他多次登临;洛水上的天津桥、魏王堤,他时常漫步信游。

白居易晚年在洛阳依然攻诗不辍,笔耕不息,这一时期诗文作品的数量约占其一生作品的三分之一以上。

他还多次整理自己的诗集。

会昌五年(845年)五月,诗人病逝的前一年,他对自己的诗文集进行了最后一次整理,让侄儿和家人把它分抄五本,并亲手为记:“前后七十五卷,诗笔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

”其中三本留存在洛阳:一本存圣善寺,一本付侄儿龟郎,一本付外孙谈阁童。

(《白氏文集后记》)在此之前,开成五年(840年),诗人把回到洛阳十二年所赋的八百首诗,合为十卷,纳于龙门香山寺经藏堂。

晚年的白居易“兼济”之志并未泯灭。

有一年夏天,天气酷热,“头痛汗盈巾,连宵复达晨”,爱酷热煎熬的诗人在这时想到了农民,“朝客应烦倦,农夫更苦辛”(《苦热》)。

又有一年冬天,家人为其缝制一件绫袄,他穿在身上,颇不自安,特意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的意愿:“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

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

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

宴安往往欢侵夜,卧稳昏昏睡到明。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白居易在耆耋之年,仍尽其所能地为洛阳及后人办了两件大好事。

一是大和六年(832年),用给老友元稹写墓志的六七十万贽钱,重修了香山寺,历三月而竣工。

诗人有(《修香山寺记》)和《重修香山寺毕题二十二韵以记之》。

二是会昌四年(844年)主持疏浚、开凿了龙门南的八节滩和九峭石,为过往的船工消除了痛苦和危险,使他们再也不用“大寒之月,棵跣水中,饥冻有声,闻于终夜”了。

诗人为此作诗二首,其一云:“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

夜舟过此无倾复,朝胫从此免苦辛。

十里叱滩变河汉,信寒阴狱化阳春。

我身虽殁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

有关于李白的有趣的故事有哪些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 ,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

”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 “当然

”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开封和苏州哪个好玩

静夜思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故人西辞黄鹤楼,。

孤帆远影碧空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