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万尾金滩作文300字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非常有名的风景,那就是万尾金滩,今天,我跟着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万尾金滩游玩。
一路上,我在车子里和弟弟有说有笑,公路两旁的绿树显得郁郁葱葱。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来到目的地,面前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天然画卷
金黄的海水,蔚蓝的天空·我不解地问妈妈:“为什么万尾的沙滩要叫做金滩啊
”妈妈说:“因为那里的沙子金黄金黄的,像满地金沙,所以才叫做金滩。
”太阳炙烤着大地,人们三五成群地来到了海滩,于是金滩上就撑起了各种各样的太阳伞。
万尾金滩可是人们夏天避暑的好地方哦
许多人穿着泳衣,在海里游泳,便会喝上几口咸咸的海水,有人在冲浪,还有人在坐快艇·到处是一片欢腾。
渐渐地,太阳西下了。
我光着脚踩在又松又软的沙滩上,感觉就像踩在毯子上一样舒服。
云团密集起来了,就像火烧云一般。
大海映着夕阳,显得更加壮美,这边是蔚蓝色的大海,在海天相接的地方,却掀起了红色的浪花,真是“半江瑟瑟半江红”,给人一种水火相容的感觉。
云越来越淡了,火烧云也下去了。
渔船满载而归了,海滩变得喧闹起来了,有各种各样鳞光闪闪的鱼,有青青的虾,张牙舞爪的蟹,活蹦乱跳的。
涨潮了,海水涌上了沙滩,一浪高过一浪,波澜壮阔。
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万尾金滩。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后,你是否有所心动
万尾金滩的景色可是很美的哦,它可是我们防城港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风景名胜。
我爱我的家乡,我为家乡有这么出名的风景而感到自豪。
春节全家旅游去哪儿好
(追加高分)
厦门好 门是我国东南部的一座海港风景城市,背靠漳州、泉州大陆、面对金门、与台湾、澎湖列岛隔海相望。
厦门市由厦门本岛、鼓浪屿岛、九龙江北岸沿海地区及附近小岛、海域和同安县组成,总面积1516平方公里。
(厦门本岛略显五边形,东西宽12.5公里,南北长约13.7公里,面积128.18平方公里。
1955年10月,亦集海峡长堤筑成,使厦门本岛与大陆相连,成为半岛)。
厦门地处闽南“金三角”(厦门、漳州、泉州)的中心,面对台湾、南洋,厦门人的祖先多半是来自中原的南迁移民。
因此厦门的风土人情既承继了古老的优秀的华夏文化传统,又具有浓郁的闽南乡土特色。
1、地方语言 厦门通行闽南方言,即闽南话,也叫厦门话。
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话通行范围很广,包括厦门、漳州、泉州三市及其所辖的县市和台湾地区,共有3千2百多万人说闽南话。
此外,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香港以及散居在世界各地的闽南籍华侨、华裔也有说闽南话的,虽然各地的闽南话有一些差别,但是基本上能彼此通话无阻。
厦门话跟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国语)差别很大,相互之间无法通话。
厦门话与普通话的差异,多表现在语音和词汇方面,语法方面也有一些差别。
普通话只有四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厦门话有七个声调,阴平(天公)、阳平(华文)、上声(好酒)、阴去(世界)、阳去(赵丽)、阴入(八百)阳入(药石)。
厦门话字音的连续变调现象比普通话复杂。
厦门话语音的许多现象,反映着上古中古汉语语音的一些特点,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相当突出的。
词汇方面,厦门话有相当大量本方言的特有词汇,这在普通话或其它方言中是罕见的甚至是没有的。
2、岁时节令 厦门同全国各汉族地区一样,很注重民间传统节庆。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节前家家户户贴春联。
除夕夜,合家围炉(火锅)吃年饭。
有的通宵不眠,名为“守岁”。
长辈把红包分给未成年的孩童,名为“压岁钱”。
初一凌晨,点燃爆竹“开正”。
人们换上新装到族人亲戚家按辈份高低依次拜年,路遇朋友,都要彼此道贺新喜。
客人来家,应款待甜茶、糖果、蜜饯,来客带有孩童,则送给礼柑、瓜果。
正月初三这天,被视为新丧之家的消愁日,一般不串门和外出贺年。
元霄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厦门又称为“上元节”或“灯节”。
当天夜里,父母往往带着孩子提灯上街观景。
近年来在中山公园举行“鹭岛灯会”已成惯例,民间还经常有耍龙灯、舞狮等活动。
清明节。
人们要依俗扫墓和祭祀祖先。
以前扫墓都是献冥纸,现在逐渐以花圈或花束代之。
清明节前后十日,公墓、骨灰室都开放供民众祭奠。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厦门俗称“五日节”。
以往家家门口要插艾蒲、家中洒雄黄酒、给小孩佩带香袋,用以驱邪,现已少见。
但人们还习惯在这一天翻晒衣物、做大扫除,并保留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
集美龙舟是历年组织龙舟竞赛的场所,届时热闹非凡。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人们合家团聚或倍加思念远方亲友的日子。
在中秋节,厦门人除了赏月、吃中秋月饼之外,还有一种自郑成功驱逐荷夷、收复台湾时候流传下来的“玩会饼搏状元”的民俗活动,极具特色,充满乐趣。
中秋会饼每盒63块饼,大小不同,共分为6种,分别代表古代科举的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在“搏状元”活动中俗称状元、对堂、三红、四进、二举、一秀)。
每人轮流将6个骰子掷入碗中,根据投入碗里的骰子的点数领饼,以最终夺得“状元”为幸运。
三百多年来,这种充满乐趣的活动一直在厦门民间流传。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民间喜登山郊游。
冬至节。
家家户户祭祖吃汤圆。
3、传统习俗 中华民族崇尚红色,厦门人也一样以红色象征幸福、吉祥。
门联、请帖都用红纸;馈赠礼品也要在包装纸上放张红纸条;迎娶的车辆,要挂红彩带;喜幛、寿屏要用红绸缎制作。
丧事人家和他人共住一座楼房的,还要在大门口挂块红布。
而黑、白、蓝等色调,则被视作端重、衰思的象征。
栽种花草,是厦门人的一种爱好。
不但自家有盆栽,还喜欢到市面买各种鲜花用清水养起来摆放客厅、卧室。
人们还常用新鲜花卉编扎花篮、花屏和龙、凤、灯等造型,用作喜庆场面的陈设。
民间的一些忌讳和应注意的礼节性习俗有: 以中指指人,被看作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用扫帚打人,挨打者被认为受到最大的侮辱; 客人在座是扫地,被人认为是逐客,有失礼仪; 婚庆筵席上,客人不慎打破碗碟汤匙等餐具最为犯忌,被视为不吉祥的征兆; 进餐时,筷子不要插在饭上,因祭祀时往往在饭上插香。
这是对人的不敬; 招待客人时,最忌讳摆六盘菜,因为依清朝旧例,死囚临刑前才食以六盘菜肴; 在婴儿面前不要谈猴,认为谈猴会招致婴儿多病难养;也不要夸婴儿肥胖,要说“好看”、“好养”。
以上忌讳,有些至今还在沿用,但多数已不再拘泥了。
4、民情风俗 在厦门,结婚、寿辰、生儿育女等喜庆,统称“红事”,而丧葬则称为“白事”。
结婚。
成年男女结婚,以往礼节甚繁,现已大为简化。
一般市民仍照旧俗择定佳期,由双方长辈主办婚事。
佳期前一天,女方将“嫁妆”送达男方,布置好洞房;佳期当天凌晨,新郎到新娘家迎娶,晚上再设宴请客。
席散以后,宾客朋友不论辈份大小,都可前往“闹洞房”。
婚后三天,新郎要陪同新娘回娘家,娘家则备酒筵接待,女方亲友应邀作陪,以示庆贺。
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结婚已不按这一套,而时兴旅游结婚或新婚舞会。
生日寿辰。
厦门人做生日以少年16岁和老人50岁、60岁大寿为重。
少年男女,年满16岁,被看作长大成人。
族人亲戚要送活鸡、线面、衣料等礼物去庆贺。
当事人父母则设筵回礼。
老人寿辰,尢其父亲60花甲、母亲50寿辰,已成家的儿女要备好猪腿、寿面、美酒、鸡蛋等四色礼物奉献父母,以报答养育之恩。
有的人家还会设筵款待亲友。
生儿育女。
民间视为一大喜事。
儿女出生满三日,叫“三朝”,夫家要备好“油饭”派人送到娘家报喜。
满一个月,再以“油饭”分送亲友和邻居,称为“弥月”。
随后4个月、周岁,也要热闹一番。
丧葬。
以往也讲排场,现在废土葬为火葬,诸事皆由殡葬管理所料理,丧家称便。
[Page] 5、民间曲艺 厦门的民间曲艺,流传甚广,历史悠久,题材广泛。
有描写日常生活,倾吐男女爱情,再现劳动情景,传播知识趣闻,歌颂古代英雄等等,但基本上没有文字记载。
解放后,曲艺工作者才创作了大量作品,始有文字记载。
厦门民间流传的曲艺种类很多,主要有南曲、歌仔戏、高甲戏、梨园戏和答嘴鼓等。
南曲。
又称南乐、南音、南管,相传为五代孟昶整理古华夏之音而创立的。
孟昶也被视为南曲祖师。
又据民间传说,南曲是唐朝末期闽王王审之兄弟入闽时带来的,原是宫廷高雅音乐,传入民间后,与民间乐种逐渐融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元曲、昆曲、弋阳腔等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地方色彩浓厚的乐种。
作为一种古老的乐种,南曲与唐宋元明等代的音乐关系密切。
比如南曲的主要乐器之一琵琶,称为南琶,是横抱着弹奏的。
像南琶这种演奏姿势,只有从古画和出土的唐俑中才能看到。
南曲的曲牌至今还保留着《汉宫秋》、《三台令》等唐宋古曲名称,可以推断,它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清康熙年间,南曲曾以民间优秀乐种而闻名。
五少芳贤晋京入宫演奏南曲,康熙赐五少为“御前清客”,故南曲被称为“御前清曲”,南曲演唱时竖置凉伞,是在那时开始的。
厦门的南曲活动,相传始于明末清初。
至清道光年间,金华阁等曲馆先后建立。
厦门系闽南对外通商口岸,为华侨进出必经之地,故南曲又随华侨传入南洋各地。
上世纪20年代,厦门南乐界所灌制的南曲唱片,传至英国,被《大英百种全书》誉为“东方明珠”。
音乐理论家周传豹引证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结论,称“南音可以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的传统音乐”。
音乐家赵沨称南曲为“音乐的一块活化石”,海外侨胞称南曲是“中国音乐之根”、“东方音乐之花”。
南曲盛行于泉州、厦门,遍及闽南各地,流传于台湾、香港、澳门和闽籍华侨聚居地,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国都有不少南曲社组织。
歌仔戏。
诞生于台湾宜兰地区,是福建闽南地区和台湾的主要剧种之一。
300多年前,郑成功收复台湾,大批官兵眷属屯居。
他们带去闽南地区锦歌车鼓等民间乐曲,丰富了台湾的地方音乐。
台湾民间逢年过节迎神赛会,时常组织民歌民谣、锦歌车鼓、列队游行表演,俗称“歌仔阵”。
19世纪末,受乱弹、四平、京戏传入的影响,根据故事情节,装扮角色演唱,并经常在广场拉个圈子表演,被称为“落地帚”。
20世纪初,宜兰县欧来助创作“七字调”,传播演出,很受欢迎,遂以七字调为主要乐曲,组织剧团表演,定名为“歌仔戏”。
宜兰县成为诞生歌仔戏的摇篮地。
20世纪初,歌仔戏竞相进入台北等城市演出,促进了歌仔戏的发展。
20年代,歌仔戏进入厦门。
1926年,原在厦门的梨园戏班“双珠凤”,改唱歌仔戏,成为闽南第一个歌仔戏班。
歌仔戏诞生后不久就屡遭摧残。
在台湾,日本侵略者始则扼杀,继则妄图同化;在闽南,又被当局诬为“亡国调”,横遭禁演。
漳州艺人邵江海等创造了“杂碎调”,并采用一些闽南民间小调,统称为改良调,代替了原来的歌仔调,歌仔戏也改称为“改良戏”,才得以继续生存。
新中国成立后,歌仔戏进行体制和艺术改革,成为闽南主要剧种之一。
1954年参加华东首届戏曲观摩会演,厦门与漳州联合组队,定名为“芗剧代表队”。
1980年厦门芗剧团恢复原歌仔戏名称,改名为“厦门市歌仔戏剧团”。
高甲戏。
又名戈甲戏、九角戏,亦称大班、鼓班,为闽南主要剧种之一。
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
大约150年前传入厦门。
高甲戏最初原是一种化装游行的演出。
闽南沿海农村,每逢迎神赛会或喜庆节日,人们喜欢扮成梁山好汉,排列成队,在节奏强烈的民间乐曲伴奏下,作即兴表演,当时叫做“宋江阵”,后来发展成为专业戏班。
因为演宋江的戏最多,就被称为“宋江戏”。
宋江戏表演偏重武打,剧情内容也比较简单,后吸收梨园戏和木偶戏的剧目和表演艺术,渐次发展成为有文有武的“合兴戏”。
到了清末,又吸收了徽剧、江西弋阳腔和京戏等的表演艺术,逐渐形成有独特风格的地方剧种“高甲戏”。
梨园戏。
形成于宋末,流行于泉州一带。
明末清初时传入厦门。
薛起凤《鹭江志》记述“当时民间风俗,上元、端午、中秋,各街巷皆搭台演戏或一月半月”。
当时厦门还没有其他剧种传入,演的就是梨园戏。
周凯《厦门志》记述:“闽中土戏,谓之七子班,厦门前有《荔镜传》,演泉人陈三诱潮女黄五娘私奔事……观者如堵。
”这里说的七子班就是梨园戏的别称,《荔镜传》是梨园戏剧目。
20年代歌仔戏传入时,厦门尚有“双珠凤”等梨园戏班。
到40年代前后,直至50年代初,厦门城乡尚有梨园戏演出。
1961年7月16日,厦门第一批梨园戏学员在人民剧场举行首次公演,演出传统剧目《陈三五娘》。
后来厦门不再建梨园戏剧团,学员并入福建省梨园戏剧团。
答嘴鼓。
是流传于闽南、台湾一带的曲艺品种,以闽南方言表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它以韵语对话为主要形式,其艺术手法幽默、风趣、诙谐,成为闽台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形式之一。
答嘴鼓的起源、沿革,以前都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但老前辈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它是从市声发展而来的。
闽南地区自古民间小贩招揽生意,乞丐行乞说的话都讲究押韵,即兴发挥,类似顺口溜。
后来在市声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念四句”的韵语形式。
由于“念四句”在民间广泛流传,人们日常谈天说地也运用来戏谑论争。
戏曲舞台上的丑角表演,常运用答嘴鼓插科打诨。
在闽南民间,也叫“练仙拍嘴鼓”。
因之,“练仙拍嘴鼓”也就成为“聊天”、“闲谈”的代名词。
拍嘴鼓、触嘴古、答嘴歌这些地方曲艺形式就是这样经过民间的长期流传而逐步形成起来的。
厦门民间的表演艺术还有舞狮、踩高跷、蜈蚣阁、车鼓弄及锦歌等,生动活泼,多彩多姿。
6、宗教信仰 厦门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以佛教为主,教徒数以万计。
闽南古刹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在海内外负盛名;基督教新街礼拜堂被称为“中华第一圣堂”;天主教厦门教区设于鼓浪屿,是闽南天主教对外交往的中心。
[Page] 鹭岛 厦门由厦门岛、大陆九龙江北岸、同安、翔安及鼓浪屿诸岛组成。
厦门本岛呈五边形,面积132.5平方公里;九龙江北岸的海岸边有集美、杏林和海沧三个小半岛;鼓浪屿则呈椭圆形,面积1.91平方公里,宋元时它被称为“圆沙洲”,因为岛西南有一个岩洞,经浪涛撞击会发出鼓声,明朝时改为现名。
全岛绿树葱茏、绿草如茵。
距厦门市区17公里处为集美学村,由陈嘉庚于1913年创办,学村内有多所高等学校,90年代统一为集美大学。
学村建筑物融中西风格于一体,又濒临海滨,风景十分秀丽。
厦门是个海水环绕、沙滩广阔、山林滴翠、阳光和煦的城市,由于生态环境良好,厦门的空气十分清新,栖息着成千上万的白鹭,形成了厦门独特的自然景观;又因为厦门的地形就象一只白鹭,它因此而被人称为“鹭岛”;这里不仅自然风光优美,城市环境也非常整洁,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
南音 又称南音、南乐、南管、弦管,是闽南最流行的一种地方曲艺。
据考证,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隋唐就有了。
史料记载,公元1713年,清朝康熙皇帝庆祝60寿辰,全国弦歌妙手聚集京都献艺,南曲也进京演奏,受到赏识,被授予“御前清听”的乡匾和彩伞、宫灯,并赐给了演奏二胡的艺人以脚踏金狮的龙遇。
这种古老乐曲用琵琶、洞萧、二胡、三弦等乐器吹奏,乐曲优美抒情,富于地方特色。
其著名代表作有《梅花操》、《八骏马》、《三更人》、《感谢公主》等,均灌成唱片,发行于海内外。
侨乡 厦门是福建籍华侨出入境的主要门户,也是福建的主要侨乡。
据1995年统计,移居东南亚和欧美等73个国家的厦门籍华侨、华人有38万人,居住在厦门的归侨和华侨、华人眷属达15万人。
厦门最早的远洋航运,最早的铁路,最早至闽南各县的内河航运和水陆联运,大多是华侨投资创办的;华侨对厦门近代资本主义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后,华侨又为厦门的经济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特别是在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促进对外交流等方面。
如何介绍自己的家乡,家乡是广西玉林、、、
7小时52分钟 672.1公里途经:沈海高速、兰海高速 防城港铜锣湾进入景泰西街五巷,行驶120米右转,进入景泰直街,行驶390米右转,进入广园中路,行驶1.0公里请直行,进入广园西路,行驶130米靠右前方行驶,进入广州环城高速,行驶6.3公里靠右前方行驶,进入沙贝立交桥,行驶410米靠左前方行驶,进入沈海高速广州支线,行驶35.3公里靠左前方行驶,进入沈海高速,行驶370.2公里靠右前方行驶,进入兰海高速,行驶201.6公里靠右前方行驶,进入钦东高速,行驶34.7公里请直行,进入北部湾大道,行驶8.3公里右转,进入滨海公路,行驶3.1公里右转,进入环岛东路,行驶10.6公里三块石海洋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