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导游词选编》的景点都有什么
请帮忙介绍两个。
1.辽宁省概况2.沈阳故宫3.沈阳昭陵4.沈阳世博园5.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6.大连旅顺白玉山风景区7.大连金石滩东部海岸景区8.鞍山千山北部景区9.鞍山玉佛苑10.抚顺赫图阿拉城11.抚顺雷锋纪念馆12.本溪水洞13.本溪桓仁五女山14.丹东鸭绿江风景名胜区15.丹东凤凰山风景名胜区16.锦州医巫闾山风景名胜区17.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18.营口望儿山风景名胜区19. 阜新海棠山风景名胜区20.辽阳广佑寺21.铁岭银冈书院22.朝阳凤凰山风景名胜区23.葫芦岛兴城古城24.九门口水上长城25.盘锦红海滩旅游区
2010年辽宁省导游资格证考试面试需要准备几篇导游词
咱俩是同一个地方的 我去年考过的对于你这个悬赏分 我势在必得 除非你就是不想给我辽宁省旅游信息网关于2010年导游资格证的考试你的通知你看了吧,不知道你有没有细细阅读一下。
面试时25个景点必考一个“辽宁省旅游概况”,这个你一定要流利的给说出来,不可丢分。
剩下的一个考题 是你自己抽签 从25个当中抽取一个 所以导游词 你是能背多少背多少,背不下来的也要有个大概印象,别整错城市地点了。
去年考的时候就是25选2 抽到签后可以换题 换一个自己擅长的,但要扣分,另一再不熟也得硬着头皮编根本没有PPT和碟
亲,你是有辽宁导游词的日语版吗
每个景点都有吗
可以帮帮忙吗
今天刚打的电话问旅游局,说是大连的导游词范围是:大连概况,旅顺概况,金石滩概况。
辽宁省的一共是25篇,分别是:1、辽宁省概况; 2、沈阳故宫; 3、沈阳昭陵; 4、沈阳世博园; 5、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 6、大连旅顺白玉山风景区; 7、大连金石滩东部海岸景区; 8、鞍山千山北部景区; 9、鞍山玉佛苑; 10、抚顺赫图阿拉城; 11、抚顺雷锋纪念馆; 12、本溪水洞; 13、本溪桓仁五女山; 14、丹东凤凰山风景名胜区; 15、丹东鸭绿江风景区; 16、锦州医巫闾山风景名胜区; 17、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 18、营口望儿山风景名胜区; 19、阜新海棠山风景名胜区; 20、辽阳广佑寺; 21、铁岭银冈书院; 22、盘锦红海滩旅游区; 23、朝阳凤凰山风景名胜区; 24、葫芦岛兴城古城; 25、葫芦岛九门口长城。
其他的就是导游服务规范100题当中的了,应该是会抽两道让你回答
至于考场经验,我没有,因为第一次考
2010辽宁导游考试大连导游词范围
今年大连导游词的范围是什么
1,整个辽宁省的导游词范围是一样的,都是“辽宁省概况”必考,在其余的24个景点中随机抽取一个景点,一共就考这两篇导游词。
辽宁导游口试包含几本书
2,口试的话就是导游词一本书,还有导游服务规范一本书。
口试是否考导游服务规范
考的话,是考理论知识吗
3,考的,理论实际相结合的考。
最好有材料,上次我考的时候材料里边都是案例,考试现场抽到的问题也都一模一样,如果光看教材的话太吃亏了。
我们就是听了补课班老师推销的,你在大连也尽量联系联系周围的人,看看有没有面试材料,借你一份什么的。
这个服务规范考得都是现实案例内容,看书根本没有用,范围太大了。
马上考试了这些东西还不知道阿,去辽宁省旅游局的官网上看看考试的具体通知。
赶快准备吧,要么就来不及了,好好背阿
急求辽沈战役纪念馆导游词
辽沈战役纪念馆坐落在辽西区域性中心城市-----锦州。
锦州地处东北的咽喉要道,依山傍海,是中国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二十世纪中期,这里曾发生了一场改变中国前途和命运的著名战役------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东北解放军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南至辽宁西部、北至沈阳、长春等地的千里战线上,同国民党军展开战略决战,国共双方共投入兵力150万之众。
整个战役经历了攻克锦州,解放长春;辽西会战,歼灭廖耀湘兵团;解放沈阳,营口三个阶段。
历时52个日日夜夜(140天),共歼灭敌人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为加速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对此,开国领袖评论说:“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的军事形势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这是中国革命成功已经迫近的标志”。
辽沈战役纪念馆始建于1959年。
1988年10月辽沈战役胜利40周年之际,新馆落成开放,叶剑英元帅亲笔题写了“辽沈战役纪念馆”的馆名。
2002年11月由国家、省、市投资6000万元对纪念馆又进行整修和扩建,权力打造“红色基地”,未成年人教育基地和军事文化主题的旅游景区,2004年11月重新对外开放,改造后的园区由原来的11万平方米,扩展到18万平方米。
我们从云飞街向北过铁路双桥洞,就可看到一组具有现代气息的三个巨石方块建筑组成的建筑群,这就是中国的“凯旋门”-------辽沈战役纪念馆的胜利之门。
胜利之门是由三个单体建筑组成,占地东西长77米,南北宽42米,前面两个单体建筑,东面高11米,西面高9米,北面单体建筑最高16米,三个单体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
前面两个单体建筑都有一个斜度,从远处看是一个英文字母“V”,是胜利的象征,同时又像张开的手臂,敞开胸襟迎接来自国内外的游客。
三块巨石形状既有门的功能,又有城市雕塑的强烈视觉效果,还兼有建筑物的功能,该工程是由辽宁省建筑设计院设计而成的,设计人员引用和借鉴了中国古代皇宫和皇陵的设计理念,从南到北,从低到高,以纪念馆建筑主体和纪念塔为中轴线,使游客在进入景区的时候有一种纵深感,对纪念塔产生了一种崇敬和高尚的思想感受,造成波澜起伏之情。
穿过胜利之门,大家就可踏上了纪念馆园区的胜利之路,园区的地面是采用花岗岩铺设象征人民军队是从大山内长出的石头,坚硬,勇敢。
而从南大门到纪念塔一共经历104个台阶,则意味着辽沈战役经历了104天。
经过了胜利之路,我们来到了提升广场,提升广场把位于中轴线上的南园和北园完整地结合为一个整体,起到了引线穿珠的特殊作用(立交平台长600米)。
提升广场中间地面采用玻璃钢制透明地面,上雕刻着国旗上的5颗五角星,游人在上面可透视广场下面的马路,两侧的玻璃墙壁上刻着10枚奖章,一侧为解放勋章、解放奖章、奖章、艰苦奋斗奖章、模范奖章,另一侧为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纪念章、解放东北纪念章、朱德奖章、英雄奖章、勇敢奖章。
烈士名录墙座落在辽沈战役纪念塔南面两侧。
主体由花岗岩方石砌成,碑面镶贴黑色磨光花岗岩板,烈士碑廊高为2.5米,长为258.99米。
分首碑、主体碑、尾碑三部分。
主体碑铭刻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英名。
按《东北解放战争烈士名录》共有5万多名,去掉当年牺牲重名的烈士,实刻47100多位。
名录为魏碑体。
名字总体按1945、1946、1947、1948、年和姓氏比划顺序排列,外国籍和女同志有标注。
尾碑为彭真和伍修权的亲笔题词。
“后记”为捐资单位名称及捐款数额 辽沈战役纪念塔是纪念馆园区中心建筑物,1957年2月落成。
塔身高8米,为花岗岩砌筑;塔顶是一座持枪振臂呐喊的青铜铸就的战士全身塑像,高6米,重18吨。
塔身正面镶嵌着朱德题写的“辽沈战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2个鎏金大字。
塔身两侧是长8.8米、高2.4米的花岗岩高浮雕群像,表现塔山阻击战和黑山阻击战的战斗场面。
塔座91.5平方米。
塔后4.2米处立有一方纪念碑即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碑,高2.3米、宽5.2米,灰白色大理石上镌刻着辽宁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碑文。
朱瑞将军雕像建于1991年11月2日,座落在辽沈战役纪念塔西侧60米处,占地面积95平方米。
由鲁迅美术学院贺中令教授设计。
通体由花岗岩建造,长8.4米、高3.6米、宽2.1米。
炮车式的纪念碑正面镶嵌着2.4米高的朱瑞将军高浮雕头像.头像下方镌刻着伍修权同志题写的“朱瑞将军”四个金字。
碑体背面铭刻着朱瑞将军的生平简介。
朱瑞将军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1984年在辽沈战役攻打义县战斗中牺牲,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最高将领。
三层踏步的石台阶基座,将炮车碑托起,雄伟地象征着将军指挥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压倒敌人的气势。
将军头像背景大面积窟窿凿痕,内涵将军殉职的意蕴。
在辽沈战役纪念塔东侧60米处有两座相并列的陵墓,在西侧的是梁士英墓、在东侧的是张士毅墓。
梁士英、张士毅是在辽沈战役中牺牲的两位著名烈士。
两位烈士墓的建筑形式完全相同,为花岗岩结构,长3.2米、宽2.4米、高0.7米。
北立墓碑,记述烈士生平及贡献。
墓地呈扇形,周围环以苍松。
梁士英墓为衣冠冢,张士毅墓为尸骨墓 馆藏文物11000多件,包括彭真的公文包和陈云的棉背心等国家文物23件。
其中,再现“攻克锦州”宏大战争场面的全景画馆为中国第一座全景画馆,被誉为中国博物馆和美术史上的“开山之作”。
2001年世界全景画中国年会期间,外国专家专程来锦考察,并称赞辽沈战役纪念馆的全景画是世界一流水平。
新馆开馆15年来共接待中外游客1000多万人次,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全景画面长122.22米,高16.1米,总面积1968平方米,重量达4吨。
长城的导游词
一、长城简介 )涉及 1、 长城的“世界之最”判定语 2、 长城源 3、 长城的作 4、 秦长城、汉长城及明长城 (二)介绍位置:在旅游车上 (三)导游词 各位朋友,首先祝贺大家将要成为真正的“好汉”了,因为今天我们将登上北京的八达岭长城,真正领悟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意境。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人的骄傲,这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防御性建筑。
长城最早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两千多年,它贯穿中国北部,蜿蜒曲折,气势磅薄,是从太空中能用人眼能看到的两处人类奇迹之一。
大家都知道有首歌唱到:“万里长城万里长……”那么长城到底有多长呢
真有万里长吗
在中国的历史上只出现过一条万里长城呢
中国历史上的万里长城可不止一条,其长度也不一样。
最早的长城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称齐长城。
紧接着,出现了楚长城。
后来燕、赵、秦等国也纷纷建起长城,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
但这些长城的长度都没有超过一万里,所以不能被称为“万里长城”。
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万里长城出现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为了能够保住江山,万世相传,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秦始皇便派太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北上,将各国的长城连接、加固,并加以延长,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名符其实的“万里长城”。
它绵延一万余里,史称秦长城。
到了汉代,汉武帝一方面派大将军卫青、霍去病讨伐匈奴,另一方面又派张骞出使西域,对周围的少数民族地区采取恩威并重的策略。
不仅如此,为了“不叫胡马度阴山”,不但加固了原有的秦长城,又在原秦长城以北筑了一条外长城,使得长城的长度达到近2万里。
汉长城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继汉以后,许多朝代都修过长城,在明朝之前只有两个朝代没有修过长城,您知道是哪两个朝代吗
历史上,唐朝和元朝没有修过长城,原因是大唐国力强盛,外交成功,外藩称臣,长城存在的区域两侧都是大唐国土,所以没有修过长城。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是以武力征服全球的强国,也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谁人敢犯
再加上蒙古人就是自长城以北打进中原,又何必自筑高墙自断其路呢
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修长城的朝代是明朝,明太祖从蒙古人手中夺取政权,定都南京,为了加强边防,抵御蒙古残余势力的侵犯,故在继位后便派大将徐达及四皇子朱棣,北上修筑长城。
明代共大修长城十八次,先后历时150多年,才大功告成,这就是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的这一段明长城,全长12700多里,这便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万里长城。
今天,长城再也不是军事防御措施了,而成为连接世界人民友谊的纽带。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二、长城的建造 (人物)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纵横起伏,都是建在山巅、山脊之上,那么修长城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又是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修筑的呢
据史书记载,在秦朝,修长城的大多是囚犯、俘虏,后来连士兵,老百姓都参与了筑城。
全国五分之一的人口都参与了筑城。
很多人因不堪过度的劳累、饥饿及疾病而死,但死后不但不立碑、不表彰,就连尸体也被当作建筑材料筑入长城中,故有“修万里城,筑万里人”之说。
所有筑城的材料完全凭劳动者的智慧和体力搬运上山。
筑城用的大石条是通过山体的自然斜坡,在条石下放上滚木,利用当时的“土制”制滑轮拖上山来。
小型的砖石是通过“手递手”的方式一块一块自山下传到山上,石灰及粘土是用山羊和驴等驮运上山的,人们用糯米汤及石灰粉和好后,当作粘合剂将两层城砖粘牢,历经近500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依然牢固,真是了不起呀
三、长城沿途风物 (一)涉及内容 1、 关沟 2、 京张铁路 3、 云台 4、 居庸关 (二)介绍位置:在汽车进入关沟后 (三)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有没有觉察到我们的两边都是山,现在正在两山之间的夹沟中行进,这条所谓的沟就是北京大名鼎鼎的关沟。
关沟长40里,是北上蒙古高原的必经之路,辽代的契丹人、金代的女真人、元代的蒙古人都是从这条路打进北京而坐主天下的。
这条山沟不仅是军事要地,而且风景优美,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的“居庸叠翠”就是指关沟内居庸关的山水风光。
说到居庸叠翠就要说到居庸关,它是长城上一座关城的名称,位于关沟中,号称天下第一雄关。
居庸关的关城中有一座汉白玉筑成的高台,称云台,为元代遗物。
现在由于修了八达岭高速公路,所以看不到了。
不过,看不到也没关系,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嘛”,所以,我来讲景,大家听景。
云台的门洞内刻有精美的四大天王浮雕,最著名的是内壁上有用梵文、藏文、八思巴蒙古文、西夏文、维吾尔文、汉文等六种文字刻写的《陀罗尼经咒》等。
那么,为什么要在此处建云台、刻经咒呢
大家都知道元朝的皇帝是蒙古人,夏天他们要从北京返回自己的老家——蒙古大草原去避暑,关沟是自北京去蒙古高原的必经之路,当时又没有汽车、飞机,皇帝要回家看看也不是件容易事儿。
自北京到蒙古大草原一天是到不了的,而皇帝又不能在半路露天而宿,所以要在半途中为皇帝建行宫。
原来在云台之北建有大明寺,寺内便是皇帝出关前的临时住处。
又由于当时山路崎岖危险,野兽出没无常,所以又雕四大天,又刻经咒,为了保佑皇帝及过路者一路平安。
现在请各位朋友向右侧车窗外看,是不是有一条铁路
这条铁路就是我国第一条自行设计建造的著名的京张铁路,主持设计并修建该路的是我国著名爱国工程师——詹天佑。
京张铁路自北京至张家口,全长200多公里,要是在平地上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为创举,但这条铁路的成功修建确实是创举。
因为这条铁路由关沟的沟口到八达岭,地势不断升高,而且坡度很大,火车不可能爬坡而上,只有穿山而建,但这需要大笔的钱财。
晚清政府国库空虚,而外国人认为这不仅是钱的问题,居然讽刺地说:“能修这条铁路的中国人还没有出生呢
”当时,年轻的工程师詹天佑抱着一颗为国争光的雄心,毅然承担了这条铁路的设计及施工任务。
最后创造性地设计了“人”字形铁路,不仅保质保量,而且节约了时间和资金。
看着修好的铁路,那些当时说风凉话儿的外国工程师们哑口无言。
清政府为了表彰詹天佑,特为他在青龙桥车站立了铜像。
四、长城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长城是一堵很长很长的墙,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必要的辅助设施呢
其实长城是由四大部分组成的防御体系,除了蜿蜓曲折的墙体外,还有关城、城台和烽火台。
我先给大家讲一讲关城。
关城一般设在险要且易守难攻之处,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功效。
明长城关口有1000座以上。
它是屯兵、屯粮及守关将领居住之所。
下面再说说城台。
城台有两种,即墙台和敌楼,墙台设施简单,供巡城守卫的军士们暂时避风、御寒之处。
敌台不仅结构复杂,而且作用大,一般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供守城兵士了望,有时也燃放烟火,下层不仅储存粮草、弹药,也是守城兵士的住处。
无论墙台和敌台,当时都有固定的编制,且纪律严明。
烽火台是当年传递军情的建筑,一般是建在长城两侧,遇有军情白天燃烟,叫燧,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狼烟。
为何称之为狼烟呢
因为当时长城周围有狼群出没,兵士们就用狼粪燃烟,因为用狼粪燃的烟又黑又直,直冲云霄,且经久不散,是极好的燃烟原料,故称之为狼烟。
晚上燃烟看不到,便点火叫做烽,大家都听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吧
那么如果下大雨怎么办呢
下雨的时候既不能燃烟,又不能点火,若有敌军来犯,如何传递军情呢
大家想一想
看不到还听不到吗
老天爷给了我们眼睛,还给了我们耳朵呀
下雨天就开炮,用声音来传递军情。
后来为了能更清楚地传递军情,不仅燃烟,同时放炮。
当时规定,若敌人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燃一烟,放一炮;若敌人在500人至1000人,便燃两烟,放两炮……依此类推。
这下明白了吧
长城的防御体系完整,设施完备,不愧为世界奇迹。
五、北京的长城 北京的长城大多是明代修筑的,最著名的几段长城是延庆的八达岭长城,怀柔的慕田峪长城及密云的司马台长城。
八达岭长城是因其地势险要、四通八达而著名。
该关城建于公元1505年,城高7.5米,厚4米。
关城的东门额题为刻于明嘉靖年间的“居庸外镇”,西门额题为刻于明万历年间的“北门锁钥”四字。
八达岭长城的城墙平均高7.8米,墙基平均宽6.5米,顶宽5.8米。
外侧一面有垛口,高约2米,下有射孔,墙面有排水沟,吐水咀等,内侧是高约1米的女儿墙。
由于它地势险要,所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慕田峪长城是以其优美的环境、优良的植被及多变的敌楼样式而中外闻名。
1999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就曾浏览了慕田峪长城。
司马台长城将长城之雄,长城之奇及长城之险融为一体,同时又保留了长城那风尘的古貌,被我国著名的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列为中国长城之最。
六、结尾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全人类的骄傲,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它象征着世界人民的友谊——牢不可摧,好
现在请各位下车,我们一起去做回好汉
精简一下吧,看起来很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