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十八盘与仙人桥的讲解词
泰山十八盘是泰山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共有石阶1827级,是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
此处两山崖壁如削去了一块,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
泰山之雄伟,尽在十八盘,泰山之壮美,尽在登攀中
泰山十八盘在对松山北。
高阜之上,双崖夹道,旧称云门,今名开山,为清乾隆末年改建盘道时所辟。
十八盘自此而始。
开山北为龙门,旧有龙门坊,后毁。
西岩有清道光年间魏祥摹刻狂草“龙门”大字。
坊址东为大龙峪,雨季众水归峡,飞泉若泻。
前为新盘口。
明万历年间,参政吕坤跨涧建渡天桥,并顺龙峪上源修新盘道,直达碧霞祠南神门,登岱顶者上下甚为方便。
桥与盘道均毁于清乾隆年间。
新盘口北两山陡立,东为飞龙岩,西为翔凤岭,中有一线天,名石壁谷。
谷中上有南天门,下有升仙坊,由十八盘相连。
南天门恰处于谷口,是泰山古建筑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以人工之力突出和美化自然环境的典范,是泰山的重要标志物之一。
仰视天门,盘路陡绝,似云梯倒挂。
石壁谷两侧有“天门长啸”、“层崖空谷”、“天门云梯”、“如登天际”诸刻。
泰山有3个十八盘之说:自开山至龙门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门为“紧十八”,共计1630余级台阶。
“紧十八”西崖有巨岩悬空, 侧影似佛头侧枕,高鼻秃顶,慈颜微笑,名迎客佛。
十八盘岩层陡立,倾角70至80度,在不足1公里的距离内升高400米。
明朝祁承濮曾有一诗描写其景:“拔地五千丈,冲霄十八盘。
径丛穷处见,天向隙中观。
重累行如画,孤悬峻若竿。
生平饶胜具,此日骨犹寒。
”仙人桥在碧霞祠东南,有两崖陡立,相隔丈许,涧深数丈,非正午不见日月,两崖之间三石相连,悬于半空,风吹欲倾,纯属造化之奇巧,非神仙不能过,故名“仙人桥”。
不过,现在有许多年轻人,攀上攀下,留影于此,已不再是“非飞仙不能度了”。
相传,吕洞宾因三戏白牡丹触怒了玉皇大帝,某日午时三刻就要斩首,吕洞滨整天消遥自在,这样了此一生,他怎能善罢甘休
便想尽千方百计躲过这一关。
吕洞宾想来想去,想到了梁灏身上,梁灏是文曲星上凡,考场上屡试不第,今年八十二还不曾中得半个秀才,他那尺把粗的笔管,从来不被人注意,倒是个藏身的好地方,于是,吕洞宾便急急忙忙奔梁灏。
吕洞宾找到梁灏,说明来意,向梁灏说道:“求老兄救我一命,他日,我保你科场高中。
”梁灏见是散仙吕洞宾,便开口问道:“如何相救”吕洞宾说“倒也不难,到了那天,不管是风狂雷紧,还是鬼哭狼嚎,你只管把紧笔管不停地写,千万不要松手。
否则,今生今世就再也不能相见了。
”梁灏听说不过如此,,便欣然应诺。
是日,和风丽日,哪里有什么风呀雷的,梁灏以为吕洞宾又耍什么鬼把戏骗人,谁知不一会,天空滚云翻墨,狂风大作,地动山,电闪雷鸣,仿佛就要天崩地裂,梁灏谨记吕洞滨之言,紧握笔管大书特书。
午时三刻已过,梁灏还在大收不止,只听背后有人言曰,谢梁兄救命之恩,容当后报。
梁灏抬头,才发现窗外已风住雷止,丽日当空了,吕洞宾见他洋洋洒洒写了几十页,忙道:“凭梁兄这般才华,明年我保你中头名状元。
”说完便飘然而去。
第二年,梁灏半信半疑地进京赶考,果然中了头名状元。
皇帝见他年事已高便赐给他许多金银财物,让他衣锦还乡了。
梁灏有言在先,如果今生中得头名状元,就给碧霞元君亲自挂抱进香。
这天梁灏在山顶还完愿,听到远处好像有人叫忙上前施礼,问道“先师为何端坐在此”。
吕洞宾道“我已在此等你多时了,你已功成名就,想携你离开这里,以报答你的救命之恩。
”“我乃凡夫俗子,怎能随你前往
”“只要你跟我从桥上走过就行了。
”梁灏若大一把年纪,怎能爬得上这悬崖峭壁,再说就是爬上去,还不摔到谷底碎户万段,便婉言辞谢了。
无奈,吕洞宾只好一人从桥上飞走了。
帮你百度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不过你的第一张图片不是十八盘。
用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移步换景等方法写的 泰山作文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们来到泰山脚下,准备爬山。
在上山到时候,大家对山上的景物不太了解,所以爸爸请了一个导游。
介绍得特精神:泰山以“拔地通天之姿,擎天捧日之势”,巍然屹立在齐鲁大地上,海拔1545米,被称为五岳之首……说实在的我恨不得马上爬上泰山。
我们先坐车到中天门。
一路上,有的人扶着栏杆费力地向上爬;有的人拿着拐杖,艰难地挪动着脚步;还有的人爬一会儿歇一会儿,边走边喘大气……路旁的参天大树,葱葱郁郁,苍翠挺拔;远处的群山,连绵起伏;白云自由自在地飘浮着,周围到处是耸峙的峰峦,险峻的崖壁。
据说十八盘爬起来特别艰难,我们又带着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岁数大了腿脚不方便,所以我们从中天门坐索道到南天门。
索道的路线看起来很陡,索道像一件小房子是的,听导游讲这条道还是30多年前修的。
坐在上面往下看,下面就像一个深深的大峡谷,光光的石头山却长着一棵棵小树,像泰山的守卫这一样耸立在山上;游人似一个个小彩点,零零星星散布在彩带上。
这段路看起来十分艰险,听导游讲每盘有200节石阶,几乎上下垂直,这可怎嘛爬哪
这让我不禁思索起来。
站在南天门上饱览那壮丽的山色,泰山真不愧是五岳之首呀。
泰山队景色真美呀,群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泰山的山峰真奇呀,有的陡直矗立在天边,有的山峰像一位老人。
泰山的景物真古呀,有的是几千甚至十几万年前的。
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就是以古文名于世,南天门以上的景物就是泰山上最古老的了有关于孔子的几间小庙但是最有名的是拜泰山老奶奶的小庙了,大多数人喜欢来这个地方。
当地有个说法叫登泰山保平安,但拜了泰山老奶奶更会保平安。
欣赏完那优美的风景,我们就沿着小路下山了。
我来当导游作文500字
我来当导游今天, 我翻以前妈妈带我去北京的照片,看到了雄伟的长城,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妈妈说:要不你就当个小导游,给大家导一次长城游
我说:好啊
我还没当过导游呢,就试试吧
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才动笔写了起来,下面是我的导游词,希望你们喜欢.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小李,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到我国的名胜古迹之一---雄伟的万里长城游玩,请大家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写乱画,注意安全,谢谢合作
长城建于两千多年前,是由秦燕赵三国建造的.长城十分雄伟壮观,据说在月球上还看的见呢
游客朋友们,毛主席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
”现在我们就站在八达岭长城上,我们都是好汉啊
我国的长城总长有一万三千多里,大家看,齿形的墙总称垛子,垛子上有正方形的射口和长方形的瞭望口,是用来瞭望和射击用的.大家可以伸出自己的双臂试一试,一个人伸出两只手臂,另一个人再伸出一条手臂,连起来的长度就是长城的宽度.试完后,大家再往远处看,长城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城台,这一座座城台,在打仗的时候是屯兵的堡垒.
关于乐山大佛的资料,快!非常急
不要导游词。
乐山大佛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
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岩壁上,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佛坐像,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
乐山大佛 发鬈用石块嵌就 两耳以木为之 排水系统布全身 胸部有残碑 宗教内涵 设计特点 凌云寺 乐山大佛四次神秘显灵: 乐山大佛景区简介 凌云胜景 东方佛都 麻浩崖墓 乌尤寺 相关介绍 门票 乐山交通:铁路: 公路: 水路: 航空: 小贴士: 旅游专线: 特色餐饮 购物 特色活动 游乐山大佛乐山大佛 发鬈用石块嵌就 两耳以木为之 排水系统布全身 胸部有残碑 宗教内涵 设计特点 凌云寺 乐山大佛四次神秘显灵:乐山大佛景区 简介 凌云胜景 东方佛都 麻浩崖墓 乌尤寺 相关介绍门票乐山交通: 铁路: 公路: 水路: 航空: 小贴士: 旅游专线:特色餐饮购物特色活动游乐山大佛展开 编辑本段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5张) 乐山大佛正面像 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造型庄严,排水设施隐而不见,设计巧妙。
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海通死后,海通的弟子接手修筑。
直至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年。
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巨形卧佛景观等组成,面积约8平方公里。
景区属峨眉山风景名胜区范围,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
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
乐山大佛双手抚膝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
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10余米,手持戈戟、身着战袍的护法武士石刻,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
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
右侧是九曲栈道。
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十三层楼阁覆盖,时称“大佛阁”,“大佛阁”,宋时称“天宁阁”。
可惜毁于明末的战乱,被张献忠的起义军焚毁。
可以从大佛两侧的山崖上看到几十处孔穴,那是当年建造楼阁时,安置梁柱的地方。
而今日,梁柱早已被拆除,而雄壮的大佛仍巍然屹立着。
乐山大佛 大佛两侧的岩石是红砂岩,乐山的红沙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比花岗岩软,是很好的适宜于雕塑的材料。
但佛像雕好后,容易受到侵蚀、风化,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
乐山大佛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
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
自明、清以来的数百年间,大佛饱受自然风雨侵蚀,以致佛身千疮百孔,面目全非。
1962年,政府拨专款对佛像作全面维修,1982年2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政府拨款对大佛头部进行了比较彻底的维修。
同时增加了一些配套设施及服务设施。
1996年12月,峨嵋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专家桑塞尔博士·席尔瓦教授实地考察时,赞誉“乐山大佛堪与世界其他石刻如斯芬克司和尼罗河的帝王谷媲美”。
大佛来历 海通和尚:自目可剜 佛财难得 据唐代韦皋《嘉州凌云大佛像记》和明代彭汝实《重修凌云寺记》等书记载,乐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
海通是贵州人,结茅于凌云山中。
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
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
海通和尚见此立志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欲仰仗无边法力,“易暴浪为安流”,减杀水势,永镇风涛。
于是,海通禅师遍行大江南北、江淮两湖一带募化钱财,开凿大佛。
佛像动工后,地方官前来索贿营造经费,海通严词拒绝道“自目可剜,佛财难得”,地方官仗势欺人,反而说:“尝试将来”。
海通从容“自抉其目,捧盘致之”,“吏因大惊,奔走祈悔”。
海通这种专诚忘身之行,激励众心,克诚其志。
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
海通死后,工程一度中断。
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 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
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
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韦皋始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载录了开凿大佛的始末,原碑尚存大佛右侧临江峭壁上。
乐山大佛耸立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汇流之处,一千多年来,乐山大佛阅尽多少人间春色,经历多少朝代更迭,依旧肃穆慈祥,心旌不摇。
构造拾趣 乐山大佛头部近照 发髻用石块嵌就 观赏这尊唐代佛像,往往只看到依山凿就的外表,看到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而对大佛部位结构则看不真切。
编辑本段发鬈用石块嵌就 大佛顶上共有螺髻1021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以粉笔编号数清的。
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
单块螺髻根部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沙浆粘接。
螺髻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厚度各为5-15毫米。
1991年维修时,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遗存螺髻石3块,其中两块较完整,长78厘米,顶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
乐山大佛耳朵 编辑本段两耳以木为之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维修工人从中掏出许多破碎物[1],细看乃腐朽了的木泥。
这证实了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的记载“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
由此可知,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凿就,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锤灰装饰而成。
在大佛鼻孔下端亦发现窟窿,内则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
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
不过,这是唐代贞元十九年竣工时就是如此,还是后人维修时用这种工艺修补,已不可考证。
编辑本段排水系统布全身 乐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
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使佛像不至为雨水侵蚀。
清代诗人王士祯有咏乐山大佛诗“泉从古佛髻中流”。
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
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解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
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9.15米、宽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16.5米、宽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宽0.95米、高1.1米。
这些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左右互通的两洞,由于可汇山泉,内崖壁上凝结了厚约5-10厘米的石灰质化合物,而佛身一侧 崖壁仍是红砂原岩,而且比较干燥。
那左右不通的两洞穴,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
显然,这是由于洞未贯通的缘故。
不知道当年修建者为何不把它打通。
编辑本段胸部有残碑 据1962年维修的负责人黄高彬和罗伯介绍,当时发现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
开洞一看,里面装的是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而封门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
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
从大佛膝、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
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毁。
但不知何年,因何原因,这天宁阁的纪事残碑唐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
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师洞里保存,可惜1966年被人毁掉了。
编辑本段宗教内涵 乐山大佛神圣庄严 乐山大佛是是一尊弥勒佛。
唐代崇拜弥勒佛,按佛教教义,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释迦牟尼涅盘后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将接替佛祖的地位,于华林园的龙华树下广传佛法,普渡众生。
佛经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武周时期,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疏》,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
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
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
乐山大佛 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布袋弥勒。
乐山大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
照《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
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祟尚肥胖美的时尚。
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决心。
布袋弥勒佛是根据中国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
契此是浙江奉化县人,乐善好施,能预知天气和预测人的吉凶,经常拿着一个布袋四处化缘,在逝世前他曾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而大家都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寺庙里的弥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个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大佛特色 编辑本段设计特点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
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
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
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沿大佛左侧的棱云栈道可直接到达大佛的底部。
在此抬头仰望大佛,会有仰之弥高的感觉。
坐像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
栈道沿著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奇陡无比,曲折九转,方能登上栈道的顶端。
这里是大佛头部的右侧,也就是凌云山的山顶。
此处可观赏到大佛头部的雕刻艺术。
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螺髻1021个。
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凿就,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锤灰装饰而成。
在大佛鼻孔下端亦发现窟窿,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
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
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
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
洞里面装着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
据说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
从大佛棱、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
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遭毁。
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师洞里保存,可惜于后来被毁。
编辑本段凌云寺 大佛头部的右后方是建于唐代的凌云寺,即俗称的大佛寺。
寺内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经楼等三大建筑群。
轶事传说 乐山陈列室中保存的大佛闭眼照片 传说唐朝初年,凌云山上有一座凌云寺,凌云寺里有一个老和尚,叫海通。
当时凌云山下,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水深流急,波涌浪翻,经常吞没行船,危害百姓。
海通和尚眼看船毁人亡,心中十分不忍。
他想三江水势这样猖獗,水中必有水怪。
要是在这岩石上刻造佛像,借着菩萨的法力,定能降服水怪,使来往船只不再受害。
编辑本段乐山大佛四次神秘显灵: 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死人无数,乐山大佛脚下的河流,饿殍泛滥,大佛不忍目睹人间惨剧,痛苦地闭上了眼睛。
1976年,毛、朱、周三领导俱逝,唐山大地震死伤数十万,大佛怨天不公,面露怒色。
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申奥成功,喜事连连, 2002年出现的佛光 乐山大佛再现难得一见的“神秘光环”——佛光。
2002年5月7日上午9时43分,乌云还未褪去的乐山大佛上空,突然出现日晕现象,刚刚升起的太阳四周闪现出一个直径约300米、内红外紫的五彩光环,色彩时明时暗。
千年难遇万人争睹。
11时许光环开始散发出耀眼强光,来自四海的游客无不赞叹这一天下奇观。
不少人双手合十,闭目祈愿,纷纷庆幸大佛之旅带来的吉祥。
中午时分佛光慢慢淡化、散去。
整个佛光现象持续了3个多小时。
以上三次,乐山陈列室内有照片为证。
最神秘的是,1989年大雨,乐山被雨水冲开一洞,内现一佛,佛面酷似那年上任的国家领导人。
编辑本段乐山大佛景区 简介 乐山大佛景区包括乐山大佛、灵宝塔、凌云禅院、海师洞、九曲—凌云栈道、巨型睡佛、东方佛都、佛国天堂、麻浩崖墓、乌尤山等 凌云胜景 凌云山各峰上的寺宇,现在还保存的有栖峦峰的凌云寺和灵宝峰的灵宝塔。
凌云寺规模颇大,大佛就凿于离寺不远的崖上。
从这里可以沿一条凿于悬崖边上的陡直小路,下到大佛的脚边,在此凭栏看佛,可以仔细观赏大佛头部各个部位的细微之处。
因为大佛凿于凌云寺前,所以大佛也就称为凌云大佛。
而凌云寺也因有了这尊大佛,而被人们称为大佛寺。
凌云山有了大佛,山更出名,大佛在凌云山上,山更增色。
凌云山周围还有东坡楼、竞秀亭等亭台楼阁。
山上还有很多汉崖墓,有的悬崖深达十多米,周围有精细的雕塑,里面还有陶佣之类的陪葬品,这是四川特有的古迹。
大佛右侧的石壁上,是著名的“九曲栈道”,是与修建佛像闪光灯同时开凿的。
栈道最宽处1.45米,最窄处0.6米,共217级石阶,沿崖迁回而下,可到大佛脚底。
崖壁上留下的石刻佛龛,遗憾的是它们的风化现象非常严重。
绕过佛脚是位于大佛左侧的“凌云栈道”。
削壁穿洞,隐藏在乐山大佛左侧悬崖绝壁间。
栈道开凿于1983年初,1984年竣工,同年十月开放,全长 约500米,与大佛右侧 的九曲栈道一起构成一条回环曲折的旅游路线。
凌云寺是建于唐代,位于大佛头部的右后方,俗称大佛寺。
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凿佛像时,寺字又有扩建。
唐建凌云寺,毁于元顺帝战乱,明代进行了两次较大修复,明末又经毁。
现存凌云寺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新修建的。
以后又经多次修葺。
寺门正中匾上集苏东坡书“凌云禅院”四字。
两旁联文是“大江东去,佛法西来”。
此联既使人有佛法庄严之感,又表明了凌云寺所踞地理位置,还巧妙地将“大佛”两字嵌于其中。
寺内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经楼等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藏经楼,原为寺内收藏佛教经卷的地方,于1930年新建。
结构和外形可以看到近代建筑风格,楼下新辟“海师堂”,塑有大佛发起建造者海通法师、以及继任建造者章仇兼琼、韦皋的全身像,以此寄托后人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灵宝塔又名凌云塔,因其耸立在凌云寺后的灵宝峰巅,故以山峰命名。
塔建于唐代,塔形呈密檐式四方锥体,砖砌而成,坐东向西,高38米,共十三级。
塔体中空,内有石阶沿塔轴盘旋至顶。
塔顶为四角攒尖式。
灵宝塔每级都开有窗眼。
根据山川形势,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还是作为三江合流处的标志。
高71米的大佛是为了镇水保平安,灵宝塔则作为航船标志,使船工提高注意力,以便安全渡过急流险滩,灵宝塔是嘉州古城的一座标志,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东坡楼是凌云山著名古迹之一,东坡楼也叫东坡读书楼。
位于栖鸾峰巅,系由楼、廊、亭组成的庭院建筑。
东坡楼为歇山式单体木质两重楼房。
门额横匾“东坡楼”三字是集黄庭坚手书而成,楼堂正中苏东坡斜倚坐像。
东坡楼正对临崖处有一亭,即清音亭。
在清音亭凭栏远眺,江天悠远,山清水秀。
佛国天堂融古建筑、摩崖造像、雕塑、壁画、彩 绘为一体,景色优美,仿唐式古建筑有天桥、天门、 天梯、云台、云梯、三大宝殿等 东方佛都 1994年5月建成开放。
距乐山大佛仅一里之遥,是乐山大佛旅游景点佛文化的延伸、是乐山大佛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20万平方米范围内,集中仿制了国内外佛像三千多尊,利用自然山体延伸,采用摩崖圆雕、浮雕、雕刻、壁画等表现形式,选用不同材质,有石刻、铜铸、彩塑、墨玉等各类大小佛像雕塑。
麻浩崖墓 麻浩崖墓位于凌云、乌尤两山之间的溢洪河道东岸,麻浩是其地名。
崖墓是川西,特别是乐山地区则流行一种凿山为墓的一种墓葬形式,其特征是沿着浅丘,山谷的砂质岩层由人工凿成方形洞穴,然后安葬遗体和殉葬品。
从外部看去,是一个个神秘的山洞。
这种墓葬因流行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故称东汉崖墓。
麻浩崖墓早年就以规模大,画像雕饰精美而被誉为“南安各墓之冠”。
墓中保存着汉代画像石和汉崖墓出土的精美文物。
不仅包括了各式汉代建筑、画像石棺、人物服饰、车马伎乐、鸟兽虫鱼图形,而且有不少历史题材和神话故事以及书法题刻。
已开放的是一个“前堂三穴”的大型墓。
墓门上均有精工雕刻,飞檐、瓦当、斗拱,花纹图案,无一雷同,乐山东汉崖摹分布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沿岸和浅山谷的崖壁上,数以万计。
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石刻之丰富居蜀中之首。
麻浩崖墓系汉代墓葬,麻浩一带较为集中,是乐山崖墓群中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墓葬群,在长约200米、宽约25米的范围内有崖墓544座,墓门披连,密如蜂房。
该汉代墓群于1988年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乌尤寺 乌尤山即古离堆,相传为秦时蜀郡守李冰开凿,以“避沫水之害”。
乌尤山与凌云山并肩立于岷江之滨,四面环水,孤峰兀立,山上林木茂盛。
乌尤山因孤卧江中,好似一头乌牛,故又名“乌牛山”,相传宋代诗人黄庭坚至此,嫌其名不雅,而见山上古木繁荫,便更名“乌尤山”。
山上有创建于盛唐的乌尤寺,和凌云寺毗邻,两山之间隔一水,有吊桥相通,和凌云山合成一个完整的风景区。
山上有乌尤寺,建筑顺山势设计,曲折高低,玲珑雅致,别具一格。
除了佛殿以外,还有旷怡亭、听涛轩、尔雅阁等精巧建筑。
现存庙宇系清以后的建筑,是四川省内保存较完整的寺庙。
旅游服务 相关介绍 [2]相关介绍 发源于川北大雪山的岷江,进入成都平原,来到乐山城下,已经是一条水面开阔的大江了。
在这里,同波涛汹涌的大渡河,水流湍急的青衣江汇合。
世界上最高的弥勒石刻大佛——乐山凌云大佛,位于凌云山上三江汇合得地方。
大佛背靠得这座凌云山早在隋唐时就是著名的风景区和佛教胜地。
凌云山紧傍岷江,上有凌云寺,建于唐代。
凌云山共有9个山峰,最高峰140米。
峰峦错落,临木葱茏,俯视浩瀚三江,再加上合峰上建有寺庙,因此,一千多年前就受到人们的称赞。
宋代文人邵博曾赞美说:“天下山水之冠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嘉州之胜曰凌云”(嘉州就是乐山)。
乐山大佛以人文遗产精粹和自然遗产的有机结合为特色,乐山大佛面对着滚滚东流的江水,体态雍容,深情自若。
比例匀称,山水交融,与峨眉山遥相呼应。
数十里外都可以看到。
大佛背靠山崖,面临大江。
当游客们观赏大佛时,同时也就游览了凌云山的胜景。
[3] 1989年一位广东游客在大佛附近发现了乐山大佛背后的乌尤山、凌云山、龟城山构成的乐山巨形睡佛景观。
山形似一尊巨型睡佛,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观。
“巨型睡佛”四肢齐全,体态匀称,安详地漂卧在青衣江山脊线上,直线距离约1300余米,,仰面朝天,慈祥凝重。
乐山大佛不偏不倚正好端坐在巨佛的心胸部位。
巨佛的头、身、足,分别由乌尤山、凌云山和龟城山三山连襟组成。
佛头由整个乌尤山构成,山上的石、翠竹、绿荫、山径、亭阁、寺庙,分别呈现为巨佛的发髻、睫毛 鼻梁、双唇和下颚;景云亭如“睫毛”,山顶树冠各为“额、鼻、唇、颌”。
佛身由凌云山构成,山上九峰相连,犹如巨佛宽广的胸膛、浑圆的腰和健美的腿;脚板翘起的佛足是龟城山的一部分。
佛的整个体态十分逼真、自然、和谐,这是大自然无意的巧合,是天造地设的奇迹,一睡佛、一坐佛,一天然生就、一人工凿成,观看卧佛的最佳位置就在乐山市滨江路“福全门”。
游览乐山大佛和凌云山,可以从成都搭公共汽车或旅游车前往,有高速公路连接成都。
从成都到乐山的高速公路于1999年全线贯通,全长为169公里。
从乐山至峨嵋山只有30多公里,也通公共汽车。
因此,游览乐山,观赏大佛,可以和游览峨嵋山安排同一游程。
编辑本段门票 [4]门票: 1、乐山大佛景区门票:90元\\\/人次(含乐山大佛、乌尤寺、麻浩崖墓)东方佛都票价:70元\\\/人 佛国天堂票价:8元\\\/人 2、乐山大佛优惠票:50元\\\/人次. A. 1.2米以上全日制大学本、专科,中专、初高中、小学学生凭学生证购买优惠票; B. 60至69周岁的老年人凭身份证或老年优待证购买半价票50元\\\/人;70周岁以上老人免票 C. 残疾人凭残疾证购买优惠票; D.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颁发记者证的记者凭有效证件购买优惠票; E.省级以上的五一劳动奖及劳模凭有效奖状购买优惠票 3、乐山大佛特惠票:10元\\\/人次 本地人持本人身份证在周末时候购票; 4、乐山大佛游江票(游船票、快艇票):50元\\\/人次 最佳旅游时节: 春秋两季是去乐山旅游的最佳时节.
作文( 乐山大佛的世界遗产名录的导游词)
乐山大佛的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各位到乐山大佛景区来观光游览。
我是你们的张导游,我负责你们今天的行程安排。
现在我们眼前看见的就是举世闻名的千年古佛——乐山大佛。
耸立在我们面前的乐山大佛是世界最大的一尊石刻弥勒佛,通高71米,肩膀的宽度是24米,头的直径是10米,耳朵有7米长,嘴巴和眼睛的长度是3.3米,眉毛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的宽度是8.5米,头上的发髻有1021个。
乐山大佛雄伟壮观,人们形容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大佛两侧的岩石。
请注意眼看手勿动。
这一种岩石叫做红砂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
乐山大佛可算是奇迹,它屹立在此已经1200多年了。
难怪它能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现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动,注意:不要乱扔垃圾,不要破坏世界遗产,也不要乱吐,注意安全。
祝你旅途愉快。
谁有2011年的山东地区中文导游词
帮忙一下啦
山东省是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个重要省份,位于黄河下游,东临渤海、黄海,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北与河北省接壤,西南与河南省交界,南与安徽、江苏省毗邻。
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相对,环抱着渤海湾。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山东省成为沿黄河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区的交汇点、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结合部,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山东省在北纬34度25分至38度23分、东经114度36分至112度43分之间,东西最长约700公里,南北最宽420公里,陆地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居全国第十九位。
山东省的地势,中部为隆起的山地,东部和南部为和缓起伏的丘陵区,北部和西北部为平坦的黄河冲积平原,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
山东省的最高点是位于中部的泰山,海拔1545米;最低处是位于东北部的黄河三角洲,海拔2米至10米。
山东省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平原、盆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3%;山地、丘陵约占34%;河流、湖泊约占3%。
山东省境内河湖交错,水网密布,干流长5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0多条。
被誉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自西南向东北斜穿山东境域,流程610多公里,从渤海湾入海。
著名的京杭大运河自东南向西北纵贯鲁西平原,长630多公里。
其他比较重要的河流还有徒骇河、马颊河、沂河、沭河、大汶河、小清河、胶莱河、淮河等。
山东较大的湖泊有南四湖和东平湖。
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和南阳湖组成,总面积1375平方公里,为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
山东主要的山脉有泰山、蒙山、崂山、鲁山、沂山、徂徕山、昆嵛山、九顶山、艾山、牙山、大泽山、孟良崮等。
山东省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全省年平均气温11度—14度,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950毫米,无霜期沿海地区180天以上,内陆地区220天以上。
山东自古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之一。
公元前21世纪夏朝时期,东夷各部族就活跃在山东地域。
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早期的活动中心在今山东西南部。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著名的齐、鲁两国是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256)在今山东境内最大的诸侯国。
由于齐、鲁两国发达的经济、政治、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所以山东又称“齐鲁之邦”,并以“鲁”为山东省的简称。
山东作为地理名称始于战国时期,当时,泛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山东作为政区名称,始于金代(公元1115——1234)。
元朝(公元1206——1368)置山东道,明朝(公元1368——1644)设山东布政使司,形成与今天山东省大体相同的版图,大部分县名沿用至今。
清朝(公元1616——1911)正式设山东省,治所在济南府。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次调整,山东省形成了目前的行政区划。
山东省现辖17个市,139个县、县级市和市辖区。
山东省的省会济南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因泉水众多,被称为“泉城”。
位于山东半岛东部的青岛为副省级全国计划单列市,是著名的海滨城市,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水上项目的协办城市,是山东省对外开放的“龙头”。
山东省人口9041万人,居全国第二。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数的39.2%。
山东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共有39个民族。
其中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
在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95%左右,其余为满、蒙、朝鲜、壮、土家、高山、纳西、维吾尔、白、黎、苗、俄罗斯、锡伯、布衣、侗等民族。
在山东,回族、满族、蒙古族有聚居或杂居的村镇、社区,其他民族没有固定的聚居村落或社区。
东岳泰山 各位朋友: 你们好
热诚欢迎你们到泰山来,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从泰山中路登上山顶。
这座高大、古老的泰山蕴含了丰富的自然与文化的积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我们仍要像古人那样问一句“岱宗夫如何”,然后,同我一起步入大山,去领略泰山的神韵。
这里是岱庙。
从岱庙开始,经岱宗坊、一天门、红门、中天门、升仙坊至南天门、是古代皇帝封禅泰山所走过的路,现在被知名人称为“登天景区”,也称中路,是如今泰山登山6条路中最古老的一条。
我们将从这条路登上极顶。
大家注意到了巍峨的岱庙前,还有一座较小的庙宇,这就是“遥参亭”,是当年皇帝封禅泰山的起始点。
当年帝王来泰山举行封禅祭典时,都先要在这里举行简单的参拜仪式,因此明朝之前,称此为“草参亭”。
明代加以扩建时,改名为“遥参亭”。
虽是一字之易,基虔诚却尽含其中了。
朋友们,中国的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有着独特地位的,这座遥参亭的建筑构思既出于封禅大典将由此为前奏而步步进入高潮的需要,也是中国古代先抑后扬的美学思想的体现。
正阳门内就是岱庙了,平是一个神奇的方。
岱庙有着如此的魅力,决定于它自身的特征。
首先,它的围墙便与一般庙宇不同,围墙周1300米,5层基石,上砌大青砖,呈梯形,下宽17.6米,上宽11米,高约10米,共有8座门:正中为正阳门,是岱庙的正门。
由正阳门进得岱庙来,迎面是配天门,取孔子说的“德配天地”之意。
配天门两侧,东为三灵侯殿,西为太尉,三殿之间以墙相连,构成岱庙中间第一进院落。
过了仁安门,便是雄伟高大的宋天贶,它又叫峻极殿,是这座庙宇的主体。
天贶殿面阔9间,643.67米,进深5间,17.18米,通高23.3米。
大家看,天贶殿坐落在宽敞的白色台基之上,周围石雕栏楹环绕,云形望柱齐列,使天贶殿与四周的环境产生了奇妙的效果。
天贶殿周围施以回廊,形成了一个大院落,在中国的建筑中,廊是起着使空间有联贯、敛气、紧密、严谨而又富于变化的作用,这是世界建筑史上都加以称道的。
岱庙的回廊把一座重檐庑殿的大建筑物紧紧地环抱着,平直与崇高的对比更激起了人们对天贶殿的崇仰。
我国古代建筑家深知世上没有绝对大绝对小,大小是从对比中产生的,除了四周低平的回廊外,天贶殿前平台上还修了两个精巧的御碑亭,既突出了天贶殿,又于雄伟中寓含着恬静闲适,因此天贶殿并不是雄伟两个字可以概括得了的。
从天贶诬后门出,有砖石甬道与后寝宫相连。
宋真宗封泰山时,因将泰山封为“帝”,帝则应当有“后”,于是便为之配了个夫人“淑明后”。
从这一点看来,岱庙与其说是道教神府,还不如说更像皇家宫廷,这种布局进一步透露了封建统治者利用岱庙进行政治活动的功利目的。
刚才,我们是沿着岱庙的主轴线游览,而主轴线两侧,原另有4个别院,东面前后两院,前为“汉柏院”,相传汉武帝所植的6株古柏就在此院内;后为“东御座”,是皇帝祭泰山下榻的地方。
这里就是泰山有名的十八盘了。
大约25亿年前,在一次被地质学家称作“泰山运动”的造山运动中,古泰山第一次从一片汪洋中崛起,以后几度沧桑,泰山升起又沉没,沉没又升起,终于在3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中,泰山最后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古老的造山运动造就了泰山南麓阶梯式上升的三个断裂带,最上一层从云步桥断裂带到极顶,海拔陡然上升400多米,使得这一层地带与四周群峰产生强烈对比,犹如宝塔之刹,形成了“东天一柱”的气势。
这里是紧十八盘,也是整个登山盘路中最为艰难的地段了。
大家看,石壁上古人的题刻:“努力登高”、“首出万山”、“共攀青云梯”……那是在勉励我们。
大家再看,那负荷百斤的挑山工,再想想当年无名无姓的凿石修路人……大山无言,但它们能激励人们向上。
朋友,登山犹如干任何事业,只有义无反顾地向上,才能战胜险阻,才能到达最高的境界
南天门到了,我们现在已置身“天界”了,虽然我们并没有成仙,但我们在这里领略到了“登天山而小天下”的豪迈。
进了南天门,与之相对的是大殿取名为“未了轩”,未了轩两侧各一门可以北去。
出门往西有一山峰叫“月观峰”,山上有亭,名月观亭。
据说,天高气爽的深秋时节,在这里还可以一览“黄河金带”的奇异景观:在夕阳映照的天幕下,大地变暗了,惟有一曲黄河水,反射出了太阳的光辉,像一条闪光的金带,将天在地连在一起。
入夜,在皎洁的月色下,由此北望可见济南的万家灯火,因此月观峰又称“望府山”。
出南天门院落东折即为天街。
天街,天上的街市,多富诗意的地方。
沿天街东行,中北有一坊,匾额上题有“望吴圣迹”,这就是相传孔子与颜渊看到吴国阊门外一匹白马的地方。
坊北有孔子庙。
天街最东端就是碧霞祠了,我给大家讲讲碧霞元君的故事。
碧霞元君的前身是泰山女神,在民间被称作“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是百姓心目中的泰山主神,并被称作“泰山奶奶”、“泰山老母”。
民众对泰山老母的候信仰与喜爱,是一种历史积淀下来的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层的对母亲的爱。
多少年来,碧霞元君赢得了百姓的爱戴,至今仍高踞泰山之巅,接受着善男信女的香火,召唤着去乡离国的游子。
好,让我们进到碧霞寺来。
2500平方米的地方,建起了山门,正殿,配殿,3座神门,钟楼、鼓楼、香亭、万岁楼、千斤鼎、火池,还有照壁、歌舞楼、御碑亭……而且为御高山疾风,殿为铜瓦、碑为铜铸,金光闪闪,俨然天上宫阙。
泰山碧霞祠的高度建筑技巧被认为是我国古代高山建设的典范,人舞到这里来进香并不感其小而觉其高大,神圣感油然而生。
如今,泰山碧霞祠建筑群中独具一格的神品。
出碧霞祠东神门北折沿盘道再上,可见一堵石壁巍然屹立,石壁上石刻遍布,洋洋大观,人称“大观峰”。
大观峰西侧,几年所有的石上也都有古人的手笔,这一带可谓是露天的书法艺术博物馆。
沿大观峰西侧盘道而上,至最高处,那些一路上看似走不完的石阶终于到了尽头,这里就是泰山的极顶--玉皇顶了。
玉皇庙建在极顶上,红墙碧瓦像是给泰山戴上了一顶桂冠。
由山门进庙,最先看到的是院中央的“极顶石”。
极顶石卧在一圈石栏中,高不盈米,表面粗糙,如果在别处,将是一块最普通不地的石头了。
但是在这里,它的旁边有碑恭恭的写着:“泰山极顶1545米”。
根据地质学分析,就是它,在3000万年前从海槽中率先拱起,它根植于1万米的地壳深处;就是它,有着数百平方公里的基座,整座大山在托举着它,使它高耸云天,以至玉皇庙中的玉皇大帝简直就成了它的守护神。
朋友们,一天的行程已经结束。
希望你们能再度到泰山来。
谢谢大家
泰山导游词400字
我们将要游览的景点是泰山。
泰山,是中国五岳之首,古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海拔1545米,东威沧海,西镇大河,山势挺拔,奇峰突兀,是我国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载人《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的单位。
游览时请大家注意安全,自觉保持它的清洁。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登泰山的起点—岱宗坊。
岱宗坊是一座流传有许多美丽神话的四柱三间式古代牌楼,圆形的脊兽和微微翘起的檐角,增加了坊的流动与飘逸,造型粗犷、简洁,额题篆书“岱宗坊”三个金色大字。
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门,一天门则是天梯的开始。
沿登山公路直上到登山盘道,就是红门宫。
登上台阶映入眼帘的是四座石坊,前后相连,故有“小坊群”之称。
第一座牌坊为“一天门坊”;其后紧连着就是“孔子登临处”石坊,此处古藤掩映,典雅端庄。
泰山经石峪石刻,其中镌刻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部分经-文,是现存摩崖石刻中规模空前的巨制。
我们现在来到了位于泰山中、西两路交汇处的中天门,也叫二天门,为泰山主峰屏障。
登上此处,仰观岱顶,莲花峰前危崖万仞,云烟横锁;南天门形如天阙,门下天梯倒挂,似一条白色彩带。
俯视脚下,中溪山水曲折蜿蜒,奔流而下。
中天门石坊旁有巨石仆卧如虎,因名伏虎石,石壁上有大篆“虎”字,古朴雄剑接着来到位于中天门上的云步桥,因石桥飞架在云雾缭绕的断崖之上,人行至此如在云中漫步,故名。
云桥高悬如虹,百丈崖瀑布似白练倾泻而下,是为“云桥飞瀑”,乃泰山十大自然景观之一。
我们就要登泰山的十八盘。
泰山有3个十八盘之说,自开山至龙门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门为“紧十八”,共计1630余阶。
“紧十八”西崖有巨岩悬空,侧影佛头侧枕,高鼻秃顶,慈颜微笑,名迎客佛。
登上山顶,我们将来到坐落在登山盘道的尽处的南天门,又名三天门,门分两层,下为拱形门洞,上为阁楼,名摩云阁。
此处两峰雄峙东西,天门扼隘口而立,险中出奇,气度非凡
关于泰山的400字左右的优秀导游词
给你五百字的:首先,让我代表某某旅行社,对大家来泰山旅游、观光表示热烈欢迎! 希望大家在泰山逗留期间能够玩得开心,吃、住放心,同时希望大家在泰山游览当中能够得到一个较大的收获,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
泰山的日出,是一个想象的世界,神奇的世界,日出景象的美妙是笔墨难以形容的。
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对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观都有过生动的描述。
宋代词人梅圣俞的“晨登日观峰,海水黄配熔。
浴出车轮光,随天行无踪。
”的绝句尤为人爱,凌晨破晓前,站在日观峰,举目东方,晨星渐没,微晕稍露,天地间的一片云海滚动,稍顷,一线晨曦透过云层照亮东方,这时天空由灰变黄,继而呈现橙、紫、红瑰丽的朝霞,波浪似的云层,在阳光的照耀下,组成一幅幅五彩缤纷、绮丽多姿的图案,旭日在阳光中婷婷娜娜从云层升起,阳光因受海波起伏的影响忽隐忽现,闪烁不定,日轮缓升时又受波峰、波谷推进的影响上下跳动,渐渐成圆形,磅礴而出,金光四射,群峰尽染,大地一片光明。
夕阳西下时,朵朵残云飘浮在天际,落日的余辉如一道道金光穿过云朵洒满山间。
太阳象一个巨大的玉盘,由白变黄,越来越大,天空如缎似锦,待到夕阳沉入云底,霞光变成一片火红,天际云朵,山峰好象在燃烧,天是红的,山是红的,云是红的,大地也是红的。
举目远眺,黄河象一条飘带,弯弯曲曲从天际飘来,在落日的映照下,白色缎带般的黄河泛起红润,波光翻滚,给人以动的幻觉。
“一条黄水似衣带,穿破世间通银河”。
太阳慢慢靠向黄河,彩带般的黄河象是系在太阳上,在绛紫色的天边飞舞。
泰山的云雾是变幻莫测的。
雨后初晴,大量水气蒸发蒸腾,加之夏季季风自海上吹来的暖温空气,成云致雾。
有时大片云在山腰形成一条长长的带子,如同官服玉带,而山上山下皆晴;有时则乌云滚滚,大有倒海翻江之势;也有时白云平铺,如大地铺絮,山谷堆雪,团团白云如同千万个玉盘,轻拢漫涌,铺排相接,好象平静如无垠的汪洋大海,这就是著名的“云海玉盘”。
关于北京天坛的导游词
北京天坛导游词: 一、天坛简介 (一)涉及内容 1、 天坛的“世界之最”判定语 2、 天坛的建造时间 3、 天坛的位置 4、 园内概况 5、 历史沿革 (二)介绍位置:天坛南门内简介牌前 (三)导游词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天坛,首先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天坛是世界上现存的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家祭祀性建筑群,它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及祈雨的地方.天坛完工于公元1420年,位于紫禁城的东南方向,全园占地273公顷,是紫禁城面积的4倍。
在中轴线上有三组非常重要的建筑,自南向北依次是圜丘坛、皇穹宇及祈年殿。
另外,园中西侧有斋宫等建筑,全园遍植古松、庄严肃穆,是一处非常理想的祭祀场所。
在明代,天坛初建之时,实行天地合祭,不仅祭天,而且祭地,其位置便是今天祈年殿所在的祈谷坛上。
后来,在京城的北面设地坛,专门祭地,又在祈年殿的南侧修建了圜丘坛及皇穹宇,专门祭天,从而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及规模。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天坛也未能幸免于难。
侵略者在此胡作非为,盗走并破坏无数珍贵文物,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
最后一个在这里祭天的人是窃国大盗袁世凯,但天不随人愿,袁某只做了83天皇帝瘾便一命归西了。
解放后,国家多次拨款重修天坛,但不再是为了祭天,而是为了给世人、给世界留下一份遗产。
1998年天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遗产目录。
好
下面我就带大家参观。
二、圜丘坛 (一)涉及内容 1、 圜丘坛的作用 2、 建造时间及地点 3、 建筑特色 4、 周围的陈设 5、 天心石 (二)介绍位置:圜丘坛门内东南角 (三)导游词 各位
现在我们来到了圜丘坛景区,其实呀,它才是真正的“天坛”,因为这里才是皇帝在冬至祭天用的祭天台。
圜丘坛建于明嘉靖年间,即公元1530年,位于整个院落的南端,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圜丘坛院落中的陈设。
请看西边,那里有一杆很高的木杆,它叫望灯杆,是祭天的时候挂灯笼用的。
各位也许要问:祭天挂什么灯笼呀
当然要挂啦
因为当年祭天的时间不是在白天,而是在日出前七刻,即零晨四点一刻。
您想想,在漆黑的冬夜,老百姓都在被窝里熟睡的时候,皇帝来祭天,也真是够辛苦的,挂个灯笼照个亮,不过分吧
不过,皇帝照亮,非同一般,那必须是“吉灯高照”。
那么现在请大家猜一猜这座灯竿有多高
现在我来宣布正确答案:灯杆的高度是九丈九尺九寸,为什么不再加点凑够10丈呢
肯定有原因,不错,请各位先猜猜看,待会儿我再告诉大家。
不仅灯杆不一般,那灯笼也不一般,高有两米,直径两米六,够气派吧
但最不一般的还得说那灯笼中的蟠龙通霄宝蜡,长有一米三,直径三十厘米,可连续燃烧12个小时,既不用剪蜡花,也不流蜡油,是当年皇帝祭天的专用宝蜡。
再看看东边的这个绿色建筑物,它的名字叫燔柴炉,是在祭天大典结束后,焚烧祝板及祭品的地方。
这是铁镣炉,在进行大典的时候炉内燃烧松杆、松柏,同时还烧些檀香木,一时间火光冲天,香烟缭绕,不但增加了神秘庄严的气氛,而且在寒冷的冬夜给皇帝带来了一丝暖意,真是一举多得呀
现在,言归正传,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圜丘坛,它是一座三层的圆形石台,为什么要将祭天台设计成圆形呢
因为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既然是祭天台,自然要设计成圆形了。
普通人看这座祭天台是用大理石建制的,但设计者们是用数字“九”建成了这座神秘的祭天台,现在我们一起来找找那些神秘的“九”看它们藏在何处。
(走近圜丘坛,在圜丘坛的近前)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这儿咱们不妨来个脚踏为实,请大家一边登上这一组台阶,一边数数这组台阶有多少级(自地面层到底间层,因为这里人少,面积大)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正好九级(把客人带到底层平台的东侧)。
往上还有两组台阶,每组也是九级,整个圜丘坛东、南、西、北各开一口,每个登坛口都有上、中、下三组台阶,每一组台阶都是九级,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12个“九”了。
我们再找找看,脚下底层祭坛的坛面直径21丈,没有“九”,中层直径15丈,也没有“九”,顶层“九”丈,有一个“九”,如果把三层直径相加,便是四十五,五九四十五,不但有“九”还有“五”,象征皇帝的“九五”之尊。
真是巧夺天工
那么,别的地方还有“九”吗
有
请各位更上二层“九”,我们到最上层看一看。
(在圜丘坛顶端,东侧无人处) 各位,现在有没有感到“九”的气味儿更浓了
大家请看坛面中心,有块圆形石块,它叫天心石,被一层一层的扇形石板所环绕,这第一环是九块,第二环是二“九”一十八块,第三环是三九二十七块,直到最边上一环为九九八十一块。
再看一看中层,它由十个九块开始至十八个九块,底层至十九个九块至二十七个九块,即三层坛面,每层铺九环石板,每环石块又都是九的倍数,自一倍至二十七倍,这样,上、中、下三层坛面共铺石板3402块,即378个“九”。
还记得吗
刚才我们看到的望灯杆高九丈九尺九寸,燔柴炉两侧台阶各九级,皇帝还嫌不够,祭天时还要向皇天上帝敬酒,可见皇帝对九的崇敬,为什么
咱们下坛再说。
(天心石讲解) 各位请看,在祭天台中心有一块突起的圆形石块,它叫“天心石”,又叫“亿兆景从石”,为何叫天心石呢
据说这块石头是宇宙的中心,是皇帝与天上诸神们相互交流的“天界”,故心有灵犀者,便可在此与“神”交流一番。
那为什么又叫“亿兆景从石”呢
“亿兆”是多的意思,“景从”是象影子一样随从,所以说白了“亿兆景从石”就是“一呼百应石”,这是一组奇妙的声学现象,即当你站在圆心石上,轻声说话时,声音不仅宏大,而且有共鸣及回音。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现象呢
请看,由于坛面十分光洁平整,声波传到周围的石栏杆后能迅速地被反射回来,据声学专家测验,从发音到声波再回到圆心石的时间仅为0.07秒,说话者根本无法分清它是原音还是回声,所以有一呼百应的感觉。
当皇帝站在天心石上说话的时候,感到不仅有神助——声音宏亮,又有人助——一呼百应,身为人君者便把这一呼百应的回声当成是天下万民对自己的无限忠心及一致响应。
以前只有皇帝才能站在这里说话,现在我们也可以蹬上天心石许下一个美好的愿望。
不过,别贪心,每人只能许下一个心愿,现在我们推举一名德高望众的朋友为我们大家许个愿吧
(九的揭密,在走下圜丘坛后的东北侧讲解) 各位朋友,现在是我们解开“九”的秘密的时候了,我问问大家,自然界最大的东西是什么
对了,是天;自然数里最大的数字是什么
是“九”。
根据阴阳学说,在天地间,天为阳,地为阴;在数字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在方向上南为阳,北为阴,所以“九”与“天”都属阳,都是老大,所以古代用“九”象征天,于是用“九”来筑祭天台便是天经地义的事了。
祭祀完毕,皇帝回宫,那么皇天上帝的牌位何去何从
当然,也要回宫,不过它可不回人间的宫殿,而是人间的天宫,在哪里呢
那就是我们前面的那座建筑---皇穹宇,好
我们现在便去天宫拜访一下皇天上帝。
三、皇穹宇 (一) 涉及内容 1、 皇穹宇的作用 2、 院内建筑 3、 回音壁 4、 三音石 5、 对话石 (二)介绍位置:皇穹宇院内东南角 (三)导游词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皇穹宇。
这里是在祭天大典后存放皇天上帝及其它诸神牌位的地方,即皇天上帝和诸神的寝宫,除大典外,其余时间,众神便在这里休息,即人间的“天堂”.皇穹宇建于公元1530年,位于圜丘坛之北,整组建筑由一堵圆形的墙所环绕,院内有三座建筑,即存放皇天上帝牌位的正殿---皇穹宇及存放日月星辰、风云雷电诸神牌位的东西配殿。
正殿皇穹宇象一把巨大的雨伞,其殿顶呈圆形,基座为圆形,院落的围墙也是圆形,这些“圆”都是敬天礼神的象征,但也正是这些“圆”及建筑,造就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即皇穹宇院内的三大声学现象。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这院落的圆形围墙,它就是闻名中外的建筑——回音壁。
那么回音壁有何神奇之处呢
其现象是这样的:如果两人站在两座配殿后的围墙下,均面部朝北对墙小声说话,都能非常清晰地听到对方所讲的话。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呀,整个围墙是圆形的,又磨砖对缝,墙面十分光滑,再加上围墙顶部盖有檐瓦,声音不宜散失,于是声波便沿着圆墙连续反射而产生回音.各位可以试一试,我们五分钟后到皇穹宇前集合。
下面请各位看看第二个有趣的现象。
请看皇穹宇丹陛下有三块石头,如果站在第一块石头上拍手,会听到一次回音;如果站在第二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二次回声;如果站在第三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三次回音,故称此石为三音石。
其实据声学专家测量,如果这里足够安静,在三音石上拍手,其回声是无限次的,只是我们人类只能听到三声。
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如果你站在三音石上环顾一下四周,你会发现,噢
原来我站在了整座院落的中心,那里是回声产生的最佳位置。
第三个有趣的地方是从丹陛上往南数的第十八块石头,它被称为对话石,其奇特之处是:如果一人站在该石板上,另外两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的西北角及东北角,那这三个人轻声说话就象打电话一样清晰,这是因为他们三人所处的位置恰巧是一个边长为36米的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尖上,故产生了这种奇特的现象。
在这个充满神奇的小院里,可能还会有其它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也许您就是发现者,好
下面请各位感受一下三音石及对话石的妙趣,5分钟后我们在门口集合。
四、九龙柏 (一)介绍位置:九龙柏前 (二) 导游词 1、各位朋友,这里有棵古树,名叫九龙柏,因其树干形状象九条盘旋腾飞的龙而得名,这棵树在建天坛之前就已存在,有八九百年的树龄了,据说是专门在此侯驾的,又此书又称“九龙迎圣柏”。
五、丹陛桥 (一)涉及内容 1、 丹陛桥的用途 2、 具服台 3、 “鬼门关” (二)介绍位置:丹陛桥南端 (三)导游词 各位请看
在我们眼前豁然出现一条平坦、宽阔的大道,它叫海墁大道,有叫丹陛桥。
它是天坛内坛的主轴线,起着连接南端圜丘坛及北端祈谷坛两组建筑的作用,全长360米,宽约30米,分为三路,中间宽阔的路面为神道,就连皇帝也不能走,东侧的窄路为“御”道,供皇帝专用,西侧为“王”道,为随同皇帝祭祀来的文武大臣们而设。
整个路面底部由南向北逐渐升高,最北端与最南端相差2米,而路面上部看起来很平坦,这种设计方法的妙处是象征皇帝步步升高,寓为升天、祈福。
可又没有真的让皇帝“步步升高”走斜坡而受累,于是采取了“上平下斜”的形式,既让皇帝舒服地走着平道,免去“登高”之苦,又不失其“登高”之实,真是令人叫绝
说到这儿呀,大家可能会有点儿纳闷儿,这明明是一条宽阔的大路,你怎么会称之为桥呢
其实各位有所不知,在前面桥下有个“桥洞”,不是误称,而的确是座桥,为何开个“桥洞”,说出来您别害怕,这个桥洞人称“鬼门关”。
事情是这样的,在丹陛桥的西侧有一个专门为祭祀而饲养动物的机构,称“牺牲所”,在丹陛桥的东侧又有一专门为祭祀而宰杀动物的机构,称“宰牲亭”。
在祭祀前要把西侧牺牲所内所养的动物赶到东侧宰牲亭内宰杀,做成供品,可自西向东无路,又不能让那些祭祀用的牛呀、羊呀的走上丹陛桥,玷污了神路,故在桥下开一洞,让那些等侯被屠宰的动物们通过。
只要动物通过桥洞就必死无疑,均被制成供品,从未有生还者。
所以我们不是误称,而的确是座桥,叫它“鬼门关”,不为过吧
好
现在我再带大家去看看皇帝的“小金殿”。
(在具服台前) 各位
这里是具服台,在举行祭祀大典时,在此临时搭起帐篷,人称“小金殿”。
那么,设这座小金殿有什么作用呢
原来呀,皇帝在大典前,要在这里换衣服,脱去黄色的龙袍,换上蓝色的祭服,以示对皇天上帝的尊敬。
此外,皇帝还要在此洗手,恭侯大典的开始。
“小金殿”内设宝座、宝桌、香炉、炭盘等,典礼完成后便将“小金殿”拆除,就只留下一座空空的具服台了。
好
现在请各位随我来,我们去参观天坛内最精华的部分---祈年殿景区。
六、祈年殿 (一)涉及内容 1、 祈年殿的用途 2、 历史沿革 3、 象征意义(内部及外部) 4、 左右配殿的陈设 (二)介绍位置:在祈年殿院内东南角 (三)导游词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祈年殿景区,它是皇帝在孟春祈雨的地方。
整个景区位于天坛的北端,由祈年殿及两厢的配殿组成院落。
祈年殿是我国古代建筑的典范之作,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当年的祈年殿是座长方形大殿,由于当时天地合祭,故这里不仅是祈谷的场所也是祭天的场所。
自1530年,明嘉靖九年以后实行天地分祭,在天坛的南端设圜丘坛,又在北郊设方泽坛,这里便成为祈谷坛了,而且还将原来的长方形大殿改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圆形大殿。
清朝光绪年间,祈年殿毁于雷击,后来重修。
解放后,政府对其进行多次修缮,使得祈年殿焕发出比昔日更美的光彩,也成为北京旅游的象征。
各位请看,高耸的祈年殿端坐于三层汉白玉筑成的6米高的祈谷坛上,殿高32米,直径30米,三层圆形的殿顶上遍铺蓝色琉璃瓦,以蓝天为背景显得协调优美。
原来三层殿顶所铺的琉璃瓦自上而下为蓝、黄、绿三种颜色,象征天、地及万物,后来为了突出敬天之意,统统换成了蓝色。
祈年殿不仅外形优美,其内容结构更是令人拍手叫绝。
整座大殿俗称无梁殿,完全靠28根擎天柱支撑,更无铁钉、水泥等建筑材料,全由木料卯合,使国内外参观者无不称奇。
祈年殿的东西配殿是存放日月星辰及风云雷雨诸神位的地方,正殿是在祭祀典礼中恭放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
不仅如此,里面的陈设还有很多,特别是支撑大殿的巨柱,个个都有说道,过一会儿,我们到祈谷坛上给大家仔细讲解,现在各位可以在这里留个影,这里是照祈年殿的最佳位置。
(在祈谷坛上) 各位
现在请大家看看祈年殿内的景观,殿内正中供奉着皇天上帝的牌位,东西两侧共设8个配位,是供奉清代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在典行祈谷大典时作为陪祭,每个神位前都设有供桌,陈设24种食品及牛犊、五谷杂粮等.大殿内有四根镏金大柱,叫龙井柱,俗称通天柱,象征一年之四季,中层的十二根红漆柱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外层的十二根红漆柱象征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层12根红漆柱与外层12根红漆柱相加为24,代表一年当中的24个节气,加中间4根为28根,象征天上的28星宿,再加上大殿上方的8根被称为童子柱的短柱,共计36根,象征三十六天罡,宝顶下的雷公柱象征皇帝一统天下。
怎么样
了不起吧
整座大殿不仅建筑精美,而且寓意深刻,可见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大家是不是也都为身为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呢
七、皇乾殿 (一)介绍位置:在皇乾殿前 (三) 导游词 各位朋友,这里是皇乾殿,是在祈谷大典完毕后恭放皇天上帝及祖先牌位的地方,又被称为祈谷坛寝宫。
好啦,中轴线上的建筑我们就介绍到这里,最后我们去参观一下“七星石”。
八、七星石 (一)介绍位置:七星石景区旁 (二)导游词 各位朋友,这里是我们要参观的最后一处景观——七星石,关于它的传说可真不少,现在我就给大家讲一讲。
据传说,永乐皇帝在迁都北京时想找个地方建天坛,可是总也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正在发愁。
有一天梦中,忽然见天上天门顿开,北斗七星落在紫禁城之东南。
按阴阳学说南为阳,天也为阳,正是建天坛之理想场所,故降旨修天坛于此。
其实呀
这七星石乃是明朝嘉靖年间经人工雕凿后放在这里的,有心的朋友可能要问,不对呀
我数来数去怎么是八块而不是七块呀
您没有数错,那为什么七星石却变成八块了呢
原来清朝统治者为了纪念祖先的功德,又在七星石的东北方向另放了一块小一点的石头。
为何放在东北角呢
因为满清是在我国的东北成长、壮大起来的一个民族。
好啦
各位朋友,天坛讲解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对我工作的支持及协助,在讲解中的不足之处,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北京导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