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名言 > 历代名言警句

历代名言警句

时间:2014-03-08 22:25

简单的很中国古代人说过的名言警句

一、天人合一 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 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 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 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 二、养生保健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 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 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 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

(明·绮石) 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唐·孙思邈) 三、防病治未病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汉·张机) 3.上工治未病。

() 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 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四、医德医风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7.医,仁术也。

仁人君子,必笃于情。

(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五、医术学习 1.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2.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汉·张机《金匮要略》)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 4. 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5. 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

(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 6. 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7.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清·吴塘《温病条辨·自序》) 8.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

(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9. 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

(清·陈清淳《蜀中医纂·习医规格》) 10.《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

(元·朱震亨《格致余论》) 11. 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医。

(舒诏《伤寒集注》自序) 12.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礼记》) 13. 脾胃为病,最详东垣(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14. 不为良相,必为良医。

(邵登瀛《四时病机》绍諴序) 15. 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

(元·朱震亨《格至余论》自序) 六、阴阳五行 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 6.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孤阴不长,独阳不成。

(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集》) 10.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11.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 阴中有阴,阳中有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 13.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素问·宝命全形论》) 七、藏象学说 1.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 2.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3. 脾胃为水谷之海。

(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

(《素问·脉要精微论》) 7.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8.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9.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0.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1.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2. 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3.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4.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5.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6.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7.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素问·灵兰秘典论》) 18. 肝受血而能视。

(《素问·五藏生成篇》) 19. 肝体阴而用阳。

(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 20. 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

(《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21.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素问·五藏别论》) 22.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素问·五藏别论》) 23. 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素问·五藏别论》) 24.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素问·五藏别论》) 25.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素问·五藏别论》) 26.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素问·宜明五气篇》) 27.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素问·五脏生成篇》) 28.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灵枢·脉度》) 29.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素问·六节脏象论》) 30.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

(《灵枢·口问》) 31. 肝气通于目,肝的则目能辨五色矣。

(《灵枢·脉度》) 32.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素问·六节脏象论》) 33. 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

(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脾部》) 34.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素问·厥论》) 35. 肺为水之上源。

(清·汪昂《医方集解·清暑之剂》) 36. 肺为脏腑之华盖。

(清·陈念祖《医学三字经·咳嗽》) 37.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素问·六节脏象论》) 38. 肾开窍于二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 39.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素问·六节脏象论》) 40.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素问·脉要精微论》) 41. 脑为髓之海。

(《灵枢·海论》) 42.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灵枢·营卫生会》) 43. 胃乃六腑之本。

(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病机赋》) 4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

(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 45.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素问·五脏别论》) 46. 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

(清·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 47.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

(清·叶桂《外感温热篇》) 48. 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

(宋·杨士瀛《仁斋指方论·声音方论》) 49.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清·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 50.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素问·太阴阳明论》) 八、精神气血 1. 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素问·移精变气论》) 3. 两精相搏谓之神。

(《灵枢·本神》) 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灵枢·大惑论》) 5.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灵枢·营卫生会》) 6. 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

(丁甘仁《丁甘仁医案·衄血》) 7. 气属阳而无形,血属阴而有形。

(明·张介宾《类经·经络类》) 8.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难经·二十二难》) 9.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灵枢·本脏》) 10.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素问·调经论》) 11.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素问·生气通天论》) 12. 阳随乎阴,血随乎气,故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

(明·赵献可《医贯·血证论》) 九、病因学1.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风者,百病之始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 3. 风者善行而数变。

(《素问·风论》) 4. 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5.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素问·太阴阳明论》) 6. 因于湿,首如裹。

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素问·生气通天论》) 7.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悲则气消。

(《素问·举痛论》) 9. 惊则气乱。

(清·何梦瑶《医碥·气》) 10. 恐则气下。

(《素问·举痛论》) 11. 怒则气上。

(《素问·举痛论》) 12. 思则气结。

(《素问·举痛论》) 13.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4. 喜则气缓。

(《素问·举痛论》) 15.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金·李杲《脾胃论·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 16.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素问·宣明五气篇》) 17. 百病多由痰作祟。

(清·汪昂《汤头歌诀·除痰之剂》) 十、病机学1. 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元·朱震亨《脉因证治·杂证》) 2.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汉·张机《伤寒论》) 3.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素问·举痛论》) 11.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素问·痹论》) 12. 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 13.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4.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素问·至真要大论》) 15.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16.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素问·至真要大论》) 17.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18.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19.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20.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素问·至真要大论》) 21.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22.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23.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24.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素问·至真要大论》) 25.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26.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素问·调经论》) 27.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8. 气有余便是火。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 29.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0. 寒则气收。

(《素问·举痛论》) 31. 热胜则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十一、经络针灸 1. 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头者,诸阳之会。

(宋·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头痛证论》) 3.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明徐凤《针灸大全·四总穴歌》) 4. 治痿者,独取阳明。

(《素问·痿论》) 十二、四诊方法 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有诸内者,形诸外。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3. 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

(元·滑寿《诊家枢要·诊脉之道》) 4.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宋·崔袁彦《脉诀》) 5.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汉·张机《伤寒论·辨脉法》) 6. 脉贵有神。

(清·顾松园《顾氏医镜·先哲格言》) 7. 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而已……此乃诊家大法。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脉法金针》) 8. 真寒之脉,必迟弱无神;真热之脉,必滑实有力。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寒热篇》) 十三、辨证要点 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素问·移精变气论》) 3.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素问·至真要大论》) 4.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素问·至真要大论》) 5.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素问·至真要大论》) 6.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素问·至真要大论》) 7.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8.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素问·至真要大论》) 9.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 10. 有一份恶寒,即有一份表证。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表里寒热》) 11.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2.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3.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呕,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4.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5. 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6.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7. 脾病身痛体重。

(《素问·标本病传论》) 十四、治则治法 1.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其高者,因而越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其下者,引而竭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中满者,泻之于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 其实者,散而泻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1. 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

(《素问·疟论》) 12.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3. 温者清之,清者温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4. 散者收之,抑者散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5. 燥者润之,急者缓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6. 坚者耎之,脆者坚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7. 衰者补之,强者泻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8. 踈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素问·至真要大论》) 25.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26. 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27. 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滞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28. 急者缓之,散者收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29. 损者温之,逸者行之。

惊者平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30. 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 31.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2. 治病必求其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3.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素问·三部九候论》) 34. 盛者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灵枢·经脉》) 35.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素问·至真要大论》) 36.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明·张介宾《类经·标本类》) 37.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38.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39.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0.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1.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2.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清·唐宗海《血证论·吐血》) 43. 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44.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素问·生气通天论》) 45.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6.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寒,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47.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明·龚迁贤《寿世保元·医说》) 十五、药物方剂 1.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 2. 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

(明·傅仁宇《审视瑶函·用药生熟各宜论》) 3.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素问·宣明五气篇》) 4. 半夏有三禁,渴家汗家血家是也。

(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春温夏热病大法》) 5. 附子无姜不热。

(清·黄宫绣《本草求真·干姜》) 6. 石膏非大剂则无效。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伤寒兼有伏热证》) 7. 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丹参》) 十六、临床疾病 1.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素问·咳论》) 2. 治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

(金·张元素《活法机要·咳嗽证》) 3. 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喘》) 4. 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

(明·虞抟《医学正传·哮喘》) 5. 无痰不作眩。

(元·朱震亨《丹溪必法·头眩》) 6. 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眩晕》) 7. 诸有水肿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汉·张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8.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汉·张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9. 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10.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11. 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

(清·江涵暾《笔花医镜·盗汗自汗》) 12. 胃不和则卧不安。

(《素问·逆调论》) 13. 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乌梅丸集注》)

有关历史的名言警句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欲灭其国,必去其史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枋 ,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龚自珍 历史睡了,时间醒着;世界睡了,你们醒着~洛夫 历史就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英]莎士比亚 历史好比一艘船,装载着现代人的记忆驶往未来 ~[英] 史蒂芬·斯宾得 历史应是人类的教师~[德]赫尔巴特 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恩格斯 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法]马克·布洛赫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

——曾巩《南齐书序》 史乃述往以为来者师也,经世之大略 --- 王夫之

历代名医名言有哪些

三军可夺帅,不可夺志也 ——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 引论子罕》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引自《韩非子·喻志》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王充(东汉哲学家)引自《论衡·别通篇》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三国时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引自《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引自《岳阳楼记》 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张孝祥(南宋词人)引自《论治体 子· 甲申二月九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轲(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孟子 ·滕文公下》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荀况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清代政治家)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引自《郑板桥集》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南宋女诗人)引自《乌江>>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礼记。

学记》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引自〈说苑〉 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

——桓宽 引自《盐铁论。

制议》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不成。

——张载(北宋哲学家)引自《经学理窟。

义理篇》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清代文学家)引自《红楼梦》第5回 好问,是好的。

……如果自己不想,只随口问,即能得到正确答复,也未必受到大益。

所以学问二字,“问”放在“学”的下面。

二 读书·求知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刚。

——孔丘 引自〈礼记·中庸·博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引自《进学解》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 引自《训学斋规》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

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朱熹 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

——王符(东汉思想家、哲学家)引自《潜夫论·赞学》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

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

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引自《朱子语类大全》第10卷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荀况引自《荀子·劝学篇》 境遇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尚众;学问休言我胜于人,胜于我者还多。

——李惺(清代作家)引自《西沤外集·药言剩稿》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韩愈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唐代诗人)引自《登鹳雀楼》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唐代书画家)引自《劝学》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白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王国维(清代学者)转引自《人间词话新注》 三 天才·勤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聃 引自《老子·道德经》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 引自《荀子,劝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秦汉前儒家经典)

有一本书是记录历代名言 警句 还有些谚语之类的。

不是现代写得 是古代的书。

书的名字貌似是4个字

增广贤文一定要赞我

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外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

《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从课文或课外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座右铭,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就是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死于安乐,就是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